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视角的南京城市定位与空间布局

基于区域视角的南京城市定位与空间布局
基于区域视角的南京城市定位与空间布局

1 前言

早在1915年,格迪斯就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应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在此后的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界逐渐突破“就城市论城市”的束缚,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明确了“从区域论城市”的观点,从区域视野认识城市,依区域条件发展城市,在区域空间布局城市(崔功豪,2010)。根据新的形势要求,2005年建设部颁布了修订后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编制城市规划应体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发展的要求,对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市域城镇发展战略中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的建议。

从2006年开始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下简称规划修编)工作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协调的理念,认真落实上位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从南京都市圈、长三角乃至更

文章编号:1009-6000(2011)11-0039-10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程茂吉,南京师范大学地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副院长,高级规划师。

基于区域视角的南京城市定位与空

间布局

Analysis of Urban Orientation and Spatial Layout of Nanjing

City from Regional Perspective

程茂吉

CHEN Mao-ji

摘要:

区域分析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职能和指导空间布局的重要方法。本文从不同区域角度分

析了南京现状和未来可以承担的职能,提出了南京在不同区域层面的功能定位,为形成南京国

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提供分析基础;根据南京承接区域辐射和服务周边区域的要求,构筑了面向

长三角、辐射都市圈的都市区空间布局,为构筑合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

南京;区域分析;城市定位;空间布局

Abstract:Regional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termine the urban function and guide the spatial

layout in master urban planning. With the master urban plan revising of Nanjing city, the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strengthen regional analysis in studying urban function and spatial layout and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central city with the surrounding area adjacent.

Key words: Nanjing; regional analysis; urban orientation; spatial layout strategy

39

2011.11现代城市研究

大区域分析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强南京与周边城市在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为此,在南京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前的研究阶段,为准确认识南京在全国和长三角的功能定位,强化从区域角度分析论证南京城市发展规模、空间布局结构,南京市规划部门于2006年组织五家设计咨询单位开展了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要求各咨询单位在完成基本研究任务的基础上,侧重从区域和协调发展角度重点研究1-2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五家咨询单位的具体分工是:中规院重点研究城市发展定位、产业发展战略;清华大学建研所重点研究文化特色塑造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同济规划院重点研究城市目标与定位、空间发展布局;南大规划院重点研究人口和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南京市规划院重点研究人口和城市化、空间发展布局等。从研究的效果看,各个咨询单位在城市定位、发展规模、发展布局等方面特别强调了从国家、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等不同层面展开研究,研究结论对形成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成果提供了重要指导。

2 基于区域视角的南京城市职能定位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明清时期的南京是江南第一重镇;近代因中华民国建都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建国后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改革开放以来,因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南京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城市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交通物流、教育科研商贸和部分制造业方面。本次规划修编基于南京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

以及未来在区域和国家战略中所发挥

的作用,提出南京的职能定位是: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

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

态宜居城市。

2.1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中国四大著名古都,国务

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30多

万年的人类活动史、6000年的人类文

明史、绵延近2500年的建城史、450

年的建都史给古都南京留下了众多弥

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市有世界

文化遗产明孝陵,文物国家级27处,

省级100处,市级260处。以明城墙

等四重城郭构成的明城墙遗址是严格

按照规划实施的古城,江南地区都城

的杰出代表,在世界古都建设史中都

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南京曾三度

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中心,有“天下

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六朝

时期,南京作为南北文化交流中心,

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六朝文化”,在明

清、民国时期,南京则成为内陆文化

与海外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

汇之地,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具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

城,不仅客观反映了南京在传承中华

文明方面的重要地位,而且有利于南

京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图1);有

利于提升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综合影

响力;有利于促进南京文化氛围的塑

造和城市品质的提升,促进南京旅游

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2.2 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南京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

域国家两大经济带的交汇部,在国家

大交通格局中占据“沟通东西、衔接

南北”的重要地理区位,公路、铁路、

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

目前有3个方向4条国家干线铁路通

向北方和中西部地区,随着国家规划

的京沪高铁以及沪汉蓉、宁杭、宁安

城际铁路的建设,南京将成为我国连

接长三角、环渤海和广大中西部地区

的重要铁路枢纽(图2)。禄口机场目

前年客流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未

来将建成2区4跑道等级为4F的国家

级大型枢纽型机场、重要的国际定期

航班机场、通往东亚地区的门户机场。

南京港是我国第一内河大港,年吞吐

量超亿吨。随着长江入海口-12.5m

水深航道疏浚到南京,南京的港口吞

吐能力尤其是集装箱的吞吐量将迅速

提高,将成为国家重要的海港和辐射

长江中上游的长三角国际航运副中

心。在公路方面,南京是交通部规划

确定的45个国家公路主枢纽之一,4

条国道和4条国家高速公路交汇于南

京,形成两环两横十二射高速公路枢

纽。定位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不仅

是南京在国家综合交通格局中重要地

位的体现,而且有利于南京利用综合

交通枢纽的优势汇集大量的区域性人

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南

京现代物流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有

利于增强南京的区域辐射功能,强化

南京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2.3 国家重要创新基地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核

心要求就是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产

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高城市和产业

的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

快发展。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位

居全国前列,但其优势和潜力尚没有

充分发挥。从科技人才的规模和实力

看,南京市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50多

万人,两院院士76名,各类研究开发

机构641个,高等院校55所(含部

40现代城市研究2011.11

图1 南京在中国历史地理中的区位

图2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图

队所属高校13所),是继北京、上海之后高校最为密集的城市。从最近几年南京获得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情况来看,南京也处于全国省会城市的前列。目前,南京已相继被授予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国软件名城等称号,被确定为国家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市已形成一个国家级软件园、一个省级软件园和五个软件产业基地的“两园多基地”创新基地格局,最近几年软件产业产值以年均5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5月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要求南京建成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对南京加快发展科技创新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定位于国家重要创新基地,不仅是南京在国家科技教育作用方面的客观体现,而且有利于南京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释放巨大的科技资源潜力,推动软件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南京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4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

南京作为具有优良交通和水资源条件的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电子

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和钢铁等四大支柱产业,在长三角工业布局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制造业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大背景下,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发挥重要的经济支撑作用。国务院2008年9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2010年5月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要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

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南京作为具有较强制造业基础和面向广大中

西部市场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仍将是主要任务。定位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不仅有利于稳步提高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等支柱产业的地位,有利于南京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型光电业、软件等新兴产业,为推动南

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供支撑。

2.5 区域现代服务中心

城市就是一定区域的服务中心。历史上南京的影响力都是超越辖区的,影响范围包括邻近的安徽和江西大部分地区。早在1980年代,南京就与合肥、南昌、九江等城市联合成立了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范围涵盖19地市。1990年代末期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就提出了构建南京都市圈的构想,范围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等市(县)。2003年以来,都市圈内各城市在交通、旅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取得诸多实质性进展。2010年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也明确要求南京进一步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目前,南京在商贸、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辐射功能:南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周边城

41

2011.11 现代城市研究

市的4-5倍,新街口、湖南路等商业中心消费人群有30%是都市圈周边城市。南京医疗机构众多,有三甲医院21家,医疗机构服务外地人群占50%左右。南京目前已初步形成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体系,汇集了国内所有政策性银行,全国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机构,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在南京设立分支机构。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均为区域性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除了覆盖江苏以外,还辐射到安徽、江西等地区。把南京定位为区域现代服务中心,不仅体现了南京的现代服务业现实优势,而且有利于加快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南京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南京服务都市圈和更大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2.6 滨江生态宜居城市

居住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宜居是城市的基本目标。南京“山水城林”

融于一体,绿化覆盖率在东部地区同

类城市中最高,是生态优良的绿色城

市。境内山脉丘陵起伏,长江穿城而

去,滨江成为南京城市的重要特色;

秦淮河蜿蜒其间,钟山龙蟠,石城虎

踞,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

之说。南京作为南北交融、东西交汇

的城市,多种文化交融,孕育了淳朴

包容的城市文化,社会环境质量一直

处于全国前列,素为国内众多人才和

投资客的青睐地。把南京定位为滨江

生态宜居城市,不仅是基于南京优良

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条件,也是南京建

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推动南京滨江城市形象塑造,

加快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吸引高素质

人才来南京投资创业,使南京真正成

为长三角西部宜居宜业的中心城市。

3 基于区域协调布局的南京城市空间战

本次规划修编基于南京的城市

定位和区域优势,根据国家要求南京

进一步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服

务功能,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促进

皖江城市带发展,成为长三角辐射带

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的要求,

明确了南京的城市性质是“国家重要

的区域中心城市”,并提出构筑“区域

协调、城乡统筹、高效和谐的新都会”

的规划目标,以切实发挥南京服务全

省、引领都市圈、带动我国中西部地

区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重任。

3.1 呼应区域发展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建国后的南京历版总体规划一

直强调区域协调的思想,并在城镇发

展战略和空间布局中有所体现。1983

年批准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1-2000)》提出了构建“圈层式

城镇群结构”,被概括为“市—郊—

城—乡—镇”的组合形式,初步体现

了打破行政区划,实现城镇区域协调

发展的思想。1995年批准的《南京市

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提出了

构建“干”字型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和

“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

构多元,间隔分布”的都市圈城镇布

局结构,强调了南京与沪宁城镇发展

轴和沿江发展轴的呼应与协调。这两

版总体规划都强调从区域协调的角度

进行城镇布局,为南京构建区域性中

心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南京所处区域环境的变化,

结合国家批准的长三角区域规划,本

次规划修编提出“引领中西部,竞合

长三角”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这个

战略体现在空间布局上,就是在南京

现状沿江发展格局基础上,继续强调

图3 南京所处的不同区域范围42现代城市研究2011.11

依托长江和快速交通走廊建构面向区域的城镇发展轴,形成“两带一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两带”指拥江发展的江南和江北城镇发展带。江南城镇发展带是南京对接沪宁城镇发展轴、全面融入长三角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国家重点打造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江北城镇发展带是南京辐射安徽、苏北地区的主要载体,与长三角区域规划提出的沿江发展轴和江苏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的沿江发展轴相呼应。“一轴”指沿宁连宁高综合交通走廊形成的城镇发展轴,作为南京辐射带动市域南北部发展并辐射苏北、安徽皖南地区的主要载体。江南、江北发展轴沿江而上向安徽中南部地区延伸,并通过南京联系中西部的铁路、公路交通走廊实现对中西部地区的引领带动。

为更好地整合空间资源,提高南京中心城市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规划提出形成集聚辐射功能更强的“中心城-新城-新市镇”的三级市域城镇体系。中心城由主城和东山、仙林、江北三个副城组成,作

为承载南京辐射周边区域的核心功能

载体,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

新产业;三个副城强调培育综合功能,

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和科技服务等现

代服务业,增强对东部、南部、江北

地区服务辐射能力。新城则是利用沿

江岸线和交通条件,在区域性发展轴

上成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节点,承接

国家和长三角产业转移,并注重与周

边城镇在产业发展上的协调对接。如

南京南部的淳溪新城确定为具有苏皖

边界服务职能的综合性新城,侧重强

调与周边区域大交通的衔接和商贸综

合服务职能的培育;而处于南京与镇

江、扬州邻近地区的龙潭新城则强调

其在港口职能上与下游的镇江高资港、

扬州港的分工协调,在龙潭设立国家

级综合保税区和物流园区以发挥龙潭

对周边产业发展的服务协调作用,并

在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上实现与周边区

域的无缝对接。

为加强南京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协

调,本次规划修编通过专题研究,从

交通联系、人员往来、历史影响和城

市断裂点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南京在不

同区域层面的影响范围,借鉴日本东

京都市圈的规划理念,提出了不同区

域层面的空间协调发展策略。南京在

长三角层面上,是长三角西北翼辐射

中西部的重要中心城市,有广阔的发

展腹地,但需要充分利用长三角领头

城市上海的国际窗口作用,积极吸引

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全方位参与国际

竞争,提升南京城市的能级。而在南

京所辐射影响的以南京为核心的长江

中下游地区,根据影响程度划分为三

个层面:

(1)南京战略联盟圈:主要为

长三角西部,跨安徽、江西两省涉及

27地市11500余万人,23万余平方公

里,类似于东京的首都圈。南京可以

联合安徽、江西以长江中下游城镇群

的形式在国家层面争取政策支持,为

本区域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南京都市圈:指以南京为

核心的一日生活圈,跨江苏、安徽两

省涉及9地市28县市近3500万人,5.5

1980年代圈层式结构 1990年代都市圈 2000年都市发展区

图4 历版本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图

43

2011.11现代城市研究

万k m2,类似于东京圈,主要任务是推进区内各城市在产业功能、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协作与协调。

(3)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指以南京为核心的一小时通勤圈,跨两省涉及6地市9县市1500余万人,2万余km2,类似于东京都的范围,主要任务是推进同城化发展,在空间规划、功能布局、区域性交通和重大设施安排上分别作出响应。呼应南京都市区“一带五轴”的空间发展布局,强调中心城市对都市圈周边城镇服务的支撑,强调南京与周边通勤城镇的轨道交通联系,并在基础设施和空间布局上对接边城镇进行空间布局引导。

3.2 适应区域服务需要的多心轴向组团都市区布局

国际经验表明,区域性大都市地

区一般是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之下,围

绕该中心形成圈层式的布局态势。这

些都市区的核心区规模一般在以城

市主中心为核心的20k m半径范围内,

面积300~700km2左右,是大都市区

域性服务功能的集聚地。为充分发挥

南京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借鉴国际

先进经验,本次规划修编提出了构筑

多中心轴向组团的南京都市区空间布

局设想。

构建有效承载区域服务功能的轴

向组团布局。在1980年代以来总体

规划的有效引导下,南京城市发展跳

出了老城、主城,逐步形成了大都市

框架。本次规划修编将市域内以新街

口为中心半径轨道交通45分钟出行

所覆盖的高度城市化地区确定为都市

区,总面积约4388km2。在空间结构上,

图5 市域城镇体系与长三角规划结构图

图6 南京与东京都市区空间规划层次类比44现代城市研究2011.11

顺应南京服务周边不同区域的需要,结合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构筑了江北带型展开、江南以主城为核心的五个不同方向对接都市圈周边城镇和区域的指状发展轴。在城镇发展的轴带上,主要用高速公路、快速路、快速轨道交通形成的复合走廊为支撑,按照串珠模式、沿交通走廊呈组团间隔

分布,每个城镇组团围绕综合交通枢

纽和轨道交通站点进行用地集中紧凑、

功能多元化开发。这样的轴向布局结

构有利于发挥交通走廊对城市发展的

引导作用,也可以利用这样的交通走

廊向南京影响的区域服务延伸,并在

公共设施上强调对周边城镇服务,在

市政设施上引导与周边城镇共享。

构筑面向不同区域的网络状多中

心体系。本次规划提出了构建以主城

为核心,多心组团、轴向发展的都市

区,以实现南京都市区对周边区域的

全方位辐射。规划提出打破现有城市

公共服务功能过度集聚于主城区的格

局,通过实施多中心网络化服务体系

策略,形成高覆盖和高度可达的社会

服务设施体系,进而引导新区交通减

量,避免单中心城市带来的核心区交

通拥挤问题。为减轻城市主中心的压

力,实现南京对周边区域的高效服务,

本次规划修编在现有新街口市级中心

的基础上,在主城的西部和南部新区

规划建设城市新的中心,并在主城外

围的三个副城规划布局三个城市副中

心,引导形成多中心网络状的城市中

心体系。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

中心-城南中心”共同构成。新街口

是南京传统的区域服务中心,以商贸、

商务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河西中心

是南京城市新中心,突出区域性的金

图7 南京区域影响范围图

图8 成熟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45

2011.11现代城市研究

图9 南京都市区规划结构图及用地布局图

图10 浦口中心区辐射范围分析

主城

龙袍

仙林

汤山

麒麟句容

龙潭

图11 仙林副城中心服务区域范围

图12 南京周边生态空间分布图图13 都市区开敞空间体系规划图融商务功能;城南中心主要突出区域性的总部经济、商务商贸服务功能。在东山、仙林和江北副城设置的三个城市副中心,分别服务于南部地区、东部地区、江北地区和周边更大区域,其中江北副中心考虑到跨江通道建设的成本较高,要求江北地区采取相对独立发展的策略,形成自我完善的城市功能,减少对江南主城的依赖,增强对苏北和安徽东部地区的辐射影响力。城市副中心不仅要成为吸引城市新增功能的反磁力中心,又要在区域上起到放大南京中心城市功能辐射周边区域的作用。

3.3 与周边区域融为一体的生态空间体系

从区域空间的视角和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本次规划修编在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上强调以区域生态系统为背景,提升市域生态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南京山峦环抱,西北面为低山丘陵;北面和南面分别为洪泽湖、高邮湖以及石臼湖、固城湖及

46现代城市研究2011.11

其沿岸湿地构成的沿湖生态区;东北面为平原水网生态区;长江穿城而过,与沿江洲岛湿地共同构成沿江生态区。结合地形地貌和自然山水,对接区域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形成由相对集中的绿色斑块和沿路、沿河带状绿色廊道构成的市域绿地系统和四区、十二片的南京生态空间体系。西部山地保育、湿地保护生态区强调与滁州市滁河湿地的生态景观联系,北部林地培育、湿地保护生态区强调与扬州地区绿地系统联系,南部两湖湿地、水源涵养生态区强调与安徽皖南地区生态系统沟通。

在都市区层面,规划以城镇之间的六个生态绿楔为骨架,沿城镇之间的交通走廊和河道水系的绿化带作为连接体,构筑了充分体现南京组团布局城市特色并与周边区域生态绿地

系统相沟通的都市区绿地系统。规划

保护的老山-亭子山-长江、滁河湿

地-大厂隔离绿地-八卦洲生态绿楔,

与安徽滁州的滁河湿地和狼牙山生态

系统联系;六合方山-灵岩山-八卦

洲生态绿楔,与扬州的西部山地系统

新城联系;江宁的云台山-牛首祖堂

山-雨花台风景区生态绿楔,与安徽

马鞍山的横山、石臼湖湿地保持联通;

秦淮河湿地-方山、青龙山-紫金山

生态绿楔,分别与镇江的句容河、赤

山湖和宝华山生态系统保持联系。这

六个生态绿楔,一方面对都市圈城镇

布局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有效避免

城镇空间的无序蔓延,另一方面,通

过对区域性开敞空间的保护,能有效

保障都市圈城镇的环境品质,塑造优

良的人居环境。

3.4 支撑区域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从发挥南京区域中心城市作用的

要求出发,本次规划修编本着区域协

调和交通引导布局的理念,呼应南京

构筑三个层面的区域影响圈层和“轴

向组团”的都市区空间布局要求,在

都市区内规划形成江北带型交通走廊、

江南围绕主城环形放射的交通骨架,

在区域层面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

快速网络化交通体系。

强化区域层面的快速城际交通

支撑。在南京紧密联系的都市圈、长

三角地区,结合国家和区域铁路规划,

规划安排了“十”字交汇的客运专线,

包括京沪高铁、宁杭客专、沪汉蓉

合宁段;规划了五射半环的城际铁路,

包括沪宁城际、宁常城际、宁安城

图14 南京与周边城市高快速路及轨道交通规划

4

2011.11现代城市研究

际、扬马城际(半环)等,实现南京与周边区域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同时,还规划了七条射线普速铁路,包括沪宁铁路、宁杭铁路、宁启铁路等七条铁路。规划形成五纵、五横、三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实现南京与区域城市快速联系。为充分发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铁路南站枢纽和龙潭公铁水综合交通枢纽优势,规划还特别强化了周边城市联系机场、铁路站和龙潭港的区域性高快速集疏运交通体系的配套。

强化都市圈通勤圈层面同城化交通系统。为构建以南京为核心的1小时通勤圈,规划新增了南京都市区通往南部两县以及周围城镇的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线和环形放射高速公路网。规划以城际轨道、都市圈快速轨道为支撑,衔接城市轨道快线,分别规划了都市圈快速轨道有六条射线,包括

S1(宁高线)、S2(宁马线)、S3(宁和线)、S4(宁滁线)、S5(宁仪扬线)、S6(宁句线)。同时,继续完善都市圈高快速路系统,形成两环十二射的高速公路网络,实现以南京新街口为中心,1小时高速公路覆盖仪征、句容、高淳、马鞍山、滁州等南京都市圈紧密联系的城市(区)。4 基于区域协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长三角层面。要以区域一体化为

目标,以建设区域快速交通网为重点,

推进南京与长三角中心城市在城际轨

道、高速公路和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

统一规划建设。加速构建长三角一体

化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网

络,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

配置。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在社会建设

与社会管理方面的合作,加强在公共

服务方面的协作与共享。充分发挥南

京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

中心,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形

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南京都市圈层面。以同城化为目

标,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通勤轨

道为主要联系方式,加强都市圈城市

之间多种交通方式的规划衔接。加快

构建都市圈高速公路网络,重点推进

镇江、扬州、马鞍山等城市联系禄口

机场、铁路南站的快速联系通道建设,

增强南京区域性交通设施的服务能力。

积极推进都市圈城际轻轨的规划建设,

推进都市圈高速公路收费站整合、公

交I C卡互联互通,为形成南京都市圈

1小时通勤圈提供支撑。积极推动社

保卡、医保卡在都市圈城市间的通用

共用,加快推进都市圈城市同城化建

设步伐。

边界城镇的规划协调。以无缝衔

接为目标,在进行南京与周边市、县

层面规划协调的基础上,加强南京与

句容宝华和郭庄、马鞍山市市区、当

涂县博望及丹阳、和县乌江、滁州乌

衣和来安汊河等相邻城镇在用地规划、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生态环境

保护与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衔接

协调,推动和鼓励相邻城镇之间基础

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共享,实现南京与

接边城镇之间规划无缝对接,促进边

界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

(对本文形成有贡献的还有王波、

毛克庭等同志)

参考文献:

[1]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

限责任公司等.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

2020)[Z](报批稿),2010年.

[2]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发展改革委.南京

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功能定位与区域协

调发展研究(2007—2020)[Z],2009年.

[3]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大学中法研究中心.南

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

究专题(2007—20202)[Z],2009年.

[4]魏清泉,刘科伟,崔功豪.区域分析与区

域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5]崔功豪.城市问题就是区域问题[J].城市

规划学刊,2010(1).

48现代城市研究2011.11

《城市规划制图图例(试行)》技术说明

附件一: 《城市规划制图图例(试行)》技术说明 一、图例的适用范围与作用 第1条.该图例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现状图、规划图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布局现状图、规划图, 该图例可作为规划总图CAD图例绘制的统一技术标准。 二、图例的分类依据 第2条.该图例的建设用地分类依据为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三、图例的分类范围与精度 第3条.该图例分类范围涵盖《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规定中的“H”类的全部用地类别(“H1—H9”)和《城市建设用 地分类和代码》规定中的全部用地类别。 第4条.该图例分类深度涵盖《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类和《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规定中的大、中、小全部类别。 四、图例的绘制原则 第5条.颜色选择以AutoCAD颜色索引为基础。 第6条.图例中相同大类的图例颜色应尽量处于同一色系。 第7条.当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与旧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 地标准》(GBJ137-90)涉及的用地性质相同或相近时,

应尽量沿袭旧版图例绘制的习惯。 第8条.图例中大类以“颜色”作为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中类和小类出两种版本: 一种版本是中类以“颜色”为主, 其中部分以“颜色+符号”作为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小 类以“颜色”、“颜色+符号”或“颜色+用地代码”作为 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注: “颜色+符号”的小类用地性 质亦可用“颜色+用地代码”代替);另一种版本是中类 以“颜色”为主,其中部分以“颜色+文字符号”作为用 地性质的表达形式;小类以“颜色”、“颜色+文字符号” 或“颜色+用地代码”作为用地性质的表达形式(注: “xx 色+文字符号”的小类用地性质亦可用“颜色+用地代码” 代替)。 第9条.当总图中某一类用地仅划分到“大类”时,应使用“城市建设用地(大类)制图图例”,且该类用地的“大类” 与“中小类”不得同时出现。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内容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江宁规划的城市中心是在目前的凤凰港一带。仙林新市区,目前是集中主要精力在发展大学城片区,而预留的城市中心是百水桥一带。江北新城的城市中心,则不是在珠江镇,而是位于石佛寺一带,这是江北新城的一个滨江城市中心 【南京构建城际交通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交通将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2133”是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3155”是指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或集中居民点)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地铁车站。【将建成16条过江通道、16条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道路上,南京将规划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将规划有16条过江通道,建成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南京规划提升公共服务】[仙林江北江宁都有三级医院] [步行8分钟到社区中心][打造30处地区商贸中心][9大片区集中供热] 南京在文化设施上建立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及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市级文化设施副中心、地区(新城)级文化设施中心、社区(新市镇)级文化设施中心、基层社区(村)级文化设施中心。 教育设施上,将把幼儿园服务半径控制在250米足有,小学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 医疗卫生方面,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同时在仙林和江北两个副城中心各建一所三级医院,河西将增设一所三级医院,江宁也将扩建一家三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覆盖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功能。在保障设施方面也将全面发展。 主城划分5大片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 1、南京的城市性质与定位是什么 南京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摘要] 城市空间发展的物化体现为城市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林林种种,然而具体微观层面上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并不是很多。设计师在丰富城市空间、认知城市空间中,很多程度上需要大量的这些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关键词] 城市空间分析技艺 “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城市空间的建造与改造?”这是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曾经经历过或者要面临的问题。自人们明确的以空间的概念来分析和认知城市的实体环境和抽象以来,已经形成各种各样,各具侧重点的城市分析理论。然而仅仅从宏观上,从理论上来营造城市的空间,还是不够的。当设计师面临到一个城市空间的具体的问题时,还应当需要一些第一手的城市资料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要依靠一系列切实有效空间分析的技艺。空间分析的技艺构成了城市设计方法微观层面上的内容。 1 城市空间的概念框架 城市空间是广义空间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城市活动及其内涵密切相关。如果说,空间是一切外在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城市空间也是承托与容纳城市活动的载体与容器,城市空间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或集合。 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完整的城市空间概念框架应包括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应视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孪生物,如果说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一种抽象,则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这两者都是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受到文化、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2 城市空间分析的切入点与内容 城市空间的分析主要从3种角度切入。第一种角度是从物质实体要素(如建筑、街道、树林、河流、山林、交通设施等)与其财团的虚空间之间的交织、组合关系入手,通过对城市空间整体或某一局部的共时态空间格局与模式特征加以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布置原则与方法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原则与方法 新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区别 一、框架体系的变化 新版的标准对原有标准的大、中、小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进行了调整,改成分层次控制的综合用地分类体系,主要有城市与乡镇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城市乡镇用地附加几个部分构成,表现了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的需求。 新版的标准对原有标准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在具体的内容方面,着重体现在对相关的概念划分和内涵进行了改变。在概念方面,新增了城市与乡镇居民建设用地、区域其他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城市与乡镇用地等。在内涵方面的调整方面,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城市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绿化广场用地的等均有调整。除此之外,新标准还将原标准的公共设施用地分为公共办事用地和商业办事设施用地两大类。 二、“居住用地”的调整 1、原有的四级中类标准调整为三级标准。 “一类居住用地”: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别墅区、独立式花园住宅、四合院等。这类用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均匀一定数量,通常现状居住用地调查分类时采用。 “二类居住用地”:设施齐全、布局较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以需要加以改造的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危改房、棚户区、临时住宅等。 2、居住用地小类调整: 将居住用地小类调整为“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2类,其中:“住宅用地”既包括住宅建筑用地,也包括城市支路以下的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小区以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在二类居住用地中增加“保障性住宅用地”小类,以体现国家关注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的公共政策。 3、中小学用地划入“教育科研用地” 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分化调整 将原有“公共设施用地”拆分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两类。原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用途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居住区及居住区以上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多种机构和设施的用地,其主体内容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体系。而新版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指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机构和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区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其核心内涵在于必须

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交通相互影响分析研究

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交通相互影响分析研究 摘要: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布局的研究是很多学者都关注的一个问题,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重点阐述了城市用地和城市交通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城市用地布局的空间结构形态,从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以三门峡市中心城区为例,总结了其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和城市交通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 用地布局;城市交通;三门峡市;城市用地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urban land layout and the urban traffic is a problem that many scholars are concerned about. I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urban land and the urban traffic,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land layout form.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urban land and the urban traffic. Sanmenxia city center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 lan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urban traffic,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Land layout; The urban traffic; Sanmenxia city; Urban land 1. 引言 历史上,交通条件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交通方式为城市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条件,而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又促进了城市交通的发展,从而使城市进步成为可能。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脉,是城市具有决定意义的机能之一。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物资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在促进城市运转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系统形成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骨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城市道路空间的组织直接影响城市的空

试谈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指导思想: 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 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 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 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 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 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 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都市发展区总人口2010年为530万左右,远景按800万左右预留。都市发展区城镇人口2010年为450万左右,远景按740万左右预留。 ?主城人口2010年控制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万以内。 2、用地规模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81平方米,远景为93平方米。新市区、新城和重点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左右安排。 四、主城功能布局特征 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以明城墙围合的主体中片(旧城)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东、西、南、北四片区要在继续保持原区特色的同时,加强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形成居住就业相对平衡,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片区。 西片是主城的重要新区,具有以商务、体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区的中心功能;居住与新业相协调的中高档居住区的功能;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闲游览功能。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一、知识讲解 1.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况 (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征及区位。

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二、经典高考试题 考向一功能区的判断 1.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1)~(2)题。 (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 (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D.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兰斯塔德地区城市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而且城市之间相互独立。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四个核心区都有各自的主要服务功能,核心区之间服务的互补性较强,因此,四个核心城市服务的种类是不同的,但每个核心区的服务范围都覆盖整个城市,等级也相同,人口具有流动性,所以不可能限制服务人口,故选A项。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20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兰斯塔德地区形成国际性的城市群,但城镇扩张程度小,结构体系稳定,说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故选

城市工业用地布局要求及分类

城市工业用地布局要求 及分类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城市用地是由工业、对外交通运输、仓库、居住、城市公共设施、城市郊区等6大功,能用地所组成。 一、城市工业用地 (一)工业布置要求 1.建设用地要求工业布置对用地形状、大小、地形、水源、能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其他特殊要求均应满足要求。 2.交通运输要求包括铁路、水运、公路和连续运输等形式。 3.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主要防止有害气体、废水、废渣及噪声的污染。 4.工业区与居住区的位置应距离近便,步行不超过30分钟为宜。 (二)工业区应考虑工业协作关系、工业区的性质与形成、工业区的组成、工业区的规模。 (三)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布置 (1)工业分类,规划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指标为10—25m2之间。 (2)要符合工业布置的原则。 (3)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方式。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货运量及用地规模分为: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3种布置情况。 (四)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 (1)工业与居住的用地布置形式有平行式、垂直式和混合式3种。

(2)工业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有工业区包围城市,工业区与其他用地交叉布置,有机结合的组团式布置3种形式。 (3)工业布局对城市用地形态的影响,形成工业地带、组合城市、多功能综合区和带形城市。 (五)旧城工业布局调整对旧城工业布局的调整,以改善交通、卫生、生产、生活等情况为主,可采取留、改、并、迁等方式进行。 工业如何分类 ①按工业性质可分为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在工业布置中可按工业性质分成机械工业用地、化工工业用地等等。 ②按环境污染可分为隔离工业、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有一定的干扰和污染的工业、一般工业等。 ·隔离工业指放射性、剧毒性、有爆炸危险性的工业。 ·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指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等。这类工业的废水、废气或废渣污染严重,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 ·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指某些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等。这类工业有废水、废气和噪声等污染,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 ·一般工业指电子工业、缝纫厂、手工业等。 ③城市用地分类中,工业用地分三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强制性条文规定: 一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工业等用地;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考试试题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18小题.每题1.0分,共18.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工程地质条件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包括( )以及一些特殊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的影响。 A 水土流失 B 山体滑坡 C 地基承载力 D 地震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日照时数指的是( )。 A 地面上一天内实际受到太阳直射的时间 B 从日出到日落,阳光可以直接照射到大地的时间 C 太阳照射大地的一大部分时间 D 娱乐环境,实际日照时数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及其服务水平与质量所指的是( )。 A 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价 B 城市用地经济条件评价 C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D 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价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地面大气的水平移动,由风向和风速表示的是( )。 A 风象 B 风速 C 风向 D 风向频率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气候条件在创造舒适的( )方面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 A 生活环境,减少城市环境污染 B 生活环境,娱乐环境 C 娱乐环境,减少城市环境污染 D 娱乐环境,生活环境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6题 城市居住用地根据用地范围内市政公用设施配备的情况、居住设施布局完整性情况、环境良好性情况等,分成( )类。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_98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 一、总则 1、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3、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的规定。 二、城市和城市化 1、居民点 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不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3、市 municipality; 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 town.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5、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城市群 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0、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三、城市规划概述 1、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 一定地域围,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设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动态平衡。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布局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公共设施;住宅;交通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日渐增多,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体育馆、医院、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才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快公共设施共享,扩大建设规模,积极推进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基础项目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应用科学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分析,可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形式,还需要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工程项目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分区引导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现有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择机建设用地这三种[1]。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理念 2.1 细分公共物品属性 政府部门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在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施工成本比较高,建设规模比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很难获得收益,因此,私人或者企业往往不会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现如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公共设施也逐渐被细分为纯公共设施、混合型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化公共设施,由于投资建设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设施决策、投资和管理也发生了分离。基于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布局时,应该优先对纯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对于文化馆、博物馆,可优先布局,而对于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则可交给市场规划。第二,对于公共物品以及市场化物品,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 技术标准 (试行) 南京市规划局 2013年12月

一、总则 1、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地块城市设计工作,规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内容、形式、制图标准等要求,特制定本标准并试行。 2、本标准适用于对《南京市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宁规字〔2013〕431号)明确的需提出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地块。在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段城市设计)阶段,以及单独编制地块城市设计(已编制的上位规划中尚未明确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时,应遵守本规定。 3、本技术标准作为地块规划条件的组成部分,强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简明有效、便于操作,并能确保建筑设计的灵活性。本图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1)合理性原则——图则内容应在满足地块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和该地段城市设计研究的相关要求。 (2)有效实施原则——突出图则对城市空间秩序的有效控制引导,利于规划管理的具体实施和控制。 (3)可操作性原则——图则制定应因地制宜,图则内容和表达应简单、准确和明晰,便于土地出让和规划管控中各环节的操作。 (4)灵活性原则——图则制定以控制城市空间秩序中不利情况的发生为基本目的,同时为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留出空间。 4、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其他一般地区的地块应按照本标准执行;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块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二、内容与要求 1、地块城市设计及其图则是对各层次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落实和表达,是对

地块规划条件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在地块层面对“空间形态、交通流线、地下空间、界面类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具体地块编制本图则应根据该地块所涉及问题的具体情况,在本技术标准所列的地块城市设计内容框架中,选择需要表述的内容提出控制与引导的要求。特殊情况,也可适当增补表述内容。 2、图则的具体要求在“图则说明”中以文字形式归类表述,包含对各大类问题进行综述的“控制引导意图”和对各分项提出要求的具体“说明”两个部分。 3、为体现执行操作中严格程度的差异,图则说明应区分“控制性要求”与“引导性要求”的用词与表述方式。其中,“控制性要求”的表述相对严格,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引导性要求”的表述具有一定弹性,表示允许稍有选择或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图则内容的分类、图则说明的要求、图件的内容与形式等,如表1所示。

实验报告三:空间分析实验—市区择房

实验三:空间分析实验—市区择房 一、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ArcGIS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操作,综合利用各项空间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二、仪器设备 计算机,Arcgis. 城市市区交通网络图(network.shp) 商业中心分布图(Marketplace.shp) 名牌高中分布图(school.shp) 名胜古迹分布图(famous place.shp) 三、实验任务 找出符合要求的住房区 1.所寻求的区域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离主要交通要道200m之外,以减少噪音污染(ST为道路数据中类型为交通要道的要素)。 ②在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之内,服务范围以商业中心规模大小(属性字段YUZHI)来确定。 ③距名牌高中在750m之内,以便小孩上学便捷。 ④距名胜古迹500m之内,环境幽雅。 2.对每个条件进行缓冲区分析,将符合条件的区域取值为1,不符合条件的取值为0,得到各自的分值图。 3.运用空间叠置分析对上述4个图层叠加求和,并分等定级,确定合适的区域。 四、实验要点及流程 1.加载缓冲区工具 点击菜单Tools—>Customize… 在“Customize”对话框选择Tools—>Buffer Wizard…,按住鼠标右键将Buffer Wizard 拉入工具栏中。 2.打开地图文档 点击菜单File—>Open,打开D:\GIS_Data\Ex1\city.mxd文件。 (1)主干道噪音缓冲区的建立 ①在交通网络图层(network.shp)上右键选择Open Attribute Table,打开属性表。 ②单击Option按钮,选择Select by Attributes,打开Attributes of network对话框。 ③在SQL表中,设置查询条件表达式:“TYPE”=‘ST’(需点击“Field”下的“TYPE”,而后单击“Get Unique Values”按钮,则将“TYPE”的全部属性值加入上面列表框中),单击“Apply”按钮,选择出市区的主要道路(图6)。 ④对选择的主干道建立缓冲区:点击缓冲区按钮,打开缓冲区生成对话框。参数如下: A.The features of a laver:network。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1.0.3 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城市和城市化 2.0.1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0.2 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2.0.3 市municipality;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4 镇town 经国家批准设镇建的行政地域。 2.0.5 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2.0.6 城市化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7 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2.0.8 城市群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2.0.9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2.0.10 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3 城市规划概述 3.0.1 城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3.0.2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3.0.3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 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提要)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现代城市设计也走过了几十个年头.城市空间的设计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空间,实-虚, “空间”—“形体”,图形—背景,视觉秩序,空间序列,”线”—“面”.. 一.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 1. 道路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在城市大街,小巷车行或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市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城市空间. (1)城市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的交通要道,行车速度快.因此两侧建筑高度与主干道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在1/2~1/4之间;建筑宽度与主干道宽度之比,一般在1~2之间.因为车辆在高速行进中,如果多数建筑较短,空隙也较短,从速度较高的车辆中往外看,变化太快,不仅凌乱,而且造成视觉上的闪跃感,令人感觉眩晕.所以主干道两侧一板式建筑为主时(包括塔式建筑的较高群房),建筑物较长,空隙则宜较小,视线稳定在建筑上,以减小虚实的频繁变化造成的闪跃感;反之,如塔式建筑较多时,因其面宽不大,宜加大空隙,让视觉稳定在空隙的绿化或天空上,以减少闪跃感.这往往也符合日照间距的要求.

(2)次干道和支路前者是沟通主干道和支路的联系,后者是出入地块和小区等地段必经之途.一方面次干道和支路吸引的交通比主干道少,行车速度慢;另一方面,有些段落也有商业建筑,甚至店铺密集,因而人们不仅是路过,有时也可能是目的地.所以两侧建筑与道路空间密度的关系宜选在强场范围内.为达到良好的建筑尺度感,可以将建筑里面分割.在商业密集地段,建筑宽度(长度)延续不断也关系不大,因为这种地段,人们更关心的是店铺和商品,而不是建筑体量和轮廓线. (3)步行街顾名思义是不准车辆通行,只供行人自由漫步的.步行街有两种,一种是步行商业街,一种是步行游览街.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与街道空间宽度的关系应该选择在强场范围之内,一般可在10~30m之间.局部街段有休息和休闲的地方可以部分放宽.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之比一般可在1左右,有利形成热闹兴旺的氛围.由于步行商业街较狭窄,建筑高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较大,所以街道走向最好以南北向为主,既可以在冬季保证有温暖的日照,避免阴暗寒冷;又可在夏季提供凉爽的遮荫,躲开阳光炎热.北端最好有较高大的建筑,即可阻挡冬季寒风,又可有良好的对景构成景观的高潮.步行游览街,大都选在自然风景宜人,或是文化设施集中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漫步,在开阔幽雅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休息和回味.即步行游览街空间宽度应大于60m;两侧建筑高度和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宜小于1/2,建筑宽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宜小于1;建筑之间的空隙要大于建筑长度;使步行游览街处于开放空间状态,任人精神放松,自由遨游. 2.边沿 是指两个不同区之间形成的一条通边,它不一定是一条道路的立面.边沿的典型例子是城市天际线.例如人们在杭州西湖中泛舟,可以观看到城市呈现为边的形态.有是从城市外围的某一风景点,头国郊区的田野观看城市,也能看到这种边沿. 城市天际线是研究城市空间体系中极重要的方面.外来者往往从城市以外很远就可以看见它,获得关于城市的第一印象.天际线有实虚双重效果:由建筑实体轮廓形成的是实在的天际线;由建筑实体跨越空隙连线组成的是虚拟天际线.天际线设计要适当考虑原有城市文脉;或平坦缓和,或急剧欺负,或旧区平缓新区高耸等.因地制宜,形成韵律,烘托高潮. 3.结点 指城市广场或道路交叉口,或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形空间在城市的出入口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专题研究报告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报告 (送审稿)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8月

目录 一、公众参与的工作组织 (1) (一)工作原则 (1) (二)工作阶段 (1) 1、前期阶段 (1) 2、纲要阶段 (2) 3、成果阶段 (2) 二、公众参与的基本概况 (2) (一)前期阶段 (2) 1、工作方案 (2) 2、意见梳理 (3) 3、采纳情况 (4) (二)纲要阶段 (5) 1、社区宣传 (5) 2、问卷调查 (6) 3、社区访谈 (6) 4、采纳情况 (8) (三)成果阶段 (8) 1、工作组织 (8) 2、问卷设计 (9) 3、参与对象 (9) (四)区县部门意见 (10) 1、基本概况 (10) 2、分析采纳 (11) 三、成果草案公众意见梳理和采纳情况 (11) (一)总体评价和认识 (11) (二)公众意见和规划采纳情况 (15)

1、关于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 (16) 2、关于市域城镇发展布局 (17) 3、关于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 (19) 4、关于产业发展与布局 (20) 5、关于城乡交通规划 (21) 6、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3) 7、关于市政和综合防灾规划 (28) 8、关于公共设施规划 (29) 9、关于绿地与环境景观规划 (30) 10、关于住房规划 (32) 11、关于规划实施政策 (32)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期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纲要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成果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2007-08-14 14:41:54) 标签: 分类:专业资料汇总-规划建筑 学习公社 重庆市地理 城市 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整个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主要指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区域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等,即传统的“一化三结构”研究;另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土地利用、CBD、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结构眼花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等。 (一)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从重庆陪都10年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在1946年4月,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2.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3.98版总规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4.2005-2020年版总规 在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 从上面的四个发展历程可以知道:重庆卫星城――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多中心组团式,目前重庆的发展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为主。 (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建设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开县为地区中心城市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到2020年,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镇群。 城市化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