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

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 。

(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

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

(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多级循环

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用的食物结构为(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生态工程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前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通过巧接食物链使原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了人,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量流经生态系统的各个营养级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单向的)。

(反复循环的) 。

,它不具备的特点是(无病虫害)。

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下列对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

(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

(大力植树造林)。

(②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应用范围比我国小③我国的生态工程难

(桑树的凋落

(该工程充分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物质循

(分解者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

每一环节都获得产品,循环利用了农业有机废弃物,提高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

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优势种发生改变)。

)占的比重最大。(一年生植物)

1(化肥)2(农药)3(普通洗衣粉)4(石油)和5(高含硫煤炭)这几种物质中,能促使赤潮发生的是(3和1)。

(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

(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优化结构,改善系统的功能)。

(物质良性循环技术)。

(√)

(×)

(√)

(√)

ZEGG生态村永续耕种分区设计是按照土地用途和生态功能而划分的连续的不同区域,进而进行设计建设。(√)

(√)

(√)

(√)

(√)

、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二合理组合的生态农业系统称为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

(√)

(√)

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

(×)

(√)

(×)

(√)

(√)

(√)

(√)

(√)

(√)

(√)

(×)

2009年再次颁布了“生态农业2012年规划”。(×)

。(√)

(√)

(√)

(×)

(√)

(×)

(√)

(×)

(√)

(×)

(×)

(√)

(×)

l5度。(√)

(√)

(×)

(√)

(√)

(√)

(×)

(√)

(×)

(√)

(√)

(√)

(√)

(√)

(×)

(√)

(√)

(×)

(√)

中药生态农业

[摘要] 该文针对中药材GAP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生态及经济学问题,在介绍生态农业的起源、概念、特点及实用技术,总结我国生态农业的起源和常用技术和特点,着重介绍我国在景观、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和基因等不同生物层次上的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药生态农业的背景及现状,提出了中药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及重点任务,包括:①全国中药材生产格局分析及规划;②区域中药农业典型特征提取;③各区域典型中药材与根际土壤微生物互作规律及机制研究;④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⑤中药生态种植模式提取及固化;⑥中药生态农业理论研究。文章指出中药材GAP与中药生态农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各有特点,但并不矛盾。在中药材GAP生产中,大力推广生态种植,促进生态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是中药材GAP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生态农业; GAP; 中药材; 种植; 生态经济学 Ecological agriculture:future of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GUO Lan-ping,ZHOU Liang-yun,MO Ge,WANG Sheng,HUANG Lu-qi*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ao-di Herbs,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in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GAP)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we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一、学习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 本节要能够简述生态工程兴起的原因,掌握生态工程的五个基本原理,并能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掌握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搜集各种媒体的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生态工程建设,初步形成物质循环利用、协调与平衡、多样性、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二、教学过程: 三、知识点解析 1.生态工程的五大原理

提醒①生态工程的建设应遵循以上五个原理,但不同的生态系统遵循的原理可以不同。 ②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③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 2.整体性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的比较 整体性原理指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协调统一,保障整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如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社会与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即种树的同时考虑经济收入、粮食、燃料等问题。 系统整体性原理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目的是保持系统有很高的生产力,具体的说指互利共生的生物体现系统整体性原理,如藻类和珊瑚虫、大豆和根瘤菌、地衣植物中藻类和 真菌等。

四、例题分析 例1.请仔细读图,然后指出该生态农业的优点: (1)生态农业设计的基本原理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农业的优越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农作物→猪→农户”这条食物链中,若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产出300摩尔氧气,则农作物同时产出摩尔葡萄糖, 农户从猪中获取的能量最多相当于_____________摩尔的葡萄糖。 解析本题考查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建设遵循的原理和优势,以及应用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等。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这样,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人们可以利用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对生物种群进行人为调节;用天敌减轻生物危害,用生产农产品的废弃物做饲料和肥料,减轻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能量和物质在食物链中传递按10%~20%逐级递减。 答案(1)①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②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2)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3)50 2 例2.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B.防止环境污染 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解析】根据生态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止环境污染,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只有C 项不正确,单纯追求粮食产量有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答案】C 例3.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实现了“原料——产品——原料一一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它不属于 ()C A.生态经济B.循环经济C.生态工程D.生态农业 【解析】本题原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再生产下产生的生态农业中物质的多级利用,本题强调的是生产模式,生态工程与该模式有一定关系,但不属于同一概念范畴。【答案】C 例4.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利用生物、微生物或其它农艺、工艺措施,使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返回果园、农作物、鱼塘,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环境保护和土壤改良的目的。我县主要是抓好规模化养殖场和农村个体养殖户的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通过进行沼气发酵,使畜禽粪便产出优质的沼气能源和有机肥料,沼气作为用户的生活用能,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增产来源,起到既减少环境污染,又增加效益的目的。模式主要是开展“猪—沼—果”、“猪—沼—菜(稻)”、“竹—牧—沼—鱼”等综合利用,起到以猪促沼,以沼促农(果、作物),以农促猪的良性循环生态格局。建设期间,本区域集约化养猪场的废弃物都实行沼气化处理,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农产品基地集约高效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运用设施农业、无害化农业等先进科学技术,实行精耕细作,秸秆还田和先进管理相结合,进行基本农田环境保护,提高土地生产率,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养殖和良种化品种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农产品

的无公害、优质化、高效率生产,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3)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根据本区域的地理条件和资源开采等特点,我县采取以保持水土为基础,结合各种水保措施,实行植物防治和工程措施、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进行总体综合整治,减轻石、沙、泥的危害,缓解旱涝灾害。具体做法是山顶封山育林,山腰种植果茶,山沟筑坝蓄水,山下开垦农田,山边种植旱地作物和牧草,发展畜牧业,或者发展加工业,将水土流失区建成多元化复合型农业经济,从而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体系。 (4)以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可采取“基地+农户+公司”等形式,对农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加工、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5)“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根据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合理调整农、林、果的结构布局,优化各业内部品种结构,实现品种多元化。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间的时空之间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林果株行距中开阔地种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形成不同类型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汇编)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学家A.Howard曾到中国考察并认同中国农民利用有机残体和废物、垃圾等制成堆肥施入农田以维持地力常新的做法,还将这一经验上升成理论写成《农业圣经》流传于世[4],而“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土壤学家阿尔伯韦奇(W.Albreche)1970年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辛顿(M.Worthington)在阿尔伯韦奇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理论和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生态农业及其有关技术》一书中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理论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5] 1984年,美国农学家杰克逊(W.Jackson)进一步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尽可能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化,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1] 由于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弥补传统农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日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生态农业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重视和响应,纷纷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美国农业部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和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而是依靠作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生物生产体系。[1]与此同时,以罗代尔研究所为首,相继成立许多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如新英格兰小农场研究所、华盛顿州的耕作研究农场、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等。德国的生态农业主要以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学农工业形式出现,其主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利用腐殖质和施用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杂草、害虫使用机械除草或有益天敌等方法,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发对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会造成化学污染的化学制剂;发对使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为保护从事生态农业农户的利益,德国还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自然产品”销售系统,在各大城市均设有出售无化学污染食品的“自然食品”商店,其出售价格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售价的1/3-1倍。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起生态

农业生态学原理

第一章 1、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的调节控制规律,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化: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赫尔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4、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环境组分包括辐射、水体、气体、土体。 5、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性质可分为陆地、淡水、海洋生态系统。根据受人类干扰程度可分为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环境组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 7、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答: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是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多了人工环境组分。 3、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 弱。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的精生产力比较高。6、农业生态系统既服从自然生态规律,又服社会经济规律。7、农业生态系统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以人类需求为中心的。(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稳定机制、开放程度、服从规律、系统运行目标)。 第二章 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因素的营养元素。 2、耐性定律(谢福尔):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当这种不足或过多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性上下限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下去。 3、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由生物个体组成的,它是具有可与个体相类比的特征。 4、种群内个体空间分布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嵌式分布。 5、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1、偏利如附在鲨鱼腹上的鱼。 2、原始合作如稻田养鱼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

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 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 。 (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 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 (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多级循环 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人们应采用的食物结构为(以谷类和植物蛋白为主)。 (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生态工程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前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通过巧接食物链使原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了人,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量流经生态系统的各个营养级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单向的)。 (反复循环的) 。 ,它不具备的特点是(无病虫害)。 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下列对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 (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 (大力植树造林)。 (②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应用范围比我国小③我国的生态工程难 (桑树的凋落 (该工程充分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物质循 (分解者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 每一环节都获得产品,循环利用了农业有机废弃物,提高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 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优势种发生改变)。 )占的比重最大。(一年生植物) 1(化肥)2(农药)3(普通洗衣粉)4(石油)和5(高含硫煤炭)这几种物质中,能促使赤潮发生的是(3和1)。 (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沼 --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 (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 (优化结构,改善系统的功能)。 (物质良性循环技术)。 (√) (×) (√) (√) ZEGG生态村永续耕种分区设计是按照土地用途和生态功能而划分的连续的不同区域,进而进行设计建设。(√) (√) (√) (√) (√) 、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二合理组合的生态农业系统称为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 (√) (√) 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 (×) (√) (×) (√) (√) (√) (√) (√) (√) (√) (×) 2009年再次颁布了“生态农业2012年规划”。(×) 。(√) (√) (√) (×) (√) (×) (√) (×) (√) (×) (×) (√) (×) l5度。(√) (√) (×) (√) (√) (√) (×) (√) (×) (√) (√) (√) (√) (√) (×) (√) (√) (×) (√)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1.生态农业的概念。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2.生态农业的内涵。一是在健康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化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3.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 (二)生物种群与群落 1.种群。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2.群落。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点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特点: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三)生态系统 1.概念。指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其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2.基本特征。有时空概念的复杂的大系统;有一定的负荷力;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环境组分包括四方面:辐射、气体、水、土体。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 (四)农业生态系统 1.概念。是指某一特定空间内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互相作用联结成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与这些生物有 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人。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而有些环境如温室、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3.特点。(1)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抗逆性。(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4)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5)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差。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系统,氮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 (六)生态农业的模式 1.农、林、牧、渔、加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1)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 主要包括农林复合生态模式、林牧复合生态技术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和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4个基本类型。 (2)农、牧、渔、加复合生态模式 主要包括农、渔复合生态模式、农、牧、渔复合生态模式和农、牧、渔、加复合生态工程技术模式3个基本类型。 2.种、养、加复合模式 主要包括鱼—桑—鸡模式、鸡—猪—鱼模式、牛—鱼模式、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鸡—猪模式、鸡—猪—牛模式。3.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 4.设施生态栽培模式 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其典型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清洁栽培模式、设施种养抓结合生态模式和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 5.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 6.草地生态恢复与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 (1)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2)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主要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模式、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和生态果园模式。 (七)立体种养技术 1.立体种植技术。指在同一田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的特点。 (1)果园间套地膜马铃薯。(2)温室葡萄与蔬菜间作。(3)大蒜、黄瓜、菜豆间套栽培技术。(4)新蒜、春黄瓜、秋黄瓜温室蔬菜栽培技术。(5)旱地玉米间作马铃薯的立体种植技术。(6)麦套春棉地膜覆盖立体栽培技术。(7)麦套花生粮油型立体种植技术。 2.立体养殖技术。鱼鸭混养生态养殖模式。 3.立体种养技术。(1)“农作物秸秆养牛、牛粪肥田”的农牧结合模式。(2)粮、经、饲三元种结构,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农牧结合模式。(3)利用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家畜的农牧结合模式。(4)草图轮作,以草养畜,治理盐碱沙荒地的农牧结合模式。(5)种养复合式农牧结合模式。(6)北方“养猪、养鸡、种菜、种果”庭院生产模式。(7)莲田养鱼模式 (八)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体、害虫和杂草的方法。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以虫治虫,即利用捕食性、寄生性的昆虫如蚜狮、草蛉、寄生蜂和瓢虫等防治害虫;(2)以微生物治虫,即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毒素等)防治害虫;(3)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即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抗生物质等)防治植物病原菌(包括土壤中的病原菌);(4)杂草的生物防治,即利用食草昆虫和专性寄生于杂草的病原菌防治杂草。 (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1.配方施肥的概念及作用。 (1)概念。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不同作物品种需肥特性、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气候条件,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制定合理的平衡施肥方案(氮磷钾中微适宜用量和比例、相应的施肥技术),实行无机与有机、氮肥与磷、钾肥,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2)作用。增肥增收效益明显;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协调养分提高品质;调控营养防治病害;有限肥源合理分配。 2.方法。地力分区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法。 3.流程。采集土样→土壤化验→确定配方→加工配方肥→按方购肥→科学用肥→田间监测→修订配方。 (十)设施农业技术 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地膜覆盖类型。(2)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日光温室栽培技术 3.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十一)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温室模式 模式的组成: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特点: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合理利用光热资源;物质循环、相互转化、多级利用;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卫生条件;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沼气池建造及使用技术;猪舍温、湿度调控技术;猪舍管理和猪的饲养技术;温室覆盖与保温防寒技术;温室温、湿度调控技术;日光温室综合管理措施等。 (2)配套技术: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高产栽培技术;畜、禽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 (3)施工技术:要想使“四位一体”工程取得良好运行效果,标准化施工是关键。 2.西北“五配套”生态果园模式 模式的组成:是从西北丘陵旱作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果、果牧结合、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具体形式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和一个看营房。详见下图。技术要点:沼气池是生态果园的核心;集水系统;滴灌系统 3.南方“猪—沼—果”生态家园模式。模式的组成:是以沼气池为纽带,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实用技术体系。 4.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稻—沼—蟹”模式,“莲—沼—鱼“模式。 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处理模式 模式组成:是根据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沼气发酵为核心,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养殖场粪污的目的。 技术组成: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饲料清洁生产技术、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固液分离技术和干清粪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有机肥和复合肥生产技术。 (十二)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和生态循环关系,建立并优化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通过食物链和产品加工环节,提高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效率以实现增值,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结构。

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第三版】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1.每18个月芯片的性能和速度均提高一倍,每隔12年软件生产大约提高一倍。 2.软件:是能够完成预定功能和性能的可执行的计算机诚信度。包括使程序正常执行所需的数据,以及有关描述程 序操作和使用的文档。即:软件= 程序+ 文档 3.软件的特征: 软件的开发不同于硬件设计、不同于硬件制造、不同于硬件维修。 4.软件危机出现的原因: 软件维护费用的急剧上升,直接威胁计算机应用的扩大; 软件生产技术进步缓慢,是家居软件危机的重要原因。 -------------------------------------------------------------------------------------------------------------------------------------------------------------------- 5.软件工程学的范畴: 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开发方法学、软件工具、软件工程环境)、软件工程管理(软件管理学、软件经济学、度量学)。 6.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它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 目的是为了实现按照预期的进度和经费完成软件生产计划,同时提高软件的生产率和可靠性。 7.软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程序、软件、软件产品3个阶段。 8.工具和方法是软件开发技术的2大支柱。 9.3种编程泛型: 过程式编程泛型、面向对象编程泛型、基于构件技术的编程泛型 10.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数据和操作被封装在一个对象中,对象之间则是通过消息相互联系。 11.构件:标准化/规格化的对象类。 12.常用变成力度的大小来比较3种编程泛型的差异。 粒度由小到大依次是:过程式编程范式、面向对象编程范式、基于构件的编程泛型。 13.软件工程的分化: 传统软件工程: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面向过程编码-》软件测试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OO分析与对象抽取-》对象详细设计-》面向对象的编码与测试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以可复用构件和测试工具为后盾): 领域分析和测试计划定制-》领域设计-》建立可复用构件库-》按‘构件集成模型’查找与集成构件 14.分析先于设计,设计先于编码,使程序(的结构)适合于问题(的结构)。 第二章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过程 1.软件生存周期:计划、开发、运行3个时期。 需求分析-》软件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软件测试-》运行维护 2.需求分析(用户视角):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环境约束、外部接口描述。 3.软件分析(开发人员视角):建立与需求模型一致的,与实现无关的软件分析模型。 4.软件设计:总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确定软件的数据结构和操作)。 5.单元测试通常与编码同时进行。 6.软件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7.Boehm软件生存周期的划分:系统需求、软件需求、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纠错、测试和预运行、系统维护。-------------------------------------------------------------------------------------------------------------------------------------------------------------------- 8.瀑布模型特点:阶段间的顺序性和依赖性、推迟实现的观点、保证质量的观点。 9.瀑布模型存在的问题:只有在需求分析准确的前提下,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 快速原型模型:原型系统只包括对未来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系统的重要接口。特点:快速开发工具、循环、低成本。种类:渐进型、抛弃型。

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 概念说明 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它不单纯着眼于单年的产量,单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中国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由“产量型”农业转向“质量效益型”农业,现在又开始迈进向生态型农业探索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生态农业- 基本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它不仅高度地函盖了各种先进农业的理论和模式,而且又使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模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三个效益”的统一,是农业理论和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突破。 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八个方面: 一是在现代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 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 三是以科技和劳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2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1.生态农业的概念。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2.生态农业的内涵。一是在健康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化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3.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 (二)生物种群与群落 1.种群。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2.群落。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点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特点: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三)生态系统 1.概念。指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其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2.基本特征。有时空概念的复杂的大系统;有一定的负荷力;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环境组分包括四方面:辐射、气体、水、土体。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 (四)农业生态系统 1.概念。是指某一特定空间内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互相作用联结成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与这些生物有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人。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而有些环境如温室、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3.特点。(1)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抗逆性。(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4)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5)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差。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系统,氮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 (六)生态农业的模式 1.农、林、牧、渔、加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1)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 主要包括农林复合生态模式、林牧复合生态技术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和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4个基本类型。 (2)农、牧、渔、加复合生态模式 主要包括农、渔复合生态模式、农、牧、渔复合生态模式和农、牧、渔、加复合生态工程技术模式3个基本类型。 2.种、养、加复合模式 主要包括鱼—桑—鸡模式、鸡—猪—鱼模式、牛—鱼模式、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鸡—猪模式、鸡—猪—牛模式。 3.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 4.设施生态栽培模式 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其典型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清洁栽培模式、设施种养抓结合生态模式和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 5.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 6.草地生态恢复与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 (1)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2)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主要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模式、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和生态果园模式。 (七)立体种养技术 1.立体种植技术。指在同一田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的特点。 (1)果园间套地膜马铃薯。(2)温室葡萄与蔬菜间作。(3)大蒜、黄瓜、菜豆间套栽培技术。(4)新蒜、春黄瓜、秋黄瓜温室蔬菜栽培技术。(5)旱地玉米间作马铃薯的立体种植技术。(6)麦套春棉地膜覆盖立体栽培技术。(7)麦套花生粮油型立体种植技术。 2.立体养殖技术。鱼鸭混养生态养殖模式。 3.立体种养技术。(1)“农作物秸秆养牛、牛粪肥田”的农牧结合模式。(2)粮、经、饲三元种结构,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农牧结合模式。(3)利用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家畜的农牧结合模式。(4)草图轮作,以草养畜,治理盐碱沙荒地的农牧结合模式。(5)种养复合式农牧结合模式。(6)北方“养猪、养鸡、种菜、种果”庭院生产模式。(7)莲田养鱼模式(八)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体、害虫和杂草的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以虫治虫,即利用捕食性、寄生性的昆虫如蚜狮、草蛉、寄生蜂和瓢虫等防治害虫;(2)以微生物治虫,即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毒素等)防治害虫;(3)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即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抗生物质等)防治植物病原菌(包括土壤中的病原菌);(4)杂草的生物防治,即利用食草昆虫和专性寄生于杂草的病原菌防治杂草。 (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1.配方施肥的概念及作用。 (1)概念。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不同作物品种需肥特性、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气候条件,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制定合理的平衡施肥方案(氮磷钾中微适宜用量和比例、相应的施肥技术),实行无机与有机、氮肥与磷、钾肥,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2)作用。增肥增收效益明显;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协调养分提高品质;调控营养防治病害;有限肥源合理分配。 2.方法。地力分区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法。 3.流程。采集土样→土壤化验→确定配方→加工配方肥→按方购肥→科学用肥→田间监测→修订配方。 (十)设施农业技术 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地膜覆盖类型。(2)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日光温室栽培技术 3.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十一)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温室模式 模式的组成: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特点: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合理利用光热资源;物质循环、相互转化、多级利用;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卫生条件;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沼气池建造及使用技术;猪舍温、湿度调控技术;猪舍管理和猪的饲养技术;温室覆盖与保温防寒技术;温室温、湿度调控技术;日光温室综合管理措施等。 (2)配套技术: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高产栽培技术;畜、禽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 (3)施工技术:要想使“四位一体”工程取得良好运行效果,标准化施工是关键。 2.西北“五配套”生态果园模式 模式的组成:是从西北丘陵旱作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果、果牧结合、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具体形式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和一个看营房。详见下图。技术要点:沼气池是生态果园的核心;集水系统;滴灌系统 3.南方“猪—沼—果”生态家园模式。模式的组成:是以沼气池为纽带,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实用技术体系。 4.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稻—沼—蟹”模式,“莲—沼—鱼“模式。 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处理模式 模式组成:是根据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沼气发酵为核心,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养殖场粪污的目的。 技术组成: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饲料清洁生产技术、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固液分离技术和干清粪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有机肥和复合肥生产技术。 (十二)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和生态循环关系,建立并优化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通过食物链和产品加工环节,提高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效率以实现增值,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结构。 1.生态建设与主要做法。(1)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建设。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注重可持续发展。(2)农业有机肥料综合利用。(3)新能源建设。 2.建设成效及经济效益。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十三)山东胜利油田生态农场 1.生态建设 (1)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经济建设;(2)农业生态工程建设;(3)沼气工程建设 2.成效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生产产值大幅度增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人均收入大为提高;产业结构日益合理。生态效益分析:光能利用率显著提高;饲料报酬率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 (十四)辽宁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 以生态养殖技术为依托,发展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种经营,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示范区。 1.主要做法。(1)系统结构的设计和确定。系统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初级生产者、次级生产者、水生生态系统和有机污水净化系统。(2)污水的三段净化、四步利用。猪圈的污水通过猪舍两侧的排水沟排到水葫芦池、细绿萍地、鱼蚌混养池、水稻田,逐步完成三段净化、四步利用。 2.效益分析。生态效益: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大大提高;环境景观大为改善。 (十五)珠江三角洲的人工基塘系统 一种典型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在塘基上种植经济作物(如桑、花、蔗等),将其副产品或废物饲喂塘中养殖的动物(如鱼、蟹等),用塘水浇灌、塘泥施肥于基上植物,从而使水陆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联结成一个互利共生、良性循环的复合系统。

生态农业学习资料

生态农业 定义1: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进行的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特点 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模式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