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二章北宋诗文

————————————————————————————————作者:————————————————————————————————日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之二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宋初诗歌与诗文革新运动简介

一、宋初诗歌

宋末人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曾云:“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北宋初期,诗歌创作完全笼罩在唐诗巨大的身影下,模习唐人是当时主要的风尚,先后出现了专门学习白居易、李商隐、贾岛和姚合的三大诗歌流派。

1、白体(又称香山体)诗派

宋初效法白居易的一批诗人,这些人多是由五代十国而降宋,虽身居高官,但降臣身份不敢明说民生疾苦,而以点缀歌舞生平以自遣和自得。其代表作家有李昉、徐弦等人,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相互唱和的闲适诗,内容多是宴饮酬唱、流连光景一类,而放弃了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

李昉与李至有《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弦《翰林酬唱集》。他们只模仿了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风格,沿袭了五代遗风。故而,在内容上比较狭窄、空洞,讲究形式。如白居易经常在诗中提及俸禄,如“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卷三三《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等,宋人亦效仿之。“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遇一辎軿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欧阳修《六一诗话》)

2、西昆体

宋真宗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8位馆阁文人在编撰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时,闲暇中互相以诗相唱和。以作诗为官余之消遣娱乐,多是咏物和官场生活之作。杨亿将其编成《西昆酬唱集》,共有诗247首。这些诗作深婉绮丽,多用典故。在语言、音韵、声律上比较讲究。在表面形式上有意向李商隐学习。“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但西昆体诗人没有李商隐那样深沉、炽热的情感与感慨,故内容苍白,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与自立精神,徒具一副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神韵。

《山海经》中言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乃帝王藏书之府,杨亿等人当时在皇家图书馆(秘阁)唱和,故以“西昆”为集名。“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后进效之,多窃取义山诗句。尝内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裂,告人曰:‘吾为诸馆职挦撦(xián chě)至此。’闻者大噱。”(《古今诗话》)

3、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指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人,因宋人将贾、姚视为晚唐诗人,故名之为“晚唐体”。主要作家有以惠崇为代表的九僧、林逋、潘阆、寇准等人。除寇氏外,大都为隐居山林的处士和僧人,生活原本冷落,又要显示自己“不事王侯”的清高,故用力于诗风清冷、凄苦的贾岛等人。

特点:首先,意象单调,进士许洞与九僧一起分题咏诗,提出不许用山、水、风、云、竹、石、花、草一类字眼,“于是诸僧搁笔”。其次,形式呆板,以效仿姚、贾,所作以五律最多。

林逋《山园小梅》二首之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是晚唐体的最高代表。林逋隐居西泠,“梅妻鹤子”,性情寂寞,才华枯淡,故其诗之气韵实则机械呆板。作品选有《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写景抒情,自由格调。

二、诗文革新运动

1、起因

社会因素:北宋立国未久,统一全国及经济发展带来的满足感就已经开始消失,各种危机都暴露出来——边境对西夏、辽国作战连连失利,面临巨大的国家安全威胁;国内冗官、冗兵渐多,财政入不敷出;民间反抗时有发生;思想文化界儒、释、道三家合流,进一步发展。士大夫想争取和保持儒学的优势地位,对其加以改造,所以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中,掀起一股改革、完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潮流,形成了范仲淹为首的“庆历革新”和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而社会改革就顺势必然对文学提出了革新的要求,一则等于宋人对

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十分强调,二则那些政治家,如欧阳修、王安石等人本身又是一代文宗,故提出文学革新要求是自然而然的事。

由于文官政治制度的实施,宋朝的文人大多集台阁重臣、学者、作家于一身。所以宋代儒学复兴的进程,对一代文风的形成和变化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宋代的文学思想正是在这种政治、哲学、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并通过文人创作心态的改变流向作品。有宋一代的文学创作,明显地反映出了儒家的文学观在宋代占据着中心地位,宋人非常强调文学有补于世的功利性,在审美时尚与题材倾向方面,仍然继承了儒家厚古薄今、重源轻流、崇正轻变、贵雅贱俗的传统,同时也有与新儒学精神相一致的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一面。

文学自身因素:即宋初白体、西昆体、晚唐体等主要诗歌风尚内容空洞,形式主义严重,自身不能承担反映现实、干涉社会政治的作用。以至朝廷发出了“矫文章之蔽”的诏令。

2、过程

酝酿阶段:代表人物柳开、王禹偁

柳开是北宋最早反对浮靡文风者,在理论上最早倡导复古主张,宣扬文道合一,并强调道对文的决定意义。“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华于辞”,柳开是一个儒家,他之所以反对西昆体文风,着眼点在于复兴孔孟之道,不是从文学上考虑的,且本身没什么创作实践,故影响不大。

王禹偁在理论和创作上并举,基本主张“传道而明心”(传古人王道并能表达自己的感情);文学创作上学习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其诗文多是关怀民生疾苦的内容,诗歌习用古体长篇,直写胸臆,初步显示出宋诗议论话、散文化的风格特征,王禹偁是宋初诗坛最有价值的诗人,后代清人吴之振说“元之独开有宋风气”。代表作《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高涨阶段:代表人物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尹洙、石介等人。他们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提出以下理论主张:文章既要明道,又要重文;要有利于风俗教化,有美刺精神;文风应追求平易畅达。为了传圣人之道,明圣人之志,就要继承三代两汉端凝典重的古文传统,摒弃舍本逐末浮艳轻丽的骄俪文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韩愈“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宋人道统由韩愈而登孔孟之室,文统也由韩愈而远绍两汉三代。所以,

宋初古文运动的先导柳开即声称:“吾之道,孔子、孟物、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

欧阳修由于其在仕途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故而他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古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在继承道统与文统方面身体力行,而且,他所领导的作为庆历政治革新表征的诗文革新运动以文见道,纠正了宋初诸儒重道轻文的一偏之见,使道统与文统分久而合:“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更为重要的是,他还为道统与文统的薪火传承选拔了一批重要人物:“考之宋嘉枯二年,诏修取士法,务求平淡典要之文。文忠公知贡举而先生(按,指梅尧臣)为试官,于是得人之盛,若眉山苏氏、南丰曾氏,横渠张氏、河南程氏,皆出乎其间,不惟文章复乎古作,而道学传,上承孔、孟。”在欧阳修的大力推动下,文与道的关系,发生了从文以传道到文以载道的深刻变化:“罢去浮巧轻媚丛错绣采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的古文传统被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宋人的尊体意识也讲一步强化。同时,还有苏舜钦和梅尧臣,在他们共同的努力和相互的影响下,将诗文革新运动推向高潮。

当然也包含了文章体裁方面的尊体要求,也就是说在宋人继承道统与文统的过程中,欧阳修的作用至为关键。

当然,这种文风的推行也是遇到很大阻力的,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5载,欧阳修为主考官时,摒斥浮华之文,专取文风简约者,“及试榜出,时之所推誉皆不在选。嚣薄之士候修晨朝,群聚诋斥之,至街司逻吏不能止。或为祭欧阳修文,投其家,卒不能求其主名置于法。然文体自是亦少变。”

深入发展阶段:代表人物王安石、苏轼,他们进一步发展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在创作上取得更大成就。

3、影响

最后彻底完成了唐代的古文运动,不仅直接决定了北宋一代文风,而且亦影响到了南宋的作家,甚至对明清作家归有光、方苞、姚鼐的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节欧阳修的诗文

一、生平简介

1、生平(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六一居士传》居士集卷四四)江西吉安人,家境贫寒,4岁丧父,其母郑氏以芦荻画沙地教之,并以其父生前为官清正廉洁相教导,此种家风使欧阳修后来得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政治家与文学家。

在欧阳修应举时,西昆体盛行,“自景德后,文字以雕靡相尚,一时学者向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6)欧阳修当时虽认识到西昆文风的弊病,但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他也不得不从俗,如其所言:“予亦方举进士……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记旧本韩文后》(卷73)因此,在早期,他也写了很多堆砌典故、词藻的骈文,如《上胥学士偃启》(卷95):“某闻在昔筑黄金之馆,首北路以争趋;附青云之名,使西山而起价。”(正因此文,胥学士将自己的女儿下嫁欧阳修)再有,天圣九年《上随州钱相公启》(卷95)“西河幕府,最盛于文章;南国兰台,莫非乎英俊。”

他24岁中进士,次年为西京留守推官,结识了苏舜钦、尹洙、穆修、梅尧臣等人,这几人古文修养上是非常之深的。

“天圣之间,予(欧阳修)举进士于有司……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苏氏文集序》(卷41)《宋史·苏舜钦传》载:“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舜钦与河南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俊多从之游。”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欧阳修的文学观和文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其对尹洙的诗歌,在认识上就从早期的“本人情、状风物”(《书梅圣俞稿后》居士外集卷二三)的技巧层面,过渡到“子言古淡有真味”(《再和圣俞

见答》居士集卷五)的思想层面上。而其对韩愈古文的学习,更有出新之态,“盖其横翔捷出,不减韩作,而平淡详赡过之。”(吸收了韩文议论话的倾向和气格雄壮的文风,避免了韩文的硬句险韵)正是这群人声同气应,倡导古文革新。“皇朝承五季陵夷之后,士气卑弱……自后欧阳修、尹洙专以古文相尚,天下竞为模楷,于是风一变。”(《会要·选举六》)

其后,欧阳修回朝为官,恰范仲淹与宰相吕夷简争执,被贬饶州。欧阳修勇于言事,责高若讷,风节凛然,后被贬夷陵。后34岁归朝。又因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政敌污之与其甥张氏有私)被贬滁州等地。皇佑三年(45)在商丘居官清正,被誉为“照天蜡烛”。48岁方回京师。65岁致仕,居颖州(阜阳),次年病逝。

2、在当时的文坛地位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坛的盟主。

首先,欧阳修本人博学多才,散文、诗词创作和学术著述都有着卓著的成就。(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开启者;学术著述有《六一诗话》、《易童子问》、《集古录》、《诗本义》等,词则直接影响了北宋早期的词风),为天下所仰慕,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其次,欧阳修又是一代名臣,地位崇高,入主文坛后,善于团结同道,提拔后学。北宋中期著名的文人几乎都与欧阳修有着紧密的关系,梅尧臣、苏舜钦是他的密友;苏洵、王安石都由他引荐而闻名天下;苏轼、苏辙、曾巩更是他在科举考试中一手选拔的后起之秀,故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欧阳修的文学观念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他在承认道决定文的条件下,又同时重视文的价值,并不像宋初复古者一味的重道轻文,并不简单的把文看作是道的附庸,更具全面性和理性,故时人称之为“今之韩愈”。

二、文学创作

欧阳修是一个取得多方面成就的大家。他不仅是一个大文学家,还是史学家,(和宋祁合作编着《新唐书》,独篆《新五代史》),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其《集古录》是一部金石学、考古学著作),诗评家(《六一诗话》在文学批评史上首创了“诗话”这一体裁)

文学创作上,诗、词、散文都十分出色,尤以散文成就最高。

1、散文

存世作品有五百多篇,无体不备:政论、史论、书序、杂记、书简、题跋、

山水游记等等。

整体特色:

①内容充实,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政论文《朋党论》——有积极的现实性,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

针对保守势力诬蔑范仲淹等人结为朋党的言论,旗帜鲜明地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的论点,有力地反驳敌手对自己“结党营私”的诬蔑之词,指出朋党有正有邪:“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并佐以列朝实例,阐明治理国家必须是“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其立意高妙,使对方无回攻余地,避免了消极辩护。

史论文《五代史伶官传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庄公前后期变化和最终亡国丧身的事例,指出国家的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而不在天意。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裕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在当时那种君权天授的时代,其认识有很大的进步性和深度。

记叙文言之有物。不管是历史散文,还是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作品,都有充实的内容,如如《丰乐亭记》对滁州的历史故事、地理环境乃至风土人情都作了细致的描写;《泷冈阡表》为悼文名篇,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

②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比如山水游记《醉翁亭记》,散文名篇,代表作。

全文描写了醉翁亭一带幽美的景色和当地人的宴饮之乐,借太守治下百姓之游乐,以衬托太守之游乐体现了作者心胸宽阔,情怀旷达,能寄性情于山水之中,反映出宋代士大夫与唐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再艰难的条件下也能找到思想上的平衡与心灵上的慰藉,唐人则摆脱不了贬官之愁)。

③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例如《醉翁亭记》的开头一段: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

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往往骈散相间,琅琅上口,形成一种音乐美,一种诗味,所谓“似散非散,似骈非骈,似排非排,文忠之创调也。”(《古文观止》)

④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品体裁多样,除了古文外,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其名作如《秋声赋》,散文为主,杂以骈偶、韵语,借助秋声写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之情形,抒发了对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怀,是一代文赋名篇。欧阳修的成功尝试,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宋初的四六皆沿袭唐人旧制,西昆诸子更是严格遵守李商隐等人的“三十六体”。欧阳修虽也遵守旧制用四六体来写公牍文书,但他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2、诗歌

“穷而后工”:“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颠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是当时诗坛不可忽视的诗人,其诗作一部分反映现实的生活状况,如《食糟民》,写农民种粮却以酒糟充饥。大多数是描写个人心理体验、生活情绪以及亲友间的赠答应酬,这些作品通常不为格律所束缚,有很深沉的人生感慨在其中,在语言上如说话般明浅通达,而骨肉又丰厚有力,自然流畅的表达感情,风格清新,并体现出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说理色彩明显,对奠定宋诗基本特征、扫除宋初浮艳诗风起了积极的作用。

《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二章北宋诗文

————————————————————————————————作者:————————————————————————————————日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之二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宋初诗歌与诗文革新运动简介 一、宋初诗歌 宋末人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曾云:“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北宋初期,诗歌创作完全笼罩在唐诗巨大的身影下,模习唐人是当时主要的风尚,先后出现了专门学习白居易、李商隐、贾岛和姚合的三大诗歌流派。 1、白体(又称香山体)诗派 宋初效法白居易的一批诗人,这些人多是由五代十国而降宋,虽身居高官,但降臣身份不敢明说民生疾苦,而以点缀歌舞生平以自遣和自得。其代表作家有李昉、徐弦等人,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相互唱和的闲适诗,内容多是宴饮酬唱、流连光景一类,而放弃了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 李昉与李至有《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弦《翰林酬唱集》。他们只模仿了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风格,沿袭了五代遗风。故而,在内容上比较狭窄、空洞,讲究形式。如白居易经常在诗中提及俸禄,如“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卷三三《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等,宋人亦效仿之。“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遇一辎軿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欧阳修《六一诗话》) 2、西昆体 宋真宗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8位馆阁文人在编撰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时,闲暇中互相以诗相唱和。以作诗为官余之消遣娱乐,多是咏物和官场生活之作。杨亿将其编成《西昆酬唱集》,共有诗247首。这些诗作深婉绮丽,多用典故。在语言、音韵、声律上比较讲究。在表面形式上有意向李商隐学习。“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但西昆体诗人没有李商隐那样深沉、炽热的情感与感慨,故内容苍白,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与自立精神,徒具一副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神韵。

第二章 北宋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之二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宋初诗歌与诗文革新运动简介 一、宋初诗歌 宋末人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曾云:“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北宋初期,诗歌创作完全笼罩在唐诗巨大的身影下,模习唐人是当时主要的风尚,先后出现了专门学习白居易、李商隐、贾岛和姚合的三大诗歌流派。 1、白体(又称香山体)诗派 宋初效法白居易的一批诗人,这些人多是由五代十国而降宋,虽身居高官,但降臣身份不敢明说民生疾苦,而以点缀歌舞生平以自遣和自得。其代表作家有李昉、徐弦等人,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相互唱和的闲适诗,内容多是宴饮酬唱、流连光景一类,而放弃了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 李昉与李至有《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弦《翰林酬唱集》。他们只模仿了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风格,沿袭了五代遗风。故而,在内容上比较狭窄、空洞,讲究形式。如白居易经常在诗中提及俸禄,如“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卷三三《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等,宋人亦效仿之。“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遇一辎軿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欧阳修《六一诗话》) 2、西昆体 宋真宗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8位馆阁文人在编撰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时,闲暇中互相以诗相唱和。以作诗为官余之消遣娱乐,多是咏物和官场生活之作。杨亿将其编成《西昆酬唱集》,共有诗247首。这些诗作深婉绮丽,多用典故。在语言、音韵、声律上比较讲究。在表面形式上有意向李商隐学习。“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但西昆体诗人没有李商隐那样深沉、炽热的情感与感慨,故内容苍白,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与自立精神,徒具一副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神韵。 《山海经》中言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乃帝王藏书之府,杨亿等人当时在皇家图书馆(秘阁)唱和,故以“西昆”为集名。“杨大年、钱文僖、晏元献、刘子仪为诗皆宗李义山,号西昆体。后进效之,多窃取义山诗句。尝内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裂,告人曰:‘吾为诸馆职挦撦(xián chě)至此。’闻者大噱。?(《古今诗话》)

汉语言文学论文--唐诗与北宋诗的比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唐诗与北宋诗的比较 一,前言. 当古典的诗意从现代的嘈杂、浮躁和嚣尘弥漫中逐渐远逝的时候,我们很难,哪怕让她只做一小会儿踟蹰和停留。诗歌,连同她最为虞诚的追随者,就像是被历史流放的囚徒,带着其完美的躯壳与昔日的辉煌的韵姿,于人烟稀少的巅峰独自起舞。曾经是士人大夫醉酒后的浅酌低唱,曾经是樵者渔翁小憩时的欢声笑歌,此时,都以一种决然的姿态,同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风花雪月,她们的圣洁与堕落,她们的流光和异彩,一起在虚无和浮躁中消散殆尽。只有弥留的晚霞或是黑暗中闪动的萤火,才会使人们偶尔想起,他们曾经钟爱的那片圣地。因为,诗歌是,曾经是,毕竟是,他们古老的——王。 从神话和巫术纠缠不清的远古歌谣,到披着香草羽化作美人的楚辞,古典诗歌便借着高傲的骨气与迷药的劲力开始挪移,途径幸福的孕育,和最为静谧的欷歔高度契合。于是历史上每一次旅人的醉酒都化作酣畅淋漓的万千气象,接着,便由悲怆的灵魂中渗透出来的苦涩与磐石的顽强。终于,唐诗的丰腴变成了宋诗的瘦劲,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连天真率性的通脱也略显曲折。 古典,游离于送别的长亭、疲倦的屋檐、啼血的杜鹃,与枯萎的意象一同无奈的老去。但她,仍在远方漂泊。 二,唐初和北宋初的诗歌。 1.初唐诗歌。 初唐的早期,诗坛基本还是笼罩在南朝靡艳雕琢宫体诗风之下,南朝的浮艳和北朝的刚劲并未合而为一。然而在整个初唐,真正能反映这一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个人。他们勇于改革浮夸的南朝诗词,而且他们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转移到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其次,他们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比如杨炯《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种立功边塞的慷慨情怀,与当时弥漫诗坛的齐梁余风迥然相异。而稍后的“文章四友”也对诗体方便很有贡献,其中杜审言最为有才。之后的宋之问和沈佺期则完成了律诗的最后定型,这对诗歌艺术的发展大有裨益。 初唐是盛唐的前奏,而初唐向盛唐发展的分水岭便是陈子昂的诗歌,他的诗歌从气骨上和内容上都是崭新的,并且回复了汉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摒弃了浮艳的宫体风格,为盛唐诗歌的高潮拉开了序幕。 2.北宋初诗歌。 宋初诗风分三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 以白居易为宗追随其风格的称为白体,代表人物有徐铉和徐锴。其中徐铉的诗歌清淡浅易,如《登甘露寺北》中“人行沙上见日影,州过江中闻橹声”。所以白体的诗人作诗不做雕琢,挥洒成文,率真自然,诗意较为显俗。 而追随贾岛,姚合等人余风的诗人是晚唐体诗人。代表人物有林逋,魏野和“九僧”,他们继承了贾岛等人的苦吟精神,诗歌内容大多为隐居生活的描写,以五言的形式描写出他们清幽枯寂的内心。比如林逋的《山园小梅》“众方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何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所以,晚唐体的诗人偏重刻画清幽的意境,诗境狭窄,总是在孤立的诗句上表现他们的苦意孤旨,后人批判他们“炼句不炼意,有句而无篇。”

北宋初期诗人

第三章北宋诗 第一节北宋初期诗人 五代战乱频仍,诗坛冷落。宋代建国指出,诗家多师法唐人,以其师法对象不同,约可分三派:香山派、晚唐派、西昆派。 一、香山派 出现最早的诗派,诗人主要师法白居易,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称等,以王禹称最 有影响。王禹城(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晚年贬居黄州,人称王黄州。他出身寒微,以文名闻于太宗,由县主簿擢为右拾遗直史馆,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他性格刚直,有政治抱负,不随人俯仰,一生凡三贬。由《小畜集》、《小畜外集》传世。 他反对晚唐以来的浮靡文风,同情民瘼关心国事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他的《感流亡》诗,反映了饥民流离失所的惨状,表现了对于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对雪》写诗人在温饱之于想到了苦寒中挽车供边的人民,荷戈御敌的士卒,并以自己身居官位而无安民良策深感内疚。他也善写景物诗,如《村行》,在景物描写中寄寓深情,语言淳朴,意境清新。他的诗歌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精神,讽喻现实,指斥时弊,富于积极意义。在手法上也明显受到白居易的影响,语言通俗,风格清新,体现了他易晓易道的文学主张。他在诗歌创作上开一代新风,在北宋诗坛上有重要地位。 二、晚唐派 与香山派基本同事。此派诗人作诗师法晚唐诗人贾岛、姚合,多以五律写眼前景、身边事, 风格恬淡闲适。代表作家是林逋。 林逋(916-991),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隐居西湖孤山,不仕不娶,过隐士生活。死后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山园小梅》是他的代表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向来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但有秀句而少佳篇,作品现实性差,思想境界不高。 晚唐派诗人中还有魏野、寇准、潘阆和“九僧”。其中除寇准官至宰相外,皆为隐士或僧人。他们的小诗多清雅可爱,意蕴高情,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三、西昆派 由于宋初经济恢复,,封建官僚养尊处优,附庸风雅,因而反映宫廷生活和情趣的西昆派, 在北宋真宗以后就逐渐占领了诗坛,西昆派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西昆酬唱集》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人的唱和之作,收诗二百五十余首,全是近体诗,多为七律。这派诗人多为馆阁词臣,他们诗中所写的只是他们的闲适生活,内容空虚。也有一些咏史是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毕竟好作品少。他们以诗为戏,以诗为乐,作品缺乏现实内容;艺术上师承李商隐,往往词语华丽,对仗工稳,音调铿锵,喜用故事,语僻难晓,只追求形式技巧。他们得李商隐诗艺术技巧之皮而不得其骨。他们没有李商隐的真实感受,片面追求李商隐的唯美主义倾向,有时虽有一点淡淡情思,也远没有李诗丰富的诗思与感情,即使用典,往往是典故堆砌,獭祭杂陈,不可与李商隐的使典言情同日而语。 从宋诗发展来看,西昆派的出现也有一定意义。他们以雍容安雅的情调反映了宋初社会升平繁盛的面貌,以李义山为旗帜反对香山体的浅近和晚唐体的白描,力主诗歌形式的唯美和语言形式的华丽,对于诗歌形式美的拓展,也有一定贡献,西昆体诗音节谐美,对仗工稳,用字锤炼,写物细腻,,也是有宋以来诗艺的一次提高。当时颇有影响。

北宋诗人汪洙的诗句大全

北宋诗人汪洙的诗句大全 1.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汪洙《神童诗》 2.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汪洙《神童诗》 3.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汪洙《神童诗》 4.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汪洙《神童诗》 5.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汪洙《神童诗》 6.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汪洙《神童诗》 7.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汪洙《神童诗》 8.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汪洙《勤学》 9.春到清明好,晴添锦绣文。——汪洙《神童诗》 10.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汪洙《神童诗》 11.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汪洙《神童诗》

扩展阅读:汪洙的著作 汪洙诗才横溢,他先后写了不少五言绝句诗,都是一些便于孩童记诵的短诗。就有当时的塾师们将汪洙所赋的三十多首五言绝句汇编诠补成集,题为《汪神童诗》。《神童诗》文词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儿童记诵,它与《三字经》等同誉为“古今奇书”,成为训蒙儿童的主要教材,流传极广,影响至为深远。尤其如其中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久旱逢甘雨,他乡遇知音,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诵不息。 汪洙成年之后,淹贯博洽,熟悉经史。然而经多次考试,均未能考中。一直到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才得以考中进士,任明州府学教授。由于汪洙为人淳正,是一位好教师,随从他听课的学生众多,有一府之望,世人均称他为“汪先生”。正由于他教授有方,声闻朝廷,到汪洙去世时,特追赠为“正奉大夫”(正四品)衔,给予了较高的优待。留下的著作有《春秋训诂》。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 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

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第一次古文运动(唐代)

浅析北宋诗风

论文题目:《浅析北宋诗风——走进宋代文坛巨搫》 课程名称:宋诗研究 授课老师:孙明材 院系:法语系 年级:10级3班 姓名:徐鸿 学号:100170327

浅析北宋诗风——走进宋代文坛巨搫 众所周知,唐擅其诗,宋长其词。唐诗宋词不愧为中国古代文坛上两颗耀眼的双子星,千百年来照耀着国人灵魂,为我们的心田滋滋不竭灌输智慧的清泉。然而,宋诗却容易被人忽视和不易提及,它的影响和辐射程度似乎也不及宋词广大和深远。其中固然有宋词过于优秀以致掩盖其光华以及唐诗风华磅礴同作难望其项背的原因,但同时,宋诗自身的确也存在着一定弊端和不足,宋诗的出生与孕育,形成于成熟,包涵的精华与陋弊,无不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经济环境,政治背景,文化氛围息息相关。 一场浩劫——“靖康之乱”将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毫无疑问,宋朝诗歌也因时代不同形成风格迥异的北宋诗与南宋诗。笔者此文将着重分析北宋诗歌与唐诗对比下存在的长短。 自唐末动乱以来,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已走过了巅峰繁荣时期,正逐步走向衰弱。宋初贫弱的国力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尤其当时正值虎狼环峙。繁冗的官僚制度,重文轻武,重农抑商的政治策略,以及虎视眈眈的强敌,都为这个王朝未来叵测跌宕令人嗟叹扼腕的命运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得不说,宋朝的文人比前辈更加拥有忧国忧民的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由于时局动荡,大多数诗人的作品更是前所未有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忧,对民生疾苦的上心。与此同时,受宋代发达理学的影响,不少宋诗主题也与精神自由和心灵宁静的追求紧密相关。 北宋初期,沿袭中晚唐体的宋初“三体”奠定了宋诗的起源,拉开了宋诗发展的序幕。这一时期,无论是题材还是诗歌的格局,宋初诗歌都深受唐诗的影响,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讲求反映社会现实的“白体诗”的出现,是宋初诗人一味模仿白居易的必然结果,但由于缺乏切身实践,这类诗歌缺乏白居易诗歌注重讽喻的精神,风格浅显,溢流浮表终难深警世人。例如,白体诗的典型代表诗人李昉诗作“暖逼流莺藏密树,香迷舞蝶恋空枝”固然很接近白居易的闲适诗风,但试问,一味地模仿能有超越珠玉的可能吗?模仿白居易的大多数诗作立意不高,格调浅切随意,不求典实,旨意也较为浅显,的确多是白居易的跟风之作,难有自己的风格骨气;与此同时,另一种诗体——晚唐体则悄然兴起,晚唐体的代表诗人推崇晚唐世人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在诗风上,笔法细碎,诗境窄狭,多圈囿于山石花月,鸟兽虫鱼类的动植物上,描绘的多是隐居生活。由于此间大多诗家喜爱刻意雕琢用字,且尚爱工巧用笔,精致凿句,故而诗风着实难扬磅礴大气,委实犹如荆妇乡姑,这与盛唐时分的豪迈浑雄,旖旎壮丽,驰傲寰宇的诗风的确是形成鲜明对比的。当然这有各种原因,与宋初民生凋敝,元气大挫的环境是离不开的,由于社会初复新生,蹒跚着步,过不少诗人才会心离政事,寄念托思于风花雪月,山水自然之上,追求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故而形成对时事漠不关心和对精神自由,清新山野中的现居生活向往追求的状态。举例而言,九僧,晚唐体的代表诗人,诗多有句无篇。例如:惠崇之诗《秋浦双鸳》中“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楼”,惟凤《与行肇师宿庐山栖贤寺》一诗中的“磬断危杉月,灯残古塔霜”。这些俱是晚唐体诗人的代表作。至西昆体走上历史舞台之后,宋诗风格得以一变。西昆体笔调华丽,用词精巧雅致,格局典雅犹如繁妆裹覆的美人;但君不见,用西昆体作诗者多为官僚士大夫,其人多逡巡于宝车香所,繁都丽市。诗作自然难掩浓重的官僚气息和浓稠旖旎却内容空虚的作风,其中的大部分均沦落成为媚上谄权,粉饰太平之作。离李商隐作诗藏意悠远,挚情深蓄的作风已大相庭径。

试析北宋诗僧道潜及其诗歌风格的论文

试析北宋诗僧道潜及其诗歌风格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诗僧道潜生平诗歌 论文摘要:道潜为北宋著名诗僧,有诗集《参寥子集》传世,然《宋史》不载其人,佛教史书亦记载不详,本文对道潜籍贯、生卒、门派、赐号诸问题一一进行厘定,并对其诗歌风格简略分析。 释道潜,字参寥,北宋著名诗僧,能诗善文,陈师道称其为“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而诗苑之英也。”(《后山集》卷11)与当时士大夫文人苏轼、苏辙、秦观、曾巩、陈师道等人多有交往,诗酒唱和,赏玩从游,情深意笃,成为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一、道潜生平考略 1.籍贯与生卒 道潜籍贯向无争议,《释氏稽古略》卷四曰:“钱塘高僧名道潜。《咸淳临安志》卷七十明确称道潜为“于潜浮溪村人”(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提要》亦承此说。综上可知道潜为钱塘高僧,里籍为杭州于潜浮溪村。然而关于其生卒却不见诸记载,幸运的是苏轼文集中留下了珍贵的线索。苏轼《跋太虚辩才庐山题名》记:“太虚今年三十六,参寥四十二,某四十九。”由文记可知参寥小东坡7岁,东坡为1037年生,则道潜生年当在1044年。道潜卒年文献无确切记载,就现有资料来看,有两说:一主崇宁末示寂,一主政和中逝世。《咸淳临安志》卷七十言道潜“崇宁末归老江湖,既示寂。”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七与上书记载相同。若以崇宁末示寂推算,则其卒年应不晚于1106年或在是年稍前。主后说者仅有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提及:“参寥政和中老矣,亦还俗而死,然不知其故。”据陆游“政和中老”的记载,兹推断为公元1114年前后。另《参寥子诗集》卷十《秋声》:“古槐花落小中庭,夜半风来卷夜鸣。颖水先生如尚在,呼儿应问此何声?”苏辙晚号“颖滨遗老”,与道潜时有往来,政和二年(1112)卒。此处“颖水先生”如指子由,则子由卒时参寥尚在,也就是说参寥至少在1112年时尚在世,则陆游政和中卒的说法更为确切。 2.踢号问题 道潜生前曾被朝廷赐紫衣,赐号“妙总”,苏轼诗文中常见称参寥子“妙总师”或“妙总大师”。《中华佛典宝库》编集的《佛教人物传》记“建中靖国初,……诏复为僧,赐号妙总大师。”此说实误。靖国初为公元的1101年或稍后,而此前东坡的诗文中已称“妙总”号,如《东坡全集》卷八十四《答参寥》三首中就有“妙总”称号,此诗自注是在惠州所作。东坡在惠为1094到1097,至少在1097前已经有“妙总”的赐号。《东坡全集))卷八十三《与参寥》载:“近递中附吕垂相所奏妙总师号碟去,必已披受讫,即日起居何如?某来日出城赴定州,南北当又睽隔,然请会稽之意终未已也。”苏轼在1093年9月出知定州,诗文中言“某来日出城赴定州”,则在出知定州之前苏轼所托吕垂相所奏“妙总”师号的碟文已上奏,约在1093年9月前朝廷赐号颁下。 除赐号时间历来说法不一外,对上文中提及的“吕垂相”也是各有说辞:或曰吕公著,或曰吕大防。《释氏稽古略》记:“及吕垂相公著为奏妙总师名之,后与简犊,则曰‘妙总老师’。”此记载有误。《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一元佑四年二月甲辰:“司空、同平章军国事、申国公吕公著卒,年七十二。”吕公著早在1089年卒,此处“吕垂相”不当指吕公著,当是吕大防之误。吕大防卒于1097年,1093年尚在。 3.法系归属: 关于道潜的法嗣承继,杨曾文先生在《苏轼与禅僧的交游》(载《中国禅学》第2卷,中华书局,2d03年)一文中猜测应属云门宗大觉怀琏的弟子,其实据现有资料完全可以确认道潜为怀琏弟子。所据如下: (一)苏轼《震奎阁碑》中提到英宗赐手诏给大觉怀琏之事是听参寥所说,由此可知参寥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课外阅读】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的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北宋初年,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真宗朝和宋仁宗初年,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派”,追求声律骈丽的形式主义思潮,席卷了当时文坛。到石介诸人出来,才给延续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打击。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并在《上范思远书》中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学为文,必本仁义”,宁死不作淫靡文章。但石介的创作,成就并不大。宋朝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一、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明朝的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朝的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但这场文学运动,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与政治斗争关系更密切,历时更久,波及更广,参加者更多,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北宋初年,国家统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较为安定,一部分上层士大夫便醉心太平,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吟风弄月,以致晚唐五代以来的浮艳文风更有发展。但宋代立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 “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 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昆体功夫 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一.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二.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三.大量用典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北宋古诗词《江梅引·忆江梅》原文及赏析

北宋古诗词《江梅引·忆江梅》原文及赏析《江梅引·忆江梅》 宋代:洪皓 岁在壬戌,甫临长至,张总侍御邀饮。众宾皆退,独留少款。侍婢歌江梅引,有“念此情、家万里”之句,仆曰:此词殆为我作也。又闻本朝使命将至,感慨久之。既归,不寝,追和四章,多用古人诗赋,各有一笑字,聊以自宽。如暗香、疏影、相思等语,虽甚奇,经前人用者众,嫌其一律,故辄略之。卒押吹字,非风即笛,不可易也。此方无梅花,士人罕有知梅事者,故皆注所出(旧注:阙一首。此录示乡人者,北人谓之四笑江梅引) 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使南来。还带馀杭、春信到燕台。准拟寒英聊慰远,隔山水,应销落,赴诉谁。 空恁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乱插繁花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

【赏析】 这是一阙不同于一般的咏梅词!作者并不着眼于梅花傲霜斗寒的品性、芬芳高洁的气骨,在他笔下,梅花是故国家乡的象征物。 作为出使金国被羁押的宋臣,他坚贞不屈,但心中的痛苦又向谁去倾诉?闻说南宋使者将来,听到歌手唱《江梅引》“念此情,家万里”之句,不禁思绪万千,他想问使者江南梅花开几枝?京城临安有何佳音?他想得到故国梅花,但千里捎梅,花朵想必零落,他只能想像自己已回到故乡摘梅花,弹一段《梅花三弄》悠然销魂,听一曲胡笳然泪落。他希望头插梅花,梦想成真,他又怕风吹花谢,一切成空。这层层思绪,词人写来就如抽丝剥茧般真切动人,无怪当时人们“争传写焉”。(《容斋五笔》说它:“每首有一”笑“字,北人谓之《四笑江梅引》,争传写焉。”在当时是起了传播爱国思想作用的。) 而在词中,笑和吹堪称句眼。笑写出家中佳人的美丽纯情,更表现了他的思念;吹字,当沉迷在想象中时,现实又吹破了自己的一切幻想,真是肝肠寸断啊! 扩展阅读:洪皓历史评价 脱脱:孔子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当建炎、绍兴之际,凡使金者,如探虎口,能全节而归,若朱弁、张邵、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词鉴赏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词鉴赏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词篇一 《叠题乌江亭》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翻译】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桂枝香·金陵怀古》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桌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翻译】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

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登上高处,面对着这千古以来便不曾变化的景色,徒自叹息六朝诸国的兴衰败亡。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苍绿的颜色。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北陂杏花》作者为宋代诗人、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翻译】 池塘中的春水环绕着杏花,花与水中的倒影各有千秋。即使被春风像雪一样吹落,也胜过落在南边集市上被碾作尘土。 《钟山晚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第一部分:中国古典诗词脉络:两宋文学之一:北宋诗词

第一部分:中国古典诗词脉络:两宋文学之一:北宋诗词 北宋前期重要诗词作家欧阳修、苏轼、刘永。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诗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了腐败政治。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总的来看,风格是多样的。欧阳修还善于论诗,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他的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采桑子〕十三首,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楼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浣溪沙〕)等,也都是写景的佳句。偏重抒情的词,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春山,把感情抒写得非常深挚。他还有一些词,虽然颓唐叹老、牢骚不平,却直抒胸臆,表现出襟怀豪逸和乐观的一面。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当然,其中也不免有浅薄庸俗的作品。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北宋诗人王禹偁的诗句

北宋诗人王禹偁的诗句 【篇一】 1.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2.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清明》 3.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 4.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 5.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王禹偁《点绛唇·感兴》 6.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王禹偁《春居杂兴·春云如兽复如禽》 7.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8.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9.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王禹偁《寒食·今年寒食在商山》 10.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11.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12.江豚江豚尔何物,吐浪喷波身突兀。——王禹偁《江豚歌》 13.对枕莲峰翠,当门瀑布流。——王禹偁《送刑部韩员外同

年致仕归华山》 14.从今便有公卿望,休梦天台瀑布泉。——王禹偁《贺温正言赐紫》 15.看松好待严霜降,试玉宜将烈火烧。——王禹偁《放言·贤人虽学心无闷》 扩展阅读:王禹偁的人物生平 王禹偁出身贫寒,《东都事略》和《宋史·本传》都说他世为农家,《邵氏闻见后录》谓“其家以磨面为生”。他九岁能文。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今山东成武)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984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他为人刚直,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端拱元年(988年)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他旋即进谏,以《端拱箴》来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后拜左司谏、知制诰。 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 淳化四年(993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随即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次年改知扬州。 宋真宗即位(997年),再召入都,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

北宋古诗词《点绛唇·感兴》原文译文赏析

北宋古诗词《点绛唇·感兴》原文译文赏析《点绛唇·感兴》 宋代: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栏通:阑) 【译文】 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江南景色,依旧被称为上好美丽。水边村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烟,那么淡,那么细。 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远的天际,远远望去,款款飞行,好似列队首尾连缀。回想平生事业,此时此刻,凝视征鸿,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

【赏析】 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的传世之作。这首词是王禹偁任长州知州时的作品。 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上片煞拍写的是: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如“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最后,王词将“平生事”凝聚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

最新北宋诗人苏舜钦的经典诗词

【篇一】北宋诗人苏舜钦的经典诗词:《初晴游沧浪亭》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赏析】 首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写人目睹池内陡添春水,因而忆及昨夜好一阵春雨。诗由“春水生”带出“夜雨连明”,意在说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势不小,好为下写“初晴”之景作张本。正因昨夜雨久,虽然今日天已放清,空气中湿度依然很大,天上浓密的云块尚未消散,阴天迹象明显;但毕竟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斜射下来,连轻柔的春云也带上了暖意,天正由阴转晴。以上就是诗中“娇云浓暖弄阴晴”所提供的意境。诗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来写天气,取材典型。 第三句“帘虚日薄花竹静”写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如果说这句是直接写静,束句“时有乳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显然,诗中写由春景构成的幽静境界和题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紧。乍看,题中“游”字似乎在诗中没有着落,但从诗中诸种景象的次第出现,就不难表现出诗人在漫游时观春水、望春云、注目帘上日色、端详杂花修竹、细听乳鸠对鸣的神态。诗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过诗人没有像韦应物那样明说自己“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春游南亭》)而已。 诗人喜爱这“初晴”时的幽静境界是有缘由的。他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愁怨很深。在他看来,最能寄托忧思的莫过于沧浪亭的一片静境,所谓“静中情味世无双”(《沧浪静吟》)。他所讲的“静中清味”,无非是自己在静谧境界中感受到的远祸而自得的生活情趣,即他说的“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气(《沧浪亭》)。其实他何曾自得闲适,在同诗中,他在那里曼声低吟“修竹慰愁颜”可见诗人在亥初晴游沧浪亭争中明写“静中物象”,暗写流连其中的情景,表现的仍然是他难以平静的情怀。胡仔说苏舜钦“真能道幽独闲放之趣”(《苕澳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二),此诗可为一例。 【篇二】北宋诗人苏舜钦的经典诗词:《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赏析】 苏舜钦这首《夏意》,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