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陶冶策略的理论基础与操作步骤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有时也称暗示教学策略,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首创,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1.理论基础:

人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与情感活动的统一,这就是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学习是两种意识交互作用的协调过程这一视角出发,充分激发学生个人的潜能,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把各种无意识活动组合起来,把积极情感调动起来,服务于意识的和理智的活动,使学生在一个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以一种最佳的学习心态掌握知识,享受学习。



2.教学目标: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是一种主要用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并且在情感和思想上受到触动和感化。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不断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和技能。



展现案例《桂林山水》
1、师:你们对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美景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感受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
(学生看桂林山水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2、师:刚才录像里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2、3自然段。
师:自己先读读2自然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漓江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让我感受到漓江的水真静,可以用水平如静来形容。
生:我可以感受到漓江的水流动的很慢,所以才让人们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那你刚才看到这样的水时,心情是怎样的?
生:很平静。
师:请你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请同学们想象,还能看见江水中的什么景物?
生:也许还能看见小鱼儿游来游去。
生:也许还能看见水草在水底摆来摆去。
师:还有谁喜欢这句话呢?
(全体学生都举手了)
师:(举手)再加上我

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清澈的美感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无瑕的翡翠什么样儿的?谁来形容一下。
生:非常非常绿。
师:第一眼看到这么绿的水,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惊讶,我从没看见过。
师:课文中用翡翠这个词语来形容水的颜色,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3.操作程序:

(1)创设情境

用多媒体放一段关于桂林山水的视频,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桂林山水那无法言语的美,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兴趣。

(2)自主活动

听录音,看画面,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朗读中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然后老师提问题,如“桂林山、漓江水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总结转化

通过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和经验转化为指导思想、行为的准则。学习这篇课文时,老师采用了研读法,即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例如: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读时语气要缓,要轻。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老师先向学生介绍研读法,再启发总结,使学生能掌握这种方法。之后学生自学第三段,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用,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学法,起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长期坚持一定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