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一、郭沫若译著简介

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

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他精通日、德、英等国

文字,译作颇为丰富。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

年,下卷1947 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 年)、雪莱《雪莱诗选》(1926 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 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

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郭沫若选译

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

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

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

的思潮,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打碎旧世界,建立

新社会。也与他本人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他的文学译品,

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

国翻译词典》257 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

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这

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他选择翻译

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

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

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

想文化运动。20 世纪20 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文坛影响

巨大。郭沫若是受惠特曼影响最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曾被称

为“中国的惠特曼”。惠特曼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个性解放

和自我的张扬,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的信

念,都是和“五四”前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

革命要求相适应的。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

他的译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彩。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

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

这样一些消极因素。

二、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及评析

郭沫若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在翻译理论

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作为一个情感丰富、勇于创新、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

人,郭沫若很快通过翻译在西方作家那里找到了知音,并很

容易接受其人文主义思想和叛逆精神。追求个性解放。受他

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

翻译理论也含有一些消极因素,他的翻译思想及其文艺思想

也经历了一个从稚嫩、偏激、不尽客观到深刻、成熟、比较客

观的过程。他最突出的翻译观点是“创作论”。

“创作论”是郭沫若正翻译思想的灵魂。郭沫若的“翻译

的动机与效果”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郭沫若非常

重视翻译的动机,反对文艺的功利主义,认为它是艺术和文

学的堕落。他认为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强调“个人研究”

在翻译中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有正确的动机和高

度的责任感,要对作品进行慎重选择,要对所译介的外国作

家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尤其是要对作家所处的社会环

境、时代潮流等进行彻底考察,译者还要有高度的思想水平

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才能具有驾御作品内容和语言的能力。

郭沫若特别强调译者涌动的创作冲动和激情。郭沫若向来主

张,译诗应该“循着原作的思想,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新的

创造”。

郭沫若注重译家责任,重视译者主体性,强调译者主观

感情投入,呼唤译界良好风气。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

有正确的动机和高度的责任感,要对作品进行慎重选择,同

时强调要有深刻的生活体验,要对所译介的外国作家作品有

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尤其是要对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

潮流等进行彻底考察,译者还要有高度的思想水平和广博的

文学修养,才能具有驾御作品内容和语言的能力。

随着人生观与文艺理论的丰富与发展,20 世纪20 年代

前期的一部分观点,郭沫若后来又扬弃了。此后他根据切身

的实践提出了“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

作”的文学翻译观,提倡创造性的翻译。他说:“翻译是一种创

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

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

生活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翻译工作者要

精通本国的语文,而且要有很好的外文基础,所以它并不比

创作容易”(《谈文学翻译工作》,1954)。

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郭沫若还明确提出了独特的译诗

理论:“诗人译诗,以诗译诗。”强调译者对诗人创作的主观

经验的感受和共鸣,创造性地提出了“风韵译”理论。所谓“风

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译”,是针对翻译文学的具体特征而

提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翻译理论,指翻译时不背离原文的意

义,在直译、意译的基础上,两种文化意识的融合,两种语言

的转换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

不许走转”。要想做到“字句意义气韵”三者“不走转”完全取

决于它的先决条件“(一)译者的语学知识要丰富,(二)对原

书要有理解,(三)对于作者要有研究,(四)对于本国文字要

有自由操作的能力。”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注重原

论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学思想卢丙华

(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

22

语的意境与译语的传神,这对翻译文学中美学观的确立奠定

了坚实基础,也是郭沫若对翻译理论上的一大贡献。郭沫若

强调,任何文学作品的翻译都必须不失原作“风韵”。原文中

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

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

易。针对翻译文学的具体特征而提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翻译

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注重原语的意境与译

语的传神,这对翻译文学中美学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是郭沫若对翻译理论上的一大贡献。

他翻译的雪莱的诗歌被公认为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

力,其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译雪莱的诗,是要我成为雪莱,是要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舌,不是沐猴而冠。我

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他的诗便如像

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一样。”(《雪莱诗

选小序》)郭沫若总结出来的这一方法在翻译外国诗歌的时候

尤为适用,强调“以诗译诗”,不赞成移植和逐句直译,强调翻译的过程也就是进行思想与意识再创造的过程。风韵译不但

可以作为诗歌翻译的原则,甚至可以作为整个翻译文学的翻

译原则。

三、结语

郭沫若的创作和翻译在我国“五四”新文学、翻译文学及

现代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的一生与翻译结下了不

解之缘。他翻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使读者享受到了西方

的文学遗产,了解了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他们的思想、愿望,

对民族思想文化的沟通起了极大的作用。他对翻译理论也有

独到的见解。他的翻译思想及其文艺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稚

嫩、偏激、不尽客观到深刻、成熟、比较客观的过程。虽然他的“处女媒婆”论等曾招致了译界无数的争议与批评,但郭沫若

的“创作论”翻译思想所强调的“风韵译”、“共鸣说”和“生活体验论”等在翻译理论方面的做出了突出贡献,是郭沫若的

翻译思想的永恒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王秉钦.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

学出版社,2004。

[2]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0:191。

[3] 张万敏. 论郭沫若的翻译思想[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年11 月第26 卷第6 期。

[4]佘协斌、邹燕、陈静. 中国当代最具影响的八大译家与

译论[J].外语与翻译,2005 年第1 期(总第44 期)。

[5] 杨琴. 郭沫若翻译思想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年8 月.第24 卷第8 期。

[6] 袁荻涌. 郭沫若文学翻译思想管窥[J].贵州社会科学, 2003 年1 月总181 期第1 期。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科研课题“近、现代川籍学者的翻译

学思想及成果研究”

摘要:苏轼在徐州期间的诗作中首次使用“吾生如寄

耳”的句子。这是苏轼对“人生如寄”思想的反思和总结。他在

徐州的作品《放鹤亭记》、《宝绘堂记》、《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五首》等应证了这种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的变化。本文

试图通过对苏轼“吾生如寄耳”思想内涵的初步探析,总结苏

轼在徐州的文学创作思想。

关键词:苏轼;徐州;寄寓思想;审美价值;创作观

北宋熙宁十年(1077),苏轼调任徐州知府。在徐州任内,

他心系百姓,务实精干,深受市民爱戴。他注重养炼、游历、交友,创作热情高涨,写下了大量的诗文,其中名篇佳作的数目

可观,如《放鹤亭记》、《宝绘堂记》、《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五首》、《答吕梁仲屯田》等。林语堂把苏轼在徐州的经历称之为

苏轼的“黄楼时期”[1],是苏轼“真正的生活”[2]的开始。自此以后,苏轼才得以“充实、完满、练达、活跃、忠贞”[3]地走向他的“黄州时期”[4],再一次实现了其人格魅力和艺术水准的升腾。

苏轼居徐对其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日渐恶化的政治形势,自请外放的生活经历和与日俱增

的自我反思,都推动了苏轼对人生价值、艺术创作的不断思

索。“吾生如寄耳,归计失不蚤。故山岂敢忘,但恐迫华皓。”

[5]在这首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徐州的诗作《过云龙山人

张天骥》中,苏轼首次使用了“吾生如寄耳”的句子。其后诗作

中又八次使用这个句子,以作年排列如下:

元丰二年《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之一》:

“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6]

元丰三年《过淮》:“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但有鱼与

稻,生理已自毕”[7]

元祐元年《和王晋卿》:“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福祸,不如

两相忘,昨梦那可逐”[8]

元祐五年《次韵刘景文登介亭》:“吾生如寄耳,寸晷轻尺

玉。”[9]

元祐七年《送芝上人游庐山》:“吾生如寄耳,出处谁能

必?”[10]

元祐八年《谢运使仲适座上送王敏仲北使》:“聚散一梦

“__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

谈严复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中一直在广泛进行着。丰富的翻译活动,有利于我们科学系统地对翻译进行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形成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严复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严复曾在福州马尾船厂船政学堂学习了五年,他学习了英文,几何,代数,电磁学,光学等新科学知识,到过新加坡,日本等地考察,后又到英国学习考察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了解中西政教,风俗之差异,关心世界大事。”回国后,他翻译了向国人敲起危亡警钟的《天演论》。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宣传了进化思想。 下面研究一下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特点。在词法和句法结构中,他模仿先秦文体的词法句法结构,桐城派古文的优点,其他文体的积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新型文体。在《天演论》的手稿初稿中,他直接引用先秦散文中的句子并标明出处,虽然后来他觉得译作中放入中国古书的名字,中国古人的名字明显不妥,使读者感到彷徨,于是在改稿过程中将正文中出现的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尽皆删去,但导言仍保留部分如《导言十三》中的“以其所爱,及其所弗爱”一句系取自《孟子》;《导言十二》中的“诱然

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得”系庄子所云,“自营为私”是韩非所言,“人之性恶”出自《荀子》。译文中多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很少。而且他的翻译话语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的范例。 1. 辨物穷微,明揭天道必不可知说。(《天演论·论六》) 2.不见夫业真者乎?(《原富》) 微是形容词,在句1中活用为动词。句2的业本来为名词,但在句中担任动词职务。同时,严复话语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子也不少。如: 何以明之?(《天演论·人群》) 人弗之觉也,觉亦弗之异也。(《天演论·能实》) 其少见的被动句主要采用先秦的“见”字句结构,如: 特在人者,每为气禀所拘。(《天演论·论八》) 而为是幻且虚者之所主。(《天演论·论九》) 若是物特为天下只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天演论·导言一》) 为了追求群内达旨,他用了很多排偶句: 小之极于跂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隐之则神思智识之所以圣狂,显之则政俗文章之所以沿革。(《天演论·导言二·广义》) 人,动物之灵者也,与不灵之禽兽鱼鳖昆虫对;动物者,生类之有知觉运动者也,与无知觉之指植物对;生类者,有质之物而具支体官理者也,与无支体官理之金石对。(《天演论·导言三·趋异》) 严复的翻译使用最多的策略当推意译,为了启发民智,在翻译过程中

关于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本文为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课题“郭沫若之于马列经典著作:翻译、传播及认同”(重点项目,课题编号:GY 2013A 07)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4-07 作者简介:邱少明(1971—),男,安徽六安人,中共铁道党校党建和基本理论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党建、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关于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邱少明 (铁道党校党建和基本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88) 摘要:一代学术大师郭沬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节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摘译和《神圣家族》的节译,他翻译的主体原因一是矢志修学储能,二是炽热理想情怀。郭沫若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的价值意蕴一是具有很高的翻译学术价值,二是具有很强的理论宣传功效,三是加速自身迈向马克思主义之路。 关键词:郭沫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中图分类号:I 046 文献标识符:A 文章编号:1003-7225(2015)02-0024-05 作为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殿堂的巨擘,郭沫若倾注毕生精力,为中华文明的翻译事业注入甘洌清泉。在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方面,经典著作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年12月)、《神圣家族》(1936年5月)、《德意志意识形态》(1938年10月),其他有《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1924年,河上肇著)、《黑格尔式的思辨的秘密》(1936年,马克思著)等。而且,郭沫若差点儿翻译《资本 论》①。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不仅极 大提升了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加速迈向马 克思主义之路,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大众化以及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文学的建立发展,均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具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郭沬若的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翻译总体概况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节译 撰写于1857至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 判》,乃马克思首部正式公开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经典,由柏林敦克尔出版社1859年6月出版,全书涵盖三部分,即《序言》《商品》《货币或简单流通》。《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1857年8月底 至9月中旬的20余天,为即将着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撰的“总的导言”。1930年5月,郭沫若正式译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一节,冠以《经济学方法论》登载于《社会科学讲座》第1卷(1930年6月出版)。接着,郭沫若耗时大半年,于1930年12月译完《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年12月交上海神州国光社付梓,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个中译本②。该译本涵括三部分,即马克思1859年序言,资本一般,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在1932年5月出版的《读书杂志》《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专号第1卷(王礼锡、陆晶清主编)上,《政治经济学批判》郭沫若译本被专门广而告之:“本书的译文,忠实流畅,郭先生译此书时,尤特别审慎。排列格式,一依原样,并经郭先生亲身校对,绝无错 文错字,读者一读便知。”[1] 该译本1946年由上海 郭沫若学刊2015年第2期(总第112期)翻译研究 *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精编版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英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15-03- 12Bell.?Translation?and?Translating:?Theory?and?Practice.?Beijing:?Forei 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6. 崔长青,?张碧竹.?翻译的要素[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李琏.?英式显性词性转换与英语写作[J].?新疆教育学学 报,?2003,?19(1):?85-89. 李连生.?英汉互译中的词性转换[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1996,?(1):102-107. 项伙珍.?谈翻译中的转性译法[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0,?17(3):?46-48. 叶海燕.?翻译中的词性转换及换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22(3):60-61. (责任编辑:1025) 三、对英文翻译中词类转换的引入 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对一门语言中的词性以及在语句中的成分进行分析,?从转喻理论的相关知识出发,来探讨英汉语言翻译中词类转换的概念和知识,并就其异同和特性进行对比,不仅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关注的热点。?为?此?,从英文翻译的实践中,?通过例证或典型问题的互译,从语言结构及表达习惯上进行探讨英文翻译中的转换方法,以增强语言翻译的可读性和准确性,并从中探讨出词类转换的规律,帮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指

翻译理论论文

外国语学院11英教4班 李海敏2011154404 浅谈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和对应的翻译方法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因此,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从这一点看,翻译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艺术。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也会使不同的语言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语言上的差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英语讲究结构美,主要特征是语法完整,逻辑外形标志明显;而汉语则讲究意境美,主要特征是流水句多,外形松散而内含逻辑关系。英语强调句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但是汉语不讲究愈发的完整,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形态差异 英语的词汇有形态变化,例如,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情态和语气等变化,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形容词和副词有级的变化。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它靠词语、语序以及暗含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由于英汉词汇存在形态差异,所以将英语的形态变化翻译成汉语时,一般用加词或转换说法的办法来表示,比如,时态要加“正在”、“已经”等词。汉译英时应把汉语的时态、语态、情态等用英语的形态表达出来。 例如翻译句子“托马斯.爱迪生去世已经六十五年了.”时,我们不能译成“Thomas Edison has died for 65 years.”因为在英语的词汇里,die这个单词

英语翻译翻译方向论文题目

English Novel Title Translation: A Skopostheorie Perspective 英语小说标题的翻译:一个Skopostheorie透视图 The Translation of Fuzziness in the Dialogue of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翻译的模糊性的对话《围城》从关联理论的角度 On Domestication Strategy in Advertisement Slogan Translation 在归化策略在广告口号的翻译 Reproduction of “Three Beau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oems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繁殖的“三美”翻译的诗歌在西游记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jection Translation in Teaho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一个比较研究,在茶馆的感叹词翻译功能对等的角度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t Theory --Taking Shaoyang City as an Example公共标志的翻译的角度,从实用主义的理论——以邵阳城市作为一个例子 The Application of Skopostheory in the Business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Skopostheory的应用在商业广告翻译 Relevance Theory Appli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 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的新词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Texts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旅游文本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Lun Y u by James Legge and Ku Hongming from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一个比较研究的两个英文版本的Lun Yu詹姆斯Legge和Ku Hongming从译者的主体性 On the Translation and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Advertisements 在翻译和函数中隐喻的广告 C-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汉英翻译的电影片名的角度,从适应理论 Pun Advertisement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广告双关语翻译的角度,从适应理论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ulture-loading Word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分析的翻译策略在英语文化加载字版的西游记 On Business Letter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在商务信函翻译的指导下,会话含义理论 On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ing 在翻译双关语在英语广告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in the View of Skopos Theory 广告翻译目的论的观点 A study 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商标翻译的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一、郭沫若译著简介 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 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他精通日、德、英等国 文字,译作颇为丰富。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 年,下卷1947 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 年)、雪莱《雪莱诗选》(1926 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 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 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郭沫若选译 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 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 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 的思潮,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打碎旧世界,建立 新社会。也与他本人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他的文学译品, 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 国翻译词典》257 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 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这 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他选择翻译 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 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 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 想文化运动。20 世纪20 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文坛影响 巨大。郭沫若是受惠特曼影响最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曾被称 为“中国的惠特曼”。惠特曼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个性解放 和自我的张扬,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的信 念,都是和“五四”前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 革命要求相适应的。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 他的译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彩。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 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 这样一些消极因素。 二、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及评析 郭沫若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在翻译理论 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作为一个情感丰富、勇于创新、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 人,郭沫若很快通过翻译在西方作家那里找到了知音,并很 容易接受其人文主义思想和叛逆精神。追求个性解放。受他 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 翻译理论也含有一些消极因素,他的翻译思想及其文艺思想 也经历了一个从稚嫩、偏激、不尽客观到深刻、成熟、比较客 观的过程。他最突出的翻译观点是“创作论”。 “创作论”是郭沫若正翻译思想的灵魂。郭沫若的“翻译 的动机与效果”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郭沫若非常

论文英文翻译

毕业设计(论文) 英文文献翻译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介绍 随着电力工业的增长,与用于生成和处理当今大规模电能消费的电力生产、传输、分配系统相关的经济、工程问题也随之增多。这些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力系统。 应该着重提到的是生成电能的工业,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产品应按顾客要求即需即用。生成电的能源以煤、石油,或水库和湖泊中水的形式储存起来,以备将来所有需。但这并不会降低用户对发电机容量的需求。 显然,对电力系统而言服务的连续性至关重要。没有哪种服务能完全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而系统的成本明显依赖于其稳定性。因此,必须在稳定性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而最终的选择应是负载大小、特点、可能出现中断的原因、用户要求等的综合体现。然而,网络可靠性的增加是通过应用一定数量的生成单元和在发电站港湾各分区间以及在国内、国际电网传输线路中使用自动断路器得以实现的。事实上大型系统包括众多的发电站和由高容量传输线路连接的负载。这样,在不中断总体服务的前提下可以停止单个发电单元或一套输电线路的运作。

当今生成和传输电力最普遍的系统是三相系统。相对于其他交流系统而言,它具有简便、节能的优点。尤其是在特定导体间电压、传输功率、传输距离和线耗的情况下,三相系统所需铜或铝仅为单相系统的75%。三相系统另一个重要优点是三相电机比单相电机效率更高。大规模电力生产的能源有: 1.从常规燃料(煤、石油或天然气)、城市废料燃烧或核燃料应用中得到的 蒸汽; 2.水; 3.石油中的柴油动力。 其他可能的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但没有一种超越了试点发电站阶段。 在大型蒸汽发电站中,蒸汽中的热能通过涡轮轮转换为功。涡轮必须包括安装在轴承上并封闭于汽缸中的轴或转子。转子由汽缸四周喷嘴喷射出的蒸汽流带动而平衡地转动。蒸汽流撞击轴上的叶片。中央电站采用冷凝涡轮,即蒸汽在离开涡轮后会通过一冷凝器。冷凝器通过其导管中大量冷水的循环来达到冷凝的效果,从而提高蒸汽的膨胀率、后继效率及涡轮的输出功率。而涡轮则直接与大型发电机相连。 涡轮中的蒸汽具有能动性。蒸汽进入涡轮时压力较高、体积较小,而离开时却压力较低、体积较大。 蒸汽是由锅炉中的热水生成的。普通的锅炉有燃烧燃料的炉膛燃烧时产生的热被传导至金属炉壁来生成与炉体内压力相等的蒸汽。在核电站中,蒸汽的生成是在反应堆的帮助下完成的。反应堆中受控制的铀或盥的裂变可提供使水激化所必需的热量,即反应堆代替了常规电站的蒸汽机。 水电站是利用蕴藏在消遣的能来发电的。为了将这种能转换为功,我们使用了水轮机。现代水轮机可分为两类:脉冲式和压力式(又称反应式)。前者用于重要设备,佩尔顿轮是唯一的类型;对于后者而言,弗朗西斯涡轮或其改进型被广泛采用。 在脉冲式涡轮中,整个水头在到达叶轮前都被转化为动能,因为水是通过喷嘴提供给叶轮的;而在压力式或反应式涡轮中,水通过其四周一系列引导叶版先直接导入叶片再提供给叶轮(或转子)。离开引导叶片的水有压力,并且以一部分动能、一部分压力的形式来提供能量。 对于低于10,000千伏安的发电站而言柴油机是出色的原动机。其优点是燃料成本低、预热时间短以及标准损耗低。此外,其所需冷却水量极少。柴油发电通常选择用于满足少量电力需求,如市政当局、宾馆及工厂等;医院通常备有独立的柴油发电机,以备紧急情况时使用。 通过电线来传输电能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从下面研修目的目的架设输电线路又是必要的: 1.将电力从水电站输送到可能很远的负载中心; 2.从蒸汽站到相对较近负载中心电力的批量供应; 3.出于内部连接目的将电能在紧急情况下从一系统转换至另一系统。 传输电压主要由经济因素决定。实际上,当距离、功率、功耗固定时,输电线路中导体的重量与传输电压成反比。因此,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长距离传输时电压一定要高。当然,电压超高绝缘成本也就超高,要找到最佳电压必须通过减小导体横截面积来取得绝缘成本与经济节省之间的平衡。 高压传输通常使用配以悬挂式绝缘设备的高架结构。称为路标铁塔用于负载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的启示 摘要:在翻译学习中,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哲学上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翻译领域。仅学翻译理论不注重翻译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反过来,只埋头做翻译练习而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就会走弯路,不能形成系统的翻译知识网络。正确理解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辩证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翻译学习。 关键词:原文理解;词义选择;词性转换;欧化腔调 一、原文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英汉翻译有三个基本步骤:原文理解、译文表达和译文校对。原文理解(Comprehension of Source Language)是翻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忠实的译文”(郭富强,2012:33~34)。拿到一篇英文,首先要做的是通读文章,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才能动笔翻译,而不应该断章取义,主观臆断。一篇文章,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它的意思都是立足于文章本身,脱离文章的判断和猜想多少会与原文大意有出入。另外,文章的意思应当从整体把握,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不能分割开来看,即断章取义。这样得到的认识是片面的,达不到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效果。所以在做翻译之前,一定要从宏观把握文章的主旨。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能否准确地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大意也是衡量一篇译文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翻译家严复鲜明地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理论。其中“信”(faithfulness)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而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就应该如实而恰当地把原文翻译出来。严复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贺学耘,2010:25)。由此可见,原文理解是翻译最重要的一步。如: 例一:It was not my fate to become a woman, so it was easier for me to see the graces.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我命中注定不是女人,因而更容易发现女人悠闲的一面。(孙致礼译) 例二:By comparison with the narrow, ironclad days of fathers, there was expansiveness, I thought, in the days of mothers.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跟做父亲的那种狭窄、紧张的生活相比,我觉得做母亲的日子过得比较宽松自在。(孙致礼译) 如果没有把握原文的主旨很容易把例一中的“graces”错认为指代女人,从而把这句话译成“我命中注定不是女人,因而更容易观察女人。”其实“graces”在这篇文章的前面部分已经出现过,如果在翻译时能适当地联系上下文就能避免翻译中的错误。同时,例二很容易被译为“和做父亲那种狭窄、固定的生活相比,我觉得做母亲要做的事更多。”这样的译文显然和文章的大意相悖。可见对原文的理解是贯穿于翻译始终的。 二、词义选择对译文的影响 根据传统词汇学,词义包括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概念意义,也叫延伸意义或认知意义,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常视为词语在词典中的定义或释义,也是词汇的基本意义;内涵意义,隐含于或附加在概念上的意义。英语中一词多义(polysemous Word)的情况很常见,尤其是一些常见的词,更为活跃,给翻译中词义的选择(Choice of Word Meaning)带来了不少困难。鲁迅的话语道出了其中的苦楚:“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需构想。但真的一译,就会遇到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的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可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得头晕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郭富强,2012:52)。翻译前,要弄清楚多义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词义。如: 例三:Few of them held jobs outside the home, and those who did filled thankless roles as

著名翻译家郭沫若

著名翻译家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郭沫若天性聪颖,从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习能力。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了一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桥梁”的道路。 学界通常将郭沫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五四”时期, 从翻译介绍德国作家歌德的作品开始; 发展期———从1924 年流亡日本到40 年代末, 从翻译介绍日本马列主义经济学学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开始; 成熟期———建国后。三个阶段中, 以第二阶段翻译的作品最多, 涉及的面也最广, 尤其是完成了《浮士德》和《战争与和平》两部文学巨著的翻译。 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郭沫若主张“意译”和“风韵译”。郭沫若对于翻译素来是不赞成逐字逐句的直译。他说:“逐字逐句的直译,

终是呆笨的办法,并且在理论是不可能的。我们从一国文字之中通晓得一个作家的思想,不是专靠认识他的字面便能成功的。一种文字有它的一种气势。这在英文是mood。我们为这种气势所融洽,把我们的精神随着它抑扬张弛,才能与作者的思想之羽翼载沈载浮。逐字逐句的直译,把死的字面虽然照顾着了。把活的精神却是遗失了。” 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译”,即指翻译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义, 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郭沫若总结出来的这一方法在翻译外国诗歌的时候尤为适用。 Ode to the west wind 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 Like wither'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 And, 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 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d hearth 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d earth 请你把我沉闷的思想如 像败叶一般吹越乎宇宙之外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翻译类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翻译 类论文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毕业论文(设计)Title:The Application of the Iconicity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题目:象似性在中国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孔令霞 学号 BC09150201 指导教师祁晓菲助教 年级 2009级英语本科(翻译方向)二班 专业英语 系别外国语言文学系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摘要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近些年不断受到质疑,来自语言象似性的研究是最大的挑战。语言象似性理论是针对语言任意性理论提出来的,并在不断发展。象似性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本文以中国诗歌英译为例,探讨象似性在中国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从以下几个部分阐述:(1)象似性的发展;(2)象似性的定义及分类;(3)中国诗歌翻译的标准;(4)象似性在中国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声音象似、顺序象似、数量象似、对称象似方面。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究,探讨了中国诗歌翻译中象似性原则的重大作用,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有助于得到“形神皆似”和“意美、音美、形美”的理想翻译效果。 关键词:象似性;诗歌;翻译

Abstract The arbitrariness theory of language signs proposed by Saussure is severely challenged by the study of language iconicity 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y of iconicity is put forward in contrast to that of arbitrariness and has been developing gradually. Iconic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researc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fers to a natural resemblance or analogy between the form of a sign and the object or concept.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conicity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The paper is better described from the following parts: (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conicity; (2)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iconicity; (3) The standards of the translation to Chinese poetry; (4)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conicity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mainly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sound iconicity, order iconicity, quantity iconicity, and symmetrical iconicity. Through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above aspects, this paper could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conicity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It is conductive to reach the ideal effect of “the similarity of form and spirit” and “the three beauties”. Key words: the iconicity; poetry; translation

高级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高级翻译理论与实践 教师姓名胡志红 研究生姓名李灵智 研究生学号120131468 研究生专业翻译硕士 所在院系外国语学院 类别: A.博士 B.硕士 C.进修生 日期: 2013 年12 月27 日

评语 对课程论文的评语: 平时成绩:课程论文成绩: 总成绩:评阅人签名: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从电影《西游降魔篇》汉译英字幕的翻译中看文化缺失现象 李灵智翻译硕士120131468 [摘要]中国电影梦既是世界梦,也是民族梦,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需要外国观众的接受和认可。而一部电影,除了声音和画面等艺术表达方法,最重要的障碍便是字幕。近年来我国大量引入国外电影,英译汉的字幕翻译工作发展的越来越好。逐渐引入了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从而建立出字幕翻译的翻译体系。而中国电影能否占据国外市场,汉译英的字幕翻译工作便成为了新的挑战。汉译英字幕的质量高不高,外国观众能不能看懂,直接影响了国产电影的海外票房。如何通过字幕翻译来传达电影的内涵、文化和笑料,是我们面临的新的难题。本文旨在通过借鉴英译汉字幕的翻译策略,解读电影《西游降魔篇》的汉译英字幕翻译,从而发现电影中文化缺失的现象,以促进汉译英字幕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字幕翻译;翻译策略;直译;意译;文化内涵 一、引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越来越高,中国的电影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被推向的了世界市场,越来越多的华语电影导演跻身于国际电影参选的行列。一部好的电影,应该是深入人类灵魂的,各个种族和文化圈的人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共鸣。但是中国电影是否真的已经走向了世界,被世界观众所接受,却仍一件不能肯定的事情。近来几部国产片——《西游降魔篇》、《人再囧途之泰囧》持续打破了国产片的销售记录,但却在国际市场上遭受冷遇。国人在电影院看得捧腹大笑,酣畅淋漓;国外的片场上映后,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早早的下了院线。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究竟是哪一个环节绊住了我国电影走出去的脚步。抛开电影的画面和声音,最能影响观众理解的便是字幕了,因此本文从电影《西游降魔篇》汉译英字幕的翻译中看文化的缺失现象。 二、电影字幕及其翻译特点 字幕(subtitling)用来指翻译电影、电视等大众音像交际类型时使用的两种方式转换的术语,字幕可以是语际间的,也可以语内的。 (谭载喜, 2005: 257) 语内字幕翻译是指将话语转换成同语言文本; 语际字幕指的是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源语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 (张美芳, 2005:83) 因此,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是指语际字幕翻译。字幕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用我国较早研究影视翻译的著名翻译家钱绍昌的话来说“影视语言既含一般文学语言的要素,但也有自身的特点: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 (钱绍昌,2000)。因此,电影字幕翻译具有如下的特点:第一, 受限性。影视字幕翻译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字幕翻译受限于时间限制。字幕稍纵即逝,己经播出的字幕,观众无法再看一次,不像书面翻译,可以反复琢磨,细细品味。一方面,字幕必须与电影画面即对白保持同步,尤其是快速对白;另一方面,又必须保证观众能够理解字幕。既能快速阅读一闪即过的字幕,又能观看到故事画面。因此,字幕翻译必须文字精炼,表意准确,不影响观众的视觉享受和对异域文化的领略。其次,字幕翻译还受限于空间限制。一方面,由于屏幕的大小有限,字幕占的空间太多会影响画面,所以字幕一般只占屏幕下方两行;另一方面,字号的大小及每行的字数也有严

英语论文翻译

心理辅导缺失数据管理的最佳实践 加布里埃尔·l·Schlomer施瑞鲍曼和诺尔卡 亚利桑那大学 这篇文章敦促咨询心理学研究人员识别和报告丢失的数据 处理,因为消费者的研究不能准确地解释发现不知道数量 缺失的数据和模式或策略被用来处理这些数据。缺失的数据模式 综述了,和一些常见的策略来处理他们。作者 提供一个例子,数据模拟和评估3处理缺失数据的方法: 意味着替代,多个归罪,完整的信息极大似然。结果表明, 意味着替代是一个贫穷的方法处理缺失数据,而多个归责和完整 信息极大似然推荐这种方法。作者建议 ,研究人员充分考虑并报告缺失数据的数量和模式和策略 在心理咨询研究和处理这些数据,编辑建议研究人员 期望。 关键词:缺失数据、最佳实践、咨询心理学、多个归罪,完整的信息 最大似然 缺失的数据出现在大多数研究行为科学 (翘起的,2005;埃里森,2005;Orme &里斯,1991;Pigott,2001; 史蒂文斯,1996;Streiner,1996),APA特遣部队在统计推断(威尔金森&特遣部队在统计推断,

1999)建议研究人员报告失踪的模式 数据和统计技术用来解决问题 这些数据创建。虽然适当的报告和处理 缺失的数据对于理解至关重要的结果,这个元素 从报告的研究数据分析通常省略(彭, 哈维尔,宾利,&伊曼,2006;桑德斯et al .,2006)。与 增加计算内存和处理速度、复杂 现在可以通过对缺失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 没有昂贵的专用软件。然而,许多 研究人员不知道报告的重要性和管理缺失的数据,和编辑基本上没有坚持 作者提供这些基本信息。 最佳实践与研究要求两个缺失的数据 项目的基本信息,应该在每一个报道 研究:(一)缺失数据的范围和性质和(b) 程序用于管理缺失的数据,包括使用方法选择的基本原理。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检查 最近完成的《咨询 Psychologyto确定作者在这个杂志上有解决这两个项目。然后我们提出建议改善缺失数据报告的期刊文章。最后,我们 提供一个对几种常见的管理方法

庞德----翻译理论论文

误读还是再创造:论庞德的汉诗英译 -------马燕摘要: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庞德,意象派,诗歌翻译 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大诗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史上毫无疑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人,庞德对现代诗歌界的发展影响深远。但自庞德出版《华夏集》以来,一部分人对他的诗歌翻译方法持反意见,认为他的翻译是对原诗词的误读。艾略特曾说:“为了理解庞德的理论,有必要阅读他的诗歌,为了理解庞德的诗歌,有必要阅读他的理论。”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理解庞德的翻译以及分析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一、背景 埃兹拉庞德,著名的美国诗人。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了九种外语。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1908年定居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W.B.叶芝。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巴黎和伦敦期间除了继续从事创作外,他发掘和扶植人才,与欧美文学界人士广为交游,为打破英美诗歌的沉寂局面,为促进美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了一场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1902年,庞德确定了意象派(imagism)这一名称,并成为英美新诗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庞德曾主编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TheEgoist),并于1913年编选了第一本意象派诗选。作为一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不断推动并传播意象技巧的新发明。 二、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