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的专家共识

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的专家共识
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的专家共识

呼吸困难诊断评估与处理的专家共识

呼吸困难(dyspnea)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国外文献报道,9%~13%社区成人有轻至中度的呼吸困难症状,>40岁者中15%~18%、≥70岁者中25%~37%有呼吸困难症状。美国每年因呼吸困难急诊就诊达300万~400万人次。研究显示,呼吸困难为心肺疾病住院和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某些疾病中与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而且与心脏疾病死亡关系更明显。

呼吸困难的病因涉及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血液、精神等多个系统,进行鉴别诊断需要系统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因其在临床诊治中常发生误诊,故提高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水平十分重要。1999年和2012年美国胸科协会(ATS)发表了关于呼吸困难的专家共识。

目前我国在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尤其对呼吸困难的定义、语言表述及评估和诊断流程等方面尚无统一认识。因此,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医师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参照ATS相关文件及近年发表的有关呼吸困难的重要文献,经认真讨论撰写了本共识,希望在呼吸困难的定义、描述、评估及处理等方面进一步统一认识,提高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水平。

―、呼吸困难的定义

目前我国通用的教科书中对呼吸困难的定义为"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肌辅助参与呼吸运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2012年ATS呼吸困难共识中的定义为"呼吸困难是某种包括不同强度、不同性质的呼吸不适感的主观体验"。

ATS的定义是狭义呼吸困难的定义,仅将呼吸困难作为患者主诉,从而将呼吸困难定义为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我国的呼吸困难定义则为广义呼吸困难的定义,既包括了患者主观症状感受,也包括了患者的客观体征表现。但我国呼吸困难的定义未指出患者主观感受与客观感受间的关系,易使人误解为呼吸困难必须同时伴有客观呼吸费力的表现。

本共识认为,呼吸困难的界定是深入研究呼吸困难的基础。呼吸困难既可以是患者表述的一种症状,又可以作为医生判断病情的依据。虽然呼吸困难是一种患者的主观感受,但医生还应关注呼吸困难的客观表现,因此对广义呼吸困难的定义,不仅应含有患者主观感受及体征描述(如端坐呼吸,发绀等),还应包括对患者主观感受之外的附加客观表现的描述(如呼吸费力等)。

因此本共识将呼吸困难定义为:呼吸困难指患者的某种不同强度、不同性质的空气不足、呼吸不畅、呼吸费力及窒息等呼吸不适感的主观体验,伴或不伴呼吸费力表现,如张口呼吸、鼻翼扇动、呼吸肌辅助参与呼吸运动等,也可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患者的精神状况、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心理因素及疾病性质等对其呼吸困难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影响。

对呼吸困难性质的分类有多种,按病程分为急性呼吸困难与慢性呼吸困难;急性呼吸困难是指病程3周以内的呼吸困难,慢性呼吸困难是指持续3周以上的呼吸困难。按病因可分为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中毒性呼吸困难、血源性呼吸困难和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其中肺源性呼吸困难又分为呼气性、吸气性和混合性呼吸困难。

二、呼吸困难的病理机制和常见病因

呼吸困难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呼吸系统的机械负荷增加、神经肌肉功能下降、呼吸驱动异常增加、呼吸反射异常及精神异常等综合因素有关。目前认为,呼吸肌力减退在呼吸困难的感受中并非必要因素,CO2反射化学感受器刺激增加可诱发呼吸困难,肺部的迷走神经C纤维参与呼吸困难感受的产生过程。脑成像研究证实,呼吸困难的感受与大脑边缘系统尤其与大脑岛区有关。

呼吸困难具体的病理机制为:来自外周的化学/迷走神经C纤维感受器的传人信号经大脑边缘系统和感觉运动皮质区的感觉中枢处理,呼吸肌肉的神经冲动增加。但这种神经冲动由于呼吸肌力减退、麻痹或机械负荷增加而变为通气异常感受信号。这种异常的通气感受信号由肺部迷走神经受体及呼吸肌的机械感受器传入大脑感觉运动皮质,最终产生呼吸困难感受。

呼吸困难的某些性质可能与特定的病理机制相关,如劳力性(work/effort)呼吸困难可能与气流受限、呼吸肌力减退有关;胸部发紧感(tightness)可能与支气管收缩、气道感受器刺激增加有关;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air hunger/unsatisfied inspiration)可能与呼吸驱动增加有关。

但应强调的是,呼吸困难的感受可能仅与个人的感受经验有关,并与患者的精神状况及所处环境有密切联系,同时也与患者的表述方式有关,可能是社会、文化心理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依据病理机制,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有:(1)通气机械功能障碍:1.腹部或胸部巨大肿块;

2.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

3.气管内肿瘤;

4.肺间质纤维化;

5.脊柱后凸及侧弯;

6.淋巴管性肿瘤;

7.肥胖;

8.中枢及外周气流受限;

9.胸膜肥厚;10.胸壁及膈肌扩展受限或膈肌麻痹;11.肺扩张受限;12.胸壁烧伤后焦痂形成;13.气管或喉头水肿或狭窄。

(2)呼吸泵功能减退:①重度过度充气;②神经肌肉疾病;③肥胖;④胸腔积液;⑤气胸;

⑥脊髓灰质炎。

(3)呼吸驱动增加:①心输出量减少;②有效Hb减少,如中毒等;③低氧血症;④肾脏疾病;⑤肺内呼吸感受器兴奋增加。

(4)无效通气:①肺毛细血管毁损;②肺大血管阻塞。(5)心理异常因素:①焦虑;②躯体化障碍;③抑郁;④诈病。

三、呼吸困难性质的语言表述

呼吸困难应该主要依靠患者的自我描述进行判定。患者对呼吸困难的描述可能对呼吸困难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提示。

但呼吸困难的具体表述患者间存在差异,常见的表述呼吸困难的英文用语有"urge to breathe(急促呼吸感)"、"unsatisfied inspiration(吸气不满意)"、"like breath hold(似呼吸抑制感)"、"feeling of suffocation(室息感)"、"starved for air(空气不足感)"、"need for more air(空气缺乏感)"、"hunger for air(空气渴求感)"、"breath does not go in all the

way(气息不顺畅感)"、"breaths felt too small(气息量变小)"、"cannot get enoug hair (空气不够感)"等。尚缺少对中文描述呼吸困难常用语的研究。

中文对呼吸困难表述的常用词语有"胸闷"、"喘息"、"气短"、"气促"、"气急"、"憋气"、"气不够用"、"胸部紧缩感"、"呼吸费力"、"呼吸压迫感"、"窒息感"等。而患者对呼吸困难的语言描述具有文化、地域及语种的差异。

对呼吸困难症状的表述应有具体内容,以便于医生与患者沟通。如患者表示胸闷,在问诊中应注意患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感觉"吸气不足",还是"气不够用"等等。对呼吸困难的具体描述可能对病因有更明确的提示作用。

对呼吸困难性质的描述可能更利于对其病因的鉴别诊断,如"劳力性(work/effort)"、"胸部发紧感(tightness)"、"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air hunger/unsatisfied inspiration)"等症状的描述,这也是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方面。

并非所有的呼吸困难均与劳力性相关,患者讲述呼吸困难为劳力性,常提示有心肺疾病,最常见于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影响呼吸肌肉的疾病,常因限制患者活动而表现得非常明显。有胸部发紧感的呼吸困难,常为支气管收缩时的感受。

一些研究显示,胸部发紧感是早期哮喘的主要症状'随着气道狭窄加重,患者常伴随劳力性呼吸困难和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胸部发紧感多与刺激气道感受器相关,即胸部发紧感是来自肺部对刺激感觉传人,并非是一种与劳力相关的感受。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是-种感觉空气不足(不够用),常常也有患者表述为空气饥饿感、吸气不满意或是一种令人不适的急促呼吸感。

这种呼吸困难表示患者肺通气与呼吸驱动不匹配,通过增加呼吸驱动而诱发出来。患者吸气相不适感多于呼气相,但仅有很少数患者主动用此类语言来描述其呼吸困难,患者的这种呼吸困难描述多由医生提示或问诊而获得,研究显示,具有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的呼吸困难并无疾病特异性。

四、呼吸困难的评估方法

严重程度的评估是呼吸困难评估中的难点。不同疾病的呼吸困难评估方法也多有不同,目前尚无通用的呼吸困难的评估方法。呼吸困难的评估包括临床感知情况评估、呼吸困难感受严重程度评估及呼吸困难症状的影响和负担等三方面。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与导致呼吸困难疾病的严重程度常不一致,呼吸困难严重程度评估不能代替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的评估。

对急性呼吸困难主要进行临床感受评估和严重程度评估,主要通过病史、临床表现与体征及症状问卷等方法;对急性呼吸困难者应首先评估其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症状是否进行性加重,迅速判断气道、呼吸和循环情况,以便进一步临床处理;对慢性呼吸困难,应侧重于呼吸困难症状的影响和负担,以便进行长期治疗与管理,主要通过综合问卷或疾病特异性问卷等方法评估。

临床评估呼吸困难时,详细询问病史、患者症状感受并结合诊断性检查是诊断呼吸困难的重要基础,有助于确定大部分心脏疾病、肺部疾病和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难病因。一般

而言,如果病因判断正确和处理得当,呼吸困难会有所减轻,并可提高活动耐力。对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者,应行呼吸病学、心脏病学等专家多学科会诊,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呼吸困难原因。

对呼吸困难严重程度的评估常用一些测量工具,较常用的有:英国医学研究协会的呼吸困难量表(mMRC)、Borg量表、可视Analog问卷(VAS)、WH0呼吸困难问卷、ATS呼吸困难评分、基线呼吸困难指数(BDI)、变化期呼吸困难指数(TDI)等。评估呼吸困难症状的影响与负担的常用测量工具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呼吸困难因素问卷(CRQ)、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肺功能状况评分(PFSS)、计算机自适应BDI/TOI、计算机自适应CRQ等。

目前虽有很多呼吸困难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但各种方法所得结果间可比性差,导致对疗效的比较与评价十分困难。对特定疾病的呼吸困难评估具有特定的临床意义,如目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呼吸困难评估推荐用mMRC评估,mMRC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有明确相关性。

在处理原因暂未明确的急性呼吸困难时,应首先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紧急症状及生命体征是否平稳,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紧急症状表现,应予迅速判断评估,尤其应注意甄别隐匿和不典型的潜在致命性紧急症状。下述情况应视为患者症状紧急,应立即给予相应处理:心力衰竭患者静息或轻微活动时即有呼吸困难等;

冠心病患者出现急性胸痛、多汗、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出现高血压或低血压及晕厥等;肺栓塞患者静息时即有呼吸困难、发热、低氧血症、心动过速及出现高血压等;肺炎患者出现氧饱和度降低、感觉虚弱气短、呼吸频率过快(〉30次/min)、心动过速、血压降低、高/中的肺炎严重度评分等;气胸患者出现躁动不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呼气峰流量(PEF)值占预计值百分比〈80%,出现三凹征、奇脉、寂静肺等;急性胰腺炎、严重创伤如胸腹部外伤、截肢、巨大创面及骨折的呼吸困难患者,出现呼吸频率〉20次/min、进行性发绀、烦躁不安等。

五、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

呼吸困难最常见于心血管、呼吸和神经肌肉疾病。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需要医生综合判断能力。应首先区分急性、慢性和发作性呼吸困难,如急性呼吸困难可见于急性左心衰竭、肺血栓栓塞等;慢性呼吸困难可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发作性呼吸困难可见于支气管哮喘发作等;这关系到呼吸困难处理的轻重缓急。

其次应区分两类呼吸困难:一类为病因尚未明确的新发呼吸困难;另一类为已有心肺及神经系统等基础疾病的呼吸困难加重。对前一类,鉴别诊断的目标为尽快明确潜在的疾病,而对后一类,鉴别诊断的目标为分淸是否为原有疾病的恶化及其引起恶化的原因或是否合并新的疾病。

许多疾病可以引起呼吸困难,如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左心/右心功能不全、心脏填塞及心包缩窄、心肌病变等;肺部疾病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栓塞

和肺炎等。因此应全面系统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并遵循"系统、有序、快捷、准确"的原则进行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

所谓"系统"原则,即呼吸困难不仅涉及呼吸系统疾病,应扩大鉴别思路,包括肺外疾病,如心血管系统(心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神经病变)、运动系统(肌肉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等。所谓"有序"原则,即在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应注意疾病的轻重缓急,依照一定的原则顺序进行,如先注意排除对生命威胁较大的急症和重症,如心脏疾病(急性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及心包填塞等)、气道内异物、自发性气胸、肺栓塞等,再进行其他慢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所谓"快捷"原则,即应尽快判断是否为危及患者生命的急症、重症,以减少呼吸困难鉴别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性。所谓"准确"原则,即应在系统检査基础上,力求准确判断呼吸困难的性质和程度,尽早针对呼吸困难的病因进行有效治疗。

鉴别呼吸困难原因的步骤可依据呼吸困难的特征进行,包括起病方式、诱因、伴随症状、体征,推测可能的病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査,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或除外某种疾病。如鉴别赢/慢性心功能不全,应在全面了解患者病史、体征等的基础上,重点行超声心动图、脑钠肽等检査,着重注意排除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等疾病。

呼吸系统所致呼吸困难疾病中,首先应区分上/下气道疾病,还应注意急症情况,如自发性气胸、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此外还需注舍除外传染性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重症肺炎及肺部恶性肿瘤如肺泡癌等。

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和体征也有助于病因的鉴别诊断。心功能不全呼吸困难者常有劳力性、夜间突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体检可见髙血压、颈静脉怒张、心脏杂音、听诊可闻及第3心音或野张期奔马律、肺部啰音、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等;急性心肌梗死者常有放射性胸部压迫感、出汗和气短感,体检可发现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表现;肺栓塞患者常有发热、胸膜性胸痛、突发性气短和晕厥,体检听诊可闻及肺部哮鸣音、胸膜摩擦音及下肢肿胀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常伴有咳嗽、气短或喘息,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后呼吸困难可不同程度缓解等;肺炎患者常有发热、咳嗽、咳痰和气短,体检可有体温升高、听诊可闻及湿啰音等;气胸患者常有突发胸膜性胸痛、气短,吸氧不易缓解,体检可发现患侧呼吸音消失、叩诊过清音或鼓音、颈静脉怒张和气管移位等;精神性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呼吸浅快、常伴叹息样呼吸、口唇及手足麻木,体检无阳性体征表现等。

由于目前尚无统一有效的呼吸困难病因鉴别程序,对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与体检,正确运用、理解、判断相关辅助检査的临床意义,对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亦十分重要。常见的普通检査如血常规、动脉血气分析或脉搏血氧饱和度、X线胸片、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等可以帮助缩小鉴别诊断范围,甚至可明确病因,如肺通气功能和肺容积检査可用于区分气流阻塞性疾病,支气管舒张试验有助于气流可逆性诊断,测定弥散功能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发现间质性肺疾病和肺气肿。

心肺运动试验可能有助于病因未明或复合病因的患者,并对判断非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的活动能力下降十分重要,因为此类患者常伴随呼吸困难。在初步诊断中,少数血液检査有参考价

值,如红细胞压积或Hb检査有助于明确贫血所致呼吸困难;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及动脉血气分析对重度、有心肺疾病的患者更有参考价值,但在患者呼吸困难病情稳定期的参考价值有限;D-二聚体检査有助于快速鉴别肺血栓栓塞低度可能者,但对非血栓性肺栓塞无鉴别意义。

现有研究表明,对住院患者尤其是已住院数周的患者或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D-二聚体的阴性预测值仍然较低。脑钠肽或其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敏感性大大高于其特异性,在有低至中度可能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有助于除外心力衰竭所致的急性呼吸困难,但并不推荐用于所有急性呼吸困难者。

常规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发现气胸、肺炎、胸腔积液、心脏疾病等。多种疾病可以同时存在,需除外器质性疾病后方可考虑精神性呼吸困难,合并有精神因素如焦虑、抑郁等可加重症状,可同时进行焦虑和抑郁状态评估。

六、呼吸困难的处理

呼吸困难的处理通常分为一般性处理、紧急处理和对症处理、病因处理或特殊处理等。由于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不同,很难有适用于所有呼吸困难的共同的处理模式。对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最根本的处理措施为针对患者原发病的治疗即病因治疗,具体原则和措施多种教科书及共识中均有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吸氧对缓解呼吸困难尚有争议,对静息时或轻微活动即有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治疗或许有益。对常规治疗无明显效果的晚期心肺疾病者,可试用雾化吸人阿片类药物治疗;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抗焦虑药、抗抑郁药、酚噻嗪类药物、吲哚美辛、表面麻醉药物、吸入一氧化氮、碳酸氢钠等药物对呼吸困难有效;肺康复治疗可减轻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难。对病因暂时未明的急性呼吸困难者,首先应迅速对其气道、呼吸和循环状况进行评估判断,同时进行相关病史收集和有重点的体检。

根据初步检査和生命体征判断结果以决定患者是否住院诊治。急性呼吸困难者中,症状紧急、生命体征不平稳时,应立即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并吸氧,同时针对可能病因进行初步治疗后收人院进一步诊治;对症状紧急、生命体征尚平稳者,需立即给予生命体征监测,同时针对可能病因进行初步治疗,初步治疗后如患者症状或生命体征恶化,应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并吸氧,同时收人院治疗,而对症状减轻者可于门诊进一步诊治;对症状缓和、生命体征平稳者,可于门诊进行诊治,详细采集病史和体检,进行药物治疗与调整,如患者症状或生命体征恶化,则应收人院诊治。

七、展望

呼吸困难是一种重要的临床表现,目前对呼吸困难的定义、发病机制、性质描述、严重程度的评估、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仍需深人完善。我国地域广阔,文化、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患者及医生对呼吸困难的表述和理解存在明显差异。

今后应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国内不同地域、民族、文化水平、经济水平的人群对呼吸困难的感知和表述情况的研究,这将有助于明确呼吸困难发病机制,从命大大提高呼吸困难的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其次,还需开展针对呼吸困难病因构成的国内大样本临床研究,以进一步

明确呼吸困难的病因谱,将有助于提高呼吸困难病因治疗的有效性。此外,应进一步研究建立科学可行的呼吸困难病因诊疗流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呼吸困难的诊治水平。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4)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于布为马武华左明章田鸣(负责人)朱也森李士通吴新民高学(执笔人)鲍红光 目录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二、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三、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四、困难气道处理流程 五、注意事项 为进一步规范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减少气道处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于2009年起草和制定了《困难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在此共识基础上,结合近年困难气道管理的新观点与新进展,我们制定了本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基于国情,我们在本《指南》中就以下几点做出强调或创新:1.强调“预充氧”的重要性;2.进一步改良“面罩通气分级”;3.将已预料的困

难气道进一步分为明确的和可疑的困难气道;4.“诱导方式”增加保留自主呼吸浅全麻;5强调“喉镜显露分级”作为建立气道方法的依据;6.放宽“紧急气道”定义;7.创新与改良《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图》。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1.困难气道定义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面罩通气时或气管插管时遇到困难的一种临床情况。 2.困难面罩通气和困难声门上气道通气 (1)困难面罩通气定义: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 (2)困难声门上气道通气:有经验的麻醉医师由于声门上气道工具(SGA)密封不良或气道梗阻而无法维持有效通气。 (3)面罩通气分级: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1-1)。声门上气道工具的应用可改善大部分面罩通气问题。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2017) 马武华邓晓明左明章(负责人)田鸣华震(共同执笔人)李娟冷玉芳易杰高学(共同执笔人)鲍红光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于2013年起草和制订了《困难气道管理指南》。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近几年来临床知识、技术以及实践の更新,分析汇总了目前最新文献、专家意见、会议评论以及临床数据,修订并整理了2017版《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简称指南)。临床情况是复杂多变の,任何指南均不能完全涵盖,也非绝对の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酌情参考具体应用。 制定本指南の目の是指导气道管理者正确应对与管理临床中所遇到の困难气道,减少各种相关严重并发症の发生。本指南适用于麻醉科医师或麻醉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麻醉护理与气道管理の医务人员。可应用于除婴幼儿以外の各年龄段の患者。 一、定义与分类 1. 困难气道:经过专业训练の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の麻醉科医师发生面罩通气困难或插管困难,或二者兼具の临床情况。 2.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有经验の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の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の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の面罩通气。根据通气の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 3.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の任何部分。 4.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DI):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の麻醉科医师气管插管均需要三次以上努力。 5.困难声门上通气工具(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AD)置入和通气:无论是否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の麻醉科医师SAD 置入均需三次以上努力;或置入后,不能通气。 6.困难有创气道建立:定位困难或颈前有创气道建立困难,包括切开技术和穿刺技术。 7.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患者能够维持满意の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の时间考虑其它建立气道の方法。 (2)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

困难气道处理快捷指南

困难气道处理快捷指南(2012)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12 执笔:田鸣左明章邓晓明高学 专家组: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快捷指南编写组 目录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和分类 二、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三、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四、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图 五、注意事项 六、附录 参考文献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困难气道的定义: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面罩通气或气管插管时遇到了困难的一种临床情况。 1、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 1困难面罩通气定义: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 2、面罩通气分级: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见表1)。喉罩的应用可改善大部分困难面罩气问题。 a、1~2级通过三项中间指标(手握气囊的阻力、胸腹起伏和ETCO2波形测试)确定,3~4级以SpO2是否≥90%而定。 b、良好通气是指排除面罩密封不严、过度漏气等因素,三次面罩正压气的阻力适当(气道阻力≤20mmH2O)、胸腹起伏良好,ETCO2波形规则。 C、双人加压辅助通气是指在嗅物位下置入口咽和/或鼻咽通气道,由双人四手,用力托下颌扣面罩并加压通气。 2、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DI)

1)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努力后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 2)困难气管插管: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管病理改变,气管插管需要三次以上的努力。 3、根据有无困难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辖而无困难面罩通气的情况。 2)紧急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其中少数病人“既不能插管也不能通气”(Can’t Intubate,Can’t Ventilate,CICV),可危及生命。 4、根据麻醉前的气道评估可将困难气道分为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和末预料的困难气道。 1)已预料的困难气道:包括明确的和可疑的困难气道,前者包括明确困难气道史、严重面颈部烧伤疤痕、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后者仅评估存在困难危险因素者。 2)未预料的困难气道:评估未发现困难气道危险因素的病人,而于全麻诱导后发生困难气道者。 二、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大约90%以上的困难气道病人可以通过术前评估发现。因此麻醉前必须对病人是否存在困难气道做出评估。常见的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指标见表2。

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的专家共识

呼吸困难诊断评估与处理的专家共识 呼吸困难(dyspnea)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国外文献报道,9%~13%社区成人有轻至中度的呼吸困难症状,>40岁者中15%~18%、≥70岁者中25%~37%有呼吸困难症状。美国每年因呼吸困难急诊就诊达300万~400万人次。研究显示,呼吸困难为心肺疾病住院和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某些疾病中与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而且与心脏疾病死亡关系更明显。 呼吸困难的病因涉及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血液、精神等多个系统,进行鉴别诊断需要系统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因其在临床诊治中常发生误诊,故提高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水平十分重要。1999年和2012年美国胸科协会(ATS)发表了关于呼吸困难的专家共识。 目前我国在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尤其对呼吸困难的定义、语言表述及评估和诊断流程等方面尚无统一认识。因此,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医师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参照ATS相关文件及近年发表的有关呼吸困难的重要文献,经认真讨论撰写了本共识,希望在呼吸困难的定义、描述、评估及处理等方面进一步统一认识,提高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水平。 ―、呼吸困难的定义 目前我国通用的教科书中对呼吸困难的定义为"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肌辅助参与呼吸运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2012年ATS呼吸困难共识中的定义为"呼吸困难是某种包括不同强度、不同性质的呼吸不适感的主观体验"。 ATS的定义是狭义呼吸困难的定义,仅将呼吸困难作为患者主诉,从而将呼吸困难定义为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我国的呼吸困难定义则为广义呼吸困难的定义,既包括了患者主观症状感受,也包括了患者的客观体征表现。但我国呼吸困难的定义未指出患者主观感受与客观感受间的关系,易使人误解为呼吸困难必须同时伴有客观呼吸费力的表现。 本共识认为,呼吸困难的界定是深入研究呼吸困难的基础。呼吸困难既可以是患者表述的一种症状,又可以作为医生判断病情的依据。虽然呼吸困难是一种患者的主观感受,但医生还应关注呼吸困难的客观表现,因此对广义呼吸困难的定义,不仅应含有患者主观感受及体征描述(如端坐呼吸,发绀等),还应包括对患者主观感受之外的附加客观表现的描述(如呼吸费力等)。 因此本共识将呼吸困难定义为:呼吸困难指患者的某种不同强度、不同性质的空气不足、呼吸不畅、呼吸费力及窒息等呼吸不适感的主观体验,伴或不伴呼吸费力表现,如张口呼吸、鼻翼扇动、呼吸肌辅助参与呼吸运动等,也可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患者的精神状况、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心理因素及疾病性质等对其呼吸困难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影响。 对呼吸困难性质的分类有多种,按病程分为急性呼吸困难与慢性呼吸困难;急性呼吸困难是指病程3周以内的呼吸困难,慢性呼吸困难是指持续3周以上的呼吸困难。按病因可分为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中毒性呼吸困难、血源性呼吸困难和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其中肺源性呼吸困难又分为呼气性、吸气性和混合性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鉴别

心源性、肺源性or…你还在分不清? 呼吸困难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常被来诊患者描述为“憋气”“气短”“拔气”等,由于患者描述不一,让很多医生只能靠猜来判断患者病情。呼吸困难常为伴发症状,很多时候也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因此在诊治过程中时常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呼吸困难常暗藏杀机,不仅仅局限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还有很多其他系统及全身疾病亦有此表现。今天我们就系统学习一下呼吸困难的相关问题。 呼吸困难的概念 根据《呼吸病学》中的描述,呼吸困难是一种患者感到空气不够、呼吸不畅的感觉。既然是一种感受,就存在主观的成分,也就是说呼吸困难不仅仅会出现在病人身上,健康人也可以在某些情况出现。 常见呼吸困难的鉴别 呼吸困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最常见的类型是体力活动时。当机体活动时,血氧的降低或二氧化碳的升高均会使大脑呼吸中枢兴奋,引起通气量增加,导致呼吸困难的出现。在病理状态下,轻微的活动即可引发呼吸困难,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出现。根据成因,可将呼吸困难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肺源性呼吸困难 常由限制性或阻塞性通气障碍引发。 (1)限制性呼吸困难:由于肺不能充分扩张以吸入足够容量气体所致。常在活动后明显,静息状态下一般无不适主诉。 (2)阻塞性呼吸困难:常由气道的狭窄引起,又根据狭窄部位分为: ①大气道阻塞:由喉水肿、喉痉挛、气管异物、气管肿瘤及压迫等因素所致,以吸气明显困难为特点,查体可见三凹征,可伴干咳和高调吸气性喉鸣; ②小气道阻塞:由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疾病所致,以呼气性呼吸困难为特征,查体可闻及呼气时间延长,常有哮鸣音。 (3)混合性呼吸困难:在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量胸腔积液或自发性气胸、大面积肺不张或肺栓塞等情况可见,特点为呼吸双相均感费力。 2.心源性呼吸困难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降低,液体积聚在肺内,从而产生肺水肿。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呼吸气促、不能平卧、口唇发绀,双肺闻及湿啰音,心率增快,临床上首先想到的是急性左心衰。若为急性左心衰,则通过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对症处理其症状可缓解。需要指出的是,此类症

诊断复习题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 一、填空题 1.呼吸困难的病因主要是和疾病。 2.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包括:①、②、③、④、⑤。 3.从发生机制及症状表现,呼吸困难分为:、、 、。 4.发作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者,见于、。 5.呼吸困难伴有大量浆液性泡沫样痰,见于和。 6.呼吸困难伴昏迷,可见于、、、、 、等。 7.呼吸困难伴血性泡沫样痰见于。 8.骤然发生的严重呼吸困难见于、、、等。 9.呼吸困难伴一侧胸痛见于、、、、 、等。 10.呼吸困难伴发热可见于、、、、 等。 11.呼吸困难伴咳嗽、咳脓痰者见于、、 、、等。 12.呼吸困难伴咳脓痰较多者可见于、等。 13.癔病患者由于或的影响可有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呼吸频率可达60~100次/分,常因通气过度可发生。严重时可有。 14.叹息样呼吸实际上是一种。 二、判断题

1.判断呼吸困难客观表现应注意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异常变化。() 2.呼吸困难者不一定有发绀表现。() 3.出现呼吸困难的主要疾病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4.肺源性呼吸困难是由于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 5.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三凹征”(three depression sign)() 6.呼气性呼吸困难常伴有干啰音。() 7.心源性呼吸困难主要是由于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引起,两者发生机制相同。() 8.急性左心衰竭的呼吸困难又称“心源性哮喘”(Cardiac asthma)() 9.右心衰竭时呼吸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体循环淤血所致。() 10.出现深长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声,称为酸中毒大呼吸(Kussmael)呼吸。() 11.呼吸中枢受抑制,致呼吸缓慢、变浅,且常有呼吸节律异常,如Cheyne-Stokes或Biots呼吸。() 12.癔病患者出现的呼吸困难是由于精神或心理因素的影响所致。() 三、名词解释 1.呼吸困难 2.心源性哮喘 四、选择题 A型题: 1.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最多见的是:() A.呼吸系统疾病 B.心血管疾病 C.中毒 D.血液病 E.神经精神因素 2.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突发呼吸困难(吸气或呼气)或和哮鸣音,下列哪种情况最多见:() A.隔肌运动受限 B.神经肌肉疾病 C.胸廓疾病 D.肺疾病 E.气道阻塞 B型题: 问题(3-7) A.气道阻塞 B.心力衰竭 C.尿毒症 D.重度贫血 E.脑出血

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呼吸困难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肺炎 肺炎(Pneumonia)是指肺部出现炎症,为呼吸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肺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层的人身上,但以年幼及年长者、以及患有免疫力缺乏症或免疫系统比较差的人属于高危患者,他们比较容易发病。若病况严重,可以致命。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肺炎死亡率占呼吸系统急性感染死亡率的75%。严重肺炎可以出现呼吸困难,但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咳嗽、咳痰、咯血等,一般容易诊断。但应该注意观察是否合并更为隐蔽的基础病,比如白血病等,患者容易并发感染,尤以肺部为甚。 支气管哮喘 呼吸困难是哮喘的典型症状,喘息的发作往往较突然。呼吸困难呈呼气性,表现为吸气时间短,呼气时间长,患者感到呼气费力,但有些患者感到呼气和吸气都费力。这部分患者一般都有明确的哮喘病史,容易诊断。但如果患者为初次发病,就应该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体格检查,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有效。缓解后可做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肺功能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心肌梗死 心肌梗塞又称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这部分病人可出现呼吸困难,但结合病史及体征容易做出诊断。尚有心绞痛的病人,临床表现较为轻微,心绞痛的同时也可诉呼吸困难。注意鉴别。 有机磷中毒 有机磷中毒患者,由于腺体分泌增多,中毒者口腔及呼吸道较多带“蒜臭”味的分泌物,严重者出现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发绀;咳嗽、咯白色或血性泡沫痰;心率增快、心音弱,两肺布满哮鸣音及湿性罗音;甚至可发生呼吸衰竭、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心力衰竭。结合病人服毒病史及相关症状体征,一般可作出诊断,如果没有明确服毒史,但典型症状体征,诊断也不十分困难。 癔症

困难气道

学习内容: 一、困难气道定义。 二、气道评估方法。 三、困难气道处理步骤。 (上 因此, 1) 改良的Mallampati 分级Mallampati 提出的一个简单的气道评估,后经Samsoon 和 Young 的修改补充,成为当今临床广为采用的气道评估方法。病人坐在麻醉科医师的面前,用力张口伸舌至最大限度(不发音),根据所能看到的咽部结构,给病人分级。 分级观察到的结构

I 级可见软腭,咽腭弓,悬雍垂 II 级可见软腭,咽腭弓,部分悬雍垂 III 级仅见软腭 IV 级看不见软腭 2) 以上, 3) 4) 寰椎关节的伸展寰椎关节的伸展度反映头颈运动的幅度,伸展幅度愈大就愈能使口轴接近咽轴和喉轴,在颈部屈曲和寰椎关节伸展的体位下最易实施喉镜检查。检查方法:让病人头部向前向下使颈部弯曲并保持此体位不动,然后请病人试着向上扬起脸来以测试寰椎关节的伸展运动。寰椎关节伸展运动的减少与困难插管有关。正常值从C4到C1渐增,C1-C2伸展度为25度,寰枕关节伸展度达35度

5) 喉镜检查(laryngoscopic view grading system) Cormack 和Lehane 把喉镜检查的难易程度分为四级。 分级体征 I 级可见全声门 II 级可见后半部分声门 IV IV 6 7 上述的评估方法对预测困难气道有一定帮助,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尚无可靠的方法预测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气道。通过麻醉前评估发现有困难气道的患者属于已预料的困难气道,麻醉前评估未发现气道问题的患者,在麻醉诱导时仍有发生困难气道的可能,这类患者属于未预料的困难气道,全麻诱导后易发生急症气道,应有准备。 四、推荐的困难气道工具

马武华:紧急困难气道的处理

麻醉医生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保证患者的有效通气和肺内气体交换。气管插管是临床麻醉、急诊抢救和重症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是成功进行有效呼吸道管理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总有部分患者由于不同原因导致声门暴露欠佳,出现气管插管的困难或失败,也总有一部分患者由于病情或者医源性的因素导致的困难气道,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对困难气道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遇到紧急困难气道情况如何在最短时间做出最优的判断并选择最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患者的风险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一、常见紧急困难气道的情况 1 反复插管后导致的不能通气、不能插管 2 各种原因如外伤、动静脉血管畸形、布加综合征等插管时导致的口腔、鼻腔 大出血 3 上呼吸道大量出血 4 患者大量反流 5 颌面部、头颈的严重外伤 6 喉头巨大肿瘤 7 气道严重水肿 8 气道异物 9 气道狭窄或外伤导致气道中断 10 咽喉部蜂窝组织炎 11 颈部血肿、脓肿、肿瘤或脑脊液漏导致的气道压迫 二、紧急困难气道的处理流程 思路是第一位的,越是紧急的困难气道,越要按照一个简单快捷的流程进行处理。通常可以按照困难气道处理ABS流程分成三步进行。 A:寻求帮助(Ask for help) 任何时候寻求帮助始终应放在首要的位置。不管是低年资医生还是高年资医生,也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立即寻求帮助是对患者最负责的手段。 B:呼吸通气(breathing) 在寻求帮助的同时,如果还可以用声门上工具进行通气(如反复插管后导致的不能通气、不能插管状况),则立即给予喉罩类、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喉管、口咽通气道、带套囊的口咽通气管、面罩等声门上工具进行呼吸通气(B)。然后进入下一步。 S:这个S包含三个含义。 通气好后,等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S1,spontaneous)或者进行下一步处理,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一、定义与分类 1.困难气道:经过专业训练的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发生面罩通气困难或插管困难,或二者兼具的临床情况。 2.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DMV):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或超过一分钟的努力,仍不能获得有效的面罩通气。根据通气的难易程度将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表1)。 3.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经过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 4.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DI):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气管插管均需要三次以上努力。 5.困难声门上通气工具(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AD)置入和通气:无论是否存在气道病理改变,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SAD置入均需三次以上努力;或置入后,不能通气。 6.困难有创气道建立:定位困难或颈前有创气道建立困难,包括切开技术和穿刺技术。 7.根据有无困难面罩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

(1)非紧急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患者能够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其它建立气道的方法。 (2)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是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患者极易陷入缺氧状态,必须紧急建立气道。其中少数患者“既不能插管也不能氧合(Can't Intubation, Can't Oxygenation. CICO)”,可导致气管切开、脑损伤和死亡等严重后果。 二、建立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用于困难气道的工具和方法有百余种之多,我们推荐最常用和公认的几种。将这些工具和方法分为处理非紧急气道和紧急气道的工具和方法。处理非紧急气道的目标是无创,而处理紧急气道的目的是挽救生命。麻醉科医师应遵循先无创后有创的原则建立气道。 1.非紧急无创工具与方法主要分为喉镜、气管导管和声门上通气工具(SAD)三类。 (1)喉镜类:分为直接喉镜和可视喉镜。 A.直接喉镜:包括弯型镜片(Macintosh)和直型镜片(Miller)。选择合适的尺寸类型非常重要,必要时需更换不同尺寸类型的镜片和不同型号的喉镜柄。

困难气道处理流程

困难气道处理流程 山东省立医院麻醉科 李洪忠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 困难气道的定义是: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面罩通气时遇到了困难(上呼吸道梗阻),或气管插管时遇到了困难,或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1、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 DMV)麻醉科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维持病人正常的氧合和/或合适的通气,使用面罩纯氧正压通气的患者无法维持SpO2 在90% 以上。常见原因:面罩密封不好,过度漏气或气体出入的阻力过大。些面罩通气困难的发生率为0.0001~0.02%。 2、困难气管内插管( Difficult Intubation ) 喉镜显露困难,气管插管需要多次的努力而插管失败 二、困难气道处理流程 麻醉前评估,至少在给病人实施麻醉前(手术室内)要对是否存在困难气道进行评估。麻醉前准备好气道管理工具,检查麻醉机、呼吸回路、面罩、通气道以及喉镜、气管导管、插管探条、喉罩等,确保其随手可得。 1、已预料的困难气道:通过麻醉前评估,判断患者存在困难气道时,分析困难气道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技术,防止通气困难的发生。因此,麻醉科医师应该做到: 1) 告知患者这一特殊风险,使病人及其家属充分理解和配合,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2) 确保至少有一个对困难气道有经验的高年麻醉科医师主持气道管理,并有一名助手参与; 3) 麻醉前应确定气管插管的首选方案和至少一个备选方案,当首选方案失败时迅速采用备选方案。尽量采用麻醉科医师本人熟悉的技术和气道器具,首选微创方法; 4) 在气道处理开始前进行充分面罩吸氧; 5) 尽量选择清醒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防止可预料的困难气道变成急症气道; 6) 在轻度的镇静、镇痛和充分的表面麻醉下(包括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面罩给氧,并尝试喉镜显露; 7) 能看到声门的,可以直接插管,或快诱导插管; 8) 显露不佳者,可采用常规喉镜(合适的镜片)结合插管探条(喉镜至少能看到会厌);或者光棒技术;纤维气管镜辅助(经口或经鼻);或传统的经鼻盲探插管等;也可采用视频喉镜改善显露,或试用插管喉罩。

困难气道处理流程

困难气道处理流程 对于每个需要麻醉的病人,至少在实施麻醉前(手术室内)要对是否存在困 难气道进行评估。根据是否预料为困难气道,将处理流程分为两类,以便明确目标,区别对待。 1.已预料的困难气道 麻醉前评估存在困难气道时,分析困难气道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技术,防止通气困难的发生。对已预料的困难气道患者麻醉医师应该做到: 1)告知患者这一特殊风险,使病人及其家属充分理解和配合,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2)确保至少有一个对困难气道有经验的高年麻醉医师主持气道管理,并有一名助手参与。 3)麻醉前应确定建立气道的首先方案和至少一个备选方案,当首选方案失败时迅速采用备选方案。尽量采用操作者本人熟悉的技术和气道器具, 首选微创方法。 4)在气道处理开始前充分面罩吸氧。 5)尽量选择清醒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防止可预料的困难气道变成急症气道。 6)在轻度的镇静镇痛和充分的表面麻醉下(包括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面罩给氧,并尝试喉镜显露。 7)能看到声门的,可以直接插管,或快诱导插管。 8)显露不佳者,可调换合适的喉镜片结合插管探条(喉镜至少能看到会厌); 纤维气管镜辅助(经口或经鼻);或传统的经鼻盲探插管等;也可采用视 频喉镜改善显露,或试用插管喉罩。 9)在困难气道处理的整个过程中要确保呼吸和氧合,密切监测病人的SpO , 2当其降至92%时要及时面罩辅助给氧通气,以保证病人生命安全为首要 目标。 10)反复三次以上未能插管成功时,为确保病人安全,推迟或放弃麻醉和手术也是必要的处理方法,待总结经验并充分准备后再次处理。 对已预料的困难气道患者,重要的是维持病人的自主呼吸,预防发生急症气道,其处理流程见图1. 2.未预料的困难气道 麻醉前评估未发现困难气道时,也不能排除困难气道的发生,而且未预料的困难气道在全麻诱导后更具危险性,因此麻醉医师应该做到: 1)预防急症气道的发生,可以将快速诱导分成两步给药,首先是试验量的全麻药使患者意识消失,但保留自主呼吸。 2)常规行通气试验,在主要的全麻诱导药物和肌松药给入之前,测试是否能够实施控制性通气,不能控制通气者,不要盲目给入肌松药和后续的 全麻药物,应唤醒病人,行清醒插管,防止发生急症气道。 3)对能通气但显露和插管困难的患者,选择非急症气道的工具。要充分通 气和达到最佳氧合时才能插管,插管时间原则上不大于一分钟,或SpO 2不低于92%,不成功时要再次通气达到最佳氧合,分析原因,调整方法 或变更人员后再次插管。 4)对于全麻诱导后遇到的困难通气,应立即寻求帮助,呼叫上级或下级医

困难气道管理专家意见-田鸣

困难气道管理专家意见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 田鸣(执笔)邓晓明朱也森左明章李士通吴新民 2009-3-2 前言 困难气道(Difficult Airway)的处理与麻醉安全和质量密切相关,50%以上的严重麻醉相关并发症是由气道管理不当引起的。从1993年起,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纷纷采用了气道管理实践指南。这些国家的专业学会一致认为,根据各国的不同国情,选择应用实践指南能够减少气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组,在参考国外近年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国内的临床经验起草和制定了这份困难气道管理专家意见,目的是为我国临床麻醉中的困难气道处理提出指导性意见,使困难气道的处理规范、便捷、准确,有利于降低脑损伤,呼吸心跳骤停,不必要地气管切开,气道损伤以及牙齿损伤等不良后果的发生率。 困难气道的定义 困难气道的定义是:具有五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面罩通气时遇到了困难(上呼吸道梗阻),或气管插管时遇到了困难,或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1困难面罩通气(Difficult Mask V entilation) 麻醉医师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合和/或合适的通气,使面罩纯氧正压通气的患者无法维持SpO2在92%以上。 1)由于一个或多个下列问题使得麻醉医师不可能提供适当的面罩通气:面罩密封不好,过度漏气,或气体出入的阻力过大。 2)面罩通气不足的体征包括(但不限于):看不到或不适当的胸部运动,听不到或不适当的呼吸音,听诊有严重梗阻的体征,紫绀,胃胀气或胃扩张,SpO2降低,没发现或不适当的呼末二氧化碳,肺量计监测不到呼出气流或呼出气流不足,以及与缺氧和高二氧化碳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 2困难气管插管(Difficult Intubation) 1)困难喉镜显露:用常规喉镜,经过多次努力后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喉镜显露分级IV级)。 2)困难气管插管: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管病理改变,气管插管需要多次努力,更换喉镜片或调换操作者(喉镜显露分级II~III,发生率为1~18%)。 3)插管失败:在多次插管努力后未能插入气管导管(喉镜显露分级III~IV级,发生率为0.05~0.35%)。 传统的困难气道定义是对常规直接喉镜显露下气管插管而言,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气道工具进入临床,处理困难气道的情况得到改善,但困难气管插管仍然是日常遇到的问题,而且是否存在困难通气更是决定临床处理方法和后果的关键,因此根据有无困难通气将困难气道又分为非急症气道和急症气道。 非急症气道:仅有困难气管插管而无困难面罩通气的情况下,病人能够维持满意的通气和氧合,能够允许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其他建立气道的方法。将这种单纯的困难插管气道定义为非急症气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