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气候分析的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形态研究——以南京为例

基于微气候分析的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形态研究——以

南京为例

基于微气候分析的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形态研究——以南京为例

一、引言

城市中心商业区是现代城市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社交功能。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心商业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其中,微气候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本文通过对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以了解微气候对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二、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微气候特征

1. 城市热岛效应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物的增多和人口的密集,南京市中心商业区呈现出明显的热岛效应。夏季高温、高湿、缺乏自然通风成为常态,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便和不适。

2. 气温分布不均

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微气候存在着气温分布不均的特点。街道上的建筑物、树木、土地利用等因素导致区域内的气温存在差异。局部热岛效应使得一些区域更容易积聚热量,进而影响周围区域的空气流动和温度分布。

3. 微风缺乏

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由于高楼大厦密集,周围建筑物和道路形成了一种阻挡气流的屏障,导致微风的缺乏。缺乏微风使得人们在商业区烈日炎炎的夏季难以找到凉爽的感觉,给商业区的舒适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三、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空间形态分析

1. 建筑布局

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建筑布局呈现出高密度、高层的特点。大量的商业大厦、办公楼和人口的密集,使得商业区在热岛效应方面表现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应通过合理规划建筑物的高度、密度等因素,提高绿地和水体的比例,以增加空气流动和温度调节。

2. 绿化覆盖

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绿化覆盖率相对较低,这使得商业区缺乏自然通风和降温的条件。应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引入各类植被,提高商业区的绿化率。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喷泉、人工湖泊等水体景观,提供湿度和降温的条件。

3. 道路布局

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道路布局复杂,交通繁忙。道路的宽度、林荫带的设置等都会对商业区的微气候产生影响。毗邻的高楼大厦和树木林荫带能够为商业区提供遮阳、避风的条件,但过多的车辆和人员会带来噪音和污染。因此,应通过优化道路布局,提高绿化率和挡风效果,为商业区的微气候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改善对策

1. 建设绿色建筑

应鼓励在南京市中心商业区建设绿色建筑,通过使用节能材料、太阳能利用、建筑外墙绿化等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热岛效应,提高商业区的舒适度。

2. 增加绿化面积

在商业区增加绿地面积和树木数量,增加自然通风和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同时,应加强绿化管理,保证绿化设施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 优化道路布局

通过优化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道路布局,提高林荫带、绿地带的比例,改善商业区的微气候环境。同时,应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降低噪音和尾气污染。

4. 提供湿度调节设施

在商业区设置喷泉、人工湖泊等水体景观,以提供湿度和降温的条件。这些水体不仅可以调节气温,还能增加商业区的观赏性和舒适度。

五、结论

本文以南京市中心商业区为例,通过对其微气候特征和空间形态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改善对策。通过建设绿色建筑、增加绿化面积、优化道路布局和提供湿度调节设施等措施,可以改善商业区的微气候环境,提高人们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改善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空间形态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的参与。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宜居、宜商的城市中心商业区

南京市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人流与车流密集,容易形成热岛效应和能源消耗高的问题。为了提高商业区的舒适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热岛效应,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以通过使用节能材料来改善商业区的建筑能效。节能材料可以减少建筑的能耗,降低空调和供暖系统的使用频率,达到节能的效果。例如,采用保温材料进行外墙保温,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减少室内外温差,降低能源消耗。

其次,可以利用太阳能来供应商业区的能源需求。太阳能利用可以通过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和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来实现。太阳能光伏板可以将阳光能转化为电能,供应商业区的电力需

求,而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利用太阳能的热能来供应商业区的热水需求。通过利用太阳能,可以减少商业区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

另外,增加绿化面积是改善商业区微气候环境的重要措施。在商业区增加绿地面积和树木数量可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负离子,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同时,绿化能够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缓解热岛效应。因此,应加强商业区的绿化管理,保证绿化设施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优化道路布局也是改善商业区微气候环境的有效方式。商业区的道路布局应该合理规划,增加林荫带和绿地带的比例,以增加树木的数量和绿化面积。林荫带和绿地带可以提供遮阳和缓冲热辐射的作用,改善商业区的微气候环境。同时,应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降低噪音和尾气污染,提高商业区的环境质量。

另外,商业区可以提供湿度调节设施,如喷泉和人工湖泊。这些水体景观可以增加商业区的湿度,降低空气温度,提供湿润的环境条件。人们可以在这些水体景观周围休息和活动,享受凉爽的气候,增加商业区的观赏性和舒适度。

综上所述,通过建设绿色建筑、增加绿化面积、优化道路布局和提供湿度调节设施等措施,可以改善南京市中心商业区的微气候环境,提高人们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改善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空间形态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的参与。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宜居、宜商的城市中心商业区

综上所述,改善商业区微气候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实现。首先,建设绿色建筑是关键的一步,

通过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以及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可以显著改善商业区的微气候环境。其次,增加绿化面积和加强绿化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绿化可以吸收空气污染物和降低地表温度,缓解热岛效应,提高商业区的空气质量和舒适度。此外,优化道路布局和鼓励步行和公共交通也是关键的措施,可以减少汽车尾气和噪音污染,改善商业区的环境质量。最后,提供湿度调节设施如喷泉和人工湖泊,可以增加商业区的湿度和降低空气温度,提供更舒适的环境条件。

然而,改善商业区微气候环境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政府在规划和管理商业区时应考虑到微气候环境的因素,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引导企业和居民积极参与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时,企业应该在建设和运营商业区时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管理手段,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居民也应该提高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绿化和环境保护活动,共同营造宜居、宜商的商业区环境。

在南京市中心商业区改善微气候环境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商业区的空间有限,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增加绿化面积和改善道路布局,这需要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其次,商业区的发展需求和环境改善的目标可能存在矛盾,需要寻找平衡点,既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又保护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最后,改善商业区微气候环境需要大量的投资和长期的维护和管理,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总之,改善商业区微气候环境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可以提高人们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促进商业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绿色建筑、增加绿化面积、优化道路布局和提供湿度调节

设施等措施,可以改善商业区的微气候环境。然而,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等,才能实现商业区微气候环境的改善。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宜居、宜商的城市中心商业区

联合办公空间室内装饰设计研究——以南京紫峰研创中心C区设计项目为例

联合办公空间室内装饰设计研究——以 南京紫峰研创中心C区设计项目为例 【摘要】文章对联合办公空间室内装饰设计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对联合办公 空间的概念进行分析,然后对室内装饰设计现存问题进行概括,最后以南京紫峰 研创中心C区设计项目为例,对联合办公空间进行室内装饰设计的优化措施进行 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以更好的促进联合办公空间室内装饰设计 方案的系统化、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联合办公空间;室内装饰;设计 在现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的概 念不断发展,其经济模式日益普及与优化,大量中小型规模创业团队不断涌入市场,在给市场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使得办公场地的市场需求呈现出显著增长 的趋势[1]。传统意义上的办公空间无法满足这些创业团队的办公需求。基于共享 概念,有关人员提出了联合办公空间的方案,并在近年来得到巨大的发展与优化[2]。在联合办公空间中,室内装饰设计方案的选取与应用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对室内装饰设计方案进行合理优化,有助于联合办公空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共享、联合优势,达到最佳的办公环境状态。 1联合办公空间概述 在创业热潮背景下,小规模以及独立创业团队频繁涌现,对办公空 间的需求持续上升,办公环境如何在便捷、小型、便宜等方面取得优势,成为各 行业人员高度关注的一项课题。当前对于我国而言,联合办公空间的概念不断发 展与更新,其所处市场规模液持续扩大。作为面向不同领域、不同企业独立办公 人员所提供的“共享”化办公场所,其核心特点在于共享性以及联合性,发展至 今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进入成熟期。有关报道中对联合办公空间的概念进行总结,认为其是以的创新为核心的公共场所的共享,在联合办公空间中每一位员工

南京钢铁厂景观重构与城市意象研究——以南钢沿江三公里景观提升为例

南京钢铁厂景观重构与城市意象研究— —以南钢沿江三公里景观提升为例 摘要: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进程不断加快,在国家相关生态政策指导和生态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南京钢铁厂沿江三公里实施了景观提升工程。文章总结了南钢工业旅游开发的动机和旅游建设的目的,引出南钢沿江三公里空间环境现状问题与设计解决策略,采用了兼具有科学逻辑和艺术审美的改造设计方法,重构南钢沿江生态景观,恢复了南钢沿江的生态城市风貌。文章中运用的设计分析方法与设计策略,对仍在运行生产的滨江工业园区改造提升设计具有一定应用意义。 关键词:工业旅游;景观设计;生态城市 引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国外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引导的,大批针对工业环境的研究与保护措施出现,国内外社会对工业园区景观设计的意义逐渐重视。[1]钢铁工业在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厂区绿化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加上后期绿化管理措施不足,导致厂区生态环境问题凸出。近年来国家在“双碳”政策大力提倡环保技术革新和生态环境塑造,通过提升厂区绿化环境来改善微气候,树立企业生态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钢厂发展带来的困境与机遇。 南钢沿江三公里景观提升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长江夹江西岸,沿途经过南钢重要生产厂区,厂区界面与长江水系界面由一条滩涂湿地相隔。【图1】与工业遗产保护不同的是,南钢作为仍在生产的厂区,改造面临的困难与机遇也不同。生产厂区要求改造实施中尽量降低对生产工作的影响,同时,生产厂区与改造成果相结合,能够产生与工业遗产保护不同的效果,通过厂区景观重构,钢铁企业精神的传递、旅游观赏效果、文化展示效果更加鲜活,景观提升能够为钢厂带来更多可能性。

城市CBD绿轴景观特色设计浅析——以南京河西新城CBD二期绿轴为例

城市 CBD 绿轴景观特色设计浅析——以南京河西新城 CBD 二期绿轴为例 摘要:南京河西新城CBD二期绿轴位于南京市河西新城中心区,项目周边围 绕着重要的商务办公区,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本文从其项目背景、现状条件、设计理念、总体设计几方面进行分析,结合项目的特点,提出景观绿轴与市政道 路复合式设计意见,以此完善和提升河西新城CBD景观环境,从而提高河西新城 城市品位,彰显河西新城城市魅力。 关键词:CBD绿轴;市政道路;复合式;花园;策略 1项目背景 本项目为南京市河西新城CBD二期工程,项目自北向南依次为CBD一期绿轴、河西中央公园及商务综合体(南京国金中心、德基世贸一号),项目以南则为商 务办公楼(南京金融城)。其中CBD一期绿轴、河西中央公园已建成多年,目前 景观现状良好,但相对缺少特色;商务综合体(南京国金中心、德基世贸一号) 正在建设;南京金融城现已建成,是具有国际水准、地标性的金融企业集聚区。 南京河西新城CBD二期绿轴位于白龙江东街与嘉陵江东街之间,根据城市片 区控规,CBD二期绿轴规划用地面积为长320米,宽28米,横断面具体分配为5 米(道路)+18米(绿地)+5米(道路),绿轴东西两侧分别为城市支路的单向 机动车道路,其中西侧道路与3号路相交,东侧道路与4号路相交,道路等级为 城市支路。 2功能定位 项目周边围绕着南京河西新城重要的商务办公区,是河西新城城市形象的重 要窗口。设计在遵循场地环境条件、上位规划及河西新城CBD已建成景观风格的 基础上开展,通过对绿轴当中的城市市政道路景观化,与绿轴景观绿化相互融合

的设计思路,打造多样化的交流场所和绿色的花园体系,在满足CBD场地功能、 道路交通通行的基础上,为河西新城区域发展建设及完善区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现状问题 (1)项目周边为规格较高的商务综合体,大多已建成,一期的配套景观中 央绿轴和河西中央公园现状良好,但相对缺少特色。 (2)项目周边交通便利,其中四号路将成为外界通往办公区域的重要通道,绿轴景观空间的交通未来则不会受到机动车影响。 (3)项目被重要的商务办公区围绕,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目前已有较 多底商营业,未来将聚集一些人气。 (4)项目现状缺少种植设计,植被杂乱,与场地发展定位不符。 (5)绿轴两侧道路分别为5米的城市市政道路支路,很难与绿轴景观、周 边商务建筑相协调。 项目未来将成为整个河西新城CBD绿轴的主要节点之一,成为北侧商务综合 体和周边办公区的重要集散场所,因此需考虑交通、建筑功能对场地的影响,在 满足本身周边商业办公使用需求的同时,兼顾与未来商务综合体的衔接,完善并 补充场地现有的景观形式和功能,打造符合场地定位的景观特色。 4设计原则 在“以人为本、服务城市”的指导思想下,综合考虑场地现状和周边地块的 功能定位,以体现城市设计理念为前提,遵循设计标准、风格并与周边已建道路 和河西CBD绿轴景观风格保持了一致性,符合河西地区整体风貌的设计要求和时 代特征,同时在总体上要求满足街道空间的功能性、安全性和景观性。在综合考 虑景观、道路、排水、照明、海绵城市等专业对场地的要求的基础上,遵循以下 设计原则: (1)低碳生态

戴德梁行南京湖南路地下商业街项目市场研究报告

戴德梁行南京湖南路地下商业街项目市场研究报告 一、本文概述 1、研究背景和目的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部分。其中,地下商业街项目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一种新兴模式,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在此背景下,我们对南京湖南路地下商业街项目进行了市场研究,旨在了解项目的市场定位、市场需求、竞争格局等方面的情况,为项目的投资决策和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2、项目位置和概况 戴德梁行南京湖南路地下商业街项目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地处湖南路商圈核心区域。项目周边交通便利,紧邻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交汇处,同时有多条公交线路覆盖。周边商业氛围浓厚,汇聚了众多的购物中心、百货商店、酒店和高档住宅区,是南京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XX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商业街面积约为XX万

平方米。该项目以打造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消费业态于一体的地下商业综合体为目标,旨在满足周边居民和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3、研究范围和方法 本研究范围主要涵盖了南京市湖南路地下商业街项目及其周边区域。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和专家访谈等。通过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商业环境、竞争态势、消费者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结合相关数据和专家意见,对项目的市场前景进行了预测和分析。我们还参考了类似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更好地为项目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提供指导。 二、市场环境分析 1、南京市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南京市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随着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重视,南京市的宏观经济环境逐渐向好。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南京市的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基于植被三维点云数据的小型景观空间微气候分析方法探究——以东南大学梅庵为例

基于植被三维点云数据的小型景观空间微气候分析方法探究 ——以东南大学梅庵为例 成实;李翔宇;张潇涵;汪瑞军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22(38)12 【摘要】在“碳中和”背景下,微气候研究愈发引起学界关注。过往研究表明,植被是影响景观空间微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以往微气候研究及模拟过程中,植被要素因其自身形态的复杂性往往无法被精准量化,造成现状植被与模拟软件中的植被形态存在偏差,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有所降低。故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升植被建模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即利用现状植被三维点云模型辅助在Envi-met软件中精确建模,以提高景观微气候模拟研究结果的精准度。选取东南大学梅庵周边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分析方法予以运用,在验证分析方法可行性的同时,以实测数据为参照,综合比较点云植被模型与Envi-met自带植被模型在计算结果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植被点云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更为接近,尤其体现在风速测算上。该方法也可为后续微气候模拟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98-103) 【作者】成实;李翔宇;张潇涵;汪瑞军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城乡规划流动站;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数字化遗产景观:基于三维点云技术的上海豫园大假山空间特征研究 2.基于线结构光点云数据微小型物体的三维重建 3.IKONOS数据在植被景观制图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中的应用——以丘陵沟壑区准格尔五分地沟小流域为例 4.基于LiDAR点云的景观空间“绿视率”量化分析方法研究 5.基于LiDAR点云数据分布差异的植被三维实景建模算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场地微气候综合分析方法

场地微气候综合分析方法提纲: 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重点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场地特征及微气候要素 2.1 场地特征的分类和特征分析 2.2 微气候要素的基本介绍 2.3 微气候要素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微气候调查与测试 3.1 微气候调查的方法和内容 3.2 微气候测试的设备和步骤 3.3 微气候测试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第四章:微气候评价模型构建 4.1 微气候评价模型的基本构成 4.2 微气候评价指标的选定和形成 4.3 微气候评价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第五章:应用实践与案例分析 5.1 微气候综合分析方法的应用场景 5.2 实践案例分析和评价 5.3 微气候综合分析方法的应用价值和优势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总结 6.2 研究不足和改进方向 6.3 微气候综合分析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各种建设场所。而这些建设场所对于周边微气候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微气候是指气象元素在不同的建筑结构、土地、水域、绿化和开阔区域之间形成的微观差别。微气候分析对于城市规划和设计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微气候和城市人居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及建筑物自然通风、采光和自然降温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场地微气候的研究成为了一种越来越重要的领域。 1.2 研究目的和重点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场地微气候综合分析方法,旨在以基于微气候的场地分析为基础,建立一套基本分析流程和简易评价模型,帮助城市规划与设计师进行真正的微气候模拟,以解决微气候

微气候研究综述

微气候环境综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国外研究现状 1.1.1 微气候舒适度的内涵 随着现代气象学的发展,南兹博格(Landsburg)认为,微气候是指地面边界层部分,其温度和湿度受地面植被、土壤和地形影响[4]。阿兰·米诺(Alan W. Meerow)和罗博特·杰克(Robert J. Black)认为,微气候是指小范围地方性区域的气候,其气候特征一致并可改善[5]。山塔莫瑞斯(M. Santamouris)和阿斯曼克剖勒斯(D.Asimakopoulos认为微气候是指“在几千米里特定区域内,由于气候的偏差形成的不同地块的小尺度气候形式)[6]。表述不一,但都认可小尺度特征,是研究一个有限区域内的气候状况。南兹博格强调微气候的垂直小空间是地面边界层部分。正因为微气候受地面植被、土壤和地形影响,所以阿兰·米诺等强调微气候的可改善性,山塔莫瑞斯等强调微气候的偏差性。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对热舒适度的定义:“在热环境中感到满意的状态。”尽管对微气候舒适度还没有确切定义,但可从以上表述中推断其内涵:微气候舒适度是人在所处小尺度范围的气候环境中感到满意的状态,这种小气候可根据人体舒适度来评价,并可采取相关技术、方法和措施来改善。 1.1.2 微气候舒适度评价 国外关于舒适度的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从最初的定性描述或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讨论,到定量化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舒适度,再到近几年探讨微气候舒适度。对微气候舒适度只是描述性的表述,因此对微气候舒适度评价的研究就尤为重要,这也是国外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研究者结合实际情况,对微气候舒适度进行定量化探索评价方法与指标。(1)提出评价微气候的方法和模型;应用较广的是“Comfa”法和“TS-Givoni”法。“Comfa”(比较粒子立场分析法)法用来计算人在户外能量平衡值。探讨人的个体差异、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微气候舒适度的不同反映。如伊格·内扎(Igor Kneza)等结合问卷调查和物理气候指标的实地测定,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日本人和瑞典人在气候指标大致相同的公园中对舒适度的不同评价[7]。结合前人的研究不断探讨新的评价模型,从“Comfa”法、TS-Givoni法到RayMan模型、CFD法等。(2)研究方法方面都运用田野调查法,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以南京银行为例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以南京银行为例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稳步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作为城市经济的推动者和服务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 来越重要。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除了传统的储蓄、贷款、理财等货币金融服务外,还拥有丰富的中间业务,如信用卡、保险、租赁、基金等。城市商业银行通过中间业务的开展,不仅能够增加 收入,提高盈利能力,而且可以拓展业务范围,增强客户粘性,提 高金融服务综合能力。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加强中间业务发展已成 为当前金融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南京银行是江苏省内较具实力的商业银行之一。南京银行成立 于1996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业务范围全面、金融 服务综合性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南京银行中间业务包括信用卡、 保险、租赁、基金等多个方面,中间业务的发展情况对于南京银行 的经营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以南京银行为研究对象,对 其中间业务发展情况进行探究,分析其中间业务的优劣势和发展问题,从而为当前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南京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历程入手,深入探究南京银 行信用卡、保险、租赁、基金等各项中间业务的规模、活跃度、盈 利能力等方面,以此为基础,分析其中间业务的优劣势和存在的问题。 1、南京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历程。

2、南京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情况。 3、南京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情况。 4、南京银行租赁业务的发展情况。 5、南京银行基金业务的发展情况。 6、南京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和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深入了解南京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优劣势及发展趋势。同时,本文还将结合实际调研,通过对南京银行的调查分析,获得更多的数据和信息,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论证和验证,从而得到较为全面、准确的结论。 四、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意义在于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从南京银行的实践经验和中间业务发展情况入手,分析其优劣势及存在的问题,为其他城市商业银行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优化和发展。同时,本研究还可为相关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学术参考和经验借鉴,促进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创新。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详细规划编制探索与实践——以南京溧水生态智慧未来城为例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详细规划编制探索 与实践——以南京溧水生态智慧未来城 为例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详细规划如何转换编制理念、优化编制内容、开展多专业协作、促进高效实施等方面值得不断探索。本文以南京溧水生态 智慧未来城为例,从规划理念、编制技术和工作组织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新 时期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方法和规划内容,以期为过渡期详细规划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工作组织模式;多专业协作;共同规划; 0引言 城乡规划法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范围,提出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的直接依据;是规划 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现城乡建设管 理的法定依据。 2019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 施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提出“详细规划是对具体地块用途 和开发建设强度等作出的实施性安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 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1]。 新颁布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详细规划,延续传承了传统 控详的作用和法律地位,深化扩展了传统控详的内涵和效力范围。 在适应新体系、新要求的基础上,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如何转换编制理念、优 化编制内容、开展多专业协作、促进高效实施等方面值得不断探索。本文结合新 体系过渡时期所开展的南京溧水生态智慧未来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践,从规

划理念、编制技术和工作组织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新时期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方法和规划内容。 1国土空间背景下详细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新要求 1.1在理念上,更生态质量,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我国城镇化已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城乡发展不再仅追求 规模扩张和外延式发展,转而更加重视人居环境品质与内涵的提升。新的“山水 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科学统筹“三生空间”等要求,均认为城乡空 间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发展和治理的需要协调平衡。详细规划在理念上也从开发 建设导向转向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详细规划则更为注重人口和城 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统筹增量空间功能布局、整体优化空间结构,促进产 城融合、城乡融合和区域一体协调发展。从而避免空间无序粗放低效,打造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空间。 2.2在技术上,更多元复合,“多规”与“多专业”相结合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规划内容统筹覆盖全域全要素。相较于传统城乡规划 注重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新时代的详细规划增加了对非建设空间管控,加强了与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全要素的衔接,解决了原体系中各类自然资源不挂钩所产 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 多元复合的管控内容对详细规划编制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的主流观 点认为规划工作要充分融合、系统架构满足国土空间规划所涉及到的各类专业技 术和学科知识,对国土家底、自然资源全面梳理与科学规划,从而支持和保障国 土空间高质量发展。 2.3在组织上,更多层协同,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详细规划除了作为实施城乡开发建设、整治更新、保护修复活动的法定依据,更是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完善功能配置、激发发展活力的实施性政策工具。积极 探索将详细规划从规划技术文件转向公共政策的路径,是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的详细规划技术发展方向[3]。

“城中村”改造的理论与实践——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城中村”改造的理论与实践——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的 开题报告 引言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与农村的界限愈加模糊,以至于城市化与农村化之间的转换也愈加频繁。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壮大,城市中的“城中村” 问题凸显出来。城中村是指城市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若干户组成的住宅区,其 居民属于城市外来人口或城中老旧住房改造后居住。由于城中村是在城市化发展进程 中遗留下来的,其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安全隐患较大,需要进行改造以提 高居住质量,协调城中村与城市主城区的关系。 南京市栖霞区作为南京市重要的城区之一,城中村问题较为突出。本文旨在通过对南京市栖霞区城中村改造的实践和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改造方案和建议,为 其他城市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中村是城市化发展中的产物,它的存在不仅证明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说明了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城中村的形成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个巨大的问题,不仅严重危害了城市环境和市民的生命安全,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有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生活设施缺乏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针对城中村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推出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改造计划。其中,南京市栖霞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是应对城中村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南京市栖霞区城 中村改造的实践和理论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城中村问题的现状和变化,探索解 决城中村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以南京市栖霞区城中村改造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城中村改造的理论与实践。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南京市栖霞区城中村情况分析: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梳理南京市栖霞 区城中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包括基础设施缺乏、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并分 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2)城中村改造的理论研究:对国内外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改造的目标、策略、手段等方面的内容。

滨江街区微气候实测与分析

滨江街区微气候实测与分析 武汉市水网密集,拥有长江、汉江以及东湖等湖泊,而水体的特殊气候效应对滨水街区的微气候环境会产生不同影响。因此武汉滨江区域微气候状况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的滨江城市武汉为例,在武昌选取典型的滨江街区进行实地测试和气候效应分析,旨在了解江体的微气候调节机制,为城市设计策略提供依据和引导。 标签:街区规划;实测;热环境;街区气候 1.序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增强,城市空间热环境逐渐恶化。城市热环境对空气质量、节能及公共健康等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城市热环境及其效应已成为当前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2.城市气候研究进展 近年来,为了缓解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的热环境品质,利用绿化、水体等进行城市冷却的手段引来越来越多地重视,研究人员在不同的领域展开了研究。, 新加坡学者Chen Yu【1】等进行了城市公园对新加坡城市降温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园对周边有明显的降温效果,研究还指出植被比其他建筑材料有较强的温度稳定能力,降温效果与风速、建筑布局及高度、植物叶面积指数有关系。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们从城市形态的角度出发,关注城市气候与城市形态的关系,Golany【2】则指出基于对地方气候的研究提供合适的城市形态是城市设计者的责任。这些研究都致力于寻找和分析城市形态和城市气候的关系,找到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设计策略。 总的来说,目前对城市气候的研究还比较有限,主要是集中于城市和建筑这样的过大或过小的尺度层面,对于以中尺度的城市街区,从城市空间形态和街区微气候之间关系的角度展开的研究相对较少,利用现有手段,定量的分析街区微气候影响因子和街区形态之间的关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3】。 当前,城市居民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舒适性日益重视,武汉市水网密集,拥有长江、汉江以及东湖等湖泊,研究如何通过有效地城市设计策略,充分利用江河水体的微气候调节机制,改善城市热环境,这对于提高城市环境品质、节能减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微气候现状实测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环境研究中心于2020年8月16日—17日两天对武

基于计算机软件场地微气候模拟的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计算机软件场地微气候模拟的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将计算机软件模拟技术引入绿色建筑项目景观设计的研究过程中,利用 计算机软件模拟数字物理模型,对其进行景观方案可视化分析、对场地排水、日 照等对植物种植的影响分析以及场地微气候的营造分析等,实现全方位、全过程 的设计效果模拟、可行性验证及在各种工况及设定参数变化条件下进行合理性分析,选择最优化方案,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的认证要求,人体舒适性和环境景观效 果要求、满足植物生长要求等多个不同层面需求,探索应用科技手段辅助、指导 景观设计研究的新途径。 关键词:场地微气候;计算机软件模拟;景观设计 1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类对于生活的环境质量的关注也日益增加,生活在大都市的人 们充满了对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向往,但更多的时候是希望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有一方舒适宜人、景观优美的小天地,因此对于场地微气候的研究开始兴起。由于场地微气候的形成是一 个庞杂的体系,一项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研究课题,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往往通过实验、 观测、访谈、模拟等各种方法,进行研究。[1]也已经形成了一些公认的评价场地微气候的理 论数值体系,以及对于材料、植物的模型参数设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通过实测及模拟 对比,验证了其可靠性,从而使得这个领域的研究得以不断推进。 场地微气候是空间形态的视觉感受、生理感受、心理感受的结合体,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具有一系列的物理环境要素,在昼夜四季的时间变化中,包括风、湿、热、光等要素,它们 可独立或叠加作用于户外环境。[2]从目前来看,与其密切相关的景观设计专业的研究还刚刚 起步,但已经成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专业学术领域关注的重点。笔者的此次研究,希望通 过人工元素,如植被、水体、建(构)筑物等影响或部分影响场地及空间内部的气候变化幅度,控制或改善微气候条件,从而改变人体对场地微气候的生理感受。 2研究简介 2.1 研究方法 借助计算机软件建立数值模拟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一系列的物理环境要素,在昼夜四季 的时间变化中,包括风、湿、热、光等要素,以及其独立或者叠加作用于户外环境后,形成 的场地微气候状态。在理性认知场地的物理空间特性和人体舒适需求差距之后,通过景观设 计的方法改善和优化,使之高度契合,成为真正量身定制、因地制宜的景观设计。 2.2研究案例的选择 本文选择的案例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边缘的一幢新建办公楼。基地面积:66091平方米,建筑面积27629平方米,按照绿色建筑二星设计标准。项目的规模、位置、使用功能具有一 定的典型性,同时建筑的形体复杂,也形成了场地中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微气候,使用者对舒 适性体验要求也较高,使得这个项目成为理想的研究案例。 2.3应用软件的选择 国内外在场地微气候领域的计算机模拟软件主要有Fluent、CFD、ENVI-met、Phoenics等 十余种,模拟对象分别为风流场、风热环境、日照环境、热能、辐射分析等[3]。本次研究选 用的为:Phoenics,世界上第一套计算流体与计算传热学商业软件,模拟对象为风环境、热 环境;DesignBuilde,英国公司开发的建筑模拟软件,通过与美国环境部开发的建筑能源模拟 程序EnergyPlus实现连动,模拟对象为自然采光;CFD60,高效能的计算仿真工具,可自行 定义多种物理模型,模拟对象为雨水。 2.4工况与参数设置 2.4.1风环境工况: 注:植被统一设置为多孔介质(Foliage)。 2.4.7几何模型参数设置

从街道峡谷到街区层峡:城市形态与微气候的相关性分析

从街道峡谷到街区层峡:城市形态与微气候的相关性分析王振;李保峰;黄媛 【摘要】近年来,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城市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模式转型,愈来愈多的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并持续深入地对城市形态、城市微气候以及两者之间相关性展开研究。文章针对城市形态和城市微气候在尺度、维度和度量以及目标上展开讨论,并探讨街道峡谷和街区层峡的城市形态与微气候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微气候定量分析的方法,能够增强城市设计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提升其专业地位。另外,微气候分析及相关性研究能减少城市设计预期的不确定性并提高城市建成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In recent years, with urban development transition from physical expansion to built-up area improvement in China, to reach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mong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aspect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paid attention to urban form, urban microclimate and their correlation. This paper has expanded the microclimate analysis on different scales, dimensions and metrics as well as varying targets, especialy on street canyon and urban canyon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icroclimate can help to upgrade the professional status and embrace the scientific dimension of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education. The study on microclimate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can also underpin urban design and sustainability of built environment.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2016(000)003

南京城区夏季大气VOCs的来源及对SOA的生成研究--以亚青和青奥期间为例

南京城区夏季大气VOCs的来源及对SOA的生成研究--以亚 青和青奥期间为例 杨笑笑;汤莉莉;胡丙鑫;周宏仓;花艳;秦玮;陈文泰;崔玉航;蒋磊 【摘要】运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快速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于2013年和2014年的8月对南京市区大气中VOCs进行观测,结果表明,VOCs的浓度分别为 51.73×10-9和77.47×10-9.利用OH消耗速率(LOH)有效评估VOCs的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烯烃和芳香烃是这2年夏季南京市大气VOCs中对LOH贡献最大的关键活性组分.用FAC法估算南京SOA生成潜势,得到2013和2014年夏季SOA浓度分别为1.95µg/m3和1.01µg/m3;烷烃和芳香烃对SOA的生成潜势分别占4.01%、94.8%和4.46%、94.57%.用PMF模型对南京VOCs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南京大气VOCs的最大来源为燃料挥发(22.7%)、其次为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泄漏(19.5%)、石油化工业(13.5%)、汽车尾气排放(17.7%)、天然源排放(13.4%)和涂料/溶剂的使用(13.2%),而2014年夏季南京大气VOCs的最大来源为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泄漏(35.2%)、其次为石油化工业(20.6%)、不完全燃烧(20.5%)、燃料挥发(15.7%)和汽车尾气排放(8.1%).%In this study, VOCs were continuously measured using an online GC system in Nanjing during August 2013 and 2014, with the mean concentrations of 51.73×10-9 and 77.47×10-9. The OH radical loss rate (LOH) method were applied to assess the chemical reactivity of VO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kene and aromatics were the key active components, and dominated theLOH in summertime Nanjing. Fractional aerosol coefficients (FAC) method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formation potentials of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SOA) in Nanjing. The calculated SOA concentrations were 1.95µg/m3 in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__以我国上海为例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素养目标 1.以某大都市为例,会分析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通过材料,掌握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综合思维) 3.结合所学知识,认识身处都市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知识导引 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1.大都市:规模________、人口________、经济________、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空间集聚: 现代大都市发展的第一阶段,多种部门和________的集聚,必然会导致地区________的形成和发展。 3.辐射带动:现代大都市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________、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________、

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更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位置:上海位于________西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的交会处。 2.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________、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________等。 3.功能: (1)产业带动功能: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长江三角洲乃至周边地区先进制造业和________产业的龙头。 (2)都市核心功能:上海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不仅强力拉动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而且对________城市群、________半岛和福建沿海都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3)交通运输枢纽功能:上海作为长江流域门户,拥有高效率的______________网络,中心城市已建成立体交通网络。 (4)金融服务功能:上海拥有大量金融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5)科技研发创新功能:上海拥有众多大学和科研所,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研发中心。 城市辐射力 城市辐射力,指城市对周围地区,以及其他城市的影响能力。一个城市辐射力的大小与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由于城市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它不仅与城市周围地区有密切的关系,与其他城市也存在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既表现为以交通通信设施为联系途径的物质、人员和资本的流动,也表现为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一个城市的经济越发达,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力就越大,与其他城市的交流也越广泛,城市的辐射力也就越强。

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学生姓名张敏 学号20081303028 院系遥感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指导教师葛云健 二O一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 的研究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 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没有抄袭其他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张敏 日期:2012/5/26

目录 引言 (1) 1综述 (1) 1.1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解析 (1) 1.2国外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 (1) 1.3国内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 (2) 1.3.1国内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2) 1.3.2国内城市地域结构模型研究 (3) 1.4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演变动力 (4) 2.研究区概况 (4) 3.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 (5) 3.1建国前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 (5) 3.2建国后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 (6) 4.驱动力分析 (8) 4.1人口驱动 (9) 4.2经济驱动 (9) 4.3政策驱动 (10) 5.南京市地域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10) 5.1数据来源 (10) 5.2选取评价指标体系 (11)

5.3评价结果 (12) 5.4预测 (13) 6.结论与讨论 (14) 6.1结论 (14) 6.2讨论 (14)

南京市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张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南京 210044 摘要:本文以南京为研究区域,介绍南京市发展的变化历程。分析南京市地域结构变化过程中的驱动力因子,选取1998年与2008年南京市统计数据,运用综合因素评价法,绘制南京市分区县地域综合发展条件图,对近十年来南京市地域结构、地域发展条件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南京市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南京市地域规模不断扩大,在未来近几年内,南京市将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开发江宁、江北、仙林3个副城。 关键词:城市地域结构; 南京; 驱动力; 综合因素评价法 引言 南京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发达,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本文为了研究南京市地域结构的发展,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已有资料研究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地域发展条件变化的历程,分析各驱动因子如何驱动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发生变化,确定南京市城市地域结构变化的驱动力。运用综合因素评价法,构建指标体系,确定权重,依据综合评价得分了解南京市分区县的综合发展条件情况,在此基础上定性预测未来南京市城市发展的可能方向。对未来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给予一定的理论基础。 1综述 1.1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解析 城市地域为城市活动直接影响的范围,一般包括市区和郊区。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地域内,与各种功能活动相应的地域分异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等,城市地域结构是一个动态过程[1]。国内学者对于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最普遍的认可即城市地域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由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城市地域结构(或城市形态)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2]。 1.2国外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

(南大硕士论文)城市居住社区转变与中产阶层化发展研究——以南京为例

分类号单位代码 学号 MG0227105 南京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题目:城市居住社区的转变与中产阶层化发展研究——以南京为例 作者周强 指导老师:朱喜钢职务:教授 学科(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答辩日期:2005-05-2 4 学位授予日期:

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首页用纸毕业论文题目:城市居住社区的转变与中产阶层化发展研究— —以南京为例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2002级硕士生姓名:周强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朱喜钢,教授、博导 摘要 基于现阶段我国城市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本论文从中产阶层形成、成长与流动的角度,对城市居住社区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相关分析与研究。本论文以南京城市为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描述中产阶层兴起后南京城市居住社区发展的转变,揭示新时期下南京市居住社区转变的现状以及趋势,探寻促进这一转变的动力机制以及其发展中可能遇到存在的各种问题。 本论文的价值首先是提供了关于新时期与新背景下城市居住社区发展的经验性实证研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论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收集、深入访谈以及现场观察等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详细描述了南京市居住社区发展变化的现状与特征;其次,结合国外关于中产阶层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南京市类似现象进行了考察。因而,本篇论文也为开展我国的中产阶层化的本土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之功效。 本论文通过案例观察,发现南京市中心城区内的居住社区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从宏观上看,南京城市居住社区的发展基本上遵循着“侵入——演替生态模型”的一般路径。目前,南京城市居住社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集聚和集中的发展阶段,正逐渐走向隔离、侵入以及演化的发展阶段;(二)从微观上看,南京居住社区的转变大致遵循着“生命周期模型”,并开始走向复兴;(三)随着城市中心区更新活动的大规模兴起,中产阶层化发展已初露头角,并存在加速发展的趋势。尽管这一转变与西方城市居住社区发展大体一致,但是诸多情况又表明南京市居住社区的发展又存在着自身的特点,例如南京市居住社区发展并非完全符合以上所说的两个模型。宏观上,中心区的居住社区依然不断吸引新的外来人口,微观上这些居住社区中所发生的居民的替代主要表现为城市以外(而非城市郊区)的高收入阶层替代原社区内的低收入者。这一特征表明南京市居住社区的转变又有着与国外城市完全不同的自身特点。为了探讨这一差异的根源,本论文分别从经济产业、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等三个对南京城市居住社区发展转变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本论文认为促进南京市中心区居住社区中产阶层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使得城市地租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