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肠道病毒

第章肠道病毒
第章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等检测临床意义

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 通用性肠道病毒RNA联合检测临床意义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手足口病常常表现为: 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患儿尿黄。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离。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71引起的手足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enterovirus) 1.肠道病毒: (1)属于小RNA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属成员,由粪-口途径传播。 (2)虽然感染胃肠道,但却很少引起胃肠道疾病,其靶器官以神经系统、肌肉和其他系统为主,引起脊髓灰质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心肌炎、心周炎、手足口病等疾病。 (3)一种病毒血清型可引起几种不同的疾病综合征,而几种不同的血清型又可引起同一种疾病。 2. 肠道病毒种类与分型 (1)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分1、2、3三型 (2)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分A、B两组;(A组:包括A1~A22、A24型;B组:包括B1~B6型;) (3)埃可病毒(ECHO virus):包括1~9、11~27、29~33型 (4)新型肠道病毒:包括68、69、70、71型 3. 脊髓灰质炎病毒:①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②脊髓灰质炎又称为小儿麻痹症,是一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1)临床意义: ①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潜伏期2~10天 ②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隐性感染者 ③临床表现:无症状感染、顿挫型脊髓灰质炎、无麻痹性脊髓灰质炎、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2% (2)致病机制: (3)生物学特性: ①病毒近似球形,直径27~30nm,核心为单正链RNA,约7.2~8.5kb,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②衣壳含4种蛋白(VP1~VP4),VP1、VP2和VP3暴露在病毒体表面,是抗体结合位点;VP4在核心内部与RNA结合。 (4)培养特性:

①细胞:人胚肾、人胚肺、猴肾细胞、Hela、HEp-2、Vero等 ②最适温度:36~37℃CPE:培养3~5天出现 ③抵抗力较强 (5)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与处理标本:粪便、发病早期的咽部分泌物等 2.病毒分离与鉴定:人或猴肾原代细胞、Hela、V ero等细胞24~48小时可出现典型CPE 3.抗原检测:ELISA法 4.核酸检测:用RT-PCR等方法 5.抗体检测:单份血清检测IgM,双份血清检测抗体效价升高4倍 (6)减毒活疫苗:①剂型:Ⅰ型、Ⅱ型、Ⅲ型;②用法:口服(温水); ③机理:产生分泌型IgA,阻止病毒入血; 4.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柯萨奇病毒是1948年在美国纽约州柯萨奇镇,从一名疑似脊髓灰质炎患者粪便中用接种乳鼠的方法首次分离出的,因而得名。 (1)分类:根据对乳鼠引起的病理变化分为: A组:可使乳鼠产生广泛性骨骼肌炎,引起驰缓性麻痹。包括23个血清型 B组:可引起乳鼠局灶性肌炎及痉挛性麻痹,并常有棕色脂肪坏死、脑炎和心肌炎。包括6个血清型 (2)临床意义: A. 传染源:患者或无症状带毒者 B.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亦可由呼吸道传播。 C. 所致疾病:因其可侵犯呼吸道、胃肠道、肌肉、皮肤、心脏或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器官,导致临床表现多样化。较重要的有:类脊髓灰质炎麻痹、无菌性脑膜炎、出疹性发热病、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流行性肌痛、疱疹性咽峡炎。 (3)生物学特性 A. 病毒呈球形,直径为17~30nm B. 核心为线状单正链RNA,基因组长约7.5kb C. 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D. 抗原性复杂,不仅型别多,而且型内还有抗原变异。 (4)微生物学检验:检查程序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基本相同。但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必须采用乳鼠接种法分离病毒,以免丢掉那些在细胞培养上不能增殖的病毒; ②由于人群中常有柯萨奇病毒携带者,因而从咽部或粪便取材分离出的病毒,不一定是病原因子;只有取病人双份血清做中和试验,测出特异性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时,才能确定病因关系。若从CSF、心包液或疱疹液分离出病毒,则可直接做出诊断; ③由于病毒型别多,很难用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方法来判断是由哪一型病毒引起的疾病。因而血清学诊断法只适用于集体发病者。以分离株病毒为抗原,对流行区的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进行检测。 5. 埃可病毒(ECHOV):埃可病毒是1951年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的能使培养细胞发生病变的非脊髓灰质炎病毒。因当时不了解其与疾病关系,故命名为人类肠道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V)简称之为埃可病毒(ECHOV)。 (1)临床意义: ①ECHOV对人的致病性与柯萨奇病毒类似,一岁以下婴儿由ECHO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导致神经后遗症和智力障碍,在基本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的国家已引起重视。 ②ECHOV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与柯萨奇病毒相似。 6. 新型肠道病毒:1969年以后分离出的肠道病毒新血清型,不再将其归属于柯萨奇病毒和

病毒习题3 胃肠道病毒

第27章肠道病毒测试题 一. 填空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采用口服减毒活疫苗,实行三价3次基础免疫. 初次免疫年龄为二月龄,加强免疫年龄为4岁. 2.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68型至72型。 3.肠道病毒对外界和肠道环境的抵抗力均较强,对胃液中的胃酸、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和胆汁中的胆盐均有抵抗力。但对氧化剂敏感。1%高锰酸钾、1%双氧水和漂白粉可灭活病毒。 4.肠道病毒属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病毒主要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 5.对怀疑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患者,进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时,常用的取材标本有咽拭子、直肠拭子、、和。 二. 单选题 1.不属于肠道病毒共同特点的是 A.为裸露的小核糖核酸病毒 B.耐酸,耐乙醚 C.核酸有感染性 D.只在肠道增殖并引起腹泻 E.可侵犯神经系统及其它组织 2.脊髓灰质炎病毒多引起 A.隐性或轻症感染 B.瘫痪型感染 C.延髓麻痹型感染 D.慢性感染 E.迁延性感染 3.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是 A.经媒介昆虫叮咬 B.经口食入 C.经呼吸道吸入 D.经血液输入 E.经皮肤接触 4.脊髓灰质炎病人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 A.鼻咽分泌物 B.血液 C.粪 D.尿 E.唾液 5.能耐受脂溶剂的病毒为 A.流感,副流感病毒 B.风疹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麻疹病毒 6.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不符的是 A.注意疫苗是否失效 B.勿用热开水和母乳送服 C.疫苗在运输途中要注意冷藏 D.为避免其它肠道病毒干扰,宜在冬季服用 E.需连续服三次,每次间隔一年 7.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不包括 A.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 B.可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C.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D.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肢体痉挛性瘫痪 E.易感者多为5岁以下幼儿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是 A.肠道病毒70型 B.埃可病毒 C.腺病毒 D.肠道病毒69型 E.柯萨奇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5-肠道病毒

医学微生物习题 第27章肠道病毒测试题 一. 填空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采用疫苗,实行价次 基础免疫. 初次免疫年龄为 ,加强免疫年龄为 . 2.肠道病毒包括、、和新型肠道病毒型至型。 3.肠道病毒对外界和肠道环境的抵抗力均,对胃液中的、胰液中的和胆汁中的 均有抵抗力。但对敏感。、和可灭活病毒。 4.肠道病毒属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病毒主要有、和。 5.对怀疑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患者,进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时,常用的取材标本有、 、、和。 1.口服减毒活,三,三,二月龄,四岁。 2.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68,72。 3.强,胃酸,蛋白水解酶,胆盐,氧化剂,1%高锰酸钾,1%双氧水,漂白粉。 4.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5.咽拭子,直肠拭子。 二. 单选题 1.不属于肠道病毒共同特点的是 A.为裸露的小核糖核酸病毒 B.耐酸,耐乙醚 C.核酸有感染性 D.只在肠道增殖并引起腹泻 E.可侵犯神经系统及其它组织 2.脊髓灰质炎病毒多引起 A.隐性或轻症感染 B.瘫痪型感染 C.延髓麻痹型感染 D.慢性感染 E.迁延性感染 3.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是 A.经媒介昆虫叮咬 B.经口食入 C.经呼吸道吸入 D.经血液输入 E.经皮肤接触 4.脊髓灰质炎病人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 A.鼻咽分泌物 B.血液 C.粪 D.尿 E.唾液 5.能耐受脂溶剂的病毒为 A.流感,副流感病毒 B.风疹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麻疹病毒

6.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不符的是 A.注意疫苗是否失效 B.勿用热开水和母乳送服 C.疫苗在运输途中要注意冷藏 D.为避免其它肠道病毒干扰,宜在冬季服用 E.需连续服三次,每次间隔一年 7.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不包括 A.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 B.可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C.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D.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肢体痉挛性瘫痪 E.易感者多为5岁以下幼儿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是 A.肠道病毒70型 B.埃可病毒 C.腺病毒 D.肠道病毒69型 E.柯萨奇病毒 9.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 A.柯萨奇病毒 B.埃可病毒 C.轮状病毒 D.腺病毒 E.呼肠病毒 10.核酸型为双股RNA的病毒为 A.轮状病毒 B.腺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埃可病毒 11.最常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柯萨奇病毒 C.新型肠道病毒70型 D.埃可病毒 E.轮状病毒 12.不属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特点的是 A.抗原性稳定,感染后机体免疫力牢固 B.肠道局部SIgA可阻止野毒株的入侵 C.血清IgG可阻止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 D.只有显性感染才能获得免疫力 E.SIgA可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儿 13.不是肠道病毒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属于小RNA病毒科 B.可引起肠道外症状,如脑膜炎等 C.病毒在肠道内增殖并从粪便排出 D.病毒基因组RNA不具有传染性 E.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无包膜球形颗粒 14.关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错误的概念是 A.疫苗株不耐热,储存和运输中必须冷藏,口服接种应以凉开水送服 B.脊髓灰质炎病毒分3个血清型,接种1型疫苗可预防所有3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 C.冬季肠道疾病较少,对疫苗的干扰作用小, 故适于冬季接种 D.接种疫苗后通过自然途径感染机体,因此可产生局部分泌型IgA和血清IgG抗体 E.疫苗株有回复突变为野毒株的可能 15.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A.新型肠道病毒 B.志贺菌 C.Norwalk病毒 D.轮状病毒 E.大肠埃希菌 16.肠道病毒对下述哪种物质敏感

肠道病毒EV71简述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 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 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发病特点:年龄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岁,最小的才1岁左右,其中2―3岁的居多;其次,发病地区分散,且主要在农村地区。 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该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幼儿园、托儿所如何预防这种病? 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小学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小学要做好每日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病学生不应继续上学,要在家中休息。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

肠道病毒的分类与检测 摘要 肠道病毒可引发多种感染,并且发病以综合症出现,一种综合症可有不同病毒所引起,同一种病毒可以导致不同综合症是肠道病毒感染的普遍现象。目前除脊髓灰质炎外,尚无疫苗可供预防,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之一。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或呼吸道传播,所以对肠道病毒感染作出准确、及时的诊断是非常必要的。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小RNA病毒科,有67个血清型。人类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埃可病毒(Echo)、甲型肝炎病毒以及新型病毒。目前常用的检测肠道病毒的方法有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鉴定、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一些新型方法也使得肠道病毒的检测快速化与准确化。 关键词肠道病毒/诊断/分类 1 肠道病毒形态特点 肠道病毒是球形、无包膜、核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肠病毒属病毒粒子在酸性pH 下稳定,在病毒制品中可观察到空衣壳,有时可观察到少量(1%)的重颗粒。基因组编码单一的VPg蛋白,但不编码L蛋白。不同肠道病毒及肠道病毒与鼻病毒间整个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大于50%,一种肠道病毒不同株之间整个核苷酸序列的一致性大于75%。病毒主要在肠道细胞中复制,也能在神经、肌肉和其它一些组织中复制。大多数病毒感染无明显症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包括轻微脑膜炎、脑炎、肌炎、心肌炎和结缔组织炎。耐酸和脂溶剂,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在污水和粪便中活数月。 2肠道病毒的分类 2.1脊髓灰质炎病毒

此病症的典型临床经过六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残留麻痹)。感染期间患者表现为低热及咽痛、咳嗽、腹泻、不安、嗜睡、多汗、脑膜刺激症、肌肉疼痛、皮肤感觉过敏,突发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症状,最后多遗留下终生残疾。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患者的粪便或口腔分泌物传染。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宿主,长期携带病毒的情况(例如无症状,但仍持续排出病毒长达6个月以上)很罕见。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现在我国使用I、II、III型混合糖丸疫苗,是由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消灭脊髓灰质炎最根本的手段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断绝脊髓灰质炎野毒株在人群中的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分为三个血清型;两种不同抗原:D抗原和C抗原。D(dense,致密)抗原:具有病毒RNA,为完整的病毒颗粒,又称N(native)抗原;C(coreless,无核心)抗原:不含RNA,是D颗粒经56 ℃灭活,RNA释放后形成的无核酸空心衣壳,故又称H(heated)抗原;不同型别病毒C抗原可发生交叉反应,但D抗原无交叉反应; 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传播,所致疾病是脊髓灰质炎。中毒机理:粪-口途径传播为主—上呼吸道,咽喉,肠道为侵入门户—先在局部粘膜和淋巴结中增殖—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带有受体的靶组织(脊髓前角细胞、背根神经节细胞、运动神经细胞等)—在靶细胞中再次增殖后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及临床症状。 检测方法第一是微生物学检查,检测方法:病毒分离检查:取咽漱液、粪便等样本,细胞培养出现CPE;血清学诊断:中和试验;病毒核酸测定。第二是防治:口服减毒活疫苗或者注射灭活疫苗. 2.2 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2]对乳鼠的敏感性很高,根据它们感染乳鼠产生的病灶,柯萨奇病毒可以分为a、b两组。a组有23型病毒,b组有6型病毒。A组病毒:诱发新生乳鼠弥漫性骨胳肌炎,导致驰缓性麻痹。B组病毒:诱发新生乳鼠局灶性骨胳肌炎,导致痉挛性麻痹。通过型特异性抗原,经中和试验。Elisa方法等可以对各型进行鉴定。所有的b组及a组的第9型有共同的组特异性抗原,在b组内病毒之间有交叉反应,但是a组病毒没有共同的组特异性抗原。a组某些型别的型特异性抗原可在37℃引起人类O型红细胞凝集反应。 柯萨奇病毒A型感染潜伏期1-3天,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流涕、咳嗽、咽痛、

肠道病毒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和实验室检测指南

肠道病毒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和实验室检测指南 为及时、科学地采集和运送手足口病标本,规范实验室检测程序和检测方法,提高检测质量,特制定本指南。 一、采样液 1.pH7.4~7.6 HANK氏平衡盐(含0.5%的牛血清白蛋白)。 2.pH7.4~7.6的Eagle’s MEM培养液(含0.5%的牛血清白蛋白)。 二、标本种类及采集 1.咽拭子:用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同时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将拭子头浸入含3ml采样液的采样管中。 2.患者粪便:采集5~10g粪便置于15ml空采样管中。 3.血清标本:须采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用真空负压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5ml,室温静置30分钟,1500~2000rpm离心10分钟,收集血清于2ml 无菌螺口塑料管中。 标本采集好后,应在采样管上做好标记,并注明标本的种类,同时及时填写采样表,要求信息完整。 三、标本保存及运送 标本应在冷藏的条件下尽快进行送实验室检测,24小时内能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如无-70℃保存条件,则于-20℃冰箱暂存。血清可在4℃存放3天、-20℃以下长期保存。标本运送期间应避免反复冻融。 四、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1.核酸检测:方法包括RT-PCR和Real-Time RT-PCR,首先使用肠道病毒

通用引物进行快速筛查,得到阳性结果后使用EV71、CoxA16等引物和探针进行分型。 2.病毒分离及鉴定:采用RD、Hep2和Vero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第一代7日内仍然为阴性的标本需继续盲传一代。病毒鉴定采用中和试验(NT)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 3.血清学检测:采用组合血清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双份血清具4倍增长才具有诊断意义。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新型肠道病毒感染模拟考试练习.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新型肠道病毒感染模拟考试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判断题 肠道病毒71型是一种耐热、耐酸的小RNA 病毒。 本题答案: 2、判断题 对于新型肠道病毒,现已有可靠疫苗。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个人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最主要措施是( )A .不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患者对视 B .注意个人卫生 C .定期预防性为双眼滴眼药水 D .口服清热解毒的中药 E .口服抗病毒药物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肠道病毒共同特点( )A .为裸露的小核糖核酸病毒 B .耐碱不耐酸 C .只侵犯肠道 D .核酸无感染性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E.以上均对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以下哪种病毒,不属于新型肠道病毒( )A.柯萨奇病毒 B.肠道病毒68型 C.肠道病毒69型 D.肠道病毒70型 E.肠道病毒71型 本题答案: 6、问答题 孙,男,36岁,汉族,已婚,江西萍乡人。因眼部充血,视力模糊2天于2004年9月15日入院。 9月13日在游泳池洗澡后出现双眼砂砾样异物感,畏光、流泪,看东西不清。体查:体温37.2℃,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眼睑水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斑、片状结膜下出血,无黄染,耳前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质中偏硬,界清,移动可。无皮疹、咽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腹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 血常规:白细胞8.5109/L,中性粒细胞0.59,淋巴细胞0.41,血色素137g/L ,血小板268109/L。 治疗原则。 本题答案: 7、配伍题 脊髓灰质炎病毒( ) EB病毒( ) 肠道病毒70型( ) HIV( ) 肠道病毒71型( )A.手-足-口病 B.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 C.小儿麻痹症 D.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艾滋病

肠道病毒标本的采集

肠道病毒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和实验室检测 为及时、科学地采集和运送手足口病标本,规范实验室检测程序和检测方法,提高检测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1 采集对象 1.1 肠道病毒感染者,多表现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等,患者多见5岁以下儿童。 1.2 因调查需要的密切接触者。 2 采样液 2.1 pH7.4~7.6 HANK氏平衡盐(含0.5%的牛血清白蛋白)。 2.2 pH7.4~7.6的Eagle’s MEM培养液(含0.5%的牛血清白蛋白)。 3 标本种类及采集 2.1 咽拭子:用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同时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将拭子头浸入含3ml采样液的采样管中。 2.2 手足口病患者疱内渗出液:用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涂擦疱内渗出液,将拭子头浸入含3ml采样液的采样管中。 2.3 患者粪便:采集5~10g粪便置于15ml空采样管中。 2.4 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采集好标本后置于15ml空采样管中。

2.5 心包炎患者的心包积液:采集好标本后置于15ml空采样管中。 2.6 血清标本:须采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用真空负压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5ml,室温静置30分钟,1500~2000rpm离心10分钟,收集血清于2ml无菌螺口塑料管中。 标本采集好后,应在采样管上做好标记,并注明标本的种类,同时及时填写采样表,要求信息完整。 4 标本保存及运送 标本应在冷藏的条件下尽快进行送实验室检测,24小时内能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如无-70℃保存条件,则于-20℃冰箱暂存。血清可在4℃存放3天、-20℃以下长期保存。标本运送期间应避免反复冻融。 5 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5.1 核酸检测:方法包括RT-PCR和Real-Time RT-PCR,首先使用肠道病毒通用引物进行快速筛查,得到阳性结果后使用EV71、CoxA16等引物和探针进行分型。 5.2 病毒分离及鉴定:采用Vero、Hep2和RD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第一代7 日内仍然为阴性的标本需继续盲传一代。病毒的鉴定采用中和试验(NT)和间接免疫荧光(IFA)法。 5.3 血清学检测:采用组合血清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双份血清具4倍增长才具有诊断意义。 6肠道病毒感染病例采样登记表

第二十七章 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

第27章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Picornaviridae) 的一个属。它们在人类消化道细胞繁殖,然后进入血液及其他器官,引起各种临床综合病症。肠道病毒包括:1.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virus)1~3型。 2.柯萨奇病毒 (Coxsackie virus)A、B两组。A组包括1~24型(A23与埃可病毒9型相同,故实际是23个型);B组包括1~6型。 3.人类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简称ECHO病毒 ) ,中文谐音为埃可病毒。血清型包括1~34型(第10型重新分类为呼肠孤病毒1型,第28型重新分类为鼻病毒1型,第34型重新分类为柯萨奇病毒24型,故实际只有31个型。 4.新型肠道病毒 (New Enterovirus),1969年后陆续分离出的统一编号为68、69、70、71和72型为原来的甲型肝炎病毒。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①病毒体呈球形,直径约24~30nm,为20面体对称结构,无包膜。 ②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RNA具有感染性,并起mRNA作用。③在宿主细胞浆内增殖,迅速引起细胞病变。④耐乙醚,耐酸,在PH3~5条件下稳定,56℃30min可使病毒灭活,对紫外线、干燥敏感。⑤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多样化,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如麻痹,无菌性脑炎,心肌损伤,腹泻等。 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 概述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olio病毒)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该疾病传播广泛,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3700年古代医学上就有记载。1840年德国的Heiner曾详细描述了本病。1909年Landsteiner和Popper首次从死于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患儿的神经组织感染猴子获得成功,1949年Enders等用组织培养法分离脊髓灰质炎病毒,并根据其抗原性不同,确定有三个血清型。1953年第六次国际微生物大会上病毒委员会推荐正式命名为脊髓灰质炎病毒。 多少个世纪以来,Polio病毒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19世纪本病在全球广泛传播,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愈加广泛,尤其在欧洲和北美各国,随着1955年Salk研制成功注射用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1961年Sabin研制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脊髓灰质炎病毒发病率急剧下降,1988年8月在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WHO提出的“2000年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对于我国来讲,

关于肠道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

关于肠道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2-10-08T14:55:56.6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缪志潇[导读] 因此,对肠道病毒的监测、检测应该给以足够重视。 缪志潇(江苏南通如东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如东 226400)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2-0359-02 肠道病毒(EV)可引发多种感染,并且发病又多以综合征出现,病情轻重悬殊,婴幼儿患者可暴发严重心肌炎或重症肺炎,尤其新生儿期的暴发流行可致死亡。一种综合征可由不同病毒引起,同一种(型)病毒可以导致不同综合征是肠道病毒属病毒感染的普遍现象。患者感染肠道病毒后多数为亚临床表现,不易被发现,因此,有效而及时地作出病原学诊断难度较大。目前除脊髓灰质炎外,尚无疫苗可供预防,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之一。现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肠道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毒分离培养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从感染部位或传染源分离出病毒并鉴定其特异性血清型是病毒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人粪便标本是最常采集的标本,其他如咽拭子、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心包炎患者的心包积液、手足病患者的疱内渗出液、结膜炎患者的眼部分泌物等都是常用分离病原的标本。分离时所选用的细胞系都系人源或猴源的细胞,它们都具有肠道病毒受体,对所要分离的病毒敏感。常用的有Hep-2、Hela、巨核细胞(MK)和一些猴源的传代细胞如Vero等,肠道病毒能在敏感细胞中增殖并致细胞产生病变。病毒培养对缩短抗生素治疗和住院期有积极作用,其定型诊断对流行病分析有重要意义,但是,病毒的分离鉴定繁琐、费力、耗时,一般需要1周才能观察到细胞病理反应,且费用高、敏感性低,并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及实验室设备,更重要的是许多肠道病毒不能进行细胞培养,或者可以培养但不出现细胞病理效应,如柯萨奇A组病毒,往往贻误特异性治疗,同时对诊断某些肠道病毒血清型和脑膜炎的敏感性也欠佳,给临床诊断和快速检测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1]。 2 血清学鉴定 分离病毒和利用组合血清中和试验是对病毒定型的重要方法。肠道病毒的血清学鉴定中,一般单份血清抗体效价无意义,因为健康人血清中都有一定效价;而取双份血清检测,恢复期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因此,多选用组合血清。此方法在检测中不适用于早期诊断,可作为回顾性诊断;且由于肠道病毒血清型别众多,临床使用检测价值有限,而多为流行病学采用[1]。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或间接法检测早期病人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是较常用的检测指标,尤其以柯萨奇B组病毒的感染诊断较多,病毒抗原可从心、脑、脾、胰、肝和胸腺等多器官检出。 3 PCR技术 由于各型肠道病毒具有共同基因组序列,因而PCR技术问世后即被用于检测肠道病毒。PCR可检出几乎所有血清型。PCR检测材料用量少、快速、灵敏度高且具特异性,并可通过设计不同的引物进行病毒分型,用于检测相当宽的肠道病毒血清型。EV-PCR一般可在收到标本后5~24h内提供诊断结果,是目前较理想的诊断技术[2]。EV-PCR比传统细胞培养法的检出率高。原因是不论病毒活性在标本处理过程中是否失活,或病毒增殖过程中形成的缺陷性病毒能否感染细胞而影响培养结果,其核酸相对稳定仍能被检出。Sawyter等、Rotbart等、Hamiltion等和Muir等分别报道PCR从脑脊液、血、尿、粪、咽拭标本中检出肠道病毒,其灵敏度达88%~100%,特异性为83%~97%。与细胞培养法比较,PCR检出率明显提高,估计敏感性增强10~1000倍。在临床检测方面,Manzara等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综合方法,从临床标本中检测肠道病毒,并予以定型。Kellogg等人建立的RT-PCR-DNA酶免疫法(RT-PCR-DEIA),可进一步缩短检测时间,其特点是用一种对热稳定的rTh聚合酶代替转录酶和Taq聚合酶,用地高辛-dUTP标记终产物,然后用微孔杂交法验证,所需时间不到4h。Jean等发展了基于核酸序列扩增的酶联免疫吸附法(NASBA-ELISA), Nijhuis等利用肠道病毒属基因组5′端的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能够检测出肠道病毒属的所有血清型,并且与RNA科其他属(肝炎病毒属、副埃可病毒属)病毒无交叉反应,对来自临床的样本如血清、血浆、鼻咽拭物、脑积液等检测结果显示,其灵敏度与病毒的组织培养相当,甚至更好。使用TaqMan PCR具有自动化、易标准化的特点,使其可能成为病毒检测中组织培养的替代方法。 虽然肠道病毒感染后通常无症状而被忽略,但其普遍分布于世界各地,感染广泛存在,并且常引起暴发,导致数量比平常更多的病人发展成为临床病例,甚至死亡。因此,对肠道病毒的监测、检测应该给以足够重视。PCR等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从血清、心肌细胞、粪便、脑脊液、环境水中均能检测出肠道病毒基因组,为其诊断提供证据;同时,也为研究肠道病毒与疾病的关系提供大量科学数据。参考文献 [1] Stefania M,Michele M,Giuseppina L R,et al.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nd typing of enteroviruses isolated from clinical specimens[J].J Clin Microbiol,2002,40(12):4554-4560. [2] Sawyer MH,Holland D,Aintablian N,et al.Diagnosis of enterovir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uring a large community outbreak[J].Pediatr Infect Dis J,1994,13:177-182.

肠道病毒EV71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 肠道病毒EV71最新研究进展 2007级生物技术黄琼 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 EV71)是1969年Schmidt等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1]。EV71感染主要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d-mouth disease, HFMD),在临床上与柯萨奇病毒A16(Coxsakie A16, CA16)感染所引起的手足口病难以区别。EV71感染严重者还能引起无菌性脑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心肌炎和肺水肿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2]。自1974年首次报道[3]以来,EV71在世界范围内已引起十多次暴发流行,特别是近几年在亚太地区,EV71的流行呈上升趋势,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EV71的结构特征、致病机制、检测技术、型别鉴定、流行病学、研究方向等作一综述。 1 EV71的结构特征 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ra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成员。EV71的病毒颗粒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结构,无包膜和突起,直径大约在24~30nrn,核酸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粒子的衣壳组成非常复杂,首先由VP1、VP2、VP3和VP4四种外壳蛋白构成原聚体(Protomer),再由5个原聚体拼装成具有五聚体样结构的亚单位(Pentamer)。4种结构蛋白中,除VP4包埋在病毒粒子外壳的内侧与病毒核心紧密连接以外,其他3种结构蛋白均暴露在病毒颗粒的表面,因而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VP1~VP3上[4]。由于病毒颗粒没有类脂性的包膜,所以对去污剂、乙醚、脱氧胆酸盐以及弱酸有抵抗力,此外,该病毒还能抵抗70%乙醇和5%甲酚皂溶液等常见的消毒剂,这些都决定了该病毒较强的野外生存能力。EV71病毒对高温(50℃以上)及紫外线的抵抗能力较差。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特点:轮转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呈圆球状,中间的壳体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呈向外放射状排列,外边的壳体类似车轮的外缘,形态极像车轮,故起名叫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按习惯分为小儿轮状病毒、成人轮状病毒和非典型轮状病毒,又按其抗原特性和核酸电泳图形分为A~F六个组。不同组别的抗体不能相互交叉保护。轮状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传染性很强,病人和隐性带菌者为传染源。轮状病毒在50℃的高温下,1小时仍然不会被杀灭,对酸碱也有较强的耐受性,也不能被一般的洗涤剂杀灭。虽然该病毒不能在外界环境中繁殖,但可以长期在不利的环境潜伏等待,一旦有机会进入人体,便会大量繁殖致病。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外部环境,重新感染他人。轮状病毒一般是经粪-口途径传播,在不同地区和季节可散发或暴发流行。轮状病毒主要在十二指肠粘膜细胞中增殖,引起十二指肠粘膜表面绒毛变短而钝,十二指肠表皮细胞内乳糖酶减少,从而影响肠道对盐类、乳糖和水分的正常吸收,引起腹泻。当婴幼儿受到轮状病毒感染后,早期的主要症状是呕吐和发烧,继而出现腹泻,每天大便在5-6次左右,个别孩子可达10次以上。早期可有粪便,经数次腹泻后,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无脓血且量较多。由于失水量比较多,孩子容易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对于轮状病毒尚无特效药物,现在使用的各种抗病毒药物对该病毒均无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想到了疫苗,能否有疫苗可以预防轮状病毒。疫苗的概况:疫苗是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经过人工减毒或灭活方法制成,用于预防疾病的自动免疫预防制剂。目前应用的疫苗可以分为四类,基因工程疫苗和组分疫苗是疫苗发展的方向。 1.灭活疫苗 是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细胞生长繁殖后,使之完全丧失致病力,而仍保存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的疫苗,如百日咳菌苗、乙脑灭活疫苗、狂犬病疫苗等。这种疫苗的病原微生物已经完全灭火,从理论上讲不会产生疾病。 2.减毒活疫苗 此类疫苗是用弱毒或无毒、但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经培养繁殖,或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细胞生长繁殖制成的疫苗,其致病性已极大程度地丧失,但仍保留一定的剩余毒力、免疫原性和繁衍能力,接种人体后,使机体产生一次轻型的人工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如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卡介苗等。从理论上讲,如果使用不当,也许会出现免疫原性疾病。 3.基因工程疫苗 将有效的特异性抗原的基因插入易于增殖的载体(细菌、细胞),在载体增殖时可表达有效特异性抗原,取之作为疫苗。如乙肝基因工程疫苗。这种疫苗相对更安全一些。 4.组分疫苗 此类疫苗是从细菌或病毒培养物中,以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提取纯化有效特异性抗原,取之作为疫苗。如流脑多糖疫苗。轮状疫苗的现状:轮状病毒疫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代疫苗是20世纪80年代初,直接把动物的轮状病毒培养后获得,目前使用的疫苗就属 于此类疫苗,在全球也只有少数国家在使用。没有广泛使用的原因不是由于这类疫苗的安全性,而是保护效果不理想。因为轮状病毒有很多类型,这种类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性,这类病毒抗体维持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大约一年左右。第二代疫苗是基因重组的,是用动物的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