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二: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

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教学过程: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

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

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

民主义”)

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

f、机关刊物:《民报》

g、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课本63页)最为壮烈。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

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几次武装起义:

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

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四川

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人川镇压。

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

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就在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了。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可以充分利用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让学生

充分发掘本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全国响应、南京政府、南北对立、台港澳的殖民化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经过一夜激战,革命

军占领武昌。12日,占领武汉三镇。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 中华民国”。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请学生边听讲边在课本中划出相关概况。

㈠成立概况: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南京

4、国旗:五色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

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

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

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

才能生效。

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革命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课本64页

1、条件:①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助袁篡权。②.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

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③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资产

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如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宣布赞

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④袁世凯自身条件:拥有当时

中国实力最大的北洋新军,善于玩弄政治手腕。

那么,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篡夺革命果实的呢?

2、步骤: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

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课本65页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㈡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

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

一座丰碑;

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三)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板书设计: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 “三民主义”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 中华民国”。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㈠成立概况:

1、时间:1912.1.1;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南京

4、国旗:五色旗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

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革命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条件:

2、步骤: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㈡功绩:1、2、3、4

(三)局限性:

关于辛亥革命胜利还是失败:

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胜利,又最终

失败。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

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言其失败,主要

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完结,政

权最

终落于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

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

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既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

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

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

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

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

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中国的民族资

产阶级都不具备彻底铲除腐败社会机制,建立更新机制的能力。从

主观角度看,中国民族资本自身发育严重不良。从客观角度看,阻

碍中国进步的反动力量远远大于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是不

可避免的了。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仍可称是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它对封建体制的冲击、对社会生产力的推

动、对进步意识的弘扬、对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与激浊扬清都是空

前的,尽管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它留下的经验

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极好的借

鉴。毛泽东同志正是从前辈的革命历程中悟出了革命纲领、革命政

党、农民问题、武装斗争、革命中心等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才

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由此可见,简单地讲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都不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

该进一步拓宽历史的视界,而不是简单下结论。

【篇三: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第13课辛亥革命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历史合力与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

资产阶级之所以要发动辛亥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掌权的民主

共和国。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

体,部分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但是,最后掌权的却是代表封建

地主阶级利益的袁世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呢?

恩格斯曾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

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

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

史。”按照这段话来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辛亥革命的

这种结局实际上就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如图所示,辛亥革命期间,各种政治势力围绕中国的政体问题展开

了反复斗争。当时中国各种政治势力大致可以划分为革命阵营和反

革命阵营。革命派是革命阵营的中坚力量,力主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制度。在清政府预备立宪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之后,一些立宪派分子

转而拥护革命,成为革命的同盟者。但是,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并非完全同心同德,在推翻君主专制方面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立宪派却不希望革命派掌权。

满清贵族、袁世凯、帝国主义属于反革命阵营。满清贵族假借“立宪”之名加强君主专制,并借机排斥袁世凯等汉族地主官僚,导致满清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矛盾激化。袁世凯掌握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北洋集团,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方面欲取满清贵族而代之,一方面又声称自己及子孙“不愿为革命党”。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抛弃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开始扶植袁世凯为其代理人。

两大阵营之间及其内部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不会放弃本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又都无法忽视对方的要求。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为早定共和,争取袁世凯支持革命,孙中山允诺将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为独揽大权,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假称拥护共和──二者暂时达成了表面的一致。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 20世纪初,革命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国内哪座城市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a.上海 b.北京 c.广州 d.东京

2.孙中山首次明确提出“恢复中华”是在()

a. 1894年 b. 1905年 c. 1911年 d. 1912年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①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②内阁总理由国民直接选出③中华民国实行总统

责任制④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按照民国纪年,1937年是()

a.民国25年 b.民国26年 c.民国27年 d.民国28年

(二)能力提高

1. 1912年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

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b.专制统治的结束

c.封建统治的结束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2.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左右清政府,原因在于()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②立宪派的支持③掌握了北洋新军④革命党人

的妥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的根本”是指()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4.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

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因为它()

a.成立时间最早

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三)延伸拓展

1.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即孙中山)已循途东归,

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

a.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要兼程回国,亲自参加武装起义

c.对国内发生的事情一度保持中立态度 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

中立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殖民统治

3.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

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

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

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是汉人为君主,也

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①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

思想③认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④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已不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

(四)模拟练习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依据是()

①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②革命采用暴力斗争手段③革命有了较为成熟的指导思想④革命从此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我们最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是辛亥革命的()

a.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 b.反帝爱国的政策

c.实业救国的思想d.暴力革命的策略

3.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③清政府舆论管制

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与时代要求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4.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这表明()

①孙中山具有真诚的民主革命精神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③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符合当时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引自《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参议员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模板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模 板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它的重点是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的多少周年吗?(答:100周年) 教师:对,是100周年。那同学们知道胡锦涛同志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穿的服装,请问他所穿的是什么服装?由谁设计的?(答:是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教师:没错,它是由孙中山设计的。对于孙中山,同学们了解吗?他一生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贡献?(同学回答:)

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历史,聆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阐述,重新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代。现在就让我 们一起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 (二)讲述: 教师:前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请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 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同盟会。 (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 2、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 (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提问:请问“鞑虏”是指什么?(答:指满族统治者)。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有机关刊物、有领导机构、有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过程: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之际,趁机策划起义,在消息泄露的关头。10月10日,武昌新军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i,经过一夜激战, 占领了武昌,接着,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到11月下旬,全国就有十几个省脱离清政府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辛亥革命》2篇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辛亥革命》2篇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辛亥革命》2篇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接下来是wtt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篇二: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 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 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教学过程: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 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 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 民主义”) 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 f、机关刊物:《民报》 g、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课本63页)最为壮烈。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 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几次武装起义: 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 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四川 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人川镇压。 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 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就在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了。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 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2)能力: 1从文本、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②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在寻找救国救民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 2、活动一: 情境:播放视频资料《辛亥革命的准备》。

任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问题1:“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要求作记录。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背景、原因分析的方法指导。 3、活动二: 情境:播放视频资料《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 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史实,教师补充讲解这一史实。 4、合作探究题2: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要求学生先开展讨论,后进行辩论。 老师对学生的辩论情况及时给予评价。指导学生学习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5、教师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力量不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和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是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来完成的。 6、布置课后探究题: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所起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 一、辛亥革命的兴起阶段(1894、11—1905、8) 1、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2、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建立革命团体 4、传播革命思想 5、发动武装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等) 二、辛亥革命的发展阶段(1905年8月——1911年10月)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2、发动武装起义(1906萍浏醴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等) 三、辛亥革命的高潮阶段(1911年10月——1912年春) 1、武昌起义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其在1894-19__年革命活动主要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今天就以先生这段时间内的重大活动为线索,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 [推进新课] 1.酝酿和爆发 合作探究: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当序幕拉开后,首先登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舞台的是谁呢生:是孙中山和与他志同道合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扛起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呢课本不是讲到了,清朝在20世纪初不是实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吗怎么社会形势仍然朝着革命的方向发展呢 (下面结合如下两个材料认识这个问题) 材料一: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__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篇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李 丽雯】 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 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 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 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 形势不断高涨。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 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 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 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 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 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学生虽然 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 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 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 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那么怎么设计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5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 政治史 辛亥革命 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2.结合《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颁布《约法》的目的和意义; 3.了解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 4.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创设: 1.关于武昌起义 材料一武昌起义前,革命党机关被清破获,三位领导人牺牲,当时清方搜出名册一本,内有新军多名。有人给湖广总督瑞徵献计,说香帅(张之洞)处理此类方法是将名单当众烧掉,可安军心。瑞觉得有理:“我也当众烧掉,但要抄录一份保存。”这席话不久传开,新军中革命者更不安,也是加速武昌起义原因之一。 材料二195月由清朝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四川最为猛烈,甚至产生了全国第一个革命政权,清朝急调三批鄂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大大削弱,客观上为武昌起义提供了大好时机。孙中山曾说:若无四川保路起义,武昌起义要迟一年半载。 材料三武昌起义前,湖北的革命党总部被破坏,群龙无首,熊秉坤是革命党在新军第八工程营总代表,发展了二百多人。10月10日他主动承担起指挥之责,一举攻占武昌城,取得了辛亥革命第一个胜利。孙中山亲切地称熊为“熊一枪”,高度赞扬他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绩。 阅读后请思考: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为什么首先在武昌打响?

2.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阅读课文内容后请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 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分析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3.关于评价辛亥革命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材料2:1912—19,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为43448马力,19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材料3:19,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整理材料4: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这些社会生活的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

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孙中山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绍兴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链接生活,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 同学们,在每年的国庆、五一长假期间,有那么一副巨型画像会出现在天安门广场前,与毛泽东的画像遥相对应。他是谁呢?他就是孙中山。孙中山以及他领导的革命在中国的革命史上究竟有着怎样重要的历史地位呢?我们今天就来走进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引起学生的好奇。 环节二整理历史,整体建构 【教师活动】 布置任务:让学生找出革命准备阶段的五个条件,用史实回答。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分为5组 1.找出经济、阶级基础的史实 2.找出组织基础的史实 3.找出思想基础的史实。学生在分享成果时,上台来解读这张同盟会的党 员证。 4.找出军事基础的史实。 5.找出时机成熟的条件。 【教师活动】 讲述:武昌起义的爆发是武昌首义,各地响应的过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形成了这样的局势。 提问:大家思考一下,这样的局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

特点。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思考独立省份的分布特点,在教师引导下,从经济、思想方面来回答。 【合作探究】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身在国外,当他迅速回国时,面对这样的南北形势他该怎么办?要不要继续往北方革命? 学生自由选择观点,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构建整个历史脉络,明白革命过程,为后续历史探究的展开奠定基础。孙中山的抉择,也为后续《临时约法》的颁布做好情景铺垫 环节三细看历史,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布置任务:找出中华民国的成立的时间、地点、成果 播放视频:《辛亥革命》 【学生活动】 学生从影片中(结合书本)记住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成果。 【教师活动】 提问: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组成人员、颁布政策等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课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课教案 课题:辛亥革命 一、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分析辛亥革命的策略和成果。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通过讨论和研究活动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 二、教学材料: 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图片和视频素材。 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研究资料的摘录和介绍。 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三、教学过程: 引入(5分钟): 展示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兴趣,提出问题,如“辛亥革命是如何改变中国历史的?” 讨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疑问,引入本课的主题。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10分钟): 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如清朝的内外压力、民族意识觉醒等。 解释这些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分析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的意义。 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和人物(20分钟): 介绍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如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 介绍辛亥革命的关键人物,如孙中山、黄兴等,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行动。 分析这些事件和人物对辛亥革命进程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策略和成果(15分钟): 解释辛亥革命的策略,如联合各方力量、推翻清朝统治等。 分析辛亥革命的成果,如建立临时政府、废除封建帝制等。 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小结和展望(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意义和现实意义。 拓展活动: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短文或展示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讨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两篇)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内容概述】: 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设计意图】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第一篇: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第17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结合时代背景综合认识“三民主义”。 2.过程与方法: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思考 1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 2概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酝酿到高潮的过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作为封建官僚的袁世凯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说明了什么? 5.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重难诠释 1.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①三民主义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部分。 A.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两层意思:一是反满,即推翻清政府。反满不是“排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及其特权,非所有满洲人。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王朝,建立“民族的国家”,暗寓了反帝的意愿。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其提出是民族矛盾的反映,它在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于其代理人满族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性。 B.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有三层含义:一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三是防止帝制复辟。这一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民权主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与民族主义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但是它仅要求推翻封建专制政府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反专制是不彻底的。 C.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其目的在于消灭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它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从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解决土地所有制与发展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革命纲领,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②评价: A.进步性: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因而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B.局限性: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制定的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又不敢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它主张民权,又不敢发动人民,它主张民生,又不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体现,其局限性决定了在三民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 ①主权在君还是主权在民,是传统国家与近代国家观念的分水岭。建设主权在民的国家,是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政治近代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教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前因后果。 2.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和过程。 3. 分析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前因后果 a. 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困境。 b. 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 c.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 d. 科举制度的停止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e.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f. 民国初期的政治和军阀混战。 g.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2. 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和过程 a. 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b. 北洋政府的建立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c. 清朝的退位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d. 辛亥革命后的革命纪念日和相关文化遗产。 三、教学方法:

1. 针对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采用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借助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让学生通过观看资料和听取讲解,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细节和相关事件。 3. 利用案例分析和文献阅读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步骤: 1. 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前因后果。 2. 展示相关历史资料,介绍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和过程。 3. 分组讨论,针对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展开深入思考。 4. 学生报告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5. 整理学生的观点和意见,总结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6. 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和作业。 五、教学评价: 1. 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报告的方式,能够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对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进行总结和评价,能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3. 通过作业和阅读材料的完成情况,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的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的教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变革和发展; 2.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等;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原因; 2.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辛亥革命的历史内涵; 2.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结合讨论的方式。 五、教学内容 1. 介绍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 介绍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 3. 介绍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和成果; 4. 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六、教学过程

1.引入引入时应让学生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而叙述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让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个大致了解。 2.核心内容(1)辛亥革命的起因- 介绍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的失败、扶植洋务派无果等事件。- 介绍中国的内忧外患,国家危机日益加重。 (2)辛亥革命的经过- 介绍辛亥革命开始的前奏,如辛亥革命爆发前的共进会和同盟会。- 介绍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发展,包括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等。- 介绍辛亥革命的完成,包括清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等。 (3)辛亥革命的成果- 介绍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恢复民族尊严等。- 介绍政治体制的改变,如宪政、议会制度等。- 介绍社会制度的变化,如逐步废除特权地位、改善民众生活等。 (4)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介绍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启示后人、激励民族自强等。 3. 讨论在介绍完辛亥革命的内容后,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七、教学评价 1.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影响等;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课题19 辛亥革命 教案

课题19 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政治基础: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组织基础: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4.军事基础:以广州黄花岗起义为代表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5.预备立宪: (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 (2)时间:1906年9月—1911年。 (3)概况。 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国会请愿运动皇族内阁(4)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②搜集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英国等列强支持。 ②袁世凯的威胁利诱: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②2月15 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通过学习本课,使同学把握孙中山创立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学问;使同学生疏到辛亥革命的宏大意义。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欢送查阅!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同学把握孙中山创立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学问;使同学生疏到辛亥革命的宏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创立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它的重点是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看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的多少周年吗(答:100周年) 老师:对,是100周年。那同学们知道胡锦涛同志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穿的服装,请问他所穿的是什么服装由谁设计的(答:是

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老师:没错,它是由孙中山设计的。对于孙中山,同学们了解吗他一生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奉献(同学答复:) 老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历史,倾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阐述,重新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月。现在就让我 们一起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 (二)叙述: 老师:前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请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同学答复) 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同盟会。 (3)军事根底: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2、创立革命党:(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2)组织根底: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提问:请问“鞑虏〞是指什么(答:指满族统治者)。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有机关刊物、有领导机构、有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过程: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之际,趁机

279279279高中历史第12课 辛亥革命 教案

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是这一时期的主流。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1912年开始,北洋军阀逐步建立起专制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不懈的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处于寻找新革命道路的十字路口。 2.经济:这一时期,特殊的内外环境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发展的机会,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 3.思想文化:这一时期,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激荡全国。其中,以五四运动为界,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经历了由宣传民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折,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第12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经过 (1)1901年实行“新政”。 ①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结果:腐败无能的权贵掌握政权,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推进立宪运动。 清末“新政”及立宪的意义 “新政”改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军事、思想、经济)条件;立宪改革客观上顺应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潮流。 (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4)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清末“新政”及立宪失败的原因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立宪改革以维护满洲贵族专制统治为目的,实际上是一场骗局。 3.影响 (1)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皇族内阁”使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二、革命派的准备 1.组织上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2.思想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