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含义

家庭的含义
家庭的含义

.家庭的含义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2、在家的含义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答:在家的含义中最重要的是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因为: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

3、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

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随父(母)再婚组成新的家庭;非婚生子女不一定与生身父(母)同住一起,但父(母)与子女间的法定权利义务仍然存在,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4、家庭结构的类型

现在常见的几种家庭类型,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5、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1)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

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

(2)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6、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因为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尊敬。

7、我们怎样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2)孝敬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为之中,要从小事做起。

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3)孝敬父母需要付出,即要付出代价。但孝敬父母收获的是甜蜜。

第二课我与父母做朋友

1、产生烦恼的原因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开始独立行事,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我们,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从而产生了亲子矛盾,这些矛盾困扰着我们,带来烦恼。

2、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如何努力?

和父母主动交流,认真倾听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向父母道歉,相互体谅等等。

3、逆反心理有危害

(1)逆反心理的表现

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好,我偏说那好;让我相信这,我偏相信那。

(2)对逆反心理的辨证分析

对于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在家庭教育父母也难免有误区。与父母平等交往,有助于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3)逆反心理导致的危害

从结果上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父母的错误伤害自己。

4、当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

(1)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与家长商量。商量就是沟通的过程。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所在,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这样看似冲突的事情就有了回旋的余地。

(2)与父母沟通要掌握基本要领。其中,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

(3)与父母交往要讲艺术。如:赞赏父母、认真聆听、帮助父母、宽容父母等

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

1.交友的益处有哪些?(友谊的作用?为什么要交友?)

朋友带给我们温暖,给我们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2.交友的原则(怎样交友?)

(1)交友是一个平等互惠的过程,给予与分担必须是双向的,这样才能做到双赢甚至多赢。

(2)欣赏他人、赞美他人、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我们就会交到更多有趣的朋友,获得更为持久的友谊。

(3)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坦诚的,在原则面前一定要坚定,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

(4)我们要广交朋友,谨慎交友,要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3、与异性交往的意义

①可以增进我们对异性的了解,学习对方的长处,完善自己的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②可以扩大交往范围,锻炼交往能力;③还可以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增进自己的性别意识,使男生成长为男子汉,女生成长为好姑娘。

4、男女同学之间如何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与异性交往的原则)

①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既要相互尊重,又要自重自爱;②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

③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④只要我们真诚待人,坦城大方的与异性同学交往,就一定获得异性同学的尊重和友谊

5、正视男女生交往中的情感问题(对异性产生好感的原因)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接触、了解异性,甚至可能萌发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之情。这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

6、如何把握情感(怎么办)

①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需要慎重对待、理智选择。

②当我们在情感的门前徘徊时,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选择中我们把握青春,在承担责任中我们长大成人。

7、在异性交往中学会自我保护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良好自律,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

1、师生关系对我们成长有什么影响?(师生交往的意义)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在于老师的交往中,尊敬老师,是我们应有的道德品质;善于和老师沟通,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2、教师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

①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老师,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帮助我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②老师善于教给我们思考的方法,让人产生探索知识的愿望;

③老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授知识,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唤醒情感;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

④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长和充盈。

3、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4、你有什么好办法共筑师生情感桥梁(当你被老师误解或与老师发生矛盾时,你如何正确处理?)

(1)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

(2)掌握师生沟通的有效方法。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原谅老师的错误。

(3)掌握师生交往的礼仪。礼貌待师;注意场合;勿失分寸。

5、写出赞美老师的格言或句子:

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

1、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

2、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3、面对不同文化,开放的胸怀意味着什么?

面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4、如何让对待本民族的文化

中华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5、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要迷失自己,不能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而要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外来文化,不能照抄照搬,而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6、对外文化交往的原则和方法(面对文化差异,我们要采取怎样的态度?)

①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该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②消除误解,尽量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

③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④不采取防卫心态,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避免妄下断言;

⑤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⑥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⑦探索有效地沟通技巧;⑧在交往时,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家庭社会学的概念

家庭社会学的概念 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家庭和家庭演化的客观规律;研究家庭和社会的诸种关系;研究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The aim of Sociology of Family There are great many issues concerning the family that we will consider. Our aim is to get an overall picture of what causes what. Why has the family taken particular forms in the past? What is happening to it today? What can we expect for families in the future? These issues are important, for men and women as groups, for the larger society as a whole, and for each of us as individuals. We all experience families. Virtually everyone has been brought up in one, and most of us will have a family of our own. The family has,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shaped what we are, and it will be a major part of our life experience in the future. The sociological theory of the family has personal and practical relevance that virtually no other part of sociology shares.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sociology is capable of drawing faultless guidelines on how to live a happy family life. Many of the issues are too powerfully embedded in the social world we live in for us to manipulate them easily. But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gives us some insight. If it cannot let us evade many of the conflicts, it can at least alert us to what they are and present some ways of dealing with them. The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is also relevant from a third point of view. Increasingly, the family is a subject for professional practitioners. Most of the work of psychiatrists and clinical psychologists as well as counselors and social workers deals with the family or its effects on individuals. Although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one witness are psychological, in the sense that we can see them in individuals, they are not necessarily psychological in their origins.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to see how many issues arise. For example, there was a time when women struggling for some autonomous roles in a male-dominated system were diagnosed as merely having psychiatric problems; today,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gives better insight into the causes of their situation and possible courses of action. The family also has a major effect on how children succeed in school, and indeed on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ir subsequent careers. Professional educators as well as career counselors and personnel managers thus would also benefit from some lesson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political issues around the family makes it of practical relevance for all of us to know what aspects of the surrounding world affect the inside of the family and vice versa. Purpose of the Sociology of Family 1, One important set of topics in the book covers the concerns of a course on contemporary marriage. It is designed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what to expect in their own family life: what information is worth knowing, what problems may be expected, what practical techniques are available for dealing with issues that arise. 2, A second kind of course focuses more on the family as an institution in society. Here we

什么是家庭治疗

什么是家庭治疗 以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开创了专业心理治疗的先河,它视个人为主角,不管环境如何,始终保持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但随着心理治疗地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某个人的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家庭成员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我们可以治好病人,可病人一回到家中就会复发,而且医生拿病人家属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因为他们是“正常人”。他们真的正常吗?事实并非如此。 家庭治疗认为,整个家庭才是真正的“病人”,而“被认定病患”不过是家庭这个病人的一个“症状”而已。在治疗上,当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针对整个家庭关系问题进行治疗才行。 这种家庭治疗的观点,其产生呼应了本世纪初的“人是环境的一部分”的概念,探讨了个人受家庭影响,而家庭则受社会影响这一理念,到现在,就连医学模式也转变成新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岂不是与家庭治疗的观点不谋而和了! 家庭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已历经半个世纪了,那么,什么是家庭治疗呢? 家庭治疗认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即由一对夫妻结婚成家,到生儿育女、子女长大离家,最后夫妻年老、丧偶、直至去世的整个过程),在这个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尤其是第

一个孩子上小学和子女进入青春期的两个阶段,家庭所面对的心理问题是最大的,是最容易使家庭成员罹患心理疾病的时期。 家庭治疗就是由治疗者和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定期会谈,以促进家庭在失功能状态时做出某些适应性改变,重建能适应新变化的模式,同时使家庭中患病成员症状减轻或消失。这种治疗模式一反过去直线性因果关系的论点,而改以循环性因果关系观点来探讨个人的症状、问题行为和人际冲突,认为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失功能的一种表征,故此治疗重点应放在改变整个家庭内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上。 广义上家庭治疗属于集体心理治疗的范畴,小组治疗也同样属于这一范畴。而婚姻治疗中的某种形式,其实又属于家庭治疗的范畴。家庭治疗发展到今天,理论和概念上都有了新突破,结构式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认为,即使是只和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进行会谈,但只要是以家庭治疗观点去看他们家庭问题,而且促进他做出改变,从而使家庭中其他成员也随之做出改变,也可以视为家庭治疗,只不过是家庭中的个人作为一个次系统去进行治疗罢了。 家庭是一个平等和谐的实体,稳定的家庭结构和系统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家庭应以其特有的交流方式与过程来保证个体的独立性与发展。封建的中国家庭倾向于牺牲个人而维护家庭,家庭治疗不能这样做。家庭治疗的目标或是打破某种不适当的、使症状维持下去的动态平衡环路,建立适当良好的反馈联系,以使症状消除;或是从根本上重新建立家庭结构系统,消除回避矛盾的惯常机制,引入良好的应付方式,改善代际关系与成员间的相

家庭教育十大理念

精心整理为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需要用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引领家庭教育工作,帮助广大家长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改变不良的家庭育人环境。 为此,整理以下十大理念。 ——顾晓鸣 1 2 3 4 5 6 7 8 9 10 1 亲密的接触着,信息与潮流刺激的事孩子们的神经,影响的 是孩子们的思维,改变的是孩子们的行为尽管他们的超前, 让父母们看不惯,想不通,接受不了,带他们毕竟是一种带 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潮流,堵不住压不服,唯有疏导是上上策, 而我们的多数父母由于忙于生计,无暇学习,难怪与我们的

孩子会称自己的父母是“外星人”,听不懂孩子的语言。另 外孩子们的创造性,想象力,行动力,新的思维方式及一些 人与生俱来的可贵品质是我们家长需要学习的,也就是做父 母的要放下架子善于与孩子共同成长。 2、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3、 %, %, 15 提高到一般水平,则后进生就会相应减少五倍左右;如果我们把一般的家庭教育再提高到较好水平的家庭教育,则优等生增加三倍左右。 4、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石 孩子与我们大人之间有年龄、有收入、经历、身高、体重、学历的差距,有性别之分,唯独没有人格的差距。家长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一样。家

长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孩子也一样。家长希望别人对他们和蔼、友善,孩子也一样家长希望做的好的时候有人赞美,孩子也一样。家长希望在做的不好的时候有人谅解和鼓励孩子也一样家长希望在悲痛、烦恼、颓丧的时候有人给予支持、安慰,孩子也一样。只有做到平等才可以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心理、平等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可能有效地达到子女与父母双 5、 。6 代父母必须研究的课题。仅靠本能的爱,朴素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是不对的,不够的。必须重视现代化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并不断付诸实践。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7、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

第二讲 家庭治疗基本概念和原则

家庭治疗中的基本内容 大纲 家庭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事项 一、治疗目的 1.短期目的:消除家庭目前的症状,又不产生新的症状。 2.长期目的:帮助家庭完成与发展相适应的任务和学会应对问题的技能技巧。 上述两个目的可以通过完成下列目标来实现: (1)增加或减少与原生家庭、扩展家庭及家庭外系统的接触与交往。如果交往带来积极的后果,使家庭获得有益的社会支持,则增加交往;如果交往带来消极的后果,使家庭的困难进一步增加,或者形成解决问题的“三角关系”,则应减少交往。 (2)形成更加清楚的沟通,如直接对话,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在说明自己的看法时用具体事实加以说明等等。 (3)自我的分化,形成独立而分化的自我。

(4)采用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冲突,避免使用淹没个别化、避免冲突及竞争的方法解决冲突。 (5)夫妻冲突或者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尽量避免引入第三者,以避免使矛盾复杂化 (6)形成强有力的夫妻亚系统和父母同盟,确保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对孩子的养育。 (7)使家庭成员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他们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作用。 (8)减少家庭成员的移情和投射,使家庭成员更现实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情感。 (9)使家庭成员间自发且适当分享情感。 (10)使家庭成员对家庭生活感到乐观、满意,并喜欢家庭生活。 二、治疗时间 1.两次治疗间隔时间的长短:1次/周或1次/2周; 2.每次治疗持续时间的长短:对于每周见1次的来说,60分钟/次;对于两周见1次的来说,90分钟至120分钟/次;

3.整个治疗过程持续的时间的长短: (1)根据治疗的过程来确定,到治疗师认为治疗起作用,症状消失的时候,就结束整个治疗; (2)有些治疗师会事先确定整个治疗持续的时间,需要见面的次数。 三、治疗涉及的对象 在治疗开始的时候,一般要求与患者住在一起的人都来参与面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治疗师了解究竟哪些家庭成员与症状的产生和维持有关。 但是,随着治疗的进行,当治疗师明确诊断出哪些家庭成员与问题有关之后,就可以只让那些起参与有助于问题解决或者不参与就会阻碍问题解决的人参与治疗。究竟让哪些人参与要看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解决问题或者问题的某些方面。 四、治疗中关注的对象 在治疗时,治疗师在伦理道德上要关注以下三种人,应考虑他们对治疗的影响和治疗对他们的影响: (1)那些影响问题产生和维持的人;

家庭教育的六大理念

家庭教育的六大理念 导语: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需要学习,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许多经验可以给我们知识。但在家庭教育中,等父母有经验时,孩子已经长大,教育的机会已经错过。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其中,家庭教育的理念极为重要。 第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有滞后反应性 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12~18岁时人已经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就决定了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 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由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逻辑的进程,所以,人在成年时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xx 年,发生在美国大学校园的一起枪击案,枪手赵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属于他在未成年时期(8岁)因移民而造成了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导致他在23岁时无故杀人。 人在幼年时,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富有的房屋、汽车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阳光与健康的心理。如果做父母的能够了解这些道理,就不应该以

自己的意志去生活。这一案例告诉我们,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都会成为泡影。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他们的弱小和被动决定他的一切是成人造成的。 客观地讲,抚养人对被抚养者具有生命的决定权、物质的提供权、照顾的程度权、个性的决定权。如果替孩子问一问大人:“我”(孩子)是怎么来的?就可以发现,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一些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其实都是父母行为的反应或结果。譬如,自杀就是因为父母的过分宠爱给孩子形成的错误判断——既然你如此爱我,现在,我的要求再不合理你也要答应我;否则,我就用死来回应你。孩子不知生命只有一次,逝不可复。这一错误是谁造成的?仍是父母。父母应该在孩子3—5岁时就找机会给孩子一次明确的态度展示:如果你做得不对,我就不爱你!当然,这需要相关的知识与操作的技巧。 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第三,家庭抚养不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曾有一位父亲,自己勤奋努力地挣下了万贯家财,却突然发现长大了的儿子已经变得不可理喻,沉溺网络。无奈之下,他找到一位少年问题专家,说:“你帮我教育好我的儿子,我就给你10万元!”笔者当时曾撰文告诉这位父亲,你错了,教育孩子是你父亲不可推卸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姓名: xxx 学号: 123456789 班级: xx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的存在产生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是家庭变化的先导。家庭观念包括婚姻观、道德观以及法律观念。在任何国家,家庭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东西方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 1. 中西方家庭结构差异 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因此,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现代中国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重视。在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此外,还有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等形式。人们越来越注重“核心家庭”,而对三代之外的直系血亲关系和两代之外的旁系血亲较为淡漠。 2. 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 由于中西方家庭结构不同,家庭观念也截然不同。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也流传了很多美好的风俗习惯,在这文化与习惯中就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中,家庭观念的稳固流传为维系社会的安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孕育了很多经典美德,例如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这些传统的家庭观念对中国社会秩序也曾起到了很大的维系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大 新市场营销法则助推企业成长电子商务营销食品餐饮营销建筑房产营销消费品营销 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原始的家庭单位受到一定破坏,个人成长经历中传统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原先几世同堂的现象已经是很少存在,取而代之往往是下代人的自立门户,家庭的单位已不像以前可能直接代表一个家族。不过,中国的家庭观念还是受到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家庭观念依然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 在中国家庭中,一直奉行敬老的传统。老人们往往会受到家庭、社会格外的尊敬。在中国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作出很多的个人牺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从。子女成长后则对父母负有赡养的责任,但在某些情况下会继续依赖父母。 从历史上来讲,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很强的,家族意识也较强烈,例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先是姓,再是名,名中往往还有一个同一辈分的人统一采用的用来标志辈分的字,姓作为家庭乃至家族的标志,中国人把他放在最前面,代表自己的名放在后面,在一个侧面也证明了在中国人眼里,家庭是远远高于自己的,先有家庭,后有了自己。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认真。西方的社会的根基在个人,西方文化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赞扬人的价值,提倡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发展。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平等。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这么多依赖性,子女中学毕业后就不在家里住,年轻人以独立自主为荣。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为依赖,子女也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双方没有这么多义务与责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平等。

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的含义: 广义:不光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同时还包含子女对父母的反向教育、 狭义:为了促进子女的发展,父母对子女所实施的一切影响子女的活动、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点? 1、教育环境及设备:家庭教育有教养孩子的设备和器械,不能做到儿童化;学校教育教育儿童的各种设备,可以做到教育化,艺术化,儿童化 2、教育者及对象:家长不一定受过培训,一般负责一个孩子,主要是纵向辈分关系;而学校教师受过职前培训,负责全班儿童,既有纵向辈分也有横向辈分关系。 3、教育途径及形式:家庭以个别教学为主;学校以集体教育为主,小组教育和个别教育为辅 4、教育管理及评价:家庭中的灵活性、随意性很大、家长主宰,单向单一评价;学校组织性、计划性强,依法办事,多向多层评价 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更新价值观念、树立开放意识、构建学习环境 理智性原则:调节情绪、规定限度、全面整合、杜绝溺爱 指导性原则: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给予恰如其分的帮助、重视孩子的自我教育 渐进性原则:具体明确、适当合理、螺旋上升 适度性原则:称赞孩子的努力、惩罚孩子的过失、奖与惩相结合(在家庭中表扬和批评,家长应注意什么/P24.P25) 一致性原则:互通信息、相互配合、共同教育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1)环境熏陶法:组织相应的家庭生活、建立融洽的家庭关系 2)2兴趣诱导法:了解孩子的喜好、提供新异的刺激、激发孩子的欲望、趣味盎然地施教3暗示提醒法:多与孩子沟通、多种方式暗示、巧妙使用反暗示 3)4活动探索法:开展体育活动、组织游戏活动、倡导劳动活动、鼓励探索活动 4)5榜样示范法:父母自身树立榜样、借助文学作品榜样、利用孩子同伴榜样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 1学前儿童家长的身体素质:家长的身体素质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首要因素 (遗传对孩子身体的影响要大于对孩子心里的影响, 父母的生活习性制约着孩子的健康水平) 2学前儿童家长的文化素养:家长的文化素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精神因素 (家长的文化科学素养好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家长的文化科学素养差有碍于孩子的发展) 3学前儿童家长的道德素养:家长的道德素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 (父母的婚姻道德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的养儿道德影响着孩子的言谈举止 父母的传统美德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父母的社会道德影响着孩子的文明意识 父母的道德水准影响着孩子的性格特征、) 4学前儿童家长的心理素养:家长的心理素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家长的情感特征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父母的个性特征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父母的心理知识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父母的心理知识会影响孩子情商的提升) 5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的教育素质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直接因素 1.家长的教育职责对孩子发展的影响2.家长的教育知识对孩子的影响 3.家长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4.家长的教育艺术对孩子的影响 5.家长教育机制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治疗概述

1、我的信息 蔺秀云 2、学院的咨询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咨询室 个人、家庭、综合 英东楼542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家庭研究与治疗室 家庭治疗为主 英东楼251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团体治疗室 团体、游戏 英东楼359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箱庭疗法治疗室 箱庭疗法 英东楼257 3、课程内容安排 第一部分:家庭治疗的基本常识 家庭与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的含义与概念 第二部分: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结构派家庭治疗 萨提亚(Satir)沟通派 系统排列家庭治疗 策略派家庭治疗 鲍恩(Bowen)系统家庭治疗 第三部分:家庭治疗中的主要主题 夫妻关系 亲子关系 兄弟姐妹的关系 原生家庭 中国特有的一些问题 沟通的艺术 4、推荐书目 专业书 《家庭治疗基础》(Michael P. Nichols著,林丹华译) 《积极家庭治疗》(佩恩施基安) 《家庭故事》(李维容著) 科普书: 《爱上双人舞》(李中莹著) 《男人来自火星VS女人来自金星》(John Gray著,于海生译) 《婚姻的烦恼》(李子勋著) 《爱与碍》(陆小亚著) 《懂得爱》(Jock Mckeen,黄焕祥著,易之新译) 《说爱人的话》(H. Norman Wtight著,蔺秀云译)

5、推荐影片 《新结婚时代》 《王贵和安娜》 《金婚》 《人到中年》 《绝望主妇》 6、考核方式 考试成绩:60分 平时成绩:40分 课题表现 50分 家庭观察 30分 5人一组 在户外某个场合观察一个陌生人的家庭(有照片为资料会更详实一 些)或一起到一个亲戚家观察家庭的互动,一起讨论并撰写观察报 告 5人一组,从第六周开始报告 家庭分析 20分 个人 分析从自己祖父母那一代开始到自己,有孩子的包括孩子这一代的 家庭结构、互动方式、问题来源 家庭治疗(非必须) 通过联系一个问题家庭,以他们为对象做家庭治疗至少二次,记录 咨询过程,撰写案例记录 7、学习目标和学习意义 了解什么是家庭治疗以及家庭治疗的理念。 了解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用所学的家庭治疗知识分析自己的家庭和解决一实际的问题 8、提示 我记得有一次去医院见习,接待的是一个神经症的病人。开始我什么都没有想,按照要求进行询问病史和给病人作检查。当忙完回到教室拿起书来,看到“临床表现” 的描述之后,我感觉到自己也有这些症状。 我坐了一会儿,镇静了一下,当我再次注视书的时候,很快陷入了冷漠的绝望。我患了睡眠障碍一定已经有几个月了,而我却没有意识到它。我还想知道自己患了其他什么病,于是继续翻看书本,正如我所预料的,我发现自己还患有其他一些病。 我开始对自己的案例感兴趣,并且决定追查到底。然后,我又查到了焦虑症,并且发现自己也患了这个病。在两周之内,我的病情加剧。我得了恐惧症,并伴有七种并发症。可能在出生的时候,我就得了强迫症,我已经得了变态心理学书上几乎所有的疾病……

家庭评估概述

家庭评估 目录 1.基础知识 2.家庭危机 3.家庭的评估 4.相关护理诊断 复习思考题

1.基础知识 (一)家庭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基于一定的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认可群体。家庭的特征:至少应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及建立家庭的依据组成家庭的成员应以共同生活,有较密切的经济和情感交往为条件。 (二)家庭结构: 1.家庭人口结构:即家庭类型,指家庭的人口组成及家庭成员 的数量。按规模和人口特征可分为7种类型。我国家庭类型:核心型,以夫妻为核心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型,由夫妻、夫妻的父母、或直系长辈及未成年子女组成,以男性血统为主干组成的家庭;扩大型,由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加上其他旁系亲属组成;不完全型,指夫妻关系残缺的家庭,如单亲家庭、父母双亡的家庭。

2.家庭权力结构: (1)家庭权力结构的定义:家庭中夫妻间、父母与子女间在影响力、控制力和支配权方面的相互关系。 (2)家庭权力结构的类型:1)传统权威型,由传统习俗继承而来的权威,如父系家庭以父亲为权威人物。 2)工具权威型,由养家能力、经济权力决定的权威,可因家庭情况的变化而产生权利转移。 3)分享权威型,家庭成员彼此协商,根据各自的能力和兴趣分享权利。4)感情权威型,由感情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方做决定。 (3)评估家庭权力结构的重要性:家庭权利结构是护士进行家庭评估后采取家庭干预措施的重要参考资料,必须能确

定谁是家庭中的决策者,与之协商,才能有效地提出建议,实施家庭干预。 3.家庭角色结构: (1)家庭角色结构的定义,为家庭对每个占有特定位置的家庭成员所期待的行为和规定的家庭权利、责任与义务。 (2)影响家庭角色结构的因素,家庭人口结构,家庭价值观。 (3)家庭角色的类型,公开性角色,又称为正式角色,是大多数家庭都具备的维持家庭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角色,如性别角色、持家者角色等;不公开性角色,又称非正式角色,是家庭以外成员不易了解的角色,如家庭统治者角色、麻烦制造者角色、安抚者角色、责罚者角色、受虐者角色等。 (4)良好家庭角色结构的特征,每个家庭成员都能认同和适应自己的角色范围,家庭成员对某一角色的期望一致,并符合社会规范,角色期待能满足家庭成员的心理需要,符合自我发展的规律,家庭角色有一定弹性,能适应角色的变化。

家庭教育理念 、方式

一位老师用20年的从教经验换来对年轻父母的20条忠告 1、上帝是公平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对孩子小时候付出的越多、教育的越理性、越科学,孩子大的时候你付出的就会越小,你将越省心,越有成就感。 2、“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一条真理。对孩子的教育要有科学的计划、正确的指导、理性的措施,父母要做好表率。孩子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将带有你们的影子,因为孩子小时候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模仿。 3、父母不要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否则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毁掉你的事业。不要为了自己的休息娱乐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否则孩子长大后你将无快乐可言,你将拥有更多的愁苦、恼怒和无奈。 4、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孩子年幼无知,动手打父母、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娘时,我们千万不要高兴,更不能认为孩子长本事了,这时要严肃地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要尊敬老人。否则,孩子会认为打人是赢得家长高兴的方式,是自己获得价值感的途径,这样是非观念就混乱了,长大后他就很可能动手打你了,诸如此类,我们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5、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经过时,更不能无缘无故地把自己的不愉快倾泻到孩子身上。否则你的暴力倾向会在孩子身上发扬光大。(注意:这里强调的不要“动不动”,但并非是不能打,关键要把握住什么时候打?打得目的是什么?如何打?对于有些极端的错误,不用极端的举措,孩子容易忘记。必要的惩戒是必须的。有些出了很大问题的孩子,家长还在强调“我从小就没动过他一指头”,显然是犯了纵容的错误。) 6、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不要随意挫伤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孩子越小,你的话越有可信度,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把你的话奉为圭臬(guīniè标尺、准则的意思),否则你的孩子将失去自信和活力,将会失去应对未来挫折的勇气,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7、千万不要过分一味地迁就孩子,溺爱孩子。不要认为孩子小时候我对他好,他长大后就会对我好,这是极大错误。因为你过分溺爱孩子,孩子会形成这样的观念: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将缺乏感恩之心。长大后,一旦你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你的痛苦就开始了。 8、从小就要培养孩子坐得住的习惯。不要带着孩子不停地乱串,否则孩子上学后将面临困难。因为学习首先要坐得住。 9、抓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段。第一,三岁以前,这是孩子语言、思维、行为方式、是非观念形成的关键期。第二,小学一、二年级,这是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自我意识养成的关键期。第三,青春期。这个时段,孩子的变化十分巨大,如果引导不好,很容易在这一时段变得让你无措手足,他(她)可能会做出很多傻事,甚至变坏。 10、年轻夫妻不要动不动吵架,至少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能打架,否则,家庭这个安全的港湾将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而这会使孩子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有不安全感的孩子必然要到外面寻找安全感,很容易产生加入不良小团体、早恋等问题。 11、从小要培养孩子的性别角色观念。小女孩就要穿小女孩的衣服,就要有女孩子的特点,男孩子就要有男孩子的样子。否则,将导致你的孩子女孩男性化或男孩女性化。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家庭的含义

.家庭的含义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2、在家的含义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 答:在家的含义中最重要的是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因为: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 3、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 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随父(母)再婚组成新的家庭;非婚生子女不一定与生身父(母)同住一起,但父(母)与子女间的法定权利义务仍然存在,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4、家庭结构的类型 现在常见的几种家庭类型,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5、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1)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 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 (2)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6、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因为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尊敬。 7、我们怎样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2)孝敬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为之中,要从小事做起。 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3)孝敬父母需要付出,即要付出代价。但孝敬父母收获的是甜蜜。 第二课我与父母做朋友 1、产生烦恼的原因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开始独立行事,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我们,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从而产生了亲子矛盾,这些矛盾困扰着我们,带来烦恼。 2、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如何努力? 和父母主动交流,认真倾听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向父母道歉,相互体谅等等。 3、逆反心理有危害 (1)逆反心理的表现 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好,我偏说那好;让我相信这,我偏相信那。 (2)对逆反心理的辨证分析

家庭教育观念

五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虽说近几年来,国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增强了,可是依然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就拿我周围的人来说吧,和他们谈到孩子时,可以了解到他们要么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要么没有现代家教观或是错误的、陈旧的家教观;要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实施家庭教育。他们的观念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也不懂,教育为时过早,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识。其实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0~3岁是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印度狼孩的启示说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如果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智力将得不到充分的、有效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以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他4岁时智力水平已达到50,在4~8岁可以发展30,在8~17岁之间只能发展20了。可见,婴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高速阶段。而没有早期教育意识的父母,由于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脑潜能,将白白错过孩子的智力开发黄金期,实在是一种大脑资源的浪费。 二、树大自然直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结果等小树苗长歪时,要纠正也难了,那时父母再怎么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因为,幼儿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幼儿没有生活经历,分辩是非能力较差,行为自控能力较弱,行为控制力也极为有限,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许多孩子长大后日渐暴露出的许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这种思想造成的恶果。 三、教育孩子,无师自通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地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四、教育是学校的事 这是在推卸责任。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也为时太晚。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的比重非常大。 五、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 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攘括了智商和情商两大方面。其次,不管你有无意识到,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随时随地都在给孩子提供着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幼儿期的孩子与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与其推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听课,多给自己灌输点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家教观。

家庭评估(知识参考)

家庭评估目录 1.基础知识 2.家庭危机 3.家庭的评估 4.相关护理诊断 复习思考题

1.基础知识 (一)家庭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基于一定的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认可群体。家庭的特征:至少应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及建立家庭的依据组成家庭的成员应以共同生活,有较密切的经济和情感交往为条件。 (二)家庭结构: 1.家庭人口结构:即家庭类型,指家庭的人口组成及家庭成员 的数量。按规模和人口特征可分为7种类型。我国家庭类型:核心型,以夫妻为核心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型,由夫妻、夫妻的父母、或直系长辈及未成年子女组成,以男性血统为主干组成的家庭;扩大型,由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加上其他旁系亲属组成;不完全型,指夫妻关系残缺的家庭,如单亲家庭、父母双亡的家庭。

2.家庭权力结构: (1)家庭权力结构的定义:家庭中夫妻间、父母与子女间在影响力、控制力和支配权方面的相互关系。 (2)家庭权力结构的类型:1)传统权威型,由传统习俗继承而来的权威,如父系家庭以父亲为权威人物。 2)工具权威型,由养家能力、经济权力决定的权威,可因家庭情况的变化而产生权利转移。 3)分享权威型,家庭成员彼此协商,根据各自的能力和兴趣分享权利。4)感情权威型,由感情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方做决定。 (3)评估家庭权力结构的重要性:家庭权利结构是护士进

行家庭评估后采取家庭干预措施的重要参考资料,必须能确定谁是家庭中的决策者,与之协商,才能有效地提出建议,实施家庭干预。 3.家庭角色结构: (1)家庭角色结构的定义,为家庭对每个占有特定位置的家庭成员所期待的行为和规定的家庭权利、责任与义务。 (2)影响家庭角色结构的因素,家庭人口结构,家庭价值观。 (3)家庭角色的类型,公开性角色,又称为正式角色,是大多数家庭都具备的维持家庭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角色,如性别角色、持家者角色等;不公开性角色,又称非正式角色,是家庭以外成员不易了解的角色,如家庭统治者角色、麻烦制造者角色、安抚者角色、责罚者角色、受虐者角色等。 (4)良好家庭角色结构的特征,每个家庭成员都能认同和适应自己的角色范围,家庭成员对某一角色的期望一致,并符合社会规范,角色期待能满足家庭成员的心理需要,符合自我发展的规律,家庭角色有一定弹性,能适应角色的变化。

家庭治疗核心概念 ——互补性的觉察与运用

家庭治疗核心概念——互补性的觉察与运用 摘要:通过对家庭治疗核心概念—互补性结合中国文化的理解,寻找到依据,巧 妙将互补性运用到家庭治疗中,起到意想不到疗效。这也是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宝典。 关键词:家庭治疗核心概念互补性 概念简介:互补性概念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和角色的相互协调的状态。 理论依据:这一概念是结构派家庭治疗的核心,它既是结构派治疗师对家庭 问题的确定性提出挑战的基础,也是结构派治疗师对改变的可能性持乐观态度的 基础。 概念描述:互补性是指家庭中个体成员或家庭各子系统的行为和角色之间的 契合程度。虽然这个概念与循环因果概念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有一个重 要的区别。循环因果指的是一种连续的行为模式,用一系列箭头表示(女孩粘着 母亲→母亲拒绝女孩→女孩粘着母亲),而互补性则把同样的行为看成是一个“拼图”:女孩粘着母亲和母亲的拒绝是相互契合的“图形”。差别不是微不足道的;它解释了结构派治疗师倾向于处理家庭成员空间排列(字面的和隐喻的),而不是 一系列行为。 互补性的视觉表现与中国的阴阳相似,万物以矛盾而又不可分割的对立形式 存在。《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堕,恒也。”在中国神话中,阴阳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是宇宙和生命不断变化的原因:一极增加,另一极减少。当阴阳失衡过大时,就会发生灾难;为了达到和谐和秩序,双方必 须达到恰当的平衡。 在结构家庭治疗中,这种相似性并不是全部,和谐与秩序并不一定是最优状态。互补模式可能通过僵化的角色分配、避免冲突和过度的相互忠诚来维持不健 康的内稳态,而这种忠诚会抑制成长和个性化。扰动长期形成的模式通常是结构 派治疗师的工作。 经过多年的相互适应,家庭成员发展出二元互补的模式,家庭成员会被选择 出优势特质,而被抑制的其他特质,以潜在的形式存在并可能在不同的环境中显现。因此,互补的概念与个体自我作为一个多样化结构的概念是一致的。传统的 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核心”身份通常起源于早期的经历(“这位母亲不能良好养育她的女儿,因为她自己在孩提时代就没有被养育过”)——?而结构观点认为“不良 养育”只是成为母亲的许多可能的方式之一。她可能悉心哺育着另一个孩子,或者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非常具有养育性的对待自己的女儿。她不是单维的,而是 一个复杂的个体,她的各种可能的存在方式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间被启动。 在夫妻和家庭治疗中的应用:通过强调互补模式,结构派治疗师挑战了家庭 对于问题的确定性,从个人到关系;通过把行为看作是由特定互补模式启动的自 我部分的表达,而不是作为个体心理的产物,治疗师对改变的可能性持乐观态度。一个明显无效的(或专制的)父母被认为会有有效的(或灵活的)一面,隐藏在 视线之外,但是能够接近。一个母亲“失控”,对她的儿子大喊大叫,可能会被其 他人甚至是她自己描述为没有自控能力,但是一个结构派治疗师会假设她的叫喊 是由其他人的互补行为维持的——也许是儿子自己,或者是一个不合格的祖母, 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治疗的目标是互补的模式,而不是母亲的心理构成。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家庭教育则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然而,如何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主要研究内容 1.“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1)“家庭教育指导”基本概念和意义的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这个概念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到的。最初,“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并没有分开,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将“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在学术研究领域区分开来,并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进行界定。“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机构组织的,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为什么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研究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是什么?不少学者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堪忧,存在许多问题。如《浅议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一文,作者麦青清楚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成效如何,其主要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家长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但对家长来说,很多家长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从社会来说,也缺少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系统知识的体系。 (2)“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 在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赵忠心、杨宝忠、李洪曾等都做了很多探索,其中,李洪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性质、目的、任务、对象与原则都有细致的论述,并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在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阐释基础上,李洪曾还对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4421”理论框架。即“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四类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儿童、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四类对象;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家庭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四个过程;影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氛围两种环境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宏观环境因素作为社会大背景对上述两种直接环境、四个过程和四种对象都会产生的制约作用。” 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杨宝忠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看法,使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属于成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