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 课辛亥革命》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 课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四节的内容.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因为本节课史实较多,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不同的史学争鸣,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知识与能力: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 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教者应该加强爱国精神这方面的教育.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幺,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

难点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在革命中不去发动人民群众.高一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因而将其定为难点.

4、课时安排:1 课时(45 分钟)

二、说教学方法

刚上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历史概念和不同的史学争鸣,估计他们在记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播放武昌起义的影像资料将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历史环境,编一个模拟历史小话剧,使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情景当中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2、对比法: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3、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2 分钟)

显示一幅渐走渐远的历史背影----纪念辛亥革命94 周年的图片,20 世纪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历史性的巨变,这种巨变被伟大的导师列宁称之为一场觉醒的革命.这场革命发生在1901 年,农历的辛亥年,故称为辛亥革命.今天我们一起去追寻革命先烈们的背影,踏着那救亡图存奔波不息的脚步,回到那风云变幻的年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辛亥革命.去学习掌握这场革命是在什幺样的背景下爆发的,过程怎幺样,最终产生了什幺样的影响,为什幺伟大导师列宁要把它称之为一场觉醒的革命呢?导入新课.

第二步,讲授新课(30 分钟)

一.武昌起义

1.社会基础:

投影辛丑条约签订的图片和慈禧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由学生自己看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得出结论: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应运而生.

2.组织准备:

先由学生阅读课本,再通过启发式的谈话法,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一起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引出下面的知识点:

①.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显示一个表格,要求学生阅读后,看谁能最迅速填此表格(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纲领)(◆知识扩展,研究学习◆孙中山

先生革命纲领归纳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有新旧之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的进步,把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可让同学们课后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点,攥写篇历史小论文.)

3.军事准备:广州黄花岗起义

显示起义烈士的图片,请一位学生阅读书上资料卡片林觉民的《与妻书》后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切实体现新课改学生动起来的理念.总结学生的感想使学生们认识到革命烈士为了国家那种不怕牺牲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在此可进一步激发升华学生的爱国热情,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

4.有利条件:保路运动

投影四川保路运动的图片,由学生自己总结这与武昌起义爆发的关系.

关于武昌起义的概况让学生观看一段《辛亥革命》的视频,然后看谁注意力集中抢答我的问题,加深认识。结合刚才的那段视频,再强调武昌起义的结果湖北军政府成立的一些情况和黎元洪任都督。关于影响由学生从观看的视频中自己得出结论: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从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承接来看,它客观反映了我党历史上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具体付诸于实践,同时这种实际探索也为下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课,对于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方针、政策的理解与认识,具有很强的历史和现实教育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1.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的成就

2.难点: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必要性及必要性理解

(三)教材处理

1.整体把握: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本课有个完整的知识认知结构,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拟将本课归纳为三大块: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与改革开放的成就,使知识本身更具系统化、条理化。

2.多渠道搜集整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历史联系现实的基本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确定四维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经济体制改革概念、进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成就概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际的学习,学生能具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及观察当前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对《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1978-1999 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的解读,学生在结合地图及地理学科知识了解历史的基本能力上得以提高。

3.通过区别人民公社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近代对外开放与1978 年改革开放的不同,学生形成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次基本国策,是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2.通过对农村和城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及结果的教学,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3.通过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学习,学生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激发爱国和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信息素养]

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具有更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及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策略

(一)教法运用

鉴于本课中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理解难度大的特点,拟采用启发性与互动性相结合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为突破口,以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为主线,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中表现为引导-探究-启发-发现。

(二)学法指导

1.为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参与者,拟采用阅读归纳、分组讨论、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2.研究性学习法: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身边的变化,组织社会调查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认识。

※第四部分: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演示视频资料《三次国庆阅兵》,进行情境导入新课,依据在于抓住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帮助学生得出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得益于改革开放,这样紧承上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即做到了承上启下,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高潮

成立

要求学生迅速浏览了解主要史实,圈点划批提高课堂效率.然后请学生

不看书复述中华民国成立时间、地点、总统、国旗、纪年(可列出几个有特点的时间请同学上台来换算加深记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性质(投影展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政府会议人员图片,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强调新课程标准中的重点: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高中历史说课稿akqp/lishi/gaozhonglishi/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投影约法的一些内容,让学生做一些材料分析题(教者可出些材料题课前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初步完成答案),来加深对临时约法的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结果:

由学生看书回答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条件,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补充知识,可以归纳出几个方面:帝国主义的公开支持、立宪派和旧官僚的乘机进攻、袁世凯拥有实权善于玩弄权术两面三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等几个方面.

在此采用情景教学法编一个历史小剧,按课前角色分配请五位学生上台模拟代表主持、袁世凯、孙中山、封建官僚、帝国主义会谈争夺革命果实(着重刻画他们的语言和表情),使学生动手动脑真正参与到其中来,调动他们学习历史

的兴趣.关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过程,可让学生看书将其归纳出来.

2.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此处可列举一个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题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同意哪种看法?要求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大敢创新,言之在理即可.教者在一旁引导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者归纳总结学习历史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关键是要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投影展示:三种观点,并且给学生以网址,以供学生课后利用网络资源去进一步理解)

第三步,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0 分钟左右)

首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可采用由学生提出问题自我进行总结的方式,由学生反馈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者进行简单回顾,再强调本节课重点内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和其历史功绩.

然后,基础知识的训练,做一些基础选择题,目的是让学生加强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随时提取所学知识作好运用上的准备。

第四步、说板书

第二节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社会基础

组织准备

①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第一个革命政党:同盟会

军事准备

有利条件

武昌起义①过程②结果③影响中华民国的建立

1.成立:

2.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过程

2.历史功绩

依据:①采用了板书实用性的原则。

②揭示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③体现了教材的重、难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三历史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先生与时俱进,是旧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

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历史必修1第13课 辛亥革命(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清朝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 与同盟会;武昌首义。 2.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2.能力目标: 理解: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 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运用: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 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四、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辛亥革命》说课稿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属于课前说课,新授课,一课时。 一、说课标 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探究历史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材 《辛亥革命》是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4课。其重要性表现在: 1、事件本身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是民主政治的尝试,有巨大的历史功绩;革命精神浩气长存;2012年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事件百年纪念。 2、在单元内部的作用。辛亥革命在必修1政治文明中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千年封建王朝的终结,影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是将西方的政治制度结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 3、与其它模块的关系。辛亥革命为必修2“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必修3“三民主义”和选修4“亚洲觉醒的先驱”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辛亥革命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教材资源的整合: 将本课内容分成辛亥革命的酝酿、爆发、高潮、结局和历史意义五部分来讲,先归纳辛亥革命出现的背景,再明确过程和高潮,最后在已有史实的基础上探究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到事件发展的完整性。 三、说学情 授课对象是高一新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参与积极性高,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但运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较欠缺。因此,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情境创设,启发、引导,为学生的会考、高考和终身学习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四、说三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新课程理念、教材和学情,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知道主要过程(酝酿、爆发、高潮和结局);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论从史出地自主建构辛亥革命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两篇)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内容概述】: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设计意图】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篇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李 丽雯】 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 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 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 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 形势不断高涨。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 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 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 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 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 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学生虽然 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 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 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 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 (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教材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 (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备课日期:2020年12月12日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设问:这两枚邮票反映了什么事件?(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通过邮票,创设情境,直接了当的引入本课。 教学设计:那么什么是辛亥革命呢?我们来看看百度百科给我们的介绍,你能从这段文字当中获取到哪些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呢?

(学生阅读文字,回答) [过渡]那么,这场革命发生的原因以及主要的过程好像没有告诉我们,那我们就回归课本来学习。 探究一:革命之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 相关的材料:1、图片:列强瓜分中国,陈天华《猛回头》;2、三个革命家的宣传革命的主张及革命团体的建立史实;3、兴中会及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概况4、地图: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地图;5、保路风潮的内容。 用这些材料希望学生能总结分析出这样结论: 1、必要性 社会基础: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清政府内立宪派旧官僚的转变 经济、阶级基础: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可能性 (1)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补充有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图片和思想主张等资料,让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情况,理解他们的革命思想解决了为什么革命、革谁的命、怎么革命等问题,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 引导学生分析同盟会与以往革命团体的不同之处,总结分析其成立的影响。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的领导,有了明确的政治纲领,此后革命风潮一日千丈。 (3)实践基础: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3、偶然性 (1)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2)湖北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得出结论:革命是必然和偶然双重作用的结果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四节的内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因为本节课史实较多,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不同的史学争鸣,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知识与能力: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教者应该加强爱国精神这方面的教育.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

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 难点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在革命中不去发动人民群众.高一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因而将其定为难点. 4、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二、说教学方法 刚上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历史概念和不同的史学争鸣,估计他们在记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播放武昌起义的影像资料将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历史环境,编一个模拟历史小话剧,使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情景当中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2、对比法: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3、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2分钟) 显示一幅渐走渐远的历史背影----纪念辛亥革命94周年的图片, 20世纪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历史性的巨变,这种巨变被伟大的导师列宁称之为一场觉醒的革命 .这场革命发生在1901年,农历的辛亥年,故称为辛亥革命.今天我们一起去追寻革命先烈们的背影,踏着那救亡图存奔波不息的脚步,回到那风云变幻的年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辛亥革命.去学习掌握这场革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过程怎么样,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伟大导师列宁要把它称之为一场觉醒的革命呢? 导入新课.

高中历史 第13课 辛亥革命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教材应该包括课标、教参、课本、学案以及各种参考资料。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3课的内容,从属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 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是本册书中唯一反映资产阶级独立领导革命运动的内容,它上承《甲午中日战 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面向省级重点班高三的学生。这些学生通过2年多地学习,有自己的优势,例如,学习积极主动,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活跃等。但是他们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同时,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积极主动学习方面还需要提升。更不能将史论、史观和历史表述有机结合。 【识记】民主革命宣传家、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辛亥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认识到中国的进步趋势不可阻挡。 【教学重点】: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导入新课: 视频: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 通过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 2、新课讲授: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本专题主要采用学生阅读教材自学的方式完成,教师根据具体问题补充适当的史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_说课稿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一.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2.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革命者奋不顾身的斗争,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堂教学类型:综合课 三.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1/ 5

n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高一的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一般都保留了初中生那种比较积极活跃的上课状态,但相对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主要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讨论法,分小组抢答等,配合老师的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n说教法、学法 一.重难点及如何突破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难点是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分析。 为突出这一重点,用播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在学生观看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看完之后显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抢答问题,加深记忆。 对于难点,老师出示一道动脑筋的题目,即课后的活动建议题,让学生按不同意见分成两组自由讨论,最后再总结。 二.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视频《辛亥革命》 三.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一些方法: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2/ 5

说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本次说课是课前说课,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5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说课标: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本课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的内容。在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改革失败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次奋斗。推翻旧的封建帝制,开始了中华民国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上承上启下的最为重要的政治活动。江泽民在总结中国革命历程中提到三位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开启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最伟大时期的到来。 3、重点、难点: 重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准确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培养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理解,评论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通过图

片、文字、音像资料,使学生加深对辛亥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中华民族富强敢于承担历史的民族责任感;建立革命党的创新探索精神以及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奉献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件和视频为辅助。以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采用“合作探究”方法。 四、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虽对历史感兴趣,但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容易情感化、简单化。需创设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掌握历史知识为主,启发、引导学生初步探索历史发展的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以孙中山导入新课,学生对孙中山有简单的了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孙中山,进而激发学生对孙中山领导革命活动的探索。给出一些图片——天津中山路,中山门,中山公园,鞍山道的张园(中山先生居住的地方),人们为什么长久的怀念他?因为他对中国历史做出重大贡献,使中国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由此导入新课。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13 辛亥革命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人普遍感到清 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清政府相继推行“□2新政”和“□3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4资本主义的发展,资 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2.酝酿 (1)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①主要思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5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②中心:□6上海和日本的□7东京。 ③代表人物:□8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2)创建领导机构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9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10兴中会。 12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13驱除鞑虏,恢复 ②□11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中华,□14创立民国,□15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机关刊物:《□16民报》,将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性质:近代中国□17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军事准备 ①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18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②革命党人深入湖北□19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3.有利时机:1911年5月,四川爆发□20保路运动起义,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 湖北防务空虚。 23武汉三镇。湖北4.爆发:□211911年10月10日,□22武昌城内新军起义,12日,占领□ 2411月下旬,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军政府成立。□ 特别提醒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 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

重点高中历史必修一第课辛亥革命教学说课

重点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课辛亥革命教学说课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辛亥革命的简要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激励,正确地引导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差别,从而提练出《临时约法》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的正确方法,理性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革命先烈的诗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历史中感受孙中山、秋瑾等民主革命先驱者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毕生精力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事迹和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们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辛亥革命教案

第三单元第2课辛亥革命──人教版新课程必修1导学教程 高明爽 【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内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是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一结局出现的主观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1911年,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江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在20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满怀信心展望未来的时候,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有更多.更深的崇拜与感激。因此,学好这段历史,对于青年学生激发爱国之情和树立报国之志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网络构建】

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专题下第四课《辛亥革命》,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共五大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大方面说教材 首先就教材内容和地位来看,本课分三个子目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在本单元中上承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的重要环节,他推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世界反殖反封斗争中亚洲觉醒的重要表现. 其次就教学目标,根据高中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简述辛亥革命过程,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则和意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在对辛亥革命的成败依据进行归纳的过程中,掌握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学习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者勇于担当民族救亡重任的革命气节,认识革命道路的艰辛,激发自己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的决心。 再次就教学重难点来看,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辛亥革命基本史实,但又对一些历史的理论规律缺乏深入理解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及其过程中重要史实,中华民国约法原则及意义,辛亥革命评价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第二大方面说教法 在教学上我注重启发式教学为主辅之以讲解法,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并设置问题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第三大方面说学法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内容. 第四大方面说教学过程依照教材条理结构清晰的特点我将以三个子目一一展开教学首先导入环节:由一首反映19世纪中国各阶级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抗争却均以失败而告终的小诗引出学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命运又将何去何从的思考,设置问题“民族危机空前之下,民族救亡的大旗又将被谁扛起?”进而,进入本课教学。 第一子目,首先从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及发展的时间及革命名称的由来进行释义,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从辛亥革命酝酿初期到武昌起义前的形成的经济阶级思想组织条件及军事条件,以及揭开起义序幕的四川保路运动。从而归纳出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可能性及偶然性。 第二子目,以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整个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作为过渡语,引出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后将重点落实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建立这一内容上,通过引导学生将中西方资本主义宪法内容作比较归纳得出其特点和意义,并通过补充三民主义和临时约法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临时约法的局限性,使学生对其有全面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打下基础。 第三子目,以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潜在危胁过渡到本子目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后面临的内忧外患处境,重点分析孙中山等同反动势力妥协退让的后果和原因,以辛亥革命是否真正失败问题设疑,首先要求学生依据课本和补充的材料,探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等各方面不同变化,并以此要求学生分别总结辛亥革命或成或败的依据,最终形成对辛亥革命客观全面的认识。

《辛亥革命》说课稿——江西临川一中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获奖作品

辛亥革命说课教案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我将从说教材及教学立意、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及教学立意 (一)地位和作用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救国史。本课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探索救国救命道路的事件,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材共分为三个子目: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分为叙述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背景、中国民国成立的过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课堂参与度高。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可接触到一些关于辛亥革命的知识,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不及高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通过有意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历史判断能力,避免成为初中的简单重复。 (三)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情况,制定出教学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理解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收集信息、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掌握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感受孙中山的革命决心和历史贡献及中国近代建立民主政治的艰难尝试; 通过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依据】因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之一,它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突破策略】通过分组讨论、创设情境、史料分析,教师适当点拨,了解辛亥革命的历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以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辛亥革命》详细说课稿设计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辛亥革命》详细说课稿设计第2课辛亥革命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2.革命团体的建立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4.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2.《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 2.革命团体的建立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初,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提问:为什么把民族主义作为革命政纲的首要部分而提出,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因为这时的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推翻投降媚外的清政府,也就等于打击了直接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帝国主义,实际上是包含着建立独立富强的国家之意。)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 计及实施 一、课前准备 (一)本课概述 《辛亥革命》是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3课。作为一场近代中国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走出了数千年循环轮回的历史旧轨,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而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就发生在我们武昌,因此对于武汉的学生来说,辛亥革命并不陌生,不少学生也参观过武昌的辛亥革命博物馆。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如何从历史中体会今天“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大武汉精神,尤其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为此,笔者以理科班执教的一堂公开课为蓝本,结合经验和反思,重新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设计。本着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糅合本校“两主四环”教学模式的精髓,笔者设计了本课导学案式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重大事件,通过学生对历史人物袁世凯的探究,体会民主化已经成为时代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时代强音。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清末改革,同盟会,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临时约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阅读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充分发掘历史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研读袁世凯培养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体会教材、材料的研读概括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多角度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民主化是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