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高举的战斗旗帜。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

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课题:“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民权主义中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肆,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了某些批判,称道了“比较代议政体改良得多”的苏维埃国家“人民独裁政体”,重申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生主义则强调了“耕者有其田”的观点,阐发了“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的思想。新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反映了新的历史特点,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一、旧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的提出,是由于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各种救国方案先后失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用以指导了辛亥革命的实践。旧三民主义的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但未能真正给中国社会指明出路。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2)民权主义(核心):建立民国。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 (3)民生主义(发展):平均地权。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了资 评价: ①进步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新三民主义 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接受共产党人的建议,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旧三民主义从此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包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纲领,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则增加了: (2)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专政。 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集中体现在三大政策。没有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就失去了灵魂。这也是新旧三民主义的根本区别。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纷繁复杂的矛盾,孙中山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分析和思索,提出了“三民主义”。 【关键词】三民主义孙中山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他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为建立中华民国政府的革命发起者之一,由他所提出的《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亦影响深远,晚年推动联俄容共政策,使得中国共产党得以在国民党内部迅速发展,是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早年曾在英美及英国统治下的香港学习,非常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政策。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时,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识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成败; (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言分析】 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结合引言,回答下列问题。 1、江泽民指出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分别是什么?它们对中国人民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2、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导入新课】 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 继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则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然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对于孙中山先生很多称谓:1940年,国民政府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更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P78《时局图》)。 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经济也随列强入侵加剧而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发展。同时,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资的发展。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 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邹容、陈天华等,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中心。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高举的战斗旗帜。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 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课题:“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民权主义中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肆,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了某些批判,称道了“比较代议政体改良得多”的苏维埃国家“人民独裁政体”,重申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生主义则强调了“耕者有其田”的观点,阐发了“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的思想。新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反映了新的历史特点,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三民主义

必修3分课汇总(人民版) 专题四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备注:无) 2015年题组 1.(2015·上海单科·24)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该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D.《海国图志》、《天演论》 【考点】思想潮流的演进——维新思想(《时务报》)、三民主义(《民报》) 【解析】前则材料介绍三民主义,出自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后则材料主张创办学校,培养变法人才,出自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故A项正确;《天演论》宣传西方进化论,与后则材料培养变法人才无关,故B项错误;前则材料借西方进化论思想,宣传三民主义的合理性,因此不是出自《天演论》,故C项错误;《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与前则材料宣传三民主义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4年题组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各界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B项错误; 从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故C 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没有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 .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里的“变局”和“创举”指:A .辛亥革命的爆发B .清朝统治被推翻C .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2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了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A .美国B .英国C .俄国D.日本3 .孙中山将解决土地问题引入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最早是在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B.同盟会时期C.武昌起义时期D. 兴中会时期4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B .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C .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 .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①按照三民主义思想制定的②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③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具有进步意义A.①不正确,②③正确 B.①②③都正确 C.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D.①③正确,②不正确6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因为①它表达了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②它反映了中国人们要求 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③它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④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者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 D.①③④7 .下列有关三民主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C.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 D.民生主义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8 .下列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B.三民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C .三民 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D.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9 .孙中山之所以把“民族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部分提出,主要是因为A .清王朝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B.鉴于维新改良失败的教训 C .汲取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经验 D.国内汉族与满族的矛盾尖锐10 .南京临时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A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测题答案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D)。 A.太平天国革命 B.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2、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C)。 A.兴中会 B.光复会 C.中国同盟会 D.华兴会 解析:兴中会是在檀香山组建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光复会、华兴会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ABC)。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平均地权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是(A)。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解析: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5.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A)。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C.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标志是(A)。 A、兴中会的成立 B、1895年广州起义 C、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D、《革命军》发表 7、被誉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C)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P60 A.黄兴 B.宋教仁 C.邹容 D.陈天华 8、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B)。 ①民主②民生③民族④民权 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 9、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有要不要(C)。 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②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③进行民主革命` ④进行社会革命 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 10.辛亥革命的失败是指(A)p72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没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没有打击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D.没有促进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二、多项选择 1、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先后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ABCD)p60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与宴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三民主义又是一个不彻底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旧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1).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2).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1)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2)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3)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

三民主义溯源及其现代意义

三民主义溯源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这一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运动的指导性思想,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它也必将和辛亥革命一起载入中国的史册,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然而,三民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的意义又存在于何处,本文愿意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三民主义发展历程当代意义 一、三民主义溯源 中国同盟会是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立会宗旨的。而这十六个字,原是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联合政府”誓词的继续和拓展。在这十六字宗旨中又蕴含着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就是1905年10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所阐述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由于在文中提到“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因此,“三大主义”又称为“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在研究了世界历史的交替以及中国革命面临的社会实际之后得出的结论。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时指出“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1】在这段话中孙中山所谓民族主义,基本内涵就是反对外来民族统治,争取本民族独立;民权主义是反对帝制专制、争取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而实行的社会革命。 (一)、民族主义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经过一定的发展历程最后才定型的。在他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中,主要包括对内“反满”,即推到满清贵族在中国的腐败卖国统治以及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建立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独立而强盛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孙中山眼中,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两种民族灾难:“异族残之,外族逼之”。异族即满清统治者,外族就是列强。基于此他又提出了“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2】故而他在早期的救国理论中主要方案是先清内后攘外、利用列强间的矛盾以及激发 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随着帝国主义对亚洲侵略的加紧以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逐渐兴起,亚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在共同谋求国家独立富强和向西方真理的道路上逐渐汇合起来,产生了联合奋斗的要求”【3】同时孙中山又在旅日和旅欧期间接触到一些其他国家的志士仁人,使他在民族主义中加入了联合其他亚洲民族进行联合斗争的内容。之后孙中山又在对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教学目标: (1)识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的内容;(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成败; (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言分析】 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导入新课】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因素:孙中山个人努力。 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上书改革: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 (2)成立团体: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发动起义: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 (4)组建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资产阶级政党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1)内容: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内容局限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民权主义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 律平等 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只是些抽象的概念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 土地问题

2019年高考历史终极模拟卷(3)

2019年高考历史终极模拟卷(3) 1、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 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D.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 2、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 )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3、据史料记载,自永嘉到元嘉年间(公元313年~公元450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人。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 A. 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B. 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 C. 南方经济开发具有人力资源 D. 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4、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指出:“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以扰之,而才(财)不可胜用矣。” 据此可知,唐甄( ) A.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B.谴责中央集权统治 C.主张发展自然经济 D.要求减少政府束缚 5、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矮允归还,大有利益。现在和约己换,三国视事已了结。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著许景澄将此情形臣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 A.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B.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 C.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D.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 6、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高中历史“三民主义”知识点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 【单元概述】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成为辛亥革命的风帆。此后,孙中山紧跟时代潮流,推动国共合作,基于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经济也随列强入侵加剧而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发展。同时,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资的发展。 (2)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更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P78《时局图》)。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这些主张,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但是,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这些方案屡屡碰壁。(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 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邹容、陈天华等,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中心。 (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因素:孙中山个人努力。 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上书改革: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2)成立团体: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高二历史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键入文字] 高二历史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在不断更新的同时也需要及时的归纳总结,才能更好的掌握,接下来历史网给大家整理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阅读。 怎样理解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从“振兴中华”的救国愿望出发,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入研究中西有关思想资料并实地考察西方社会政治的基础上提出的。 孙中山倡导的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洋人的朝廷”──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它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主义传统,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民族主义思想。孙中山强调“民族主义”绝不是排斥满族,只是反抗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孙中山认为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孙中山全集》第1 卷,第234 页)。民族主义“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孙中山选集》第81 页)。所以,民族主义反对的不是整个满族,而是反对满族统治者。也没有排外的思想,而是要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政治上获得独立之后,必须有经济上的富强独立,这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孙中山对此作了十分具体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中国建设的具体蓝图──《实业计划》。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前是全体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旗帜。 孙中山倡导的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主要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和民治观念。孙中山主张“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充分享有“民权”。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要解 1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一①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的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尽,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②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研究政治革命的工夫,煞费经营。至于着手的时候,却是同民族革命并行。③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材料二④关于民权一方面的方法……第一个是选举权。现在世界上所谓先进的民权国家,普遍的只实行这一个民权。专行这一个民权,在政治之中是不是够用呢?专行这一个民权,好比是最初次的旧机器,只有把机器推到前进的力,没有拉回来的力。⑤现在新式的方法,除了选举权之外,第二个就是罢免权。人民有了这个权,便有拉回来的力。这两个权是管理官吏的,人民有了这两个权,对于政府之中的一切官吏,一面可以放出去,一面又可以调回来,来去都可以服从人民的自由……国家除了官吏之外,还有什么重要东西呢?其次的就是法律。所谓有了治人,还要有治法。⑥人民要有什么权,才可以管理法律呢?如果大家看到了一种法律,以为是很有利于人民的,便要有一种权,自己决定出来,交到政府去执行。关于这种权,叫作创制权,这就是第三个民权。⑦若是大家看到了从前的旧法律,以为是很不利于人民的,便要有一种权,自己去修改,修改好了之后,便要政府执行修改的新法律,废止从前的旧法律。关于这种权,叫作复决权,这就是第四个民权。人民有了这四个权,才算是充分的民权;能够实行这四个权,才算是彻底的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文讲演、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编辑《民权主义》1924年版 ①指出了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实现民权主义;②指出了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不能只靠民族革命;③表明推翻君主专制政体有双重意义,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是政治革命的结果;④⑤⑥⑦阐述了民权的内涵,即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并指出只有真正实现这四种权利才是彻底的直接民权。两则材料展现了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逐渐具体和深入,关于民权主义的内涵变化也是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集中体现,凸显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内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进行简要评析。 第1页共1页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

《三民主义》读书报告 往昔只知孙中山先生之名,只知其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却不了解其为人,其思想。今初读《三民主义》,才真正开始走近这位满腔热血,救国为民之伟人,始知其确不愧“国父”之盛誉。 《三民主义》一书乃中山先生于国民党改组之际的演讲辑录,他开篇便指出三民主义的核心:“用最简单的定义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这是针对党内诸多人士见清廷已亡,便消极惰怠,甚至还出现陈炯明这样的叛徒的乱象发出的呐喊,提醒他们中国仍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让人不得不想起他的那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乃是孙中山多年来领导中国革命的思想与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但凡体大思精之思想,定必源远流长,正如其所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可见孙中山乃中承中华文化之精要,西取欧美诸国之长处,并发挥己身之创造性,将其融为一炉,才总结出三民主义。 何谓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其目的在于改变中国一盘散沙之不足,对内团结各家各族,重拾民族精神;对外则抵抗帝国主义列强之压迫欺凌,恢复民族地位。孙中山先生通过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人口的分析,提出了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三种压力:天然力、政治力和经济力。天然力其实就是被同化淘汰之危机,而政治力其实就是帝国主义,经济力就是资本主义,后两者加上已被推翻的清政府之封建主义,就正是毛主席所推倒的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可见两者之思想渊源。如此深重危机之下,应当如何恢复中国民族主义呢?孙中山提出,想要恢复民族主义,首先必须明耻知难,只有明国难,才有兴国志。他继续提出,恢复民族主义之基础,须结合中国家族观念至传统,推广家族和宗族观念至国族主义,进而恢复中国固有之道德、固有之智识、固有之能力,同时学习外国之长处,奋起直追,以冀雄立于世界之中。 所谓民权主义,就是人民的政治力量,而所谓的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换句话说,民权,就是人民自治。孙中山先生首先从纵向的角度,分析了自洪荒

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

三民主义的现实意义 孙中三的三民主义包括三个部分:民族、民权、民生。 民族主义与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不同,是近代性质的民族主义。最初的民族主义被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首先是将反满的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奋斗目标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列强蹂躏的中国,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由轻视到对抗再到依附,使得中国人民处于内外双重压迫之下。民族主义当时的意义在于,唤起中国至鸦片战争后萌发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思想,反满情绪与反帝国主义列强的情绪在二十世纪得到了很好的契合,这就给孙中山提出推翻满清政权,从而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载体,为他发动辛亥革命、建立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民权主义包括“民权平等,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孙中山民权主义主要包括“民权平等,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五权宪法”“权能分立”的国学家学说;“民主自治”、“直接民权”的政治理论。民权主义的核心来自西方的自由观,平等观。孙中山把建立一个“主权在民”“人人自由平等”的共和国作为民权主义的主要标志。 主权在民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之一,人民拥有参与政权的权利,是实现民主制度的关键。给予人民以权力,也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宣传民权主义有利于孙中山拉拢与知识分子的距离。再者民权主义的提出,对于当时长期处于无权状态的中国人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为民国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孙中山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伟大贡献。三民主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所谓平均地权就是“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一直都处于主导地位,土地是人民来意生存的根本。“平均地权”从儒家的大同思想到近代天平天国运动的理想社会,一直是都人民所向往的社会。民生主义的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争取到了人民的支持,为革命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但后来的国民党并没有很好的实践民生主义的重要精神。蒋介石独裁统治时期,特别是在三十年代初期,社会动乱加剧。国民党把重心放在剿共上,在蒋介石看来,共产党是当时最棘手的问题,并且需要以军事打击给主要手段来消灭共产党。但孙科认为应加强经济建设“如果革命而没有建设,实在可说是完全失掉了革命的真意义”。孙科认为打击共产党的主要手段在于政治而并非军事上的打击,而关键就是在于在基层建立国民党的群众基础。孙科惊呼,土地问题的不到解决,对国家的前途是不堪设想的。孙科认为,国民党的民生政策,“不管是从积极建设方面,或是消极治标方面均没有做到”。 总的来说,三民主义(1)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要求。20世纪初,世界上很多国家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一改封建制度下的专制政治,推行民主政治,但中国却逆历史的潮流而动,依然推行封建的君主专制,与整个世界的潮流格格不入。(2)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的需要。近代中国社会矛盾重重,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贫者与富者的矛盾突出,社会的各种不平等现象严重,人民群众对这些不平等现象已是痛恨不已,迫切希望能够改变这样的现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框架 二、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文化悠久。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致荒芜。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从孔子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而依然生存。”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征服无从影响这样一个帝国。” 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中国步入封建社会,至1840年鸦片战争,经历了漫长的2300多年,中国封建制度经历了由先进到落后,而封建社会也就随之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落的过程。具体而言,从19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1838年,道光皇帝下令各省严禁鸦片,并于12月任命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1839年6月3日的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 ①1840年6月英国乔治?懿律率领“东方远征军”抵达中国广东海面,封锁广东珠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签

订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也叫《江宁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了割让的先例。 赔款2100万银元。 ②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开了 协定关税的恶例。 ③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借口“修约”,图谋扩大已取得的侵略权益,遭到清政府的拒绝,继而在美、俄支持下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8年5月28日:中俄《瑷珲条约》 俄(6.13) 美(6.18) 1858年6月先后与签订《天津条约》 英(6.26) 法(6.27) 1860年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 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重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知识梳理】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4)阶级:以孙中山为首的登上历史舞台。 (5)个人因素:孙中山个人努力。 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上书改革: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了冷遇。从此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2)成立团体: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3)发动起义: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 (4)组建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1)内容:孙中山在《民报》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大主义(2)评价: 进步性:①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具体表现为: 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颁布《》,维护民主共和: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但均告失败。这说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一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重组;二是建立革命联盟。(2)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 (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 (1)中国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并讨论了国民党改组问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①新民族主义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民族,一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一种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国家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一切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新民生主义也强调两条原则,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耕者有其田”。 (3)评价 进步性: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反帝反封建),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重难点释疑】 一、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二、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1.不同:①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