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浅析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浅析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浅析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古往今来,人们给了教师各种各样比喻,以形象地说明教师是什么。例如,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美好的诗句来表达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美,对教师职业的崇敬、爱戴和感激之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因为教师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要得到能量的补充,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与完善。教师也是人,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师心理方面的需求,更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关注。教师工作是崇高的,他们担负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一代新人。但是,教师职业活动中存在着成就需要与成功可能性的冲突,责任感与自尊心的冲突,特别是社会的急剧变化,很容易使教师内心发生波动或倾斜,加剧其内心冲突。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势必影响百年大计。所以,社会各界应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

(一)从社会发展来看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健康面前人人平等,这些观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重要的价值观念。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年龄在35~60岁之间的大学教授、商界

精英、演艺明星的猝然辞世,不但引起人们的感慨和警醒,而且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些社会英才早逝并不是个案,而是一个社会现象,反映出这部分人群在精神和体力上普遍的过劳状态。

一个和谐的社会是建立在和谐健康的社会组织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是和谐的、健康的,和谐的社会才会出现。学校作为社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有重大和广泛影响的。学校通过教师和学生几乎可以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角落,在这些组织中,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对教师个人和谐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二)从教师所担任的角色来看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进一步把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在道德情感推动下内化为稳定、深刻、牢固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的内化才能使教师真正表现出道德行为,其道德行为才不会受外界的干扰与控制。只有道德信念内化,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才是自律的结果,道德的内化使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心理不健康,长期处于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产生认识上的干扰。长期的心理失调、行为失调导致教师败德行为的产生。教师也不能尽到教书育人的职

责。更不能为人师表。

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为心病也传染,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其危害是不可低估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就不能理解学生的行为,会影响师生关系,从而导致学生心理失调。事实表明,学生的害怕、说谎、缺乏礼貌、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一些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

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就能有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不断地学习、探讨、研究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能自如地应用自己的智慧去应付客观环境,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其学习、工作的效率必然好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浅析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思考

浅析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具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并且,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别容乐观。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咨询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促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进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 心理健康 原因 对策考虑 21世纪,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已被广泛承认并有了新的诠释,女性人力资源在社会进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但并且,一具别容忽视的咨询题是: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成为妨碍女性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具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并且,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而高校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明显的职业特征,使得高校女教师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心理。所以,怎么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进展贡献力量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研究的一具重要课题。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上海高校女教师中,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时有“身心疲乏”之感的占58.6%,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别脚”的占48.2%。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别容乐观,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在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有心理咨询题者占被调查者29.1%,调查表中的scl 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广东、上海、贵州等地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都报道女教师心理健康咨询题高于男教师,故应引起重视。综合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的状况,我们能够看出新阶段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要紧存在四个方面的咨询题: 其一,高校女教师和男教师相比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焦虑倾向。调查显示,高校女教师比男教师情绪易兴奋,易生麻烦,心神动摇别定,易受环境支配;常产生矛盾,比较难照应到大体;且忧虑抑郁麻烦自扰,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低于男教师。 其二,高校女教师与其他行业的女性相比,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和焦虑表现更为突出。 其三,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别断提高,且年龄越大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校35岁以下女教师是心理健康咨询题的高发群体,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35岁以上女教师。 其四,高学历女教师和具有中级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题比较突出。有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具有中级职称的女教师,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及中级及其以下职称女教师。 二、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咨询题产生的原因 1、现代社会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妨碍。一方面,高校女教师受过多年的教育,事业心较强,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社会也要求高校女教师在女性中扮演“强者”、“成功者”形象。高校女教师又要承担与其他女性同样的家庭角色,同样受来自社会传统等各方面的妨碍,特别

高校教师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听过《如何保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讲座,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几点感想。提到校园的心理健康情况,大家更多的会想到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教师们的心理状况却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实际上,我国目前高校教师面对的各方面压力不容小觑,自身专业发展、教学、科研、知识更新、国家自主创新等普遍繁重的工作任务带来的沉重压力,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心理健康的“高危群”。高校教师心理不健康的高检出率意味着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必须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我认为高校教师面临的主要职业压力一方面来自于教学科研任务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就是来自自身高期望值的发展压力。 首先,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给教师带来强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而高校教学科研压力以及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以及管理者不恰当的管理风格又使教师长期处于不合理高压之下。另外,自我期望值高的发展性压力是推动高校教师自主创新的持续推动力,是高校教师作为社会精英的自主性与人格独立性的内在需要,是高校教师承受的根本性、长期性的压力,也是高校教师很大的压力源。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没有真正把教师作为改革的主体,忽视了提高教师对改革的认可程度,使教师存有许多困惑;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术上的领导与决策作用,学术管理往往被行政管理所代替;很多时候,教师的自主权受到了限制,只能按照领导的旨意去做,高校教师的成就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就很难充分满足。所有这些主客观因素汇集到一起,导致教师心理压力过大,“职业倦怠”、‘职业枯竭”,主观幸福感低,心理健康状况差。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善,势必使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不仅损害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对下一代的高等教育和学生成长也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消极影响,最终影响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全发展。因此,教师心理健康已经到了非改善不可的地步了。 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应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压力管理,保持高校教师压力适宜度。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来自职业压力。其直接压力往往来自学校和教学以及科研活动,因此,高校应强调工作环境的结构性改变,如降低学生和教师数的比率,科学合理确定教学科研工作绩效标准。改变高校管理中“衙门化”作风,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教师的压力源及其他问题的敏感性,提高群体支持度,给予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自主权,提供更多职前和职中培训等。值得注意的是,要从根本上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源,必须调整学校系统运行过程中最本质的成分,也即把教师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形成两者的双主体地位。 高校可以通过增加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激发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使教师得到更多直接来自教学过程的内在奖励。并给予教师更多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如建立由高校教师领导的学校管理队伍。另外应针对教师进行训练自身应对压力的培训课程,比如放松训练、时间管理技巧、认知重建策略、反思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我参加了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自我调节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自我调节 [ 2006-11-17 10:29:00 | By: 刘翠平 ]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自我调节 济源市教师进修学校刘翠萍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者通力合作。在社会体制上,需要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对教师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应友好、合作地对待教师,了解教师各自的能力与工作情况,公平对待每一位教师;应及时、适当地给教师的工作以鼓励的肯定,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认知水平;应关心和正确对待教师的心理冲突、心理矛盾,帮助分析冲突原因,消除心理阴影;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使教师得到更多直接来自教学过程的内在奖励;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学校的组织管理要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心理感受。 然而,社会和学校仅仅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外部因素,而教师的个人因素则是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因素。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应从教师的个人因素入手,通过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来促进和维护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就心理问题而言,“除了你自己,没人能救你!”。 一、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教师要增强心理保健意识,随时关注自己

的心理状况与情绪变化,这是教师维护与调适自身心理健康的基础与前提。 二、职业态度的自我调节 在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中,职业心理问题是最多、最严重的。而职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其不良的职业心态。2004年笔者在教师培训中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心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74%的教师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多数是良心型、情绪型、无奈型和动摇型的,只有少数教师是把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事业来做的。在这种心态之下,很多教师就会出现职业适应不良、职业行为问题,甚至会出现职业倦怠症。作为教师,要预防或调适这一心理问题,就是要调整自己的职业态度。 首先,要增加职业自豪感:经常用一些赞美教师的语言来进行自我暗示,如“我们是站在人才的摇篮边。”、“打击学生就是打击未来,打击我们的民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来增加自己的职业自豪感。 其次,要培养、改善自己对职业的态度:经常用的方法有(1)回顾与反思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体验教学中、与学生相处中、工作中的成功与快乐,让自己逐渐地喜欢教师这一职业。(2)找一个你最羡慕的职业,具体写出教师与这个职业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在对比中使自己更加热爱这一职业;(3)改变想法:既来之,则安之,能力体现在工作中,如果连教师都做不好,其它的事也不一定能做好,应先做好教师职业: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 状及对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在少年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除父母之外,排在第二位的就应该是教师。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人格有偏移,个性有缺陷,都会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教育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注意身体健康,又保持心理健康。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据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完成的《北京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93%的中小学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大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发火。如果有机会,只有17%的教师愿意终生执教。不久前,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某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有%的教师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主要原因 (一)工作压力过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紧张应急状态,可以摧毁人的整个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失衡和失调。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要面临来自更多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我

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评定职称、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心理常常超负荷。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抑制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面对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和学校以“升学率论英雄”的压力,一些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教师工作强度大。首先,中小学教师每周15节课,每节课40-45分钟,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平均要站立不少于2个小时,且不计在黑板、课堂中的来回走动,及课前、课后回答学生的问题等;其次,备课、批阅作业、查阅资料等伏案工作时间每天不少于小时。第三,要与学生谈话、组织各种活动,还要参加学校或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会议,如全体教师会议、年级组会、教研组会、课题组会、班主任会等。因此,许多教师每天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要远远多于8小时,而睡眠时间却不足7小时。 (二)经济收入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教师待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相比而言,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有些地方还出现了随意克扣、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使教师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很多教师与当年同时分配到国家机关或下海经商的同学相比,经济收入相差甚远,从而导致他们心态失去平衡,产生了自卑感。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这种因囊中羞涩而造成的尴尬场面,尽量减少与同学、朋友的聚会和各种社交活动,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策略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策略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倾注更多的情感,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照。可是,多少年来,这些‘灵魂工程师’的心灵,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安顿和滋养。” 老师们普遍反映心理压力大,人际沟通不畅,职业枯竭感偏高,许多人受到慢性疲劳和慢性病的困扰,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教师心理不健康状态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不良影响,引发焦虑、易怒、行为冲动、情感失控、不顾后果等众多负性心理反应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失眠、神经性头痛等不良生理反应,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不健康心理状态,易造成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校怀有不满情绪,在教学中表现出:情绪低落、丧失幽默感、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易产生发怒、处罚学生等行为,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并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状态,无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心理健康主要的维护途径体现在学校、社会、教师三个方面。

一、学校对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关心和激励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 1、学校要善于了解并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 为教师营造一个优美、恬静、安全的生活环境;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政治氛围。关心教师的发展前途,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性,为所有的教师提供进修深造、自我提高和实践的机会等。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有助于教师心情舒畅、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避免因不满而产生的烦躁、沮丧、自卑、空虚等负性情绪对教学和自身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 2、学校要正确对待,做好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关心教师的生活。 学校要时刻了解和关心教师所遇到的心理挫折,并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校本培训以及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等途径来帮助教师学会正确的心理调适,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有效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二、加强教师自身的自我维护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根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分析与思考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分析与思考 青海大学冯莉 内容提要: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教师自身健康和对生活的愉悦度、成功感,而且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心理健康,影响到教学、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学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当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不是很乐观,主要存在焦虑、强迫症状、人际交往障碍等症状,这严重地降低了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是当前教育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原因思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及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心理健康的人格特质。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在教育中,教师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目前高教系统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引起的震荡也是为今所见。改革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一些教师由此产生了种种困扰,甚至是障碍性的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直面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由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刻不容缓。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1、职业环境的特殊 高校教师具有知识分子的共性,但与其他群体的知识分子相比,个体综合素质比较高,他们的教育对象层次较高,思维更活跃,教师所要求的个人素质往往有着比一般人更高的标准,其内心活动往往更为复杂和丰富,特别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学人员,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个性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面临着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双重压力。 2、来自社会、工作和家庭方面的重重压力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迈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强烈的反差带给国人以巨大的压力体验。高校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高校教师始终处于社会发展、变化所产生的压力与挑战之中,目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多元化致使人们的价值观念转向了市场。高校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承者,必须主动适应这种文化转型,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和学生的需要相匹配,因此他们在社会的大变迁中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 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学与科研。在许多高校,明确要求教师不但要完成一定的教学课时,还必须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科研工作量的衡量主要是发表科研论文、申报科研课题。而科研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脑力劳动,这样,使得教师长期处于工作负荷较大的心理压力状态。另外,在家庭生活中,既要考虑赡养自己年迈的父母,又要考虑自己子女的升学就业问题。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需要他们承受,若长期处理不当,势必造成心理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材料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材料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还是靠成人来实施。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在策略上大体分为两个方面,即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 1.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其基本理论假设是:人的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通过改变不良的认知即可达到改善人的情绪与行为的目的。认知策略包括内部言语控制、信念重建等方法。 (1)内部言语控制法。这是通过控制内部言语活动的方式来达到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和维果斯基的理论,小学儿童已经具有内部自我言语的能力。这种内部言语如果参加到认知评价中,会影响他们对情绪唤醒的归因、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计,甚至改变其认知结构。实施内部言语控制法的要点是,第一,教师或家长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观察,以提高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意识,把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第二,培养性质相反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发现小学生已经存在不好的情绪行为,要通过培养相反的思想,建立新的思想一行为链,最终让新的情绪和行为覆盖旧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第三,随时引导小学生认识自己所关心的变化。教师或家长应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学会识别自己认知结构上的变化,正确评价自己所说的东西。 (2)信念重建法。这是通过帮助小学生建立新的信念来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方法。信念重建法的实施要点是,第一,组织小学生就不合理的信念展开辩论,对其进行质疑,使他们最终放弃不合理的信念。第二,帮助小学生不断运用内化的语言重复合理的信念,使不合理的信念得不到强化,合理的信念则日益巩固,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第三,帮助小学生尽量避免对自己和他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根据艾里斯的观点,不合理的要求是产生不合理信念的重要根源,如果能避免不合理要求的提出,也就减少了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生。第四,与小学生一起开展角色颠倒的辩论活动,即老师或家长扮演存在情绪和行为的学生一方,而学生则扮演老师或家长这一方来开展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的荒廖,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2.行为策略 行为策略起源于20世纪初期,它的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其要义是,人的一切行为,包括适应性行为和习惯,非适应性行为和习惯,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习的途径主要有经典条件学习,操作条件学习,模仿学习,认知上的改变等。从行为策略看心理健康维护方法有系统脱敏法、厌恶法、思维阻断法、满灌法、宣泄法和模仿学习法。 (1)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又称为交互抑制法,该方法最早由沃尔甫创立。他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身体的放松与焦虑是两个对抗的过程,两者不能共处。一种状态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形成抑制作用,即交互抑制。例如身体放松,心率、呼吸放慢,这与焦虑

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2000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用同样的量表对 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是: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 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 平偏高,“语言暴力”重。福建省心理学会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展开 了心理健康的进行抽样调查。发现29.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 9.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运用国际通用量表,对 3055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调查,结果发现心理健康问 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 度的心理症状。 近年来,天津等地同行们也得出了十分接近的数据。这些严肃的科学研究充分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问题的严峻性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再从最近刊登在教育报刊上,教师心理障碍的一些典型个案中也可加深这一印象:#2000年6月25日,湖南省邵阳市某校“优 秀教师”张志红因不满领导对他班主任工作的调动,竟然将校长的 两个儿子和一位班上最优秀的学生惨无人道地杀死,最后自焚身亡; 北京一位语文教师与学生发生纠纷,失去理智,一气之下将学生的右耳咬下; 某厂子弟小学的一位临近退休的女教师,因失落难耐,着超短裙。细高跟鞋,剃寸头、化浓妆,举止娇嗔夸张,目的是以此接近学生,结果适得其反…… 据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教师中患神经症的占10%以上,而在其它 职业人群中平均仅为2%左右。由于心理健康知识在大众中尚未普及,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1.联系教师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谈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答:师德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师德是社会赋予教师的一份职业要求,它必须通过教师的内化才能完成。只有良好的心理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不健康的心理不可能成为师德规范内化的土壤。教师是特殊的职业群体,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因为教师的心态直接要影响到学生,甚至会对很多学生的人生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很强的业务能力,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有哪些影响?本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凡是使他们感到有趣的事,向往的活动或是周围人们赞许的行为及他们羡慕敬佩的人物,都易于引起他们的模仿和学习。所以老师的喜怒哀乐,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喜怒哀乐

更为直接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自身的行为习惯,及健康的心理对每个学生的影响往往比老师“苦口婆心”讲道理更为有效,这是一种不容低估的,足以影响集体和个人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心理健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反之教师存在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三、影响家长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如果我们教师对学生有所偏见,把不良情绪发在了家长身上,这样就会使家长对老师产生反感,从而不愿意支持老师的工作。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内容教程文件

享受职业快乐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它维系着千百万孩子的健康成长,维系着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快乐,因而应该是最蕴含生命力和创造性、充满幸福和欢乐的职业。教师们为了这一职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绚丽的晚霞……,荣誉的背后我们的教师们背负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压力,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产生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结果: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8%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此后不久,上海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一次调查,也得出类似的结果。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调查显示,全港接近有7000名教师已经患了经常焦虑症…… 一、教师缘何“心病”不断?我想,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职业特点:教师的工作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知识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很多知识上不再比学生“闻道在先”,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动摇和影响,由此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个性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如自私、任性、依赖、孤僻、缺乏集体意识和劳动观念、意志薄弱等。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思想困惑多,心理冲突多,教师工作中的难题增多了,已有的方法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新的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系统全面地掌握,因此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教师本人: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另外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心理压力。 社会环境:首先,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这种要求和期望最主要地体现在对教师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学生、家长、学校及各级领导、社会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他们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不讲享受,认为教师应该安贫乐道,任何事情都比一般人做得好。其次,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脑体倒挂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富的大款与教师长期的贫困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超负荷的劳动负出、劳动创造出来的巨大的潜在价值、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次,社会发展过程中许多不正之风的蔓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成就动机难以实现,因而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教师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措施介绍

教师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措施介绍 成都市鼓楼小学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本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具体内容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九个方面),对友爱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了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幼儿园大多数教师认为工作琐碎,身体疲惫,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同时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现象,这将影响到教师的工作,不利于幼儿园教师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幼儿,从而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有一个好的教育质量,才能为幼儿做一个好的榜样与积极的引导者。1 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对教育高素质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幼儿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榜样与积极的引导者。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教师会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幼儿来。夸美纽斯说过:“教师应当具备他要培养的学生那样的品行”。而且,教师的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生活,从而影响到教育质量,影响到幼儿园的管理等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近年来教育心

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 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友爱幼儿园一线任教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5份,实际回收41份,回收率91.11%。 2.2 调查内容 本调查以幼儿园41名一线任教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主要调查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九个方面。 2.3 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问卷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主,具有较高的信度,采用统一发放和回收的方式进行。对幼儿园一线任教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2)访谈法 采用的是结构型、非正式的个别访谈对幼儿园小一班、中二班、大四班的教师进行访谈。访谈提纲如下: 你对你的工作满意吗,是否会感到厌倦? 你如何看待你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 在工作过程是否感到烦躁、不安? 你觉得你的工作量和福利待遇成正比吗?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健康,成功与财富都无从谈起。 教师是社会的人,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也会不时的面临挫折。许多教师在面临挫折的时候能够很好地调适,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但也有部分教师不能良好地适应,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身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障。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教师心理健康与否及其重要。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教育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担负起教育的重任。同时,健康的心理还能增强教育的应变能力,维持心理平衡,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既要开启学生的心智,又要培养他们的心灵。所以,教师只有具备了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素质,才能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用自己对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态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公正地对待学生,从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能使其在于学生的交往中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特别是教师的和蔼、热情、宽容和耐心,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谦让、机智、沉着、自信、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教师表现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则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负作用,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他们表现出害怕、说谎、冷漠、傲慢、偏激、暴躁等消极心理。一般来说,学生的心理成熟迟于生理成熟,而学生的内心世界又极为丰富,心理发展水平不一,急需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要担负起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减少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干扰,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调适自己呢,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下面几点是我的体会。 一、愉快接受教师身份,热爱教师工作 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热爱教师工作,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教师更应该具备“爱满天下”的基本品德。要做到“我喜欢我选择”的心态,热爱自己的学生,真正做到“敬业奉献,教书育人”。 二、在工作中确立可行的短期目标 工作中,教师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短期的目标,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实现目标,把事做好。这样他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做事也会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工作更有成效。实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提出一些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当然也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就包括心理健康的程度。国家在高等教育事业上加大了投资力度,但在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问题上的关注却仍然较少。张海鹰教授曾对重庆12所高校做的SCL-90问卷中显示,高校教师中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占44.56%,其中男性占36.64%,女性占48.59%,主要表现在焦虑、失眠、多梦、人际关系敏感、工作效率低等方面。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缺乏成就感,从经济情况、薪资待遇上来说,教师属于低收入群体,从个人成就来说,只有很少一部分老师可以拥有自己的专利和科研成果,大部分老师都是在碌碌无为中、课堂上、实验室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其次,高校教师这个岗位的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现在一般需要博士毕业的优秀人员才能到高校任教,经历了至少20多年的寒窗苦读,但是他们工作之后每个月得到的薪资报酬却往往不如一些本科毕业就工作、创业的同学。另外高校的管理制度、晋升制度、职称评定制度都非常的苛刻,一般老师很难有获得感、存在感。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高校教师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情绪,一些负性情绪就容易投射到工作中、生活中。最后是人际关系问题。多数高校教师以科研和教学为他们的工作重心,因此人际交往成为他们较为薄弱的环节。高校教师工作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现在一些大型的课题都需要多学科、多团队合作,这就需要大家加强沟通、加强人际交往。但有的教师比较有个性,存在着文人相轻、见己不见人等问题,说话不注意方式,不讲究沟通的技巧,容易造成人际关系失调,影响其心理健康。此外,高校教师一般人到中年,除了要处理复杂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协调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之外,还要处理好家庭关系。一人扮演多种角色,形成各种角色冲突,比如为人师的角色、为人父母的角色、为人子女的角色,都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案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案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严格按照市心理健康的要求,全面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一、培训目的和意义: 1. 促进校内师生的身心健康,构建和谐校园。 2. 有利于了解全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防患于未来,构建安全校园。 3.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疏导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减少长期教学所造 成的疲劳感,帮其获得动力和幸福感。 4.提高教师的心理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 生的心理,采取相应的沟通技巧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以及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 5.帮助教师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上所遭遇的困惑,树立良好的 形象,以积极的姿态影响引导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培训内容: 1. 教师心里减压 2. 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3. 如何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4.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技巧 5. 教师人际关系疏通 6、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注意身体保养。 三、培训形式: 1. 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讲座 2. 聘请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座。

四、培训流程: 1、成立领导小组,提高思想觉悟 学校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导小组,抓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求全员参与。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提高教师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全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2、骨干教师讲座。德育(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做专题讲座,并现场解答相关问题。 3、心理培训学习,提高活动质量 为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 树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要积极组织教师听专家、教授的讲座和看教学录相,安排教师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定期进行研究讨论,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研活动。 2015年3月

浅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解

浅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答疑解惑,桃李满园。而教学相长,在整个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心理健康方面,换言之,只有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够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从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这里的心境不同于心情,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心态。具体到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要有正确的角色认知。教师应该客观、科学、准确的来认识自己的职业角色,并能够愉快的接受这一角色、长期的适应这一角色。这就要求我在工作中要积极培养对自己本职工作的兴趣,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真诚与学生沟通、交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用心感受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二、要保持健康的教育心理状态。这就要求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始终保持情绪的基本稳定,不能大喜大悲,喜怒无常,而是当喜则喜,当悲则悲,悲喜有常,喜怒有度。当然,更不能将个人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中去,要学会及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保证每次出现在学生面前都是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并且用这种愉悦的心情去感染学生。 三、要求教师要真正理解教育的独创性,并内化于行动。教育要求创新,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年轻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我要做到乐于研究: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在先进教学理念的不断引领下,开创自己的教学之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要求教师抗教育焦虑程度高。教师这门职业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工作周期长,成果见效慢;其次,工作“投入”不完全等同于“产出”;再次,工作对象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很多教师感觉工作起来困难重重,阻力巨大。这就要求我在工作中,以一颗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工作与学生,时时处处做到宽以待人,春风化雨,敬业乐业。 五、要建立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我在工作中要恰当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以及领导的关系。对待学生要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