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建筑文化豫西地坑院

浅谈苗族民居文化

浅谈苗族文化 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民居有各自的特点,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特点尤为明显。气候和地质条件与民居风格有着重要联系,但是民居的风格还受到其他因素诸如历史、风俗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民居因其特色,形成了一种建筑文化。这种建筑文化既反映一个地方的历史、宗教、风俗、地理,还展示了一个地方的审美特征、文化素养。纵观中华大地,各具特色的一幢幢民居,恰似不同风格的一幅幅立体的水墨面,令人诗意油生,回味无穷。 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坡的窑洞还有广东福建一带的客家土楼都各具特色,而苗族的民居也深深刻上了这个民族的特点。 苗族有着十分风趣的的建房习俗。建房是苗族人民生活中非常庄重的一件事,选择屋基的日子十分讲究。苗族一般是村寨聚居,宅地选择避阴向阳,有的选在周围尽是绵延起伏的峰峦中,有的选择在背靠峭壁的山峰或群山环抱的山腰里,有的选择在苍松翠柏下或山峦层叠的高山上。有钱的人家还专门请来风水先生定向采标,选择宅基。宅基选好后,还要选日子动工。一般是根据伤悲的八字来推测,是否有相生相克的,选好吉日良辰后,主人请来手艺高超的木匠师傅,选一棵粗壮高大的山木作为房间的中柱,称为“架马”。砍树前,木匠师傅向杉树的根捋酒、掐肉以示祭祀,并念道:“哪棵树最大?哪棵树最高?这棵树最大!这棵树最高!人有九抱九,高到九云霄,今天把你砍,造房万年牢。”吉语念完后,木匠师傅用斧子在树上砍三斧,递给主人砍三斧。再将斧子交给帮忙的人将树砍倒。树倒的方向很有

讲究,一定设法将树倒向东方,以示吉利。再将砍倒的树按中柱尺寸锯断、剥皮、刨光,运到家中。木匠还要烧香点烛,杀鸡敬鲁班师祖,在柱头上认真弹上一条中墨线,称作“发墨”,表示新房动工。 新房立好后要上大梁,在起房造屋中,上梁被视为是一件隆重的大事。梁木选择也很讲究,一般选用杉木、椿木、梓木等。这类树木的再生性很强,主树被砍伐后,来年又从根部发出很多新枝,表示兴旺发达。当地的习俗是梁木由郎舅送,上梁这一天,郎舅家将梁木砍好,制成毛坏,用红布包裹,请人抬到主人家,主人要备鞭炮到寨边迎接梁木。 梁木抬到主人家后,木匠师傅再按尺寸进行细加工。定好时辰,架好上梁楼梯,准备上梁。上梁时还要唱上梁歌,上梁开始,木匠师傅在新房堂屋唱道:“一进堂屋四四方,主家请我来上梁,脚踏云梯步步高,登上新房亮堂堂,仙桃堂中累累挂,主家富贵万年长。一上一步人气吐,二上二步子孙强,三上三步家豪富,四上四步状元郎,五上五步五子登科,六上六步六畜兴旺。”上梁后,主人家使将几筐用孺米做成的彩色梁粑,从梁上撒下,大人、小孩蜂踊而进,哄抢梁粑,欢声一片,满堂喜庆。 这一系列有趣的仪式都展现出苗族人民对神灵的敬畏以及的长辈祖先的尊敬,也深深印上了苗家人的特色,为单调的生活添加了几分色彩,同时也是苗家文化的体现。有人能认为这些繁杂的仪式是封疆迷信的表现力,是糟粕,是值得批判的。我却不这么认为,我人觉得看事情应该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就如苗家人看风水这一个习俗来

河南陕县支建煤矿透水事故

7月29日8时30分左右,河南陕县支建煤矿东风井,因河床水通过采空区涌入井下,造成22采区69人被困。接到事故报告后,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河南省省长李成玉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指导抢险救援。事故过程中,温家宝两度批示要求全力救援矿工。8月1日12时54分,随着最后一名矿工安全升井,69名矿工在井下被困75个多小时后全部生还。 据了解,支建矿业有限公司支建煤矿属国有地方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实际生产能力30万吨,属低瓦斯矿井。 这次救援中,我们很幸运的是有两条压风管道可以利用,通信线路没有中断。这样的压风管道和通信线路,不是天外神力,也不是陕县煤矿所独有,事实上它正是《煤矿安全装备基本要求》的法定要求。如果我们所有的煤矿都能严格按照法定要求来操作,那将减少多大的人员伤亡! 河南陕县69名矿工安全脱险,我们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次抢险救灾是这几年煤矿抢险救灾最成功的一次,这是团结协作的结果,这是科学施救的胜利。 这次抢险工作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施救,科学施救,严防次生事故发生,确保被困矿工生命安全。这些指示给了我们动力和信心。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制定了“一堵、二排、三送”的救援方案,后来所有的救援都是围绕这一方案展开的。在76个小时里,义煤集团,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陕县县委、县政府全力以赴投入救援,是抢险成功的主力军和坚强后盾。特别是武警部队、消防部队的大力支持,当危难降临时,人民子弟兵义无反顾地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最需要的地方,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别人,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在这次救援抢险工作中,武警战士冒着大雨、冒着酷暑,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圆满完成了堵水的艰巨任务。所以说,69名矿工全部获救,是全社会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团结协作的结果。 69名矿工安全脱险,还是科学精神的伟大胜利。这次抢险有一支优秀的专家队伍,不仅及时科学正确地制定了“一堵、二排、三送”的方案,还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解决了出现的问题,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又创造性地通过压气管输送牛奶、面汤,有效地增强了被困矿工的体力和精力,为救援工作赢得了时间,确保了救援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陕县矿难的化险为夷,为以后煤矿灾难的预防与救援提供了借鉴。这次救援中,我们很幸运的是有两条压风管道可以利用,通信线路没有中断,这是历次救援都没有的。正是这样简单的通道,给69名矿工以生的希望和信心。这样的压风管道和通信线路,不是天外神力,也不是陕县煤矿所独有,它事实上正是《煤矿安全装备基本要求》的法定要求。如果我们所有的煤矿都能严格按照法定要求来操作,那将减少多大的人员伤亡!所以我们下一步将严格要求,所有煤矿务必完整配备这些“生命线”,让科学设备来保护我们每一位矿工的宝贵生命。 从河南陕县支建煤矿救援指挥部获悉,由于事故发生时,井下被困人员处于安全区域,目前地面与井下被困人员电话联系畅通。专家们正在研究向井下运送饮用水和食品的方案。 事故发生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国家煤矿安全监督局局长赵铁锤等连夜研究完善了抢险方案。 按照方案,300名武警官兵克服了每秒15立方米的山洪冲击,堵实了河床

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 罗浩

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罗浩 发表时间:2019-10-29T10:32:44.5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7期作者:罗浩 [导读]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中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人们对历史、本土以及自然的回归欲望增强。 牡丹江市城投置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设计师经常利用现代结构的构成手法运用符号构成把原有存在的符号再次拼贴,展现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蕴义以及城市独特的个性。针对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符号的意义而言,建筑符号更多体现的是对于“再创造”作用的发挥途径,能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更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多年岁月传承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因此表现出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并且拥有丰富文化内涵,合理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至现代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能够为建筑设计人员带来更多的设计灵感和文化表现方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建筑设计;应用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艺术中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人们对历史、本土以及自然的回归欲望增强。将传统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和改造,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空间两者进行合璧,已经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发展与创新过程中最高效的途径。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建筑设计经验,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入手,对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1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 关于符号和文化符号,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和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分别对两者提出过相对明确的定义,他们认为符号是我们能够用以抽象的某种方法,文化符号不同于艺术中的符号。首先,文化符号是内在统一的,主要体现在它们有着共同的审美意义和文化法则上;其次,文化符号又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等自身特殊性。因此,文化符号是一种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的符号体系。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相对稳定的传统文化符号,这些符号是人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物质部分,是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不断创造的动力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特征和思维方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在对某一文化符号经多次重复使用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符号。例如:“龙”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帝王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意象模型,而在西方国家传统观念中,“龙”则是一种具有翅膀会喷火的凶猛野兽,是贪婪和恐怖的象征,由此可见,同一种符号在不同的民族或地区都有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 2 传统文化符号的特点 2.1 具有较深的历史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伴随着当时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着。因此,它对于历史的变迁有着承启作用。而这些文化符号,正是结合了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发展。由此可以说,它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因此,中国传统符号具有很深的历史特色。 2.2 具有多样的艺术价值 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可以看到很多受历史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东西,而且一些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比如现代的书法家的文房四宝,传统挂饰中国结,而且现在在很多家庭里面都可以看到屋中装裱的书法以及水墨画还有各类瓷等。这些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家居中的一个体现方面。 2.3 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国古人喜欢以物明志,寄景于情,因此我国我传统文化符号便被赋予了极为深刻的意义。比如我们常见的“年年有鱼”、“岁寒三友”、“福禄(葫芦)无边”等、常听的“松鹤延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共结连理”等,都是古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揣摩之后而赋予其新意的,这些符号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因此,在我们的建筑设计中,也可以加以利用,从而设计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建筑。 3 现代建筑中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 3.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文观念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是“ 天人合一”、“ 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中国传统建筑中所体现的建筑特色正是其蕴含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体现。无论是苏州建筑园林的“ 风流” 、徽州建筑的“ 理趣”,还是北京四合院的“ 厚重”,都根植于当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现代建筑同样越来越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设计观念,是指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婉约、素雅之美,但并不是单纯的复古,在设计中同样要考虑到现代和简洁的建筑元素。设计中,一方面要使建筑与环境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顺应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另一方面要合理的运用适宜的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3.2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 中国已有的传统建筑的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具有围合式的院落空间。这种空间设计最初理念是使外界环境与室内空间形成过渡并增强院落的私密性,而后它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代名词,徽派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就都采用围合式院落。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以L形为基础的房屋围合,使建筑中不仅体现了现代生活的空间理念,同时给整个空间带来通透、大气的感觉。另外,院落空间的设计同其它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术雕、石雕、彩绘、竹林等相结合;同时,各种处理手法的应用,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空间的联想和同忆,使有限的空间产生无限的感觉。这样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统一,形成富有特征的空间序列,并且能最大限度节省用地。川军馆的空间原型是当地传统的安仁古镇庄园建筑,是四川地区颇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它最主要的空间特点之一就是多进式的院落组合,根据实际需要及经济条件向四周摊开,在单一水平面上形成对院落的环绕或穿越。而川军馆由于受到基地狭长条件的限制,于是建筑采用了一种类似“竹节”的线性空间组织方式,即实一空一实一空的节奏性空间变化。 3.3 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 建筑是需要文化传承的,没有标识就没有了区分,这样的建筑是缺乏生命力的。建筑符号就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们凝聚了大量的文

苗族民居建筑风格

苗族民居建筑风格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湘西苗族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建造民居及为普遍。木屋房、青石墙、黄土墙、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主要风格;这里的苗族一些上层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筑砖石木结构的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舒适、宽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贫寒人家建起简陋的石板屋和树皮或茅草盖顶的茅屋。 每个民族的建筑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正是他们的生活传统间接地影响着当地族群的生活习性。传统的蒙古族民居是蒙古包,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包正是适应了这一特点----利于安装与拆卸。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称作“穹庐”“毡包”。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敖包最初是在无际的草原上蒙古族人民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后来,有鉴于中原民族以山为天之象征,祭山祈年,离山较远的草原上的人们,便“垒石为山,视之为神”,以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于是敖包又成为天和神的象征。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羌族的民居是碉楼和石砌房,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

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儒家礼教、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1。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 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2。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 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3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

陕县简介

陕县简介 基本概况 总面积:1763平方千米(根据民政部《简册·2006版》)/1609.73平方千米(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 总人口:344910人(2005年)。 邮编:472100 代码:411222 区号:0398 拼音:ShanXian 地理位置 陕县位于东经110度01分—111度44分,北纬34度24分—34度51分,处于豫秦晋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带,属河南省三门峡市管辖。县境东西长65.25公里,南北宽48.8公里。北临三门峡市湖滨区、山西省平陆县,南接洛宁县,西邻灵宝市,东接渑池县。陇海铁路、310国道(209国道在陕县境内与310国道重合)、连霍高速公路以及郑西客运专线横贯东西,交通便利. 陕县位于河南省西部,东连渑池;西接灵宝;南依巍巍甘山,与洛宁县毗邻;北临滔滔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相望;县境东、西、南三面环抱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县位于东经110度01分——111度44分,北纬34度24分——34度51分,处于豫秦晋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带。县境东西长65.25公里,南北宽48.8公里。全县总面积1609.72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41.5万亩,其中耕地70.9万亩,农业人均耕地2.46亩。陕县下辖4镇9乡。即大营镇、原店镇、西张村镇、观音堂镇;张汴乡、张湾乡、菜园乡、张茅乡、硖石乡、王家后乡、西李村乡、宫前乡、店子乡。全县262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1559个村民组。陕县地势为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地貌基本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原川四中类型。 地貌特征 陕县地势为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地貌基本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原川四种类型。中山区包括店子乡全部及张汴乡、西张村镇、菜园乡、张茅乡、宫前乡部分村落。面积为601.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7.4%。低山区分布于县经东北部,包括王家后乡及观音堂镇、硖石乡部分村落,面积35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1.9%。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县东西李村乡及张茅乡、宫前乡部分村落,面积41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5.5%。原川区包括原店、大营和张湾三个乡镇的全部地区,以及张茅、菜园、西张村、张汴乡四个乡镇部分村落,面积为244.6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5.2%。 气候水文 陕县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春短。年平均日照为2354.3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24.57千卡,光能资源可满 足各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全年平均气温为13.9℃。 全县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水资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地表水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浅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学号:2114163951 年级:13级建筑 姓名:马荣林

摘要 :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 , 由于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和渗透 , 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 观与审美观。从而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丧失自身的话语权。因此 , 如何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合理结合 , 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和本土文化的特性 , 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布局方式和人文思想等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在继承中创新,有选择性地 保留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创造性地将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追求自然和谐的 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现实环境和人文 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之下形成的。要使其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得到体现,首先,最基 础的要求就是必须对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然后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它 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继而领悟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和精髓,从传统建筑的演变 过程中探索出继承及发展创新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合适的方式 融合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 当下,人们经常会在景区或城市的公共地带看到许多抄袭简化版的仿古的建筑,这并 不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与运用,而是误解了所谓的“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中国 有着丰富的传统建筑资源,但到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手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人的 一些审美思想和营造方式都已经不符合时代,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只是对传统资源不假 思索地套用照搬,可是不能从整体上美化城市环境,还会给城市生硬的感觉。 那么,我们的传统建筑资源通过如何转换,才能恰如其分地存在于现代建筑实体之中,这是要考虑的。要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既需要寻找传统建筑中的运 用方式,通过综合各个方面的处理,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共生 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建筑文化。 (一)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理解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北京故宫建筑群为代 表体现出传统建筑的序列性与和谐性;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园林建筑表现出空间的含蓄性、对自然的崇尚、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只有加强对建筑文化的研究,领会文化内涵的神髓,做到真正的了解,才能将传统建筑文化的灵魂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地坑院之乡—北营村

地坑院之乡——北营村 在豫西的黄土高原地带,有一种独特而神奇的民居地坑院,这种民居被专家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三千多年来,地坑院的居民生生不息,地坑院的建筑样式千年不变。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的北营村就是这种古村落的杰出代表。 地坑院是在平地上挖6—8米深的方坑,在四壁上凿出8—12孔窑洞,把其中的一孔挖成斜坡作为连接地面的通道。地坑院是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具有冬暖夏凉,防风、防震、防盗,省工、省料、省钱的特点。如今在陕县分布着200多个地坑院群落,有10000余座地坑院,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在中国乃至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地坑院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神奇而古老的民居样式,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状况、经济水平等演变轨迹,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独具特色的地坑院群落,被专家学者誉为“地平线下的村庄”,“地下的北京四合院”,“中国生土建筑的杰出典范”,“中国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院文化之乡”,“地坑院营造技艺”2011 年被国务院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地坑院,走进地坑院,感受地坑院的神奇魅力,北营村在原有地坑院群落的基础上,把地坑院古村落建成了陕州地坑院景区。 陕州地坑院景区位于陕县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5公里,距陕县县城5公里。 景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5.8亿元。空间布局由北向南依次为生态观光区、核心旅游区、休闲度假区三大板块。景区的形象定位是:人类穴居活化石,地平线下古村落。 生态观光区主要有休闲观光、高效农业、时令果蔬采摘、生态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物资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形象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自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并成为世界建筑历史中最引人瞩目的文明成就之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屋顶类型和雕刻装饰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一般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对称分布,如宫殿,庙宇,陵墓和住宅;另一种是自由分布,如古典园林建筑。从商代早期的宫殿局部遗址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就有一定规律的组合关系。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组合建筑都发展到了顶峰。宫殿的森严和威慑,寺庙的神圣和脱俗,陵墓的肃穆,园林的清新和典雅,都通过群组组织的方式来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组合形态所反映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宗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建筑文化的经脉。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礼乐制度上,礼制制度体现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上。中国传统建筑受礼制制度影响很深,体现在帝王宫殿建造的雄伟壮丽和气势恢宏,如汉代萧何所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又如《易经》所说,宫室建筑的营造,取象于“大壮”卦。周易大壮卦,从其卦义上说,既强调建筑的雄大坚固,也隐含建筑应该符合礼制的规范。 受社会的礼仪规范和尊卑等级观念的约束,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布局都是方正统一的。天地宇宙象征着王室,帝王的宫殿最高,因此,宫殿建筑更是突出了封建社会等级分明的思想。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从这种明显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到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明清故宫建筑群是对称分布的,故宫建在都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紫禁城内的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部分和北部后寝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座殿宇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表现出它们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后寝是皇帝和皇后、殡、妃居住的地方,皇帝和皇后居住在中轴线上的宫室中,左右各有六处宫处,供姨、妃居住。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封建制度在建筑实体中的延伸。 中国园林建筑布局为自由分布。中国传统园林主要强调意境,要求心灵的归属和安慰。因此,传统园林要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宁静秀丽的感觉。这种园林的意境不但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关,还和老庄的哲学意境有联系。 中国古人是爱山水的,《论语》中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之说。中国古代园林是善于用水的,水是生命之源,水使封闭的园林有了自然的灵动,使人工的艺术有了生机,诚如《园冶》所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极富自然情趣。话说,山是水之骨,水是山之魂。园林中对假山的运用也达到了极致,山水相依,利用山水的围合,分割,疏通,连接,创造出充满变化,具有丰富形式和内容的空间组合。

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对关键因素年末总户数,年末总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总数量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三门峡陕州区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户数占全省年末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户数同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三门峡陕州区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从中国现代建筑看中国传统文化

从中国现代建筑看中国传统文化 学号:200812601138 专业:08应用环艺 姓名: 摘要:在中国建筑界重寻民族精神的潮流下,无论是老一辈建筑师还是青年的建筑新锐都不约而同的自传统园林中汲取养分,也以不同的方式对传统园林手法的传承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将中国传统园林手法的当代表达归结为代表性符号的片段移植、形神兼备的园林化建筑和脱离传统载体的园林精神的探索与实践三个部分,并分别进行了举例分析。 关键词:传统园林手法、当代表达、建筑园林化、园林精神 引言 建筑全球化的弊端已然在中国的各大城市显露无疑,重建国人精神家园、发展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今建筑界首要关注的议题。而无论是老一辈建筑师还是活跃的青年建筑新锐,都不约而同的将焦点锁定于对传统园林手法的再开发。诚如青年建筑师董豫赣所言:“古典园林中有太多的历史积淀的东西,可以让我们不断汲取养分。”传统园林一直是中国人最理想的建筑形态,承载着祖辈人对建筑、自然、人类的认识和理解,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但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痴迷于强势的西方建筑理论,而忽略了民族文化的宝库。如今中国建

筑界已开始迈向发展“新中国建筑”之路,许多建筑师也开始为中国传统园林手法的当代传承问题 交了自己的答卷。 正文: 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于怎样将园林手法与新的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建设方法相结合的问题,几代中国建筑人都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诸多尝试。 一、代表性符号的片段移植 其实,环顾周边,片段性的应用传统园林中手法的当代建筑非常多。增加空间层次感的漏窗、月洞门等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被或直接、或抽象的应用于许多建筑之中。先抑后扬、小中见大的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也经常在现代建筑中发挥拓展空间感的作用。黑白灰的素色搭配也让人产生优雅、古静的联想。这些园林中代表性的建筑手法已然被大众所熟悉,也被广泛且自觉地应用于各种建筑的设计之中。传统园林手法的片段性的移植,目的不在于营造园林氛围,而旨在丰富建筑语汇,改善空间质量,使长期关注于西方实体建筑手法的我们,增添了许多把控空间的设计手法。 二、形神兼备的园林化建筑 传统园林体现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符合古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生活追求。而这也正与现代都市人追求亲近自然、生态健康的理念相吻合。所以近些年,出现了许多园林化的建筑,不仅形式、手法园林化,所追求的建筑意境和氛围也是园林化的。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同样也体现了和谐之美。它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动与静的统一。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更多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推崇淡泊平和、清新幽远的境界。它强调园林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注重和谐与中庸”。表现在造型上,中国传统园林犹如天地的缩影,有着各种各样自然景色的缩样,如山峦、岩石和湖泊。中国园林在营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由此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透过这些园林设计中的恬静淡泊,而有不乏高雅自然的仪态。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领略到人和天地万物联系的是那么的紧密。因为它们把天与人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认为天是万物的起源,天与自然的发展变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脚步。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人们就形成了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在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园林的空间除了首先要考虑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外,同时也考虑古人讲的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当十分和谐。这种精神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天人合一”成为园林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在这种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文化渗透中,历代的造园大师们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的造园风格,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统一,也使得中国园林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母。

苗族民居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

苗族民居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 苗族,中华少数民族之一,它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此次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和湘西苗族(凤凰)之行,意在对这个古老民族的民居及其文化内涵作深一步的了解。 博物馆是全面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步入博物馆便能感受到整个苗族文化的氛围。在这里也大致了解了整个苗族及其文化。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据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耕作。苗族长期受到其他强势民族的驱赶,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苗族人民便奋起反抗且讲究战略适时避战。为了保存实力,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和不计其数的小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这是苗族人民智慧的选择和勇敢的体现,如果没有当时这样的选择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苗族。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上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这是聪明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智慧性的创造。因此这种古老的民居建筑形式也就有了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民居建筑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苗家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保持着淳朴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因此,当地居民都是就地取材建造民居,这也是苗族民居的一大特点——以木为材。 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能满足山地建筑的要求,也能解决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苗寨的主体建筑为黑瓦房和吊脚楼,在地形相对平缓的地段主要是木制结构的的黑瓦房,而在山坡上则是苗家的建筑一绝——吊脚楼。整体看上去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这些极具苗家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给苗族人民的生活平添了无限活力,也充分展示了勤劳勇敢、充满激情的苗族人民形象。 我们说一个事物的出现必定有其原因。同样,苗家吊脚楼的出现也是有因可寻的。据有关资料记载,苗族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后来苗族人民在多次迁徙中带着祖先们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山地条件下,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干栏式建筑形式,也就出现了现在的吊脚楼。 在苗族博物馆里看到了这样的吊脚楼建筑工序:建造吊脚楼一般要经过筑屋基、备料、发墨、折木方凿眼、立房、上梁、盖瓦、装房等工序。筑基是选好地基择日动土挖地基,动土前还要烧香敬酒鱼肉于地下,以求土地神保佑施工过程的安全。备料也很有讲究,中柱和中梁的选择要用枝叶茂盛树项尖不折断的大杉木树,还要请一个三代同堂家庭且儿女男女都 有的中年男子去砍或先砍,砍前同样要烧香敬酒鱼肉于树下。发墨意味着施工的正式开始。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对诗境规划思想体现和诗意栖居的表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用诗一般的语言给予的表述。乡愁是情怀—乡愁是一捧土,一朵云;乡愁是一溪水,一片林;乡愁是一条路,一扇门;乡愁是一杯酒,一生情。乡愁是传统—热爱故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尚德行和品质。把“乡”与“愁”连在一起来形容思乡情的,最早要数唐代早期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种故土情怀几千年传承至今,仍然凝聚并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乡愁是心灵—乡愁是对往昔生活环境的思念与记忆;乡愁是对故土养育之情的感怀并感恩;乡愁是对人生情怀心灵的慰藉与寄托;乡愁是对乡土文化纯真的寻

求及抒发;乡愁是对地域特色文脉的诗咏和传唱;乡愁是抚今追昔高尚情感的升华和呼唤;乡愁就是历史与文化,文化遗产就是乡愁。乡愁是人性—乡愁是人生情怀升华的最高境界;乡愁是人格的历史情结和文化修养;乡愁是人性孝道文化精神的典型表现;乡愁是建筑伦理文化空间的集中体验。乡愁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乡愁是华夏民族文明传承的根脉,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渴望,是实现中国梦的追求,是民族复兴的力量。记住乡愁是我们这一代感恩先人、无愧子孙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藏族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留存着民族的记忆。藏族建筑寄托了民族的乡愁,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 一、自然环境与聚落分布 四川藏族的历史和文化同西藏地区一样古老悠久。其民居主要分布于阿坝和甘孜两个民族自治州,该地区地广人稀,占了全省面积的一半左右。海拔平均4000 米,河谷高差大多在3000 米左右。在马尔康、丹巴、理塘等地以南的河谷有一些不大的冲积平原,较为湿润肥沃,是主要的农牧业区。这些地方有较多的人口居住,形成大小不一的城镇村寨聚落。同时,这种南北纵向分布又与东西横向的川藏茶马古道相结合,沿茶马古道,城镇村寨聚落也有不少分布,如泸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内容摘要】: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展现在地平线上的一种巨大的空间形态。这种人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构成的建筑,同时又反过来表现人自身。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传统是不能丢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还应遵循中国美的法则,要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如封建统治阶级建筑的气派、华丽和民间建筑的灵活、轻快、朴素等。这些美的法则就像不同载体文章中的不同核心思想一样贯穿于整座建筑或建筑群之中并统一建筑。 【关键词】: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现代建筑;现代表达 中国建筑是中华文明之树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的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一个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建筑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将现代元素与古老元素的有机结合,既有时代的智能化和概念设计,又有传统的沉静与思考。当前的中国建筑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人们在热衷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统一关系按一般的解释,传统文化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在当今杂乱无章的中国城市建筑以及千

篇一律的城市面貌中,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创造新民族形式建筑对于我们现当代及未来的设计师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我们要着力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 目前国内某些建筑盲目追求现代,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至于城市建筑失去可识别性,形成“千城一貌”的尴尬局面。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建筑文化重新活跃起来。传统的建筑文化正逐步转化成适合现代建筑的建筑文化。使用对传统建筑的整体形式或者局部构造的提取和创新的表现方式,将传统形式或结构经过选择和再加工.采用新的技术和材料.使其符合现代的功能和要求.将传统建筑形式原型加以抽象和简化运用到现代建筑中。采用片段的继承方式主张用“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或者“在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提出把传统建筑形式的原型给予概括、变形、逆转、错位提炼成具有表征性的符号。运用传统符号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接轨。许多现代建筑的设计上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传统建筑元素符号化的设计手法,即将屋顶、斗拱、花格、砖墙、装饰图案等一些传统建筑的构件和特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层次运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上。这样既可以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尊重现实的技术和材料,又可以使传统建筑的特征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这种将传统建筑特征符号化的手法,打破传统与现代的明显界限,寻找“既现代又传统”的模糊感。代表了将传统建筑的元素进行抽取和重构,是一种通过表象的模糊感实现传统建筑体验的手段。这种表现方法至今依然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一些大型商业街,像上海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2019-2020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6680

2019—2020学年下期期末测试 一年级语文 (满分:100分,卷面分5分,时间:60分钟) 答 答题时没学过的字可用拼音代替。 tīnɡ lǎo shī dú sān biàn tōng zhī jiānɡ zhènɡ què 一、听 老 师 读 三 遍 通 知, 将 正 确 dá àn de xù hào tián zài kuō hào lǐ 答 案 的 序 号 填 在 括 号 里。 (3分) 1.时间: ( ) ①今天下午三点 ② 明天下午三点 2.地点: ( ) ①舞蹈室 ②操场 3.参加人:( ) ①合唱队队员 ②舞蹈队队员 xu ǎn z é zh èn ɡ qu è de d ú y īn huò z ì,bìng dǎ sh àn ɡ 二、选 择 正 确 的 读 音 或 字, 并 打 上“√”。 (12分 ) 睡觉.(ji ào ju é ) 空.地(k ōn ɡ k òn ɡ) 洗脸.(ni ǎn li ǎn ) 种.子(zh òn ɡ zh ǒn ɡ) 音乐.(yu è l è ) 得. 到(d ěi d é ) (晴 睛 )天 (已 己) 经 出(人 入 ) (进 近 )门 (在 再 )见 (手 首 )先 k àn p īn y īn xi ě c í y ǔ 三、看 拼 音, 写 词 语。(16分) f ēi ch án ɡ b ìn ɡ f án ɡ j īn qi ū p āi d ǎ sh ēn t ǐ ɡāo x ìn ɡ hu ān l è hu ǒ b àn w ǒ hu ì z ǔ c í 四、我 会 组 词。(8分) 晴( ) 亮( ) 后( ) 远( ) 睛( ) 高( ) 右( ) 运( ) àn yāo qiú ti án k òn ɡ 五、按 要 求 填 空。(14分) 1.“吃、叫 、吹”的偏旁是 ,这个偏旁多和 有关,请写出两个带有这个偏旁的字: 、 ;“蚊、蚂、蚁” 的偏旁是 ,这个偏旁多和 有关; 2.“捧”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到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 3. 一字多词。 家—( )—( ) 美—( )—( ) 4.写出“医”的笔顺: zh ào y àn ɡ zi xi ě y ī xi ě 六、照 样 子, 写 一 写。(8分) 1. 碧绿碧绿的 叶子 的棉花 的太阳 2.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 蝴蝶在 飞来飞去。 3.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香蕉 , 。 4.小白兔一边..跑一边.. 喊:“妈妈,妈妈,要下雨了!” 评卷人 得 分 题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卷面分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 分 评卷人 得 分 评卷人 得 分 座 号 评卷人 得 分 评卷人 得 分 聪明的孩子,带着你们的智慧,走进聪明屋吧!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封----------------------------------------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