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辩证

经络辩证
经络辩证

第四节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

病证。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

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肺主气,司呼吸、连喉系,属于太阴经,多气多血,每日寅时周身气血仅注于肺。

【临床表现】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盒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濡或臂内前廉痛,常中热,小便频数或色变等。

【证候分析】肺者生气之源,其脉循胃口上膈属肺。肺合皮毛,肌表受邪,内传于肺,失其宣降,致胸闷胀满,咳喘气逆;缺盆为十二经通络,与肺接近,肺气不畅,故见疼痛;肺经行于时臂间,其经气不利,则肩背及濡、臂内侧前缘疼痛,掌中热;邪客于肌表,卫气郁闭,故是恶寒发热;腠理不固,则汗出;外邪入里化热,或肺经有热,则可见烦渴、咽干;肺为肾母,邪伤其气,故小便频数或色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手阳是大肠经病是指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大肠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大肠禀燥化之气,主津液所生的疾病,属手阳明经,每日卯时周身气血惧注人大肠。

【临床表现】齿痛、颈肿;咽喉肿痛,鼻衄,目黄口干;肩臂前侧疼痛;拇、食指疼痛、活动障碍。

【证候分析】手阳明大肠经的支脉,从缺盆上顿贯颊人齿,故病则齿痛、颈肿、咽喉肿痛,大肠经之别络达目,邪热炽盛,则目黄口干;热盛迫血妄行,故鼻衄;病邪阻滞经脉,气血不畅,则肩臂前例疼痛;拇、食指疼痛及活动障碍,均为本经经脉所及的病变。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

足阳明胃经病证是指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胃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脾与胃相连,以脏腑而言,均属土;以表里而言,脾阴而胃阳;以运化而言,脾主运而胃主化。

足阳明胃经多气血,每日辰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胃。

【临床表现】壮热、汗出、头痛、颈肿、咽喉肿痛、齿痛,或口角歪斜,鼻流浊涕;或鼻衄;惊惕狂躁;或消谷善饥,脘腹胀满;或膝腹肿痛,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足中肢活动受限。

【证候分析】胃经多气多血,受邪后易从阳化热,刚见里实热证。里热内盛则壮热;邪热迫津外出致汗出;冒火循经上炎,则见头痛、颈肿、咽喉肿痛、齿痛,口唇疮疹;若风邪侵袭,可见口角歪斜,鼻流浊涕;热盛迫血妄行,则鼻衄;热扰神明,则惊惕发狂而躁动,胃火炽盛,致消谷善饥;胃病及脾,中焦气阻,则脘腹胀满;胃经受邪,气机不利,则所循行部位如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且活动受限。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

足太阴脾经病证是指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脾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脾为胃行其津液,为十二经脉的根本,属足太阴经,主血少气旺,每日已时周身气血注于脾。

【临床表现】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泻、症瘕、泄、水团、黄疸,不能卧,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证候分析】脾经血少气旺,如果经气发生变动,因其脉连舌本,所以发生舌根强硬现象。脾病失运,所以食则呕,胃脘痛,腹胀。若阴盛而上走阳明,故气滞而为嗳气;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为脾气得以输转而气通,所以矢气或大便后腹胀和嗳气就得以衰减或暂时消除。脾主肌肉,湿邪内困,故身体皆重。碑不健运,筋脉失养,则舌本痛,肢体关节不能动摇。足太阴的脉,上膈注心中,故为烦心,心下急痛。脾经有寒,则为溏泄;脾经有郁滞则为症瘕。脾病不能制水则为泄,为水闭,为黄疸,不能卧。足太阳脾经起于大趾。上膝股内前廉,故为肿为厥,为大趾不用等病。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

手少阴心经病证,是指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心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手少阴心经少血多,十二经之气皆感而应心,十二经之精皆贡而养心,故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每日午时,周身气血仅注于心。

【临床表现】心胸烦闷疼痛、咽干、渴而欲饮、目黄、胁痛、挠臂内侧后缘痛厥,掌中热。

【征候分析】心属火脏,故心经病变多见热证。心火内盛,则心胸烦闷疼痛;本经的支脉从心系上挟于咽部,放心火上炎,心阴耗损,则咽干,渴而欲饮;手少阴这脉系于目系,又出于胁下,故目黄胁痛。心脉又循挠臂内侧入掌中,故而可见挠臂内侧后缘痛和掌中发热之征。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手太阳小肠经病证,是指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小肠功能失调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所出,与心为表里,居太阳经,少气多血。每日未时周身气血惧注于小肠。

【临床表现】耳聋、目黄、咽痛;肩似拔、挠似折。颈项肩挠肘臂外后廉痛。

【证候分析】小肠经属阳,其病多热。小肠经支脉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即入耳中,故出现聋、目黄、咽痛;肩似拔,挠似折,乃由于手太阳之脉循挠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的缘故。热邪侵袭小肠经脉,则肩、肘、臂外侧后缘等处疼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足太阳膀胱经病证,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膀胱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膀胱为州都之官,藏津液,居太阳经,少气而多血。每日申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膀胱。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鼻寒流涕,头痛,项背强痛;目似脱项如拔,腰似折,(月国)如结,踹如裂;癫痫、狂证、疟疾、痔疮;腰脊、(月国)窝,腓肠肌、足跟和小趾等处疼痛,活动障碍。

【证候分析】膀胱经行于背部,易受外邪侵袭。邪客体表,卫阳郁滞,故是发热,恶风寒,鼻寒流涕。本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故是头痛,项背痛;又因足太阳经起目内眦,还出别下项、抵腰中、过髀枢、下合(月国)中、贯踹内,故本经有病,疼痛得眼珠好象要脱出一样,颈项好象被人拉拔一样,腰好象要折断一样,膝弯部位好象结扎一样不能弯曲,踹部(即小腿肚)象撕裂一样疼痛,股关节属各曲不利,其所过部位均疼痛,足小趾不能随意运动;热邪极盛则发生癫痫、狂证、疟疾;热聚肛门,气血壅滞,则酿生痔疮。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

足少阴肾经病狂,是指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肾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肾脏藏精主水,属阳气初转,阳气乍生的少阴。足少阴肾经,多气而少血。每日酉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肾。

【临床表现】面黑如漆柴,头晕目眩;气短喘促,咳嗽咯血;饥不欲食,心胸痛,腰脊下肢无力或痿厥,足下热痛;心烦、易惊、善恐、口热舌干,咽肿。

【证候分析】肾虽属阴,内藏元阳,水中有火;肾又为五脏之本,则易影响其脏腑而出现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证候。肾主水,水色黑、肾精亏损,不能上荣于面,故见面黑如漆柴,头晕目眩;金水相生,肾虚子病及母,故咳唾有血或气促而喘。肾阴不足,虚火上犯于胃,致饥不欲食;心肾不交,故心烦,易惊、善恐和民主胸疼痛;病邪沮滞肾经,则腰脊下支无力或痿厥,足下热痛。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手厥阴心包经病证,是指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心包络功能失常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心包络为心之宫城,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属于厥阴经,少气而多血。每日戍时周身气血俱注于心包络经。

【临床表现】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烦、心悸、心痛、喜笑不休面赤目黄等。

【证候分析】心包为心之外围,内寄相火,其病多见热证并往往影响到心。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循胸出胁,入于掌中,故其所循行的部位发生病变,引起手心热,上部上肘部挛急腋肿,胸胁支满;气血运行不畅,则心悸,心痛;神魂不宁,则心烦甚或喜笑不休;心火上炎,故目赤目黄。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手少阳三焦经病证,是指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部位及三焦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三焦为人体水谷精微生化和水液代谢的通路,总司人体的气化,属手少阳经,少血多气。每日亥时周身气血俱注于三焦。

【临床表现】耳聋、心胁痛,目锐眦痛,颊部耳后疼痛,咽喉肿痛,汗出,肩肘、前臂痛,小指、食指活动障碍。

【证候分析】碱焦之脉上项系耳后,故本经受邪,热邪上扰,则见耳聋,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故为汗出。三焦是主气所生病者,气机抑郁,则心胁不舒而痛,肩肘,前臂疼痛,小指、食指活动障碍,都是由于经脉循行之所处,经气不利所引起。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

足少阳胆经病证,是指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胆腑功能失常所表现临床证候。胆为中精之府,十一经皆取决于胆,属足少阳经,多气少血。每日子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胆。

【临床表现】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头痛颔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为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证候分析】胆经为人体气机出入之枢纽,邪客于此,气机失常,则见胆液外溢而口苦,胆郁不舒,故善太息。足少阳之别,贯心循胁里,故心胁痛不能转侧;足少阳之别散于面,胆木为病,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少阳属半表半里,阳胜则汗出,风胜则振寒而为疟。其它各证,皆为其经脉所及经气不利而成。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

足厥阴肝经病证,是指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肝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肝主藏血,主疏泄,属足厥阴经,少气而多血。每日丑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肝。

【临床表现】腰痛不可俯仰,面色晦暗,咽干,胸满、腹泻、呕吐、遗尿或癃闭,疝气或妇女少腹痛。

【证候分析】足厥阴的支脉与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部下部之间,故病则为腰痛不可俯仰。肝血不足,不能上养头面,致面色晦暗;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上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故病则咽干,肝经上行夹胃贯膈,下行过阴器抵少腹,故病则胸满,呕吐、腹泻,遗尿或癃闭,疝气或妇女少腹痛等。

二、奇经八脉病证

奇经八脉为十二正经以外的八条经脉,除其本经循行与体内器官相连属外,并通过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发生间接联系,尤其是冲、任、督、带四脉与人体的生理、病理,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奇经八脉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分言之,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冲脉为诸脉要冲,源起气冲;带脉状如腰带,总束诸脉;阳跷为足太阳之别脉司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为足少阴之别动脉司一身左右之阴;阳维脉起于诸阳会,阴维脉起于诸阳交,为全身纲维。撰人体脏腑经络有病通过奇经八脉表现出来。

(一)督脉病证

督脉病证,是指督脉循行部位及与其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的总督,故又称为“阳脉之海”,其别脉和厥阴脉会于巅,主身后之阳。

【临床表现】腰骶脊背痛,项背强直,头重眩晕。大人癫疾,小儿风痫。

【证候分析】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上风府、人脑、上巅、循额,故病邪阻滞督脉,经气不利,故腰骶脊背痛,项痛强直;督脉失养,脑海不足,故见头晕头重;若阴阳气错乱,则可出现大小癫疾和小儿风痫。

(二)任脉病证

任脉病证,是指任脉循行部位及与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循腹而行身之前,与冲脉主身前之阴又称“阴脉之海”。任脉又主胞胎。

【临床表现】脐下、少腹阴中疼痛,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症瘕。

【证候分析】任脉主阴,易感寒邪,寒凝于脉,血行不畅,则脐下,少腹阴中疼痛;任脉固主血前之阴,阴凝寒滞,气血瘀阻,则见男子疝气,女子带下症瘕积聚。

(三)总脉病证

冲脉病证,是指冲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冲脉起于气街,与少阴之脉挟脐上行,有总领诸经气血的功能,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又称为“血海”、“经脉之海”,与任脉同主身前之阴。

【临床表现】气逆里急,或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呕吐、咳嗽;男子阳萎,女子经闭不孕或胎漏。

【证候分析】冲为经脉之海,由于冲脉之气失调,与足阳明之气相并而上逆,气不得降,故出现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呕吐、咳嗽等症;冲为血海,与任脉共同参与生殖机能,冲任失调或气血不充,致男子阳萎,女子经闭不孕等。

(四)带脉病证

带脉病证,是指带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带脉起于季胁,绕腰一周,状如束带,总约十二经脉及其他七条奇经。

【临床表现】腰酸腿痛,腹部胀满,赤白带下,或带下清稀,阴挺、漏胎。

【证候分析】带脉环腰,总束诸脉,人身冲任二脉,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则太冲所以能够上养心肺,须赖带脉以主持之,而人身之气所以能上下流行,亦赖带脉为关锁。带脉经气不利,故出现腰酸腿痛;中气不运,水湿困阻于带脉,则腹部胀满,带下清稀量多;带脉气虚,不能维系胞胎,则见阴挺、漏胎。

(五)阳跷、阴跷脉病证

阳跷、阴跷脉病证,是指阳跷、阴跷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均起于眼中。跷脉左右成对,均达于目内眦,有濡养眼目,司开合的作用。

【临床表现】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急则狂走,目不昧;阳跷急则阴厥。

【证候分析】阳跷、阴跷二脉均起于足跟,阳跷循行于下肢外侧,阴跷循行于下肢内侧,二者协调关节,有保持肢体动作矫捷的作用。如某侧发生病变,则经脉拘急,另一侧则相对弛缓。两脉均达于目内眦,故阳跷患病,阳气偏亢则目内眦赤痛,或失眠而狂走;阴跷患病;阴寒偏盛,寒盛则下肢厥冷。

(六)阳维、阴维病证

阳维、阴维病证,是指阳维、阴维二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分别维系三阳经和三阴经。

【临床表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若阴阳不能自相维系,则见精神恍惚,不能自主,倦怠乏力。

【证候分析】人身阳脉统于督,阴脉统于任,而诸阳清阴之散现而会者,又必有经脉以维系而主持之,二维脉有维系阴阳之功能。阳维脉起于诸阳会,以维系诸阳经,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故阳维脉受邪,可见发热、恶寒;阴维脉起于诸阴交,以维系诸阴经,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故阴维脉受邪,则见心痛。若二脉不能相互维系,阴阳失调,阳气耗伤则倦息无力,阳精亏虚则精神恍惚,不由自主。

脏腑辨证

第八章脏腑辨证 一、单选题 1. 症见心悸,兼有口咽干燥,失眠烦热,舌红少苔等,最宜诊断为( ) A.心火炽盛证B.心血虚证C.心肾不交证D.心阴虚证E.痰火扰神证2.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同症状是:( ) A.心烦B.舌淡C.脉细数D.失眠E.盗汗 3.小便赤涩,灼痛,兼见面赤口渴,心烦不寐,便干,舌红脉数,最宜诊断为( ) A.心火亢盛证B.膀胱湿热证C.小肠实热证D.阴虚火旺证E.下焦湿热证4.下列哪项鉴别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最有意义( ) A.有无心悸怔忡B.有无面白神疲C.有无形寒肢冷D.是否舌淡脉弱 E.有无自汗乏力 5.心脉痹阻中,若胸痛以闷痛为特点的是( ) A.痰阻心脉B.气滞血脉C.寒凝心脉D.热郁心脉E.瘀阻心脉 6.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吐痰清稀,自汗,舌淡脉弱者,最宜诊断为() A.肺气虚证 B.肾不纳气证 C.脾肺气虚证 D.心肺气虚证 E.肺气阴两虚证 7.咳喘胸闷,痰多黄稠,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见于 ( ) A.肺气虚证 B.热邪壅肺证 C.风热犯肺证 D.上焦病证 E.燥邪犯肺证 8.恶风发热,口干咽燥,咳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最宜诊断为() A.风热犯肺证 B.风热表证 C.燥邪犯肺证 D.肺热炽盛证 E.肺阴虚证 9.下列哪项对鉴别风寒犯肺证和风寒表证最有意义() A.咳嗽的轻重 B.口渴或不渴 C.是否发热恶寒 D.是否舌苔薄白 E.有汗或无汗 10.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涩者,最宜 诊断为() A.大肠液亏证 B.肠虚滑泻证 C.燥邪犯肺证 D.肺热炽盛证 E.肺阴虚证 11.寒邪客肺证和风寒犯肺证共同的临床表现为() A.咳嗽痰稀色白 B.形寒肢冷 C.发热恶寒 D.咳嗽痰多性粘色白 E.胸闷 12.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四证的共同见症是() A.畏寒肢冷,肢体浮肿 B.食少便溏,少气乏力 C.腹部疼痛,喜温喜按 D.脘腹重坠,食后益甚 E.便血衄血,月经量多13.脘腹胀闷,纳呆,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肢体困重,舌淡胖苔腻,脉濡缓,此属() A.寒滞胃脘证 B.寒湿困脾证 C.脾阳虚证 D.食滞胃脘证 E.脾气虚证 14.患者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渴喜冷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此为() A.肝火犯胃证B.湿热蕴脾证C.胃火炽盛证D.血热证 E.肠热腑实证 15.下列哪项不是肝病的常见症状() A.急燥易怒 B.少腹胀痛 C.纳呆便溏 D.月经不调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1.十二经脉病

证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手足三阳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1.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噫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2.手阳明大肠经病证——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大便秘或泄,鼽衄、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3.手少阳三焦经病证——耳聋、心胁痛,汗出,噫肿喉痹,目锐眥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4.足太阳膀胱经病证——寒热、鼻塞,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结,踹如裂,足小趾不用。 5.足阳明胃经病证——发热以身前较甚,鼻痛、鼽衄,齿痛,咽痹,颈肿,口喎,膝膑肿痛,循乳部、气街、股、伏兔、胫外廉、足面皆痛,足中趾不用。

中医诊断学—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中医诊断学——第十单元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细目一辨六经病证 要点一太阳病的辨证要点 1.太阳经证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太阳伤寒证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 喘。 2.太阳腑证 太阳蓄水证 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 浮数。 太阳蓄血证 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 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要点二阳明病证的辨证要点 1.阳明经证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要点三少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少阳病证 心烦欲呕,脉弦。 要点四太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腹满而吐,食不下,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太阴病证 脉沉缓或弱。 要点五少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 1.少阴寒化证 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2.少阴热化证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要点六厥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要点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1.传经 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 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称为“循经传”; 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

中医诊断学病位辨证脏腑辨证总结大全

精品文档 . 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闷痛+①瘀阻心脉:刺痛伴舌质晦暗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②痰阻心脉:憋闷伴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③寒凝心脉: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伴形寒肢 心 小肠 肺 大肠 脾 胃 肝 胆 肾 膀胱 血虚 面睑唇舌色淡白脉细 心悸失眠多梦+ 眩晕视力退肢麻 阴虚 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尿黄便结 心悸心烦失眠+ 干咳无痰痰少而黏+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 眩晕目涩胁肋隐痛+ 腰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 气虚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动则诸症加剧为主要表现 心悸怔忡+ 咳喘痰稀+ 纳少腹胀便溏+气虚 胃脘痞闷隐痛喜按纳少+气虚 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滑精带下量多清稀+肾气不固 出血+不统血 眩晕泄泻重坠脾虚气陷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甚肾不纳气 阳虚 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咣白气虚舌淡共见 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 大便失禁+|肠虚滑泻证 腹胀腹痛大便清稀+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阳虚 头目胀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肝阳上亢 腰膝冷痛性欲减退夜尿多+ 下半浮肿虚水泛 实热 发热口渴便秘尿黄出血舌红苔黄脉数 心烦失眠舌赤生疮吐衄尿赤+(心火亢盛证) 小便赤涩疼心烦舌疮+()小肠实热证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红肿疼痛+(肺热炽盛证 腹满硬痛便秘脉沉数或沉迟 +(肠热腑实 证) 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实热 头目胀痛胁痛烦躁耳鸣+肝火炽盛证 湿热 脘腹胀闷、下利尿磺、舌苔黄腻 腹痛泄泻+ 腹胀纳呆便溏+ 尿频急尿道灼痛尿短黄 痰热 痰黄稠咳吐不爽 发热口渴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烦躁不宁失眠多梦狂躁神昏谵语+(痰火扰神) 咳嗽气喘息粗+痰热壅肺 惊悸失眠胆怯易惊+胆郁痰扰 燥 干燥不润 干咳无痰黏+ 阻 滞 实寒 恶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紧 冷痛恶心呕吐+寒滞胃脘 少腹前阴颠顶冷痛+|寒凝肝脉 气滞 胀闷胀痛窜痛脉弦 面黄体瘦排虫+虫积肠道 胃脘胀满嗳腐 吞酸食滞胃脘 情志抑郁胸胁少 腹胀痛脉弦 特殊 心阳虚脱证:心悸胸痛神志模糊或昏迷与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 痰蒙心神: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与独语喉有痰声口吐涎沫面色晦暗胸闷呕恶 瘀阻脑络:头痛头晕与固定刺痛肿块出血与肤色舌色青紫 风寒犯肺:咳嗽痰稀色白+恶寒发热鼻塞清涕头身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寒痰阻肺:咳嗽气喘痰多色白+痰稠易咯肢冷 风热犯肺:咳嗽痰黄稠+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浊涕口干微渴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风水搏肺:骤起面睑浮肿+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或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脉浮数 饮停胸胁 肠燥津亏:大便燥结难下+口渴尿少便干口鼻唇舌皮肤干燥 寒湿困脾:脘腹痞闷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量多或身目发黄

经络辩证

第四节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就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就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就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就是疾病发生与传变的途径。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就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就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就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就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就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与三阳经。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就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膀胱经受邪,可就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就是与经脉特性与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就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就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

经络辨证之奇经八脉病证及记忆歌诀

经络辨证之奇经八脉病证及记忆歌诀 2014江西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备考:经络辨证之奇经八脉病证及记忆歌诀 中医诊断学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带着大家复习经络辨证的内容。奇经八脉病证: 奇经八脉,除其本经循行与体内外器官相连属外,还通过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发生间接联系,尤其是冲、任、督、带四脉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存在密切关系。 1.督脉病证 [临床表现]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大人癫疾,小儿风痫。 [证候分析]督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上风府,入脑,上巅,循额,故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风气循风府而上入脑,督脉为风气所干,出现大人痢疾,小儿风痫。 2.任脉病证 [临床表现]男子为疝气,女子为带下瘕聚。 [证候分析]任脉因主身前之阴,阴凝寒滞,气结于下,男子则内结为疝气,女子则郁滞为瘕聚。 3.冲脉病证 [临床表现]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咳、唾,气逆而里急。 [证候分析]冲脉失调,气机不利,与足阳明之气相并而上逆,循经而出现上述之证。 4.带脉病证 [临床表现]腹胀满,绕脐腰脊痛,冲心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女子赤白带下。 [证候分析]带脉围腰一周,犹如束带,约束诸脉,带脉为病,多见妇人,脾失健运,湿浊不化面下注则赤白带下。中气不足则腹胀满,经气不利则绕脐腰脊痛。 5.阳维阴维病证 [临床表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怏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证候分析]阳维以维系诸阳经,阴维以维系诺田经。阳维起于诸阳会,由外踝上行于卫分,卫为气,气居表,故病则苦寒热而为表证。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上行于营分,营为血,血属心,故病则苦心痛而为里证。阳维与阴维互不维系则阳气耗散而怏怏失志。阴液消亡则萎软无力,则溶溶不能自收持。 6.阳阴病证 [临床表现]阳为病,阴缓而阳急;阴为病,阳缓而阴急。阳急则狂走,目不眜,阴急则阳厥。 [证候分析]阳与阴均起足跟,前者循行于下肢外侧,后者循行于下肢内侧,有维持肢体动作捷的作用。一侧患病则孪缩拘急;另侧则弛缓。所以,阳为病,阴缓而阳急;阴为病,阳缓而阴急,阳急者,阳气偏盛,阳盛则目不眜而狂走,阴急者,阴寒偏盛,寒盛则下肢厥冷。 经脉主病歌: 1.任脉病证 任脉男子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见, 脉别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尾翳缘。 2.督脉病证 督脉少腹冲心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实则脊强而反折,虚则头重高摇巅,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胃居中焦,与脾相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脾之特性:(1) 六腑之氣皆降,唯脾性上升。(2) 喜燥惡濕。

氣下陷之病歸屬脾,濕之證亦常屬於脾。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變範圍: (1)運化遲鈍(脾者運化),水和穀,出現 1. 吃的東西不消化,吸收不良,水穀不化,化源不足,水詩瀦留。 2. 營養不足,出現營血虧損,生血無源。 脾氣升,然清陽不升。清陽為何?混濁之物不會升,清的陽氣(指好的物質,有營養的物質)。清陽不升,統血失職,脾主統血。脾的功能還包括小腸的吸收。 脾有問題常出現的症狀: (1)腹脹隱痛,肚子脹。脾的功能可能主要指小腸的吸收消化功能。小腸分清別濁。 小腸即在肚臍周圍。小腸(脾)功能減退可出現腹脹,隱痛。不欲食而納少(納少除了與脾有關,也與胃有關)。由於消化吸收不好,胃納減退,或腹瀉便溏(不是新起腹瀉,新起的屬腸的問題)。長期慢性的腹瀉便溏,浮腫,身重,乃因脾主

中医诊断学 八纲辨证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得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得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得总纲领, 四诊所获得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得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 执简驭繁 二、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得辨证关系, 《伤寒杂病论》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二)何谓表里辨证: 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得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得意义: 1、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 里证——病较深重 2、辨别病势得进退——外感病 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 1、定义: 六淫 皮毛正气

疫毒 口鼻 (卫气) 所表现出表证证候得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 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 3、病机要点: 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 正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上逆—咳嗽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 4、表证特点: (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得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就是正气抗邪于外得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得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得病变就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歌诀(便于打印)

脏腑辨证歌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 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 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 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 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 面白舌淡脉虚弱,此是气虚养心瘥; 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 大汗肢厥脉微绝,参附龙牡救阳脱。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心血心阴亏虚证,心悸失眠与多梦, 萎黄眩晕多健忘,此是血虚无热征, 唇舌淡白脉细弱,四物龙牡朱砂等; 心阴虚证见心烦,颧赤潮热口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补心朱砂安神丸。 3 心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生脉散; 心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八珍汤; 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补阴阳。 4《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口舌疮,心烦失眠肤生疡, 苔黄脉数舌红绛,小便赤涩移小肠, 热移小肠导赤散,清心泻火泻心汤。 5《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神志狂,轻者失眠笑无常, 胡言乱语面目红,打人毁物力倍常, 舌红黄腻脉滑数,礞石铁落温胆汤。 6《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属阴,情志不遂痰蒙心, 神识痴呆情抑郁,胸闷痰多喉中鸣, 脉滑舌淡苔白腻,开窍导痰定痫丸。 7《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胸憋闷,痛引肩背左臂甚, 心悸时痛如针刺,舌质紫暗与面唇, 细涩结代苔多腻,薤白血府逐瘀寻。 8《小肠气滞证》 小肠气滞腹痛急,痛引腰背腹胀气, 矢气则舒疝牵阴,肠鸣止痛理气机, 薄白沉弦或沉紧,天台乌药功效奇。 1《脾气虚证》 纳少乏力脾气虚,气短懒言困四肢, 面黄苍白舌质淡,脉弱参苓术草宜; 食后腹胀便溏泻,脾不运化加半橘; 久泻久痢脱垂症,气虚下陷补中宜; 出血诸疾脾失统,引血归脾功效奇。 2《脾阳虚证脾胃虚寒证》 脾阳虚证阳气衰,胀满冷痛并纳呆, 喜温喜按四肢冷。便溏水肿或白带, 泄泻理中温阳法,水肿实脾利水来。 (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迟无力) 3《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色晦暗,纳呆呕恶口中粘, 脘腹痞闷大便溏,头身沉重体困倦, 淡胖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平胃散。 4《湿热蕴脾证脾胃湿热证》 面目发黄色如橘,脘腹胀满不思食, 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发热尿黄赤, 大便不调脉濡数,茵陈甘露清利湿。 (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 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 5《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脘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 干呕呃逆形体瘦,口燥咽干大便实, 舌绛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诸症辞。 6《胃阳虚证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呕清水,喜温喜按面白苍, 神疲乏力手足冷,脉弱无力舌淡光, 温中补气补虚法,方用黄芪建中汤。 (得食痛减,舌淡苔白,食少脘痞, 口不渴) 7《胃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口咽干,手足心热凉指端, 胃脘灼热隐痛缓,神疲乏力身畏寒, 舌红少苔脉细弱,黄芪建中益胃联。 (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 自汗盗汗)(或四君子汤合益胃汤.或 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 8《胃热亢盛证胃实热证胃火》 胃火实热见吞酸,喜冷嘈杂食不完, 齿衄牙龈肿溃烂,口臭溲赤大便干, 舌红黄燥脉滑数,清胃凉膈玉女煎。 (拒按) 9《寒邪犯胃证胃实寒证胃寒》 胃寒冷痛在胃脘,遇寒加重得温减, 痛势急剧形肢寒,痞胀呕恶吐后缓, 苔白沉紧或脉弦,温胃散寒良附丸。 10《胃腑血瘀证》 胃腑血瘀脘刺痛,不移拒按夜里重, 吐血色暗柏油便,面色黧黑唇色暗, 舌质紫暗脉细涩,丹参膈下失笑散。 (加:九香虫三七红花乳没生大黄刺 猬皮) 11《肝气犯胃肝气不和》 肝气犯胃脘胀满,疼痛连胁嗳吞酸, 嘈杂呃逆欲呕吐,舌苔薄黄脉象弦, 情志郁闷烦易怒,左金沉香降气散。 12《食滞胃脘伤食证》 食滞胃脘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重, 呕吐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疼拒按, 舌苔厚腻脉弦滑,保和枳实导滞丸。 1《肺气虚证》 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 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 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 2《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 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 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 3《痰浊阻肺证》 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

经络辩证

第四节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一一脏腑辨证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 (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 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 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 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 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 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 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面白舌淡脉虚 弱,此是气虚养心瘥; 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

(完整版)十二经络辩证

十二经络辩证 一、手太阴肺经 1、循环特点:手太阴肺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大指。联系脏腑器官:肺、大肠、胃、气 管、喉咙。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皮肤干燥,皮毛憔悴,汗出异常,前臂厥冷、 麻木、疼痛,掌心发热。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循环特点:手阳明大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次指,上肢伸侧前,肩前,颈,挟口,鼻旁。联系脏腑器官:大 肠,肺,下齿,口,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牙痛,面颊肿胀,耳聋,目睛昏黄,口干口噤,喉痹,便秘,颈强,本经所过 部位红肿疼痛,面瘫。 三、足阳明胃经 1、循环特点:足阳明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鼻根,目下,面周,颈前,胸腹,下肢前外侧,次趾。联系脏腑 器官:胃、脾、心、上齿、喉咙,鼻,口,乳。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颜面黯黑,口歪口噤,颈肿,咽喉肿痛,唇生疮疹,惊悸发狂,腹胀 纳少,消谷善饥,泄泻,便秘。 四、足太阴脾经 1、循环特点:足太阴脾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足大指内侧,下肢内侧前(中),胸腹。联系脏腑器官:脾、胃、 心、咽、舌。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倦怠乏力,身体困重,四肢不用,神本强痛,食则呕,善噫,食天下,脘腹 胀痛,便后或矢气则减轻,大便溏泄。 五、手太阴心经 1、循环特点:手太阴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联系脏腑器官:心,小肠,心系,肺, 咽,目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咽干口渴,目睛黄,臂内痛,掌中热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循环特点:手太阳小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小指,上肢外侧后,肩胛,颈,面颊,目框下缘。联系脏腑器 官:小肠,心,胃,耳,目。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耳鸣耳聋,目黄目痛,目不明,目赤痛眦烂,口疮,咽喉痛,面颊肿,下颌 及颈部肿痛,以致头部不能转动。 七、足太阳膀胱经 1、循环特点:足太阳膀胱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内眦,头顶,项后,背腰,下肢外侧后,小趾。联系脏腑器官: 膀胱,肾,脑,肛门,目。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头囟(xin)项痛,目黄,泪出,目不明,目赤胀痛,鼻衄(鼻出血),腰脊、 窝、足跟皆痛,小趾不用,半身不遂。 八、足少阴肾经 1、循环特点:足少阴肾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小趾下,足心,足跟,下肢内侧后缘,腹胸。联系脏腑器官:肾, 膀胱,肝,肺,心,喉咙,舌。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面色发黑,形体消瘦,心惊善恐,口舌干燥,咽喉肿痛,齿干而垢,发无光 泽,视物不清,下肢无力。 九、手厥阴心包经 1、循环特点:手厥阴心包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乳旁,上肢内侧中,中指。联系脏腑器官:心包,三焦。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面赤目黄,上肢痉挛,腋下肿,手心热,心悸心烦,嬉笑不休。 十、手少阳三焦经 1、循环特点:手少阳三焦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无名指,上肢外侧中,肩后,颈,身后,面颊,眉梢。联系脏 腑器官:三焦,心包,耳,目。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耳聋,咽喉肿痛,面颊肿,自汗出,目外眦痛,小指、次指不用。 十一、足少阳胆经 1、循环特点:足少阳胆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外眦,头颞,耳周,项侧,胸侧,腹侧,下肢外侧中线,第四趾。

浅谈脏腑辨证

浅谈脏腑辨证 一,什么是脏腑? 中医思维运用最成功的物质演化观,是“通天下一气耳”。宇宙,一气所演,生命,一气所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死。……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洛书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生万物”。太极即精元之气,生命,以元气为演化根源;以阴阳五行揭示出的宇宙五程演化律,为生命演化的程序设计。 生命是进化的结果,脏腑,也是合着五行谱序演化而来。脏腑同源演化,都由先天之精特化形成的统一细胞演变而来。这与现代医学的干细胞说不谋而合。 脏腑,是生命演化中形成的内源性器官。中医与现代医学对诠释同一脏腑有不同的理论,这是由时代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中医注重功能,现代医学注重解剖。 二,什么是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其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简言之,即以脏腑病位病性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脏腑辨证的意义,是能够较为准确地辨明病变的部位。通过八纲辨证,可以确定证候的纲领,通过病性辨证,则可分辨证候的具体性质,但此时尚缺乏病位的判断,因而并非完整的诊断。由于脏腑辨证的体系比较完整,每一个脏腑有独特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证候特征,有利于对病位的判断,并能与病性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证候诊断。所以,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各科辨证的基础,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对内、妇、儿等科疾病的辨证。 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首先是应辨明脏腑病位。脏腑病证是脏腑功能失调反映于外的客观征象。由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它反映出来的症状、体征也不相同。根据脏腑不同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来分辨病证,这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所以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特点,则是脏腑辨证的关键所在。其次是要辨清病性。脏腑辨证不单是以辨明病变所在的脏腑病位为满足,还应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具体性质。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如在脏腑实证中,有寒、热、气滞、血瘀、水、湿、痰、等不同;在脏腑虚证中,又有阴、阳、气、血、精、津虚之别,只有辨清病性病机,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立法提供确切依据。 三,脏腑辨证的发展。 早在《黄帝内经》中对脏腑辨证已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内经》云:“治病务求于本,本于五脏阴阳”,在“邪气脏腑病形”、“经脉”、“本脏”等诸篇为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之本源。 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将脏腑病机理论运用于临床,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等篇目均有论及,奠定了脏腑辨证的基础。 华佗《中藏经》有专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等篇,首创脏腑辨证之八纲,即“虚实寒热生死顺逆”,在其《中藏经》中提出:“脏腑辨证,首论阴阳”的总规律使脏腑辨证初具系统性。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对《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文献进行了

中医诊断学用歌诀学辩证

用歌诀学辩证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14、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青海省中西结合中医诊断学:经络辩证2014-08-16考试题

青海省中西结合中医诊断学:经络辩证2014-08-16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患者平素性急易怒,时有胁胀,近日胁胀加重,伴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弦。其证候是() A.脾气虚 B.脾阳虚 C.脾肾阳虚 D.肝脾不调 E.肝胃不和 2、某女,21岁。持续发热10天,面部出现水肿性皮损,膝关节疼痛,下肢水肿。ESR70mm/h,Hb75g/L,网织红细胞0.10(10%),Coombs试验(+),血小板40×109/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8~12/HP。最可能的诊断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B.风湿热C.自身免疫性溶血D.急性肾小球肾炎E.系统性红斑狼疮 3、下列除哪项外,其他均属于腰麻(蛛网膜下腔阻滞)术后的并发症 A.尿潴留 B.呼吸抑制 C.颅神经麻痹 D.马尾丛综合征 E.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4、治疗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闷痛,脉弦者,应选用 A.干姜B.花椒C.吴茱萸D.高良姜E.小茴香 5、女性,28岁,已婚。产前检查胎背位于母体腹部右侧,胎心位于右上腹,宫底可触及浮球物。诊断其胎位为 A.ROP(枕右后) B.RSP(骶右后) C.RSA(骶右前) D.LSA(骶左前) E.ROT(枕右横) 6、腔隙性梗死,最常见的表现是 A.纯运动性卒中 B.构言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C.纯感觉性卒中 D.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E.以上均不是 7、关于臀位,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产妇于第一产程期间不宜灌肠B.骶右前位时,胎臀的粗隆间经衔接于骨盆入口左斜径上C.子宫收缩乏力的发生率并不增多D.胎臀已进入盆腔,排出胎便是胎儿窘迫的征象E.以上都不正确 8、某男,外伤后意识丧失,呼吸困难,急救时人工呼吸吹气量一般是 A.不少于600ml B.不少于1000ml C.不超过1000ml D.不超过800ml E.不少于800ml 9、真武汤与五苓散共有的药物是 A.茯苓、桂枝B.茯苓、白术C.桂枝、芍药D.泽泻、生姜E.茯

金贵要略之经络辩证

金贵要略之经络辩证 个人文档: 欢迎来到我的豆丁文档,请在阅读后给予评价~谢谢~ ======================================================================== ========= =========== 浅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法 【摘要】:《金匮要略》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了较完整的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理法方药贯连的辨证论治体系,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原则,首创了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法,为后世辨证施治纲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整体观;应用 《金匮要略》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来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把脏腑经络作为辨证的核心,形成了较完整的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理法方药贯连的辨证论治体系,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原则,首创了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法,为后世辨证施治纲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拟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法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1 脏腑经络整体观 《金匮要略》首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命名,为全书的总论部分。确立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疾病症候的产生,主要是人体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说明生理状态下,人体的经络是全身气血往来的循环通路,其内贯脏腑、外达肌表、网络全身,将脏腑、经络、肢节联成统一的

整体。然而除脏腑经络所包含的具体涵义外,两者并称常是整体中的表与里的概念,如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对疾病病因的分类,则是按脏腑经络分内外,即脏腑与经络相对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仲景从脏腑经络整体观出发,以之定疾病深浅轻重。即病在络在经者,病位浅表、病情轻;在腑在脏者,病位在里、病情重,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与此相应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也同样以脏腑经络为整体,经络为表,脏腑为里,如其言“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脏腑辨证与经络辩证是辨证统一的,脏腑与经络息息相关,离开脏腑则无以言经脉,而离开经脉则无以言整体。脏腑发生病理变化通过经络可以表现出来,经络病理变化也可以通过影响脏腑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只有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有机地结合才能完整清晰地认识疾病的本质。首先,就具体的经络与脏腑而言,又常常是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经络病变常是脏腑病证的外在反应,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篇中的百合病,病虽在百脉,但从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药方面可以看出,实为主百脉的脏腑心肺之病,因为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而朝百脉,人体之脉同出一源,为心肺所统,百脉失调是心肺疾病的外在表现。再如狐惑病“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湿热下注致前阴溃烂,而足厥阴肝经绕阴器,上循于咽,蕴积前阴之湿热又可循经上冲,阻遏津液上承,所以出现=========================================================== ========感谢您对我的支持,欢迎下次再来学习~=============== ==========================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个人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