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发展的脉络、策略及启示

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发展的脉络、策略及启示
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发展的脉络、策略及启示

高校空间布局结构是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水平、判断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契合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合理规划与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解决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面对国内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态势,高职教育的空间布局结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何通过调整优化,以适应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这一经济新常态的需要,我们从分析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得到启示。

一、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演进的基本脉络1.自然演进与点状积聚:“二战”前。从国际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高校空间布局结构的演变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高校自身办学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在高校成立初期,根据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如需要良好的人力资本供给和精神文化生活环境等,高校一般建立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并逐渐形成空间布局“在工业化程度高的大城市的‘点状集积’”。①高校之间彼此独立、自成一体,相互关联不大,教育资源较为分散。在自然演进

中,这些地区集聚了丰富、高水平的高校及教育资源,逐渐发展成为该国或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科研中心、金融商贸中心等,具有规模、水平、质量、人才、特色等多方面的优势。例如,为满足经济发展及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美国在工农业经济高度发达的芝加哥等城市创办了初级学院、高级学院、社区学院等,注重全民教育、实用性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大大革新了美国高等教育体制,推动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以纽约为核心的都市圈作为世界顶级都市圈和金融神经中枢,则在高等教育方面独具特色和优势。法国是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起源地,18世纪兴起的高等专科学校适应了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工商业、科学技术相对比较发达,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深厚的巴黎、里昂、南特等城市或地区,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心。

2.因势利导与多元格局:“二战”后至今。“二战”后,西方各国相继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民主化、大众化、科学教育等成为时代主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大,由自然演变而成的点状积聚的高校空间布局结构的弊端日益凸显,如不能适应国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的空间布局结构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它反映了高校的空间分布和资源配置状况,并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高校成立至今,国际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结构经历了从自然演进、点状聚集向多元发展的演变,主要采取政府推动、一体化发展、均衡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等策略。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应注重国际化视野下发展理念的更新、政府的主体推动及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

空间布局结构

调整优化

一体化

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周红莉(1983-),女,河南郑州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比较教育、职业教育。(广东

广州

510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项目“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研究”(项目编号:EIA130424)和2013年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广东高职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JKZ00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5-0017-04

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发展的

脉络、策略及启示

周红莉

家和地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规划,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能力差,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不均衡,不能满足大城市以外地区人们的教育需求等。为此,西方各国通过新建、重组、迁移、合并等方式,积极调整优化高校空间布局结构,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以高校为依托,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力兴办科技园、大学城、工业园区,以发达城市或大城市为重镇,将高等教育布局向郊区、卫星城镇扩散,构建了各具特色、各司其职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系统。例如,芬兰合并了85所职业教育机构,组建了22所高职院校等,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元化、均衡化以及一体化发展。1960—1975年,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34%提高到45%,日本从11%提高到37%,法国从12%提高到24%,联邦德国从6%提高到20%。

二、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策略

1.政府战略设计与推动高校空间布局结构发展。在不断完善发展的市场经济尤其是科技革命的推动下,高校空间布局结构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促使政府成为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的重要力量,通过制定政策、财政拨款、支持专业机构参与办学等强有力的措施,调整了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以英国、美国为例。“二战”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基于高等教育内容偏重于古典学科、忽视职业技术教育等原因,英国经济一直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并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直到“二战”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巴特勒法案》,积极改革高等教育,尤其是批准广泛开办职业教育,促使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有了新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复苏发展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激增,客观上要求英国政府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63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罗宾斯报告》,在驳斥了“有限智力库”的同时,提出了高等教育自由发展、合理分配高等教育资源、同绩同酬等原则,以及将部分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赋予部分地区学院大学地位、将部分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技术大学、用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代替全国技术文凭授予委员会、鼓励技术院校发展学位课程等建议,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指明了方向。2000年,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制定了《英国高校战略规划指南》,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设置,引导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促进良性竞争和协调发展,这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第一份关于高校规划的正式指南”。②至今,围绕劳动力职业技能的不

断提升,③

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始终是英国的一个

重要政策议题。

美国在积极借鉴学习德国、法国等国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通过制定政策、拨款等予以推动。美国相继颁布和实施了《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设施法》《高等教育法》《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等政策文件,推动了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了社区学院。针对“二战”前联邦政府对大学资助很少的问题,“二战”后,在“威斯康辛思想”等的作用下,美国不断加大对高校的资助,促进高校与区域经济、军事科技的结合,逐渐出现了以高校为依托的“科技园”“工业园区”,注重高校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与区域生产的结合,促进经济发展。为脱离1975年的财政困境,纽约依托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优势,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利用联邦资金,在市区开辟第一批高科技产业研究院区,筹建与知识经济衔接的专业,调整院系

空间布局,④

大大集聚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

并使他们发挥了巨大的力量,促使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起来。

2.多元化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一体化发展。20世纪后半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速。为积极融入这一进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效地满足了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类型、水平人才的需求,促进了经济腾飞。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通过新建、重组等方式调整了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促进了区域内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致力于实现彼此的多向合作、共同繁荣发展。美国加州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相互开放、定位明确、分工合理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包括加州大学系统、州立大学系统、社区学院系统。其中,社区学院系统面向所有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及本科一二年级的教育,达到相关要求后即可转入州立大学或加州大学。法国和德国通过新建、升格等方式,大量创设了两年制的大学技术学院、高等专门学校等。

随着高校规模的越来越大,大学城的出现极大地创新了高校空间布局结构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英国、美国等国拥有办学历史悠久且办学水平较高的老牌高校,按照市场法则,在自然演变的基础上联合多所大学及所在社区共同聚集成大学城,闻名世界的如美国波士顿大学城、英国剑桥大学城、德国洪堡大学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城等,具有历史积淀性、文化共享性和辐射性。另一方面,政府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趋势,主动构建了大学城,如美国的麦迪逊大学城、夏洛茨维尔大学城、州立大学,

日本的筑波大学城,韩国的釜山大学城等,大大促进了区域高校的一体化发展。有的大学城通过产学研合作、政校行企合作等方式,共同建立了大学科技园,促进了高校与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与自然形成的大学群落相比,政府规划建设的大学城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性、目标性、复合功能性,建设周期也较短。

与此同时,伴随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特别重视自主创新,不断寻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校长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在大学城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多元化巨型大学(城),具有广延空间性、综合学科性与人才培养的多元性,在校生人数在万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万人,成为教育创新和科技进步的载体,赋予了空间布局结构以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例如,在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弗·特曼教授构建“技术专家社区”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斯坦福大学将579亩闲置土地建成实验室、生产基地、办公室等

出租给企业,⑤成立了斯坦福研究园区(Stanford Re ?

search Park )。这是第一个位于大学附近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进而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硅谷”,拥有一批高技术的公司群,以及斯坦福大学、圣克拉拉大学和100多所专科学校与技工学校。

从发展脉络及趋势来看,以高校为轴心、构建产学研紧密联合体,也是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举措和表现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力兴建科学城和产学住一体化的新兴技术城,英国兴建科技工业园区、一体化创业型高校,美国构建了科学工业综合体、大学—工业联合体(中心),韩国进一步发展产学研联合体,瑞典建设了工学交流中心等。截至2010年,美国兴建了近200个工业园,除硅谷外,著名的有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研究园区等。

20世纪末至今,欧洲各国在一致共识下,相继颁布了《博洛尼亚宣言》《柏根宣言》《哥本哈根宣言》《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化议程》《欧洲教育和培训合作战略框架》《欧洲2020策略:旗舰倡议及整合指南》等,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促进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加强合作和交流,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构建欧洲高等教育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如于2007年提出建构“欧洲职业教育区”的发展蓝图。

3.空间布局结构均衡化服务于高等教育现代化。为改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过于集中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问题,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甚至

普及化,各国政府以均衡不同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加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互动为目标,对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优化,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将高校资源向大中城市郊区及卫星城镇扩散,有效地缓解了高等教育的空间不均衡问题。例如,美国社区学院大多设立在主要城镇或城郊;法国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划的契约式合作,在中等城市设立高职院校,减少巴黎中心区大学在校生的规模,加大在巴黎周边新建大学的力度,增加了对大学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等。

4.国际化战略促进高校空间布局结构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加快资源流动、共享的同时,客观上促使国际化成为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重大战略。它要求把全球观、国际视野纳入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之中,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与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日本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即懂技术、通外语、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能够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澳大利亚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竞争力强、具有世界级知识与技能并拥有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机会的澳大利亚人”。⑥

在布局结构的调整上,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动积极地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的策略,促进国际联合办学、在海外设立分校等,在输出文化教育的同时,使布局结构向全球化发展。成为国际化大学,是各大高校调整优化空间布局结构的主要趋势。例如,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合作共建了达瓦“埃塞-意大利职业技术与培训学院”。近年来,纽约大学等美国各大高校争先在中国、新加坡、印度、阿联酋等寻找高校合作机会,如纽约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创办上海纽约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和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在迪拜开设课程,纽约大学在阿布扎比开设分校,维吉尼亚联邦大学等在卡塔尔设立校园等。

三、高校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的经验与启示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终身化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现代职教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内高职教育布局结构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阶段。通过对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变革与发展时代嬗变的分析,可以获得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1.在国际化视野中不断更新高职教育布局结构观。高职教育空间布局结构,体现了高职与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有机联系,是衡量自

身是否契合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既有一定的独立

性,又不是孤立于社会发展的物质存在。因此,高职

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首先应放眼国际,树

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大教育视野,不断更新与发展布

局结构理念。

第一,强化高职教育空间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内

在联系,把社会实效和经济实效作为最重要的教育

发展方针。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教育布局结构

调整非常注重社会实效,如美国社区学院从创立之

初,始终本着面向所有国民、为全民提供高等教育机

会,以及提供职业技术教育、终身教育、促进社区经

济发展的宗旨,并根据当地雇主和劳动力市场、国际

环境等进行规模调整,招生数占到美国大学招生总

数的50%以上。第二,高度重视空间布局结构的战

略地位,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德国等发达国家

的实践表明,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结构性变化必须

满足公民的三大教育需求,即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对

终身学习的需求、对公平教育的需求。⑦这意味着高

职教育不仅是通向就业的最佳途径,也是个人发展

的桥梁,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必须满足不同的

职业教育需求。第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

阶段,高职空间布局结构是“量”与“质”即扩大增量

与盘活存量的高度结合,以内涵建设和提升质量为

重心。

2.政府是高职教育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的主

要推手。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发展的实践

表明,政府在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上占有绝对的主

导地位,通过对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

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优

化的方式、方法和方向。同时,政府独特的价值取

向、教育理念和设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或决定

着高职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的战略定位和方向,

因此,在高职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上,政府大有

作为。

第一,提升对空间布局结构的科学认识和重视

程度,加强对高职空间布局规律、特点、现状和发展

趋势的研究与把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与时俱进、高标准制定高职教育空间布局结构调整

优化的目标。第二,凸显政府的治理、服务、协调、咨

询等功能,以质量或内涵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综合多

个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进行价值选择,确立高职教

育空间布局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第三,注重构建与

高职院校、社区、学区、工商业界等的伙伴型合作关

系,如“通过增加公众的参与度,提升政府管理效

能”。⑧第四,将高职教育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纳

入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并加强高职院校空间

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的战略性指导与政策保障,如法

国将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改革总目

标,深化学校与企业、地区就业体系的接轨。

3.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空间布局结构的多元化发

展。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具有十分紧密的互动关

系,担负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责任。立足区域

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促进高等

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是国际高等教育

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经验,即以质量为核

心的均衡化、特色化、一体化、国际化、协同化发展,

避免雷同化、独自化、跟风性与一刀切。主要体现

在:一是以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重要导向,

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手段。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

后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为促使经济快速复苏并

发展,世界各国都意识到: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结构与

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密不可分。国际产业发

展为高职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来新思

考。二是遵循高校空间格局从“中心城市—内地—

边远地区”

“直辖市(省会城市)—中心城市—一般地

级市”的普遍规律,向高职教育薄弱的中小城市、县

级市,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三是充分考虑地

区需求差异,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实施

差别化竞争、特色与错位发展,增强空间布局结构的

地区适应性。四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紧跟

国际经济与教育发展浪潮,加强高职教育的协同发

展、集成化发展,大力构建产学研联合体、科技创新

与资源共享的平台。

[注释]

①④刘娟.高校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国际趋势及其启示[J].大

学(研究与评价),2008(2):17,18.

②陈国良,杜晓利.政府在高等教育布局调整中的角色与作

用——国际比较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1(6):59.

③Geoff Mason S J.Prais,Bart Van Ark.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Netherlands and Britain[J].National Institute Eco?

nomic Review,1992(140):45.

⑤胡海建.试论国外大学城的主要类型[J].高教探索,2007

(3):61.

⑥⑦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2012:21,308.

⑧Hindy Lauer Schachter.Reinventing Government or Reinvent?

ing Ourselves:Two Models for Improving Government Performance

[J].Publice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5,55(6):536.

(栏目编辑:黄晶晶)

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发展的脉络、策略及启示

高校空间布局结构是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水平、判断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契合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合理规划与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解决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面对国内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态势,高职教育的空间布局结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何通过调整优化,以适应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这一经济新常态的需要,我们从分析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得到启示。 一、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演进的基本脉络1.自然演进与点状积聚:“二战”前。从国际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高校空间布局结构的演变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高校自身办学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在高校成立初期,根据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如需要良好的人力资本供给和精神文化生活环境等,高校一般建立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并逐渐形成空间布局“在工业化程度高的大城市的‘点状集积’”。①高校之间彼此独立、自成一体,相互关联不大,教育资源较为分散。在自然演进 中,这些地区集聚了丰富、高水平的高校及教育资源,逐渐发展成为该国或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科研中心、金融商贸中心等,具有规模、水平、质量、人才、特色等多方面的优势。例如,为满足经济发展及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美国在工农业经济高度发达的芝加哥等城市创办了初级学院、高级学院、社区学院等,注重全民教育、实用性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大大革新了美国高等教育体制,推动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以纽约为核心的都市圈作为世界顶级都市圈和金融神经中枢,则在高等教育方面独具特色和优势。法国是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起源地,18世纪兴起的高等专科学校适应了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工商业、科学技术相对比较发达,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深厚的巴黎、里昂、南特等城市或地区,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心。 2.因势利导与多元格局:“二战”后至今。“二战”后,西方各国相继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民主化、大众化、科学教育等成为时代主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大,由自然演变而成的点状积聚的高校空间布局结构的弊端日益凸显,如不能适应国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的空间布局结构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它反映了高校的空间分布和资源配置状况,并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高校成立至今,国际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结构经历了从自然演进、点状聚集向多元发展的演变,主要采取政府推动、一体化发展、均衡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等策略。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优化应注重国际化视野下发展理念的更新、政府的主体推动及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 空间布局结构 调整优化 一体化 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周红莉(1983-),女,河南郑州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比较教育、职业教育。(广东 广州 510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项目“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研究”(项目编号:EIA130424)和2013年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广东高职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JKZ00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5-0017-04 国际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结构发展的 脉络、策略及启示 周红莉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高等教育结构重点试题

高等教育结构重点试题 一、选择题 1.以下属于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微观结构的是( )。 A.层次结构 B.形式结构 C.课程结构 D.地域结构 2.以下属于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宏观结构的是( ) A.能级结构 B.学科专业结构 C.教材结构 D.队伍结构 3.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是从( )开始的。 A.18世纪50年代 B.20世纪50、60年代 C.19世纪30年代 D.2 0世纪30年代 A.湖南 B.福建 C.云南 D.湖北 8.下列选项不属于一体化教育结构模式的特征的是( )。 A.可以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B.为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基础 C.英才教育部门有更大的自主权 D.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机会 9.高等教育( )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主要表现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 A.地区结构 B.形式结构 C.层次结构 D.科类结构 10.高等教育( )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A.地区结构 B.形式结构 C.层级结构 D.科类结构 11.教育一体化模式是在哪一时期达到高潮的?( ) A.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B.19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C.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二、填空题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 大致可分为( )和( )两大部分。 2.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心在( ),而在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安排在( )层次。 3.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 )和( )上。 4.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 ),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5.高等教育的( )应该与一定的经济结构及相应的各类专门人才需求相适应。 6.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 )和( )两种形式。 1.简述高等教育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和能级结构。 4.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布局形成的比较突出的模式有哪些?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第二,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室内空间布局

室内空间布局 一、室内空间的组成 1、基面:通常是指室内空间的底界面或底面,建筑上称为“楼地面”或“地面”。 水平基面,水平基面的轮廓越清楚它所划定的基面范围就越明确。 抬高基面,采用抬高部分空间的边缘形式以及利用基面质地和色彩的变化来达到这一目的。 降低基面:将部分基面降低,来明确一个特殊的空间范围,这个范围的界限可用下降的垂直表面来限定。 2、顶面:即室内空间的顶界面,在建筑上称为“天花”或“顶棚”、“天棚”等。 3、垂直面:又称“侧面”或“侧界面”,是指室内空间的墙面(包括隔断)。 室内空间的类型 1、结构空间:通过对外露部分的观赏,来领悟结构构思及营造技艺所形成的空间美的环境。具有现代感、力度感、科技感和安全感。 2、开敞空间:开敞的程度取决于有无侧界面,侧截面的围合程度,开洞的大小及启闭的控制能力。具有外向性,限定度和私密性较小,强调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渗透,讲究对景、借景,与大自然或周围空间的融合。 3、封闭空间:用限定性比较高的围护实体(承重墙、轻体隔墙等)包围起来的、无论是视觉、听觉、小气候等都有很强的隔离性的空间称为封闭空间。具有领域感、安全感和私密性,其性格是内向的、拒绝性的。 4、动态空间:动态空间引导人们从动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把人们带到一个由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第四空间”。其特色是“ (1)利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设备如电梯、自动扶梯等加上人的各种活动,形成丰富的动势。 (2)组织引人流动的空间系列,方向性比较明确。 (3)空间组织灵活,人的活动路线不是单向而是多向。 (4)利用对比强烈的图案和有动感的线型。 (5)光怪陆离的光影,生动的背景音乐。 (6)引进自然景物,如瀑布、花木、小溪、阳光乃至禽鸟。 (7)楼梯、壁画、家具、使人时停、时动、时静。 (8)利用匾额、楹联等启发人们对动态的联想。 5、悬浮空间:室内空间在垂直方向的划分采用悬吊结构时,上层空间的底界面不是靠墙或柱子支撑,而是依靠吊竿支撑,因而人们在其上有一种新鲜有趣的“悬浮“之感。也有不用吊竿,而用梁在空中架起一个小空间,颇有一种”漂浮“之感。具有通透完整,轻盈高爽,并且低层空间的利用也更为自由、灵活。 6、静态空间:(1)空间的限定度比较强,趋于封闭型。 (2)多为尽端空间,序列至此结束,私密性较强。 (3)多为对称空间(四面对称或左右对称),除了向心、离心以外,较少 其它的倾向,达到一种镜台的平衡。 (4)空间几陈设的比例、尺度协调。 (5)色调淡雅和谐,光线柔和,装饰简洁。 (6)视线转换平和,避免强制性引导视线的因素。 7、流动空间:它的主旨是不把空间作为一种消极静止的存在而是把它看作一种生动得力量。在空间设计中,避免孤立静止的体量组合,而追求连续的运动的空间。

高等教育如何制定发展战略(doc 12页)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大学如何制定发展战略 《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文化教育交往变更加频繁、广泛。为了更好地抓住机遇,许多国家都对本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重要调整,以提高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办学的思想、宏观的战略对于学校的成长从来都是决定性的,是校长们始终探索的主题。这也是2004年8月4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主题之一。 一、全球竞争背景日益形成 在当今时代审视、观察大学发展战略问题,要求具有国际视野,遵循全球化的大前提。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伯林格教授在题为“全球化和现代大学”的演讲中谈到,世界的变化向大学提出了挑战,需要大学立即采取行动,对教学及其他工作进行本质化的变革。伯林格校长回顾到,从20世纪40年代起,“全球化”一词尚未进入词汇库时,美国一些大学实际上已经有意识地走向外部世界,学者已开始考虑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今天,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移民速度、安全威胁、社会公正等诸多方面的新问题正在涌现,大学有责任面对并讨论这些问题。虽然全球化问题已引起一些重视,如耶鲁大学等一些大学成立了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国外大学建立了各种合作,但这些合作大多缘于教授间的个人关系,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措施,缺乏大规模、有秩序的合作。伯林格校长肯定了解构理论、后现代理论、博弈论等成果的价值,但他认为,总体上看,过去二三十年包括哥伦

比亚大学在内,大学大多“眼光向内”,对激烈变动的外部世界关注不够,参与意识不如上一代人强烈。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大量技术方面的变革每天都在发生,技术本身本来就是教育的一部分,由此带来的各国教育发展的不同引人深思。 伦敦经济学院院长霍华德·戴维斯教授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为一所综合大学制定整体战略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大学制定计划必须参照的环境在迅速地变化着,这一点很关键。大学环境的变化主要有五大趋势。第一,高等教育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大学学生人数每年平均增长4%,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高等教育市场需求增长会给学校发展带来影响。第二,高等教育竞争性增强。部分原因是新院校的逐渐增多,这种情况也同样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在逐渐增强,这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一个原因。这种现象表明,学术研究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的趋势更明显了。第三,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发展。尽管全球化影响着高等教育,但这并不意味全世界的大学变得越来越趋同。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整体增长为各个学院在不同层面上的专业化、差别化提供了空间。第四,多元化集资渠道。大学直接从政府得到资金在递减,但大学其他的收入渠道增多了。10年前,伦敦经济学院收入中的35%都是英国政府的直接补贴,如今这项比例只有18%,并且在逐渐下降。筹资来源多样性的逐渐增强,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资助多样化意味着要考虑更多不同的利益集团。第五,大学处在更广泛的经济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大学是地方经济的重要贡献者,社会对大学抱有极高期望。因此如今大学必须在一个透明度更高的环境中工作。这五种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大学要在竞争更强、更有活力的环境中运作。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设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动态平衡。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布局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公共设施;住宅;交通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日渐增多,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体育馆、医院、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才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快公共设施共享,扩大建设规模,积极推进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基础项目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应用科学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分析,可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形式,还需要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工程项目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分区引导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现有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择机建设用地这三种[1]。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理念 2.1 细分公共物品属性 政府部门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在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施工成本比较高,建设规模比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很难获得收益,因此,私人或者企业往往不会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现如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公共设施也逐渐被细分为纯公共设施、混合型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化公共设施,由于投资建设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设施决策、投资和管理也发生了分离。基于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布局时,应该优先对纯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对于文化馆、博物馆,可优先布局,而对于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则可交给市场规划。第二,对于公共物品以及市场化物品,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飞机结构布局

12.1.2 The Function of the Fuselage The fuselage structure must allow components such as lifting surfaces, engines, and landing gear to be mounted and offer adequate load paths to react the large loads these generate. Among amenities that complicate the fuselage design are the various openings that are required for easy access into and out of the volume. The openings must be carefully laid out in order to keep the number of highly stressed regions to a minimum. Since doors are usually not intended to transfer axial and shear loads (except in the case of pressurized vessels, where doors must be capable of transferring the out-of-plane pressurization loads) the openings must be reinforced to relieve stress concentrations with minimum amount of de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It is inevitable that each such opening (door or window) will increase stress concentration, which calls for localized reinforcement. These, in turn, increase the empty weight of the vehicle. For this reason, the designer should evaluate objectively whether a given opening into the fuselage is justi?able: is it necessary or is it just desirable? Some factors that will affect the design of the fuselage are: (1) If the airplane transports people, suf?cient internal space must be given to each person. Larger transport aircraft should offer ample space for the passengers and cabin crew members to move around (for instance, to go to a lavatory, or exit in case of an emergency). (2) If the airplane is large, amenities (lavatories and galleys) must be provided for the occupants. Large passenger transport aircraft should have at least one lavatory per 50 passengers and one galley per 100 passengers. For instance, a typical 150-passenger Boeing 737 has two galleys (one in the front, the other in the back of the cabin) and three lavatories (one in the front, two in the back). (3) The cockpit should be ergonomically laid out, regardless of airplane size. This means primary instruments and controls should all be within reach of the pilot and not require him or her to lean in order to access them. (4) Windscreen shape and strength requirements will dictate the design of the forward part of the airplane and depend on airplane geometry and operational requirements (e.g. pressurization, bird strike, etc.). (5) Layout of emergency exits: for instance 14 CFR Part 121.291 requires all operators of passenger aircraft with seating capacity greater than 44 to demonstrate it can be completely evacuated in less than 90 seconds. (6) The layout of control, electrical, and other important systems. The fuselage structure should be expected to accommodate control cables, pushrods, pulleys, and wiring harnesses so they go around critical structural members and do not penetrate them. (7) The fuselage should be designed with compartments intended to carry baggage and freight that are easily accessible. If the aircraft is large, such compartments must be accessible from the outside. The fuselage must provide structure to allow baggage to be tied down so it will not shift in ?ight, possibly altering the CG. This structure should be stout enough to react emergency landing loads as well. If landing gear loads are reacted by the fuselage (in contrast to the wing) this will require hoop frames in the area of the landing gear to be substantially reinforced. Typically, the main landing gear will then retract into special aerodynamically shaped housings on the bottom of the fuselage. An opening should be provided in the front part of the airplane to house the nose landing gear. The author is not aware of any instance that features a nose landing gear that retracts into a separate housing unit and not the fuselage itself. It is good practice to examine existing aircraft of similar con?guration and study how the landing gear housing is designed when evaluat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a design direction. The fuselage must also provide structure to attach it to the wing. Commuters and similar passenger aircraft usually feature high or low wing con?gurations. Mewing commuters are practically unknown in modern times e the most recent one was the

北京市空间结构分析

北京市空间结构分析 这次的北京之行让我收获颇多,特别是城市规划展上的北京总体规划让我眼前一亮,不禁仔细阅读起来。提起北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一环二环直至六环,很明显,这种“单中心”“摊大饼”的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在最近的总体规划(2004——2020)中,北京做出了巨大的空间结构调整,启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模式,希望能疏解北京市中心的人口压力,通过调整部分职能和实施旧城的有机更新,积极引导人口向边缘集团和新城转移。 然而,在2011年的今天看来,这套总体规划并不成功。在上个月召开的“北京市人口与产业发展规律及规划对策问题研究”专家研讨会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透露就说,2013年北京市将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局给出的理由是:总体规划到2020年实现的两大最主要指标——人口总量和人均GDP已经突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了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的目标,2009年已经达到。但是我想除了人口规模的突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也已经突破才造成今日的重新编制。 对于这样的事情,对于规划者来说实在值得深思,那么,首先来看看当前的北京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的空间结构。

现在的“两轴两带多中心”模式,对北京市的空间布局做了大的调整,改变原来“单中心”均质发展的状况,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来解决中心城过度聚集带来的诸多问题。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旨在完善传统城市中轴线与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两带:指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疏导新北京产业发展方向;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督导的目的是教会一个教练如何给自己做督导,使其在教练实践中发现更多有用的和反思的内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文章从五个方面详谈焦点督导师督导的作用,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借鉴。 标签:焦点解决教练;督导;心理治疗 焦点解决督导师给教练做督导时,他督导的目的是教会一个教练如何给自己做督导: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更多有用的地方,在实践中反思自己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断地去取得进步。 第一点,教会他们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反思。有一个关键,就是要在实践的细节中学习,所说的“show me”,即展示给我,这个教练要展示一个细节给督导师。比如,有些人说,我这次教练做得流畅,“流畅”是个宏观的词汇描述,它不是微观的。对“流畅”是无法进行督导和提高的。一定要展示细节,你说“你做得流畅”,那么哪一个环节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情况,要让我们知道这是流畅的就要展示给我那个细节,“展示给我看看”是督导的基础。宏观描述的评价,教练符合哪个理论哲学,符合哪个心理学理论,这个从焦点的视角来看是没有意义的。焦点解决的督导必须回到一个具体的细节中,一个对话中、一个可以被看到的或听到的情节中,这样的督导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要在实践中向自己的客户学习和获得反馈。因为我们所有的指向都是帮助客户。因此如果有客户说好的地方,在那个地方我们一定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我们获得的内容才有一定的终极的目的,所以说应当在实践中向客户学习。 应让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扩大和巩固。每次教练,我们都要总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自己总结,向客户学习和总结。针对做得好的地方,不断地发现它、扩大它、更多地应用它。这个实践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非常符合焦点解决观念的。因此在督导中能够发现自己好的地方,把它用到更多的那种语境中,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我们也会反思,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然后可以做得更好一点。从某个角度来讲,这只是一个反思的假设。这时教练已经结束了,因为当脱离了对话语境,谈论和探讨如何做得更好,只是一种假设、反思,它还有待于实践。而你本次教练已经做得好的地方,是在这个具体这个语境中,出现的做得好的地方,这个总结和放大才更有意义,对我们的实践更有意义。 比如说前面模块化的教练做得已很好了,很熟练了,我们还可以在对话细节中反思,自己问句背后的预设、假设是什么,这些预设和假设是否符合教练的状态和教练的理念。 第二点,在督导过程中,教会教练如何在教练前给自己做教练,如何在教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