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

成也萧何
成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史记·萧相国世家》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到底是何许人也,让他在历史的轨迹中留下了这么一个典故。

说到萧何,心中出现的多不是什么英雄的场面。杜甫写诗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然而以杜甫那审美判断中,指出萧何有所不足,恐怕就不止个人的主观臆断了。从“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中我们可以看出,萧何在历史上的军事才能评价并不高。萧何缺乏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没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这是不争的事实。当年追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一班风云人物也都是这么看的。

然而奇怪的是,萧何在刘邦心目中却是头号功臣。

说到头号功臣,又不得不提汉高祖平定天下后的论功行赏。

汉五年,刘邦已灭项羽,平定天下,即皇帝位,于是论功行赏。群臣争功,各不相让,吵吵嚷嚷,闹了一年有余。最后刘邦出来裁决,判定萧何的功劳最大,封酂候,食邑八千户。众人不服,都说:“我等披坚执锐,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多者身经百余战,少者交锋数十回,功劳大小不等。那萧何从来不参与作战,没有任何汗马之劳,只是舞文弄墨,动动嘴皮,发发议论,封赏反而在我等之上,这是什么缘故?”刘邦问:“诸位将军知道打猎吗?”答曰知道。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答曰知道。刘邦就说:“打猎的时候,实际追杀野兽的只是猎狗,然而放纵猎狗,指示野兽踪迹的却是人。诸位将军的才具和业绩,只能追逐猎杀野兽,好比是‘功狗’。至于萧何,却能够发现猎物踪迹,指示捕杀的途径,相当于‘功人’。你们说,‘功狗’和‘功人’的赏赐可以一样吗?再说,诸位都是以单身追随我,最多也就从家里带出两三人;萧何呢?动员全族共计数十人追随我上前线,这个功劳我可不能忘记!”既然皇上都这么说了,那班劳苦功高的将士哪里还再敢吭声。

封赏完毕,刘邦又建议评比一个“元功十八人位次”。群臣都说:“曹参历年征战,身受创伤七十余处,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当排名第一。”刘邦还是想让萧何位居第一。关内侯鄂千秋看出皇上的心思,便上前说:“你们的意见都不对。曹参虽然有野战夺地之功,但这只是一时的功劳。萧何就不同了。陛下与项羽相持,长达五年,其间几度丧失军队,只身逃离险境就有多次。萧何还不等陛下指示,便主动地从关中输送人马,补充兵源,常达数万之众;汉军多次面临粮食匮乏的困境,也赖萧何不断地从关中运输军粮到前线。陛下虽然数次丢失关中以东大片土地,而萧何始终保全关中,使之成为陛下可靠的后方基地。这些都是万世的功劳啊!曹参这样的人,有之不多,无之不少。便是缺少一百个曹参这样的人,汉朝又能有什么损失呢?假如没有萧何,即使有一百个曹参也不足以保全汉家天下。总之,一时之功怎么能凌驾于万世之功呢!萧何宜列第一,曹参次之。”刘邦点头称是。于是让萧何独占鳌头,并赐以带剑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趋”也就是低头碎步急走,这是古代下级觐见上级表示尊敬的礼节。

在论功行赏中,萧何在群臣中的呼声远远没有那些开国功臣来的高,但是,萧何又为何让刘邦如此赏识呢。其实,萧何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才能的。作为汉高祖的第一任丞相,他有他的智慧。

当年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就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

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从中我们也看到了高祖赏识刘邦并非没有原因的。其实,在更深处,刘邦赏识萧何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史记》中,司马迁对刘邦抬举萧何颇有点不以为然。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司马迁仅仅把萧何比作西周辅佐文王、武王的闳夭和散宜生。言外之意,韩信的成就决非萧何所可比拟。司马迁并且带着一种意味深长的口气说:只是由于韩信、英布被诛,才导致萧何的功勋最为灿烂。那愤愤不平的样子,就差没有直接指着萧何的鼻子说“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了。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韩信的事了,也涉及到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来源。

刘邦刚刚称帝,尚未封赏功臣之时,曾经问老部下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得到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他自己的答案是善于使用人才:“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稳定后方,安抚百姓,输送兵源军需,确保前线供给,我不如萧何;论集结百万之兵,战必胜,功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当今的人杰,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缘故。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了。”可见在那时,韩信在刘邦心中的分量,即使不得超过萧何,至少也与萧何不相伯仲。在刘邦的三杰中,张子房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自然不愿抢当出头鸟。这样看来,有资格有实力和萧何争夺第一座次的只有韩信,哪里轮得到什么曹参!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事情的苗头。对于刘邦,我的看法是小人。当然,也只有这样的小人,才能成就最后的霸业。而韩信,跟随刘邦夺得天下,在群臣中的声望也不低,却没有张良的乖张。而刘邦怕自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而最后却又被萧何设计所杀。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至于曹参,原是萧何的下属,在楚汉战争之中又是韩信的副手,只是韩信如今陡然失势,他的功勋也便顺势一股脑地落到曹参头上,竟然使曹参坐享其成,一夜之间顿成暴发户,有本钱与萧何一争短长。

《史记》中,司马迁对萧何的评价,是很有见地的,但显然不是一种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写作《史记》的司马迁,似乎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情结,这从他破天荒地为游侠、

刺客专门作传可见一斑。以司马迁的标准,总的来说,韩信与项羽相类,是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人物,一个毫无疑问的军事天才,一个英雄。以司马迁的标准,萧何肯定不算英雄。其实不论以谁的标准,以什么样的标准,萧何无疑都不能算是英雄。然而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萧何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只是他属于另一种类型罢了。如果实在不好说萧何是“英雄”,说他是“豪杰”应当是决不为过的。作为豪杰之士,萧何至少有三个长处:识,智,量。这些特点使萧何超拔于常人庸众之上,甚至也超拔于作为英雄的韩信之上,成为汉初风云人物中的佼佼者。识,也就是见识,眼光。有见识,有眼光,也就能品评,会鉴赏。

总之,刘邦曾经三次怀疑萧何心怀异志,三次将萧何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然而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居安要思危的道理。开国皇帝莫名其妙地怀疑功臣,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处理这种事情,只可忍气吞声,不必愤愤不平,更不可急于“辩诬”,诉说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所以萧何三次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直至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从容化险为夷,居然幸免于难。对比一下当初刘邦怀疑韩信时,韩信那拙劣无能、紧张兮兮、小里小气的表现,萧何的处理方式,何止高出一筹!没有大智慧,没有大器量,这样的结果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萧何的大气或大度,不但表现为对待刘邦的态度,而且表现为对待曹参的行为。曹参本是萧何当年的同僚,两人始终同心辅佐刘邦。在刘邦评“元功十八人”之时,两位元老有了一些矛盾。但这只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或“敌我矛盾”,所以无伤大雅。萧何与曹参的关系,从来没有发展到誓不两立,不共戴天的地步。正相反,萧何对曹参一直十分器重。萧何晚年病重,汉惠帝亲自前往探视萧何的病情,当时问起:“阁下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您的位置?”萧何说:“知臣莫过于君。”惠帝问:“曹参怎么样?”萧何立即叩头说:“陛下得到了最好的人选。现在萧何可以死而无憾了!”

萧何,见识不凡,智慧过人,器量如海。萧何的话毕竟有理,“知臣莫如主”。想必汉高祖刘邦在九泉之下,也会认为将萧何列于开国元勋之首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萧相国世家》,记述了萧何作为第一丞相的事迹,也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了萧何识,智,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漫谈小人物大作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漫谈小人物的大作用近来读书,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领导身边的人不可小视。从古到今,小人物既能帮助领导建功立业,成就大事业,也能狐假虎威。败坏领导形象,甚至丧心病狂,置领导于死地,下面笔者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为证。 上篇:那些成就大事的小人物 我们先来盘点一下那些帮助领就大事业的小人物。 刘邦VS韩信:小人物运筹帷幄,领导者坐拥江山 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刘邦人蜀时,韩信弃楚投汉,依然默默无闻,只任迎宾小吏,后因犯法被处斩刑,刀下口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荐为治粟都尉。后萧何发现了韩信这个奇才,但仍未重用。军至南郑,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将逃亡。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有人向刘邦报告说丞相也逃亡了,刘邦惊怒。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且喜且怒,骂道:“你为什么逃跑了?”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得知他去追韩信,又骂道:“将领们跑了数十人,你没去追,去追韩信,是假的。”萧何说:“诸将易得,但韩信那样的国士,却是独一无二的。大王若只想称王汉中,就用不着韩信;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可同您共谋大事了!”于是劝

刘邦选择古日良辰,斋戒没坛,隆重拜韩信为大将。一夜之间,韩信从一个无名小卒而位冠三军。这就是历史所谓的“成也萧何”。 韩信由一个起初不为领导(刘邦)看好甚至歧视的小人物,幸遇刘邦高级谋僚萧何的举荐才得以重用。后来,韩信运筹帷崛,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 只不过,封建时代小人物的命运往往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况且“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向来是封建君主给予开国功臣的“重赏”,比如刘邦以谋反之名清洗功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等。 刚当上皇帝,刘邦便害怕韩信拥兵自重。如何整治韩信呢?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便削了韩信的兵权。汉十年,刘邦亲征陈地叛军。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人与陈联络,其舍人告密,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给韩信,声称陈地叛军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并劝说韩信:“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临刑前,韩信叹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被妇人小子

Snapple 成功与失败的营销分析

Snapple 成功与失败的营销分析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案例背景: 1972年3个高中就要好的朋友在食品店里卖起了纯天然的苹果汁,并创造了一个品牌Snapple。上世纪80年代末,Snapple已经是美国另类、时尚的代言饮品了。“我们用了15年时间让自己一夜成名。”Snapple的创始人说。 在Snapple的成长期里,由于启动资金限制,Snapple发展缓慢,在发展独立分销商的时候,Snapple的创始人发现必须拓宽生产线,充实自己的分销商货架。于是Snapple开发了新的产品,如碳酸饮料,水果味的冰茶,体饮甚至维他命饮品。这些新产品中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但是成功品种的收益远远大于失败所带来的损失。随着渠道和经销商的拓展,Snapple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在大幅增长。 之后Snapple的创始人决定聘请专业人士Carl Gilman负责公司的营销和销售,让他把Snapple带入第二个发展阶段。Carl Gilman为Snapple做了三件事: 1)强化品牌形象;把广告预算增加到100万美元; 2)在美国东海岸加强独立经销商体系的建设; 3)Snapple聘请Wendy,一位前卡车送货员作为Snapple的形象代言人。Wendy体态肥胖,长相一般,但她古怪的个性吸引着众多媒体的持续关注,使Snapple获得了很多免费宣传的机会。同样思路,Snapple还赞助了两个电台的脱口秀节目。而这两个脱口秀的主持人以低俗和黄色幽默闻名。另类的宣传手法,让Snapple成为时代的焦点。 在1994年Snapple的销售额达到历史最高点6.74亿美元。 而就在这一年,Snapple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一家有名的饮料企业Quaker用17亿美元收购了Snapple,Quaker希望利用Snapple的渠道优势把其融入自己的另一个成功品牌Gatorade。Gatorade是Quaker一个成功收购的典范,它定位大众化。但是这项看似互补的收购并没有给Snapple带来好运,在接下来的四年中,Snapple 销售逐年下降。直到1997年,Quaker以3亿美元的价格把Snapple出售给一家投资公司Triarc。与此同时Quaker的CEO宣布辞职。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商业营销案例,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折射出在竞争性的环境中小企业如何能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产品如何定位,如何构建有效的分销渠道,如何创造客户价值,满意和忠诚,产品的推广,如何创造品牌,如何管理品牌,企业并购的风险等等系列问题,从而反应出市场营销不仅仅是产品的策划和销售问题,它涉及生产或服务的前、中、后,必须起于顾客的需求,终于顾客的满意,因此必须从整体和战略的角度看待营销管理,从而构建有效的营销链。案例分析:

成语病句专项及答案

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刚刚打完这场比赛,队员们又赶往下一个赛场,有人趁乘车时间小憩一会儿,以休养生息。 B.看得出,他对新的工作感到满意,心情很好,否则就不会对我这样娓娓而谈了。 C.有人说:“你就是家财万贯,如果得一场大病,转眼之间你的生活就会变得捉襟见肘。 D.听说老李被调走的消息后,人们议论纷纷,办公室里一时空穴来风、谣言四起。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如果我们把缺点、错误掩盖起来,装作看不见,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B.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生活美满幸福。 C.这也许是一种取巧的写法,但似乎也无可非议,因为谁也不能规定作者必须怎样写。 D.我们应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公路被护栏剖成两条河,车辆在各自的河道上奔驰疾驶,川流不息。 B.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 C.勤奋与天才息息相关,没有先验论的天才,但是有勤学苦练、以汗水灌溉出来的天才。 D.本次冬奥会,某国派了不少运动员参加比赛,可结果呢,别说金牌,连前六名都未捞到一个,简直是滥竽充数。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舞蹈家在《梁祝》化蝶一场中,翩翩起舞,轻盈飘逸,把观众带进了飘飘欲仙的境界。 B.在沉寂已久的中国文坛,一批青年作家异军突起,写出了大量鲜活的作品。

C.他生活底子厚实,知识渊博,所以写起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D.春节前夕,党和政府的送温暖活动,使下岗工人们如坐春风,深受感动。 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教育学生要讲求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家长作风。 B.某些人以祸起萧墙来解释科索沃地区战乱的根源,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C.作家不深入生活,坐在屋子里管窥蠡测,就创作不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 D.王帆竞选班长一职成功,就职演说那天,他精心准备后粉墨登场。 6.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苏格兰的一家医院,曾应两名有心理疾病的男子的要求,为他们各自截去一条健全的腿,手术费由患者承担。这样的事情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B.老师批评某些同学写作文总是文不加点,一写到底,却让读者不知所云,令人难以卒读。 C.当初集资办厂还是你出的主意,现在刚有了第一批产品,你却要抽走资金,这不是要大家散伙吗?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D.这对孪生姐妹在幼儿园时就两小无猜,形影不离,十八岁时又同时跨入军营,比翼双飞。 7.下列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拼命鼓掌,而更多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 B.一旦新的竞争局面到来,一旦国际出版业大规模进入,人才竞争成本加大,那时临渊羡鱼就为时已晚。 C.我市五篇学生习作光荣入选,听说贵校有一篇就忝列其中。 D.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俗语解释

按下葫芦浮起瓢 【俗语】按下葫芦浮起瓢 【读音】àn xià hú lu fú qǐ piáo 【注】中国古时民间的瓢都是用老葫芦破成两瓣后制成的,相当现代的舀子。经久耐用,而且人们盛水的时候都是大水缸,这种瓢放在水缸里不会沉下去,是浮着的,随用随取。 2详细释义 本义:刚把水缸里漂着的葫芦按下去,瓢又浮起来了。 引申义:比喻做事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形容在遇到问题时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充分而使事情无法得到圆满解决。用一句成语叫作“顾此失彼”。 3示例 监察部部长说:“我们要不断加大打击不正之风的力度,在各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防止‘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出现” 树倒猢狲散: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读音】shuǐ zhì qīng zé wú yú,rén zhì chá zé wú tú 【翻译】水如果太清就没有鱼了,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了。察:精明苛察;徒:同类或伙伴。 【含义】做人应当宽容随性,不要过于苛刻。

行百里者半九十[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jiǔ shí]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此言末路之难也。”。解释为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外面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金玉:比喻华美;败絮:烂棉花。此成语用来表达贬义,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些华而不实,外表光鲜美丽而无修养内涵的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成语。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注音:sha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

6复谚语

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 1竹篮打水—— 2十五个吊桶打水—— 3小葱拌豆腐—— 4擀面杖吹火—— 4黄鼠狼给鸡拜年—— 5孔夫子搬家—— 6丈二的和尚—— 7外甥打灯笼—— 8八仙过海—— 9周瑜打黄盖—— 10姜太公钓鱼—— 11千里送鹅毛—— 12铁杵磨成针—— 跟戏曲有关的谚语 1、台上三分钟,—— 2、师傅领进门,—— 3、要练惊人艺,—— 4、若要戏路通,—— 5、艺多不压身,—— 6百日笛子千日箫,—— 7、三分靠教,—— 古今贤文(真理篇) 不入虎穴,—— 兼听则明,—— 满招损,—— 知过必改,—— 户枢不蠹,—— 从善如流,—— 钟不敲不响,—— 良药苦口利于病,—— 《论语》中名句 学而时习之,—— 三人行,—— 学而不思则罔,—— 温故而知新,—— 一、补充歇后语或谚语 1、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2、孔夫子搬家—_尽是输(书) 3、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4 . _________,不会吟诗也会吟。 二、把下列各句补充完整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2、前人载树,后人乘凉。 3、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5、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6、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8、三人行,_必有我师焉. 9、__________——多练。 10、__________——多思。 11、逆水行舟,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日久见人心。 13、________,人不运动不健康14、_________,节节高。 15、_______,七上八下。16、__________,后来居上。 17、_______________,摸不着头脑。 18、外甥打灯笼——____________。 19、小葱拌豆腐——____________。 20、周瑜打黄盖——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愿者上钩。 三、写出句子的后半部分 1朝霞不出门,________ 2路遥知马力,_________ 3前人栽书,_________ 4学习如逆水行舟,______ 5一年之计在于春,_______ 6冬天麦盖三层被,_______ 7庄稼一枝花,_________ 8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 9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 10虚心使人进步,_______ 11三个臭皮匠,_______ 12少壮不努力,_________ 13读书破万卷,________ 14熟读唐诗三百首,_______ 15拳不离手,__________ 16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 17吃了人家的嘴软,_______ 18十五个吊桶打水,_______ 19丈二和尚,__________ 20姜太公钓鱼,_________ 21老鼠过街,__________ 22饭锅上的茄子,________ 23小葱拌豆腐,_________ 24茶壶里煮饺子,________ 25外甥打灯笼,_________ 26竹篮子打水,_________ 27绳拴豆腐,__________ 28飞机上吹喇叭,_______ 29炮打蚊子,__________ 30电筒的光,__________ 31鼠狼给鸡拜年,________3 2子头上打伞,________ (38)聋子的耳朵,_________ 四、把下面的谚语.歇后语填完整 1、病从___。2、铁不冶炼不成钢,____3、有理不在___。4、______,忠言逆耳利于行。 5、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 6、虚心___,骄傲_____。 8、有志不在___。?11、哑巴吃黄莲--__12、___--满肚子话说不出 13、老虎挂念珠--__ 14、____得过且过?15、黄鼠狼给鸡拜年--___16、擀面杖吹火--_______17、___--多管 闲事 18、泥菩萨过河--_______?19、千里送鹅毛- -______ 1

成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史记·萧相国世家》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到底是何许人也,让他在历史的轨迹中留下了这么一个典故。 说到萧何,心中出现的多不是什么英雄的场面。杜甫写诗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然而以杜甫那审美判断中,指出萧何有所不足,恐怕就不止个人的主观臆断了。从“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中我们可以看出,萧何在历史上的军事才能评价并不高。萧何缺乏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没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这是不争的事实。当年追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一班风云人物也都是这么看的。 然而奇怪的是,萧何在刘邦心目中却是头号功臣。 说到头号功臣,又不得不提汉高祖平定天下后的论功行赏。 汉五年,刘邦已灭项羽,平定天下,即皇帝位,于是论功行赏。群臣争功,各不相让,吵吵嚷嚷,闹了一年有余。最后刘邦出来裁决,判定萧何的功劳最大,封酂候,食邑八千户。众人不服,都说:“我等披坚执锐,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多者身经百余战,少者交锋数十回,功劳大小不等。那萧何从来不参与作战,没有任何汗马之劳,只是舞文弄墨,动动嘴皮,发发议论,封赏反而在我等之上,这是什么缘故?”刘邦问:“诸位将军知道打猎吗?”答曰知道。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答曰知道。刘邦就说:“打猎的时候,实际追杀野兽的只是猎狗,然而放纵猎狗,指示野兽踪迹的却是人。诸位将军的才具和业绩,只能追逐猎杀野兽,好比是‘功狗’。至于萧何,却能够发现猎物踪迹,指示捕杀的途径,相当于‘功人’。你们说,‘功狗’和‘功人’的赏赐可以一样吗?再说,诸位都是以单身追随我,最多也就从家里带出两三人;萧何呢?动员全族共计数十人追随我上前线,这个功劳我可不能忘记!”既然皇上都这么说了,那班劳苦功高的将士哪里还再敢吭声。 封赏完毕,刘邦又建议评比一个“元功十八人位次”。群臣都说:“曹参历年征战,身受创伤七十余处,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当排名第一。”刘邦还是想让萧何位居第一。关内侯鄂千秋看出皇上的心思,便上前说:“你们的意见都不对。曹参虽然有野战夺地之功,但这只是一时的功劳。萧何就不同了。陛下与项羽相持,长达五年,其间几度丧失军队,只身逃离险境就有多次。萧何还不等陛下指示,便主动地从关中输送人马,补充兵源,常达数万之众;汉军多次面临粮食匮乏的困境,也赖萧何不断地从关中运输军粮到前线。陛下虽然数次丢失关中以东大片土地,而萧何始终保全关中,使之成为陛下可靠的后方基地。这些都是万世的功劳啊!曹参这样的人,有之不多,无之不少。便是缺少一百个曹参这样的人,汉朝又能有什么损失呢?假如没有萧何,即使有一百个曹参也不足以保全汉家天下。总之,一时之功怎么能凌驾于万世之功呢!萧何宜列第一,曹参次之。”刘邦点头称是。于是让萧何独占鳌头,并赐以带剑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趋”也就是低头碎步急走,这是古代下级觐见上级表示尊敬的礼节。 在论功行赏中,萧何在群臣中的呼声远远没有那些开国功臣来的高,但是,萧何又为何让刘邦如此赏识呢。其实,萧何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才能的。作为汉高祖的第一任丞相,他有他的智慧。 当年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就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

《史记》论文 张良和萧何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

张良和萧何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有这样一本书—— 它是由一位为两千一百多年前生在黄河龙门的“倜傥非常之人”写就的, 它是你父子两代人用生命和热血铸成的, 它记述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的五分之三, 它使一个古老的名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 它用传神的笔墨写活了一个个历史人物, 它以取之不尽的历史文化源泉,滋养着中华文化的沃野旷畴。 这,就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广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博大心灵跳动的节律,瞻仰到一位中国古代良史的楷模;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天才的语言艺术,领悟到衣被后世的文章大宗。 让我们舒展宏伟的历史画卷,登上文史经典的殿堂,拜读不朽的名着——《史记》! 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史记》中命运相近的一组人物:萧何和张良,讨论人物性格对人物命运所产生的影响。 (一)萧何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

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卒,谥号“文终侯”。 说到萧何,有句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 话说公元前206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韩信带上张良写的推荐书和宝剑,千里迢迢到了南郑,去见汉王刘邦。韩信虽然带着张良的荐书和宝剑,心里却认为,汉王既是明主,一定能慧眼识英才,我不能靠别人的推荐,而要靠自己的本领去取得汉王的重用。因此他把张良的荐书装在身上,拜见汉王时并不交出来。 刘邦接见韩信时,见他身材瘦小,貌不赢人,说他手无扶戟之力,仍然不予重用。韩信每天闲住南郑的驿馆里读书下棋。虽然见过刘邦,但在刘邦的眼里,几乎没有这件事。 韩信千里迢迢来投汉王,并没有得到重用,心中很是不满,于是就发牢骚。一日,与其他十三人喝醉了酒,酒后失言说:“人言汉王英明!我看他并不英明。”不料被人听见报告了汉王。汉王就要将这十四个喝醉酒的人一律处死,并派夏侯婴做监斩官。夏侯婴将这十四人押赴刑场,已经杀了十三人,当要杀韩信时,韩信突然狂呼道:“汉王不是想得天下么,为何杀壮士?”夏侯婴一听,立令停斩,一看乃是韩信,就跟他谈话,听后对韩信佩服得了不得。夏侯婴就去报告汉王,建议重用韩信。刘邦听了夏候婴的建议,就做个顺水人情,免去了韩信的死罪,封韩信为治粟都尉,即粮仓管理

[总结范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的经历

[总结范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的经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的经历 精选阅读(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的经历? 答案: 韩信。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务必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但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

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之后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但是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期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贴合人民的利益,正因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成也萧何败萧何

成也萧何败萧何 看完这篇《一堂“失败”的好课》,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这不是一节是失败的课,恰恰是一节很好课。 说实话,从教化学课以来,像这样类似的例子还真的碰到不少,虽然我也是很认真的备教材和学生,但是由于现在学科之间的教材没有衔接好,如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成分的实验时,就要解释最后水为什么会倒流入集气瓶呢?这就涉及到物理中压强的知识,而学生还没有学到,只能勉强的让学生先知道,以后就明白了;第二点,这也是关键之处,每届学生的心里状态、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的不同。如讲解空气的污染时,提到“温室效应”加剧时,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知道是因为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过多而造成了,以前的学生还需要教师解释,这样就使我的课有时不能按照课前设计的进行,幸运的是我带了三个班,每个班结束后,我都会在下一节课中删掉没有用的环节,结合实际改善前一节课不足之处,这只能说明前一节课有不足之处,因为它同时为上好后一节课更发现了问题。 那么罗老师的这节课的好处就是她能在短时间内创设情境,从组织者、合作者身份引导学生进入主体学习,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试验中,在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之外,还无形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说明了这是一节扎实的课;充实的课;平实的课;不足之处是没考虑到小学学生存在“心理存在冲突”。 倘若由我来设计,我会象我给学生上化学探究实验室,把需要且不知道的知识、理论、规律以材料的形式先给出,然后再做实验。在开始就把“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告诉给学生,说明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就是通过是实验来验证这句话是否正确?在通过事先准备的生活常见的液体,如水、酒、酱油、醋等让学生们分组去做,最后小组之间在进行讨论得出结果,学生会对这节课感到充实又有成就感,当然也是不错的一节课啊!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公式去嵌套,真正的成败在于教师和学生,因为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只要教师能通过某种途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活学活用,受益终身,这就是一堂好课。

论水浒传中的宋江人物形象

浅析《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 写作提纲 一、宋江是一位仗义英雄 1.仗义疏财、济弱扶贫 2.仗义待友、侠名远扬 二、宋江的“忠孝双全” 1、孝亲敬友、忠孝双全 2、孝忠君主、忠贞报国 三、宋江的“反抗” 1、题诗言志 2、聚众梁山 内容摘要:《水浒传》中,宋江是一个有着复杂多重的性格人物形象。施耐庵塑造宋江这一人物形象, 抛弃了历史上的宋江,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与历史原型的差距有着明显的差距, 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本文就围绕宋江上梁山之前曲折过程,以及梁山上后的起义生活,再后来接受朝廷招安,来分析这个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对于我们不断深入了解探索《水浒传》中思想内容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水浒传》宋江人物形象 正文: 《水浒传》是一篇悲壮的史诗,通过描写众位好汉被逼上山的遭遇,以及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展现了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奸佞当权,社会黑暗,人民奋起反抗而最终找不到出路的社会状况,汇集起北宋末年的社会生活画面。在众多的英雄中,作为中心人物的宋江是最复杂的,从刀笔小吏到义军领袖,再从义军领袖转变为封建王朝的走卒,直至兔死狗烹,其悲剧的一生令人扼腕痛惜、催人泪下。作为文学形象,宋江是《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也是最丰满、最立体、最复杂、最有艺术魅力的一个人物形象之一。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宋江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宋江是一位仗义英雄 1.仗义疏财、济弱扶贫 宋江是一名押司,在衙门中管理文书案牍,对老百姓的疾苦有一些体验的,对老百姓是同情的,对他人的困境,均能雪中送炭,给予帮助。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第二十一回叙述他接济唐牛儿,许给卖汤药的王公公一具棺材及送终之资。而阎婆惜这件事可以算是宋江若干行善济弱中比较重要的事件。阎婆惜是东京汴梁人士,她跟着父母到了山东投奔一个官人不着,流落在郓城县。屋漏偏逢连阴雨,阎家的父亲暴病身亡,却无钱埋葬,阎婆惜和母亲陷入赤贫境地,连父亲的棺材都买不起,更不用安葬了,仗义疏财的宋江在街上听到了

喀什地区叶城县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检测卷(一)

喀什地区叶城县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检测卷(一)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6题;共12分) 1. (2分)下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 . 枷锁(suǒ)懈(xiè)怠戛然而止纷至踏来 B . 羁绊(pàn)萦(yíng)绕亭台楼阁穿流不息 C . 斡(wò)旋追溯(sù)销声匿迹不知所错 D . 褶(zhě)皱妩媚(wǔ)怒不可遏接踵而至 2. (2分) (2017九上·武威月考) 下列划线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田圃(pǔ)诘难(jié)恣睢(suì)强括不舍 B . 灰烬(jìn)狡黠(xié)星宿(xiù)铬尽职守 C . 阴晦(huì)汲取(jí)赔偿(sháng)自知之明 D . 晌午(shǎng)襁褓(qiǎng)拮据(jié)涕泗横流 3. (2分)下边划线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组是…() A . 忙碌(lù)御聘:皇帝请的人 B . 滑稽(jī)害人听闻:听了令人震惊 C . 赏赐(chì)精致:精细别致 D . 花盖(huá)随声附和:跟着别人说 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中学生阅读和理解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B . 通过班会,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C . 现在距离正月初一大约还有半个月左右。 D . 在学习上,我们要及时解决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5. (2分)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错的一项是() A .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B . 我们在田野里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C . 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D . 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6. (2分)将下列句子整理连贯,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皮鞋,显得很寒酸。 ②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学生糊口。 ③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窘迫,几乎无地自容。

萧何生平简历.doc

萧何生平简历 你是否听过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你知道萧何是谁吗?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萧何生平简历”,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 萧何生平简历 萧何,江苏丰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人物基本简介 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 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但是他也帮助吕后,错杀韩信.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这显然在他

语文知识大全八字成语及解释

八字成语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怕只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做父亲看待。比喻对待老 师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敬重。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 神通”的谚语。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 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喻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 是门当户对、志同道合的统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原是佛教用语,苦海无边指生死轮回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常和“回头 是岸”连用。回头是岸,指通过佛教的修行悟道,才能获得涅槃。[1]后 演变为汉语成语,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彻底悔改,就 有出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指将才难得。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此词形容学问广博,无所不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 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 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也只需 通过实践取得真知。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会增长一分智慧。指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月晕而风不一定出现,已 经做了验证;础润而雨验证为真。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 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家哲学。释义只能用心去揣摩领悟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 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意思是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 础,就不能存在。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是指对于别人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加以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好让自己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出自《论语·学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 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

京剧《成败萧何》中的萧何形象_京剧成败萧何

京剧《成败萧何》自2004年12月首演以来,在参加第十届中国戏剧节和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等重大赛事性演出时,得到了专家们的交口称赞;至上海各大高校与社区中心演出时,受到了大学生们与广大戏迷们的热捧;作为“上海京剧万里行”剧目之一到外地巡回演出,亦是好评如潮。何故?因为该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众熟悉却又了解不多的艺术形象――萧何,他是史册上的萧何、传统剧目中的萧何与生活里的萧何叠合起来的一个真实可信、能够引发人深思并且具有文学意义的人物。 他是司马迁笔下的“萧何” “萧公俯仰系安危,功业君王心独知”,这是宋代张耒在《萧何》一诗中据史实归纳出来的句子。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荡平天下、建立政权之后,论功行赏,然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在刘邦看来,萧何对于汉王朝建立所起的作用,是奠定基石的作用,其后的万丈高楼皆由这一基石托举而成。作为一个冷静、公正的史家,150多年后的司马迁在对史料作了综合分析之后,完全同意刘邦这一评价,他在撰写《史记》时涉及到萧何时,是按这样的观点来选择其事迹的。根据

《史记》的描述,萧何其人有两大特点 一是执著追求美好的政治理想。作为秦朝基层小吏,萧何能深切感受到暴政之下百姓的痛苦;作为最早参加造反并经历过反对暴秦和造反者之间因争夺政权而发生的无数次战争的亲历者,萧何对社会的剧烈动荡所造成的民生涂炭的惨烈的场景感触极深。因此,他渴望一个海晏河清、秩序井然、百姓乐业的社会早早到来――这就是他的政治理想。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实现这一理想,萧何不遗余力地网罗人才并向刘邦举荐;殚精竭虑治理后方,为鏖战的前线部队源源不断地提供兵员粮草,甚至将自家几十个男儿也送上战场;汉军一度占领秦都咸阳之后,“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一点最能体现萧何的政治品质,他帮助刘邦打天下,绝不是为了自己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国强民富的政治理想。战争时期他是这样做的,和平时期他也是这样做的。淮阴侯韩信被杀后,刘邦拜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在当时战争过后、全国人口不过几千万的情况下,能得到食邑五千户,这是多大的一笔收入啊!由皇帝派来一支五百人的卫队,又该是多么的威风!可他不但一概不要,还将家庭财产全送给了军队,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真正的裸捐。萧何此举,与其说为了消除刘邦对他的猜疑,倒不如说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这与他在建国之后实施的无为而治、休生养民、恢复经济的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二是国家利益至上。这体现在萧何对于刘邦和韩信的态度上。他和刘邦是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哲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蕴含之哲理Philosophy of “Either Success or Failure Boils Down to the Same Person”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个经典的故事,指的是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事情的成败或好坏全由于同一个人的作为。 韩信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这里面还有两个有名的故事:无赖胯下之辱和漂母的一饭之恩。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 历史就是这样的让人困惑和无奈,唏嘘之余,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从这悲凉却又沉重的历史中,翻找出些许有价值的东西来。 我们来看几个类似的事件。 崔顺实对于朴槿惠的帮助非常大,也可以说崔顺实是朴槿惠最好的闺蜜,这一点连朴槿惠也承认,曾经在最困难时候得到崔顺实的帮助,对她也很信任。可惜当初帮助朴槿惠的人,也是现在牵连了朴槿惠的人。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朴槿惠对崔顺实的过于信任和失察,被其利用。 华西村创造了很多的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华西村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惊人”事迹吸引人们的眼球。华西集团总负债高达近400亿元,说到负债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华西的支撑产业——钢铁业的亏损造成的,数据显示,华西的钢铁业自2008年达到顶峰之后一直处于下跌状态。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如同投资股票,如只停留在一只股票上,尽管它曾给你带来不错的收益,但有一天你却可能会为其付出沉重的代价,血本无归, 我曾为当地的一家劳务输出公司翻译出国人员的有关材料,公司与我联系的那个女孩因为是老乡,每次翻译的材料数量她也不做统计,过段时间一块结算,价格还算不错。可这女孩在离开这家公司时,竞对我统计的需要支付的翻译材料矢口否认。没有凭证,又过去了不算短的时间,只好自认倒霉了。想一想当初翻译费用来的容易,是因为这个女孩子;待到后来遭受的损失,也是因为这个女孩。 过于相信和依赖别人,当然也包括内心中的那个自我,那就是过于自信,因为其曾为自己带来了帮助和收益,思想上渐渐麻痹,并一直坚持其终不会害我或者我一直能行的观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刀剑既能防身,也能伤人。这就是事物的两面性,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史记人物形象解读

韩信——痞子中挖出的宝玉 高2012级44班程宇豪 《史记》还没有读完,太懒只读了十多篇,一说到写人物评论,马上就想到了韩信。司马迁说,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那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太史公是不会跑来怪我的。 平民韩信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平民韩信,是比刘邦还要痞子的一个痞子。他穷困潦倒,品行恶劣,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不过这并不影响韩信的形象。穷怎么了?坏怎么了?要说成大事的人,肚子里没点坏水儿是不可能的,穷更是能激人奋起,要是腰缠万贯,韩信就得“被起义”而不是“去起义”了。 再侃侃他从别人跨下爬过的事儿。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

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嘿,这可不是个纯爷们的所作所为。换作我,要是能打赢,我就把那屠户打成国宝,收为小弟;要是能打平手,我就请几个痞子来一起把他打成国宝,收为小弟;要是他能把我打成国宝……打不赢,我还不能跑吗?你说你投降也可以,那也没必要钻跨嘛! 综上,我断定韩信早已达到了无视名誉,无视道德,无视脸面,无视一切的神级境界。有两种人是这种境界,一种是曹操,刘邦,吕布之类的霸主;还有一种便是傻子白痴…… 创业韩信 说白了,若不是萧何识才,刘邦爱才,韩信到死都成不了大事。在项梁手下,韩信默默无闻;在项羽手下,韩信默默无闻;在刘邦手下,韩信默默无闻;若当初逃跑成功,只怕他就永远默默无闻了。韩信是千里马,但他总得不到机会表现自己,不是没有伯乐,而是不懂得展现自己的才能。刘邦拜韩信为将后,终于识出了这匹千里马,而后重用韩信。由此韩信当了大将军,左丞相,相国,齐王,楚王,最后被贬为淮阴侯,王侯将相竟全都当了个遍!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

[总结范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

[总结范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 【精选总结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之后,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推荐,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我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能够说是言听计从。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十分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原先,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我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原先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十分生气。之后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状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最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取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我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为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精选总结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