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8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病毒唑10 mg/kg,1次/d,和雾化等对症处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外用方加内服方。严格监测两组患儿的发热、皮疹消退情况,以及患儿其他身体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发热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手足口病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具有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优点。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treatment effect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pure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Method:176 cases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8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intravenous ribavirin 10 mg/kg,1/d,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 such as atomization,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external use and take orally on this basis. The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who with fever,skin rashes subside,and the variety of other physical indicators were stricted monitoring.Result:The cur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71.6% and 94.3% respectively,and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56.8% and 89.8%,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P<0.05).The fever subsided time,the rash subsided time,and the recovery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ompared with pur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possesse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en period of treatment,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自限型传染病,发病没有季节温度的限制,会造成小范围内的疾病流行,因此除了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外还应该防止被传染[1-2]。该病多发于婴幼儿时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口炎、皮疹及发热症状,少数可发展重症危及生命,要是能够及时发现,治疗效果将好于拖延治疗。本文是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差异的研究,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手足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8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病毒唑10 mg/kg,1次/d,和雾化等对症处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外用方加内服方。严格监测两组患儿的发热、皮疹消退情况,以及患儿其他身体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发热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手足口病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具有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优点。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treatment effect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pure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Method:176 cases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March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8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intravenous ribavirin 10 mg/kg,1/d,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 such as atomization,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external use and take orally on this basis. The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who with fever,skin rashes subside,and the variety of other physical indicators were stricted monitoring.Result:The cur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71.6% and 94.3% respectively,and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56.8% and 89.8%,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P<0.05).The fever subsided time,the rash subsided time,and the recovery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ompared with pur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possesse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en period of treatment,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自限型传染病,发病没有季节温度的限制,会造成小范围内的疾病流行,因此除了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外还应该防止被传染[1-2]。该病多发于婴幼儿时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口炎、皮疹及发热症状,少数可发展重症危及生命,要是能够及时发现,治疗效果将好于拖延治疗。本文是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与单纯西药治疗效果差异的研究,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手足

儿童护理病历范文儿科大病历范文

儿童护理病历范文儿科大病历范文入院病历 姓名李俊 性别男 年龄9月 籍贯上海市 民族汉 亲属姓名儿母吕一敏 住址上海哈密路1220号 入院日期 1991—12—6 9:00 病史记录日期 1991—12—6 9:40 病史陈述者儿母

主诉 咳嗽3天,加重伴发热、气急3天。 现病史 患儿于12月1日起,在着凉后流清涕,鼻阻,继而咳嗽,为阵发性干咳,无痰。2天后咳嗽加重,有疾,不易咯出。12月4日起发热,38.5~39.5℃(肛温),同时伴轻度气促,哭闹时口周发绀。病初自服小儿止咳糖浆12月3日因症状加重到地段医院就诊,口服红霉素2天,但咳嗽仍未减轻。12月5日来院门诊,予青霉素肌注治疗。今晨因高热39.8℃,咳嗽气急加重急诊入院。病后精神食欲渐差,发热后尿黄量少,大便每天1次,干。无气喘声嘶、也无盗江咯血、尿频、双耳溢脓等症状。无呕吐,腹泻和抽搐。 个人史 胎儿及围产期情况

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于1991年3月3日生于上海市金星妇幼保健院,娩出时体重 3.1kg,apgdr评分 10分,无畸形及出血。母妊娠期体健,无感染发热史,无药物过敏及外伤等病史。 喂养史 母乳少,以牛乳、奶粉为主。偶有溢奶、无呕吐,2个月后加米汤,5个月后加蒸蛋,6个月时加喂菜粥及饼干、苹果泥。间断服过钙粉,未加服鱼肝油。 发育史 3个月会抬头,4个月会笑认妈,7个月能扶坐、出牙,现能叫爸爸妈妈,能扶站,尚不能迈步。 生活习惯 每晚睡眠10~12小时,白天睡2~3小时,易惊醒,大便每天1次,成形,色黄。 过去史

一般健康状况平时易出汗,6个月后患感冒、支气管炎各1次,无气喘病史。传染病史无麻诊、水痘等传染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 外伤手术史无外伤手术史。 预防接种史生后1周接种卡介苗,6个月时服小儿麻痹糖丸,7个月注射百自破三次联疫苗。 家族史 父母年龄及健康状况父29岁,母28岁,均为工人,非近亲结婚,身体健康。 家庭成员情况祖母60岁患冠心病,家庭成员中无支气管气喘、结核患者,无遗传病史。 家庭环境经济情况和住房条件一般,患儿由祖母照管。 体格检查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 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

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 出冷汗;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 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 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 病原学检查。

手足口病的全身治疗

手足口病的全身治疗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手足口病;全身;治疗 手足口病是由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感染所致。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以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16型,1969年EV 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以后两者交替出现,每2~3年可造成一次流行。手足口病本为常见病,但近年出现暴发流行,而流行时常伴随较高的死亡率[1],尤为其所引起致命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肌损害,且自2008年5月2日被纳入丙类传染病后,对该病的诊治更为医者所重新认识。因此该病的早期全身用药尤为重要,现就手足口病全身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1 抗DNA和RNA型病毒药 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具有很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脱氢酶抑制剂,能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转化为鸟苷酸,从而抑制病毒的RNA和DNA合成,对DNA和RNA 病毒均有抑制复制作用。何蓓[2]在28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用利巴

韦林(病毒唑)10 mg/(kg·d)加入葡萄糖一次静脉滴注,并与20例使用聚肌胞1~2 mg一次肌注的对照组比较,结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朱丽蓉等[3]在54例该病患儿中采用病毒唑15~20 mg/(kg·d)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亦收到明显疗效。 2 抗DNA型病毒药 2.1 阿昔洛韦又名无环鸟苷等,系嘌呤核苷衍生物,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可进入被感染的细胞,与病毒编码的特异性胸苷激酶结合,迅速转化为无环鸟苷单磷酸,再通过细胞鸟苷激酶的作用转化为无环鸟苷二磷酸,再经其他细胞酶转化为无环鸟苷三磷酸而与鸟苷三磷酸竞争,干扰单纯疱疹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DNA合成和复制[4],尤其对Ⅰ、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最高。阿昔洛韦口服后吸收仅为15%~37%,生物利用率较低,静滴后血药浓度可显著增高,血浆结合蛋白率低,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的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1/3~1/2。阿昔洛韦主要用于疱疹性疾病,但临床上不仅国内,在国外[5]也有用来治疗手足口病的报道。李占忠[6]将248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用阿昔洛韦20 mg/(kg·d)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128例用阿昔洛韦10~15 mg/(kg·d)加入10%葡萄糖液滴注,1次/d,结果治疗组显效92例(76.7%)、有效18例(15.0%)、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显效52例(40.6%)、有效24例(18.8%)、总有效率59.4%,两组病例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且治疗组明显缩短疗

手足口病专家共识

论文精选 2011年版手足口病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 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 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 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 -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参考借鉴】临床诊疗规范汇编.doc

目录 一、诊疗规范 (2)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3) 关于在医疗机构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书的通知 (14)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27) 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 (38)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 (50) 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58) 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61) 颜面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64) 颅颌面畸形颅面外科矫治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1) 口腔颌面部肿瘤颅颌联合根治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4) 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7)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9) 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83)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85) 心室辅助装置应用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88) 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92) 妇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95) 组织工程化组织移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100)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 (104)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 (112) 加强克林霉素注射剂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 (129) 二、临床路径和诊疗指南 (132) 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133)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8个病种临床路径 (139) 耳鼻咽喉科4个病种临床路径 (188) 皮肤性病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 (207) 心血管系统6个病种临床路径 (227) 肾脏内科专业4个临床路径 (276) 血液内科2个病种临床路径 (295)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RR年版) (313)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RR年版) (321) 一、诊疗规范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卫医政发[20RR]11号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二日 第一章基本要求 第一条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第二条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第三条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四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需复写的病历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计算机打印的病历应当符合病历保存的要求。 第五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 第六条病历书写应规范使用医学术语,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第七条病历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3-10-24T13:01:54.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王桂芬 [导读]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王桂芬(辽宁省丹东市传染病医院 1180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清开灵口服液,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3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水疱结痂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口服液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能明显缩短病程,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254-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秋夏季为多发季节,该病的主要表现特征为发热,手、足、口腔及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重者可并发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弛缓性麻痹等[1],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为了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现将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2008年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患儿临床表现为:前期出现发热、咳嗽、头痛、流涕等,发热1-2d后手足、口腔、臀部等出现皮疹。同时排除重症患儿。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2-6岁,随机将78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3±0.36)岁;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2.4±0.29)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一般治疗,对于发热患儿,体温<38.5℃者给予物理降温,>38.5℃者给予适量退烧药;不能进食或食欲差者给予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及适当补液;手、足、臀部皮疹者外用炉甘石洗剂;口腔疱疹给予冰硼散外敷。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5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口服清开灵口服液。 1.3疗效观察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退热时间、水疱结痂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时间进行观察,并根据以上观察指标对疗效进行评判,显效即治疗2d内体温正常,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明显好转;有效即治疗2-3d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有所好转;无效即治疗3d以上体湿仍未恢复正常,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无好转。将显效和有效视为临床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3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科多发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此病发病快,传染性强,如不及时接受治疗,可引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临床主要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但中医理论认为[2],手足口病因内有脾胃蕴热所致,脾开窍于口及四肢肌肉,故热毒上攻以口为口疮,流散以四肢为疱疹。近年来国内针对手足口病大多采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治疗,其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的作用,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小儿染病机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参考文献 [1]崔彦勇.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10,17(29):51. [2]吕继忠,张婵.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10,17(23):55-56.

喜炎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喜炎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重症手足口病 的疗效观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讨喜炎平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20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使用喜炎平(10mg/kg.d)联合阿昔洛韦注射液(10mg/kg.d),为治疗组(101例),另一组单用阿昔洛韦注射液(10mg/kg.d),为对照组(101例),对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改善时间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较对照组消失早(P0.05),改善时间少于对照组,用喜炎平联合阿昔洛韦注射液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9%,用阿昔洛韦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阿昔洛韦注射液治疗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疗程短,见效快。 【关健词】喜炎平阿昔洛韦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病例候群,多数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肛周等发生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病情严重可引心肝肾脑等器官损害,并发无菌性脑炎脑膜炎,心肌炎,

肺水肿,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病性发展迅速,24小时内可引起死亡。我院自2010年至2012年共收治202例手足口病重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例患者,男98例,女104例,平均年龄1.5岁,入院时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重型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均有高热,皮疹,嘴唇、舌尖、咽喉疱疹;其中神经系统表现101例,.呼吸系统表现99例,循环系统表现2例。 1.2 方法 202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使用喜炎平(10mg/kg.d)联合阿昔洛韦注射液(10mg/kg.d),为治疗组(101例),另一组单用阿昔洛韦注射液(10mg/kg.d),为对照组(101例), 1.3 疗效标准 治愈:无发热,皮疹消退,嘴唇、舌尖、咽喉疱疹消失,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好转:发热减退,皮疹和疱疹消退或变成灰暗,症状减轻,无并发症;无效:高热不退,皮疹无改变或增多,症状加重,有并发症,需转至ICU治疗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即(`X±S)表示.组间比较用U检验;计量资料以率表示,用X2;以P0.05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 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颗粒。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少数病例因神经系统受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及

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病人的护理

? 2640 ?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J u l y ,017 Vol. 31 No. 2 1 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36 138.[]李玉乐,吴欣娟,谢瑶洁.临床护理级别评定的比较研究实用 护理杂志,2009 ,5(1) 14 16.[0] 谢彩霞,肖静蓉,周敏,等.护理分级质量改进的实践及成效[J ]. 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716 719.[1] 柏亚妹,宋玉磊,刘蓉芳,等.普通成人病房分级护理标准及内容 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1(8) 562 563. [2] 吴欣娟,李玉乐,谢瑶洁.我国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J ],中国 护理管理,2008,8(2):5 - 7.[3] 金晓燕,么莉,谢丽娟.等.国内外护理分级的比较分析中国 护理管理,20丄2,12(11):7-10. (收稿日期:20丄6 09 28 ;修回日期:017 06 28) (本文编辑苏琳) 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病人的护理 曾 慧 ,杨 丽 ,王 勇 ,张 霞 ,陈长梅,温永静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combined with brainstem encephalitis Zeng Hui ,Yang L i ,Wang Yong,et 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Guizhou 563000 China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一12月我院重症医学科 ( ICU )收治的39例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收入ICU 后给予消毒隔离、严密观察病情、积极脱水降颅压、米力农 心血管支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合理应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尽早肠内营养支 持等综合治疗护理措施,观察患儿治疗前后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指脉氧饱和度的变化及转归情况。[结果]39例患儿治疗后症状 好转,成功转出 ICU 38例,好转出院1例,体温、心率、呼吸、舒张压均明显降低,指脉氧饱和度明显升高。[结论]应尽早发现重症手 足口病并脑干脑炎患儿,及时收入ICU 救治,进行综合治疗护理,可提高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关键词:手足口病;脑干脑炎;匈肺物理治疗;CU 中图分类号:R 473. 51 文献标识码:C d 〇i : 10. 3969/j . iss n . 1009-6493. 2017. 21 025 文章编号:1009-6493(2017)21-2640-02 手足口病是由于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 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 疹,少数患儿可引起无菌性脑膜脑炎、脑干脑炎、肺水 肿、肺出血等并发症[12]。本研究主要分析我院重症医 学科(ICU )2014年1月一 12月收治的39例重症手足 口病并脑干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出相关护理措施。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于2013年1月一12月收治住 院手足口患儿307例,期间无1例收人我院 ICU 。 2014年1月一12月收治住院手足口患儿827例,期间 收人IC U 确诊病例40例,确诊为手足口病并脑干脑 炎39例。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6个月?58个 月(25.08个月±12. 04个月) ;C U 住院时间1d ?13 d (5.36d ±2.33d );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37例,使用 时间1d ?12d (4. 16d 士1.94d )。其诊断标准见 201 0年4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 基金项目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硕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 院字(2012)12号。作者简介曾慧,副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单位:563000 ,遵义医学院 附属医院;杨丽、王勇、张霞、陈长梅、温永静单位:563000,遵义医学院 附属医院。 引用信息曾慧,杨丽,王勇,等.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病人的护理 [].护理研究,2017,31(21)2640 2641. 该39例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患儿年龄较小。除手、 足、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水疱外;另有精神差、惊跳、意识 障碍;并有高热,体温可达39 °C 以上;有明显的心动过 速,心率196/m in ;呼吸浅快至56/m in ;指脉氧饱和度 (Sp ()2)下降至80% ,37例并发心肺衰竭或处于心肺 衰竭早期。 1 2治疗护理方法 1.2.1做好消毒隔离对患儿进行床旁隔离,建立醒 目隔离标识,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为基础的接 触隔离措施,床旁备用隔离衣,严格执行手卫生,保持 病室空气新鲜,患儿用品专人专用,床单位物品、地面、 物体表面用500 mg /L 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患儿排 泄物、呕吐物用2 000 mg /L 含氯消毒液浸泡处理,医 疗废物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封袋处理。 1.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意识、瞳孔、体 温、心率、呼吸、血压、指脉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的变 化,记录患儿24h 出人量,控制液体输人速度,防止医 源性肺水肿的发生,观察呼吸机和药物治疗的效果,防 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1.2.3尽早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37例患儿合并有 心肺衰竭或处于心肺衰竭早期,转人后给予经口气管 插管,运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主要通气模式为压力控制 通气(PCV )+呼气末正压(PEEP ),采用保护性肺通气 策略,吸气峰压 15cmH 20(1cmH 20 = 0.098 kPa )? 30cmH 20 ,P E E P 5cmH 20~10cmH 20,监测血气分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完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版)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 (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肺水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二、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EV71感染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甄别确认第2期、第3期。下列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一)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二)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治疗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治疗 目的觀察临床小儿手足口病的病情特点与治疗情况,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做临床回顾分析,对其临床的病理特征、救治等过程加以总结。结果经治疗的患儿中,有轻症患者37例,重症倾向患者6例,重症患者1例,对轻症患者进行抗病毒的例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重症倾向患者在例行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给予筋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丙种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并结合降颅压治疗。治愈41例,好转3例,没有死亡患者。结论小儿手足口病要早治疗,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大多情况预后良好。 标签: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以小儿手足口病就诊、并符合2008年卫生部所规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患儿。本次治疗过程中,男性有25例,所占比例为56.82%,女性19例,所占比例为43.18%,其中0~1岁的患儿有13例,所占比例为29.55%,占1~3岁的患儿有11例,所占比例为25.00%,3~6随患儿有19例,所占比例为43.18%,6岁以上患儿有1例,所占比例为 2.27%。 1.2重症患者诊断标准符合手足口病标准,并符合以下标准的患儿属于重症患儿:①年龄处于0~3岁,发热时间3d以上,且体温为39℃以上;②呼吸困难或者存在呼吸急促的现象;③嗜中性粒细胞的含量>60%,血白细胞数量>17.5×109/L;④心率增快或者减慢,血压不正常,循环血量不足;⑤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四肢无力,头痛,嗜睡,呕吐频繁;⑥血糖含量高。 2 临床表现与治疗 2.1 临床表现可能有发热,食欲不振,头疼等症状,此次44例患儿中有发热现象有35例,发热可分为低热、中度热和高热,发热大概第1~3d会出现皮疹,而没有出现发热的患儿无1例外也会出现皮疹。所有病例分布比较局限,可出现在手部、足部、臀部、下肢和膝部。皮疹在手部时多分布在手心和手指屈侧等,足部皮疹多分布在足底和小腿伸侧。均在两天内发完皮疹,也会在6d之内消退皮疹。有口腔黏膜病变的患者会伴有小水疱疹,溃疡等症状。少数病例会伴有扁桃体肿大等症状,见表1。 2.2 治疗 2.2.1 实验室检验从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白细胞计数升高很明显,尤其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最为明显,以及心肌酶异常也很明显,尤其以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明显。同样肝功异常也较为普遍,其中以丙氨转氨酶升高为主,见

手足口病临床路径2016官方版

手足口病临床路径 (2016年版)一、手足口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ICD:B08-4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 年,第8 版,李兰娟、任红主编)、《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版)》(卫发明电〔2010〕)。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急性起病,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临床 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 .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 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 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 倍以上的升高。 (三)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 年,第8 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及《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版)》(卫发明电〔2010〕)。 1.隔离: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隔离。

2. 般治疗: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3.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一般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4.重症病例的治疗: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控制颅内高压,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2)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4)呼吸、循环衰竭前期转ICU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8.401 手足口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尿、便常规; (2 )血生化、心肌酶学、活化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凝血功能、D- 二聚体; (3)手足口病RNA检测; (4)肝胆B 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心脏超声、脑电图、血气分析、 血培养。

手足口病鉴别诊断及中西医治疗

手足口病鉴别诊断及中西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7-10-30T14:40:37.7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作者:张凤岭[导读] 手足口病是多种人肠道病毒(coxa16、Ev71多见)引起的经呼吸、消化道传染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 修文县人民医院;贵州修文550200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鉴别中西医治疗 笔者自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间共接诊手足口病患儿约2000余例,其中年龄最小为3月,最大约为14岁,百分之九十以上患儿为2至5岁,除个别重症患儿按规定转上级医疗机构诊治外,其余均为普通型患儿在门诊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现将该病鉴别诊断及治疗体会刍议如下。 手足口病是多种人肠道病毒(coxa16、Ev71多见)引起的经呼吸、消化道传染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夏秋高发,全年散发,一般5岁以下儿童发病,1—3岁幼儿多见,偶见青少年发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咽、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病原学检查阳性率较高。临床症状体征以口腔、手、足、肛周、臀部斑丘疹、疱疹伴发热(或不发热)咽痛、流涎、厌食、哭闹、苔腻等为主,或表现为单纯疱疹性咽颊炎,不典型患儿可表现为单独口腔或手心或足底的少许丘疱疹。潜伏期2—10d,平均3—5d,病程7—10d,有自限性,部分症状轻微患儿加强护理注意卫生可自愈,愈后不瘢痕,临床分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部分患儿合并扁桃体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少数患儿因体质发育、营养、免疫及未及时诊治等因素,病情可发展为重症病例,可因并发无菌性脑膜脑炎、脑脊髓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炎、心肌炎等,未得到及时抢救治疗而死亡,致死原因主要是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基层医疗机构早发现,早治疗是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根本措施。 临床诊断要点是:本病丘疱疹好发于咽颊、咽鄂弓、咽后壁、软腭等口腔黏膜处和手掌、足底、臀部,部分患儿疱疹可扩展至手足背侧,臀腰部及会阴部;其中咽腭部丘疱疹常为明显高出黏膜的米黄色或乳白色粟粒大小丘疱疹,手、足、臀常见圆形或卵圆形粟粒至碎米粒大小不等、周围绕以炎性红晕的对称或不对称的灰白色疱疹,分布稀疏,疱疹壁薄,不破溃,疱疹不见于面部和躯干,疱内见少量液体。诊断依据症状、年龄、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参考白细胞计数和血糖值,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临床诊断病例),极少数病例因皮疹不典型,诊断较难,常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作出实验室诊断。 中医辩证本病属“温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秽浊疫毒时邪,湿浊毒邪内蕴心、肺、脾,熏发于幼儿口、手、足而致。临床症型以湿热内蕴兼正气不足(体质虚弱)居多。 主要与下例疾病进行鉴别。(1)疱诊性咽颊炎:咽腭、扁桃体充血,有针尖大小水疱、易形成溃疡,皮肤无疹。(2)念珠性口腔炎:口腔黏膜、舌及牙龈附着大小不等的乳白色豆渣样薄膜,易剥离,剥离后基底潮红可有出血。(3)水痘:皮诊初起为红色小丘疹,迅速发展为绿豆大小圆形水疱,中央凹陷,好发躯干、头面及四肢等,皮疹分批出现,故同时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不同时期皮肤损害,起病急常伴发热、倦怠乏力、神差等。(4)小儿痒诊:多见于1—5岁小儿,皮损多为四肢伸侧绿豆大小风团样红色丘疹,继后形成近皮色或浅褐色粟粒大小结节,瘙痒剧烈,因搔抓刺激可呈苔藓样变或湿疹样变。(5)风疹:皮疹为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无水疱,初发面部,迅速蔓延至颈、躯干、四肢,可伴发热、头痛、咽痛,1—2d消退。(6)带状疱疹:皮疹沿单侧皮神经分布呈片状或束带状红斑群集性绿豆大小水疱;常3—5群,各群间皮肤正常,排列呈带状,间有丘疹、水疱、血疱、坏死等损害,损害多为单侧,亦可呈对称性,或同时侵犯多条皮神经分布,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7)幼儿急疹: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突然高热,体温达39℃—40℃,3—4d后体温自然降至正常,皮疹以颈部和躯干为主,热退时出现,为玫瑰色针尖大小,周围有红晕,疏散而独立,邻近皮疹可相互融合成红色斑片,一至二天消退,症状较轻。(8)丘疹性荨麻疹:与跳蚤、螨、蚊虫叮咬及进食鱼虾有关,皮疹大小不规则,水肿性红色梭形风团样丘疹,中心有丘疹或水疱,有的皮损中心可见叮咬疤迹,风团很快消失,中心变硬、剧痒、夜间为甚,皮疹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有反复性,好发躯干及四肢。 中西医结合治则:清热解毒,扶正祛湿,对症处理,疗程3—7天。 1、内服常用中药:银花、黄芩、柴胡、生地、茯苓、白术、太子参、茵陈、穿心莲、大青叶等。 2、外洗常用中药:苦参、秦皮、黄柏、蛇床子、地肤子、白癣皮、茵陈、穿心莲、大青叶等。 3、静脉输液或肌注:常用炎琥宁、穿琥宁、喜炎平、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或疱疹炎性反应明显者予抗生素联合应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2]谢浩,王勋.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医学创新[M],2009,6(17):31—33. [3]程德宇.皮肤性病学临床诊疗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5. [4]郑和义,李军.实用皮肤性病诊疗图鉴[M],第2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4. [5]倪容之,刘玉峰.现代皮肤性病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