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规约下研究生思政教育合力机制的建构

制度规约下研究生思政教育合力机制的建构
制度规约下研究生思政教育合力机制的建构

2013年第5期第38卷(总第188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No.5,2013

General No.188

Vol.38

制度规约下研究生思政教育合力机制的建构

许慧霞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消解制度上应然目标的“共同负责”到实然状态的“共同不负责”,实现学生从“单维度养成”到“多维度成长”亟需构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合力机制,而多元教育主体间的职责不明、内容重复、动机机制滞后导致了研究生思政现状的诸多“共同不负责”的结果,从“共同负责”变成“共同不负责”始终是社会合作中的一个难题。需要从组织架构、运行平台、保障机制、动机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入手,努力解决合力机制的构建,真正激发导师和辅导员合作的意愿和动机,走向合力治理,从而成为研究生思政教育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教育;合力机制;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35(2013)05-0094-05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步进入了后大众化时代,多数职业已经从学历补偿和提升进入到了终身培训的阶段,同时我国研究生规模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生源由原有的在职人员向应届毕业生转化,二是由原有专业向跨专业转化,三是由学术兴趣向就业需求转化,这三个变化也导致了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变化。当下研究生思政工作明显存在着目标“高”,实效“低”;意见“硬”,措施“软”;要求“多”,落实“少”;理想“远”、现实“近”的境况。为此,教育部在201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的确,思政工作涉及人的心理与行为层面的改变,而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初步成型,其主体性已经由自主的主体向自为的主体迈进,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单一的说教绩效是低下的,而让学生发展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导师指导目标能矢量合一,需要建立来自导师、辅导员和学生组织及学生本人的合力,而这种机制的建立本身就是研究生工作的难点,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规约才能实现机制的共振效应。

一、构建合力机制的现实诉求

令人震惊的“复旦博士生投毒事件”、研究生情感交流问题和大量的学术造假、学术垃圾及现实中的研究生就业难、婚育难、学生性别比例失调等问题已经把研究生思政工作推向了风口浪尖,重构研究生思政工作机制,特别是建立合力机制已经不再是学术问题,而是成为了一种必须的行动诉求,这种诉求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消解应然目标“共同负责”到实然状态“共同不负责”的需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里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多种教育主体及部门“共同负责”的思路以及制度框架可能是比较明确的,但如何齐抓共管,如何发挥各类多元化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还缺乏有效的制

49收稿日期:2013-02-10

作者简介:许慧霞(1969-),女,浙江天台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研究”(12JDSZ2002)

度规定和制度落实。其结果就是眼下这种表面化的应然性的“共同负责”,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蜕变成了一种“共同不负责任”的结果。如何破解现实中“共同不负责任”的问题,亟需建构一种“机制”确保真正的合作与“共同负责”。

其次,由行政本位管理向“学术主导—学生主体—行政主动”协作管理转化的需要。长期以来,高校的金字塔型管理使其行政化色彩深厚,官僚本位取代了学术本位,而扩招的外部性又使高校出现了产业化的思潮,这两种暗流也冲击着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使这个高度学术化、弹性化、自主性的组织日益科层化、利益化,出现了组织系统的非协同性,使其组织效能大幅度降低。当下的研究生管理正处于一种由科学管理向人文管理过渡中的管理沼泽阶段。这个阶段,既没有科学管理的目标、计划、组织、执行的刚性,也没有人文管理中的权变、人本、平衡、创新、自主的协同性。剔除这种行政本位,向研究生教育中的学术主导、学生主体和行政主动转化,需要的不仅仅是机制的建立,更需要一种制度的规约。

第三,实现学生从“单维度培养”到“多维度促成”的需要。研究生整体上存在价值取向多元,集体意识淡薄,个体意识增强,学术科研至上,道德修养弱化等群体特征。在市场经济多元化效应背景下,身处急速变迁社会,研究生群体呈现不同侧面的不同的表现形态。辅导员接触的更多是学生表面上、浅层次的问题,导师从招生、上课、选题、开题、答辩到参与项目研究,更有可能接触到实质性、深层次的问题。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班集体如果没有形成组织合力,而全是单兵种作战,那么管理的绩效是不可能最优化的,不但在学理上会陷入强调“一维”培养的个人奋斗陷阱,在实践中也难以达到研究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目标,难以及时抓住学生成长成才上的“关键点”、“敏感点”和“生长点”,研究生多维度的成长成才需要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合力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合力机制弱化的原因

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合力机制从纵向系统上讲,存在着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及导师指导目标之间的协同;从学校组织内部看,存在学校管理目标、学生发展目标和导师研究与指导目标之间的横向协作。在这纵横两个系统间,如果不能建立起纵向的政策执行机制,不能建立起横向的“组织—个人”协同机制,就会将思政工作置身于统一性与个体性、行政性和学术性、纪律性与创新性的矛盾涡流之中,使其迷失方向,形成思政工作的短路或断路。而眼下的现实,正是这种现象的演绎,究其原因,大体有四:

一是合力机制职责不明。教育部文件规定,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各种教育力量中,导师有更丰富的精神财富,更具有智慧、审美、知识、能力、爱好和生活经验。但是很多导师认为,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的责任是岗位职责所定,就是管理岗位,而导师是教学岗位,是学术导师,主要承担教学任务。导师更重视的是科研业绩、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某种程度出了教书和育人的分离。有不少导师认为,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导师负首要责任,那么还需要辅导员做什么。辅导员比较年轻,他的专业知识、阅历、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影响力跟导师相比明显处于劣势。而导师跟辅导员没有上下级关系,他们是平行级的关系。在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网络信息流冲击风险急剧增长的当下,纳入导师和辅导员合力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合力机制的内容重复。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不明确。文件中要求,要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导师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指导研究生的学业和就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导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心志的养护者、人格的塑造者、人生的指路者,“导其学、导其志、导做人、导规划”。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跟导师工作相比较,除了导师的所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外,增加了贫困生资助工作和指导学生党团建设,这就出现了导师和辅导员工作内容的交集,甚至是双方都涉及的“公共领域”,从而使导师与辅导员工作内容不清,任

59

务不明。

三是合力机制激励手段的缺失。在高校实际工作中,研究生导师的绩效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科研成果、所带学生数和完成的工作量。学校业务考核主要是考察导师个人的科研与学术成果,把论文篇数、课题经费、成果等级、学科排名等作为考察的主要指标。导师的选拔考核条例中,虽然规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票否决制,但研究生的德育工作考核都是软性指标,决定最终的排名还是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四是合力机制的理论研究薄弱。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绝大部分都是从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组织等单个群体的视角来论述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工作机制等,缺少关注各主体之间相互合作、形成合力来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关联性不强,主要是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院系党组织、院系行政、研究生导师、学生党支部以及学生社团之间有时候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1]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是学校党委、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各类学生自助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育人更容易倾向于单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前的实践性校园情境中,任何单向性努力都不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育人任务,唯有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机制,并保持合力的连贯性、经常性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研究生健康成长。

三、合力机制建构的制度规约

从形式上“共同负责”变成实质上“共同不负责”再到真正的“协同负责”始终是社会合作中的一个难题,要克服合力机制弱化缺陷,消解“哪山唱哪歌”、“各有山头”现象,必须建构合理的制度规约。按制度规约理论,一般可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维度入手。正式制度可从政策规章、组织结构和平台、运转机制三个范畴着力,而非正式制度要在发挥组织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形成良好的组织气候、培育正态的信仰和价值观三个范畴用心。[2]

(一)研究生思政合力机制的正式制度规约

1.要出台相关政策和具体的实施意见

实事求是地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与法规体系中,有关研究生的教育政策和法规是缺位的。尽管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就是《学位条例》,但其不但名称上不规范,在时效上也过去了三十多年,早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二百多万在读研究生的现实要求。而有关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政策也不太多,在对教育部官网进行检索后发现,此类政策最早的是1987年国家教委党组和中宣部发出的《关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意见》,然后是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接下来就是2010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基本上是每十年左右更新一次,这个频率在高等教育政策中是滞后的。最近几年,教育部明显注重了研究生政治思想课的教学工作,力图通过课堂教学强化研究生思政工作,但从现实情况看,假大空的现象仍然很明显。

2.要建立明晰的组织结构制度和运转平台

在特定情境和实践领域中,各个教育主体(管理部门、学院、导师、辅导员)之间的关系界定和范围梳理尤为重要,因为“共同不负责任”往往是在这些关系的展开过程中导致的。在管理部门和学院之间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协调、学院具体负责的治理制度。在导师和辅导员之间,从制度框架上构建由纵向上导师(导师群、导师链)和横向上党支部、研究生会、班级、公寓管理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再由辅导员和秘书织成斜线和交叉线的网状结构,理顺关系、责任到人、密切配合、多管齐下,形成循环互动的合力育人机制,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实到研究生个体这一结点的成长上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节点,以导师和辅导员的有效教育行为作为中介编织教育服务的覆盖蛛网,检视各个节点上的阙漏,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机制。

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各项组织平台。搭建课堂学习为直接实施途径,学术沙龙为依托,社会支持网和闲暇生活为辅助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实施平台。要特别强化导师作用的发挥,导师是研究生的良师益友,研究生不仅能从单个导师身上学习研究方法和学术道德,还能从导师群(链)

69

中接触不同导师,感受每位导师不同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带来的综合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成长成才。要研究如何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以研究型教学为导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创新考试考核办法。发掘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各个培养环节。要研究如何以学术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通过“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主题宣讲、“名教授与研究生共话学术规范”等活动宣讲科学精神、科学伦理和科学规范,引导研究生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要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引导研究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让研究生在和企业的合作中提高学术、提升思想、寻找职业发展。要通过开展研究生乐于参加的文体休闲活动,如“诗歌朗诵大赛”、“研舞之夜”、“公寓嘉年华”、“体育项目比赛”、“情感教育”等,实现身心共同健康成长。

3.要有配套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物质满足物和精神满足物是人类生存和自我实现需要,物质利益是人的能动性源泉和不竭的动力所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明确指出“利益是人的行动的唯一动力”。[3]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4]合力机制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思政教育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机理与方式。其动力来源于德育主体的利益分配,其价值取向是提高德育育人以德的功能,增加德育的实效。[5]学校的利益分配常常在矛盾和纠纷中不断平衡和妥协,实现和谐。在激励机制的建立上,既要满足导师和辅导员德育主体的利益需要和精神的满足,又要提供可持续运行的动力机制,积极引导合力机制的发挥。

(1)出台研究生导师激励制度。制定导师业绩评价奖励和各项荣誉评比的相关制度,以制度作保障对导师的工作成效进行适时的评估并给予绩效认定。同时通过评选“十佳导师”、“我最喜爱的导师”等活动,在精神上激励教师的育人行为,尊重教师的尊严,尊重教师的生命意义,调动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2)出台监督评估制度。以具体可行的方式反馈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效果,要制订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定期进行考核检查。同时把研究生辅导员年度考核纳入全校辅导员考核体系,并单列研究生辅导员优秀指标。

(3)出台相关的保障制度。首先是领导管理制度。统筹全体资源,布置各项方针政策,研究各领导主体间的良性发展和问题解决制度,实现赋权增能,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研工部等管理职能部门、学院三个层面的协作效能。其次是层级例会制度。定时召开各级例会,如导师思政工作例会制、导师辅导员例会制、研究生干部与辅导员例会制、学生组织例会制等,共同研讨工作中热点、难点和亮点。很多高校在实践运用中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在导师方面,建立了导师与学生的定期交流制度、与培养单位的联系制度、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鉴定制度、评优评奖的预审核制度、学术道德教育的参与制度。最后是经费保障制度。无论是提高导师、辅导员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性,还是组织研究生乐于参加的学生活动,整个体系的顺畅流转,都需要工作经费的切实保障。如有的高校出台规章制度,规定每年按生均100元的标准下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费;有的设立研究生思政工作专项科研基金;有的将研究生思政队伍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强校战略,每年选送3名左右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出国考察,建立起一支长效的思想教育队伍,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二)研究生思政合力机制的非正式制度规约

首先,要强化组织及其人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特别是针对高层次的研究生思政工作,刚性的制度规约当然是必要的,但弹性的人文关怀更是不可或缺的。研究生思政工作不但要有权力运行下的规约,还要强化导师、辅

79

导员和研究生管理人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角度来为研究生立德、立行、立言、立学。

其次,要形成良好的研究生组织文化和组织气候。长期以来,研究生学术组织性和班级组织性都是比较弱的,其原因固然有导师负责制的原因,但更有学术文化没有共享,学术平台没有建立,研究生组织还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组织,而更像个项目组和课题组。所以各培养单位要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组织文化,形成良好的有利于思政展开的组织气候,发展学习型组织,建立起学术共享氛围,这样会更加有利于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开展。

最后,要重视研究生人生信仰的确立。当前高校由于缺乏特色、缺乏章程、缺乏愿景,已经出现“理想真空、价值失衡和信仰危机”等不良倾向,这种氛围已经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成效。如何在中国梦塑造的过程中,重塑研究生的人生信仰,使其更多地践行知行合一的基层实干精神,更多地树立研究生志愿者精神,更多地在做人和做事间建立起并联电路,而不是在德与学之间形成沟壑,这是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根本。这就要求培养单位、管理单位、研究生组织、研究生个体和导师各方能以研究生信仰和价值观为基点,齐抓共管,这样才能产生合力绩效。

参考文献:

[1]刘兵.理论界近十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118-120.

[2]邓旭.制度规约下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9.

[3]霍尔巴赫.自然体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60.[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5]刘超良,李红梅.学校德育制度的失真与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6(4A):54-59.

Construction of the Joint-Effort Machinery of 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Control of Institution

XU Hui-xia

(Graduate school,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Shifting from“sharing responsibility”in imperative objective to“sharing no responsibility”in indicative condition under institutional dispelling so as to chang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from single dimen-sion to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it is in urgent need of constructing the joint-effort machinery of graduat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owever,the result of“sharing no responsibility”in current graduat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used by unspecified obligation,repetition of contents and lags in motive mechanism among multi-educational subjects makes it a problem to achieve the shift from “sharing responsibility”to“sharing no responsibility”in social cooper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framework,the running platform,guarantee mechanism and motive inducement and so on,this paper will ad-dress the iss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joint-effort machinery which is a new point of graduat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us truly inspiring the will and the motive of supervisors and counselors to cooperate and govern.

Key words:graduat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joint-effort machinery;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

(责任编辑钟晨音)89

中国与英国中学教育体制比较

中国与英国中学教育体制比较 摘要: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教育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但与西方教育体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课程设置;班级制度;作业与评价形式;中英对比 21世纪,世界科技文化水平高速发展,世界各国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都竞争激烈。而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最终依赖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 一、课程设置 英国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他们的课程分为两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由教育部规定的,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定的课程。 在中国,初中生所学的全是必修科目。主要学习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地理、生物、政治、历史等。 根据以上比较,笔者认为英国的课程设置有以下两个优点: 1.学生就必修课以外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利于他们开发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做教长远的规划。

2.学生参加课程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二、班级制度 英国中学也实行班级授课,但他们的班很小,一般每个班20~30个人。他们的一个班的同学并不是一直在一起上课。每天早上班上的同学集中,班主任点一下名,布置一下相关事宜,然后就到自己所选的课程的教室与来自其他班的同学一起上课。 中国应该可以说是实行大班教学。一个班少则50~60人,多可达80~90人,一个教室除了基本的教学用具和学生就没有多少剩余空间了。在分班的时候,很多学校采取的是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分成快、慢班。 我们不难看出,英国的这种班级制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 1.小班上课让学生更有学习主体的感觉,有利于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容易把握教学进度。 2.不同班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有利于大家交流不同的意见,拓宽自己的思维。 3.根据每门课程的学习水平来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来上课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到适合自己各科水平的教学。 三、作业和考试形式 英国中学生的作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

制度规约下研究生思政教育合力机制的建构

2013年第5期第38卷(总第188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No.5,2013 General No.188 Vol.38 制度规约下研究生思政教育合力机制的建构 许慧霞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消解制度上应然目标的“共同负责”到实然状态的“共同不负责”,实现学生从“单维度养成”到“多维度成长”亟需构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合力机制,而多元教育主体间的职责不明、内容重复、动机机制滞后导致了研究生思政现状的诸多“共同不负责”的结果,从“共同负责”变成“共同不负责”始终是社会合作中的一个难题。需要从组织架构、运行平台、保障机制、动机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入手,努力解决合力机制的构建,真正激发导师和辅导员合作的意愿和动机,走向合力治理,从而成为研究生思政教育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教育;合力机制;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35(2013)05-0094-05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步进入了后大众化时代,多数职业已经从学历补偿和提升进入到了终身培训的阶段,同时我国研究生规模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生源由原有的在职人员向应届毕业生转化,二是由原有专业向跨专业转化,三是由学术兴趣向就业需求转化,这三个变化也导致了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变化。当下研究生思政工作明显存在着目标“高”,实效“低”;意见“硬”,措施“软”;要求“多”,落实“少”;理想“远”、现实“近”的境况。为此,教育部在201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的确,思政工作涉及人的心理与行为层面的改变,而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初步成型,其主体性已经由自主的主体向自为的主体迈进,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单一的说教绩效是低下的,而让学生发展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导师指导目标能矢量合一,需要建立来自导师、辅导员和学生组织及学生本人的合力,而这种机制的建立本身就是研究生工作的难点,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规约才能实现机制的共振效应。 一、构建合力机制的现实诉求 令人震惊的“复旦博士生投毒事件”、研究生情感交流问题和大量的学术造假、学术垃圾及现实中的研究生就业难、婚育难、学生性别比例失调等问题已经把研究生思政工作推向了风口浪尖,重构研究生思政工作机制,特别是建立合力机制已经不再是学术问题,而是成为了一种必须的行动诉求,这种诉求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消解应然目标“共同负责”到实然状态“共同不负责”的需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里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多种教育主体及部门“共同负责”的思路以及制度框架可能是比较明确的,但如何齐抓共管,如何发挥各类多元化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还缺乏有效的制 49收稿日期:2013-02-10 作者简介:许慧霞(1969-),女,浙江天台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研究”(12JDSZ2002)

东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58739887.html, 东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较 作者:孟璐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03期 【摘要】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在历史上时间对应,双方在文化方面都有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为后世缤纷多彩的文化世界提供了最初的幼芽。一方是诸子百家思想相互交融,碰撞出绚丽的智慧的火花,另一方是在优越的地理位置中爆发出思想、艺术等多方面的划时代的突破。两种思想的空前繁荣造就两方教育的蓬勃发展,本文将对双方教育制度进行比较,从中找到教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私学儒家教育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和古希腊同属四大文明古国,为世界文明做了出巨大贡献。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在历史中大致属于同一时期,这个时期是两大文明相继萌发了深刻影响后世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历史时期,是人类文明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辉煌时期。在思想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教育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动荡变革,但产生了私学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古希腊的教育也出现了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正是由于这个时期教育的异同,才会产生今天各国文化发展的各自特色。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教育制度由官学制度变为私学制度 (1)官学制度的衰微 西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官学,主要吸收乡国子弟。如果不是贵族子弟,根本无权接受教育,那些父代身份低微的孩子成了教育所遗忘的对象。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不安,西周以来形成的“尊尊”,“亲亲”的一整套制度被打乱,“礼崩乐坏”成为无法阻挡的形势,诸侯忙着逃亡,文化典籍流失,没有时间办学,又苦于没有人才可用,这样供求的极大矛盾使得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促进了私学的产生,官学被私学一点点替代。 (2)私学制度的兴起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0〕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维护高等学校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中发〔2004〕16号文件贯彻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 接班人的需要。

2.总体上看,广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一些研究生身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够统一等问题。特别是研究生面临学业、就业、经济、婚恋等实际困难及压力,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其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中发〔2004〕16号文件下发以来,各地和高等学校按照文件有关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探索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和办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部分高等学校重视不够,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专职工作队伍,条件保障还不完全到位。特别是面对研究生规模扩大、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的新情况新要求,还缺乏积极应对的有效办法。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切实健全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3.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等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和评估。学校党委要有一名负责同志统筹负责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各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专门的工作部门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负责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行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与党委有关工作部门共同研究抓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

2019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教育学原理

2019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原理考 试大纲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立项申报书

东南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建设立项申报书 课程类型:□ 公共课程□ 专业课程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学院: 手机: 邮箱: 填表日期:年月日 东南大学研究生院 年月

填表说明 . 公共课程:注重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根植理想信念。 . 专业课程:注重发挥深化和拓展作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主流价值引领, 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应重点强化政治导向和育人功能,自然科学专业课程应重点强化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等教育。 . 每个项目限报负责人一人。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应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 并在课题研究中承担实质性工作。 . 项目负责人有责任聚集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项目并共享 项目成果。 . 项目参与人(包括负责人)在表中应按承担项目工作的内容先后排序,一 般不多于人。

.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公共类:□ 公共课 专业类:□ 专业基础学位课程□ 专业必修学位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面向学院及专 业 授课学分平均每次开课 学时选课人数 开课学期春学期□秋学期□ 课本课程已开设的届数,学生选课情况,曾经历的教改、课程程建设项目、课程思政相关前期工作等情况: 信 息 课程前期情况 课 姓名性别 程 出生年月学历 负 责 现任职称现任职务 人 信邮箱电话

3 / 7

息教学情况:(近年承担课程教学情况,包括:课程名称、年份、授课学生层次、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时学分、授课人数次;) 学术研究:(近年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情况,包括:项目名称、来源、级别、主持参与、时间;) 获奖情况:(教学与科研获奖情况:奖励名称、级别、排名、年份)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教 学 团 队 结 构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的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邻国,它国民整体的受教育情况和国民素质对比中国相对要好。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也被认为是数一数二的高学历社会,而且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我国的教育制度是比较相似的。中国的教育发展一直处于改革当中,吸收各个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我们自身的教育经验,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本文将以我国和日本教育制度为对比,分析其差异。 一、日本的教育制度 1.教育情况的历史发展 纵观日本历史,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分为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可以大致的区分为:明治维新之前的古代中世纪教育和之后的近现代教育。首先是大化革新。那时的日本开始学习儒家思想,大量吸收来自中国的儒学文化,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模式及制度。日本文字的书写形式也是在那个时期所模仿的中国汉字而得来。 其次是江户时期,这个时候是日本在战乱之后最长的一段和平年代,社会平稳恢复是离不开当时的教育制度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一阶段的普及教育为日本国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进入了近现代教育。开始了改革学校制度,制定了《学制》。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所迫并没有完全的贯彻落实。后来废除了《学制》,颁布了《教育令》,主要从教育的控制与管理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动,提出了对国民教育的最低要求,保证了整体的国民素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除了对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全面改革。这次的改革奠定了现如今的日本教育体系,是日本教育史上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当代日本教育制度 日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由二战后根据国家宪法所草拟的《教育基本法》所决定的。义务教育中规定的学制由原来的6年延长到9年,确立了六三三四制,分别是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和高等教育四年。在初等教育之前有学前教育,也就是幼稚园,不算学龄,一般是6岁之前的孩子。 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考入专科学校,或者继续读普通高中,也可以直接选择就业等方式。日本的专科学校和中国的专科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职业特性很强,为培养专业人士而准备,课程并不比普通高中学校轻松,而且毕业后的学生可以考取普通大学,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本专业的专

天津大学促进研究生自我教育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

天津大学促进研究生自我教育增强思政教育实 效性 长期以来,天津大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高度重视导师和专职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同时,根据研究生群体集中时间少、自我意识强、价值观念趋于成熟等特点,采取措施充分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自我教育模式,努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找准自我教育的着力点。通过研究生人生规划论坛、研究生人物访谈等活动,搭建优秀研究生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并利用《研究生报》、研网、求实BBS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树立标杆,加强引导,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影响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一是树立勤奋学习、科研创新的典型,加强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教育。学校自开始实施“学生科技英才工程”,在此基础上于设立“学生科学奖”,被称为“学生中的诺贝尔奖”,旨在挖掘对科学研究充满兴趣并具有科研素质及潜能的学生,树立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先锋典型。在此项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专业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的研究生,为全校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二是树立热心公益、社会实践的典型,加强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学校每年举办以“责任、文化、记录”为主题的大型研究生社会调查成果表彰活动,大力宣传涌现的先进典型并展示其调研成果,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调研,关注国家发展、关注社会民生。建筑学院08级博士生王

荃,曾参与北京奥运会、达沃斯论坛等多个志愿服务工作,先后荣获团市委“优秀先进个人组织者”、中国红十字总会“优秀先进个人”等荣誉。王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责任,光荣获得“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称号。在其带动影响下,更多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已形成天津市多个优秀品牌服务基地。三是树立学生干部、社会活动的典型,加强全面发展、全面成才意识教育。学校成立了示范教育办公室,成立了精英宣讲团,组织获得天津大学十佳杰出青年、天津市优秀学生干部、天津市十佳大学生等荣誉的学生干部,深入各学院进行巡讲,面对面交流。学生媒体“天外天”新闻中心对优秀研究生学生干部进行跟踪采访报道,考试大。 ――充分发挥研究生基层党组织的辐射作用,形成纵横交错的自我教育轴线。针对研究生在实验室和课题组时间偏多、集中时间较少、住宿比较分散等客观情况,学校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不留“死角”。一是完善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学校研究生党支部设立采取以班级为单位横向建立支部为主,以实验室、课题组为单位纵向建立支部为辅的模式,便于各支部对党员进行管理,保证了党员参与本支部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各研究生宿舍、实验室、课题组、研究生社团组织以及出国研究生中培养党员骨干,通过党员和党支部凝聚、影响和引导研究生,随时把握学生需求和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工作。二是通过开放式党支部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学校通过党员理论学习“一帮一”活动、开放式组织生活等形式,吸收非党员研究生的参与,建立党员和非党员的互动机制与平台,帮助更多的研究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三是不断提高学生基层党组织工作水平,增强党组织对研究生吸引力。

333研究生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中国的教育制度

中国的教育制度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中国的教育制度】 一、中国教育最重视智育,中国的学生负担最重,中国的老师工作最累,中国的家长最爱孩子,然而中国至今还没有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13亿人创造的财富只相当于美国2、5亿人创造财富的13%;一向被列于首位的德育实际上比较薄弱,青少年犯罪案件一度占到了刑事犯罪案件的70%以上;与德育、智育并列的体育薄弱,中国青少年在体质上弱于发达国家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位;美育和劳动教育更不受重视;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等薄弱,严重制约着我国民族素质的整体全面提高和各方面人才的大量涌现。 二、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是什么?应该说,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目前仍然比较落后,一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弊端仍然比较突出,这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到本世纪中期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三、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问题在于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性,偏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要实现大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就必须根除积弊,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 四、教育改革是涉及教育各方面各环节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

但成败的关键,在于以高考制度为首的制度的彻底变革,如果抓不住这个关键,则改革必然不能成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彻底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教育的各方面和各环节,都应当按照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和重建,这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方向。 五、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改革,参与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成功实现。 六、问题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团结起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这场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来,谱写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壮丽篇章!行动起来,团结起来,让我们动手创造这段历史吧! 【篇二: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外国的区别】 中外教育对比对于中外教育的看法是各有不同。 中国学生在国外的大学里成绩好、会学习,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成绩好并不等于能力强,尤其是应付社会的能力。许多亚裔学生从名校毕业以后,却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或多或少也说明了一点问题。 海外学校不喜欢只取得高分数,却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人,他们

内地与香港教育制度的比较

内地与香港教育制度的比较 1.学制及升学途径 大陆香港 中学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六年中学五年,预科两年,共七年学费由小学至初中三都是免费的实行小学至中三的九年免费教育 学校等级学校分各级的重点中学(省级、县级及 巿级) 学校分三等级(band),第一级的学习 能力最高,第三纸的最低 小学升中学的方法以往小学生是依照成绩来分中学的, 近年来则按住处的区域分配。 小学生可透过自行收生计划报考中 学,或依照教统局的中央派位分配 初中升高中的方法完成初中后要通过考试才可以升高 中。 中三课程完成后,根据成绩升读中 四或修读其他学校。 高中升大学的方法完成高中后要通过「高考」,按得分高 低进入大学。(省重点中学入读大学的 机会率可达百份之九十) 中五要通过会考才可升读预科;预 科后要参加高级程度会考,按成绩 进入大学。 近年开始有学生透过完成副学士课 程及专业教育学院课程升读大学 海外升学的机会经济能力好的家庭会选择让学生到海 外留学。 学生也会选择海外留学 近日开始兴起到内地升学的潮流 2.上课情况 根据我们在上海巿建青实验学校的访问,得知他们上课时会很安静留心,总会在适当时候主动举手回答。总的来说,学生在很专心地听老师讲解,上课气氛十分积极。 至于本校的上课情况,我校的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较少,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反而多是老师主动发问,同学才会回答。 至于老师讲解方面,上海巿建青实验学校的学生认为,上课的气氛较严肃,形式没大变化,比较沉闷。虽然如此,但同学依然保持安静。由于建青同学一般认为学习是应该由学生自主自发的,故此纵使课堂比较沉闷,我们并没有发现同学与「周公」约会。本校学生则认为,在香港上课时,有些老师会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有些老师亦会很严肃。老师会因应不同的教学需要,在课堂上加入活动,例如分组讨论、辩论比赛、游戏等,教学方法较为灵活。有些低年级的同学感到上课沉闷时,有时也会有限度地谈话。 至于近年流行的信息科技教学,我们一致认为沪港两地的学校均充分的应用。

学科教学(思政)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科教案(思政)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20XX年修订) 专业代码:0451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专任教师。具体要求为: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案工作。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案。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4学分) 1。英语(4学分) 2。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学分) 3。教育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案论(2学分) 5。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6。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 1。思想政治课程与教材研究(2学分)

2。思想政治课教案设计与实施(2学分) 3。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2学分) 4。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前沿问题研究(专题)(2学分) 5。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 1。专业理论知识类课程 (1)传统文化经典导读(2学分) (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2学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学分) (4)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稳定研究(2学分) 2。教案专业技能类课程 (1)思想政治课教案语言艺术(2学分) (2)论文写作与规范(1学分) 3。教育教案管理类课程 (1)教育政策与法规(1学分) (2)中外教育简史(2学分) (3)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研究(2学分) (四)实践教案(8学分) 1。校内实训(2学分):包括教案技能训练、微格教案、课例分析等。 2。校外实践(6学分):包括教育见习(1学分)、教育实习(4学分)、教育研习(1学分)等。 五、培养方式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案内容,选择恰当的教案方式与方法,在教案中注重实践与反思,采取案例教案、模拟教案、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案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案。 六、实践教案的实施 实践教案须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完整的管理与评价制度,有序组织实施。

理解2017考研政治马原质量互变规律 需掌握适度原则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理解2017考研政治马原质量互变规律 需掌握适度原则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是考试频繁的考点,但是要理解好这个规律,必须先把握一个考点即适度原则。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个适度原则如何理解,如何备考。要理解适度原则,需要先理解什么叫质、量、度。 1.质 事物的质是通过它的内在属性表现出来的。既然质是决定事物的东西,那么就决定了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统一的。有质,就有这个事物。没有这个质,这个事物就不存在了。人活着的时候,具备人的质,能直立行走,会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人死了以后没了生命,就只是没有生命的物质而已,不再是人了。认识质的意义:认识任何事物,首先要认识事物的质。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 2.量 光认识质还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还必须认识事物的量,不区分不同的身高,怎么量体裁衣。量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的东西。同样一种东西为什么不同,它们的外在表现不同。作为外在表现的东西,量和事物是不直接同一的。事物的量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光认识质不足以准确地把握事物,还要具体到量,只有达到质和量的统一,才能准确地界定这个事物。认识量的意义:一认识量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深入和精确化;二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因为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3.度 理解质和量都是为了理解我们考试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度。内在的质和外在的量是相统一的。质和量是怎么统一的呢?要维持一个事物质的存在,是不是要有一个量的范围呀。度就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度不是一个点,是个范围。这个范围的极限,也就是这个范围的两极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成为了他事物,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必须在度的范围内活动,才能保证我们做的事情不变质。这就是适度原则。适度原则即是度的方法论意义。意义: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是不对的,都没有坚持适度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说要把握分寸,要掌握火候。质、量、度一直以来考研唯独考过度。举例:鲁迅说要表现刘备的忠厚,写得让人都不相信了。为了显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尽显些妖术。诸葛亮要搞定别人,三招必定致敌人于死地。这就没有把握好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在过去的考研政治考试中出过选择题。因此,2017考研的考生也是备考选择题即可,根本无需背诵,只需理解即可。祝各位考生复习顺利!取得好成绩!

研究生思政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顾钰民 我们先把这一章的基本思路和内容框架说一下,这一章内容安排基本思路首先是个内容概述,关于我们社会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这是一个新的问题。中间两节,第二、第三节是我们这章的主体内容,第二节那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三节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我们社会建设重头是这个。最后一章讲的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问题。这一章我重点讲中间的两个主体内容,解决好利益协调关系,改善民生,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昨天我们首席专家也讲到这一章的重点放在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上面。 为什么把这个作为重点?其实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建设的时候,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和谐社会建设要实现这个目标,你的基础是什么,我认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你不解决好利益关系的和谐,怎么可能建立起和谐社会!因为我们现在讲的和谐社会建设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都是集中在经济问题上,集中在经济利益关系问题上,改善民生是不是经济利益问题?毫无疑问。你说统筹协调利益关系当然更是利益关系问题了,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建设和谐社会肯定要落空的。我们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协调统筹利益关系。 这里面一般的道理、一般的原理我想就不多讲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就简单提一下,因为经济利益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处在基础地位。经济关系决定人们的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这个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们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把协调利益关系、改善民生问题作为我们的重点。 第二节讲的就是改善民生问题。改善民生涉及到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利益关系问题。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利益关系,谁改善民生,改善民生的主体一定是政府,或者最重要的是政府,也许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社会方式,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政府。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几十年改革开放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之间不协调。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差不多两位数的增长,但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却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速度或者这样的程

最新-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3篇 精品

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3篇 第一篇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利化倾向的表现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看,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一方面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与需求,更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甚至会对教师和学习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 尤其是教师往往忙于社会活动,无暇顾及学生。 学生也通常忙于求职,无心顾虑学习。 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 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多媒体在大学的应用,虽然有助于提高上课效率,但是也可能使课堂流于表面形式,不能深入下去。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利化倾向的成因21西方的利己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不断的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与交锋日益频繁。 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冲击着中国的文化世界。 一些没落腐朽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对大学师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他们重视自我、注重利益,把追求理想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 他们认为在追求理想和知识的同时,也需要金钱和物质享受。 于是,合理利己主义成为研究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这些观念具体到校园之内表现为重视个人利益、物质利益的追求。 漠视个人人格、思想境界的提升。 现实中研究生只关心切身利益却不理会社会事务,并对公益活动表现得十分淡漠。 为了以后能找到好工作,他们当中有的制作虚假的学历和荣誉证书。 丧失了诚信的道德品质,价值观的功利倾向更加明显。 22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取向渗透到了高校之中我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非道德因素,利己和利他成为最基本的道德矛盾。 随着社会的功利化、金钱化越来越严重,这种影响已经深达人民群众的内心。

2018教育学考研“人的身心发展及规律”考点

2018教育学考研“人的身心发展及规律” 考点 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考生朋友如果过分认为考研很容易,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考研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完成一系列必须的工作,试图靠侥幸考上研究生,机会是很小的。只有在你花了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精力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说,考研其实并不难。现凯程教育为考研考生带来重要备考信息点拨。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 (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第一,组合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智力由三个成分构成;元成分,如预先计划的能力、监督事情进行的能力或制定策略的能力;表现成分,这种能力可以使计划付诸实现;获取知识的技能。第二,经验智力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经验处理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而形成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即运用旧经验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的能力。第三,实用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 三元智力理论是现代具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它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契合,使智力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为编制较为理想的智力测验提供了一个较为适合的理论框

研究生思政课心得

研究生思政课心得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借这次作业,和您交流以下我多节思政课后的感想,虽然我不能保证现在的每一节思政课都认真听老师认真思考过,但凭心而论,我个人觉得不论是我们现在所学的思政课,或是高考要考的思想品德,抑或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时所考的政治,这些贯穿我们所有学习生涯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有必要的而并非多此一举,以下是我对思政课的一些认识。首先,思政课是我们看中国看世界的一双眼睛,只有通过思政课上的了解我们才能宏观的去把握咱们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现状,培养我们的主人翁意识、国家情怀与名族自尊心。其次,我国是一个具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繁荣的重担比世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重,拥有这么多人口的国家前进步伐是沉重的,这就更需要我们众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在这过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运而生,这些思想理论体系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从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从近代中国历经屈辱而又奋力抗争的自救史中,从以繁荣富强为目标的摸索前进中总结出来的,并仍在不断地完善修正,所以这一套理论无疑最适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最后,通过思政课,也能让大家明白,我国与美韩等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现在大到国家发展道路的确定小到一些政策的实施,都是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前提,各思想理论体系为依据提出的最适合我国发展的决策,是代表人民意志的最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家意志而并非少数领导人的意志的体现,这也有效防止了类似近日美国大选风波以及韩国总统朴槿惠的各类“门事件”的发生,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稳定。 但是为什么现在思政课同学们都不太重视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

点:1.动力不足,思政课不像英语课专业课一样,与我们以后的职业生活有直接关系,最大的动力也就是为了应付学期末的考试;2.兴趣不足,作为化大的学生,大部分人都是理工科学生,在长时间的理工科学习中更注重逻辑性思维,本来对文科这类文字性知识敏感性兴趣都不足;3.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研究生的思政课,老师们都从来没有跳出过灌输式教学的方法,我也希望我们和老师一起努力寻求更有效的学习模式。 针对上面的我提出的问题,我有以下看法:1.针对动力不足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大家的思想觉悟的问题,同学们现在基本没有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与讨论,生活与思政课联系太少,这个问题也唯有学校加强对大家的思想教育,促进同学对学习思政课的意义的认识,唯有循序渐进而已,也并不是解决当前问题最有效的途径;2.自开课以来,我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同学们也都课下交流过,同学们在蔡永海老师的课上相对活跃,蔡永海老师幽默的话语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吸引了同学们,让同学们不由自主的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学习,同时视屏对大家的吸引力也比较大,所以我认为课堂气氛还是非常重要的,沉闷的课堂是不能调动大家积极性,老师们的学识都很渊博,思想也很有深度,但在教学的方式上需要做出一点改变,调动课堂气氛,多利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多进行一些师生间的互动,刺激学生主动思考;3.我认为现有的教学方式太过于单一,既然我们学习的是和当今中国、世界有关的知识,但我们却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教室,单薄的文字早已落后于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学习,比如说,可以举办一个思政内容相关的知识竞赛;比如说,适当缩减老师讲课的时间,提出一些当时的热点问题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其实一些热点的时政问题同学们也在课下有讨论,但我相信,在课堂上有老师的引导,我们能触及更深的层次,也能对我们所学思政课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说,咱们还可以举办一些辩论赛,对于一些问题做深层次的讨论了解;再比如说可以布置一些课堂上完成的小作业,提出咱们所学习的一个知识点,让同学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