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

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l、只要患者自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或红细胞压积>0.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体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

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

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

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l、患者体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

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ANH。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

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

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三、回收式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回收血禁忌症:

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

2、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羊水或消毒液污染。

3、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

4、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注:

①自体贮血的采血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手术需要综合考虑。有些行自体

贮血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术中应予重视。

②适当的血液稀释后动脉氧含量降低,但充分的氧供不会少。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背景介绍 自体输血是指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中再输回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可以减少外源性输血的需求,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提高手术和治疗的成功率。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 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适应症:手术前准备、术中失血较多的病人、术后失血较多的病人等。 -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肝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 2. 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 - 病人评估:评估病人是否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 血液采集:采集病人的血液,并进行标本处理和保存。 - 血液检测: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必要的检测,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 血液保存:按照规定的条件保存血液样本,确保血液的质量。 - 输血操作: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进行输血。 3. 自体输血的设备和材料 - 采血器具:包括采血针、采血管、采血袋等。 - 血液保存设备:包括血液保存冰箱、冷冻设备等。 - 输血设备:包括输血管、输血泵等。

4. 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 - 血液检测: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必要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 血液保存:按照规定的条件保存血液样本,确保血液的质量。 - 输血操作: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1. 自体输血技术人员的资质要求 - 医生: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熟悉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 - 护士:具备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术,能熟练操作自体输血设备。 2. 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和考核 - 医院应定期组织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 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了自体输血的技术要求。 3. 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 操作前准备:包括设备和材料的准备、病人评估等。 - 操作过程: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自体输血,包括采血、血液保存、输血等。 - 操作后处理:对设备和材料进行清洁和消毒,做好相关记录。 4. 自体输血技术的质量控制 - 设备检测:定期对自体输血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一、引言 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储存并在需要时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治 疗方法。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 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自体输血适用于血液减少或需要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禁忌症包括感染性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等。 2.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与储存 (1) 血液采集:应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采用合适的采血器具,如采血袋、针头等。 (2) 血液储存:采集的血液应储存在特定的冰箱或冷库中,确保温度控制在2-6 摄氏度。 3.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与筛查 (1) 血型鉴定:采集的血液样本需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时的血型匹配。 (2) 传染病筛查:采集的血液样本应进行乙肝、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的筛查,确保输血安全。 4. 自体输血的血液保存与追溯 (1) 血液保存:采集的血液应标注相关信息,如采血时间、采血者等,并储存 在特定的容器中。

(2) 血液追溯:对于储存的血液,应建立完善的追溯系统,记录血液的流向和使用情况。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 1. 自体输血的准备工作 (1)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自体输血的相关信息,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2) 术前检查:对于需要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进行相关的术前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2. 自体输血的操作技术 (1) 输血前操作:医务人员应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准备好输血所需的器具和血液,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2) 输血操作: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速度和输血方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 3. 自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处理 (1) 输血反应的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2) 输血反应的处理:对于出现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止输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四、自体输血质量管理 1. 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 (1) 质量控制指标:制定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指标,如血液采集的成功率、血液保存的有效期等。

医院自体输管理制度

医院自体输管理制度 医院自体输管理制度 一、目的 加强自体输血管理,提高自体输血率二、范围 输血科、麻醉科、用血科室三、定义 1.自身输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经保存和处理后,当患者手术或紧急情况需要时回输给患者的一种输血疗法。 2.自身输血分类:根据血液来和保存方法主要可分为:.贮存式自身输血;稀释式自身输血;回收式自身输血;自身成分输血等。 四、职责 1.对于符合条件的手术患者,经治医师要积极动员患者进行自体输血。 2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自身贮血和自身成分输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贮血。 3.符合条件的术中患者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自体输血医疗技术,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

4.手术室护士负责血纱布浸出血液回收。 5.病区护士负责术后伤口渗出血液回收。 6.经治医师负责自体采血和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五、内容 1.相关科室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制定自体输血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建立相应记录。 2.自体输血治疗前,医患双方签订《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3.手术科室符合适应症的患者都应当开展自体输血。术中红细胞自体输血率不低于 35%。 4.适应证: (1)原则上,术前 Hb≥110g/L,血细胞比容Hct≥0.33,估计术中失血量超过 60Oml,的择期手术患者,都应进行术前自身储血。 (2)常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血管外科手术、心脏外科手术或胸外科手术;无年龄及体重限制,无并发症的孕妇亦可应用;对同种异体输血有不良反应者;避免分娩或剖腹产时输异体血的孕妇;稀有血型者及因宗教信仰不接受同种输血的患者﹔既往有严重输血反应者。 (3)凡估计胸腹腔内积血或手术出血量>500 一 1000ml 者均适合回收式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_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条例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_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条例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_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条例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的血源。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有关自体输血管理制度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篇1 1. 定义: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采集患者全血或/和血液成分并作相应保存,在其治疗时再回输保存的血液。应用最广泛的是择期手术前采集患者的自身血液,预存于输血部门,待手术时还输患者。 2. 优点: 2.1 避免艾滋病毒、肝炎病毒和其它血源性致病源交*感染的危险。 2.2 无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或蛋白抗原产生的同种异体免疫作用所致的溶血、发热、过敏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也无异体输血配型失误造成不幸事故的危险。 2.3 减少癌症患者输异体血引起的免疫抑制导致手术后肿瘤早期复发。 2.4 避免了异体血液对受血者免疫功能的抑制,降低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 2.5 术前实施的多次采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增加红细胞的生成,使患者手术后造血比手术前快。 2.6 不需要输同种异体血或减少同种异体血的用量,并免去交*配血和减少输血前多项检测试验,节约患者的输血费用。 2.7 稀释自身输血可降低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并改善微循环,可以取得对组织的最佳送氧效果。 3. 适应症: 3.1 健康人希望预存自身血液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 3.2 预计术中出血600~2000ml以上,需要输血的择期手术者。 3.3 稀有血型

3.4 避免生孩子时输异体血的孕妇。 3.5 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病史者。 3.6 有不规则抗体或曾经配血困难者 3.7 因输血产生同种免疫抗体的患者和准备进行骨髓移植的患者。 3.8 骨髓移植的供体在供髓前预存自身血液,于抽取骨髓时回输。 3.9 边远地区供血困难或经济困难,但手术需输血者。 3.10 肿瘤或恶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或放疗后的缓解期预存自身血液成分,再次化疗或放疗时回输。多用于择期手术估计出血量较大的患者。 4. 禁忌症: 4.1 有细菌感染或正在使用抗生素者。 4.2 不能耐受放血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症、新近的心肌梗塞症、不稳定的心绞痛、严重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4.3 有献血史并在献血后发生迟发性昏厥者。 4.4 有活动性癫痫病史者。 4.5 有遗传缺陷造成红细胞膜异常、血红蛋白异常的患者。 4.6 贫血、出血或血压偏低者。 4.7 肝、肾功能不良者。 5. 采血标准、方法: 5.1 采血次数 5.1.1 采血方案应由输血科的医技人员与患者的主管医生共同根据术前时间的长短、术中预计失血的量的多少来商定。一般为每周或隔周采血一次,每次采血1~2个单位. 5.1.2 因为蛋白质的合成与动员、血容量恢复到正常水平需要72小时,故采血可持续到术前3天,两次采血时间不应少于3天。只要血红蛋白维持在110g/L左右就允许继续采血。 5.2 贮存血量 根据预计手术出血量的多少而定 5.2.1. 心血管外科需备1~5单位; 5.2.2. 妇产科需备2~4单位;

医院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医院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稀有血型的患者也是唯一的血源。为进一步规范自体输血,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自体输血的申请 (1)自体输血应由患者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2)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体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自体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他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第二条自体输血的方法 包括储存式自体输血(输血科负责)、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体输血(麻醉科负责)。 (1)储存式自体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①患者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血细胞比容≥0.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储存式自体输血。 ②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③每次采血不超过4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④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⑤血红蛋白<11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⑥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⑦自体储血的采血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手术需要综合考虑。有些行自体储血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术中应予重视。 (2)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①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血细胞比容≥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②手术需要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③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血细胞比容不低于0.25。 ④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血细胞比容和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⑤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3)回收式自体输血: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

自体输血制度

滦南中西医结合医院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技术规范 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一)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可以自体输血。 (二)自体输血要严格遵守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三)自体输血前,医师必须履行知情告知义务,尊重患者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五)规范自体输血各项文书。 二、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 贮存式自体输血适用于身体一般情况良好,需行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保存,手术期间使用。 1、患者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 2、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按相应的血液贮存条件贮存。 3、每天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采血前后给予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进行自体输血。(考虑菌血症或者正在治疗的菌血症患者) 6、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自体输血。(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一定量的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是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维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变化,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5、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前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6、下列情况不宜进行血液稀释: (1)患者血红蛋白<100g/L; (2)低蛋白血症;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一)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可以自体输血。 (二)自体输血要严格遵守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三)自体输血前,医师必须履行知情告知义务,尊重患者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五)规范自体输血各项文书。 二、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 贮存式自体输血适用于身体一般情况良好,需行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保存,手术期间使用。 1、患者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 2、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按相应的血液贮存条件贮存。 3、每天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采血前后给予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

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进行自体输血。(考虑菌血症或者正在治疗的菌血症患者) 6、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自体输血。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一定量的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是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维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变化,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5、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前保存在下述条件下: 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6、下列情况不宜进行血液稀释: (1)患者血红蛋白<100g/L; (2)低蛋白血症;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1.引言 自体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它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再次输回给患者,以减少外源性输血的需求。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2.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 2.1 自体输血资质评估 医疗机构应建立自体输血资质评估制度,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适合接受自体输血,并记录评估结果。 2.2 自体输血知情同意 在进行自体输血前,医疗机构应向患者充分解释自体输血的风险和好处,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 2.3 自体输血血液采集与保存 2.3.1 血液采集 医疗机构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血液采集,确保采集过程无菌、安全。采集的血液应标记清晰,包括患者姓名、采集日期、采集者签名等信息。 2.3.2 血液保存 采集的血液应立即送往血库,并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保存。血液保存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监测,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2.4 自体输血操作规范 2.4.1 输血前准备

医疗机构应对血液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离心、洗涤等步骤,以确保血液的质量。 2.4.2 输血操作 医疗机构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自体输血,包括输血设备的准备、输血速度的控制等。输血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监测,包括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 2.4.3 输血后处理 自体输血结束后,医疗机构应对输血设备进行消毒和清洗,确保设备的卫生。 3.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3.1 自体输血技术培训 医疗机构应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包括血液采集、保存和输血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2 自体输血质量控制 医疗机构应建立自体输血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血液采集和保存的质量控制、输血操作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定期对自体输血过程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测,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 3.3 自体输血设备管理 医疗机构应对自体输血设备进行管理,包括设备的购置、验收、维护和报废等方面。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并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修。 3.4 自体输血记录与报告 医疗机构应建立自体输血记录和报告制度,对自体输血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和报告。记录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血液采集和保存的相关信息、输血操作的相关信息等。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医院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技术规范 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一)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de)患者可以自体输血. (二)自体输血要严格遵守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三)自体输血前,医师必须履行知情告知义务,尊重患者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五)规范自体输血各项文书. 二、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 贮存式自体输血适用于身体一般情况良好,需行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采集患者自体(de)血液保存,手术期间使用. 1、患者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 2、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按相应(de)血液贮存条件贮存. 3、每天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de)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采血前后给予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de)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有细菌性感染(de)患者不能进行自体输血.(考虑菌血症或者正在治疗(de)菌血症患者)

6、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自体输血.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一定量(de)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是手术出血时血液(de)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维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变化,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5、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de)血液在输注前保存在下述条件下: 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8小时之内放入1-6℃(de)冰箱可保存24小时. 6、下列情况不宜进行血液稀释: (1)患者血红蛋白<100g/L; (2)低蛋白血症; (3)凝血机制障碍; (4)静脉输液通路不畅; (5)不具备监护条件. (三)回收或自体输血 回收或自体输血是使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过滤、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1、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设备,使用设备必须无致热源,并含有阻挡对受体有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的血源。为进一步规范自体输血,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自体输血的申请 (一)自体输血应由患者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二)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体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三)自体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第二条自体输血的方法 包括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患者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O。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体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 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

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l、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llOg/L(红细胞压积≥O。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O.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三)回收式自体输血: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

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 输用。 1、只要患者自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 L或红细胞压积>0.33, 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体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 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 3 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 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 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 ANH 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 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 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 使血液适度稀释, 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l、患者体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 33),估

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ANH 。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 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L ,低蛋白血症,凝血机 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三、回收式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回收血禁忌症: 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 小时。 2、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羊水或消毒液污染。 3、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 4、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注: ① 自体贮血的采血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手术需要综合考虑。有些行自体 贮血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术中应予重视。 ② 适当的血液稀释后动脉氧含量降低,但充分的氧供不会少。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 一、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一)自体输血可以避免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可以自体输血。 (二)自体输血要严格遵守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三)自体输血前,医师必须履行知情告知义务,尊重患者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五)规范自体输血各项文书。 二、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有三种方法:贮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一)贮存式自体输血 贮存式自体输血适用于身体一般情况良好,需行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保存,手术期间使用。 1、患者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 2、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按相应的血液贮存条件贮存。 3、每天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采血前后给予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 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进行自体输血。(考虑菌血症或者正在治疗的菌血症患者) 6、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自体输血。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

取一定量的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是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维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变化,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5、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前保存在下述条件下: 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6、下列情况不宜进行血液稀释: (1)患者血红蛋白<100g/L; (2)低蛋白血症; (3)凝血机制障碍; (4)静脉输液通路不畅; (5)不具备监护条件。 (三)回收或自体输血 回收或自体输血是使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过滤、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1、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设备,使用设备必须无致热源,并含有阻挡对受体有潜在危险的微粒的过滤器,防止空气栓塞。 2、回收血液必须达到质量标准。血液收集和重输的方法必须安全、无菌和保证收集血液及成分的正确性。 3、血液在输注前加温,不要超过38℃。 4、体外循环后的机器全血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5、有下列情况禁止回收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能够防止血源流传性疾病和免疫克制,对一时没法获取同型血的患者也是独一的血源。为进一步规范自体输血,特拟订本制度。 第一条自体输血的申请 ( 一) 自体输血应由患者主治医师在获得患者的赞同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 二) 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状况切合自体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 三) 自体输血除交错配血外,其余操作及标准应严格依据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第二条自体输血的方法 包含储存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 一) 储存式自体输血:术前一准时间收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时期输用。 1、患者一般状况好,血红蛋白>110g/L( 红细胞压积≥,行择期手术,患者署名赞同,都合适储存式自体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藏条件,手术前 3 天达成收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出 500ml( 或自体血容量的 10%),两次采血间隔许多于 3 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 C 及叶酸 ( 有条件的可应用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 等治疗。 5、血红蛋白 <110g/L 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可以收集自体血。 6、对冠芥蒂、严重主动脉瓣狭小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 二)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必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留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增补血容量,使血液适量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掉减少,而后依据术中失血及患者状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l 、患者身体一般状况好,血红蛋白≥llOg/L(红细胞压积≥,估计术中有大批失血,能够考虑进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黏稠度,改良微循环浇灌时,也可采纳。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 4、术中一定亲密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 尿量的变化,必需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以下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 <100g/L,低蛋白血症,凝血机能阻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 三) 回收式自体输血: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清洗等 办理,而后回输给患者。血液回收一定采纳合格的设施,回收办理的 血一定达到必定的质量标准。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