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教案)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教案)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教案)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形式,掌握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

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兴趣,

善于将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应用到实践,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教学难点: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课型及课时:新授,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数形结合

教学过程:

一、回顾:均衡产出的概念和经济社会均衡的条件

二、引入:由一段视频引发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的讨论,引

出宏观经济学的创造者-----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指出危机爆发的原

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主要又是消费和投资不足,进而提出导致消费

不足的原因这个问题,指出消费函数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占十分

重要的地位。

三、新授:

1、消费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2、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可支配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风俗习惯。

凯恩斯认为: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素是家户可支配收入。

3、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广义上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函数关系。凯恩斯认为,随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凯恩斯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c=c(y)。

4、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消费倾向

(1)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增加的消费与

Δc

MPC

Δy

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例,其公式

为 当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都极小时,上述公式可写成: MPC 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例: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 MPC =c/ y = (94-80)/(120-100) =0.7

(2)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APC ):任意收入水平上

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其公式为: APC 是消费曲线上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例:收入100元中80元用于消费,平均消费倾向APC = c/y = 0.8 (3)实例:某个家庭的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数据如下 利用这个家庭的数据,可以得出相应的MPC 和APC 。

对应的消费曲线如下图

dc

MPC dy

=c

APC y

=

C dc

A MPC dy

A A =

点的,表示为消费曲线在点的斜率,也就是消费曲线在点的切线的斜率c

A APC y A =点的,表示为消费

曲线点与原点的连接的线段的斜率

(引导学生观察上述表格和图形,得出MPC 和APC 的变化规律)

指出规律:

5、线性消费函数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消费函数为线性消费函数,其形式为:

(0<β<1)

α为自发消费,收入为0时通过举债活动或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有的消费 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y 为引致性消费,指的是收入引致的消费 函数的经济含义: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观察

1)0

3)APC>1、=1或<1; 4)APC 递减; 5)MPC

B 点为收支平衡点,消费等于收入,APC=1

在B 点左侧,消费支出高于收入,APC>1

在B 点右侧,消费支出低于收入,APC<1

y

c y αβ=+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规律)

1)线性消费函数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β(MPC )都是一样的,并且0<β<1 2)自主性消费显示为消费曲线在纵轴(消费轴)上的截距α 3) APC>MPC ( )

APC 由大于1递减且趋近于MPC 6、案例: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利用案例加深对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解)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而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问题:

(1)从这个案例当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C

y

α

A B D

APC APC 1APC

>=>c y y

APC αβ==+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7、关于消费的基本心理定律:(回答课堂开始提出的问题)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这是凯恩斯的第一基本心理定律,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定律。(这意味着消费函数曲线不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右上方上升但其斜率越来越小的曲线。)边际消费倾向为什么递减?(引导学生思考)

原因:在短期中,人们在获得收入后,往往先维持其习惯的生活标准,然后再储蓄;而人们习惯的生活标准是不易改变的,因此,当收入变化后,消费变化不大,即在收入增加的过程中,收入增量中用于储蓄的份额会越来越大。

8、消费函数的实证检验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也被早期的实证研究证明与人们的消费行为基本符合。在凯恩斯提出其消费函数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搜集数据进行研究,以检验凯恩斯函数的正确性。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斯密西斯对美国1923-1940年家庭收入和消费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收入高的家庭消费较多,从而证实了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的推断;同时,他们还发现,收入高的家庭储蓄也较多,这就证明了凯恩斯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的观点。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收入家庭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重低于低收入家庭,即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家庭,这说明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不断下降的,从而印证了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9、消费函数之谜

但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通过研究1869-1941年间的消费资料,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第一,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例如,1869-1889年间和1884-1913年间的APC均为0.867,1904-1933年间的APC为0.879。

第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根据美国1929-1941年的逐年资料,得出的消费函数是: C = 47.6 + 0.73Y,根据美国1948-1985年的每年资料,得出的消费函数是: C = 13.3 + 0.90Y,比较这两个时期的消费函数同样可以发现: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了。另外,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以上结论与标准消费函数的不一致,以及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就是著名的“消费函数之谜”。正是为了解开这一谜底,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消费函数理论。(引出下次的课的研究内容: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四、小结:这节课所学知识包括

1、凯恩斯消费函数主要内容

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

3、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实证检验和消费之谜

五、作业:预习《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章节,并将这几个理论进行比较。

六、课后反思:

1、成功之举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视频提出的问题使得学生对将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数形结合的探究方法使学生对主要结论的体会更加深刻;数学与经济学的完美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败笔”之处

时间上控制不是很理想,案例的讨论没有时间展开。

简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的定义: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 = a + b * Yt 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二、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两重特性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要使经济摆脱危机而得以顺利增长,它必然揭示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纵观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有关逻辑顺序,可将其消费理论简要概述如下: (一)把消费量(c)与就业量(n)连接起来。认为一定水平的就业量决定一定的消费量。(《通论》第79—80页)。 (二)设一定的收入决定于一定的就业量。即“在本书范围内,真实所得之变动原因,仅限于一特定资本设备上就业人数之增减,故真实所得随就业人数之增减而增减”(《通论》第98页),这样又把收入(y)与就业量(n)联结起来。与第一步相结合,从而把消费与收入联系起来。 (三)讨论消费与收入等因素的关系,定义消费倾向(函数),

c[,w]=x(y[,w])。 2.客观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工资单位之改变;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时间贴现率;财政政策之改变;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3.主观因素 首先分析影响储蓄动机的因素,包括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然后从其反面概括出直接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为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等等。这些因素取决于制度、传统、资本技术设备等影响,而在短期内不易发生变化,即可看作既定量。这样,再一次证明了消费是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的收入当然是指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 4.边际消费倾向 dc[,w]/dy[,w]表示增加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0〈dc[,w]/dy[,w]〈1,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规律,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当社会之真实所得增减时,其消费量亦随之增减,但后者之增减常小于前者。”(《通论》第98页)。 以上构成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由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乘数理论,说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导致失业,这又回到他分析的出发点。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析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析 引言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是一个以特定目标为中心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意义上的决策,是指为了达到某一预定目标,在两种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购买决策则是消费者作为决策主体,为实现满足需求这一特定目标,在购买过程中进行的评价、选择、判断、决定等一系列活动。购买决策在消费者购买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关键性地位,是购买行为中的核心环节。首先,消费者决策进行与否,决定了其购买行为发生或不发生;其次,决策的内容,规定了购买行为的方式、时间及地点;再次,决策的质量决定了购买行为的效用大小。因此,决策在购买行为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支配和决定其他要素的关键作用。 企业营销活动的目标是使目标顾客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和满意,而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可以为企业的营销活动提供有利的帮助。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中,消费者的购物过程,也就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决策就没有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就没有企业营销活动目的的实现。决策是消费者购买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是消费者行为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基本要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的分析对企业营销意义巨大。

正文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为什么买?即权衡购买动机。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同样购买一台洗衣机,有人为了节约家务劳动时间;有人为了规避涨价风险;有人则是买来孝敬父母。 2.买什么?即确定购买对象。这是决策的核心和首要问题。决定购买目标不只是停留在一般类别上,而是要确定具体的对象及具体的内容,包括商品的名称、厂牌、商标、款式、规格和价格。。 3.买多少?即确定购买数量。购买数量一般取决于实际需要、支付能力及市场的供应情况。如果市场供应充裕,消费者既不急于买,买的数量也不会太多;如果市场供应紧张,即使目前不是急需或支付能力不足,也有可能购买甚至负债购买。4.在哪买?即确定购买地点。购买地点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路途远近、可挑选的品种数量、价格以及服务态度等等。它既是和消费者的惠顾动机有关,也和消费者的求廉动机、求速动机有关。 5.何时买?即确定购买时间。这也是购买决策的重要内容,它与主导购买动机的迫切性有关。在消费者的多种动机中,往往由需要强调高的动机来决定购买时间的先后缓急:同时,购买时问也和市场供应情况、营业时间、交通情况和消费者可供支配的空闲时间有关。 6.如何买?即确定购买方式。是函购、邮购、预购,还是代购;是付现金、开支票,还是分期付款等。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三个基本过程 综合这五个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式,消费者购买决策包括三个基本的过程:消费者心理过程、购买决策及实施过程和购后反馈过程。在恩格尔模式中,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活 动的三个基本过程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都有全面、清晰的描述。 1.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 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知过程、确定需要和形成购买动机。1)感知过程,在产品实质刺激、产品符号刺激、社会刺激的作用下,使得消费者发现这种商品,从而引起消费心理上的感知(感觉和知觉),即消费者在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感觉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经验,对产品形成统一整体的印象。同时消费者能动地记忆相关信息,形成经验,供消费者以后购买决策时使用,由此,构成消费者对产品的初步认知;2)确定需求,在感知过程中,消费者会对产品形成一种期望状态,若与现实情况相比较有差距存在,就会使得消费者有想获得的愿望,产生对该类产品的欲望。当消费者被感知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不舒适状态(如感饥饿)下,结合已有的受到外部刺激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信息和经验,把想要购买的欲望确认为一种需求。这一阶段会受到产品特征、广告、社会相关群体等因素影响;3)形成购买动机,需求和刺激是动机产生的条件。消费者确认自己的需求后,其内心便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当需求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且具有满足需求对象的条件时,心理上这种不安和紧张才会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驱使消费者采取某种行为,将需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动机是引起购买决策活动的内在原因和动力,但是,同样的动机却可能产生不同的购买行为,而同样的购买行为又可由不同的动机所引起。这个过程主要受到消费者收入、购买心理、购买传统、文化、消费者所处的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4)形成评价标准

金融理论与政策

1.比较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有效性思想观点。 (1)凯恩斯主义: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就能影响产出。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货币政策有效。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就可起到增加就业和产量的积极作用;反之,经济过热,通胀率较高时,中央银行可削减货币供给量,给经济降温,那么这种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失业率上升的后果。总之,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价格水平和均衡产出,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如图: (2)现代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货币政策只在短期影响产出,长期内只会加剧经济波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由于存在适应性预期,从长期看,货币政策不影响产出。如图: (3)理性预期学派:公众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只有没有被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才有产出效应;从而,央行根据公开信息制定的货币政策无实际效应。

(4)新凯恩斯主义:在理性预期假设下货币政策也有效:①现实中存在信息成本,这会导致信息不完全和信息粘性,即便公众的预期是理性的,也难以完全预期到政府行为和未来通胀。②由于存在菜单成本,厂商和公众的行为调整有时滞。 沿袭了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粘性价格)的假设,并引入理性预期概念,加强了对市场失灵的微观基础的分析。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拉动时,由于工资和价格的粘性,工资和价格的缓慢调整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经济要恢复到正常的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因此,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不管预期中或预期外的政策对总产出都会产生影响,而预期外的影响更大。 2.运用你所学的利率理论分析,以下因素对市场利率的影响:(1)银行危机; (2)通胀预期;(3)经济周期。 (1)银行危机;(2)通胀预期;(3)经济周期。 可以解释经济周期和预期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当代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与发展解析

广告与消费者心理学试图从两个角度对消费者行为进行描述,其一是把消费者描述为理性的、比较计划的决策者;其二是把消费者描述成对广告内容的主动理解者,特别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其对广告与营销策略的反应。这就是当代消费者决策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势。一个完整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过程包括从唤起消费需求、消费动机到消费态度形成与改变直至购买行为是要经过一个由心理到行为的转换过程。从消费者心理学角度讲就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因此,一个有效的广告策划必须构建在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过程的认识与分析的基础上,否则很难产生出有创意、命人激动的广告来。根据对消费者行为的描述,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或者说消费者身上可能同时兼有心理、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因素的表现,比如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见到一个人购买小汽车的理解就会有很大差异,心理学家可能会从态度、决策标准等方面来解释这一行为;社会学家可能从社会环境、社会地位、社会阶层等方面理解这一行为。这两种理解可能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不可能全面。可见理解消费者决策行为是非常复杂的。在消费者心理学中,消费决策是指消费者从思考到做出购买决定的心理过程。决策过程主要包括:消费者决策过程不总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同时并不是所有消费决策都是高卷入的过程。因此,广告与营销策划中要分析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并据此进行策划。消费者决策理论中关于消费行为理解有四个假设:它们是:1、经济的观点;2、被动的观点;3、认知的观点;4、情绪的观点●经济的观点在经济学理论中,消费者通常都是被描写为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这种“经济人”的理论模型,已经由于许多原因而受到消费者研究者们的批评。要像经济学所说的那样做出理性的行为消费者应该:(1)了解所有的可以获得的产品选择项;(2)能够按照每一个选择项的利弊来正确地将它们排序;(3)能够找出最好的选择项。然而在现实中,消费者很少能够拥有所有的信息或充分准确的信息,也很少有足够大的参与欲望和动机来做出这种所谓的“完美的”决策。同时消费者心理学研究认为由于如下所述的原因导致经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消费者模式是不现实的:(1)人们受他们已有的技巧、习惯和反应能力的制约;(2)人们会受他们已有的价值和目标的制约;(3)人们受他们的知识范围的制约。消费者常常是在一个并不完全理想的世界中进行决策,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并不是根 据经济方面的考虑如价格与数量关系、边际效用等问题。事实上,消费者通常并不愿意进行广泛的决策,他们更可能是进行一个“满意的”、“足好的”决策。再如,近来的研究发现消费者讨价还价的最初动机不是像我们长期以来所认为的那样是为了获得一个较好的价格(即,以更好的价位购买),而是与成就需要、归属需要和支配需要相关。这一点对研究广告与营销策划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被动的观点与消费者的理性经济观点相反的是,被动观点将消费者描述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劳动市场论 凯恩斯主义理论有个特点和致命弱点:考察工资粘性和失业等问题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缺乏微观基础。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劳动市场理论,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等问题,而且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解释了劳动市场失灵的原因,较好地说明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现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地调整,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工资粘性是指实际工资与需求的变化几乎没有相关性。 1.名义工资粘性 (1)交错调整工资论 该理论认为,在短期内,不论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交错调整工资是指劳资双方通过雇用合同调整工资。由于合同签订的时间不同,工资调整就会交错进行,形成一个交错的序列。 交错调整工资使得工资总水平具有了惯性。工资不仅与以前的工资水平有关,而且与今后的工资期望值有关,而工资的期望值又与总需求的变动有关。不过,合同一旦签订,总需求的变动就对未到期的工资合同没有影响,只会影响到期合同的工资调整。所以,总工资水平有惯性。这种惯性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使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有替代关系。 总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与总工资的增长相适应时,货币政策能使总工资水平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提高。当工资水平稳定时,货币投放量的变动会引起经济中超额需求较大的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率也会发生相应的较大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就差。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不稳定。反之,总工资水平越不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稳定。总工资水平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大。 合同机制有助于总工资稳定,导致工资出现刚性。当货币政策与工资的相关程度很低时,工资合同能使名义工资随价格水平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将工资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工人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合同机制维持总工资稳定性的作用越大,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但是就业和总产量的波动就越大。工资越稳定,工资粘性也越大。 工资合同中的期望机制对总工资惯性也有影响。签订合同时,如果双方都重视近期预期的作用,总工资的惯性就大;如果劳资双方都比较重视未来较长时期的理性预期值,那么,总工资的惯性就比较小,工资不太稳定,产出和就业比较稳定。对未来短期内的期望制越重视,工资总水平就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

凯恩斯主义概述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

简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1)简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答:①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凯恩斯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函数中的消费部分,确以总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为其主要变数。 ②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所说"现期"是指本期收入,不考虑过去的和未来的收入;所说"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不考虑收入的相对水平;所说"实际"是指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不考虑按货币计算的名义收入。这种对收入的限定,是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与其他收入理论的重要区别。 ③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 ④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 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 (2)简述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 答:①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储蓄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这一点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相同。 ②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因为其影响因素在长期中变化不大,这种长期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消费函数之谜是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一点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的结论相同。 ③从短期考察,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较大。 ④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在一起,引起储蓄率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之比。 (3)简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教案)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形式,掌握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 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兴趣, 善于将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应用到实践,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教学难点: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课型及课时:新授,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数形结合 教学过程: 一、回顾:均衡产出的概念和经济社会均衡的条件 二、引入:由一段视频引发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的讨论,引 出宏观经济学的创造者-----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指出危机爆发的原 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主要又是消费和投资不足,进而提出导致消费 不足的原因这个问题,指出消费函数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占十分 重要的地位。 三、新授: 1、消费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2、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可支配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风俗习惯。 凯恩斯认为: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素是家户可支配收入。 3、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广义上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函数关系。凯恩斯认为,随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凯恩斯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c=c(y)。 4、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消费倾向 (1)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增加的消费与 Δc MPC Δy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什么是消费者购买决策 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谨慎地评价某一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并进行选择、购买能满足某一特定需要的产品的过程。 广义的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在一定的购买动机的支配下,在可供选择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购买方案中,经过分析、评价、选择并且实施最佳的购买方案,以及购后评价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的决策活动过程,包括需求的确定、购买动机的形成、购买方案的抉择和实施、购后评价等环节。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在复杂购买中,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由引起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和购后行为五个阶段构成。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 (一)引起需要 (二)收集信息 消费者信息来源主要有个人来源(如家庭、朋友、邻居、熟人)、商业来源(如广告、推销员、经销商、包装、展览)、公共来源(如大众传播媒体、消费者评审组织等)、经验来源(如处理、检查和使用产品)等。 (三)评价方案 1.产品属性。即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特性。 2.属性权重。即消费者对产品有关属性所赋予的不同的重要性权数。 3.品牌信念。 4.效用函数。 5.评价模型。 (四)决定购买 (五)购后行为 购买者对其购买活动的满意感(S)是其产品期望(E)和该产品可觉察性能(P)的函数,即S=F(E,P)。若EP,则消费者会感到不满意。 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特点 许多学者对于消费者购买决策有不同的描述过程,为了指导读者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式有一个较好的认识,本文作者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些特点,为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型的分析与构建提供评价参照系和理论依据。 (1)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目的性。消费者进行决策,就是要促进一个或若干个消费目标的实现,这本身就带有目的性。在决策过程中,要围绕目标进行筹划、选择、安排,就是实现活动的目的性。 (2)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性。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刺激,产生需求,形成购买动机,抉择和实施购买方案,购后经验又会反馈回去影响下一次的消费者购买决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3)消费者购买决策主体的需求个性。由于购买商品行为是消费者主观需求、意愿的外在体现,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除集体消费之外,个体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一般都是由消费者个人单独进行的。随着消费者支付水平的提高,购买行为中独立决策特点将越来越明显。

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汇总

第五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理论特点;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有关价格粘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认识新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效应理论;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观点; ?能够辨析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上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异同。 主要内容 1.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1.(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 与特点 2.(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2.二、货币的非中性 1.(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工资粘性 2.2、工资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2.(二)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价格粘性 2.2、价格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1.三、利率作用与信贷配给 1.(一)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 1.1、利率的激励效应 2.2、利率的选择效应 2.(二)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 1.1、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 2.2、信贷配给 2.四、经济滞胀理论 1.(一)效率工资论 1.1、效率工资的决定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1.(二)失业滞后论 1.1、对经济滞胀的解释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2.五、货币政策理论 1.(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指标 2.(二)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3.(三)信贷政策主张

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凯恩斯主义者们(主要代表是前面章节学习过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在1948——1973年间,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多,经济基本上是稳定的和繁荣的,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曾把这段岁月称为“凯恩斯时代”,可惜好景不长,连年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也带来了种种恶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衰退、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凯恩主义倍受责难,随着时势变迁和政局更替,现代凯恩斯学派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在西方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已大大削弱。 在凯恩斯主义是日渐衰落的同时,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处于红火时期,经济自由之风吹遍西方,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占据了影响和决定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流学派地位。但在现实中经济自由主义取得的效果却令人失望,各国推行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结果,是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成功。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并对其评价 食品科学学院 3115818020 马建彬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所得数量。(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它还有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新的发展 摘要:凯恩斯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个主要流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 世纪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为应付频繁的经济危机,一种以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但自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走向衰落。本文试图论述凯恩斯主义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及其贡献,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阐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及其特征,最后分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经济危机,新的发展 一、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及其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遭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凯恩斯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凯恩斯主义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一是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而传统经济学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恒等于需求,从根本上否认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是确认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恢复均衡, 因而主张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对危机进行紧急救治。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 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具有很高的完善性和协调性, 可以自动调节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因此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政府干预。三是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一观点改变了资产阶段经济学家从经济外部寻找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原因的一贯传统。他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 分析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进而分析了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西方资本主义未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 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凯恩斯认为,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因素分别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流动偏好和心理上的资产未来收益预期。而这三大心理因素又将影响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它们分别是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时社会消费不会按同一绝对量增加,所以储蓄的绝对量

《管理者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2)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者宏观经济学》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9)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2、GDP的含义和局限性分析 3、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4、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5、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6、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7、简单的凯恩斯模型的内容与政策分析 8、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9、IS—LM模型的含义与政策分析 10、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与变动 11、法定准备率与货币政策 12、基于IS—LM模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13、基于AS—AD模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14、简单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和AS-AD模型的比较分析 15、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目标与工具 16、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17、简述经济周期理论 18、简述经济增长理论 19、什么叫通货膨胀?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20、运用菲利普斯曲线阐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2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含义与宏观经济政策 22、“流动性陷阱”与货币政策效果 23、挤出效应与财政政策效果 24、IS-LM-BP模型的含义与宏观经济政策 25、近3年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效果分析 26、如何评价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评价 27、阐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目标与方式 28、管理者环境的管理需要观察宏观经济指标,例举5个关键的指标,并分析之。 29、分析CPI的内涵,阐述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论解释

报告出处: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朱瑞庭博士发布日期:2002-12-26 本篇报告已被阅读 156 次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个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通常可以进一步分解成若干小的决策行为,它们分别是产品(品牌)的选择、商店的选择、购买时间的选择、购买数量/金额以及购买频率的选择等等。在这些决策行为当中,对制造商而言具有重要影响的显然是消费者产品(品牌)的选择行为,而对零售商来说则关心消费者会在什么场所购买满足其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这两者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又通常和他的信息行为(有关产品、商店等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及储存)联系在一起,所以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中又包括对其媒体接触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另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还和购买的对象有关,这里需要就日常生活用品和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别加以研究。 西方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自上个世纪上半叶开始就非常深入,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在最近的二十年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基于篇幅的原因,下面仅对其中最新的几个理论分别做一概括性的介绍。在具体的分析中将不会特别指出是属于消费者哪一类购买决策行为,论述本身则主要围绕零售商来进行。另外下面的分析主要是就私人消费者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行为而言,而且假定私人消费者本身和购买决策者的身份是一致的。 一、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 作为新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市场的不完整性,这种不完整性突出表现在市场信息的失衡和不完整上。比如就消费者和零售商之间的关系而言,商家只能部分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和愿望,而消费者往往无法完整掌握产品(质量、价格等)和商家的信息。信息的失衡对所有市场参与者都会带来影响,通常所有的参与者都会通过自身的信息行为,来努力打破这种失衡状态,在这一过程当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同时具备信息的搜集者和提供者两种角色。出于市场竞争和商业秘密的考虑,有的参与者(如商家)会有意隐瞒或发布信息,对消费者而言,他的信息行为的目的只是在于消除心中的不安全感。所以他对制造商和零售商提出的要求就是,向其提供在购买决策过程中需要的真实的有关产品及商家的信息。 要消除消费者的这种不安全感,除了消费者自身积极的信息行为之外,制造商和零售商也具有广泛的营销工具和手段。就零售商而言,比如它就可以借助制造商的品牌策略来减轻消费者的不安全感。实证调查已经证实,消费者可以把对品牌的信任转化成对商家的信任,如果这一商家经营该品牌的话。当然商家绝对不能依赖于制造商的品牌策略,相反它自身也必须通过完整的营销组合来达到消除消费者不安全感的目的,特别是消费者对商家本身的不安全感。比如通过严格的质量保证、完善的售后服务、对消费者投诉的快速处理、定期不定期的减价促销、客观真实的广告宣传、亲切可信的现场咨询服务等等,都能够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不安全感。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行为科学解释 在行为科学当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被当成是一个决策过程来加以描述和解释。这一决策过程的部分内容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比如消费者的社会统计特征、消费者买或者不买的行为以及消费者购买的具体产品等等。但是消费者真正的购买决策是在消费者复杂的“内在思维”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第二次作业答案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第二次作业答案 二、单选题(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编号填入括号内) 1、乘数的概念最早由(C )提出。 A.汉森 B.索洛 C.卡恩 D.凯恩斯 2、托宾认为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B )关系。 A.同向变动 B.反向变动 C.相等 D.不确定 3、平方根定律认为当利率上升时,现金存货余额( C)。 A.上升 B.不变 C.下降 D.不确定 4、立方根定律货币预防动机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B )关系。 A.同向变动 B.反向变动 C.相等 D.不确定 5、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D )。 A.储蓄是收入的负函数 B.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 C.投资是收入的正函数 D.投资是利率的负函数 6、在IS-LM模型的古典区域,货币投机需求(B )。 A.为正 B.等于零 C.为负 D.不确定 7、当资本边际效率上升时,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A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8、当货币需求增加时,关于IS-LM模型中LM曲线正确的是(C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9、当增加政府税收时,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A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10、在凯恩斯区域,政府主要通过(B )达到目标。

A.货币政策 B.财政政策 C.收入政策 D.物价政策 11、债券的违约风险与利率是(A )变动的。 A.同方向 B.反方向 C.同步 D.不确定 12、根据纯预期理论、流动性理论,下列正确的是(C )。 A.在预期利率上升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斜率更小 B.在预期利率不变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更向下倾斜 C.在预期利率下降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平坦些 D.在预期利率不确定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变动幅度更小 13、根据储蓄生命周期论,储蓄主要取决于(D )。 A.利率 B.收入 C.当前收入 D.终生收入 14、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的共同点是(A )。 A.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经常波动 B.否认劳动市场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C.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 D.从微观角度阐明宏观经济政策 15、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C )弥补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 A.从宏观角度说明微观主体行为 B.从宏观角度解释宏观经济政策 C.从微观角度说明宏观经济政策 D.从微观角度解释微观主体行为 16、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通常是在(B )的作用下达到均衡。 A.利率 B.利率和配给 C.利率和政府干预 D.政府干预 17、被新奥国学派、伦敦学派、芝加哥学派、弗莱堡学派推为代表人物的经济学家是(A )。 A.哈耶克 B.萨缪尔森 C.弗里德曼 D.凯恩斯 18、关于中立货币的条件,下列正确的是(A )。 A.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 B.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是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 C.哈耶克与维克塞尔在这方面是一致的 D.哈耶克认为变动货币供应量若对一般物价没有影响,则对商品相对价格没有影响 19、哈耶克认为货币制度改革的最好办法是(D )。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要点

凯恩斯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经济学者,我在高二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他的观点,虽然并没有仔细的拜读过他的作品,但是通过网络的只言片语和在宏观经济学课本及高中知识,对他的宏观经济学观点还是得出了少量的要点。 凯恩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提出者,他打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是经济学宏观类门派的创始人,新自由派几乎没法在低位上撼动他。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在经济萧条时期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在当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危机时期,失业人口骤增,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急转直下,物价居高不下,当时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对市场失去了控制,凯恩斯认为,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控住经济确保足够水平有效需求,他的干预政策有一个大特点:以稳定经济为目的,强调在经济萧条时期,用扩张性政策,在经济膨胀时期,用紧缩性政策。后来的西方经济学者把凯恩斯国家干预政策的主张成为“逆经济风向的”和“斟酌使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在之后,凯恩斯主义缺点也逐渐暴露,西方国家出现了很严重的滞涨问题,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也遭到了质疑。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主义还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工资和价格是具有刚性的,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平衡。但是实际情况表明,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价格和工资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未必经常相等。 凯恩斯消费理论可以概括为总需求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国民收入决定。依据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大小取决于经济中的总需求。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但它比较稳定。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而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避免流动性陷阱,因而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