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外科脱位后髋关节内手术入路

髋关节外科脱位后髋关节内手术入路
髋关节外科脱位后髋关节内手术入路

手术技术:髋关节外科脱位后髋关节内手术入路

2015-01-09 13:49来源:中华外科杂志作者:张洪邹吉扬肖凯

字体大小

-|+

髋关节的关节囊近端附丽于髋臼缘,远端附丽于股骨颈基底,关节内结构除髋臼与股骨头之外,还包括全部股骨颈。在髋关节手术中,需要充分显露髋关节所有结构方得以观察和处理髋关节内的畸形和病变,例如:股骨头骨折、股骨髋臼撞击症(FAI)、股骨头骨骺滑脱(SCFE)、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等关节内畸形与疾病。

但是髋关节脱位后引发股骨头血运损伤和股骨头坏死很常见,是关节外科医生最担心的手术并发症。本文重点围绕髋关节外科脱位这一主题,介绍了该外科脱位技术入路的临床应用。

一、股骨头的主要血管解剖

既往股骨头主要血供被认为是来自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环绕在股骨头颈交界处的基底动脉环,并以此发出数条侧骨骺动脉以及圆韧带动脉,后续证实圆韧带动脉对股骨头血运供应微弱,没有临床意义。

同时发现当股骨头颈交界处从下向上切断90%,仅保留股骨头颈在上端的连续时股骨头动脉灌注良好;当股骨头颈交界处上端被切断时股骨头血运完全丧失说明股骨头颈交界上端血管对股骨头血运的重要性。

有研究发现起于股动脉的旋股内侧动脉(MFCA) 于髂腰肌与耻骨肌间,经闭孔外肌与短收肌之问到达髋关节后面,其终支在股方肌深侧沿闭孔外肌下缘向外上至转子窝,最后跨过闭孔外肌腱浅面或深面直接延续为MFCA 的深支。

MFCA 深支通过股骨颈外上方在股骨头颈交界处进入股骨头(图1)。MFCA 深支是股骨头血供的命脉,仅靠MFCA 深支即可保证股骨头的血供,而如果任何原因伤及股骨头颈交界处外侧MFCA 深支进入股骨头的穿支,股骨头的血供基本丧失。因此,保护好该血管进入股骨头的穿支是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核心。

二、手术技术

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1) 股骨头的血供主要来自MFCA 深支,并从股骨头颈交界处外上方进入股骨头。(2) 应用大转子截骨并向前翻转,保持大转子后方外旋肌群的完整性,使在其中穿行的MFCA 得以保护。

(3) 髋关节前外侧切开关节囊并脱位,避免损伤该血管进入股骨头的穿支。(4) 如果需要显露股骨颈等更广泛的区域,可切除大转子基底面后上方1/3 的松质骨并做骨膜下剥离,保持骨膜的完整性以保护外旋肌群在大转子后方附丽点和穿行其中的MFCA 深支不受千扰,形成软组织血管瓣。

该软组织血管瓣由于从骨组织上被完整剥离出来,使穿行其中的血管既受到软组织的保护而安全无忧,又因为软组织血管瓣脱离骨性附丽而游韧有加,这样在股骨头和髋臼之间,特别是股骨颈区域可产生少11 cm 的安全操作空间,提供大约360°的股骨头、颈以及完全的髋臼视野。

该手术技术被称之为“软组织血管瓣延长”技术,是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扩充,也是股骨头骺滑脱复位术,股骨颈截骨术以及股骨缩头手术等关节内手术的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

(一)常规外科脱位技术

患者取侧卧位,选择Kocher-Langenbeck 切口,切开阔筋膜。然后将大腿内旋,找到臀中肌后缘和大转子的后上方转子窝。用摆锯做一个厚度约为 1.5 cm 左右大转子截骨,注意保持大转子窝旁骨组织的完整性,避免损伤其下方走行的MFCA 深支(图2)。将分离的大转子连同臀中肌推向髋关节前方(图3)。

从关节囊后下方向前上方剥离臀小肌,注意保护或小心切断梨状肌腱,因为其下方即有支配股骨头的MFCA 深支穿行。显露关节囊的前部、上部和后上部。为了避免损伤MFCA 在股骨头的穿支,需要沿着股骨颈长轴在大转子的前方纵形切开关节囊,之后呈“Z”形在关节囊在股骨颈内侧的附丽处切开并延长,在髋臼交界处转向后方切开股骨头上后方的关节囊(图4)。

切开关节囊时应注意保护切口下方的股骨头软骨和关节盂唇结构。极度屈曲外旋股骨,剪断圆韧带,股骨头即可脱出(图5)。由于圆韧带动脉并非股骨头血供的主要来源,圆韧带在股骨头的残留部应被切除而不会影响股骨头血运。

在髋臼前方和下方横韧带处放置骨撬,此时全部髋臼和股骨头颈结构完全显露清楚,能够行髋关节内病灶清除,盂唇修整以及股骨头凸轮的修整等手术操作。

为了证明股骨头的血供是否存在可以在脱位的股骨头上钻一个小孔。修整完股骨头颈交界的骨赘或凸轮后,松质骨表面的渗血,也能提示股骨头血供良好。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多普勒血流测量仪可以了解股骨头血液灌注的动态分布图。为防止关节软骨干燥,可以持续使用林格乳酸盐溶液冲洗关节软骨。

髋关节内手术操作完成后,牵引下肢,屈膝、内旋即可使髋关节复位。缝合关节囊不能过紧,否则会可以增加支持带血管的张力,从而导致股骨头血流灌注下降。可用2-3 枚 3.5 或 4.5 mm 皮质骨螺钉固定大转子截骨块。

(二)髋关节外科脱位、软组织血管瓣延长技术

对于髋关节内的复杂操作,例如:扁平髋的缩头术、股骨头骺滑脱的复位术、股骨颈截骨术等复杂手术,上述的显露方法由于小旋转肌完全附丽于大转子的骨质上,穿行在其中的血管被骨和肌肉组织束缚,这种状态下显然给术者的操作空间有限。

解决方法是在大转子截骨后,继续在截骨面的后上1/3 斜行切骨,行外旋肌在大转子后方附丽点的骨膜下剥离,保持骨膜组织和外旋肌附丽的完整性,骨膜的完整保护了穿行血管的完整,外旋肌脱离骨性附丽使其移动幅度大大增加(图6)。

由于穿行在外旋肌中的MFCA 深支的松弛度明显升高,在股骨颈和周围结构的手术操作的空间增大,安全度异随之增加。

三、髋关节外科脱位的适应证

髋关节镜技术的局限性在于只能处理盂唇损伤、FAI、关节内游离体、滑膜病变等,不能在动态情况下观察股骨髋臼的撞击,而且操作技术较为复杂,神经牵拉损伤、关节软骨损伤的并发症时有报告。

外科脱位联合股骨颈软组织血管瓣延长技术可以处理SCFE、扁平髋等股骨头畸形的矫形(缩头术)、股骨颈截骨手术等复杂畸形矫形手术。未来,我们还可以通过该技术进行软骨移植等。

四、近年来髋关节外科脱位的临床应用

(一)股骨髋臼撞击症(FAI)

临床上,FAI 是造成髋关节骨关节炎的重要原因。对于凸轮型撞击的患者来说,脱位后能够充分修整髋臼盂唇和切除股骨头颈处骨突,消除撞击因素,而钳型撞击征的患者可以通过切除部分骨性髋臼缘,修整并重新固定盂唇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术中还可随时活动髋关节,观察撞击是否解除彻底。

(二)股骨头骨骺滑脱(SCFE)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青少年SCFE 越来越受到小儿骨科及髋关节外科的关注,SCFE 所致头颈部畸形导致FAI,可致关节软骨损伤,可过早出现骨关节炎。由于股骨头骺滑脱能够在滑脱的交界面形成骨痂而严重影响头骺的复位,因此在保证股骨头血运的情况下切除骨痂和股骨颈短缩是纠正头骺畸形,达到滑脱头骺的解剖复位的关键所在。

(三)股骨颈截骨术

股骨粗隆间和股骨粗隆下内翻、外翻或旋转截骨术是治疗股骨近端畸形的常用手术方法。但是,对于髋关节内畸形,例如股骨头骺反向滑脱等关节内畸形的患者,在股骨颈或股骨头基底做截骨会更准确和简单。在软组织血管瓣延长技术的保障下,这种手术成为可能。通过做股骨头下截骨,使外侧滑移的头骺复位,股骨头颈力线恢复正常。

对于部分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坏死范围局限在股骨头负重区以及头的前侧,而股骨头后方的骨质正常。转子间股骨头向前旋转截骨术将正常的股骨头后侧旋转至负重区,坏死区域从负重区旋出。由于该手术截骨部位在转子问,手术中旋转并不容易。

(四)股骨头缩头术

股骨头大头畸形、扁平髋畸形等先天或继发畸形造成股骨头变大或变扁,有些股骨头呈蘑菇头样改变,伴有/不伴有髋关节的覆盖不全。即使能够纠正髋臼的覆盖不良,超大或扁平的股骨头很难被相对小的髋臼容纳,获得满意的覆盖。

基于对股骨头血供的理解,股骨头外侧半由MFCA 深支支配,股骨头内侧半由MFCA 内侧支提供。因此,在内外侧血管完整的条件下将股骨头劈开后再闭合到一起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常与髋关节周围截骨术及股骨大转子下移术(又称股骨颈相对延长术)联合实施。(五)8 岁以上儿童与青少年髋脱位的切开复位关节囊成形术

8 岁以上儿童与青少年髋单侧关节完全脱位患者由于手术复位的效果不佳,长期以来的治疗选择是等待未来人工关节置换术。

Ganz 等通过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改良Colonna 关节囊成形术,完全避免股骨头坏死的术后并发症,髋臼的修整使用髋臼锉,使髋臼成形更加完美,并获得了最长20 余年良好的手术效果。

五、髋关节外科脱位的并发症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髋关节脱位最主要的并发症,还包括大转子截骨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异位骨化、坐骨神经损伤等术后并发症。文章摘自《中华外科杂志》2014 年12 月第52 卷第12 期P915-918

文章作者:张洪邹吉扬肖凯

髋关节假体材料及界面选择

髋关节假体材料及界面选择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作者:陈百成 髋关节假体材料及界面选择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非感染性髋关节疾病终末期的最佳方法之一,具有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恢复关节的稳定和功能等优点,已经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同,并迅速推广。但随着初次置换数量的不断增加,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手术失败需要翻修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人工假体的磨损及松动问题促使关节外科医生对髋关节假体材料及界面的选择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髋关节假体材料的应用分析 人工髋关节是受力复杂的负重关节,同时承受拉力、压力、扭转和界面剪切力以及反复疲劳、磨损的综合作用,每年要承受100 万~300 万次循环的体质量负荷并且由于其长期植入体内,要经受体液的腐蚀作用。鉴于特殊的使用环境,假体材料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生物相容性好。即生物材料能被人体组织所接受、且对人体无毒、无排异反应等。2、生物力学相容性好。人工关节材料与骨骼的弹性模量、热膨胀性能及其强度应尽量一致,才能将应力通过人工关节材料-组织界面进行有效传递。3、生物结合性能好、固定好:即要求人工关节与周围的骨组织结合良好、不发生相对移动和下沉等。4、寿命长。人工关节一般设计寿命为20~50 年。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由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摩擦系数、费用低廉以及较好的抗磨损性能而成为制造人工关节假体的常用材料。但聚

乙烯假体的最大问题是材料磨损以及产生的磨损颗粒。在关节活动过程中假体表面发生形变是聚乙烯假体磨损产生微米和亚微米颗粒的核心特征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就聚乙烯使用中的磨损问题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对聚乙烯进行表面改性,主要利用辐射交联和离子注入等表面处理技术,改变聚乙烯的表面分子结构、物理和化学特性,达到提高抗磨损性能和生物力学相容性的目的。Martell 等研究发现,体内常规聚乙烯线型磨损0.21mm/年,而高交联聚乙烯则仅为0.14 mm/年。 金属材料是制造人工关节假体的重要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钴钼合金、钴铬钼合金、钛合金等。现代金属材料强度高,具有抗弯曲、扭转和抗疲劳特性。新一代假体采用大头、高抛光、小间隙,直径相差约100μ m 组合设计时其摩擦性能非常理想。然而,金属的弹性模量(100~200 GPa)与人体骨骼(1~30 GPa) 相差甚远,导致了应力遮挡效应,从而引起假体的疏松和不稳定,并且由于金属是生物惰性材料,植入人体后始终作为宿主的异体存在,容易变形和松动。 陶瓷材料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主要有氧化铝、氧化锆、羟基磷灰石(HA)以及复合陶瓷等。陶瓷的离子结构可以吸引带极性的液体,使之均匀地覆盖在陶瓷的表面,有利于形成流体薄膜润滑效果,并且陶瓷材料硬度高、磨损率低、磨损颗粒小。另外陶瓷可以在潮湿的条件下正常工作,克服了金属假体在体内潮湿环境下容易释放金属离子的问题。加快陶瓷磨损的有关因素有垂直位臼杯、股骨颈碰撞以及股骨头分离等,这些对术者的手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髋关节置换问题

全髋置换手术,查了些资料,提些问题 1. 关节选择何种手术入路? 2. 关节手术前X片拍摄的要求是什么? 3. 髋关节二次手术的入路与以前手术入路的关系如何,如何选择二次手术的入路? 4. 髋臼拉勾的安放位置? 5. 术中怎样使髋关节脱位? 6. 股骨截骨时如何确定截骨线? 7. 髋臼显露困难主要原因有那些? 8. 在锉髋臼之前如何清理髋臼? 9. 髋臼显露时是否需要切除关节盂唇?是否需要切除关节盂唇上的骨赘? 10. 是否需要切除髋臼的横韧带? 11. 使用髋臼锉时,一般从多大型号开始? 12. 使用髋臼锉的时候,是要求保持什么样的角度? 13. 臼杯螺钉是否能打到对侧皮质? 14. 上臼杯螺钉时,为什么有的螺钉旋入时比较紧而有的螺钉旋入比较松? 15. 外杯与外植入器杆连接以后,有时远端螺纹杆会长出外杯口扣,这时怎么办? 16. 装髋臼假体时候,资料上说要比髋臼锉大一号,但这时发现打入假体的时候非常困难,何原因? 17. 打髋臼螺钉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8. 内外杯都打进去后,这时发现不满意,我们能不能内杯不取,直接调整角度? 19. 内杯植入后是否还能取出? 20. 暴露不好时,如何放置内杯? 21. 臼杯放后,如果前倾角度偏大,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股骨柄假体的前倾角来补救? 22. 如何充分显露股骨截骨面? 23. 如何保护坐骨神经?防止坐骨神经的牵拉? 24. 切断外旋肌群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5. 是不是一定要用开口器? 26. 髓腔锉打入困难,或者是髓腔锉打入顺利,但是假体植入困难,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27. 大转子螺钉一定要用吗? 28. 术中发生股骨近端劈裂骨折如何处理? 29. 术中发生股骨近端较复杂骨折如何处理? 30. 术中髋关节假体试模安装完毕后,如何判断关节松紧,如何判断假体安放后位置良好? 31. 如果术中关节紧张,关节无法复位,是否可以切断髂腰肌? 32. 术后脱位如何处理? 33. 术后非骨水泥假体患者何时下地活动? 34. 术后臀部疼痛原因何在? 35. 术前X线片评估对术者有哪些帮助? 36.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常见原因? 37. 如何预防术后关节脱位? ------------------------------------------------------------------------------------------------------ 答案发上来供大家参考 1关节选择何种手术入路? 前外侧入路:切口起自髂棘中段,沿髂棘向前至髂前上棘,然后转向髌骨外缘方向延伸10—12CM,切口的下端略向外侧后方弯曲3-5CM。后外侧入路:切口起自髂后上棘外下方约6CM处,沿臀大肌纤维方向至股骨大转子后缘,继转向股骨干方向,向下延伸约5CM。外侧入路:切口起自股骨大转子下方8CM,沿股骨外侧缘向上经大转子顶端转向后上

(完整版)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常见并发症和意外的处理预案

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常见并发症和意外的 处理预案 一、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手术的彻底失败,并造成患者的残疾,多数感染病例最终需要再次手术去除假体和骨水泥,严重患者甚至死亡,常被称为“灾难性的并发症”。对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感染的处理重在预防措施的使用,防止感染发生,一旦发生感染,及早的诊断与治疗。 1.临床表现 人工关节感染的临床表现常是多样化的。一些人工关节置换术早期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与一般化脓性感染一样,急性炎症的体征明显,术后体温持续性增高,患肢疼痛,尤其被动活动关节时疼痛更剧,有些人工髋关节感染后可能只有关节疼痛而持续数月或数年。少数病人可出现皮肤瘘管或局部有分泌物排出。 早期急性感染的症状多出现于术后3, 4周内。晚期血源性人工关节感染常发生在成功的人工关节术后数月至数年。常见的感染源可来自齿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等。病人可出现数天感染症状,而后发生晚期人工关节感染。晚期深部感染其临床表现特殊,一般局部急性炎症不明显,常无红、肿、热等表现,体温和白细胞可以不高,但血沉较高,一般可达40?500mm/h,甚至100mm/h。

人工关节慢性感染属低毒性细菌感染。一般患者由术后开始即出现关节疼痛。常有休息时或夜间疼痛。有时术后早期有伤口愈合不良,浅层感染或术后伤口引流管换除较晚的历史。病人无全身或局部感染症状。有时血沉增快。 影像学检査:人工关节早期急性感染X 线片除可见软组织肿胀外,无其他特殊表现。在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出现局灶性骨溶解缺损并迅速发展扩大,在假体柄周围骨有明显骨膜反应,应高度怀疑有感染存在。 2.实验室检查 对长期疼痛或松动的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应行血沉及C反应蛋白检验。当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髙,而临床表现疑有感染者,应行关节穿刺抽液进行细菌学检查。 穿刺液行常规检查,革兰染色及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应抽取三个标本,如三者均为阴性则可除外感染。如三者均为阳性则可确定有感染存在。如有一标本为阳性则应再行第二次穿刺,以确定诊断。为避免假阴性,穿刺前应停用抗生素4周。 诊断人工关节感染的程序可确定如下: 1.病史(发热、疼痛)。 2.体征(关节渗液、红肿、关节积液等)。 3.血液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

髋关节假体脱位的应急预案

潢川县人民医院骨科应急预案演练记录表题目组织人 日期、时间地点 应到人数实到人数培训率 参加人员签名: 应急预案内容及流程髋关节假体脱位的应急预案内容 一、患者发生髋关节假体脱位时,立即告知值班医生和主管医生,通知告知患者暂时的禁食水,并为患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二、积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联系放射科,积极准备为患者进行放射科检查工作。 三、患肢制动,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情况。 四、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暂时不用镇痛药物。 五、积极处理患者手术禁忌的疾病,为手术复位做好准备。 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髋关节假体脱位的应急预案流程 髋关节假体脱位的患者 告知患者暂时的禁食水,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马上通知医生 积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 放射科检查的准备工作 观察末梢血运,同时患肢制动 观察患肢的疼痛,暂时不用镇痛药物 处理手术禁忌的疾病,为手术复位做好准备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应急预案演练脚本髋关节假体脱位的应急预案演练 演练时间:2017年4月10日 演练地点:骨科病区 演练内容:髋关节假体脱位的应急预案演练 参加人员:值班医师杨克勇,副主任医师程先明,护士董珍珍,病人李某、陪护刘某 演练场景及记录: 10床病人李某,因左侧股骨颈骨折于4月8日行髋关节置换术。现术后第2日。 护士站呼叫器响起,护士董珍珍接听。陪护刘某:10床病人现在感觉做手术的那条腿疼痛,不能动了。护士进病房询问病人,进一步询问得知陪护今晨协助患者翻身后,患者突然感觉左髋部疼痛剧烈,左下肢不能活动。考虑患者可能发生髋关节假体脱位,立即告知值班医生杨克勇,通知告知患者暂时禁食水,并为患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积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制动,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情况。 值班医师及护士协助转移病人至担架床,联系放射科,积极准备为患者进行放射科检查工作。 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暂时不用镇痛药物。 值班医师通知上级医师程先明,电话通知手术室,麻醉科,积极处理患者手术禁忌的疾病,为手术复位做好准备。 X线结果回报显示患者髋关节假体脱位。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签字,护士做好术前准备后推入手术室。

髋关节外科脱位后髋关节内手术入路

手术技术:髋关节外科脱位后髋关节内手术入路 2015-01-09 13:49来源:中华外科杂志作者:张洪邹吉扬肖凯 字体大小 -|+ 髋关节的关节囊近端附丽于髋臼缘,远端附丽于股骨颈基底,关节内结构除髋臼与股骨头之外,还包括全部股骨颈。在髋关节手术中,需要充分显露髋关节所有结构方得以观察和处理髋关节内的畸形和病变,例如:股骨头骨折、股骨髋臼撞击症(FAI)、股骨头骨骺滑脱(SCFE)、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等关节内畸形与疾病。 但是髋关节脱位后引发股骨头血运损伤和股骨头坏死很常见,是关节外科医生最担心的手术并发症。本文重点围绕髋关节外科脱位这一主题,介绍了该外科脱位技术入路的临床应用。 一、股骨头的主要血管解剖 既往股骨头主要血供被认为是来自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环绕在股骨头颈交界处的基底动脉环,并以此发出数条侧骨骺动脉以及圆韧带动脉,后续证实圆韧带动脉对股骨头血运供应微弱,没有临床意义。 同时发现当股骨头颈交界处从下向上切断90%,仅保留股骨头颈在上端的连续时股骨头动脉灌注良好;当股骨头颈交界处上端被切断时股骨头血运完全丧失说明股骨头颈交界上端血管对股骨头血运的重要性。 有研究发现起于股动脉的旋股内侧动脉(MFCA) 于髂腰肌与耻骨肌间,经闭孔外肌与短收肌之问到达髋关节后面,其终支在股方肌深侧沿闭孔外肌下缘向外上至转子窝,最后跨过闭孔外肌腱浅面或深面直接延续为MFCA 的深支。 MFCA 深支通过股骨颈外上方在股骨头颈交界处进入股骨头(图1)。MFCA 深支是股骨头血供的命脉,仅靠MFCA 深支即可保证股骨头的血供,而如果任何原因伤及股骨头颈交界处外侧MFCA 深支进入股骨头的穿支,股骨头的血供基本丧失。因此,保护好该血管进入股骨头的穿支是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的核心。

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

THA 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已经较为普及,医生常规采取的是后外侧入路进行置换,前入路使用较少。来自Rothman 研究所的Zachary D. Post, MD 等进行了综述,原文发表于JAAOS 2014 年22 卷第9 期上。 摘要:早在19 世纪,髋关节前侧入路(DAA)就已见诸报道。如今,该入路时常还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随着过去十年中微创手术的不断增多,该手术入路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为DAA 入路而设计的新型手术器械和手术床使得医生在操作时更加便利。部分医生认为该入路对肌肉损伤更小、疼痛更轻且术后恢复更快,但目前的临床证据较为有限,且缺乏长期随访的结果。该手术入路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且存在特有的并发症,不过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会随着术者经验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目前髋关节外科医生和患者更关心的问题是DAA 入路是否能够获得比其他入路更好的早期及远期结果。 过去的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常会采用直接外侧入路或后侧入路,但随着近些年来微创技术的不断推广,其他的一些手术入路也开始进入了的临床医生的视野。 这其中的大部分手术入路应用非常有限,如双切口入路,而前侧入路却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前侧入路利用了阔筋膜张肌(TFL)和缝匠肌之间的间隙显露髋关节,因而支持者认为经前侧手术入路行THA 对肌肉的损伤更小、疼痛更轻,且术后恢复更快。 虽然目前大多数美国医生对该手术入路并不十分了解,但均对该入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假体制造商也希望借助直接前侧入路来推广新的手术器械,甚至包括专为直接前侧入路设计的手术床。但前侧入路也存在一些其特有的并发症,且缺乏远期的随访结果。了解前侧入路的前世今生将更有利于我们对其在全髋置换术中的角色有着更充分的认识。 历史 Carl Hueter,一位大师级的德国外科医生,于1881 年首次描述了髋关节前方入路,并发表于《外科概要(Der Grundriss der Chirurgie)》一书中,因此该入路又被称为Hueter 入路或采用Hueter 间隙。直到1917 年,经过Smith-Peterson 的报道以后,该手术入路才逐渐广为人知。 1950 年,法国医生Judet 也对前侧入路进行的髋关节置换进行了报道,O’Brien 在1955 年对其采用前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经验进行了报道。而到了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随着Charnley 低摩擦人工关节和转子截骨术的流行,前侧入路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仅在治疗儿童髋关节感染时才偶有使用。1980 年,Light 和Keggi 报道了104 例使用前侧入路行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经验,手术时间平均65 分钟,输血量平均1.9 个单位,没有发生术中并发症,住院日平均12.8 天。 改良Smith-Peterson 入路仅在近些年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开始作为THA 的手术入路之一,但真正成为临床医生讨论的热点还要得益于微创手术的流行。部分医生使用该入路时会借助骨折牵引床,而其他一些医生仍坚持使用普通的手术床。 适应症和禁忌症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

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 【摘要】查阅近年来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及综合分析。术前对病人做详细的评估、选择合适的假体;术中提高假体位置安放的准确性、术后避免容易导致脱位的活动范围可以减少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通过详细的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可以降低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关键词】髋关节;人工假体;关节置换;脱位;预防 Abstract: To sum up the methods which can be used to prevent dislocation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Recent original articles about the reasons of dislocation and methods which were used to treat or prevent dislocation were extensively reviewed, and retrosp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Dislocation after THA can be reduced by careful assessment of patients, selecting suitable prosthesis, improving the position of prosthesis and avoidance risk movements.Dislocation after THA can be reduced by careful pre-, intra-, and postoperative assessment. Key words:hip;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dislocation; prevention 髋关节置换是骨科在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就之一,是骨科目前最为成功广泛运用的手术。但作为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假体脱位一旦发生,会对患者和医生的自信心造成很大打击,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早期的研究表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在2%~5%,翻修术的脱位率可高达27%,假体位置异常和软组织张力低是脱位的主要原因[1~3]。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通过详细的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术后脱位的发生率多已在1%以下[4~6]。本文对预防术后假体脱位的措施进行了综述。 1 假体脱位的机制 从力学上讲,脱位是股骨头中心先垂直再平行于髋臼表面的移动,是促进和防止脱位的两种力量相互对抗的结果。股骨活动至一定范围就会出现小转子或股骨假体与髋臼及其周围软组织发生撞击,如果防止脱位的力量不能阻止这一倾向,就会通过杠杆作用导致假体脱位。后脱位是最常见的类型,在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超过一定范围时出现。其次为前脱位,在髋关节后伸、外旋时出现[7]。 关节的稳定性与关节的包容关系及周围软组织的张力有关。假体位置异常时,关节的包容关系较差,日常生活所需的活动即可引起股骨或股骨假体对髋臼的撞击,导致脱位。软组织张力是对抗脱位的因素,较低时关节的稳定性差[8]。对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正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假体类型、提高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增加软组织张力和术后注意活动范围而实现的。 2 术前措施 2.1 软组织张力判断:既往有髋部手术史、有神经肌肉疾患的患者(如脑血栓后遗症患者、小儿麻痹患者等)及老年人等,他们髋部的软组织张力较低,术后脱位的几率较大[6]。对这些患者要详细查体,了解外展肌力量,可根据情况选择单纯股骨头置换、大头假体置换。如外展力量明显降低,可选用限制性假体或术中采用大转子前移,增加软组织张力[6、9~11]。 2.2 合并疾患的诊断:研究表明:合并腰部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对侧髋部畸形及膝部疾病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几率增高[8、12]。这些疾患可能会影响术中假体的安放,也可能会影响术后骨盆的倾斜。诊断这些疾患,在术中做相应的调整,对预防脱位有很大的意义。对腰椎前凸较大的患者,髋臼假体的外展角要小些,前倾角要略大些;腰椎后凸时,髋臼的前倾角要小些[8]。对侧髋部的疾患也会增加术后脱位的发生率。当对

分析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

分析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8-08-09T10:33:22.2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6期作者:太祖华杨建义马文可 [导读] 髋关节疾病终末期患者髋关节疼痛剧烈,下肢活动能力明显受限,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重塑个体髋关节。 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我院2016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66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是否给予手术入路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前方入路组(33例)与后外侧入路组(33例),后外侧入路组患者行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前方入路组患者行直接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数据。结果:前方入路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2小时VAS量表得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各项手术数值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前方入路可有效缩短手术切口,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从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关键词】直接前方入路;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疾病终末期患者髋关节疼痛剧烈,下肢活动能力明显受限,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重塑个体髋关节,恢复个体下肢功能的主要治疗手段,常规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入路为后外侧入路,但是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术中需切开外旋肌群,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后脱位风险较高[1,2]。本次研究对我院2016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66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别行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以及直接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数据,从而论证直接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优越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前方入路组:男女比例为20:13(20/13),年龄在45岁至87岁,中位年龄为(47.2±1.2)岁,发病部位:有23例患者为右髋,有10例为左髋。后外侧入路组:男女比例为19:14(19/14),年龄在46岁至88岁,中位年龄为(47.5±1.5)岁,发病部位:有21例患者为右髋,有12例为左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等方面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我院2016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66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均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指标,患者均出现髋关节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等症状,部分患者髋关节畸形。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骨性关节炎患者。(2)排除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3)排除合并代谢性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患者。 1.3方法 1.3.1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全麻后取侧卧位,常规铺巾消毒后,髂前上棘外1cm至2cm做一长约8cm的手术切口行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逐层分离患者皮肤、皮下组织、阔肌膜张肌肌纤维、肌膜、筋膜后去除患者患侧关节囊前方脂肪垫,切开患者前关节囊,去除患者完整股骨头以及骨赘、卵圆窝周围软组织,充分暴露患者髋臼后以外展角45度至45度,前倾角10度至15度嵌入髋臼假体以及内衬并用螺钉固定,最后复位髋关节,缝合手术切口。 1.3.1后外侧入路组全麻后取健侧卧位,常规铺巾消毒于患侧股骨外侧做一长度约10cm的切口,逐层分离患者皮肤、皮下组织、肌筋膜等组织后充分显露患者关节囊后侧,T形切开患者部分后关节囊后摆距股骨颈截骨,去除完整股骨头后参考直接前方入路组置入髋关节假体。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2小时VAS量表得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各项手术数值。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系统分析相关数据;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数值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数值,具体情况(见表1),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手术切口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2小时局部疼痛轻,且术后恢复明显优于后外侧入路组。 3讨论 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属于传统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入路,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但是术中需切开外旋肌群,从而增加了患者术中出

髋关节镜外科进展

【关键词】髋关节 髋关节是一个深在的杵臼关节,由于早期对它的病理及解剖知识的缺乏,使得髋关节镜的发展落后于其它关节镜的应用。1931年burman第1次介绍了髋关节镜。后经历了漫长的时期,直到最近20年来,随着髋关节镜设备及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关节病变认识的加深,关节镜的应用才迅速发展起来,适应证也在不断的扩大。本文就髋关节镜在关节损伤、股髋撞击症、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等病变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1 设备及外科技术 11 患者体位及入路 患者体位可选择仰卧位或侧卧位。镜下可以将髋关节分为两区,即中央区(髂股连接区)和周围区,后者包括关节囊及盂唇侧壁结构。手术一般需要在特殊的牵引设备下进行,以获得关节镜操作时足够的关节间隙,合适、安全的器械操作空间约需要10 mm。显然,只有在头臼分离的状态下才能进入中央区,在先行中央区检查的前提下,解除牵引,周围室可以得到良好的检查,患者仰卧和侧卧位均有成功报道〔1〕。且仰卧体位可以减少渗入腹腔内液的过度积聚。mason〔2〕等认为牵引的力量有个体差异,术中可由助手依需要增减。研究表明:23 kg的牵引力仅引起与入路毗邻的神经血管结构位置的轻微变化,在下肢的高达64 kg 的牵引力不会导致髋臼唇损害〔3〕。为关节镜的牵引量化提供了客观依据。持续牵引不宜超过2 h,否则,更易出现相应的并发症。 标准的入路包括前侧入路,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除此之外,目前使用的入路还有后侧入路,近转子入路〔2〕。完整的关节镜的检查至少需要3条入路。在诊断性关节镜检查中,常首选近转子入路,并联合前侧入路、后侧入路。有利于观察股骨头,髋臼窝,髋臼唇前后结构〔1〕。 12 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及防治 适应证:常见的适应证:髋臼、软骨损伤,滑膜炎,游离体或异物去除,滑膜软骨瘤切除〔5〕等。关节镜的适应证在不断扩大:关节囊松弛,股髋撞击症(fai),股骨头韧带撕裂或肥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先天性疾病,关节内症状性皱襞〔6〕,股骨头表面部分置换。禁忌证:关节强直、密集的异位骨形成、明显的关节内陷,病态肥胖等限制髋关节头臼分离状态为禁忌证〔7〕。 并发症:因牵引床的立柱引起的阴部神经及会阴损伤,牵引所致的坐骨或股神经损伤,间室综合征,多能在1~3周内恢复。sampson〔8〕统计了22年中的1 000例病人,并发症从最初的15%下降到目前的05%,多是与长时间手术有关的神经影响和腹腔内渗液。严重者为器械操作引起的软骨损伤,还有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多发生在牵引设备发展的早期阶段。griffin〔9〕等采取了试验性牵引及量化牵引方法,治疗 640例病人,总的并发症为16%,没有严重及长期的并发症,认为关节镜可以安全开展。 2 髋关节损伤的诊治 21 髋臼唇损伤 髋臼唇是附着在髋臼软骨边缘一个三角形的纤维软骨,它的作用是加深髋臼窝,维持股骨头在骨性髋臼内的稳定性。创伤,股髋撞击症,髋关节不稳,发育异常和关节退变均为其明确的损伤病因。髋臼唇撕裂最常见于前侧,好发于突然转身或旋转运动时,常合并与其相连的髋臼和股骨头的关节软骨的损伤〔10〕。 mri的应用虽大大提高了髋臼唇损伤的诊断水平,但mri对髋臼唇损伤诊断的敏感性并不高,对影像学检查阴性的病人,不能排除可以被关节镜诊治的重要的关节内病变〔11、12〕。bruce〔13〕应用骨闪烁扫描方法发现在髋臼上部或上中部边缘的99mtcmdp吸收延迟是髋臼唇撕裂的特征,阴性则缺少这种特征。超声亦可用以诊断,特别是对于儿童患者。那些有慢性腹股沟区、下背部疼痛特别是有急性创伤史的病人,应高度怀疑髋臼唇损伤,有疼痛的临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例随访

分析结果: 假体无菌性松动是全髋翻修 术最主要的原因;翻修术后 Harris 评分显着提高,伤口愈 合良好,无脱位、感染患者,并且髋关节功能活动获得了极大改善。 内衬碎裂1例 假体脱位13例 假体周围骨折10例 假体周围感染8例 无菌性松 动52例 共纳入85例 李会杰,男,1974年生,河北省安国市人,汉族,2009年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博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髋关节外科、骨质疏松及骨肿瘤的研究。 通讯作者:李会杰,博士,主任医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病科,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51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7)23-03640-06 稿件接受:2017-06-15 Li Hui-jie, ., Chief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steopathy, the Thir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51, Hebei Province,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Hui-jie, Department of Osteopathy, the Thir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51, Hebei Province, China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85例随访 李会杰1,鲍 杰1,高子梅2 (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病科,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51;2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射科,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引用本文:李会杰,鲍杰,高子梅.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85例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23):3640-3645. DOI: ORCID: 0000-0001-7494-773X(李会杰)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指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因各种原因出现假体感染、假体骨折、假体松动、下沉、反复磨损等改变,从而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需再次行关节置换手术。 摩擦性磨损:系指两个粗糙不平的表面发生相对滑动时,在硬度较弱的一侧产生划痕或切割,或在人工关节内,一个硬质材料的第三体颗粒陷入两个原始载荷之间,即可产生摩擦磨损,引起股骨头金属颗粒的产生。 摘要 背景:随着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数量逐年增加,因假体本身的寿命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目的:探讨、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原因、翻修假体临床应用、近期效果及相关翻修技术。 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临床资料,23例患者翻修时采用生物型髋臼杯(异体骨块植入)加聚乙烯内衬,51例钛网杯加用骨水泥固定,11例超大型臼杯;普通柄63例(其中47例采用骨水泥固定),加长柄34例(组配型假体16例,18例骨水泥固定),采用Harris 评分评估翻修髋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85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个月。①Harris 评分:由术前平均分,翻修术后增至平均分;伤口愈合良好,无脱位、感染患者,并且髋关节功能活动获得了极大改善;②分析结果,假体的无菌性松动是翻修最主要原因,其次为假体的脱位;髋臼壁骨缺损以及股骨骨量减少是翻修过程中主要难题;术前对翻修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意外做好充分准备,根据骨缺损情况合理选择假体,早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人工假体;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原因;髋关节假体 主题词: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髋关节;假体植入 Revers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 follow-up of 85 cases Li Hui-jie 1, Bao Jie 1, Gao Zi-mei 2 (1Department of Osteopathy, the Thir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51, Hebei Province, China; 2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00, He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With the prevalence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e demand for revision has been increased due to the prosthesis life and various complications.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reasons and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revis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evision prosthesis, and related revision techniques.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85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hip revis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mong which, there were 23 cases of biological acetabular cup (allograft bone graft) plus polyethylene liner, 51 cases of titanium mesh cup plus bone cement fixation, and 11 cases of common acetabular cup; common hip stem in 63 cases (including 47 cases of bone cement fixation); lengthened hip stem in 34 cases (16 cases of modular prosthesis and 18 cases of bone cement fixation). Subsequently, the hip function was assessed by Harris hip scores.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随访分析

髋关节外科学

1) 髋关节外科学 髋关节解剖 骨结构 ?髋臼 髂骨组成髋臼顶,占髋臼面积2/5;耻骨构成髋臼前上1/5;坐骨构成髋臼后壁和底,占髋臼面积2/5 ?颈干角 超过140°髋外翻,小于110°髋内翻 髋外翻股骨颈较正常长,髋内翻股骨颈较短 儿童时颈干角大,160° ?前倾角 指股骨颈轴相对于膝关节横轴前倾10-20° ?股骨距 位于股骨颈干连接部的内后方,在小转子的深方,为多层致密骨构成的纵行骨板,直立负重时承受最大压力,弯矩和扭矩 关节置换时,一般在小转子上保留股骨颈1-1.5cm,并在小转子偏前1cm插入,使前倾角保持10-15° ?偏心距 偏心距增大,外展肌力矩增加,却容易引起大腿痛 ?Ward三角

髋关节血供 以旋股内侧动脉最为重要 Truta对成人正常股骨头血管解剖进行了研究,旋股内侧动脉发出了上和下支持带血管,上支持带血管又分出上干骺血管和外侧骨骺 血管;下支持带血管发出下干骺血管。闭孔动脉通过髋臼支供应 圆韧带动脉,其终端为骨骺内动脉。股骨颈的髓内血管自股骨干 和大粗隆向上走行于骨皮质下,终止于股骨颈内侧部。这些血管 互相交通,但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外侧骨骺血管供给股骨头、 骨骺区的上外2/3的血运,骨髓内血管供给股骨头的其余1/3, 在股骨颈部,下干骺血管是最重要的血管。股骨颈骨折特别是头 下型骨折,髋关节脱位等损伤可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神经界面 ?在不同神经支配的相邻肌肉之间 阔筋膜张肌(臀上神经)与缝匠肌(股神经)之间 臀中肌(臀上神经)与股直肌(股神经)之间 臀中肌(臀上神经)与臀大肌(臀下神经)之间 髋关节前群肌肉 ?髂腰肌 腰肌起自L1-5横突,与T12-L5椎体和间隙下缘前面 髂肌起自髂窝上2/3,髂嵴内唇,骶骨外缘,腹侧骶髂韧带和髂腰韧带前面

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步骤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 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步骤为: 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 参考资源:《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十版,《骨科关键技术》, 入路 1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健侧卧位。 2常规消毒(注意消毒背部、下腹部、会阴部、远端到膝下)铺无菌巾单,包扎小腿。 3作长约15cm直外侧切口,切口从大转子近端5cm至大转子远端10cm 4切开皮下组织,显露深筋膜。 5纵行切开深筋膜,钝性分离臀大肌(近似四方形,该肌以广泛的短腱起于前上棘至尾骨尖之间的深部结构,肌纤维向外下止于髂胫束和股骨臀肌粗隆)。 6用电刀部分松解臀大肌股骨止点,便于股骨前移,尽量避开股深动脉的小交通支。 7 轻度内旋髋关节,显露梨状肌(梨状肌起自于骨盆,肌纤维发自第2、3、4骶椎椎体前面,向外集中穿坐骨大孔进入臀部,而是止于股骨大转子上缘的后部)及联合肌腱在股骨附着处切断并用非吸收线标记。 8 在股骨颈下后方后髋关节囊与股方肌(起自骶骨前面,坐骨结节止于股骨大转子间嵴。使髋关节外展和旋外)之间放入S形拉钩,向下拉开股方肌纤维暴露后关节囊。 9 T形切开后关节囊并用非吸收线标记。 10 屈膝内收内旋髋关节使之脱位。 11 将腿保持在内旋位(足部指向天花板),从股骨后方(现在指向上方)剥离关节囊和软组织直至暴露小转子。 12 摆锯在小转子上1.5cm处截断股骨颈,取头器取出股骨头。 13 在髋臼周围放置拉钩,在前方放置一个髋臼拉钩来向前平移股骨,在上方钉入一枚骨圆针固定外展块,在后方插入宽的Hohman拉钩进入坐骨结节。髋臼显露困难时松解臀大肌、股直肌翻折头(必要时可先切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 髋臼准备 14 从髋臼边缘去除髋臼上唇的残余,当去除靠近髋臼横韧带(在髋臼切迹上横架有髋臼横韧带,并与切迹围成一孔,有神经、血管等通过)的下方的纤维脂肪时,注意避开闭孔动脉的升支。 15 髋臼挫准备髋臼,通常从40mm或者比股骨头直径小两号的髋臼挫开始,逐渐增大,挫到髋臼顶和壁周围的松质骨出血。术中注意保持外展40度前倾20度。 16 根据髋臼试模确定髋臼外杯,用螺钉在髋臼后上象限固定外杯。 17 放入聚乙烯髋臼内杯。 股骨准备: 18 将髋部维持在屈曲 19 逐渐扩髓腔 20 打入股骨假体试模,有阻力时两近一退 21 圆凿去除股骨颈骨残余。 22 放入股骨假体,安放不同规格股骨头试模评估髋关节稳定性(髋关节屈曲90度位、屈曲内收内旋位、伸直位、外展外旋位)。 23 取出假体试模安放股骨头假体,再次评估髋关节稳定性。关闭切口 22 用大量抗生素溶液冲洗切口。 23 放入引流管,自大腿前外侧单独穿出。 24 将后关节囊和外旋肌群固定在股骨大转子远侧的预钻洞内。 只供学习与交流

详解髋关节发育不良与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

详解髋关节发育不良与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2014-12-18 张洪等骨关节空间 重视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的程序化与精细化 本文原载于《中华骨科杂志》2014年第12 期 自从1988年伯尔尼大学Ganz等报告应用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以来,该术式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髋臼周围截骨术能够有效改善髋臼覆盖、增加负重关节面,使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减小髋关节负重面软骨应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推迟骨关节炎发生的目的[1-2]。根据国内外近20 年的临床应用来看,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有症状的髋关节发育不良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3-6]。近年来,随着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断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受到越来越多关节外科医生的关注,在国内专业期刊上有不少相关文章发表。然而,由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畸形的复杂性,手术部位深在,手术操作风险大,学习曲线较长,使该术式仍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让不少医生望而生畏。重视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的程序化、精细化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将有利于缩短学习曲线及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概念 髋关节发育不良是由于先天或发育因素导致的髋臼对股骨头不同程度的覆盖不足,股骨头处于相对正常的位置或呈半脱位乃至完全脱位的病理状态。广义来说,髋关节发育不良包括单纯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及髋关节完全脱位。在临床上,髋关节完全脱位由于在治疗方面与髋关节半脱位或更轻的畸形完全不同而被独立描述,限于股骨头从髋臼中完全脱出的情况。髋关节发育不良被定义为两种病理状态:髋关节半脱位,股骨头仍然在真性髋臼之内,Shenton 线不连续;单纯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覆盖轻度不良,股骨头无半脱位表现,Shenton 线基本连续。 值得注意的是,髋关节发育不良畸形绝非局限于髋臼发育异常和对股骨头的覆盖不良,股骨头不同程度的畸形,股骨前倾角异常,以及关节内盂唇肥大、变形、内翻、损伤等都属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结构异常的组成部分。因此, 既往文献中经常使用的“髋臼发育不良”这一术语不能反映髋关节畸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应予以弃用。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比较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年1月第12卷第1期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VoL12, No.l, Jan. 2019临床论著文章编号:2095-9958 (2019 ) 01 -0018-05 D01:10.3969/j.issn.2095-9958.2019.01.005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 早期疗效比较 智春升1邬波2?金冶华2刘军2邢稗2 (1.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2.沈阳市骨科医院骨科,沈阳110044) 【摘要】背景:目前,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人路的选择还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人路(DAA)与直接夕卜侧人路(DLA)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183例患者。分别在DAA(92例)和DLA(91例)人路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记录两组的 一般情况、围手术期各项指标以及术后功能情况和影像学评价结果。结果:18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 月,平均15.2个月。DAA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DLA组[(206.4±64.6) mlra (414.0±131.4) m l,P< 0.001;(208.4±50.9) mlM (299.6±50.8) m l,P<0.001]。DAA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DLA组[(11.3±5.6) (16.5±5.7) d,P< 0.001]。DAA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髋外展肌力矩及单腿站立试验结果均优于DLA组(P < 0.001 ),但 术后6、12个月的结果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AA组术后VAS评分、术后1个月的转弯,上、下楼 梯,坐下,穿袜能力均优于DLA组(P < 0.001)。两组患者的髋白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结论:与DLA全髋关节置换相比,侧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 短,康复快,早期髋关节功能更好等优点。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置换,髋;侧卧位;直接前方人路;直接外侧人路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versus direct lateral approach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the 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 ZHI Chunsheng1,WU Bo2*,JIN Yehua2,LIU Jun2,XING Ben2 (1.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 2.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Shenyang Orthopaedic Hospital, Shenyang 110044, China) 【Abstract】Background: The choice of surgical approach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is still controversial. Objective: To compare short-term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 and direct lateral approach (DLA) in the lateral de-cubitus position during THA.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5 to December 2016, 183 patients scheduled for unilateral primary THA were enrolled in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A were performed through DAA in 92 patients and through DLA in 91 patients. General information, perioperative indexes, postoperative function and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nd the mean duration was 15.2 months (range, 12- 24 months).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postoperative drainage in the DA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DLA group ([206.4±64.6] ml vs [414.0± 131.4] ml, [208.4±50.9] ml vs [299.6±50.8] ml, P<0.001). Hospital stay in the DA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DLA group ([11.3±5,6] d 财[16.5±5.7] d, j P<0.001), The Harris hip scores, abductor torque and Trendelenburg's sign in the DAA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DLA group at 1 week, 1 month and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F< 0.001),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above-mentioned parameters between groups at 6 and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P>0.05), VAS on day 1, 3, 5 and 7 postoperatively and the capabilities of circling, up-and-down floor, sitting and wearing shoes and socks in the DAA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DLA group (P<0.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valuation of radiography or the incidence of all th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s: Compared with DLA, THA through DAA has less operative trauma and bleeding, slighter postoperative pain, shorter hospital stays, and faster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Key words】Arthroplasty,Replacement, Hip; Lateral Decubitus;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irect Lateral Approach 近年来直接前方人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置换术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侧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术越来越流行。然而,目前大多 DAA和直接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全 数文献报道DAA为仰卧位,侧卧位行DAA全髋关节 髋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疗效,讨论两种入路的优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以及DAA的术式特点。 *通信作者:郞波,E-mail: w abc967@https://www.360docs.net/doc/275600978.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