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教学设计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教学设计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教学设计

探究质疑

记录现象探究小结让学生讨论,相互释疑

等叶片变成黄白色,引导学

生漂洗叶片,滴加碘液。

等待叶片变色过程中,进行

小反馈练习

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交

流。

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总结实

验结论。

等)

小组讨论释疑、交流

漂洗、滴加碘液

做有关练习题,交流答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在

学案上如实记录。交流

结果。

小结实验结论:

1、淀粉是光合作用的

产物

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

有机物不可缺的条

实物投影展示学

生小结答案

探究继续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合作探究,设计对照试

验验证叶绿体是光合作

用的场所

(银边天竺葵)

利用虚拟实验进

行实验设计;

生物圈中的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和发展与人类个体发生和发育的大致过程;知道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知道一些基本的卫生保健措施的科学依据;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生物圈或者生活环境密切关联着,而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等技能和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观点出现。启迪学生进一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实验”、“探究”等活动,加深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的技能,并发展探究能力; 2、进一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人体消化、血液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和内分泌系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尤其是三大类有机物质)的过程;循环、呼吸、气体交换模式图的理解和识别;尿液形成过程;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生命活动调节,弄清了解、知道、识别、说出、验证、理解相关词语的层次递进关系 教学方法 以知识点为基础,为主线同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增大课容量,图文结合,合作交流。教学策略 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性入手,以血液循环模式图为基点进入复习。如循环系统运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消化系统);运输的氧来源于呼吸;运输的废物要通过泌尿系统排泄;那么人体的这些器官、系统之所以能有条不紊协调地进行各种生理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

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方案 生物圈 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食物链和食物网 3、 生物之间的关系 4、 生物营养关系 1、食物链和食物网 重 点 2、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难点 3、生态系统的组成 【知识整合】 生产者一植物 生物部分r 消费者一动物 组成〔 \分解者一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食物链和食物网: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生态系统中的 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原、海洋、淡水、湿地、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合作关系 自养 生物圈 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范围 L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 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 学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程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f 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实施计 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生物营养关系 腐生 异养 寄生 【典题演练】 一:选择题 1、 农田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 青蛙 B 昆虫 C 水稻 D 泥鳅 2、 青岛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 往深处长红藻。影响海洋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D.含盐量 ,它的花能散发出阵阵芳香。但如果将其移植到其他 )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4、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 “人与生物圈”的研究计划,其目的主要在于( ) A 、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B 、保护生物圈内的各种生物 C 、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 D 、防止生物圈遭到破坏 5、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用网将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 吃光了。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害虫适应能力增强 B 、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C 、食物链被破坏 D 、网罩影响了才的光合作用 6、 “螳螂捕蝉,黄鹊在后”描述的是( ) A 捕食 B 、合作 C 竞争 D 、生物网 7、 由于能量的流动是逐级减少的,那么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类生物数量最少 ( ) 鹰 B 、青蛙 C 昆虫 D 、草 &捕杀森林中的全部肉食动物后,鹿、兔等植食动物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 () A .减小 B .增大 C.不变 D .先减后增 9、 野兔、鼹鼠等具有挖洞习性的动物主要生活在 (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农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 .沙漠生态系统 10、 在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分别是( ) A .阳光 B.含氧量 C.海水温度 3、湖北神农架地区生长着一种“神农野菊” 地方,则它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 .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A 、

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

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 一、人类—生物圈的组成部分 如果以人类为中心,讨论人类的生存环境,那么生物圈和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一样,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人类又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从生物学的角度说,人是生物的一种。在生物分类学上,人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与人类同处于哺乳动物纲的还马、牛、虎、兔、羊、猴、狗、猪等。他们都是胎生、恒温,以母乳哺育幼体,并且大都具有毛皮。与人类同处于灵长目的有猴子、猩猩、猿等。实际上人就是从猿演化而来的,人是动物的一种,与动物有着渊源的关系。尽管人类与一般的动物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能够制造工具,大脑发达,具有主观能动性等),但人毕竟是由动物演化而来的,人来自生物圈,人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 二、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生物圈。人体本身不能直接制造有机质,人体机能的维持必须依靠生物制造或者提供的有机质。从生物链来说,人是杂食动物,是高级的消费者。要维持人类的生活,必须要有足够的植物与动物为之提供足够量的食物。尽管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单位面积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地球能够养育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当人口的数量超过其负载量或者当生物的数量与质量降低到一定限度时,将会对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有人估算,地球环境的最大人口容量为120 亿。如果按照现在的人口增长速率,到21 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125 亿,接近或超过地球环境的最大人

口容量。人口的增加,将会给生物圈带来巨大的压力:更多的植物和动物将面临着灭绝的威胁,生态系统将面临着失去平衡的可能。如果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人类的末日也就距离不远了。 三、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 19 世纪末,英国的一位物理学家曾经十分忧虑地预言,随着工业的发达和人口的增多,500 年以后,地球上的氧气将会被用光,人类将趋于灭亡。但时至今日,并没有发现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减少。这要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尽管人类、动物呼吸作用和工业生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但由于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制造并放出氧气,从而保证了大气中氧气的相对稳定。如果没有植物或者植物数量不够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耗氧气的工业的发展,氧气的短缺不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某些局部环境中,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氧气缺乏的状况,在拥挤的商店或者会场,在空气污染严重的街道或者工厂,我们都或多或少感到呼吸不畅。在某些绿地缺乏和人口密集的城市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否与正常大气一样,还值得分析研究。一些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天的呼吸需要0.75 kg的氧气,每个城市人的生活与生产消耗的氧气总量平均为每天7.5kg,这些氧气40% 来自海洋,60% 来自城市绿地。由此计算,每个城市人需要61.5 m2的绿地,才能保证呼吸到的空气是新鲜的。

《人与生物圈计划》阅读答案

《人与生物圈计划》阅读答案 《人与生物圈计划》阅读答案 人与生物圈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人类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7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发了数千个实施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迄今为止,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 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20多公顷的林区,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存。长

生物圈中的人单元教学设计

《生物圈中的人》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人”是生物《课标》确立的一级主题,共包括五个二级主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的由来,它回答的是“人类从哪里来?”,第二部分是人体的生命活动,它包括人的营养、人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部分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人的生命活动要想能够正常进行,就必须不断地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而吸收的这些营养物质又必须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也要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这些生理活动之所以能有条不紊顺利进行是由于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因此以上五个二级主题便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内容。 教学目标 1.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注食品安全。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描述人体血浓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3.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4.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5.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教学重难点 人体的消化、血液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循环、呼吸、气体交换模式图的理解和识别;尿液形成过程;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生命活动调节。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节《生物圈》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节《生物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 标版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生物圈”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的资料,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渠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思考与辨析、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这里的家,运用得比较贴切、形象,让学生知道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小家,更要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培养学生爱护生物圈的情感。情感对人的影响是感性的,知识影响是理性的,理性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所以情感培养应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弄清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才能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所以“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以及“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应该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而“生物圈的范围”涉及到地理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圈各方面的资料,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开展探究活动,能力尚未形成,因此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收集和分析资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四、教学策略

生物圈》教学设计

《生物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 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 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二、教学策略: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设计中导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只是一首简单、普通的歌曲却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使他们愉快轻松地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是本设计的较成功之处。 让学生学完知识,自己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的同学,并将编好的题目写在预先准备的纸上,以便实物投影展示,“考”时由编题者当“主考官”,学生自愿参与,“被考者”的回答正确与否,主要由编题者确认,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方式来解决。这样,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注重学生间相互评价方式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生物圈教学设计

生物圈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生物圈精品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生物圈。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上台交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圈是一个整体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情感;通过对个人、本地区、整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对照提纲,分小组调查和收集资料 提纲:1、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2、你和你的朋友,你的家庭做的许多事,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生物圈,试举例说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4、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了破坏?(可用图片或文字资料说明) 5、本地将正在或将要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 6、从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你认为在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 (二)新授 1、各小组抽签介绍七种生态系统,生物教案《生物圈》。 (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谈谈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如: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小组讨论交流 各生态系统是否相互独立,互不相干呢? (1)书本P30页资料分析 (2)分别从三个方面:非生物成分(阳光、水、空气)、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淡水生态系统为中心分析)、各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动物分析,找出他们的联系。

《人与生物圈计划》阅读答

《人与生物圈计划》阅读答案- 说明文阅 读及答案-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个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获得的和创造的财富时,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人类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中,已经意识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71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发了数千个实施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作为该计划理事国之一的中国,自1972年参加起就抱着极大的热情。国务院于1978年正式批准成立了相应的计划组织实施结构UIY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迄今为止,全国有37个有关项目列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人与生物圈

计划已经成为跨地域、跨国界联系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纽带,已经是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多学科、多领域依据的窗口。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 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个面积为20多公顷的林区,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协调地生存。长白山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的最佳参照模式地。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1.第一段中秘密一词具体指的是() A.指人类为什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 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生物和生物圈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次的单元设计是为初二结业考服务,考虑到参加结业考的学生要复习八个单元的内容,而每个星期只有两节生物课且有些单元的重点知识都很多,在这种内容多时间少的情况下,本人采用的是抓主干去枝叶的复习思想。知识点的确定参考《生物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对本单元的要求(见附件1、2)。题目来源于《中考总复习》及历年的初一测试试卷,在题目的选取上以精简、典型及涵盖主要考点相对多为原则。复习策略先复习各知识点,然后再构建整个单元的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分两章,其中有两个对照实验。由于对照实验既是生物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故本人将这两个实验放到对照实验专题复习课,这样处理,使本单元的复习时间为两节课。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本课时的复习知识点: 1.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4.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5.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6.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7.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8.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9.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0.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1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2.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13.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三、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先复习此知识块。边提问复习边由教师构建此知识框架。或给出框架的局部(组成学案的一部分),在教师引领下,红色部分学生完成。 (2)此知识框架操作的顺序 先复习生物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生存所需条件。 接着指出生物所需要条件由生物圈提供,再进入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的复习。 第三步引导学生分析几种常见的现象,进入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复习,明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第四步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最大的生态系统)及组成。 第五步由生物的捕食关系引出食物链和食物网,让学生加强对食物链的数法和写法、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捕食过程中能量的流动的掌握,其中还贯穿着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这种理念,让学生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 相应练习:

中国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程序

中国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程序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 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国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工作,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已经成立申报工作组,并制定了申报程序。 一、提出申请 1、拟申报的自然保护区向各自的主管部门提出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报 告。 2、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收到主管部门同意该自然保护区申报的公函 后,向提出申请的保护区发放“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提名表”(中英文提名表各一套) 二、准备申报材料 1、申报工作组对保护区进行考察,并根据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标准(参见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章程》),向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建议是否同意其正式申报。 2、可以申报的保护区,应根据申报工作组提出的建议,改进管理和工作, 准备申报材料(参见提名表),并初步填写中文提名表)。为更全面地反映保护区的情况,建议在所要求的资料之外可准备: ●保护区的光盘(英文) ●系列幻灯、照片、画册 ●保护区介绍手册 ●其他重要出版物等 3、保护区将初步填写的中文提名表及相关材料,提交给申报工作组进行审 查。 4、审查通过后,由工作组组织人员,对材料进行整理、翻译、正式填写英 文提名表,编写相关附件,并印刷装订成册,一式6份。 三、签署及提交 1.装订好的6份提名表,应该由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当地社区、保护区等在相应位置进行签署。 2.将4份签署的提名表提交至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另2份分别由主管部门和保护区留存。 3.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签署后,由其秘书处正式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秘书处。 根据规定,每年7月底以前正式提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秘书处的提名表,将在当年内进行审批。 上述申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考察、翻译、制作、印刷、邮寄等,

生物圈教学设计

《生物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 力; 2. 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二、教学策略: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设计中导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只是一首简单、普通的歌曲却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使他们愉快轻松地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是本设计的较成功之处。 让学生学完知识,自己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的同学,并将编好的题目写在预先准备的纸上,以便实物投影展示,“考”时由编题者当“主考官”,学生自愿参与,“被考者”的回答正确与否,主要由编题者确认,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方式来解决。这样,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注重学生间相互评价方式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什么是人与生物圈计划和生物圈保护区(精)

什么是人与生物圈计划和生物圈保护区?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他组织的配合下,从1971年起实施的一项着重对人和环境关系进行生态学研究的一项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计划。它是一项国际性的、政府间合作研究和培训的计划。其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政治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结合,对生物圈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的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寻找有效地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途径。 人与生物圈计划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有的国家已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于1972年参加这一计划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我国有10个课题被纳入人与生物圈计划,有9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生物圈保护区是按照地球上不同生物地理省建立的全球性的自然保护网。世界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把全世界分城193个生物地理省(分布在我国范围内的有14个),在这些生物地理省中,选出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保护区。它不仅要具有网络的特征,还要把自然保护区与科学研究、环境监测、人才培训、示范作用和当地人民的参加结合起来,其目的是通过保护各种类型生态系统来保存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生物圈保护区具有3个特点:首先,它是受保护的典型环境地区,其保护价值需被国内、国际承认,它可以提供科学知识、技能及人类对维持它持续发展的价值。其次,各保护区组成一个全球性网络,共享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研究资料。第二,保护区既包括一些受到严格保护的“核心区”,还包括其外围可供研究、环境教育、人才培训等的“缓冲区”,以及最外层面积较大的“过渡区”或“开放区”。开放区可供研究者、经营者和当地人之间密切合作,以确保该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我国目前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有9个自然保护区,它们是卧龙、鼎湖山、长白山、梵净山、武夷山、神农架、锡林郭勒、博格达峰和盐城。我国还将建立中国生物区保护网络,以吸引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加入,并逐渐向国际网络输送。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的第三章的第一节内容。本章主要阐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国的动物资源、我国的动物资源保护三部分内容。本节课内容则主要是理解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消费者、食物链的结构成分、以及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前两点是本节课的重点。本单元前两章阐述的是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学习和理解本章知识的必要基础。例如,动物的行为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对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在学生理解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后,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和植物是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不可缺少的成员,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由于学生不清楚食物链的形成以及书写要求,所以学生对动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将它们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生物圈中的动物》这一章是综合性知识,它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广泛,课程资源也比较丰富,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现象也极为密切,有的还属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了解多、兴趣浓厚。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动物的行为,如对动物的取食行为、繁殖行为等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也有了生活经验为基础,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使学生能在相互讨论中归纳总结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关注动物生存环境的意识,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观察思考、分析资料、应用实践、处理信息等形式展开。 三、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探索新知——知识扩展,情感迁移——课堂小结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认识动物和植物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关注与动物有关的社会问题。 五、教学重点 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3、动物对植物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 六、教学难点 1、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2

《 生物圈 》教学设计

《生物圈》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biosphere

《生物圈》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本节课是生物圈教学的第一节,在设计方面,我注重以学生 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 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 在知识方面:突出了“人和生物圈”这一条主线;而在教学目标 方面则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种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合 作学习,组织讨论、收集分析资料、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激活教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生物圈》位于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在教材中处于 重要的位置: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共同的家园,当然也是人 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 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识生物圈、关注生物圈才能更好 地理解生物圈、保护生物圈。本课从介绍生物圈的范围入手,使

学生首先理解“生物圈”的概念,知道所要学习的生物圈由哪些 部分组成,这样也就为今后“生物圈”这个主题知识体系构建了 一个基本的框架。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感性认识,但对地球上,生物与环境 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设 计上,要注意从学生已知的地球入手,去把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好奇心和表现欲,因此,在设计上,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其它星球的资料,通过表达与交流, 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 条件,生物圈是生物生存和唯一家园,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能力目标: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14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从互联网上收集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危害,从而认识到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 2.组织学生调查本村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枯竭对人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3.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努力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生物圈方面应尽的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设计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城市、农村学生各占一半左右,故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组为家中有电脑并已上网的城市学生,调查收集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资料;第二组为家在农村的学生,以村为单位,调查本村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第三组为家中无电脑的城市学生,可从报刊、书籍等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的努力的资料。

〖课堂实录〗 师: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的共同家园,但是,人类活动强烈地干扰生物圈的自然发展,并逐渐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而且已经达到威胁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地步。因此,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生:(第一组学生代表甲)我们从网上收集到如下资料:一是地球的“疾病”,近年来,由于人类不注重保护环境,地球环境日益恶化。根据专家会诊地球已患有以下十种“疾病”: (1)土壤遭到破坏,110个国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 (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在威胁着整个人类; (3)生物多样性在减少; (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 (5)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病因和1/3死亡者的死因与水污染有关; (6)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 (7)混乱的城市化; (8)海洋环境危机加重; (9)空气污染加重; (10)极地出现臭氧空洞,地球两极的臭氧空洞在扩大,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30%,南极损失在50%以上。 生:(第一组学生代表乙)二是全世界每分钟发生以下环境灾难: 耕地:每分钟损失40公顷,每年损失2100万公顷; 森林:每分钟有21公顷消失,每年损失1100万公顷; 沙漠化:每分钟有11公顷土地沙漠化,每年沙漠化土地为600万公顷; 泥沙: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的泥沙为250亿吨; 污水:每分钟有85万吨污水排入江河大海,每年污水排放量为4500亿吨; 人:全世界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丧命。 师:很好,请继续。 生:(第二组学生代表)我们调查了长江的水资源和古圣等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发现这些地方土地和水资源利用问题很多,土地破坏、污染严重,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长江水越来越浑浊;人均耕地越来越少,有的村有些人已无地可种。(列举的具体数据略) 师:这些同学调查得很好!现在请大家讨论:目前生物圈的状况如何?要不要采取措施保护?我们铜陵的环境如何?母亲河长江的环境如何?是否亟待保护?我们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生:热烈讨论、总结。(具体内容略)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据课本第125页内容(具体内容略)总结,得出结论: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下面学习本节第二部分。 生:(第三组学生代表)人类有能力保护生物圈。生物圈保护的中心目标,在于保持各种生态环境的健康,维护人类和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等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对生物资源的保护要加强法制管理和科学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大型生态工程是恢复、重建和改建生态环境的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201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是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延续,起到小结作用,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了生物圈的范围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对于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有一定辅助作用。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表述了生态系统间的关系,又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生态保护的层次,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生态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学完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有自己的认识,通过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统一整体性形成了基本理解,因此对于本节的学习不存在知识困难,教师只需要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突破口很容易讲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概念。二、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观察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说明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 3. 说明生物圈的范围。 4.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图文资料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让学生意识到应该认识了解并保护这个大家庭。 2.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杜绝破环环境的行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难点: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设计思路 通过生态系统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各个生态系统间的联系,引导出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由此学习生物圈的范围,并分析生物圈各个圈层之间的关系,最终总结出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课前我们预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教师播放生态系统视频,猜猜都是哪些生态系统? 2.教师提问:这些生态系统都有什么特点呢?比如说……(抓住每个生态系统的一个特色进行提问)

生态规划复习题(终极版)

1.生态评价根据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恰当的生态学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的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优劣极其影响作用关系。 2.“反规划”指的是建立一个以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刚性框架。。 3. 生态功能分区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规划区划分成不同生态 功能区 4. 乡土景观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包括农田、果园及人工林地、农场、牧场、水域和村庄等生态系统,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 5. 人类生态学研究人与生物圈、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 6.生态风险评价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 8.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9.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 10.都市圈都市圈又称城市带、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 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1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12.生态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 13.人类复合生态系统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功能统一体。 14.生态敏感性态系统对区域内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 它反映区域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 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的大小, 并用来表征外界干扰可能造成的后果。即在同样干扰强度或外力作用下, 各类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性的大小。 15.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 16.生态适宜性是指区域土地的生态现状及开发利用条件,或是指在规划区内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要素的影响程度(生态要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程度)。 1. 生态规划的类型按地理空间尺度大小划分为:景观生态规划、区域生态规划、生物圈保护区规划。 2. 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县级生态功能一级分区包括:生态调节功能区、产品提供功能区与人居保障功能区。 3. 生态评价包括三个要素: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参照系。 4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其发展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5系统生态学的三类关系:元—元关系:如物种与物种之间; 元—库关系:植物群落与养分库的关系;元—系关系:单一群落与区域景观(多群落)的关系。 6选择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因子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所选择的因子对给定的资源利用方式有较显著的影响;二是所选择的因子在网格的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梯度。 7复合生态系统的演化决定于:社会、自然和经济的相互制约关系。 8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类:能值分析法、物质量评价法和价值量评价法 9.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生产、生活、还原三大功能。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分三类,即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模拟市场价值法。 (√) 4.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传统上的生物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的意义大致上是相同的。(×) 5.城市的生态足迹如果超过城市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 6.城市生态规划原理主要包括生态位原理、环境承载力原理、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原理、食物链原理、最小因子原理和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化原理。(√) 7.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一般选择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群健康状况五个要素来构建指标体系。(√) 9.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要素是阻碍和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发展速度和规模、主导城市发展方向的关键要素。(√)(1)简述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