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

诸城*****中学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前言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青少年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一)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二、阶段目标

(一)第一学段(高一年级)

1.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2.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3.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4.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5.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6.能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二)第二学段(高二年级)

1.能够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2.继续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初步了解古代戏曲、对联、谜语等民族文化。

4.了解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文化名胜、重大的科技发明等,并能熟练诵读相关作品。

5.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等活动。

6.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第三学段(高三年级)

1.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所学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能针对所学诗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能结合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明确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3.能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文化经典著作,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武、孙膑等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秦始皇、汉武帝、曹操、诸葛亮、唐太宗、魏征、唐明皇、包拯、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政治方面的杰出历史人物;屈原、张衡、王羲之、吴道子、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李时珍、康有为等文化艺术、科学名人,长城、泰山、黄帝陵等名胜古迹,诗、词、曲、小说等主要文学体裁。

4.继续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个人修养。

5.能自主搜集名胜古迹和传统民俗的相关资料,能向同学介绍某一名胜古迹或传统民俗的有关知识,能结合实际体验谈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6.能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要求

根据传统文化课程的特点,由语文教师兼任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力求以情动人、以情启智、以情养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初步的鉴别意识

传统文化因历史的局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初步的鉴别意识。

(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要建立开放的课程资源网络,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等本地文化教育资源,并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选择不同的教育活动方式和类型,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评价要求

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要贯彻激励性为主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一)把握评价的目的

传统文化课程要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为评价目的,突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二)重视激励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表扬,及时鼓励,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发展的动力。

(三)重视过程性评价

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和情绪,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体验;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的拓展;关注学生把握和内化传统文化精神、形成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内涵的过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具有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各学校、教师应积极与社区和文化民俗部门建立长期的联系,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

本课程主要的课程资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书(包括教材)、报刊、图片等文本资源。

(二)录像、录音、影视节目、网络等音像资源。

(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名胜古迹等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资源。

(四)各地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人力资源。

(五)各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传统文化节日等生活资源。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读书文化活动。

1、设立学校“读书节”并举办诗歌朗诵会。为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激发全校师生读书热情,在全校掀起“爱读书、读好书”的热潮,提升师生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使全校师生读书活动形成风气、形成制度,学校决定将每年的4月设为“诸城*****中学读书节”,每年5月举办大型诗歌朗诵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名著表演、读书心得交流会等读书活动,并举办读书征文、诗歌创作活动,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处室和读书之星、校园诗人等。

2、开展“读《论语》学做人,读《孟子》知礼仪”征文活动。

3、开展学国学大赛活动。国学大赛旨在普及国学知识,扩大国学影响力,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同时丰富校园文化,为我校学生呈现一个精彩的文化活动。

4、开展“感恩”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认识父母抚养哺育之恩、老师培育呵护之情、他人关爱帮扶之意,使同学们知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为之所付出的物资基础、精神寄托、辛勤汗水和所寄予的殷切期望,做到“感恩相报”。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紧随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东风由上而下强力推动。用文化引领发展,用文学点燃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