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嫁民俗

中国婚嫁民俗
中国婚嫁民俗

中国婚嫁民俗

婚礼

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所谓婚嫁

婚嫁文化是人类得以健康文明进行繁衍生息的一种礼仪,风俗,制度,禁忌等一系列相关理念思想、行为、追求的总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婚嫁形式和内容。它们是展示人类文明程度重要参考。是各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国婚礼

可分为三个阶段﹕

礼,即「订婚」,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

是,即「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

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古代婚礼的六道仪式

【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表达与对方缔结婚姻的请求。纳采要带礼物【问名】请媒人交换男女双方姓名、生辰、籍贯、三代的名号与官职。也就是互相通报“年庚八字”。

【纳吉】纳取吉利之意。这些活动叫“合婚“,近代所称“批八字“,也就是近代的“订婚”。

【纳征】征也称为“纳成”,就是男方向女方家里送彩纳礼。只有此项仪式完成后男方才可娶女方,所以,中国传统婚姻被称之“买卖婚姻”

【请期】请期就是男方选择结婚的吉日良辰,由媒人告知女家,征求意见,相当于近代的“下日子”、“送日子”。

【亲迎】就是迎娶,这是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

中国传统婚礼

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 1. 三书

? 2. 六礼

? 3. 安床

? 4. 闹洞房

? 5. 嫁妆

? 6. 上头

?7. 撑红伞

传统中式婚礼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和生活

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少数民族的婚俗

择偶方式

苗族【游方】

游方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游方的地点除在每个村寨所设的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矩,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瑶族择偶标准劳动择偶

在林间,姑娘看上了到此吹笛或木叶的小伙子,就会带上采八角的小竹篮采八角或砍柴,不轻易地出现在男青年的视野中。男青年便主动去帮助姑娘采摘八角或打柴。他们边采边交谈,双方有意,互送信物并约好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不合心意就友好分手。

布依族择偶方式浪哨

浪哨亦称“赶表”、“玩表”,其中重要方式就是情歌对唱。主要是通过唱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多是在赶场天和节气天。同时在有些地方的布依族在浪哨时都要互相甩打糠包。青年男女在对歌浪哨之前,看中谁,就用糠包去打他(她);喜欢谁,就专门去接

他(她)甩过来的糠包。糠包成为青年男女浪哨的“红线”,哪个后生被姑娘甩去的糠包打中并接住,他就是那个姑娘的情侣。然后,以糠包为凭,就成双成对地邀到一旁去对浪哨歌,倾吐爱慕之情。

海南苗族咬手

指在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会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彝族婚俗传统抢婚

抢婚是彝族的婚俗,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男方在迎亲时抢婚只是一种礼仪形式,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重。通常,去抢亲的,是男方的一伙伴,并偕同其它迎亲者前往女家,以假抢婚的形式把新娘“抢”走。并且按照彝族的习俗,女子一旦被“抢”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着已经正式缔结为夫妻。三天后新郎新娘各背一捆柴到女方家回门,如果女方父母同意,主人便会热情招待新郎。当天姑娘携带着自己的衣物和生产工具,跟着小伙子

回到男家。如果女方父母反对,就会扣下女儿,把新郎赶走。

蓝靛瑶女婚男嫁

这也被称为上门,嫁过去后,男方要改用女方家的姓,作为女婿,在家庭成员中有同等的地位,不受他人歧视。男方出嫁即将离开家时,先由唢呐手吹上一轮告别父母的唢呐,然后对空鸣枪(粉枪)三响,放鞭炮,再跪拜祖宗和父母,与亲人一一告别,在12-13人送亲陪同下高高兴兴出门。当送亲行至离女方家二三公里时,又对空鸣枪三响,女方家听到枪声后,立即鸣枪三响,示意对方,一切准备就绪,可以进门。当新郎走到家门时,双方同时各鸣枪三响,顿时,由一老人扶着迅速跳过烧在门口的火堆和三个竹圈子。以示净身,就进门拜堂。送亲的人一一接受对方前来敬酒后,才能坐下休息,待后入宴席。“洞房花烛夜”,本应是小两口最幸福甜蜜之夜,但是,他们不是温柔同眠,而是把洞房的新床铺让给送亲的老人休息,享受女家的厚爱,新郎新娘分别陪同青年男女唱山歌,谈情说爱到天明。

壮族夜婚

夜婚也称火把婚,是桂北部分壮族地区的婚俗,婚期晚上,即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方家去迎娶新娘,进寨门以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可迎娶。

土家族哭嫁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土家姑娘婚前的日子前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民间婚嫁习俗中的辟邪现象分析

准婚姻阶段的辟邪规制

所谓准婚姻阶段,即指嫁娶仪式前的备婚时期,一般包括择婚、议婚和定婚阶段。从范围和方式上看,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群属意义上的个体在群体意识的干预和影响下,于择婚时所要忌避的对象,这方面有氏族、氏族公社、种族、部落、民族和宗教等因素;二是个体的主观意识,即当事人遵从的某些习俗等。

首先,禁止氏族内部通婚以辟邪

其次,禁止同姓通婚以辟邪

再次,某些异姓禁止通婚以避免“生歹子”。

又次,不与“额头叉”、“断掌纹”的女人结婚以避免受克。

乡土社会还形成相沿成习的议婚辟邪。

民间社会还有约定俗成的定婚辟邪。

婚嫁时新娘护身辟邪的器物

中国的旧式婚礼仪式中,新娘新郎所处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新郎送往迎来,待人接物,忙上忙下,对涉及婚嫁的事情主动张罗个不停,而新娘则始终处于一种任人摆布的被动地位,举手投足都有人照应,没有一点自由,不得不接受别人施于其身的种种限制和仪式化的行为。世人在婚礼进行中,为新娘驱邪厌胜、以求确保安全的法术层出不穷,在这些法术中使用的驱邪镇孽的器物很多,比如镜子,世人视为一种灵物,俗称“宝镜”,是一切无恶不作的妖魔鬼怪乃至凶神所畏惧的东西。在新婚花轿出发前,要由一位长者手拿一面镜子,并点燃一支蜡烛,向轿内四周及角落里照射,俗称“搜轿”。为了辟邪,簸箕、米斗、马鞍等在婚礼仪式中也常常用到。在我国旧式的婚姻中,女子将出阁的时候,一般请一位年高德劭、福寿双全的妇人,手拿装满米谷或豆子的米斗或簸箕到处播撒,尤其是在新娘上轿前,花轿的内外都要撒。花轿到了男家门前,新娘下轿进门时也要撒播。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中引《知新录》说:“以麻斗谷来禳之,则三煞可避。”可见撒谷豆是为了避煞。还有弓箭、熨斗、筛子、毡、席、轻纱等的利用,其源也是出于辟邪需要的。上述的辟邪器物只是婚姻辟邪活动或仪式中较常使用的,而且这些器物大多是在操作过程中才被赋予辟邪的作用,它往往与辟邪的仪式分不开,没有仪式,这些东西都是很平常的物件或生活用品而已。

婚嫁过程中的辟邪形式

?首先,在婚期的择定中因趋吉避凶而产生的辟邪方法。

?其次,迎娶新娘仪式中的辟邪方法。

?再次,婚礼仪式上的辟邪。

?最后,回门等仪礼中的辟邪要求。

离婚再婚中的辟邪习俗

常言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尽管汉族和其他一些民族都忌讳婚姻破裂、夫妻离异,都认为夫妻白头偕老、终身相伴是幸福美满的姻缘,是人生天伦之乐,但是,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多种因素的作用,再加上旧时男女婚姻关系往往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男方的意志,在婚姻中,女子是被动的,丝毫没有反抗的权利和争辩的余地,可能导致许多已婚女子无辜遭人抛弃而造成离婚的事实。

离婚是人生的不幸,因而人们是忌讳的,而再婚者一般是经过了一次以上的不幸婚姻的,于是离婚者在离婚过程中力争用一些方法来避免灾祸和不幸再次发生。

?在民间,一些民族中,离婚的辟邪表现为举行离婚仪式的习俗。

?民间对再婚者也有一套辟邪活动和禁忌,以避免灾祸和不幸的再次发生

这些婚俗中的辟邪禁忌习俗和活动仪式反映了民间婚姻中的复杂的趋吉避凶、消灾祛祸的辟邪心理,其形成的活动仪式和方法,成为人们必须遵从的民俗习惯,也凝聚着人们的思想和信仰。现在的婚礼也还保留着一些辟邪禁忌。

禁忌

1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

2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

3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

4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滕州婚嫁民俗

临沂大学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年级:2012级专业:历史 姓名:刘凯学号:201202020109 滕州地区民间婚嫁风情与民俗文化 成员:刘凯家庭住址:山东省滕州市荆河街道婚姻,女婚为嫁、男婚为娶。婚姻不仅是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女结为夫妻组成家庭,还使得两个本毫无关系的家庭紧密交织在一起。深层次的解读婚姻,婚姻则更是作为一种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是维系人类繁衍和社会延续的基本制度与活动。而婚姻从原始社会作为人类本能欲望的展现到如今的情投意合的精神追求,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其风俗也有不同的地域差异,但归根究底,不同的婚姻制度和形式为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例如我的家乡——山东省滕州市,坐落在山东省西南部的一个小城市,作为淳朴的农耕区,我们地区的婚嫁风俗更多的都彰显了农耕民族的渴望安定祥和的特点与风情。 我的家乡地区的婚嫁习俗和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有些相似的过程,比如婚姻仪礼大都还延续着中国古代的“六礼之说”。所谓六礼,即纳采()、问名(卜算生辰八字)、纳吉(送礼订婚)、纳征(下聘礼)、请期(商定结婚日期)、亲迎(结婚仪式)。但也不乏本地特色:新娘子的嫁妆,迎娶,标志新娘正式成为男方家人的上拜礼等等。更不消说合卺(新娘新郎喝交杯酒)、闹洞房以及回门(新娘婚后回娘家)这些礼节,都是热闹非凡而且多有讲头和寓意。以下是寒假期间我参加见证记录的婚礼过程以及拜访咨询老人们,整理归纳的滕州地区的婚嫁风情和其中所包函的风俗文化。 一、恋爱、进城(订婚)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变化,现今已经鲜见媒婆上门提亲的事情,适婚男女们大都自由恋爱(我们也叫自谈),也有些许是有心人牵线搭桥相亲成婚,但不管是哪一种大都不会再进行问名了,这是较之旧时科学文明的变化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家乡一些较为边缘和落后的地区还存在着生肖相克的愚昧思想,这也是卜算八字陋习的遗存。当年轻男女有了结婚组建家庭的意愿并征得双方家长同意后,就要进行定亲。我们的定亲有着特别的称呼,叫做“进城”。进城就是男方带女方买订婚的礼物,买多买少买什么价位取决于男方

民间嫁娶风俗

民间嫁娶风俗 1、解放前,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禀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请人排八字、算命占卜等,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但一些婚嫁习俗仍沿袭了下来,并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旧时,乡间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择偶,央人作伐。男女青年和双方家庭一经同意,即择日订亲。男方托介绍人送礼金或饰服作聘礼至女方,叫“押日”,并宴请至亲好友,“老沙”一带称“小婚”,亦即订婚,双方婚事才算确定。结婚,男方须备彩礼,选日子,由介绍人去女方商定完婚日期,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男方办喜酒,新郎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然后回家恭候新娘,妇方随之“起妆”。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新娘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介绍人前导和同村几个少女陪同下乘坐自行车或汽车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男方在门口放爆竹欢迎。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取乐,称“闹新房”。婚后三日,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叫“回门”,当天返回。满月后,回娘家探亲。“老沙”还有“会亲”旧习,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新妇的长辈及兄弟姐妹等亲属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 随着新风尚的逐渐兴起,旧时的习俗日渐淡化,男女青年自找对象,或托人介绍,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并征询父母意见后,即可商谈婚事。一般由男方送礼下聘,约定婚期。婚期通常选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婚前,备新房,添置家具,领取结婚证。

婚日,男女方都以香烟、糖果款待来客,办几桌酒筵欢宴亲戚朋友,以示喜庆。婚事简朴、热闹,少数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但乡间不少地方在筹办婚事时仍保留着“押日”“回门”“会亲”等风俗。2、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犯冲的属相有鸡与狗、龙与虎等,最合的属相为龙与兔,称之为“龙缠兔辈辈富”。女方年龄可大于男方二三岁,但不可大一岁,民间说法:“妻大两,黄金长”,“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没饭吃”。 相亲:在相互探问对方家境后,进行相亲。双方约定相亲日期,女方由媒人导引,与陪相人一同前往,到男方或媒人指定的地点同男方见面,媒人当面介绍双方情况。看相后,男方给女方见面礼。如双方均满意,为初定婚约。 定亲:择吉日,男方父母商定结婚日期,并报知亲友。 套新:女双方的新被褥和新枕头须由子女双全和夫妇双全的妇女缝制。缝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铺开,然后,抓一些花生、红枣、核桃撒在上面,由缝制者缝入被褥中,意为“早生贵子”。 压箱: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新娘的嫂子或姐姐将新娘的嫁衣装进箱子后,在嫁衣上面放压箱钱。新娘到婆家后,婆婆要在此箱内放钱,且多于压箱钱数。出嫁前一日或当日早晨,由女方或弟将娘家

中国婚嫁民俗

中国婚嫁民俗 婚礼 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所谓婚嫁 婚嫁文化是人类得以健康文明进行繁衍生息的一种礼仪,风俗,制度,禁忌等一系列相关理念思想、行为、追求的总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婚嫁形式和内容。它们是展示人类文明程度重要参考。是各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中国婚礼 可分为三个阶段﹕ 礼,即「订婚」,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 是,即「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 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古代婚礼的六道仪式 【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表达与对方缔结婚姻的请求。纳采要带礼物【问名】请媒人交换男女双方姓名、生辰、籍贯、三代的名号与官职。也就是互相通报“年庚八字”。 【纳吉】纳取吉利之意。这些活动叫“合婚“,近代所称“批八字“,也就是近代的“订婚”。 【纳征】征也称为“纳成”,就是男方向女方家里送彩纳礼。只有此项仪式完成后男方才可娶女方,所以,中国传统婚姻被称之“买卖婚姻” 【请期】请期就是男方选择结婚的吉日良辰,由媒人告知女家,征求意见,相当于近代的“下日子”、“送日子”。 【亲迎】就是迎娶,这是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 中国传统婚礼 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 1. 三书

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姓名李莎 学号 081060647 学生单位望江乡中心小学 所在分校陕西电大汉中分校 指导教师南生杰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制

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 李莎 陕西电大汉中分校08秋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号:081060647 [内容摘要]本文从周代婚嫁习俗的角度解读《诗经》中与婚嫁有关的诗章,通过分析具体的诗章中有关的婚嫁习俗元素,结合中国古代文献及史书记 载中关于婚嫁的相关论述,进一步探讨周代婚嫁习俗所体现的人文内 涵:一是对礼的要求,二是强调宗族血缘的传承。 [关键词]婚姻;诗经;婚嫁诗;媵婚;六礼; 就婚嫁而言,《诗经》中就有多篇与之相关。例如:《卫风·氓》、《豳风·伐柯》、《鄘风·蝃蝀》、《召南·野有死麕》、《召南·鹊巢》、《卫风·硕人》、《齐风·著》、《鄘风·君子偕老》、《唐风·绸缪》等。因前述各诗均与婚嫁有关,姑且称之为婚嫁诗。本文从婚嫁习俗的角度来分析婚嫁诗,以期通过疏通文意,澄清诗旨,加深我们对周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原则及“六礼”婚嫁仪式的了解。 一、《诗经》相关章节分析 在分析诗章之前,我们先对“婚嫁”做以解释。在中国的古籍中,关于“婚姻”一词的解释约有三种:一是指夫妻的称谓。《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 [1];二是指嫁娶之事。《诗经·郑风》孔颖达疏:“男因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事,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 [2];三指亲家。《说文解字》解释婚姻二字为:“婚,女家也。姻,婿家也” [3]。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婚姻的基本特点:一,表明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婚姻双方结为姻亲关系的标志;二,表明婚姻依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姓名:曾慧 学号:200950107 现如今,当说起结婚这两字时,著着白婚纱美如天仙的新娘、帅气的新郎、神圣的教堂、庄严的神父等各种充满西方色彩的婚礼现场便立刻映入了很多年轻人的脑海中,当问之对于家乡传统的结婚习俗时,很多人的表情都是漠然或是摇头称不知,似乎很多传统的婚嫁风俗已经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中变得陌生和无知了。所以,我觉得对于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份不可丢失的文化。 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依旧还是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婚嫁风俗并沿用至今,尤其是赣南这片充满着浓郁的客家风土气息的土地,时常都能从老一辈的人那儿听闻关于婚嫁那些事儿,通过数天的走访家乡本地人,参加数次婚礼现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家人,对于赣南地区的婚嫁风俗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总结。 现在,我将赣南客家传统婚嫁风俗按时间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婚事礼俗和婚后礼俗来叙述。 一、婚前礼俗 婚前礼俗,即是结婚之前的礼节风俗,换言之,通常是指从提亲到“暖轿晡”之前这段时间。一般包括行提亲,访家,行定,送节,报日之礼。 1、提亲 客家人口中的“看妹崽子”就是提亲,也就是说媒的意思。采访者告诉我们,为了表示明媒正娶,婚姻合理,当父母觉得儿女已到了适婚的年龄,便会托媒人去四处打听,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而通常是男方托媒(老人家说,若是女方托媒是会被笑话的,即所谓的“倒伐媒”)。因此,客家人的婚事是要由媒人来说合的。而媒人打听后,若发现有可配得对象时,媒人便会努力去游说女方家庭,如果女方家庭有意,便择日与男方见面。见面时,也有一些讲究,比如,见面时,男方是须给女方“见面礼”,而为了图吉利,金额的尾数通常是“九”,以表示长长久久之意。如果不同意,则婉辞谢绝,并退还“见面礼”。如果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则认为“合八字”,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这就是“看妹崽子”的全过程,也是赣南客家婚仪的开端。 2、访家 以前常常听说的“拉屋场”,今日终于知道原来就是访家的意思,也叫“睬嫁场”,是指“看妹崽子”之后,女方得到男方的邀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察看男方的家庭、亲戚、邻里等情况。而访家时,男方则要置办酒宴款待女方家。待酒宴散后,男方发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金额视亲疏不等。临走时,男方撑好女方不论晴雨均带的雨伞为其送行。惜别时,女方则收回雨伞并回赠“送伞包”,以示满意。尔后,男家则选吉日托媒人告知女家“行定”。

广州婚嫁习俗

广州婚嫁习俗 广州地区的婚嫁习俗,在全国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比较隆重的。总的分为婚礼前,正婚礼和婚礼后。 婚礼前,第一步:过大礼。 过大礼在古代又称纳征,一般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女双方家长洽商妥了婚事的一切条件,男家会依照议定的条件送聘礼到女家,当日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她们必须是全福之人,即是既有丈夫、儿女,而公婆、父母皆在)会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点收大礼的工作一定要由女家长辈代办。男家备礼金和多种礼物送到女家,作为订亲仪式。通常过礼应用的有礼饼、礼金、礼品等,数量均用偶数,即取成双成对之意。除送赠聘礼外,男方亦会先择取两、三个吉日,于过大礼当日请女家决定大婚之期。男家聘礼送到后,男家的女宾会打开礼盒挑选几件金饰为新娘戴上,边说吉祥话,之后大家互相祝贺道喜,过大礼的仪式便算完成。 讲到过大礼就不得不提到嫁女饼。广州有句话叫“嫁女饼唔悭得送西饼券亦得”更侧面的反映了嫁女饼的重要性。男家过大礼时送的礼饼(嫁女饼),女家会分派给亲朋好友隆重其事,所谓派「嫁女饼」,向亲朋好友宣布女儿将出嫁的喜讯。 第二步,回礼 过大礼后女方那边就需要回礼,女家收到男家的聘礼不是全部收下的,其中属于男家福分的物品则需要回礼。 第三步:安床 婚礼前一天晚上,会找一个有福气的人来布置新房的新床。新床上的枕头被褥的外套都要更换成新的,并在铺好的床上放上花生、红枣、核桃、等好意头的食品。布置好的新床后是不能给除新郎外的人坐或睡的,但可以让一个几岁的小孩在新床上蹦蹦跳跳,意味着早生贵子。 第四步:嫁妆 新娘会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备的嫁妆装在一只红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带到婆家去。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钱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现在又有黄金、白金、钻石、玉,寓意“金玉满堂”。 第五步:上头 结婚前晚,会选择一个吉时去拜神,拜天地,祈求幸福,并且会通知男方在同一时间拜。 第六步:梳头 男女上方通过协商选择一个吉时梳头,而且规定是男方先梳头再到女方梳头,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小时,一般是选择凌晨12点的。不管是男方梳头还是女方梳头,都需要边梳头边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 第七步:吃汤圆 梳完头后就要吃汤圆,吃汤圆并不只是新郎新娘吃,而是在女家和男家的人都需要吃,而且吃的汤圆数量要双数,凑个好意头,意味着圆满成婚,圆满幸福。 正婚礼,第一步:接新娘

莆田婚嫁习俗

从莆田婚俗文化变化看人们的心理 【摘要】莆田的婚俗有很多独特的地方,挺复杂的。但是这些年也在发生改变。从研究婚俗中研究当代莆田人一些心理观。我主要是采用访问家里年长的老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来完善我的论文。 【关键词】婚俗;文化;心理观 莆田的婚娶礼仪中就有古代"六礼'的痕迹。六礼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是男方使媒人通言,表示通婚之意 问名是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以便“卜其吉凶” 纳吉即婚约告成 纳征是男方向女方交纳聘礼 请期即男方向女方请以成婚之礼 亲迎就是男方到女方家迎娶 莆田的婚俗程序有个组成:说媒,相亲,送庚帖,纳征,放定,看日子,送嫁。我挑几个程序阐明。 1.说媒 儿女长大后,父母托媒人为其物色对象。有一段时间婚姻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是兴起自由恋爱,在外面工作生活的孩子往往在外面找对象,也省去了“说媒”“相亲”的过程。 但最近几年,不仅仅是莆田人,很多人发现自由恋爱的婚姻不及相亲的婚姻那样长久。现在在莆田其实更多人选择相亲组成的家庭。其实莆田的离婚率是比较低的,选择相亲组成的家庭不是因为离婚率低,我觉得有更根本的原因。 (1)莆田人愿意和本市的人结婚。 在莆田很多男孩子随着父母在全国各地经商,在外面是会遇到很多的女孩子,但是莆田人大都接受本市的女孩子。女孩子也是这样。 (2)女孩子到了要考虑婚嫁的年纪时,往往都会现实地考虑男方的家庭背景等等,所以更多的人选择在过年的时候找媒婆帮忙介绍对象,从媒婆那边了解男方的家庭有时候比和男朋友相处几年都要多。 当地人似乎更推崇这样的婚姻,认为没有付出太多的感情以及比自由恋爱要更加了解对方,所以在莆田的婚姻过程,说媒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2.相亲 媒人说亲之后,其父遇“门当户对”的,即可代儿女登门相亲(一般是男方到女家相女儿)。对方要煮线面或鸡蛋当点心招待,鸡蛋线面又称为太平面,这也是煮线面招待客人的一种寓意。男方若对女子(包括家庭状况等)感到满意,便可以吃下月老蛋;若不中意,就不吃这碗蛋。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当事人的心意,避免双方产生尴尬不愉快。男方吃了月老蛋后,女方还会煮出点心~线面(长寿面),意即平安长寿。经过了相亲,男女双方及其尊长都无反对意见,这门亲事就算基本议定了。 3.订聘——纳征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一)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一) 论文关键词:传统;婚姻;习俗;文化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婚姻习俗蕴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婚姻依礼而行;婚姻重礼轻爱;婚姻中渗透买卖关系,婚姻体现着等级差别和阶级限制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台的基本制度和形式。婚姻习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心理发展态势。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婚姻依礼而行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叉把婚礼看作礼义之本”、“人伦之始”。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只有正婚姻夫妇秩序,才能正其它社会秩序,才有社会的礼治。所以礼出于婚,婚出于礼,男女结合必须依礼而行聘娶,达到“序人伦”、“别夫妇”的目的。“伏羲制嫁娶”始向礼婚发展,至周代礼婚已日臻成熟,细分为“六礼”。 中国古代的婚姻礼制,以“义”而起,以“仪”而明,包括“义”与“仪”两部分。“婚义”是指婚姻的实质表现,即男女结合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如周代的同姓不婚,南北朝的士庶不婚,唐宋的良贱不婚,也是当时社会的基本婚姻规范。“婚仪”是指婚姻的形式要件,即结婚的礼仪形式和程序,这就是从周代开始实行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婚义”与“婚仪”结合,是社会对男女婚姻认定的基本根据,其中的礼仪程序尤为人们所重视。“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没有婚礼的结合将遭到世人的指责,甚至被世人贬为“私诱”或“淫荡”,其夫妻关系也不为社会所承认。 按照陈顾远先生的观点,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为另一种形式婚——礼仪婚。陈先生认为世界上关于婚姻立法的观点有事实婚主义和形式婚主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持形式婚主义。形式婚从社会承认的角度讲,由宗教认可的称为宗教婚,由国家法律认可的称为法律婚。西方婚礼形式是以宗教婚为起始的。中世纪基督教的力量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婚姻关系受宗教法律所支配,结婚必须在教堂举行婚礼,婚礼由神父主持,二人或三人证婚,新郎新娘要在神父面前公开表示婚姻意愿,得到神父的祝福,婚姻才得以成立。法律婚是从法国大革命后开始的。1791年法国颁布革命宪法,宣布“婚姻不过是民事契约”,认为宗教不应过问婚姻.从此以后,绝大多数国家叉开始实行法律婚。陈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自有礼制后,非当于礼者不视为婚姻”。婚姻讲究礼仪程序.实行的是礼仪婚。在历史上,虽然也对婚姻作了法律规定,但法的作用是以律辅礼,不依礼而行,便以法刑之。我国从周代开始,男女之交出于礼者.必人于刑.自秦汉以来,都是依赖法律达到“明刑弼教”,制裁反礼而行者,“法”不过是推动礼的工具.礼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立法的基本依据。我国古代对婚姻的法律规定远远迟于礼,是以刑辅礼,法在刑后。法律对婚姻的作用是逐渐加强的,最后才成为礼法并行,但仍然是法在礼之下,法是礼的延伸。婚姻仍然是礼婚,正如明代王稀在《七出议》中所说:“礼与法非二物也.礼者防之于未然,律者禁之于已然,皆缘人情而为制,礼之所不许,即律之所不容,出于礼而人于律也”。直到民国时才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婚。 就是到了现在,虽然封建社会制度被消除,法律成为调节婚姻关系的主要手段,但传统习俗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的。在我国民间生活中,老百姓对婚姻的缔结只认风俗习惯,而并不诉诸于法律。尽管在我国只有结婚登记才是唯一的合法的手续、登记结婚而不举行婚礼,并不影响男女双方夫妻关系的建立.但事实上领了有法律意义的结婚证而未举行婚礼的男女,通常仍不被周围的人视为夫妻。 二婚姻重礼轻爱 传统社会,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大事,男女的缩台不是个人

南通婚嫁习俗

江苏南通婚嫁习俗 红包、礼金、嫁妆 男方结婚前要给女方准备礼金,但这些礼金一般都会 被女方父母作为嫁妆退还给小两口。婚房的准备以及婚宴 操办的各方面,每个家庭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大部分为双方 家庭共同负担费用。目前,南通各地基本已经消除了重男 轻女的陋习,婚嫁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均等思想也是进步的 一种体现。 新娘出门前母亲会给个红包称作压手钱,还有金饰 等,希望自己女儿风风光光出嫁,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婚 礼上,女方弟弟妹妹可以拿红包,如果妹妹做伴娘的话还 可以额外得一份红包。男方也要准备红包分发给参加婚礼 的小孩儿。 逢双 南通当地信奉“好事成双”的说法,在婚礼上会特别注重逢双的礼节。比如结婚时新郎家来车接新娘,有个规矩,来的人数必须是双数。如果新郎家来的人是双数,那可以直接进新娘家,但车回去的时候新娘家要让一个人或奇数个人陪着新娘到婆家去;如果新郎家来的人是单数,那车到新娘家路口的时候要停下等新娘方请一个男孩坐上车再一起进新娘家,而且要给这个男孩包红包,叫“压轿钱”,回去的时候新娘就可以一个人跟着车回去。 迎亲 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郎在伴郎的陪同下,携着花球迎接新娘。当抵达女方家后,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但最重要的还要准备丰厚的「红包」,伴娘团众姐妹满意后才开门。随着时代的发展,伴娘们阻拦新郎的方法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趣,比如询问新郎新娘的情感历程、询问岳父岳母的生日等等,一旦答不上来就索要红包或是惩罚新郎伴郎做俯卧撑等。新郎成功过五关斩六将之后还要再经过一个考验就是寻找新娘的鞋子,一般伴娘团们会竭尽所能把鞋藏在最隐蔽最出乎意料的地方,找的新郎满头大汗的情景甚是有趣。 婚床布置 婚礼当天,婚床的布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般父母都会找一个和结婚当天生肖属相比较合的人,在被子下面、枕头里面以及床的各个角落放上花生、桂圆、红枣,还有棉花

论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

论文关键词:传统;婚姻;习俗;文化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婚姻习俗蕴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婚姻依礼而行;婚姻重礼轻爱;婚姻中渗透买卖关系,婚姻体现着等级差别和阶级限制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台的基本制度和形式。婚姻习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心理发展态势。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婚姻依礼而行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叉把婚礼看作礼义之本”、“人伦之始”。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只有正婚姻夫妇秩序,才能正其它社会秩序,才有社会的礼治。所以礼出于婚,婚出于礼,男女结合必须依礼而行聘娶,达到“序人伦”、“别夫妇”的目的。“伏羲制嫁娶”始向礼婚发展,至周代礼婚已日臻成熟,细分为“六礼”。中国古代的婚姻礼制,以“义”而起,以“仪”而明,包括“义”与“仪”两部分。“婚义”是指婚姻的实质表现,即男女结合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如周代的同姓不婚,南北朝的士庶不婚,唐宋的良贱不婚,也是当时社会的基本婚姻规范。“婚仪”是指婚姻的形式要件,即结婚的礼仪形式和程序,这就是从周代开始实行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婚义”与“婚仪”结合,是社会对男女婚姻认定的基本根据,其中的礼仪程序尤为人们所重视。“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没有婚礼的结合将遭到世人的指责,甚至被世人贬为“私诱”或“淫荡”,其夫妻关系也不为社会所承认。按照陈顾远先生的观点,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为另一种形式婚——礼仪婚。陈先生认为世界上关于婚姻立法的观点有事实婚主义和形式婚主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持形式婚主义。形式婚从社会承认的角度讲,由宗教认可的称为宗教婚,由国家法律认可的称为法律婚。西方婚礼形式是以宗教婚为起始的。中世纪基督教的力量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婚姻关系受宗教法律所支配,结婚必须在教堂举行婚礼,婚礼由神父主持,二人或三人证婚,新郎新娘要在神父面前公开表示婚姻意愿,得到神父的祝福,婚姻才得以成立。法律婚是从法国大革命后开始的。1791年法国颁布革命宪法,宣布“婚姻不过是民事契约”,认为宗教不应过问婚姻.从此以后,绝大多数国家叉开始实行法律婚。陈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自有礼制后,非当于礼者不视为婚姻”。婚姻讲究礼仪程序.实行的是礼仪婚。在历史上,虽然也对婚姻作了法律规定,但法的作用是以律辅礼,不依礼而行,便以法刑之。我国从周代开始,男女之交出于礼者.必人于刑.自秦汉以来,都是依赖法律达到“明刑弼教”,制裁反礼而行者,“法”不过是推动礼的工具.礼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立法的基本依据。我国古代对婚姻的法律规定远远迟于礼,是以刑辅礼,法在刑后。法律对婚姻的作用是逐渐加强的,最后才成为礼法并行,但仍然是法在礼之下,法是礼的延伸。婚姻仍然是礼婚,正如明代王稀在《七出议》中所说:“礼与法非二物也.礼者防之于未然,律者禁之于已然,皆缘人情而为制,礼之所不许,即律之所不容,出于礼而人于律也”。直到民国时才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婚。就是到了现在,虽然封建社会制度被消除,法律成为调节婚姻关系的主要手段,但传统习俗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的。在我国民间生活中,老百姓对婚姻的缔结只认风俗习惯,而并不诉诸于法律。尽管在我国只有结婚登记才是唯一的合法的手续、登记结婚而不举行婚礼,并不影响男女双方夫妻关系的建立.但事实上领了有法律意义的结婚证而未举行婚礼的男女,通常仍不被周围的人视为夫妻。二婚姻重礼轻爱传统社会,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大事,男女的缩台不是个人自己的事情,是关系到男子所属的大家庭,乃至家旅的大事,成婚不仅是为个人黑妻,更是句父母娶媳,为宗族娶妇。因而六礼完成,婚姻过程并未结束,还有成妇之礼,即翌日拜见姑舅,奉水奉饭,“三月而庙见”,祭拜祖庙以告祖先。所谓“妇者于舅姑,和于家人,而后当于夫”。透过中国人的传统婚姻习俗,不难发现,传统婚姻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及宗族。婚姻是家族行为,只要婚姻台乎礼仪,是经过明媒正娶的,

鲁南婚嫁丧葬民俗文化

鲁南婚嫁丧葬民俗文化 婚嫁 结婚喜庆日,男方为迎娶,俗称“娶媳子(妇)”;女方为出嫁,成为男方家庭成员。结婚日头天,男方多以琐呐吹奏、点放鞭炮,在本族各坟上压一红纸,以告祖宗,俗称“烧喜纸”。下午,琐呐随花轿到女方家迎娶,俗称“头天过轿”,亦有当天过轿者。晚上,同辈中的族弟或表弟、好友等,宿于喜床上,俗称“滚喜床”。女方在婚前几天内,主动节制饮食,以便控制便事。头天其姑嫂等女辈亲属,将女嫁之物,整点清楚,装箱摆盒,并交待婚仪注意事项。 结婚当天,日近中午时,嫁女身着红棉衣,脚穿红鞋,梳装一新,头盖蒙脸红巾,俗称“蒙脸红子”,呜咽哭泣上轿,尔后点放鞭炮,琐呐吹奏,由亲族中兄弟4人(亦有8人者)护轿出门。陪嫁之物,用人拾送随轿后送至男家,俗称“发嫁”。花轿路遇村庄,吸呐等乐器吹打;遇桥或大石等物贴一红纸,俗称“青龙贴子”;路逢他家婚事人众,须绕道而行,如无法躲避,两嫁女须互赠一物;同村两户以上结婚者,以先到家为好;护轿人须轿到男方村前返回;抢送陪嫁物者,到男家饭后领赏返回。 花轿至男方门前落轿,轿至天地桌前,地铺红席,天地桌上点燃六香,放好装入高梁、大豆和杆秤的条斗。将轿门打开,在乐器的吹打声中,由同辈未嫁姑娘4人或8人,分别站在红席两边,依次缓步

于轿门前迎贺,俗称“迎轿”。尔后,由儿女双全、且无避讳之亲、族中姐辈,将新人从轿内扶出,从红席上走至天地桌前,女左男右,在儿女双全和无避讳的同辈傧相带领下,立在红垫上。然后,司仪唱贺。琐呐吹奏,举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的跪拜礼仪和站立对行夫妻互拜礼仪,俗称“拜天地”,即成为正式夫妻。新人在贺喜人争相向新人身上撒麸子、大枣、花生等象征吉祥物的热闹声中,同入洞房。新娘坐定喜床后,新郎将蒙脸红巾挑下,众人即开始闹喜。席间,新婚夫妇须到桌前向宾客敬酒。新人在饭前仍在天地桌前向家中和亲朋长辈举行跪拜礼仪,诸长辈须适当给赏钱,俗称“磕头礼”。晚上点长明灯,闹新房,夫妻喝交心酒。夜深闹喜人潜伏窗下偷听新人窃窃私语,俗称“听房”。翌日晨起,新人向家中长辈请安。早饭后,亲族嫂辈用红线为新娘绞脸,俗称“开脸”(亦有上轿前由其姐嫂开脸者)。婚后4天或7天女方将新娘接回娘家,俗称“回门”,4天或8天被送回。传有“接四还四越过越恣,接七还八越过越发”的说法。 丧葬 建国前,区境人们受宗教神学、宗法制度和儒学伦理观念的影响,对死者多采用“重殓厚葬”、“葬之以礼”、“祭之以丰”和“坟体必择吉地”等葬俗。 坟地人死后,多数埋入祖茔,如新建坟地,多在生前或临危时,请风水先生看定。无土地之贫苦人家,死后埋人荒冢(俗称乱死冈) 或河旁路边。

中国婚嫁习俗

中华民族将婚姻视为“终身大事”,婚礼是人生最为隆重的礼仪。通过婚礼建立新家庭,男女双方家庭之间建立姻亲关系,加之亲友圈的复合,是社会网络的重建。婚俗文化在朝代更迭、生产发展、种族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变化。 通过男女对歌或跳舞,以此相识相知缔结婚姻的浪漫习俗。秦汉以后的汉族地区,由于生产的发展和受封建礼教束缚及其媒妁婚的盛行而趋于消失,在边远地区侗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和客家人中却得以传承。 古人有早婚的习俗,如唐朝男十五、女十三就可谈婚论嫁。而随着父权制、家族制、私有制的发展,儿女视为家族和家庭私有财产的一部分,不少父母不顾当事人是否有爱情,强行包办、买卖婚姻。萌发娃娃亲、指腹为婚、典妻、冥婚等陋俗。 十九世纪末,西方婚仪东渐,一些人参酌中西礼法,舍去部分宗教仪轨,倡导文明婚礼,是婚礼变革的肇始。伴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妇女思想逐渐解放,开明学者和进步青年撼动封建礼教,世风日渐开化,婚俗变革得以展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不少青年反对包办婚姻,大胆追求恋爱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发生根本性变革。1950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 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首次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婚姻的基本模式,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这部婚姻法是中国婚姻史的里程碑,标志着封建婚姻制度终结。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择偶标准受社会风气影响明显,妇女婚姻自主意识被唤醒,她们不再认命,纷纷起来反抗包办婚姻,摆脱封建束缚。 1966至1976年的十年动乱,强力涤荡旧俗陋习,强行推行晚婚晚育。谈婚论嫁先看 政治面貌、家庭出身,查成分。婚嫁仪式简朴单调,杜绝了繁文缛节和铺张浪费。民间礼仪被要求厉行节约,不得有情色和宗教迷信色彩,替而代之的是要表现对领袖毛泽东的无限热爱和无限崇拜。二元户籍制度人为地造成城镇与农村户口的巨大差别,导致许多城乡青年婚恋择偶横添无奈的悲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肇始,一些传统婚嫁习俗重新得以传承,其中的宗教色彩不再被官方禁止。民间嫁妆开始注重实惠。 随着国门渐启、户籍制度改革、国民迁徙和择业愈来愈自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催生观念的变化,男欢女爱的择偶机会和自由度空前提高。离婚潮几度突发,主要原因各有不同。婚前同居、异地婚姻、异族婚姻和涉外婚姻逐渐增多。计划生育国策、生活水平好转使婚礼有

壮族婚嫁习俗

壮族婚嫁习俗 广西,一个有着多个少数名族聚居的地方,境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彳+童)”。解放后称“僮”。1965年10月12日,经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族名为“壮族”。因为广西壮族人口众多,因此,广西全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地处中原与东南亚、华南与西南各省文化交流的交汇处,其文化具有相对开放和融合的特征。因此,其民族特色,也具有不同的味道。特别是其风俗礼仪,更是种类繁多。如,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壮族的风俗。又以婚嫁最为有特色。 其实,在婚嫁之前,男女青年,通过各种形式自由恋爱,其中,抛绣球是最盛行,最普遍你的一种。“抛绣球”,壮语叫“飞沱”。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柳宗元曾有“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诗句。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然后拉开适当距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方的姑娘。如果小伙子认为合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

倾心的姑娘。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绣球上的礼物。一对青年男女,通过多次歌场对歌,相互认识,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终身。这样通过对歌抛绣球择定的对象,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使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更回富有诗情画意。 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大型的歌节。每年秋春佳节,青年们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本地传统的歌圩日子里,选择唱歌的对手,寻觅心爱的情侣。照例,小伙子得先向姑娘唱歌邀请,要一直唱到姑娘满意,她这才答歌。笨嘴夯腮的小伙子,甚至有唱三、四个小时姑娘也不答腔的,祗好狼狈而逃,让位给更有歌才的青年。女方答腔后,双方便在各自同伴的簇拥下,按歌圩的程序唱初交歌,赞美歌,询问歌,盘歌,恋情歌。唱到情意绵绵,便唱起深交歌,赠礼歌,互相赠送礼品,这时情人便离开了同伴,双双踱入花间丛林。快分手时,两人又唱起嘱别歌,相约下次见面,这才依依不舍地分手。不少情侣就这样订下终身。然而,这个对歌程序中也有不少“险关”,尤其是盘歌,女问男答,内容包括远至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上自日月星辰,下至山河百兽;举凡农事,季节花果等等,随编随唱,无所不包。 广西壮族地区还保存一种古老的“入赘”风俗。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另一种是一些祗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

居住地婚嫁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居住地婚嫁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婚姻是人生一大重事,忽视不得也小看不得,过了这道坎,就步入了人生的第二个漫长的等待期,等待着新生命的诞生,等待一个崭新世界的来临,等待他们以后也会像我们一样的继续这样使命下去,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顺其自然。婚姻作为人生这么重要的事,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婚礼作为重中之重肯定也不会可以轻视,隆重婚礼上的各种各样的礼节和习俗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婚礼特色因地区、时间而有所不同,而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石桥镇当地的婚姻习俗,虽然中国民族的婚礼很多习俗与理解是相通的,但是每个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色。 河南人口众多,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风俗,婚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是汉人婚俗自古及今的礼制,中原核心的河南更是不例外。纳彩通常是“凤求凰”,由男方主动向女方提婚,却也不乏女方反过来攀亲的,以花袋装银元,托媒人上门,俗称“送布袋”;双方无异议则交换彼此生辰八字,叫“过八字”或“换庚帖”;如若八字属相互不相冲,祖灵神明占卜无碍,则各出正式婚帖一份,即后,男方择日下聘礼,称“丢定物”,至此姻亲已定,不能改悔;男方择定婚期后,由媒人知会女方,叫“送好”,时间多选在冬春季节,此时秋收刚过,既有空闲也有钱粮;婚礼正日,新郎随同花轿上门亲迎,轿内坐压轿童,轿前专人燃爆竹,轿后挂灯笼,彩旗锣鼓开道,是为“大娶”,女方常见以被褥服饰和“箱、桌、柜、椅”四大件作为陪嫁妆奁;新娘来到夫家门口,男方亲人手持一面烧红的犁铧,间以白酒喷洒绕轿旋转,称“憋性子”,接着新郎对着花轿作揖,叫“拜轿门”;新娘由伴娘搀扶出轿,拜堂成亲,送入洞房,夫妻饮交杯酒,之后亲朋们便开始“闹洞房”。迎娶这一天,男方要杀猪备礼,准备好一大块“离娘肉”,少则15公斤,多达20公斤,如若是生猪肋条肉和猪后腿,那么肋条肉大小以六根肋骨的为最好,猪后腿则必须整腿赠送,不能分切,讲究两家以后才能常来往。备好的肉块安放在酷似蒸笼的食盒里,各地送肉的日期不尽相同,婚前、迎娶、回门皆有,意在感谢丈母娘对于女儿的养育之恩。随后,新郎官西装革履,斜披绸带,胸佩彩花,手执绸花裹着的辟邪圆镜,由伴郎陪同,坐着彩带鲜花点缀的彩车,奔赴女方家中。一路上,气球、彩旗飘扬,轿车、摩托成行,民间西洋乐队取代了唢呐锣鼓,鞭炮和三连铳声声响起,煞是热闹。到了女家,新郎要和女方尊长先行鞠躬互拜,以示敬意,女方尊长为新郎披上另一边的绸带。女方亲朋好友会趁机上前“糟”男方来客,主要是新郎和伴郎,把新郎画个大花脸,把伴郎抹成黑脸包公,闹个欢乐气氛。致贺的亲朋,迎亲的队伍,女方需要设宴好生款待,酒足饭饱后便该接新娘返程了。新娘的嫁妆除

温州婚嫁习俗

鉴于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温州(市区)现在订婚结婚的行情,取现社会现状行情,按订婚前的准备和结婚当日的情况给大家做个介绍: 订婚: 1.双方父母见面协商订婚事宜,主要是订下黄历和男方的聘礼多少。目前比较大众化的是10.8万,但主要视双方经济条件而定。所收礼金按经济条件情况返还,如果女方条件一般如果收88888的话返还给男方38888-58888不等。如果女方条件不错,就直接收下全部礼金并购置一辆轿车给男方。 2.到订婚日之前肯定还有大把的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就是要添置两人订婚所需要的东西,我们以男方给女方的东西开始。 (1)金饰一套。包括耳环,手镯,(脚链),项链,对戒一对,钻戒一枚(钻戒现在大概价格买到15000左右就可以了,其实也可以去金器店买裸钻选择自己喜欢的式样打造价格相差很大,大约可以节约35%,注:前提先问过家长,有些家长喜欢买24K的纯金觉得可以保值,年轻人就不喜欢了觉得土气)。 (2)喜糖。包括糖金杏一对。温州喜糖分大小,所有女方所需要的喜糖全部男方负责包括喜糖内的红包(目前红包50-100都有人放,视双方条件跟喜糖的多少而定)。 (3)手表。过去为对表,现在鉴于各种电子产品都有手表的功能,只买一只给女方也很多。价格视各自对款式的喜好和经济条件而定,通常为一万左右。 而女方要购买的东西为: (1)男方结婚订婚时所穿的西装一套,衬衫两件,领带两条,鞋子两双(休闲跟皮鞋各一双)休闲装两套,袜子一打,金器:手链和项链各一条(如果给伴郎的红包少于580就需要再买条衬衫给伴郎)。(金器这个偶不知道,我那时也没这么做) (2)碗碟一套有88件98件108件可以选择,视情况购买。现在温州的店主要集中在解放路、飞霞北路(本人是在解放北路铁井栏对面的一家陶瓷店购买的,质量不错,以后摔坏了还可以去原店配)。建议多跑几家,多比较,不然各方开价差别不小。送碗也得挑个日子,温州人有“稳当”一说,“稳”谐音温州话的“碗”。现在市场的碗分骨质瓷和陶瓷,建议还是买陶瓷,耐高温不易裂,而且还不像骨质瓷那样日子久了容易积污垢。还有就是注意,最好买微波炉适用的,这点日后很实用。 (3)六样分柑橘,糕点,枣子,桂圆,莲子,花生。再把男方送的糖金杏回送一只给男方(六样在温州有专门的店可买,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在西城路的菜市场附近就有一家,专门用脸盆和包装纸包好,需提早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去预定)。 3.订婚日:温州人现在订婚酒席分两种,一种是中午女方家摆设酒席宴请男方的父母以及伴郎出席,晚上则由男方回请女方。另一种就是双方父母加上至亲好友一起于某酒店设宴订婚。一般现在市区选择后者的比较多,下午男方驱车盛装至女方家中迎接女方及其父母,并给女

浅谈日本的婚嫁民俗与文化

浅谈日本的婚嫁民俗与文化 世界上各国的婚嫁风俗都有不同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日本婚嫁民俗了解日本文化,外来宗教环境下产生了佛前式婚礼,教会式婚礼的特殊形式,虽然日本的婚嫁风俗一直有受到海外各国的影响,但其基础仍然是本民族的传统风俗,在这基础上不断演变发展。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年轻人对于相识、相恋、送彩礼到举行婚宴都很有讲究,另外日本人结婚时会花费巨大资金。尽管现代日本的婚嫁观念以及社会观念都在进步,但传统的一些习惯还是没有改变。可见,日本的婚嫁民俗与文化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其中也有许多趣味。 1899年,华族女学校校长细川润次郎男爵拟定了《新撰婚礼式》。结婚祭仪分为几个步骤:社司为新人开启神社大门,新人献上神馔,社司吟诵祝词,新人交换誓词并献上玉串再敬拜。摆上神酒、一献、二献、三献。媒人、男方亲族及女方亲族入座,与新人敬酒并问候。结婚式举行完后,紧接着举行“披露宴”。 三、日本现代婚俗 到了大正时代后就开始流行自由恋爱,在日式饭店和酒店举行神前婚礼,进行新婚旅行的情况变得非常普遍。等到了昭和时代,一方面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使得如目黑雅叙园这样的集美容与照相等设施于一体,从婚礼到婚宴,常设正规神殿的现代综合结婚礼堂的先驱得以诞生。到了1963年东京奥运会时,伴随着酒店的建设高峰,拥有神殿及婚礼相关设施的酒店增加了。电视台播出艺人们的豪华婚礼,漂亮的新娘礼服和几米高的豪华婚礼蛋糕成为了日本女性的憧憬。 四、外来宗教婚俗 无论是旧神前结婚式还是明治神前结婚式,都是基于日本历史悠久的本土宗教神道教的教条而进行,而日本除了神道教以外,佛教传入日本,14世纪基督教进入日本,这些宗教在很长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日本本土信徒,故而随之产生了佛前结婚式和教会结婚式。 教会结婚式又译教堂式婚礼,是模仿基督教徒的结婚仪式而举行的结婚典礼。也就是说,不是在真正的教堂举行,而是在为了举行结婚仪式而建造的教堂风格的建筑中举行。尽管日本的基督教徒只占全部人口的1%左右,但是很多人都希望举行基督教式的婚礼。这是由于媒体等经常宣传基督教形式的婚礼,使这种婚礼形式被大众普遍接受,而且婚纱非常新潮而且华丽。在这种情况下,酒店和结婚会场等也开始准备基督教式婚礼。现在,教堂式婚礼相对神前式更为普遍地被人们所使用。 五、传统婚礼的婚嫁观念 日本人的择偶观念可以用以下来概括:门当户对,媒人牵线,神定姻缘。在日本人看来,结婚不仅是男女双方的终身大事,更是两个家族的大事情,因此,

婚嫁风俗

婚嫁风俗 家乡过去有好多的习俗,如今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作者题记 青年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其家长就会请媒妁提亲,媾和儿女的婚姻大事。 通过媒妁的约定,选择一个地方让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相亲前后,男女双方还会通过一系列的访亲(有明访和暗访之分)。经过相亲与访亲这两个环节以后,如双方都觉得无异,于是就初定婚约,然后择吉日进行“定亲”。 定亲完毕,双方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又开始择吉日进行完婚。 完婚的日期通常是由男方来择定,是按照男女双方的属相与生辰八字计算的,大多按农历选择每月中的三、六、八、九,通常回避一、二、四、五、七等日子。 一 婚期既定,双方就开始操办婚事,通常男方比女方要隆重得多。 男方忙于洞房内家什和被褥的置办。家什通常有婚床、踏板以及红漆马桶。红漆马桶又称子孙桶,家乡俗称金桶。待娶男子还要亲自到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家叩请喝喜酒,被请的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要当面给予小礼,称为“磕头礼”。 女方忙于打嫁妆、做嫁衣。待娶姑娘的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还要于婚前数日请待嫁姑娘吃“浪嫁饭”,给“压兜兜钱”,同时,待嫁姑娘在婚期前三四天要开始“奁饭”(就是减少饭量),以使结婚当日不解溲,否则会出“洋相”。 由于经济等各种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嫁妆比较简单。七十年代末的嫁妆一般称为四抬:五斗橱(或七斗橱)、梳头桌(写字台)、木板箱和筛头(简单的生活用品、化妆品等);八十年代稍微好点,就有了什么“三转一响”了(“三转”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就是收录机或电视机)。 二 婚礼的前一天称为“催妆”。 催妆这一天,男方与女方两家都开始忙碌起来,特别是男方家比较热闹,所有的门都粘贴“挂廊”与婚联,像过年一样 婚联通常为5字或7字,一般有: 百年歌好合五世卜其昌 芝兰茂千载琴瑟乐百年 笙箫奏凤凰鼓乐迎佳宾 才高鹦鹉赋春暖凤凰楼 吹箫堪引凤攀桂喜乘龙 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树花开并蒂莲 杯交玉液飞鹦鹉乐奏瑶池舞凤凰 比飞却似关睢鸟并蒂常开边理枝 凤翔鸾鸣春正丽莺歌燕舞日初长 梧桐枝上栖双凤菡萏花间立并鸳 ...... 男方家还要请全福奶奶(俗称“大宾奶”,要求儿女双全,无生理缺陷),帮助缝纫被褥、枕头,整理布置洞房等。缝制的被褥、枕头也有说法,通常在被角处、枕头内装上花生或栗子缝制起来,要等到新婚满月拆洗时才取掉。 到了催妆下午,亲朋好友基本都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喝晚上男家为答谢媒妁而准备的“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