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及练习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及练习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及练习

18、《孟子》两章

授课时间:主设计人:授课人: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并完成下列问题

(1)读准下面的字。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⑤法家拂士

(2)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一)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1)发畎亩举版筑举于士市

(2)故任于是也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

(3)恒过困于心衡于虑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法家拂士出敌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文研读(根据学案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阅读)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拓展研读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教师点拨《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五、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

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

过()

2、翻译句子:

(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

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

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4)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

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7、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孟子》两章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

者多助() 3、伐无道.

,诛暴秦()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

非不深也()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

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

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

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

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

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

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国恒亡.河曲智叟亡.

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 .国.恒亡则有去国.

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一、

1、轲战国儒家

2、孟子及其弟子《大学》、《论语》、《中庸》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道路仁政道义

固:巩固固执,顽固

池:池塘护城河

国:国防国都

三、解释加点词:

1、围攻表转折

2、发语词

3、这

4、泛指武器装备

5、委:放弃;去:离开

6、限制凭借

7、震慑

8、少“畔”同“叛”,意义:背叛。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所以说,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回答问题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天下顺之”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

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6、B

7、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

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21.曹刿论战

授课时间主设计人授课人学习目标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借助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题目是后加的。传说是春秋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2、了解历史背景二、朗读课文注意字音与停顿

1、重点字注音:刿谋间帛辙竭靡?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三、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1、重点词解释:

(1)师肉食者间鄙何以战安弗专徧牺牲加信孚福狱虽察情忠之属也可以

(2)公与之乘鼓败绩驰辙登轼

(3)既克故一鼓作气再彼竭我盈故克之测伏靡

2、重点句子翻译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研读课文

1、1段?研读问题(小组合作完成问题)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

③庄公的态度?

④刿请见的原因?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2、第2段?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

3、第3段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

②一“未可”为何?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

③二“未可”为何?

⑤后为何又“可矣”

⑦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⑧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四、点拨

五、检测

1、填空《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文中

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2)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3)牺牲玉帛古义:今义:

(4)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1)小信未孚。。(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4、“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和,其中的“我”是指

5、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二层。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后反思:

总结复习课

一、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古今间:参与隔开,不连接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案件监狱

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三、重点句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何以战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二)审美鉴赏

周密严紧的构思美

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周密。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

(三)重点难点突破

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

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是,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见上一题答

案)。借助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3、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④刿请见的原因?直接原因-“齐师伐我”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⑦刿否定了什

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第2段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第3段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公问其故”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追击时机——其

“辙乱旗靡”之时?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24.《诗经》两首关睢蒹葭

时间主设计人授课人

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雎()窈()窕()

参:1.():参差,参错。2.():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人参。如:参须。

差:1.():如:差数。2.()如:差得远。3.():公差。4.():寤()寐()芼()蒹()葭()溯()曦()湄()

跻()涘()沚()颢()貂()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关关:洲:窈窕淑女:

淑女:君子好逑:君子:逑:参差:。流:思服:。服,。悠:。反:。辗:。侧:。友:。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溯徊从之:。从:。溯洄:。阻:。游:,。宛:。凄凄:。采采:。

已:右:。沚:

三、预习导学

1.《关雎》中开篇写“关关雎鸠”的目的是什么?

2.《关雎》、《蒹葭》都选自于。

四、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君子好逑。

2.,道阻且长。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蒹葭》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三)写作特点

1.《关雎》,用起兴的手法,语言简练而纯朴。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诵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流传。

2.《蒹葭》,用起兴的手法,反复咏唱,适宜流传。语句朴实,易于理解,适宜口耳相传。如“道阻且长”、“道阻且右”。

(一)重难点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二)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

五、当堂练习

1.原文填空。

(1)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2),白露为霜。,在水一方。

2.解释加粗词语。

(1)君子好逑(2)宛在水中沚

一、生字识记

雎(jū):窈(yǎo)窕(tiǎo)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寐(mèi):睡。芼(mào)蒹(jiān)葭(jiā)溯(sù)。曦(xī)。湄(méi)跻(jī)涘(sì)沚(zhǐ)颢(hào)貂(diāo)

二、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块陆地。

古文今译(译文)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译文)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一)重难点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二)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 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1、反复诵读: 具体内容:诵读课文: 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教师指导诵读分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 2、自主翻译: 具体内容:翻译全文: 设计策略: ①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 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 ③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 ④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国、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虚词:于、以、 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阶段各 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 能力,突破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 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 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 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 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与答案

2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课内阅读: (一)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不是 ..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二)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 同步练习3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 .......的一组是() A.畎.(quǎn)亩焦灼.(zhuó) 骸.(hái)骨沮.丧(jǔ) B.水债.(zé) 绽.(dìnɡ)放晕.(yǜn)倒自艾.(ài)自怜C.拂.(bì)士耷.(dā)拉沙砾.(lì) 戈.(ɡē)壁 D.胶鬲.(gé) 档.(dànɡ)案秀颀.(qí) 咳嗽.(sòu) 2.下列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池:护城河 B.委:放弃 C.是:表判断 D.畔:同“叛” 二、(2014株洲中考)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至但饮一杯水 ②植木偶于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3.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更要。(每空不超过4个字)

答案解析 一、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准拼音,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B.水泽绽(zhàn)放晕(yūn)倒自艾(yì)自怜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注意字词在句子中的变化,比如“池”是古今异义字词,“畔”是通假字。句子中的“是”表示是代词“这”,故C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答案】 1.①只②树立(竖立) 2.怕事情烦重而(就)不做,(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 3.廉政(廉洁) 勤政(务实,做实事)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提醒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五种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词词义和一词多义现象是此类题型考察的重点。近几年也出现了对虚词的解释。中考文言文往往从课内出题,所以,题目前面的选文,实际上是良好的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义进行筛选,而且,还可以通过熟悉的文章直接回忆起词语的意义,这样问题的难度实际上已经降低了。这两个词语在课内就能找到相应的词语解释“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亭亭净植”,虽是课外解释,但出自课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言文翻译的题型。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再有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此句翻译要注意“举”的解释,这是一个一词多义的词语。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从文中“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难点: 1.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方法】资料查阅对比分析讨论点拨 教学课时: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泡个热水澡吧!结果呢?——青蛙熟了!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或名人名言概括出故事的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 二、孟子其人其书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在孔子学基础上,继承孔子的“仁”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练习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阅读(2011-11-29 07:50:15)转载▼标签:杂谈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参考答案: 12.(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 13.(3分)D 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 15.(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颜氏家训》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 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 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 C.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怠慢)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 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初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教案、语文、情况、思路、方法、条件、成就、认识、问题、难点、充分、整体、快速、合作、发展、提出、发现、掌握、了解、研究、特点、局面、内涵、意识、思想、力量、地位、根本、精神、基础、重点、体系、能力、制度、作用、反映、速度、关系、进取、增强、主张、说服、借鉴、把握、纠正、引导、贯彻、维护、教育、巩固、推进、忧患意识、中心、内心、重要性 初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 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2. 难点: (1)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预习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整体感知 1.字音 夫.( fú ) 米粟.( sù ) 亲戚畔.之( pàn ) 2.学生朗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 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 4.老师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二章》里的一篇课文孟子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本文放在这里对前面所学习的文言文有巩固作用,也为学习的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会借助于工具书查找字词的含义,在预习过程中能大概梳理文章,但对诸如“苦”“所以”“然后”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的解释存在难度。学生能大概理解课文,但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归纳可能不够准确。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二、知识准备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布置反复读课文: 1、听录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阅读试题及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xx阅读试题及答 案 xxxx2008 (一)(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xx·告子下》)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xx所不能。 (2)人xx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答案: 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 17.D (2分) 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xx》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着作。(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 衡于虑而后xx 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两篇短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智取生辰纲》中的有关内容导入本课。 二、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图文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三、疏通文意 1、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通“叛”,背叛。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

(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多媒体课件显示)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之(寡助之至):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齐读课文。 四、研析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明确: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说明;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五、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课题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济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地域特点,我选取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活动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从三个维度出发,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说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能力目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写作特色; 3、情感目标: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勇于同逆境做斗争。 (三)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难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关键: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八)年级学生尚未正式学习议论文,接触文言议论文更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过多时间。 三、教法学法 在“导引---诵读---(翻译)----探究---拓展”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引 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孔孟之乡的中学生对孔子和孟子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大都不知道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而误认为两者是师徒关系,所以我设计的导语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同学们知道孔子和孟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吗?”学生纷纷发言,明确此问题后,再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孟子。这样,顺势导入本篇文章。 (二)诵读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成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在诵读中,我力求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当然,一开始就让学生读出文章气势和感情是不大可能的,这还要依赖后面对文意的疏通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为了使诵读充满情趣,在课堂上将引导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读,有学生自读、评读、齐读,还有教师配乐范读等。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哲人对话,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目标 疏通劳、饿、入、恒过,苦其心志等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路,并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阅读文学作品,体悟“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 四、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拨、对话、指点等教学方法,并且为方便教学使用多媒体;(教法) 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学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学生课前三分钟)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猱搔虎痒”这篇典故,说的是有一种野兽叫做“猱”,体型很小却长着锋利的爪子,善于爬树。而老虎我们知道是公认的兽中之王,因为感觉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今天搔,明天搔,老虎的头上就被搔成一个洞。原来猱在搔痒的时候,看见老虎一直闭着眼享受,便把老虎的脑子一点点地挖出来,往嘴里送。还把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吃完了,还没有察觉。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上有贪婪自私,灵魂龌龊的小人,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如果看不清他们的本质,就会自食苦果。 师:听了这个故事,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老虎乃兽中之王,怎么就不知不觉被猱取脑而死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孟子是如何给我们答案的!(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 2.解题:根据书下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忧患中生,在安乐中死倒装句)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二)出示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任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题目设计者:六店初级中学老爷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2)困于心衡于虑 (3)曾益其所不能 (4)亲戚畔之(5)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1)拂通弼,辅弼(2)衡通横,梗塞,不顺(3)曾能增,增加(4)畔——叛,背叛 (5)属—嘱嘱托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答案:使……坚韧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答案:被举用,被选拔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答案:在外面,指国外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答案:是(代词,这个)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

受饥饿)空乏(使……受贫困)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案:衡(同“横”,梗塞)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观察到,检验)喻(明白)。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答案:B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答案: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推荐-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2

孟子两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每小题赋5分。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多媒体显示: 第一板块:文言知识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①②死于安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③④ 国恒亡死即举大名耳 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⑥ 发于声扶苏以数谏故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理论。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面对的是九年级下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写作特色。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4、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5、难点: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越王在逆境之中完成大业,与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我用这个故事作为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二)诵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及练习

18、《孟子》两章 授课时间:主设计人:授课人: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并完成下列问题 (1)读准下面的字。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⑤法家拂士 (2)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一)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1)发畎亩举版筑举于士市 (2)故任于是也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 (3)恒过困于心衡于虑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法家拂士出敌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文研读(根据学案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阅读)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拓展研读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教师点拨《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五、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 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 过() 2、翻译句子: (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