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析实验大纲

色谱分析实验大纲
色谱分析实验大纲

气相色谱法分析苯、甲苯、萘混合物

一、实验目的

1. 气相色谱图的分析。

2. 温度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3. 保留因子、分离度的计算。

4. 标准曲线的建立。

二、实验原理

基本术语

基线(base line)--经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

噪音(noise)--基线信号的波动。通常因电源接触不良或瞬时过载、检测器不稳定、流动相含有气泡或色谱柱被污染所致。

漂移(drift)--基线随时间的缓缓变化。主要由于操作条件如电压、温度、流动相及流量的不稳定所引起,柱内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断被洗脱下来也会产生漂移。

色谱峰(peak)--组分流经检测器时响应的连续信号产生的曲线上的突起部分。正常色谱峰近似于对称形正态分布曲线(高斯Gauss曲线)。

峰高(peak height,h)-峰的最高点至峰底的距离。

峰宽(peak width,W)-峰两侧拐点处所作两条切线与基线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半峰宽(peak width at half-height,W h/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峰面积(peak area,A)-峰与峰底所包围的面积。

死时间(dead time,t0)--不保留组分的保留时间。即流动相(溶剂)通过色谱柱的时间。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 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的时间。

保留因子:

分离度:

气相色谱中随着温度升高,目标物保留时间减少,分离度降低。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ul)。

试剂:甲醇(A.R.);苯(A.R.);甲苯(A.R.);萘(A.R.)。

四、实验步骤

1. 色谱条件为

气相色谱柱:

流动相:氮气

进样量:10.0ul

进样口:150 o C

柱温箱: 80 o C

检测器: 250 o C

2.溶液配制

(1)储备溶液配制:准确称取苯2.000g、甲苯2.000g、萘2.000g分别置于3个10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后,定容至刻度。

(2)标准溶液配制:根据实验需要,准确吸取一定量的储备液,分别配制成苯0.04-1.0 mg/mL、甲苯0.04-1.0 mg/mL、萘0.04-1.0 mg/mL标准溶液.

3.基线走稳后,分别注入苯、甲苯、萘的标准溶液10.0uL,记录各物质的色谱峰。记下各组分的死时间、保留时间、峰宽和峰面积。

4. 注入待测样品溶液10.0uL,记下各组分的死时间、保留时间、峰宽和峰面积。

5. 实验完毕,按要求关好仪器。

五、思考题

【1】气相色谱中温度对保留时间的影响及原因。

【2】计算保留时间、分离度和理论塔板高度。

【3】建立标准曲线。

液相色谱法分析苯、甲苯、萘混合物

一、实验目的

1. 气相色谱图的分析。

2. 流动相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3. 保留因子、分离度的计算。

4. 标准曲线的建立。

二、实验原理

基本术语

基线(base line)--经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

噪音(noise)--基线信号的波动。通常因电源接触不良或瞬时过载、检测器不稳定、流动相含有气泡或色谱柱被污染所致。

漂移(drift)--基线随时间的缓缓变化。主要由于操作条件如电压、温度、流动相及流量的不稳定所引起,柱内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断被洗脱下来也会产生漂移。

色谱峰(peak)--组分流经检测器时响应的连续信号产生的曲线上的突起部分。正常色谱峰近似于对称形正态分布曲线(高斯Gauss曲线)。

峰高(peak height,h)-峰的最高点至峰底的距离。

峰宽(peak width,W)-峰两侧拐点处所作两条切线与基线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半峰宽(peak width at half-height,W h/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峰面积(peak area,A)-峰与峰底所包围的面积。

死时间(dead time,t0)--不保留组分的保留时间。即流动相(溶剂)通过色谱柱的时间。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 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的时间。

保留因子:

分离度:

工作曲线法是用对照物质配制一系列浓度的对照品溶液确定工作曲线,求出斜率、截距。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准确进样与对照品溶液相同体积的样品溶液,根据待测组分的信号,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

反相液相色谱中随着有机相浓度增加,目标物保留时间减少,分离度降低。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ul)。

试剂:甲醇(A.R.);苯(A.R.);甲苯(A.R.);萘(A.R.)。

四、实验步骤

1. 色谱条件为

色谱柱C18:4.6mm×150.0mm

流动相甲醇:水=70:30,80:20,90:10(超声半小时脱气)

进样量:10.0ul

检测器UV,波长254nm

灵敏度0.02~0.2AUFS

2.溶液配制

(1)储备溶液配制:准确称取苯2.000g、甲苯2.000g、萘2.000g分别置于3个10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后,定容至刻度。

(2)标准溶液配制:根据实验需要,准确吸取一定量的储备液,分别配制成苯0.04-1.0 mg/mL、甲苯0.04-1.0 mg/mL、萘0.04-1.0 mg/mL标准溶液.

3.基线走稳后,分别注入苯、甲苯、萘的标准溶液10.0uL,记录各物质的色谱峰。记下各组分的死时间、保留时间、峰宽和峰面积。

4. 注入待测样品溶液10.0uL,记下各组分的死时间、保留时间、峰宽和峰面积。

5. 实验完毕,按要求关好仪器。

五、思考题

【1】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组分对保留时间的影响及原因。

【2】如何建立标准曲线。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茶叶中的生物碱

一、实验目的

1. 茶叶中生物碱的提取。

2. 茶叶中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溶解性

咖啡因:乙酸乙酯、氯仿、嘧啶、吡咯、四氢呋喃中可溶,酒精和丙酮中一般可溶,石油醚、醚及苯中微溶。

茶碱:常温下溶于水、乙醇、氯仿、氢氧化碱液、氨水、稀盐酸和稀硝酸中,微溶于乙醚。可可碱:微溶于水、乙醇,中度溶于胺。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蛋白质分子颗粒大小在1~100nm胶体范围之内。维持蛋白质溶液稳定的因素有两个:

(1)水化膜:蛋白质颗粒表面大多为亲水基团,可吸引水分子,使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从而阻断蛋白质颗粒的相互聚集,防止溶液中蛋白质的沉淀析出。

(2)同种电荷:在pH≠pI的溶液中,蛋白质带有同种电荷。pH>pI,蛋白质带负电荷;pH <pI,蛋白质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阻止蛋白质颗粒相互聚集,发生沉淀。

蛋白质沉淀法有:

1.热变性及酸碱变性沉淀法用于选择性的除去某些不耐热及在一定PH值下易变性的杂蛋白。

2.有机溶剂沉淀法多用于生物小分子、多糖及核酸产品的分离纯化,有时也用于蛋白质沉淀。有机溶剂的沉淀机理是降低水的介电常数,导致具有表面水层的生物大分子脱水,相互聚集,最后析出。该法优点在于:1)分辨能力比盐析法高,即蛋白质或其它溶剂只在一个比较窄的有机溶剂浓度下沉淀;2)沉淀不用脱盐,过滤较为容易;3)在生化制备中应用比盐析法广泛。其缺点是对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容易引起变性失活,操作要求在低温下进行。总体来说,蛋白质和酶的有机溶剂沉淀法不如盐析法普遍。

3.等电点沉淀法用于氨基酸、蛋白质及其它两性物质的沉淀。但此法单独应用较少,多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

4.非离子多聚体沉淀法用于分离生物大分子。

5.生成盐复合物沉淀用于多种化合物,特别是小分子物质的沉淀。

6.盐析法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加热磁力搅拌;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ul)。试剂:甲醇(HPLC);乙醇(A.R.);乙腈(A.R.);咖啡因(A.R.);茶碱(A.R.);可可碱(A.R.);茶叶。

四、实验步骤

1. 色谱条件为

色谱柱C18:4.6mm×150.0mm

流动相甲醇:水=30:70(超声半小时脱气)

进样量:10.0ul

检测器UV,波长254nm

灵敏度0.02~0.2AUFS

2. 茶叶中生物碱的提取:将10.0g粉碎后的茶叶粉末置于100.0 mL 50%乙醇的烧瓶中加热至70.0 o C萃取30.0分钟。沉淀、过滤后得到的滤液1:1加入乙腈沉淀蛋白质。用0.45um水相滤膜过滤。

3.溶液配制

(1)储备溶液配制:准确称取咖啡因1.0mg、茶碱1.0mg、可可碱1.0mg分别置于3个4.0 mL样品瓶中,用甲醇溶解。

(2)标准溶液配制:根据实验需要,准确吸取一定量的储备液,分别配制成咖啡因0.01-0.5 mg/mL、茶碱0.01-0.5 mg/mL、可可碱0.01-0.5 mg/mL标准溶液.

4.基线走稳后,分别注入咖啡因、茶碱、可可碱的标准溶液10.0uL,记录各物质的色谱峰。记下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5. 注入待测样品溶液10.0uL,记下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6. 实验完毕,按要求关好仪器。

五、思考题

【1】天然物中生物碱的提取要注意什么。

【2】提取时什么条件对提取效果有影响。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盐角草中的酚酸

一、实验目的

1. 盐角草中的酚酸的提取。

2. 盐角草中的酚酸含量的测定。

3. 液相色谱分析中流动相添加剂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溶解性

原儿茶酸:溶于水、乙醇、乙醚。

咖啡酸:易溶于热水、冷乙醇。

阿魏酸:溶于热水,乙醇和乙酸乙酯。

流动相添加剂作用原理

(1)抑制色谱柱上残留硅醇基的电离。

(2)控制化合物的电离状态了,酸性化合物加酸时基本能控制在分子状态,而碱性化合物的分离在酸性条件下也只有一种电离状态了,如果不加酸,对某些PKa在中性左右的离子型化合物会出现裂峰的现象的(一个化合物出两个峰)。

分析酸性化合物加酸起到改善峰型,改善分离度,防止拖尾的效果。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加热磁力搅拌;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ul)。试剂:乙腈(HPLC);原儿茶酸(A.R.);咖啡酸(A.R.);阿魏酸(A.R.);盐角草。

四、实验步骤

1. 色谱条件为

色谱柱C18:4.6mm×150.0mm

流动相乙腈:水:三氟乙酸=20:80:0.1(超声半小时脱气)

进样量:10.0ul

检测器UV,波长270nm

灵敏度0.02~0.2AUFS

2. 盐角草中酚酸的提取:将1.0g粉碎后的盐角草粉末置于20.0 mL去离子水中加热至80.0 o C 萃取30.0分钟。沉淀、过滤后得到的滤液1:1加入乙腈沉淀蛋白质。用0.45um水相滤膜过滤。

3.溶液配制

(1)储备溶液配制:准确称取原儿茶酸1.0mg、咖啡酸1.0mg、阿魏酸1.0mg分别置于3个4.0 mL样品瓶中,用流动相溶解。

(2)标准溶液配制:根据实验需要,准确吸取一定量的储备液,分别配制成原儿茶酸0.01-0.5 mg/mL、咖啡酸0.01-0.5 mg/mL、阿魏酸0.01-0.5 mg/mL标准溶液.

4.基线走稳后,分别注入原儿茶酸、咖啡酸、阿魏酸的标准溶液10.0uL,记录各物质的色谱峰。记下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5. 注入待测样品溶液10.0uL,记下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6. 实验完毕,按要求关好仪器。

五、思考题

【1】天然物中生物酸的如何提取。

【2】液相色谱流动相中酸或碱添加剂的使用要注意什么。

手性配体交换色谱法直接拆分氧氟沙星对映体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手性配体交换色谱法。

2. 流动相中盐类添加剂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在手性固定相拆分法中,DL-氨基酸通过配体交换与固定配体形成一对非对映的络合物,二者的热力学稳定性差异导致了氧氟沙星对映体的拆分。

图1.手性配体交换色谱手性分离原理。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加热磁力搅拌;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ul)。试剂:甲醇(HPLC);氧氟沙星(A.R.);左氧氟沙星(A.R.);氨基酸(A.R.)。

四、实验步骤

1. 色谱条件为

色谱柱C18:4.6mm×150.0mm

流动相甲醇:水:亮氨基酸:硫酸铜=88:12:10 mmol/L:5 mmol/L(超声半小时脱气)进样量:10.0ul

检测器UV,波长293nm

灵敏度0.02~0.2AUFS

2.储备溶液配制

准确称取左氧氟沙星1.0mg、氧氟沙星1.0mg分别置于2个4.0 mL样品瓶中,用流动相溶解。

3.流动相配制

亮氨基酸/硫酸铜按比例溶解于流动相中,充分搅拌溶剂,待完全溶解后超声脱气。

4.基线走稳后,分别注入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的标准溶液10.0uL,记录各物质的色谱峰。记下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5. 注入待测样品溶液10.0uL,记下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6. 实验完毕,按要求关好仪器。

五、思考题

【1】手性配体交换色谱的应用。

【2】液相色谱流动相中盐类添加剂的使用要注意什么。

气相色谱法实验报告记录

气相色谱法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实验五—气相色谱法实验 姓名:张瑞芳 学号:2013E8003561147 班级:化院413班 培养单位:上海高等研究院 指导教师:李向军 组别:2013年12月30日第二组

气相色谱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各部件的功能。 2.加深理解气相色谱的原理和应用。 3.掌握气相色谱分析的一般实验方法。 4.学会使用FID气相色谱对未知物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 1.气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气相色谱的流动向为惰性气体,气-固色谱法中以表面积大且具有一定活性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当多组分的混合样品进入色谱柱后,由于吸附剂对每个组分的吸附力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也就不同。吸附力弱的组分容易被解吸下来,最先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而吸附力最强的组分最不容易被解吸下来,因此最后离开色谱柱。如此,各组分得以在色谱柱中彼此分离,顺序进入检测器中被检测、记录下来。气相色谱仪器框图如图1所示: 图1.气相色谱仪器框图 仪器均由以下五个系统组成:气路、进样、分离、温度控制、检测和记录系统。 2.气相色谱法定性和定量分析原理 在这种吸附色谱中常用流出曲线来描述样品中各组分的浓度。也就是说,让

分离后的各组分谱带的浓度变化输入换能装置中,转变成电信号的变化。然后将电信号的变化输入记录器记录下来,便得到如图2的曲线。它表示组分进入检测器后,检测器所给出的信号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它是柱内组分分离结果的反映,是研究色谱分离过程机理的依据,也是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图2.典型的色谱流动曲线 3.FID的原理 本次试验所用的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它是以氢气和空气燃烧的火焰作为能源,利用含碳有机物在火焰中燃烧产生离子,在外加的电场作用下,使离子形成离子流,根据离子流产生的电信号强度,检测被色谱柱分离出的组分。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 (1)试剂:甲醇、异丙醇、异丁醇 (2)仪器:气相色谱仪带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2014气相色谱仪); 氢-空发生器(SPH-300氢气发生器)、氮气钢瓶; 色谱柱; 微量注射器。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稳定电源。 2.打开N2钢瓶(减压阀),以N2为载气,开始通气,检漏;调整柱前压约为 0.12MPa。

色谱分析实验讲义

实验一气相色谱的基本操作及进样练习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气相色谱仪的主要结构组成和应用。 (2) 掌握仪器基本操作和调试程序,熟悉气路运行过程。 (3) 明确热导池检测器的操作注意事项。 (4) 掌握气相色谱进样操作要领,练习微量注射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通过实验了解气相色谱仪的结构与原理。气相色谱仪是实现气相色谱过程的仪器,按其使用目的可分为分析型、制备型和工艺过程控制型。但无论气相色谱仪的类型如何变化,构成色谱仪的5个基本组成部分皆是相同的,它们是载气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色谱柱)、检测系统及数据处理系统。 载气系统:载气是构成气相色谱过程中的重要一相——流动相,一般由高压钢瓶供气。 进样系统:汽化室是进样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把液体样品瞬间加热变成蒸汽,然后由载气带人色谱柱。 分离系统:色谱柱比作气相色谱仪的“心脏”,样品就是在此根据其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离的。检测系统:检测器是气相色谱仪的关键部件。它的作用是将经色谱柱分离后顺序流出的化学组分的信息转变为便于记录的电信号,然后对被分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进行鉴定 和测量。 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目前多采用微机型色谱数据处理机和配备操作软件包的工作站,既可对色谱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又可对色谱系统的参数进行自动控制。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气相色谱仪(GC9790型);检测器(热导池TCD);色谱柱(邻苯二甲酸二壬酯DNP);微量进样器(1 μL)。 2.试剂 环己烷(AR);载气(氮气或氢气,含量99.99%以上)。 四、实验内容 1.开机操作步骤 (1)通气:首先连接好色谱柱,在检查气路密封良好的情况下,先逆时针旋转钢瓶总阀,调整减压阀输出压力0.4 ~ 0.5 Mpa,调节气相色谱仪上的载气稳压阀(总压),使其输出压力为0.3Mpa,调节柱前压1和2的稳流阀2~3圈,载气流量氮气约为30mL·min-1,氢气约为40 mL·min-1。 (2) 通电:检查仪器开关都应处于“关闭”位置后,开启气相色谱仪右侧的电源开关,仪器接通电源以后计算机首先进入仪器的自检程序,其状态显示为指示灯全部打开,直到屏幕出现“OK!”字样后表示仪器自检通过,可以进入正常操作程序,并且显示器自动切换到屏

气相色谱实验报告word精品

气相色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及掌握分离分析的基本原理; 2、了解顶空气相色谱法; 3、了解影响分离效果的因素; 4、掌握定性、定量分析与测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气相色谱分离是利用上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气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气 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进行时,组分就在其中的两相中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由于固定相各个组分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 一定的柱长后,使彼此分离,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检测器将各组分的浓度或质量的变化转换成一定的电信号,经过放大后在记录仪上记录下来,即可得到各组分的色谱峰。根据保留时间和峰高或峰面积,便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1)顶空色谱法及其原理介绍顶空气相色谱是指对液体或固体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的一种间接测定法,它是在热力学平衡的蒸气相与被分析样品同时存在于一个密闭系统中进行的。这一方法从气相色谱仪角度讲,是一种进样系统,即“顶空进样系统” 。其原理如下: 一个容积为V、装有体积为V o浓度为0)的液体样品的密封容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气相体积为Vg,液相体积为Vs,气相样品浓度为Cg,液相中样品浓度为Cs,贝平衡常数K=Cs/Cg 相比3 =Vg/Vs V=Vs+Vg=V o+Vg 又因为是密封容器,所以 C o V o=CoVs=CsVs+CgVg= KCgVs + CgVg C o=KCg+CgVg/Vs=KCg+ 3 Cg=Cg()K+ 3 Cg=C0/(K+ 3 = K'(C 可见, 在平衡状态下, 气相组成与样品原组成为正比关系, 根据这一关系我们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2)顶空色谱法的优点 顶空色谱进样器可与国内外各种气相色谱仪相连接, 它是将液体或固体样品中的挥发性组分直接导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和检测的理想进样装置。 它采用气体进样,可专一性收集样品中的易挥发性成分,与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相比 既可避免在除去溶剂时引起挥发物的损失, 又可降低共提物引起的噪音, 具有更高灵敏度和分析速度,对分析人员和环境危害小,操作简便,是一种符合“绿色分析化学”要求的分析手段。固相萃取和液相萃取时不可避免地带入共萃取物干扰分析。顶空分析可看成是气相萃

怎样分析气相色谱图

在实际工作中,当我们拿到一个样品,我们该怎样定性和定量,建立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是关键,下面介绍一些常规的步骤: 1、样品的来源和预处理方法 GC能直接分析的样品通常是气体或液体,固体样品在分析前应当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而且还要保证样品中不含GC不能分析的组分(如无机盐),可能会损坏色谱柱的组分。这样,我们在接到一个未知样品时,就必须了解的来源,从而估计样品可能含有的组分,以及样品的沸点范围。如果样品体系简单,试样组分可汽化则可直接分析。如果样品中有不能用GC直接分析的组分,或样品浓度太低,就必须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采用吸附、解析、萃取、浓缩、稀释、提纯、衍生化等方法处理样品。 2、确定仪器配置 所谓仪器配置就是用于分析样品的方法采用什么进样装置、什么载气、什么色谱柱以及什么检测器。 一般应首先确定检测器类型。碳氢化合物常选择FID检测器,含电负性基团(F、Cl等)较多且碳氢含量较少的物质易选择ECD检测器;对检测灵敏度要求不高,或含有非碳氢化合物组分时,可选择TCD检测器;对于含硫、磷的样品可选择FPD检测器。 对于液体样品可选择隔膜垫进样方式,气体样品可采用六通阀或吸附热解析进样方法,一般色谱仅配置隔膜垫进样方式,所以气体样品可采用吸附-溶剂解析-隔膜垫进样的方式进行分析。 根据待测组分性质选择适合的色谱柱,一般遵循相似相容规律。分离非极性物质时选择非极性色谱柱,分离极性物质时选择极性色谱柱。色谱柱确定后,根据样本中待测组分的分配系数的差值情况,确定色谱柱工作温度,简单体系采用等温方式,分配系数相差较大的复杂体系采用程序升温方式进行分析。 常用的载气有氢气、氮气、氦气等。氢气、氦气的分子量较小常作为填充柱色谱的载气;氮气的分子量较大,常作为毛细管气相色谱的载气;气相色谱质谱用氦气作为载气。 3、确定初始操作条件 当样品准备好,且仪器配置确定之后,就可开始进行尝试性分离。这时要确定初始分离条件,主要包括进样量、进样口温度、检测器温度、色谱柱温度和载气流速。进样量要根据样品浓度、色谱柱容量和检测器灵敏度来确定。样品浓度不超过10mg/mL时填充柱的进样量通常为1-5uL,而对于毛细管柱,若分流比为50:1时,进样量一般不超过2uL。进样口温度主要由样品的沸点范围决定,还要考虑色谱柱的使用温度。原则上讲,进样口温度高一些有利,一般要接近样品中沸点最高的组分的沸点,但要低于易分解温度。

气相色谱法实验报告

气相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气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流程; 2.能够根据保留值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 3.能够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用以分离、分析多组分混合物极有效的分析方法。它是基于被测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达到相互分离的目的。在混合物分离以后,利用已知物保留值对各色谱峰进行定性是色谱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定性方法。它的依据是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同一物质具有相同的保留值,利用已知物的保留时间与未知组分的保留时间进行对照时,若两者的保留时间相同,则认为是相同的化合物。 气相色谱法分离分析醇系物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醇系物中各组分在气相和固相两相间分配系数的不同。当试样流经色谱柱时被相互分离,被分离组分依次通过检测器时,浓度(或质量)信号被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到记录仪,获得醇系物的色谱流出曲线(如图1),完全分离时,可依据流出曲线上各组分对应的色谱峰面积进行定量。 色谱分析的定性方法有多种,当色谱条件固定且完全分离时,采用将未知物的保留值与已知纯试剂(标样)的保留值相对照的方法定性较为简单,两者相同或相近即为同一物质。 实际测定可采用相对保留值is r 代替保留值进行定性分析。 M Rs M Ri Rs Ri is t t t t t t r --=='' 式中:t ’Ri ——被测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 t ’Rs ——标准物质的调整保留时间 t Ri ——被测组分保留时间 t Rs ——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热导池检测器的标准物质一般指定为:苯) t M ——死时间 常用的色谱定量方法有归一化法、外标法、内标法。 归一化法是将样品中的所有色谱峰的面积之和除某个色谱峰的面积,即得色谱峰相应组分在混合物中的含量。

GC-MS实验

实验七 I.实验目的 (1) 了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基本原理; (2) 学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性鉴定的方法; (3) 了解色谱工作站的基本功能。 II. 实验原理 质谱法是一种重要的定性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但没有分离能力,不能直接分析混合物。色谱法则相反,它是一种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特别适合于复杂混合物的分离,但对组分的定性鉴定有一定难度。如果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将色谱仪作为质谱仪的进样和分离系统,即混合试样进入色谱柱分离,得到的单个组分按保留时间的大小依次进入质谱仪测定质谱,这样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解决复杂混合物的快速分离和定性鉴定。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于1957年首次实现,并很快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食品、药物、法医鉴定及环境监测等领域。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困难是两者的工作气压不匹配。质谱仪器必须在10-3~10-4Pa 的高真空条件下工作,而气相色谱仪的流出物为常压(约100kPa ),因此需要一个硬件接口来协调两者的工作条件。当气相色谱仪使用毛细管柱时,因为每分钟几毫升的流量不足以破坏质谱仪的真空状态,所以可直接与质谱仪联用。 挥发性混合物从气相色谱仪进样,经色谱柱分离后,按组分的保留时间大小依次以纯物质形式进入质谱仪,质谱仪自动重复扫描,计算机记录和储存所有的质谱信息,然后将处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质谱仪的每一次扫描都得到一张质谱图,色谱组分流入时得到的是组分的质谱图,没有色谱组分时得到的是背景的质谱图,计算机将质谱仪重复扫描得到的所有离子流信号(不分质荷比大小)的强度总和对扫描信号(即色谱保留时间)作图得到总离子流图,总离子流强度的变化正是流入质谱仪的色谱组分变化的反映,所以在GC-MS 中,总离子流图相当于色谱图,每一个谱峰代表了一个组分,谱峰的强度与组分的相对含量有关。下图是混合溶剂试样的总离子流图(a )和其中第4号峰的质谱图(b )。从总离子流图中出现的6个谱峰可以得知该混合溶剂中有6个组分;对质谱图(b )进行解析可知该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图中有m/z29,43,57,71等一系列间隔14(相当于CH 2)的离子峰,说明该组分的结构中有长碳链,结合相对分子质量推测为庚烷,通过质谱标准谱库的检索验证,确定试样总离子流图的4号峰为正庚烷。 混合溶剂的总离子流图(a )和4号峰的质谱图(b ) III. 实验用品 仪器: 岛津公司GCMS-QP5050A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Solution 工作站,NIST 谱库。微量注射器(1μL ) 试剂: 混合试剂 异丙醇、乙酸乙酯、苯3种试剂(纯度≥99.5%)混合而成,甲醇为溶剂,均为色谱纯。 实验条件

气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

气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 一、实验药品 乙酸丁酯(AR )、正己烷(AR )、未知试样 二、实验仪器 SC3000气相色谱仪;注射器:1L ;容量瓶若干 三、实验目的 1、深入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 2、进一步熟悉气相色谱分离分析的基本原理 3、学习计算色谱峰的分离度 4、掌握根据保留值,作已知物对照定性的分析方法 5、熟悉用归一化法定量测定混合物各组分的含量 四、实验原理 利用气相色谱仪,根据物质的沸点、极性、分子量等差别进行分离分析。 对—个混合试样成功地分离,是气相色谱法完成定性及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衡 量一对色谱峰分离的程度可用分离度R 表示: 式中,T R,2,w 2和T R,1,w 1分别是两个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底宽(时间),当R=1.5时,两峰完全分离;当R=1.0时,98%的分离。在实际应用中,R=1.0一般可以满足需要。 用色谱法进行定性分析的任务是确定色谱图上每一个峰所代表的物质。在色谱条件 一定时,任何一种物质都有确定的保留值、保留时间、保留体积、保留指数及相对保留值等保留参数。因此,在相同的色谱操作条件下,通过比较已知纯样和未知物的保留参数或在固定相上的位置,即可确定未知物为何种物质。 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组分i 的质量m :或其在流动相中的浓度,与检测器的响应 信号峰面积Ai 或峰高h ,成正比: 21)1()2(21)1()2()(22 w w t t w w t t R R R R R +-=+-=

m i = f i A? A i(1) 或m i = f i h? A i(2) 式中,f i A和f i h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式(1)和式(2)是色谱定量的依据。不难看出,响应信号A、h及校正因了的淮确测量直接影响定定分析的准确度。 由于峰面积的大小不易受操作条件如校温、流动相的流速、进样速度等因素的影响,故峰面积更适于作为定量分析的参数。现代色谱仪中一般都配有准确测量色谱峰面积的电学积分仪。 由式(1),绝对校正因子可用下式表示: (3) 式中,m i可用质量、物质的量及体积等物理量表示,相应的校正因子分别称为质量校正因子、摩尔校正因子和体积校正因子。由于绝对校正因子受仪器和操作条件的影响很大,其应用受到限制,一般采用相对校正因子。相对校正因子是指组分i与基准组分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 (4) 因绝对校正因子很少使用,一般文献上提到的校正因子就是相对校正因子。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选用不同的定量方法。归一化法是将样品中所有组分合量之和按100%计算,以它们相应的响应信号为定量参数.通过下式计算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该法简便、准确。当操作条件变化时,对分析结果影响较小,常用于定量分析,尤其适于进样量少而体积不易准确测量的液体试样。但采用本法进行定量分析时,要求试样中各组分产生可测量的色谱峰。

色谱分析实验大纲

气相色谱法分析苯、甲苯、萘混合物 一、实验目的 1. 气相色谱图的分析。 2. 温度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3. 保留因子、分离度的计算。 4. 标准曲线的建立。 二、实验原理 基本术语 基线(base line)--经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 噪音(noise)--基线信号的波动。通常因电源接触不良或瞬时过载、检测器不稳定、流动相含有气泡或色谱柱被污染所致。 漂移(drift)--基线随时间的缓缓变化。主要由于操作条件如电压、温度、流动相及流量的不稳定所引起,柱内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断被洗脱下来也会产生漂移。 色谱峰(peak)--组分流经检测器时响应的连续信号产生的曲线上的突起部分。正常色谱峰近似于对称形正态分布曲线(高斯Gauss曲线)。 峰高(peak height,h)-峰的最高点至峰底的距离。 峰宽(peak width,W)-峰两侧拐点处所作两条切线与基线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半峰宽(peak width at half-height,W h/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峰面积(peak area,A)-峰与峰底所包围的面积。 死时间(dead time,t0)--不保留组分的保留时间。即流动相(溶剂)通过色谱柱的时间。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 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的时间。 保留因子: 分离度: 气相色谱中随着温度升高,目标物保留时间减少,分离度降低。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ul)。 试剂:甲醇(A.R.);苯(A.R.);甲苯(A.R.);萘(A.R.)。 四、实验步骤 1. 色谱条件为 气相色谱柱: 流动相:氮气 进样量:10.0ul

仪器分析色谱实验报告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醋和酱油中苯甲酸钠和山梨 酸钾含量 HPLC in soy sauce and vingar sodium benzoate potassium sorber content 指导老师:张志清教授 学生姓名:敬亚娟 摘要:[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醋和酱油中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含量。【方法】采用RP-HPLC法以Hyperclone BDS C18 柱(150×4.60 nm,5um,phenomenex)为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02mol/l 乙醇胺(20 :80);柱温25℃,流速0.8mol/min ,检测波长230nm,进样量(标准进样量:2.5 ,5 ,7.5 ,10 ,15 ul ;样品进样量:5 ul)。【结果】:食醋中的苯甲酸钠含量为127.15899ug/mol,酱油中的苯甲酸钠含量为723.60033ug/mol,未见则出山梨酸钾。 Abstract: [purpose]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in soy sauce and vinegar and sodium benzoate sorbic acid potassium content.【 methods 】 the RP-HPLC method with Hyperclone BDS using C18 column (150 x 4.60 nm, 5 um, phenomenex) for chromatographic column; Mobile phase: methanol: 0.02 mol/l ethanol amine (20:80); The column temperature 25 ℃, velocity 0.8 mol/min, detected wavelength 230 nm, into the sample weight (standard sample quantity: 2.5, 5, 10, 15, 7.5; the samples into the sample weight ul: 5 ul). 【 results 】 : the content of sodium benzoate feed vinegar 127.15899 ug/mol, soy sauce, sodium benzoate content of

色谱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色谱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大纲制定(修订)时间:2017年6月 课程名称:《色谱分析》课程编码:080241006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课程总学时:32学时 实验(上机)计划学时:12学时 开课单位: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一、大纲编写依据 1.环境工程专业2017版教学计划; 2.环境工程专业《色谱分析》理论教学大纲对实验环节的要求; 3.近年来《色谱分析》实验教学经验。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 色谱分析实验课程的建立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对于理论课程的理解,是在色谱分析理论课基础上的综合实验能力训练,有助于对色谱分析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三、实验目的、性质和任务 1、了解色谱分析中常用的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平面液相色谱的理论和方法。 2、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实验技能理解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学生要学会使用气相色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器。 四、实验基本要求 “气相色谱仪原理及应用”通过学习气相色谱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及其在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数据报告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准备充分、操作规范,记录简明,台面整洁、实验有序,良好的环保和公德意识)。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统筹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查阅手册资料并运用其数据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等。 “高效液相色谱原理及应用”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及其在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薄层色谱原理及应用”实验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 五、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

气相色谱法挥发性有机物测定实验报告

GC-MS测定挥发性有机物实验报告 专业:环境工程学号:1233351 姓名:刘鹏一、实验方法 进样器参数设定如下: 用预溶剂冲洗次数: 3 用溶剂冲洗次数: 3 用样品冲洗次数: 2 柱塞速度: 高粘度补偿时间: 0.2 sec 柱塞进样速度: 高进样器进样速度: 高注射模式: 一般抽吸次数: 5 进样口停留时间: 0.3 sec 尾部空气间隙: 否活塞吹扫速度: 高清洗体积: 8uL 注射器吸入位置: 1.0 mm 注射器注射位置: 0.0 mm 使用3个溶剂瓶: 1个瓶 [GC-2010] 柱箱温度:30.0℃进样温度:250.00℃进样模式:分流 流量控制模式:线速度压力:45.6 kPa 总流量:14.0 mL/min 柱流量:1.00 mL/min 线速度:35.9 cm/sec 吹扫流量:3.0 mL/min 分流比:10.0 高压进样模式:关载气节省器:关分流阻尼固定:关 柱温箱: 是SPL1: 是MS: 是 < 检测器(FTD)检查完毕> < 基线移动检查完毕> < 进样流量检查完毕> SPL1 载气: 是SPL1 吹扫: 是 < APC流量检查完毕> < 检测器APC流量检查完毕> 外部等待:否平衡时间: 2.0 min [GC 程序] [GCMS-QP2010 SE] 微扫描半峰宽:0.00 amu 离子源温度:200.00 ℃接口温度:250.00 ℃ 溶剂延迟时间:2.50 min 检测器增益方式:相对检测器增益:0.83 kv +0.00 kV

M 0 0 0 二、标准物质色谱图 三、实验结果 ①实验数据 浓度(ppm)保留时间(min)峰面积20 Chloroform 2.812 57512 Methane, tetrachloro- (CAS) Carbon tetrachloride 3.383 49049 Methane, bromodichloro- 4.068 66435 Methane, dibromochloro- 5.687 75262 Methane, tribromo- (ISTD)7.409 138822 40 Chloroform 2.811 129095 Methane, tetrachloro- (CAS) Carbon tetrachloride 3.376 111609 Methane, bromodichloro- 4.071 129212 Methane, dibromochloro- 5.694 182065 Methane, tribromo- (ISTD)7.414 162528 60 Chloroform 2.812 189860 Methane, tetrachloro- (CAS) Carbon tetrachloride 3.373 151922 Methane, bromodichloro- 4.075 193871 Methane, dibromochloro- 5.702 254807 Methane, tribromo- (ISTD)7.419 155012 80 Chloroform 2.806 235776 Methane,tetrachloro-(CAS)Carbon tetrachloride 3.366 178609 Methane, bromodichloro- 4.072 244831 Methane, dibromochloro- 5.706 334295 Methane, tribromo- (ISTD)7.421 151093 100 Chloroform 2.812 350007 Methane, tetrachloro- (CAS) Carbon tetrachloride 3.367 265810 Methane, bromodichloro- 4.08 354933 Methane, dibromochloro- 5.712 440660

白酒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白酒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白酒香味成份复杂,除乙醇和水外,还有大量芳香组分存在。构成白酒质量风格的是酒内所含的香味成分的种类以及其量比关系。应用气相色谱法能快速而准确地测出白酒中的醇类、酯类、有机酸类、碳基化合物、酚类化合物以及高沸点化合物等成分的含量。 一、填充柱DNP柱测定白酒中醇、酯等组分(一般酒厂需要,白酒) (一)DNP柱直接进样法测定白酒中主要醇、酯成份 白酒中醇和酯是主要香味成份。吸取原样品进行色谱分析,其优点是: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性高、快速;缺点是:极其微量的组分不易检出。 1样品的配制 ●2%内标的配制: 吸取2mL的内标--乙酸正丁酯于1OOmL的容量瓶中,(因内标物易挥发,可在瓶内先放少量酒精),用55%-60%的乙醇定容。 ●1-2%标样的配制: 分别吸取乙醛、甲醇、正丙醇、仲丁醇、乙缩醛、正丁醇、异戊醇、(正己醇)、(糠醛)各lmL,乙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乙

酸异戊酯)各2mL一起加入1OOmL容量瓶中,用55%-60%(V/V)的乙醇定容,混匀后组成标样。(在容量瓶中先加少许乙醇,以防挥发) ●混标的配制: 分别用移液管吸取标样lOmL和内标5mL,用55%-60%(V/V)的乙醇定容到1OOmL,混匀后(可分装)待用。 混标中各组分i及内标含量计算公式: mi=ci×Vi×di×lO00 ms=cs×Vs×ds×lO00 式中:mi/ms—混标中各组分i/内标的含量(mg/l0OmL); ci/cs—混标中各组分i/内标的浓度(V/V) Vi/Vs—混标中各组分i/内标的体积(mL) ; di/ds—混标中各组分i/内标的密度(g/mL) ; 1000—算成以mg为单位的系数。 例:计算混标中正丁醇的含量 m正丁醇=1%×lOml×0.809g/ml×lO00=80.9mg/100ml混标样

高效液相色谱实验

实验1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和色谱峰的定性鉴定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与操作技术; 2.学习选择气相色谱分析的最佳条件,了解气相色谱分离样品的基本原理; 3.掌握根据保留值,作已知物对照定性的分忻方法。 4.掌握归一化法测定混合物各组分的含量。 二、基本原理 气相色谱是对气体物质或可以在一定温度下转化为气体的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由于物质的物性不同,其试样中各组份在气相和固定液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汽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份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由于固定相对各组份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虽然载气流速相同,各组份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时间的流动后,便彼此分离,按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讯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各组份的色谱峰。根据出峰位置,确定组分的名称,根据峰面积确定浓度大小。 对—个混合试样成功地分离,是气相色谱法完成定性及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而其中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至为关键。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载气对柱效的影响: 载气对柱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组分在载气中的扩散系数D m(g)上,它与载气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即同一组分在分子量较大的载气中有较小的D m(g) 。根据速率方程: (1)涡流扩散项与载气流速无关; (2)当载气流速u 小时,分子扩散项对柱效的影响是主要的,因此选用分子量较大的载气,如N2、Ar,可使组分的扩散系数D m(g)较小,从而减小分子扩散的影响,提高柱效; (3)当载气流速u 较大时,传质阻力项对柱效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因此选用分子量较小的气体,如 H2、He 作载气可以减小气相传质阻力,提高柱效。 2. 载气流速(u)对柱效的影响: 从速率方程可知,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成反比,传质阻力项与流速 成正比,所以要使理论塔板高度H最小,柱效最高,必有一最佳流速。 对于选定的色谱柱,在不同载气流速下测定塔板高度,作H-u 图。 由图可见,曲线上的最低点,塔板高度最小,柱效最高。该点所 对应均流速即为最佳载气流速。在实际分析中,为了缩短分析时间, 选用的载气流速稍高于最佳流速。 3. 固定液的配比又称为液担比。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掌握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分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不同,当展开剂流经吸附剂时,有机物各组分会发生无数次吸附和解吸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而吸附力弱的组分则滞后,由于各组分不同的移动速度而使得她们得以分离。物质被分离后在图谱上的位置,常用比移值R f表示。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5.0cm×15.0cm硅胶层析板两块,卧式层析槽一个,点样用毛细管。 四、物理常数 五、仪器装置图 “浸有层析板的层析槽”图 1-层析缸,2-薄层板,3-展开剂饱和蒸汽,4-层析液 六、实验步骤

(1)薄层板的制备: 称取2~5g层析用硅胶,加适量水调成糊状,等石膏开始固化时,再加少许水,调成匀浆,平均摊在两块5.0×15cm的层析玻璃板上,再轻敲使其涂布均匀。(老师代做!)固化后,经105℃烘烤活化0.5h,贮于干燥器内备用。 (2)点样。 在层析板下端2.0cm处,(用铅笔轻化一起始线,并在点样出用铅笔作一记号为原点。)取毛细管,分别蘸取偶氮苯、偶氮苯与苏丹红混合液,点于原点上(注意点样用的毛细管不能混用,毛细管不能将薄层板表面弄破,样品斑点直径在1~2mm为宜!斑点间距为1cm) (3)定位及定性分析 用铅笔将各斑点框出,并找出斑点中心,用小尺量出各斑点到原点的距离和溶剂前 实验注意事项 1、铺板时一定要铺匀,特别是边、角部分,晾干时要放在平整的地方。 2、点样时点要细,直径不要大于2mm,间隔0.5cm以上,浓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拖尾、混杂现象。 3、展开用的烧杯要洗净烘干,放入板之前,要先加展开剂,盖上表面皿,让烧杯内形成一定的蒸气压。点样的一端要浸入展开剂0.5cm 以上,但展开剂不可没过样品原点。当展开剂上升到距上端0.5-1cm

实验报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VE含量

实验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V E含量 1 实验目的 1.1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 1.2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V E的原理。 2 实验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系统由储液器、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等几部分组成。储液器中的流动相被高压泵打入系统,样品溶液经进样器进入流动相,被流动相载入色谱柱(固定相)内,由于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两相中作相对运动时,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的分配过程,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别,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从柱内流出,通过检测器时,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记录仪,数据以图谱形式打印出来。 V E(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或产妊酚,在食油、水果、蔬菜及粮食中均存在。有抗氧化作用,能增强皮肤毛细血管抵抗力,并维持正常通透性;有改善血液循环及调整生育功能、抗衰老作用等。V E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PDA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 3实验器材 3.1 实验样品 V E样品溶液 3.2 实验试剂 浓度为50μg/ml的V E标样 3.3 实验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附PDA检测器 4 色谱条件 色谱柱:C18柱;流动相速度:0.3ml/min; 进样量:5μl;柱温:30℃。

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1实验结果 本次实验采用的是单点法测定。实验结果见表1。 表1. 液相色谱仪测定苹果的VE含量 样品中VE的浓度=乙烯标样的总量×苹果的峰面积/乙烯标样的峰面积 =5μl×50μg/mL×17369/(5μl×42217)=20.57μg/mL 5.2实验讨论 本次实验中,测定标样溶液V E含量时,在指定的保留时间内并未出峰。讨论分析原因:样品溶液在上周实验后,一直置于离心管中,未避光低温保存,导致样品中V E氧化,液相测定时没有在相应的时间出峰。本次实验时间较短,且主要目的是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以及液相色谱仪测定V E的原理,故结合前组同学对V E含量的测定数据进行讨论与分析。 因时间有限,实验采用了单点法进行测量分析,且无平行重复,这样误差较大。我们以后实验时,V E标样可以选择5个浓度,每个浓度分别测定3-4次,取其峰面积的平均值后作标准曲线,这样误差更小。 6知识扩展 6.1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哪几个部分组成? 答:高效液相色谱仪主要由输液系统、进样系统、色谱分离系统、检测器这四个部分组成,其流程图见图1。 输液系统包括贮液槽和输液管道、高压泵和梯度洗脱装置。贮液槽,通常是由玻璃或不锈钢等材料制成的,用来存贮足够数量、符合分析要求流动相的容器。输液管道是管道内径很小的用于连接高效液相色谱仪各主要流路系统。高压泵是将流动相在高压下连续送入色谱柱,使样品在色谱柱内完成分离过程。高效液相色谱仪采用的是往复式恒流泵,是具有输出压力高、流量稳定、流量可调范围宽、泵内死体积小、具有梯度洗脱及耐酸碱腐蚀、溶剂更换迅速等性能。梯度洗脱装

醇系物的气相色谱分析——归一化法定量

江南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醇系物的气相色谱分析——归一化法定量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气—固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2、 学习归一化法定量的基本原理及测定方法。 3、 掌握色谱分析的基本技术。 二、实验原理 气—固色谱法中的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其分离是基于吸附剂对各组分气体的吸附能力不同。目前广泛使用的气—固色谱固定相是以二乙烯基苯作为单体,经悬浮共聚所得的交联多孔聚合物,国产商品牌号为GDX 。 醇系物系指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等以及这些醇试剂常含有的水分。用GDX —103做固定相,并使用热导池检测器,在一定操作条件下,可使醇系物中的各组分完全分离。 在一定条件下,同系物的半峰宽与保留时间成正比,即 Y 1/2∝t R Y 1/2 =b t R A =hY 1/2=hb t R 在做相对计算时,比例系数又b 可约去,这样就可用峰高与保留时间的乘积来表示同系物峰面积的大小。 使用归一化法定量,要求试样中的各组分都能得到完全分离,并且在色谱图上应能绘出其色谱峰,计算式为 ωi = ∑=n i i i i i A f A f 1 ωi = ∑=n i Ri i i Ri i i t h f t h f 1 归一化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测定准确,结果与进样量无关,且操作条件不需严格控制。但若试样中的组分不能全部出峰,则不能应用此法;若只需测量试样中的一两个组分,应用此法也显得麻烦。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GC—7890Ⅱ气相色谱仪,秒表,微量进样器。 2、试剂:醇系物混合液。 四、实验步骤 1、色谱柱的准备 2、色谱操作条件 (1)色谱柱:内径:4mm,柱长:2m。 (2)固定相:GDX—103,60~80目。 (3)载气:氮气,流速:20 mL/min-1 (4)检测器:热导池检测器,桥电流:150A,温度:150℃(5)柱温:100℃ (6)气化室温度:150℃ (7)纸速:600mm/h-1 1、2步骤均有实验技术人员完成。 3、混合液进样 用微量取样器按规定量进样,同时测定各组分的保留时间。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色谱分析法实验实验一填充柱气相色谱进样技术练习一实验目的

色谱分析法实验 实验一填充柱气相色谱进样技术练习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填充柱色谱仪进样系统结构。 2、掌握微量注射器的使用方法。 3、练习进样技术。 二、仪器与试剂 1、仪器气相色谱仪一台,上海分析仪器厂。 2、试剂甲乙酮、环已烷、苯,均为色谱纯或优级纯。 三、实验步骤 1、色谱条件柱2 mX3mm不锈钢柱,载体:硅烷化白色载体(60—80目)固定液,DNP,配比:20:100, 柱温90℃,捡测器温度了90℃,气化室温度:130℃,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2.操作: (1) 调整仪器,使其正常运行 (2) 用1μl注射器分别取0.1μl三种纯物质,多次进样, 观察同一物质相同进样量情况下色谱峰重现性。 (3) 将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混合样,用10μl 注射器进样0.2μl ,多次进样观察每次进样时色谱

峰重现情况。 四、问题讨论 1、为什么有时同一样品同一进样量时色谱峰形(如峰高)不同? 2.为什么有时进样后不出峰? 五、注意事项 1、一取好样后应立即进样,进样时整个动作应稳当、连贯、 迅速。 2、硅橡胶密封垫圈在几十次进样后容易漏气,需及时更换。 实验二有关色谱参数的测试及计算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实验基本色谱参数的测试与计算,定量地了解溶 质组分在色谱柱过程中热力学和动力学作用的量度。 2.理解各色谱参数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3、通过本实验进一步掌握柱效、柱选择性、分离能力、 保留值等性质,使之能选择出最佳色谱操作条件,得到 可靠的定性,定量结果。 二、基本原理 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测定惰性组分的死时间(tM)及被测组分的.保留时间(tR)、半高峰宽(wh/2)及峰宽(w)等参 数,便可计算出基本色谱参数值。 三、仪器与试剂 1 仪器气相色谱仪一套,色谱柱2000mmX3mm一支, FID检测器;微量注射器(5—10μl)一支。 2 试剂甲烷(自制),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乙酸正丁酯,102白色载体(60—80目);Apienzon—L; 石油醚(低沸程馏分);DNP,乙醚,二氯甲烷。 四、实验步骤 1.联结好仪器系统,检查并排除故障至正常工作状态。 2.制备填充色谱柱: (1)Apienzon-L柱:经计算称取适量102白色硅烷化载 体(60–- 80目)和ApienzonlL油酯(以5%重量比计),用 CH2Cl2将其溶解并均匀地涂渍在载体上,挥发溶剂至 干。负压装柱至均匀满口,按老化程序老化好待用。 (2)DNP柱:以15%重量比计算称取DNP足量,用

凝胶色谱实验讲义

凝胶渗透色谱在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凝胶渗透色谱(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的工作原理并了解其构造。 2. 掌握凝胶渗透色谱仪的基本操作及数据处理方法。 3.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二、原理及仪器构造 1.凝胶渗透色谱的工作原理。 GPC是一种特殊的液相色谱,所用仪器与高效液相色谱仪类似,但 是其色谱柱中的填充相与液相色谱不同,其填充相是具有不同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孔容的凝胶填料(如葡萄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聚苯乙烯凝胶、琼脂糖凝胶等)。GPC的分离过程是基于分子筛效应而进行的。聚合物中分子量小的分子在溶液中的流体力学体积较小因而能够在凝胶颗粒内的孔隙中自由地扩散,但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其在溶液中的流体力学体积也逐渐增大,当增大到与凝胶中孔隙的尺寸大小相当时,便不能顺利进入到凝胶的内部,分子量更大时便完全不能扩散到凝胶颗粒的内部。如图1所示: 根据这一分子筛效应,可以按照分子尺寸大小的差别来进行分离,

而有机聚合物的分子尺寸大小又与分子量成正相关,也就是说根据这一效应可以将聚合物分子按照分子量大小的差别来进行分离。 图 1 当一个聚合物样品被注入色谱柱时,试样溶液流经凝胶固定相颗粒,其中分子尺寸较大的不能进入凝胶孔隙,既被固定相排斥。因此这些分子便直接流出色谱柱,而他们的色谱峰便最先在色谱图上出现。另外,样品中尺寸最小的分子则能够进入固定相中所有的孔隙并浸入到整个颗粒内部,于是它们通过色谱柱最慢,保留时间最长,其色谱峰在谱图上出现最晚,而中等尺寸的分子只能够进入固定相中部分较大的孔隙,因而以中等流速流过色谱柱。这样便按照分子尺寸的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实现了样品中各组分的分离。如图2所示: 图 2 GPC的实验方法是先利用同一组分已知分子量的窄分散性(/≤1.1)聚合物标准试样,在与未知试样相同的条件下得到一系列GPC谱图。然后以标准样的峰位置V e(V e被测标样的洗脱体积)对lgM作图,得到校正曲线,从而建立处理方法。然后根据未知样的V e得到对应的分子量信息。由于大多数的聚合物标样不易获得,通常情况下使用窄分散性的聚苯乙烯作为标准样来获得校正曲线,当被测样品与标准样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化学结构组成时得到的分子量信息与真实值更为接近,当被测样品与标准样的化学结构组成有偏差时得到的分子量信息仅具有相对意义,且结构组成偏差越大分子量信息与真实值的偏差也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