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选】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选】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在山西的晋中、晋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语是很古老而优雅

的:

1.“居舍”——就是屋子、“家里”;

2.“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

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箸是筷子,秸是秸

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

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

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

音绝对正确:“cencibuqi”。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

4.“兀”——一种方形的凳子;

5.“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意思是“哪当然啦!”)这个词在元曲里常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

人的口头语。

6.“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这个字好像很古老了。《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

7.“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

的“拿”、“携带”。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

天下之重任”句。

8.“恶色”--就是垃圾。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色,是种类

“卑劣”的意思,和“美”、

的意思(如:各色人等)。恶,是“醜恶”,

“好”反意。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sè”和西方言接近。

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

的“恶水”。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

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

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

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

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巡田的”很厉

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

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所谓马床,是一

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

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

稼、蔬果的大人小孩。一般是打屁股。据说打上很疼,但是

又不至于打坏筋骨。

环的意思。引申为“那一片地方”。元曲《高

11.“胡阑”――圆圈、

祖还乡》(作者睢景臣)有云:“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

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这里“胡阑”是环的意思,曲连

是圈的意思。现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也还是这样的说法。这

是一种单字复音的语言现象。胡阑,取“胡”字的声母,和“阑”

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就近似于是“环”;曲莲,取“曲”

字的声母,和“连”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也就近似于“圈”。

在山西中部、西北,以及内蒙古西部的方言里,这样的现象

还可以举出许多。比如,“圪劳”是“角”的意思(角,在古音里

读如“高”,现在江浙一带还是这样的读音),山西民谚:“得

过且过,阳圪劳劳暖和”,“阳圪劳劳暖和”就是靠着墙角晒太

阳;不阑,是“拌”的意思。山西有一种面食,是用莜麦面(就

是燕麦粉)拌成小块状然后蒸熟,称为“不阑子”;再比如,

木板受潮变形,普通话谓之“翘”,山西方言说“圪料”等等。据

有的语言学者说,这种单字复音,是更加古老的一种语言现

象。据说,有很多单音的词汇,本来就是复音,比如上面说

的“环”、“圈”等,但是在文字产生以后,古人为了减少刻、写

文字的工作量,就尽可能地用单音的字来表达,这就是“胡阑”

变成“环”、“曲莲”变成“圈”、不阑变成“拌”的原因。

12.网友心行先生问:“这个‘兀’。真的不是那个‘杌’吗?你描述的就是我印象中的‘杌子’”。

兀子,就是“杌子”,兀是本字,木字边是后来加的。汉字的

发展,是由简到繁的历程。现在有的人以为汉字越是繁体越

古典优雅,其实不是。

山西方言说“兀”,不会这样“突兀”,口语里是说“兀兀”或“杌子”。

兀兀是

如果再进一步地分析,“兀兀”和“杌子”也是有区别的。

指小的那种,可以随意搬动;兀子,是指大的一种,不可以

随意搬动的。

顺便说一下,山西方言里的字词的组合结构是很有意味的,

不但有感情色彩,也有概念的区别。比如说“牛”,一般不会

说这一个字,而是说“牛儿”,这是指大的牛。说小牛,不说

小牛,说“牛牛”,就有了可爱的情感色彩。但是“牛牛”还有另外的意思,是指那些可爱的小虫子。再比如“狗”,也是这样,

称大狗为“狗儿”,称小狗为“狗狗”。狗狗也有另外的意思,是父母对年幼的孩子的最亲切的称呼。再比如,吃饭用的勺,

山西人说“勺子”,是指用来从锅里往碗里舀饭(山西人不说

盛饭,说舀饭,这也是古老风韵的又一例证)的大勺,至于

放在碗里碟里的小勺,山西人称之为“勺勺”。

山西有很多人的小名叫“狗狗”,如果是排行老二,往往叫“二狗”,老三就叫“三狗”。都是昵称,爱称。我们老家村里叫二

狗三狗的很多,为了区别,就在前面冠以姓氏曰“张三狗”“李

二狗”。当然,他们都有正式的官名(就是现在说的学名),

但是除了村上开会,一般不用。如果这“二狗”“三狗”的有什么特点,就在前面加以标记,比如叫“疤三狗”--是说脸上有

麻子的。

说到名字,也透露着山西地方的文化底蕴。

仅仅是一种类型。还有不少是以

前面说的“二狗”“三狗”之类,

出生年的天干地支来称呼。比如,有叫“甲午儿”的,是在甲

午年出生,加“儿”字尾音,也是表示亲切。类似的有:“甲戌”、“辛未”等。

13.“恓惶”——山西人不说“可怜”,说“恓惶”。

查《辞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三个——“恓惶”、“棲(音xi)遑”和“悽惶”。

据辞源的解释,“恓惶”为烦恼不安貌,例如:唐人韦应物诗句:“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棲遑”是奔忙不定的意思,如,晋人陆机:“德表生民,不能救棲遑之辱”;“悽惶”为悲伤恐惧,举例:金董解元《西厢》(不是《西厢记》,《西厢记》作者元代王实甫):“两口儿合是成间别,天教受此悽惶苦”。结合例句理解,这三个词语的不同的解释,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奔忙不定是指行为,烦恼不安和悲伤恐惧是由这种行为

导致的心理状态,而这三种含义如果用一个意思来概括,那

就是值得同情,可怜。所以我猜测也许这三个词其实是一个

的词语的不同写法,或者是由一个词语演变而来。

而山西口语中的“恓惶”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就包含了上述

三个词语的意思。比如:

“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说那个孩子哭得很

“悲伤”;

“那年月,日子过的真恓惶”——是说为生活奔波不定,受苦

受难的意思。

不过,山西话里的“恓惶”可能比字典上的解释有了更加丰富

的感情色彩。

比如,母亲说儿子“俺孩恓惶的可是个好孩!”——是说自己

的孩子孝顺、听话、辛苦,言语中饱含了母亲的对儿子的疼

爱之情。对别人谈论自己的朋友或相识“某某恓惶的可是个好

人”——就不仅是同情,更多的是赞赏了。

要饭的如果在山西乞讨,不说“可怜可怜吧”(我说的是过去

的年月,现在普通话大普及,人口大流动,或许也说“可怜”

了),说“咳,大爷大娘,恓惶的给上些吧”,这里的恓惶就是

“可怜”的意思了,不过语法结构和现代普通话还是不尽相同。

14.“咥”——一个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写下来却是一个古的

不能再古的字眼。

猛吃猛喝,在北京的俗语中,大概是“甩开腮帮子狠吃”之类,

在山西太原、榆次、祁县、太谷一带,说法就简单多了:“咥

吧!”“咥”,读“die”,阳平,吃的意思,但是不是一般的吃,

是指老虎、狼等猛兽的咬嚼,如《易經˙履卦》:“履虎尾,不

咥人,亨。”又如明朝馬中錫《中山狼傳》:“是狼為虞人所窘,

求救于我,我實生之,今反欲咥我。”不咥人,就是不吃人,

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颐。说打某

“咥我”就是吃我。“咥”,

人的秋风,吃他一顿,也说:“咥他一顿”。

15.“窈窕”——说来你也许不信,这个几千年前的“艳词”至今

仍然活活泼泼地保持着青春的魅力,她不仅存在于那些引经

据典的文字里,而且就活在老百姓的口语中。

晋中一带的人评价一个妖艳的年轻女子的时候,会这样说:

“那妮子,可‘yāodiào’哩。”这“yāodiào”该怎样写?是“妖调

吗?读音差不多,可是意思好像不是很准,而且也不是一个

规范的词汇啊。这需要以晋中方言的发音为依据来分析。在

读如“D”,比如“柳条”不是“liǔtiáo”这一带,许多声母为“T”的字,

(桃儿,读如“刀

说“dao’er”

说“桃子”不说“taozi”,

是“liǔdiáo”,

儿”)。那么,窈窕,用晋中方言说,就是“妖调”,倒过来,

现在人们形容女人说“妖调”,很有可能就是诗经里的“窈窕”

(至于四声,山西方言中的四声和现在的普通话是完全对不

上号的)。当然,我这里有推测的成分,但是又有那种考古

能避免推测呢?

16.“倒插插”——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不说,让你猜,不是

山西人的恐怕很难猜到:是指衣服上的口袋(不是其他口袋)!

这是晋中一带的方言。为什么把口

“倒插插”,也简称“倒倒”,

袋说成倒插插?这也是有些来历的。

大家都看过古装戏。所谓古装,实际上大体是明朝的服装样

式,它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袖子普遍很宽。到了清朝,推

行马蹄袖,袖口变窄了,就没有这么宽了。明朝以前的衣袖

和现在相比,不仅宽敞,而且多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装一些

小的物件,如手帕之类。戏曲里也会看到这类细节。袖子里

怎么能装住东西呢?原来,袖口里面缝有口袋。这口袋的口

子和袖口的方向是倒着的,装东西要倒着插进去,所以就叫

“倒插”。晋中人讲话,凡是指称小一些事物的名词喜欢用叠

音来表示,这种缝在袖口的口袋当然不会有多大,所以就说

叫“倒插插”。

到了清朝,改穿满式的马蹄袖,袖口变窄了,不便装东西了,

口袋就不再缝在袖口,改在衣襟底下了,方向也不是倒着的,

但是“倒插插”这个名字还是保留了下来了。

可是为什么别的地方不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本来意义上的

“倒插插”是明朝以前的服饰,满清人从关外来,不是这种装

扮,人家也没有这种说法。统治者的语言总是时代语言的主

导,京城地方的说法当然也就随着变了。京话历来是官话的

基础,“倒插插”被满清人挤出京话,不入流了,渐渐地就边

缘化了。至于山西,不知道是因为闭塞,还是山西人执拗,

不会在“倒插插”问题上与时俱进,抱着这个这个很古老而悠

久的名称不放,但是毕竟时代在变化,语言在变化,于是“倒

插插”就退化为土话。

今天我说这些,感觉是不是和摆弄出土文物似的?

17.“来服子”――也写作“莱菔子”,是一味中药。来服子就是“来

来服是什么东西?“来服”就是“萝卜”。为什么萝服”的“籽儿”。

卜要称为“来服”?因为古时候“萝卜”这两个子的读音就是“来服”。如果说方言是古语的“活化石”,那么关于“来服”的化化

石我们还可以找到――就在山西忻县(相当于现在忻州市的城

区)一带。

忻县人叫“萝卜”是“来扑”。

忻县有个镇子叫豆罗(以出产优质

的白砂子而出名),用忻县话说叫“豆来”。在忻县话里,“罗”

(luo)一般读为“lai”,说“箩筐”是“来筐”。

再看“来服”的“服”和萝卜的“卜”的关系。

比如,称已婚

在山西很多地方的方言里,有时声母“b”发“p”,

妇女为“婆姨”,而“婆姨”不读“poyi”,读“boyi”读音如“波姨”这种现象,也许和英语里的“失去爆破”类似,这是否是世界

各种语言的一种普遍规律?这我就不知道了。

另外,我猜测,在古代,声母“p”和“f”也有相通或者相近的可

能。比如“甫”(fu)字,常常用来作表达读音的偏旁,比如

可是如果加”三点水“呢,就是”浦“,

甫字加“车”字“旁就是”辅“,

。再进一

读”pu“了(英语中辅音”ph“如”f“,也好像有点类似)

步看,”甫“字如果加”提手“旁,是”捕“,读”bu“,声母又变成了”b“。这样看来,”b“、”p“、”f“这三个声母可能有一定的历

史渊源。这样”来服“的”服“读音先是变为”pu“,再变为”bu“,于是,”来服“最后就成了”萝卜“。

查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第二十六卷·菜部》”莱菔“条

目下有”释名“曰:”芦、萝卜、紫花菘、温菘、土酥“,而在《本

草纲目》诸如《第三卷·百病主治》等篇目中,则”莱菔子“与”

萝卜“并见,而萝卜很少写作”来服“或者”莱菔“。我们由此可

以推想,在李时珍的时代,萝卜的读音已经和现在接近了。

但是作为药名,”莱菔子“的写法还是保留了下来。

由此看来,忻县人说萝卜为”来扑“,这种读法,可能比李时

珍的时代还要久远了。

18.聒,一个”书面“得如同出土文物似的字眼。在当今的山西

方言中,却可以找到活生生的案例。

现在,我们只有在阅读古籍或者是许多个世纪以前的文学作

品时,才会遇到这个”聒“字。比如”鸲鹆鸣兮聒余“(《楚辞·疾世》。注:”多声乱耳为聒“);再如:”只古里聒絮,我知道了

也“(《元曲选·武汉臣〈老生儿·楔子〉》,”只古里聒絮“,即”不住的罗嗦“)――除此之外,当今即使是书面的语言,也不

会使用”聒“这个字眼了。

查阅2002年商务印书馆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在”聒“字的条目下只有注音和释义:”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噪︱~耳。“却没有列出通常字词条目下常见的例句,是否意味着这个字在现代汉语口语以及现代书面语言中的消亡?

我们也许还可以在口语中艰难地找到”聒“字的影子,比如”蝈

蝈“――那个在闷热的夏季吵得让人心烦的昆虫,就是因为”聒“而得名,应该是写作”聒聒“的吧?现在却也写作”蝈蝈“了。在《辞海》中“聒”字的条目下,包括相关词目所有引用例句

的出处,离现代最近的也只有元代的名著。以此可见“聒”这

个词语的久远。

但是,我们在现在山西晋中、太原一带的方言中,你会发现

这个古老的如同化石般的词汇,却活活泼泼地存在于人们的

口语中。

在山西的这一带地方,口语中没有“贫嘴”、“饶舌”这一类词汇,

人们形容这样的人为“guà

嘴子”,粗俗一些的说法是:“guàbi

哇!”这个“guà”

嘴”。如果是嫌你罗嗦,会这样抱怨:“guà

字应当如何写?是“寡”吗?显然不对,其实应该就是“聒”。

这和“guà”是怎样关联的呢?

但是“聒”在字典里的注音是“guō”,

原来在山西太原、晋中一带,许多韵母为“uo”的字眼,用当

地方言说出来就是“ua”。比如,“掴了一个耳光”,是“gua

一个耳刮”;山西原平市旧称崞(guō)县,用太原话说是“gua

县”;有一种白皮松,又称“椁(guō)树”,太原话是“gua树”;

再比如“说话”的“说”,太原话是“shua”;“脱衣服”的“脱”,读音如“tua”,如此等等,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嘴子”,写下

这样从字义和读音两方面看,山西人说的“guà

来应该就是“聒嘴子”了。

再进一步考察,喧扰,声音嘈杂,这样的意思用太原话表达,

也是“聒”,比如说,外面吵闹,嘈杂,形成干扰,太原人是

这样说:“聒的人一黑夜也睡不成”,当然在这里,太原人会

把“聒”说成“gua”,而不是“guo”,这也只是口音的区别吧。

有一种鸟,和猫头鹰一样夜里出来活动,叫起来很难听,晋

中一带人称之为“guagua鹞”,大概也应该写作“聒聒鹞”。

大同方言

大同方言中用得最广的“圪”字 大同方言中用得最广的一个字,恐怕要数发“圪”(疙)音的这个字了。这个字能与其他字组合成不同含义的、难以计数的词和词语。它几乎能用在各种不同场合的语言中,堪称是一个“妙”趣横生、千变万化的多用字。下面就是由这个字打头组成的一些词。 圪闹、圪蔫、圪痂、圪疖、圪塄、圪巴、圪渣、圪针、圪生、圪丁、圪就、圪擦、圪蹭、圪拦、圪涮、圪搅、圪挪、圪弯、圪抖、圪划、圪窜、圪颤、圪摇、圪摆、圪索、圪威、圪夹、圪吵、圪缩、圪逗、圪溜、圪转、圪喘、圪钻、圪推、圪扒、圪挤、圪挡、圪滋、圪处、圪叨、圪摄、圪抠、圪哄、圪混、圪翻、圪塔、圪幌、圪嘟、圪显、圪列、圪撅、圪顶、圪戳、圪虚、圪吊、圪拐、圪蹦、圪卷、圪啧、圪缠、圪窝、圪舔、圪团、圪挨、圪阴、圪瘪、圪对、圪躺、圪驯、圪搓、圪料、圪握、圪戏、圪呆、圪朽、圪煨、圪吸、圪嚼、圪造、圪嚷、圪努、圪吉、圪哼、圪吱、圪腾、圪嘣、圪哇、圪碜、圪柳、圪怏、圪煎、圪装、圪精、圪燥、圪邦、圪皱、圪鬼、圪品、圪出、圪森、圪韧、圪耽、圪腻、圪白、圪角、圪堆、圪泡。 另外,这个字还可以组成词组或句子,如圪叽圪嗯、圪留把弯儿的、圪出八代的、圪连牵旦的、圪列圪巴的及圪猴猴、圪滋滋、圪美美、圪楚楚、圪叉儿、圪丝儿、圪朵儿、圪弯儿等等。 大同歌谣谚语歇后语集锦 大同话在演变过程中,融汇了周围各地方言的精华,一些独特的歌谣、谚语、歇后语流传下来,丰富了大同方言,现将最有大同特色的收集如下。 一谚语 冬至不吃肉,冻了脚趾头。 秋风凉,树叶黄,拉沙老婆着了忙(拉沙指又脏又懒) 蚧黑蟆叫唤水瓮出汗,大雨下得天昏地转。 嘴上没毛,说话不牢。 一九二九,不能擩手,三九四九,牙门叫狗,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 饥饭甜如蜜,饱饭蜜不甜。 春攒粪一堆,秋收粮万担。 腰了没棉,冻死可怜。

太原话和普通话区别

i. 【以“了”代“呢”】 无论你是不是山西人,仔细听一下都可以发现:山西人的句尾总是带一个“了”字,但它的实际意思是普通话的“呢”。经典例句: -咋说话了?(怎么说话呢?) -你干嘛了?(你干嘛呢?) -是了,是了。(是呢,是呢) -说好的幸福了?(……说好的幸福呢) ii. 【以“哇”代“吧”】 “哇”的开口小于“吧”,山西普通话就有这个特点。经典例句: -这的哇。(这么着吧。) -我可美了,是哇?(……我可美呢,是吧?) -太无聊了哇?(太无聊了吧) P.S. 一种很可爱的打法是“太无聊了挖”。如果你有使用这个“挖”字的习惯请默默回复…… iii. 【以“呢(去声)”代“那”】 “呢”字(四声)代替“那”也是个独特的语言现象,和上一条一样,开口更小,吐气更少。经典例句: -呢不儿?(那不是?) -呢我能比?人家呢是天才。(那我能比?人家那是天才) -呢是个啥事了?(那算什么事) iv. 【以“的”代“么”“着”】 我总觉的说“的”比“么”“着”要舒服很多,——后者太拿腔拿调了,“的”多有语言快感呀!而且也体现了山西人的坦率等诸多品质。经典例句: -你看地图上都标的了。(地图上都标着呢。)这的走肯定没错。(这么走肯定没错) -别关电视~我正看的了。(我正看着呢) -你呢的拧肯定拧不开,因为你拧反了。(你那么拧肯定拧不开) v. 【以“v”代“w”】 我们山西人说声母“w ”总是会发出“v”的音。区别是:前者是圆唇音,后者是咬唇音,正如“very well”中两个单词的区别。(“乌”这个音除外,因为这是个整体认读音节,没有声母。其他的大家可以试试读:外国;为什么;嗡嗡叫;王先生)

霍州方言俗语与馍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96587018.html, 霍州方言俗语与馍文化 作者:王燕丽 来源:《魅力中国》2009年第01期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民俗的形成和推行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必须有一套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独特的词语。所以,与民俗相联系的这些独特的词语也就具有地方性,成为方言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馍文化是三晋的古老食品文化,它是山西民俗风情的一面镜子。通过风格迥异的馍文化以及体现馍文化的方言词语,你就可以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 馍,即馒头。《事物纪原》里说,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泸水而发明的馒头,于是馒头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列品。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 霍州地处晋南,位于临汾的最北端,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谷物为主。民以食为天,在过去的沧桑岁月里,人们生活艰苦,难以糊口,连白面都很少见到,能吃上个馒头已属奢侈了。所以当地人历来重视农业,勤劳耕作,积累了很多关于麦种麦收的农事谚语,如:三月风,四月寒,要吃麦子难上难;麦收九成熟;人老一时,麦黄一晌:五黄六月,龙口夺食;麦在种,秋在管;麦是胎里富,种好三成收;麦收一张犁,秋收一张锄;麦收八十三场雨;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伏里有雨好种麦;麦泥窝窝,来年吃馍馍:麦怕四月寒,谷怕老来旱;五黄六月争来回;只有懒人,没有懒地,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在人们经过了一年的辛苦劳作,终于迎来翘首企盼的麦收之后,就在逢年过节用自家最好的白面精工细作成各种样式的馍,或用于祭祀,或用于馈赠,在世代传承的民俗中形成特定的文化含义和表达方式,一直为百姓继承沿用。 霍州馍,即霍州面塑,又称为无碱蒸馍。其独特之处是发面不打碱,揉面时间长,随揉随掺干面,蒸后松散有层。水浸不酸。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使用深浅不同的红色。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霍州馍主要包括两类:花馍和礼馍。花饃是配合岁令祭礼或上供的馍,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增长智慧,财定粮丰,福寿安康,合家欢乐。礼馍则是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人生礼仪而制作成的馈赠物品。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霍州馍包括年馍、寒食节馍、中元节馍、飨馍、婚丧待客馍等。 年馍:又叫春节馍。即在腊月二十左右为过年蒸的馍,供春节期间人们食用。大致有:

【选】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在山西的晋中、晋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语是很古老而优雅 的: 1.“居舍”——就是屋子、“家里”; 2.“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 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箸是筷子,秸是秸 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 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 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 音绝对正确:“cencibuqi”。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 4.“兀”——一种方形的凳子; 5.“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意思是“哪当然啦!”)这个词在元曲里常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 人的口头语。 6.“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这个字好像很古老了。《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 7.“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 的“拿”、“携带”。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

天下之重任”句。 8.“恶色”--就是垃圾。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色,是种类 “卑劣”的意思,和“美”、 的意思(如:各色人等)。恶,是“醜恶”, “好”反意。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sè”和西方言接近。 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 的“恶水”。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 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 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 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 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巡田的”很厉 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 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所谓马床,是一 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 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 稼、蔬果的大人小孩。一般是打屁股。据说打上很疼,但是 又不至于打坏筋骨。 环的意思。引申为“那一片地方”。元曲《高 11.“胡阑”――圆圈、 祖还乡》(作者睢景臣)有云:“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 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这里“胡阑”是环的意思,曲连 是圈的意思。现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也还是这样的说法。这 是一种单字复音的语言现象。胡阑,取“胡”字的声母,和“阑” 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就近似于是“环”;曲莲,取“曲”

谚语大全。很实用

八竿子打不着。 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齐鲁晚报》2003/1/30)2.拔出萝卜带出泥。 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借用‘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就不可避免。” 3.饱汉不知饿汉饥。 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或者是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等着这钱去治病救命,等着这钱给儿子交学费。”(新华网4.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这次深圳市有关方面之所以安排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翻云覆雨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出山,标准也就是这一条,‘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上海证券报》2002/7/2)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著名的‘猫论’,是对生产力标准的一种形象化表述。”5.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关了起来。”(《西湖民间故事·白娘子》) 6.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 “营销专家告诫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销售与市场》1997/12) 7.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与6近似,也有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 “媒体不如多宣传一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是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让家长和考生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中国教育报》2001/5/30) 8.闭塞眼睛捉麻雀。 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粗枝大叶……还在我们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9.唱白脸。 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 “记得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她都坚持要我背乘数表,背不出就不准我吃饭。妈妈唱白脸,爸爸就唱红脸,所以当时我更喜欢爸爸多一点。”(四川在线2003/8/13) 10.唱对台戏。 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有意搞垮对方。 “半岛电视台:同西方唱对台戏”(《解放日报》2001/12/28) 11.唱高调。 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道德问题上我们似乎总是陷入一种误区:唱高调的受到赞扬,说实话的遭到贬损;唱高调的得到好处,说实话的丢掉实惠。”(《大连日报》2002/4/8) 12.唱空城计。 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不在;形容肚子饿。 “在春运安全最关键时刻,南充两个乡镇党委、政府竟关门闭户,无人上班值班。昨日记者从南充市有关部门获悉,两个唱‘空城计’的乡镇党委书记受到停职检查处理。”(《华西都市报》2004/1/29)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方言对“妻子”的称谓素材

山西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山西方言中,对“妻子”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老婆、婆姨、婆娘、女人、媳妇、女妗、家里、家里人。 按照其形成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类:直接称呼、指代称呼、转义称呼。 直接称呼的有:老婆、老婆们、婆姨、婆娘、媳妇,其中以“婆”为核心的“老婆”、“婆姨”等称谓最为常见,几乎每个地区都可以见到。这些称谓多为背称。如:这是二狗的婆姨。一般不用于面称。 指代称呼的有:家舍的、居舍的、家里的、屋里、屋儿,以身份和在家中的地位来指代。这些称谓也多用于背称。如:这是张三居舍的。一般不用于面称。 转义称呼的有:女人、家里人,原来泛指一类人或专指大孩子,现在用来特指妻子。 面称则各地有各地的习惯。如洪洞、临汾一带的方言婆婆叫媳妇则常用“某某地的”,丈夫呼叫妻子则以大孩子的小名呼之。如果这个媳妇是娶自王村,则呼她为“王村的”,如果临汾人娶了洪洞媳妇,则临汾人呼她为“洪洞的”。这些称谓多用于老年妇女之间或老年人称年轻的媳妇。临汾四邑方言有的老年丈夫称妻子则用大孩子的名字代替。其他区方言则多以“他嬷、娃他妈”呼叫。 以上称谓大多是乡下的中老年以上的人所用,年轻人、城里人一般不用。现在无论年轻人老年人则以叫名字为常了。以上比较含蓄的指代称呼主要出现在山西东南区和南区,如晋方言上党片、中原官话的汾河片等。山西南部和东南区,习惯将妻子称“屋里的”,而北区相对较少。这是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山西南北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文化差异。 历史上,晋北地区曾经先后被鲜卑、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占据。这些游牧民族并没有土木建成的房屋,思想中没有“屋子”的概念,也就不会把妻子称为“屋里的”了。而晋南则一直存在砖木的房屋或窑洞,这是把妻子称为“屋里的”的客观条件。而且晋南主要是农耕文化,强调“男耕女织”,女人织布做饭等劳动主要在屋里进行,“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可以用“屋里的”来指代妻子。 不仅晋南方言把妻子称为“家里的”、“屋里的”,在北方各地,比如山东河北等地,都有这样的称呼。清代小说如《红楼梦》里,就有这样的称谓,把家里的已婚女仆称作是“某某家的”,“某某”即是其丈夫的名字,如“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另外,还有“屋里人”这个说法,与晋方言中的“屋里的”意义相近,是“妾”的一种特指。

陕北方言(西北官话)

陕北方言也属北方方言的西北官话,方言受山西影响较大,也杂入一些蒙语,至今保留入声。共有24个声母,比普通话多了个声母,即有全浊声母V,Z和次浊声母η。方言词汇也有自己独特之处。 目录 古代词语 独特词语 称谓方言 双音节词 俗语谚语 编辑本段古代词语 陕北方言保留不少古代词语。如“逍遥散诞”、“贱脏(去声音,卖东西)”、“鼻子A”、“A”(多),“过啐”、“身子”、“植”、“樨”等。 编辑本段独特词语 有不少独特的甚至为外地人所不可理解的词。星星为“星宿”,雷击为“龙抓”,顶风叫“戗风”,洪水叫“山水”,土块叫“土疙瘩”,去年叫“年是”,现在叫“尔格”,什么时候叫“多乎”,玉米叫“金稻黍”,高粱叫“红稻黍”,高粱秆叫“棒棒”,自生的叫“柳生”,树干叫“树不浪”,牲口叫“牲灵”,牛犊叫“牛不老”,公羊叫“羯羝”,公猫叫“儿猫”,母猫叫“女猫”,公猪叫“羯猪”,公狗叫“伢狗”,蚜虫叫“油汉”,窑顶叫“脑畔”,门坎叫“门限”,台阶叫“圪台”,耳光叫“屄斗”,劳动叫“受苦”,害病叫“难活”,叫干饭为“捞饭”,叫猪羊内脏为“下水”,小孩过生日叫“过啐”,参加红白大事叫“寻门户”或“赶事情”,债务叫“饥荒”,叫小为“猴”,连说带骂叫“谴葬”,挨批评叫“挨头子”,巴结人叫“溜尻子”,派遣叫“打发”,强迫人做事叫“罟”,完蛋叫“毬势”,热闹叫“红火”,茂盛叫“葱”,不端叫“咻”,不直叫“圪柳”,疲劳叫“熬”,害羞、丢人叫“背兴”,蔬菜放时间长不新鲜叫“死蔫”,粮食变质叫“A”,住、闲呆叫“盛”,支持不住叫“立不定”,坏人坏事叫“儿人儿事”,全部叫“一满”,拉、握叫“动”,知道叫“解下”(读haiha),不知道叫“解不下”,拾、拣叫“乱”,身体曲叫“骨敛”,互相说话叫“拉话”,抗叫“掏”,光屁股叫“赤独子”,赶叫“断”,够不着叫“探不见”,煤渣叫“兰炭”,拿叫“撼”,筛、拣叫“唼”,搀扶叫“A”,揪叫“”,中间叫“当旮旯”,塞叫“擩”,头摇摆叫“卜唻”,帮忙叫“相互”,快叫“欢”,跑叫“杠”,调皮叫“缶古”,许多叫“一圪堆”、“一坬”。编辑本段称谓方言 称谓方言中,叫连襟为挑担、两挑,叫妻子或结过婚的女人为婆姨,叫青年男子为后生,叫青年女子为女子,叫丈夫为汉,叫妯娌为先后,叫小孩为猴娃、碎脑娃娃,叫小男孩为小子、猴小小,叫媳妇为媳(xiu)子,叫没对象的男子为光棍,叫姑表兄弟为姑舅,姨表兄弟为两姨,叫朋友为拜识,叫妻子偷汉的丈夫为盖老,叫和儿媳发生不正当关系的人为炒面神,叫不务正业的人为二打流或二流子,叫不精明的人为八成、半吊子、二百五、胡脑A,叫到处寻事的人为搅茅棍,叫太忠厚的人为瓷脑,叫顽固不化的人为牛脑,叫乱搞两性关系的人为嫖脑。 编辑本段双音节词 陕北群众爱给原来的单音节词加一些毫无意义的字,使其变成双音节词,如圪蹴,格枝,格台,格生,圪峁,圪梁,圪洞,圪楞,圪钵,还有绿格茵茵,干格巴巴,齐格争争,慢格腾腾等,陕北方言中还有丰富多彩的摹拟词,如笑格盈盈,苗格条条,俊格丹丹,稳格堰堰,直格挺挺,端格争争,湿格淋淋,笑格迷迷,红格丹丹,黑格褚褚,白格生生,新格崭崭,白格醵酥,薄忽闪闪,生格巴巴,清格啦啦,嫩格蛋蛋等。陕北人忌讳说别人是盖佬、炒面神、嫖脑,忌讳别人说自己八成、二百五、半吊子、胡脑髁、搅茅辊、瓷脑,忌讳说儿人、儿事、儿话、儿路、毯势等不吉利话,人死后不说死,该说老去了,殁下了,失觉了,忌说别人的孩子胖。 编辑本段俗语谚语 陕北俗语、谚语颇有特色,举例如下: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柱棍柱

山西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_辛菊

第26卷第2期 晋 中 学 院 学 报Vol.26 No.22009年4月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Apr. 2009 [基金项目]山西省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 十一五 规划项目(SXSK07-ND)。[收稿日期]2009-02-10 [作者简介]辛 菊(1958-),女,山西稷山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语汇学; 关 磊(1978-),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山西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 辛 菊,关 磊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摘 要:谚语是汉语语汇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形式。散落在各地方言中的谚语凝结了老百姓的朴素智慧,体现着他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价值观,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从辞律、辞格以及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山西方言谚语具有讲究优美的修辞格律、运用丰富的修辞格式、同一个谚语中多种修辞方法并存等修辞特色。 关键词:山西方言;谚语;修辞特色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09)02-0015-07 谚语在中国民间口头文学中是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形式。散落在各地方言中的谚语凝结了老百姓的朴素智慧,体现着他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价值观,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而山西方言谚语更能显示出方言谚语独特的语用价值。 方言谚语数量浩瀚如烟海,几乎达到妇孺皆知、无人不用的程度。其语用价值得益于它所使用的丰富的修辞格律和修辞格式。下面主要从辞律、辞格以及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山西方言谚语的修辞特色。 一、讲究优美的修辞格律 谚语作为一种民间语言形式,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必定会经过反复的加工、再加工。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锤炼后,更显示出其吟诵顺口、描写生动、易于记忆的特点。 (一)讲究声音的和谐,具有韵律美感 在声音方面,山西方言谚语多采用押韵、儿化、双声、叠韵、谐音、叠音、平仄等形式。其中尤以押韵的运用最为常见。 1.押韵 凡歌谣都押韵,由于谚语常采用的是歌谣体,音韵流畅,而用了韵便更能好读、好记、好传。如: 葱辣舌头蒜辣心,小芥辣断鼻梁筋。(襄垣)这则谚语中用的 心 字和 筋 字韵腹和韵尾都相同是(in)押人辰韵,使音调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吟诵顺口,易于记忆。正是由于押韵本身在修辞上的特殊作用,使得山西方言谚语中押韵的现象十分常见。如: (1)家有十五口,七嘴八舌头。(陵川)(2)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文水) (3)夏至不种高山黍,还有十来八晌小糜黍。 (高山黍:成熟期长的黍子。小糜黍:成熟期较短的黍子,约一百天成熟)( 怀 仁)(4)秋天划破地皮,胜过春天犁十犁。(襄垣)(5)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襄垣)(6)人心高过天,当了皇帝想成仙。(襄垣)(7)火要空心,人要虚心。(襄垣) (8)天热不忘很拿衣裳,肚饱不忘很干粮。(襄垣)入声韵尾在山西的许多地方都存在,这一特点在山西方言的谚语中也有体现。所以在有入声韵尾的地区,方言谚语有时押喉塞音韵尾。如: 15

太原方言释义

太原方言释义- (转) 我——恶(e)我们——阿们 一排——一扑溜头——得脑 摇——拨拉巷子——和浪浪 脚——决板子耳光——逼都 角落——阁牢牢膝盖——阁替跬 土块——土坷拉台阶——阁台台 烧水——坐水打——括 那——讷/外那么——卧来 这里——这儿达那里——那儿达 奇怪——热怪聪明——机迷 勤快——勤紧欺骗/糊弄——热倒 冲——泼棱/长的突起——个棱子 思考——思目羡慕——眼气 喜欢——带见不错——不赖 小伙子——后生马上——立马 聊天——瞥老练——油 可爱——七它没本事——不球心 非常好——好的不行行不好——不杂地 脏——热里八脏窝囊——窝几哥囊没出息——么出烂息/么出倒息穿着好——精干看起来机灵的/打扮干净的——光眯俊眼儿 没意义的——没油烂水酸(人或味道)——酸抛烂气 吝啬——求毛鬼胎讨人喜欢的——喜人

弯弯曲曲——哥溜拐弯 你去哪了?——你到哪阁来? 怎么了?——杂拉?/杂地咧? 那就算了。——外就算老哇。 做什么呢?——闹甚了?/干横了? 去掉吧。——闹老哇。 我们去做……吧。——杂们干……阁哇。 -- 太原话四级考试 1、“机迷”是指: a 有关飞机的迷 b 聪明 c 可爱 d 知道,晓得 2、常用语填空:乃()揽了 a 僧的 b 求个 c 个农 d 个撮 3、“板机”用在什么场合? a 工厂里面 b 吵架的时候 c 买东西时 d 闲聊的时候 4、一个人不爽的时候,他会说: a 透来 b 各处 c 舒坦 d 各窝 5、看见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你会夸她: a 增切他了 b 真二了 c 可啊匝了 d 乃秋了 6、两个人打架,双方互相打了对方一个() a 得脑 b 比斗 c 蹦楼头 d 米林骨

山西祁县方言俗语的文化信息解读

第26卷第2期  晋 中 学 院 学 报 V ol.26 N o.22009年4月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Apr. 2009 [基金项目]山西省委宣传部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SXSK 07-ND )[收稿日期]2009-02-14 [作者简介]袁圣敏(1983-),女,山西祁县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方言音韵。 山西祁县方言俗语的文化信息解读 袁圣敏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方言俗语由地方人民创造并广泛使用,受当地人文地域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表达形式,是对当地地域文化的反映。通过对山西祁县方言俗语的分析,从动物形象、饮食、礼俗、经商哲学等方面揭示祁县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民众的文化心理,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祁县方言俗语;文化信息;文化心理;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09)02-0033-05 俗语是“群众所创造的、并在群众中流传、结构 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1] ,是广泛流传在 劳动人民口语中的叙述性语言单位,它的产生、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能比较完整地表达特定的文化内容,包括人们对事物的喜好或厌恶的感情。而方言俗语是由地方人们创造的,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受当地人文地域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表达形式,是对当地地域文化的反映。因此,我们对地方方言俗语进行记录、分析,解读其内在的文化信息,可以发掘当地的文化特点和内涵。 祁县方言俗语是祁县人民创造并广泛流传在祁县人民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包括祁县方言谚语、祁县方言歇后语和祁县方言惯用语。这些俗语反映了祁县人民对事物和生活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取向。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1600多条祁县方言俗语材料的分析,①对其中包涵的当地丰富的内在文化信息,包括方言俗语中反映的民众文化心理进行挖掘,从动物形象、饮食、礼俗、经商哲学等几个突出的方面进行解读。 一、祁县方言俗语中的动物形象 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特点、活动和人类自身联系起来,通过俗语句子的对举或者对比,赋予动物和 人的某些相关的特定含义,使得某些动物有了固定的形象特征。祁县方言俗语中涉及的动物形象包括:家畜类有狗、牛、羊、马、猪、鸡、兔、鸭;走兽类有 麻胡(狼)、老虎、猴子、熊;飞禽类有鸽子、喜鹊、麻雀、鹞、雁;鱼虫类有蛤蟆、老鼠、茅虫儿、苍蝇、虱子、蚂蚱、蚊子、蛇、蝎子等。人们通过这些动物的特征习性来比喻人的特征习性,又用人的眼光来看动物,将人的特点映射在动物身上。因而,这些动物形象反映在祁县方言俗语中,显示出了特定的地区性的文化积淀和民众的爱憎。虽然有的动物如家畜类多在人们生活中有很大用处,但是在俗语中它们大多具有贬义色彩。这反映了本地区人们的造语心理和认知过程,“……以动物的贬义入词的情况,反映了人类对动物品行原始的根深蒂固的陈 见。”[3]226在俗语的建构中,人们对待动物不是按照 它的社会功能来出发,而是从人类的眼光、角度认识动物原始的、本质的性质,即把动物看成只是牲畜,一种低级的动物形态,与作为高级形态的人的对立,而不是看家护院的狗,不是拉磨的驴,不是作为食物的猪。祁县方言中责骂人的惯用语“人核嘞没拉,牲畜核嘞短一根以巴(以巴:尾巴)”,直接把人归类到没有尾巴的牲畜里,就是这种造语心理的反映。 ? 33?

山西搞笑方言

[转] 喃们繁埘那米的方言.真逗.山西繁峙的方言 受应--舒服各次--撒娇各产--撒娇挑衅 球胡麻擦----球迷性眼个就——蹲着不尿——不理的贬义用法 一或——一次,一下能带——鼻涕费!——疼的时候会这么说 奔儿喽——脑门儿刻膝盖——膝盖撇了——乱讲,瞎说 抬死你——整死你剩——什么咋来来——怎么了? 悄悄哇——安静烈着了——生气坷梁——别扭 疙蛋——疙瘩不待要——懒得去各搅——搅和 欢欢儿的——赶紧的,快点妨祖——连累人的人难活——身体不舒服 搓火——讨厌让人生气但求是——不咋地猫两眼——看两眼 不浪——像木头段子的东西麻球烦——麻烦咋也——估计 比兜游子——欠揍的人各料——丑,不平各出——小气 各影——恶心醒的——知道邀——用秤称 各留——细长的物体不直喜人——让人喜欢个踏——唠叨 憋屈——心里不舒服黑老哇----(乌鸦)楼楼----(鸽子) 闹不机密——不知道滴溜——用手提做害——浪费,糟蹋 头苦----苦恼偷巧悄----偷偷的台儿迷(tanermi)--邋遢的人 咋接来——怎么了?(巴彦淖尔盟方言) 接察——还可以,凑合藏老煤----捉迷藏不净眼----看不惯 拉干----丢人猫料----看呀呀----吃惊时的感叹语 耶!(yie发4声)----吃惊时说的日哄----骗没有加----没有 各蹭----慢(nia二声)----人家撇灭----毁掉某事 寡臊----一般般凑呼---一般般整搓整搓---收拾收拾 瞅摸——观察寻找蹶板子--脚个几窝--腋下 叨唠——闲谈鬼嚼——胡说雁儿个----昨晚 寡逼枪崩侯乃刀货 听听儿的——老老实实的呆着,不乱跑乱闹 抗硬(ning四声)——顶事的,有威力的。“派个抗硬人来哇!” 松货----(意:孬种,松读音二声) 砍货——做事没有分寸的人。 个泡——名词,意为“没有父亲的孩子,野种”,有一种说法称这是一句蒙语的音译,在草 原恶劣的环境下,能生育的姑娘是健康的象征,并没有丝毫贬损的意思,但内蒙古在长期的被同化过程中传承了大汉文化伦理道德对私生子的不齿,于是“个泡”演化为一句脏话。例:小个泡(朋友之间称呼:“个泡,十来年不见……”这时的“个泡”并不是贬义~~)。 嬲(niao 二声)——形容词,意为“了不起、牛*”。 峦——动词,意为"做,经营”,例:球也峦不成——什么也做不了。 如何把戏——相当于“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省略词,常作一句话的后缀,用来列举交谈者之间互相可意会的一些人或事或做事的步骤。例:就是张三李四如何把戏的。——就是张三李四等等那些人。 寡撇------动词,意为“聊天,闲聊”,例:别没事干寡撇了——别没事做在这闲聊了。 格鸡眼睛——眨一眨眼逼都油子——挨耳光的东西他大(da一声)——他爸

山西文化

从山西方言看丰富多彩的山西文化 认识山西晋方言 晋方言作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一支古老方言,无论就其形成的历史还是所保留的古代语言文化,在汉语发展史上均占有突出的地位。研究晋方言对了解晋文化、汉民族文化均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丰富的晋方言以及晋方言所承载的晋文化已经或正在消失,如不加紧调查整理就有绝迹的可能,而且这种“化石文化”消失后将无法复原。山西省语言学会与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担负起了这项重担,他们的研究团队早于十年前就积极组织力量对各县方言进行全方位研究整理,目前,已自筹资金出版了16本各县市方言研究。 晋方言是全国十大方言之一,作为北方方言中最具价值的方言理应作为晋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受到足够的重视。 晋方言这个名称早在60年前就有人提出,当时叫晋语,其方言范围与今天的理解略有不同。作为学术概念正式提出是20年前的事。中国社科院的李荣先生首次将汉语方言分为十大方言,晋方言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其他九大方言是:官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粤方言、平话、徽方言)。分布于山西省除南部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及毗邻的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等四个省区临近山西的县市。晋方言区共176个县市,面积仅小于官话;使用晋方言的人口约4500万,仅次于官话、吴方言,与闽方言、粤方言相当;晋方言区的人以山西省居民为最多。 晋方言目前分作八个片:并州(晋中)片、吕梁片、上党(晋东南)片、五台(忻州)片、大包(大同-包头)片、张呼(张家口-呼和浩特)片、邯新(邯郸-新乡)片、志延(志丹-延川)片。并州片是晋方言的核心地区,其次是吕梁片、五台片、志延片,其余是晋方言的边缘地区。山西省南部20多个县市今属中原官话区,称汾河(晋南)片,一般不包括在晋方言内。汾河片在历史上与晋西北方言接近,以后逐渐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汾河片实为晋方言到中原官话的过渡区。所以与晋方言核心地区并州片有较多共同点,为称述方便,一般所说的“晋方言”,大体上也包括汾河片。 北京大学方言资深专家王福堂教授说:就现代晋方言而言,它“的确具有相当多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1.保留入声调并有喉塞韵尾,如:太原人读“不、说、国、别、局、一、六、七、八、十”这些字,调子读得很短,不能拉长。2.前后鼻音不分,如:读“陈旧”为“成就”,“深信”为“生性”。3.平舌、翘舌不分,如:“志愿”念成“自愿”,“擦手”念成“插手”。4、阴平、阳平不分,如:“天”同“田”、“诗”同“时”、“梯”同“题”。5、一个字分成两个音节,如:摆——不来、拌——不烂、杆——圪榄、巷——黑浪等。这不能不考虑晋方言区地理位置的闭塞,“恒山峙其北,大河绕其南,四塞襟之,五原控之”,“眺览其间,左山右河之势自若也,襟塞控原之腾自若也”。(康熙《山西通志》1681年)与官话区长期相对隔绝是方言保守的重要原因。 山西晋方言与醋文化 一位专家曾经说过:“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亟待开发。”道出了晋方言的丰富。而我们要说:“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老陈醋

话说山西

山西是“国中之国”,懂得山西就懂得中国我们经常说到陕西旅游是上坟,可看的景点大多是陵墓,从这个坟墓钻出来,又钻到那个坟墓去看。而在山西不是这样,我们原来学的历史课本最早说到的是4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现在晋南芮城县境内西侯渡文化的大量遗存已证明人类在距今180万年前就能人工取火,把世界的文明史整整推前了一百余万年,这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笔。很多故事在这里发生。我们提出一个全新的理念,“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为什么这么说?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所以“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五十年前上海只是江苏省松江县的华亭镇,现在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都市,上海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所以“百年中国看上海”;北京真正成为大中国的首都是从辽金时代开始的,距今约850年,所以“千年中国看北京”;从周文王、周武王的历史开始,到现在正好是三千年,所以“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从尧舜禹时代到现在大约是五千年,所以“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余秋雨先生的《抱愧山西》,内称:“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地区,而竟是山西!直到本世纪末,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女娲补天,精卫添海,愚公移山,还有炎帝,尧舜禹的很多传说和遗迹都在山西,晋文公重耳,赵武灵王也有很多故事在这里发生。唐朝之前李渊父子起兵就在太原唐明镇,这里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后来太原成了唐朝的夏都,封太原为北京,北都,与长安洛阳并为三都。李世民被称为太原公子。晋祠里立了一块唐碑,是李世民学习王羲之的草书写的,光一个“之”字就有30多种写法。国内现存的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有70%在山西。 整个山西是一个树叶形状,南北相距七八百公里,东西相隔三百多公里。从最北面的大同云冈石窟往南面走,一路上有北岳恒山、应县木塔、五台山、太原的晋祠、祁县的乔家大院。像五台山有一个佛光寺,是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至今1400多年,全国只此一家;应县木塔是900年前的建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是世界奇迹,叫做“中国的比萨斜塔”,实际上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还要高,是世界现存最古最高的木结构塔。乔家大院是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外景地,其实规模很小,不过是封闭的财主式小家小院。规模最大的是榆次常家庄园,目前开发出五分之一就有12万平方米,整个庄园非常畅亮,与财主们不一样,常家祖辈是做茶业的,从乾隆到宣统历经七朝,沿袭150余年,可谓山西本省茁壮的“资本主义萌芽”,现在只开发出了几万平方米。介休县的灵石有一个王家大院也非常大,这些大院开创了晋中的商文化。晋商比徽商厉害得多,清末年间慈禧太后逃难到西安,路过山西没有钱,就是向晋商借的。 山西的农工商富足到什么程度?包头原来是康熙征讨噶尔丹时候的一个兵驿站,山西人在那里为清兵办辎重,逐渐发展成了包头城;辽宁的朝阳是山西一个姓曹的做豆腐的生意人建成的;现在北京的大栅栏、珠市口有70万山西人后裔在那里。山西的人文景观还有永济的莺莺塔和黄河大铁牛、历山的舜墓,可以说整个黄河文明都能在山西找到踪迹。前几十年中央政府一直强调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而忽略了开发这些旅游资源。现在山西的旅游业已经处于中国的领先水平了。像平遥云岗五台山等已是世界品牌了。还有邻省羡慕山西跑到山西去搞旅游,然后当成他们自己的。比如云台山本是山西晋城的,但河南开发了,说成是河南的。后来这事闹到国务院,国务院批示云台山是山西的没任何问题,不可能因为你河南开发了就成河南的了。没这道理。

太原方言大全

太原方言 球迷触眼----形容人长得难看合张五烂----形容人脏,难看 死迷粗眼----形容人难看,笨,不机灵,主要是形容人不开眯眼没个眼色 不起烂山----形容人没出息,办不了大事 奈各揽----也可以解释为棒子,棍子,比如“我一各揽遛死你”原意是指玉米或者高梁的杆,或者说是农作物 的杆.在太原话中,"乃咯榄"是指这个人或物被棒子打的意思 西荒----可怜,穷 迷数----臭德性. 带有鄙视的意思 球势----最经典的太原骂人话,意思也是臭德性,瞧不起的意思. 各料----形容让人不舒服的人,和一般人不一样 瘦马各巾----形容人特别瘦 寡比----形容一个人没有趣味,无聊,没意思。比如“寡球的伤心了” 乃鼻窦----挨耳光 真桑了----形容人做事不够意思,倒霉,不走运的意思 可油了----似乎有黑社会背景,或是形容某人特别混得开,大哥级人物,巨酷. 腰腰----太原话又名二股巾,跨栏背心. 牛牛----小虫子. 盼盼----小孩吃饭的围嘴. 加加----饭渍,血渍,污渍,统称加加 哥捞捞----角落. 外书---那谁 防阻了----讨厌,坏事,拌脚石 砍穿----倒霉的意思,也带有胡说的意思 撇上会儿哇----聊会天 撇哇撇B 撇子----胡说 你可油了----【褒义】说这个人混得比较好的意思,【贬义】你以为你是谁了!瞧不起你! 油的掉皮皮了----混得太好了的意思. 求也做不老----什么事也做不好 求毛的故事----编的故事 乃求了----倒霉了 捏妈的板机----骂人的话 和眯洼脸----脏头脏脸 不求行----没什么本事 不及迷----不聪明 不惜烂吃----惹人讨厌 死眯处眼----头脑不灵活 二不楞,二敢子,愣头青----莽撞之人

山西春节习俗参考资料

山西春节习俗 2009年01月24日11:10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土,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有,三十大家欢乐吃扁食。"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

山西历史文化知识

【中国城市文化】山西历史文化知识大全山西因为居住在太行山之西因此而得名。山西是一个具有很多传奇色彩以及传说故事的地方,据说“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与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方。 留学网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山西的文化历史知识吧! xx的民族文化: 山西是一个多民族分散杂居的省份,除汉族外,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45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9.7%,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0.3%。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居多,其次是满族与蒙古族。 xx文化: 山西的八大文化品牌:“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山西的民间文化代表:山西民间社火、跑旱船、踩高跷、放烟火、放烟火、跑竹马、小车舞、狮子舞、挑椅舞、龙舞、倒悬花鼓、中黄高台、龙舟舞、太原铁棍和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山西民间锣鼓、山西民间木版画、炕围画、山西民间刺绣、太原曲艺、绛州鼓乐、山西民间剪纸等。 方言文化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戏曲文化: 演变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至明代时,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演变出了“蒲州梆子”戏;蒲州梆子后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相结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清朝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部”(即梆子戏)和“雅部”(即昆曲)之争,山西民间赛戏之风也盛行开来,大村镇往往同时邀两个戏班演出,唱“对台戏”。1980年普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大戏 山西地方剧种中的“大戏”即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 梆子戏的曲体结构是首创的“两句式”“板腔体”剧种。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因起源于蒲州(今永济)而得名,形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剧目多达1000余个;蒲州梆子传到晋中,与当地的秧歌及说唱艺术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同治以后,随着晋中地区经济的繁荣,中路梆子名气愈益响亮,以“晋剧”称名于世;明朝末年,二次大规模移民使大量晋南人迁居晋北,移民喜闻乡音,使蒲剧在晋北渐渐传播开来,受到蒲剧传播的影响,晋北产生了声腔激越的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起源于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晋南、晋中流入的梆子戏而成。 小戏 上党落子和晋南眉户是小剧种中的大剧。受宗教文化影响,山西有晋北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戏、永济道情戏等道情戏;山西各地的秧歌戏有16 种;“碗碗腔”剧种代表为“曲沃碗碗腔”、“孝义碗碗腔”;其他小戏有二人台、小花戏、繁峙蹦蹦、耍孩儿、凤台小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等。山西的节日: 节令

大同方言歇后语(整理)

大同歇后语! 老奶奶吃麻花---油b格嚼 讨吃子吃熏鸡---闹了个烟熏气 太监的尸首--没求尸首 猴子上刑场----枪崩猴儿 庄户人买皮球---给买个蹦蛋蛋. 海上的警察----拦船货 裤档点灯-----熏(凶)求那 屁股别上大麻炮了----震(挣)翻了 屁股摸胰子(肥皂)-----胡闹 眼还发兰呢----想支援越南呢 球也不顶----想上柜顶 鸡儿蛋特拉拉----想支援亚非拉 庄户人洗澡--------算(涮)求了 千年的门扇--------老古板 裤档挂镰刀------刮b 大毛求奶孩子---闪深塌浅 地球没人了-----显的你也黑能了.... 大腿的虱子-往哪儿跑 拨拉转(开)料炭------行(寻找)灰呢 城墙擦督子(屁股)--撅了个高 死巴牛踢飞脚-------露露黑腿腿 拿糕擦督子-----没完没了 你真好肚子-----吃刀呐(ne)斧子 戴着礼帽日驴-------干的是文明事 裤带紧的勃子上------大错八冒 人没个度(拳头)大-------尽说些个刮b话 三带没一带-------脑带好象磕烟带.. 老奶奶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要一壶没一壶--------脑袋好像个酱油壶 四大南街八小号(巷)--------那了红火那了转... 脱裤子放屁----多加一层手续 死巴牛搬家------走一路.臭一路. 能带泡打人----软掸呐. 公共厕所扔炸弹--------激起民粪啦 做甚暮甚--------讨吃暮棍 打架揪胡子------谦虚(牵须) 墙头上的草-------随风倒 歪戴帽特拉鞋-------想当老财没那个钱 门背后头吃馍馍----自已哄自己 沙锅炖羊头---眼也憋蓝了,牙还可硬呢 官厅烟自来火-------耍不耍就那求拍坡儿 嘴没个马B大-----终是刮B话 矛厕的石头-----又臭又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