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枯山水设计

日本枯山水设计
日本枯山水设计

日本园林——枯山水

枯山水源于日本,多见于禅宗寺院。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些枯山水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

枯山水”的由来

枯山水又称假山水(镰仓时代又称乾山水或乾泉水),是日本园林独有的构成要素,堪称日本古典园林的精华与代表。日本人好做枯山水,无论大园小园,古园今园,动观坐观,到处可见枯山水的实例。枯山水之名最早见于平安时代的造园专著《作庭记》,不过这时所言的枯山水并非现在通常所指的那种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枯山水,而仅仅指无水之庭。不过那时的“枯山水”已经具有了后世枯山水的雏形,开始通过置于空地的石块来表达山岛之意象。真正的枯山水还是起源于镰仓时代,并在室町时代达到了极至,著名的京都龙安寺庭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深刻,几乎各种园林类型都有所体现,无论是舟游、回游的动观园林,还是枯山水、茶庭等坐观庭园,都或多或少的反应了禅宗美学枯与寂的意境。不过这些庭园形式当中将禅宗美学的各种理念发挥到极至的,还是当属枯山水。虽然日本禅宗庭园的另外一大分支茶庭虽然也简洁、纯粹、意味深远,在表现禅宗枯寂的哲学意境和极少主义的美学精神上也堪称绝妙,但在写意手法上并不突出,其庭池花木的布置是为了营造一种淡泊宁静的“悟境”,而非隐喻自然山水。

日本庭园艺术中的茶庭

形成的原因

日本由于南北纵长三千多公里,其气候地形较多变,四季分明,人民生活的侧重点随季节更替,季节的微妙变化赋予日本人民对变化的极度敏感。日本植物生命的季节性变化不仅给花道带来灵感,还让人们产生时世无常之感,这种精神随即被融入茅道精神。茅道精神实际正是禅宗哲学的基础。

日本园林设计师兼禅宗法师枡野俊明就认为,园林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居地。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日本列岛虽然在一个相对较为单一的环境下发展,但在文明萌发的初期就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明显影响。这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构成了日本审美文化的特点。枯山水是可看作日本脱胎于中国园林的延伸,很大程度上贯穿着日本“朝花夕落”以及对于“岛屿生存忧患”的意识,充满了对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观,佛教的观点,其实也是一种依托,可以

这样思考,同是大乘佛教的中国园林,同是“一花一世界”的抽象理念的寺庙园林。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是基于生理快感的,因此具有较浓重的生命意识、现实主义精神和功利色彩,是喜乐的;日本人的审美心理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泛神宗教式的崇拜,多少带有一点悲观色彩,这是二者最为典型的区别

禅宗美学终究是来源于悲观主义的佛教美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幻论的痕迹,因此其对于现实世界仍然是一种消极的、虚妄的态度。禅宗美学表达的是一种枯与寂的意念,是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再绚丽的美都是虚妄的幻象,都是万物轮回中的短暂的存在。当美好的事物趋于消亡的时候,这种美丽又是多么绚烂旖旎,多么哀挽和虚幻!当人们用诗画庭园等方式将这些易逝的美“永恒”的保留下来的时候,这种“永恒”反倒更添对尘世眷恋的哀愁,要想摆脱这种轮回之苦,惟有进入那种枯与寂的境界,那种摆脱一切人世间欲念羁绊的境界——佗。因此我们无法从日本禅宗庭园中感受到那种至乐之象,而是一种哀怨与枯寂之情,这种哀怨与枯寂之情是与佛教悲观主义的幻论美学和日本的物哀美学有着密切关系的。

上古的日本民族还保持着对自然泛神崇拜的信仰,因此对自然美有着朴素的亲近感。这种朴素的审美意识在后来江户时代的国学家们的总结下,就是“诚”的概念。

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与传统园林相比,舍去水体等活跃要素的枯山水是凝固静止的,是“永恒”的,也是了无生气的。枯山水表现的是从自然之中截取的片断,将这种片断凝固下来,使其获得一种不变的“永恒”。这种“永恒”虽然至美,但也至哀。枯山水一方面通过写意手法表现了自然山水的壮美,另一方面也通过凝固的“永恒”来时刻提醒观者这种美的无常与短暂,从而劝谕观者惟有认识并超越这种无常与短暂,摆脱尘世欲念的羁绊,方能达到永恒的精神存在(佗

日本枯山水发展至今,备受各国百姓欢迎,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就是可以省略空间和降低成本。这一点恰与日渐拥挤的现代都市的要求相吻合。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这种艺术从寺院搬到现实社会中,在一些住家门前、公园里、展览厅内甚至越来越多的仿古餐厅中也不忘辟出一角,堆砌起独自的山水世界,既增加了艺术气氛,又拓展了空间。

枯山水就跟水墨画一样,可以表达深沉的这里,而且其中很多理念来自

禅宗道义~

日本枯山水设计

日本园林——枯山水 枯山水源于日本,多见于禅宗寺院。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些枯山水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 枯山水”的由来 枯山水又称假山水(镰仓时代又称乾山水或乾泉水),是日本园林独有的构成要素,堪称日本古典园林的精华与代表。日本人好做枯山水,无论大园小园,古园今园,动观坐观,到处可见枯山水的实例。枯山水之名最早见于平安时代的造园专著《作庭记》,不过这时所言的枯山水并非现在通常所指的那种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枯山水,而仅仅指无水之庭。不过那时的“枯山水”已经具有了后世枯山水的雏形,开始通过置于空地的石块来表达山岛之意象。真正的枯山水还是起源于镰仓时代,并在室町时代达到了极至,著名的京都龙安寺庭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深刻,几乎各种园林类型都有所体现,无论是舟游、回游的动观园林,还是枯山水、茶庭等坐观庭园,都或多或少的反应了禅宗美学枯与寂的意境。不过这些庭园形式当中将禅宗美学的各种理念发挥到极至的,还是当属枯山水。虽然日本禅宗庭园的另外一大分支茶庭虽然也简洁、纯粹、意味深远,在表现禅宗枯寂的哲学意境和极少主义的美学精神上也堪称绝妙,但在写意手法上并不突出,其庭池花木的布置是为了营造一种淡泊宁静的“悟境”,而非隐喻自然山水。

日本庭园艺术中的茶庭 形成的原因

日本由于南北纵长三千多公里,其气候地形较多变,四季分明,人民生活的侧重点随季节更替,季节的微妙变化赋予日本人民对变化的极度敏感。日本植物生命的季节性变化不仅给花道带来灵感,还让人们产生时世无常之感,这种精神随即被融入茅道精神。茅道精神实际正是禅宗哲学的基础。 日本园林设计师兼禅宗法师枡野俊明就认为,园林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居地。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日本列岛虽然在一个相对较为单一的环境下发展,但在文明萌发的初期就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明显影响。这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构成了日本审美文化的特点。枯山水是可看作日本脱胎于中国园林的延伸,很大程度上贯穿着日本“朝花夕落”以及对于“岛屿生存忧患”的意识,充满了对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观,佛教的观点,其实也是一种依托,可以

日本园林的特点

日本园林的特点 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甚至连姓名也大多与自然有关,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日本园林 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从种类而言,日本庭园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枯山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的精华。其本质意义是无水之庭,即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池泉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筑山庭是在庭园内堆土筑成假山,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的园林构成。一般要求有较大的规模,以表现开阔的河山,常利用自然地形加以人工美化,达到幽深丰富的景

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_杨艺红

江苏农业学报(Ji ang s u J.of Ag r .Sci .),2009,25(2):369~371 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 杨艺红1 , 刘劲军2 , 顾至欣1 , 李 辰 1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2.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4) 收稿日期:2008 08 18 作者简介:杨艺红(1981 ),女,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 从事园林设计与理论研究。(E m ail)yyhong@vip .s i na .co m 通讯作者:刘劲军,(E m ail)li u j@j j upch i na .co m 摘要: 通过介绍日本枯山水造园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分析了枯山水园林如何在对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冲击下传承和发展,并从东西方艺术风格的融合和新材料技术的运用上来进行阐述,以期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园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枯山水园林;传统特色;现代景观 中图分类号: TU 986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4440(2009)02 0369 03 Succession and Develop m ent of Japanese Kares ans uiGar deni ng i nM odern Landscape Design YANG Y i hong 1 , LI U Jing j u n 2 , GU Zh i x i n 1 , LI Chen 1 (1.C olle g e of Landsc ape A rchit ec t ure ,N anji ng F orest ry Un i v e rsit y,Nan ji ng 210037,Ch i na;2.J i angsu Institute of Urban P lann i ng and D esign,N anji ng 210024,Ch i na ) Abstrac t : Through the i n troduction of e m bod i m ent of Japanese karesansu i gardening i n m odern l andscape des i gni ng ,the article s ucceeds i n fi ndi ng out how karesansu i gardens i nherit tradition and propel fresh deve lop m ent aga i nst the waves o f m odern landscape desi gning .Through the el uc i dati on of legacy o f spir it ,har mony of eastern and w este rn arti stic sty les and app licati on of latest ma teria l eng i neer i ng ,t he arti c l e a i m s to prov ide si gn ifi can t and ill um i nating gu i dance to t he develop m ent o f transf o r m ing ga rden i ng i n Chi na . K ey word s : Japanese karesansu i g arden ; trad itiona l feature ;m odern landscape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其传统景观建造中的立意构思、掇山理水、亭台楼阁、移花栽木、诗情画意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当下,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园林手法风格的交流发展猛烈冲击着中国古典园林。在传统园林艺术和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碰撞之下,中国景观界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中,存在着零零星星、片段式、符号式拷贝的现象,一些景观作品中西方现代景观符号和中国古 典园林要素相互混杂,将代表不同风格的元素简单 的堆叠,缺乏对原有审美意义的继承和文化特征的分析。而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的日本枯山水园林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日本古典园林艺术,在现代景观的发展进程中,设计师把握其内在的特色和深层文化的思索,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精髓,使得枯山水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丰富,功能上越来越满足现代人的需要。探讨其成功的经验无疑能给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1 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的特色 以白砂象征江河湖海,以各种形态的天然石块代表山岩、岛屿。正是通过这些石块的巧妙组合配置,白砂的铺衬,在枯山水庭的方寸之间形成山峰、 369

日本枯山水的设计理论及植物配置

枯山水源于日本,多见于禅宗寺院。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些枯山水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

“枯山水”的由来 枯山水又称假山水(镰仓时代又称乾山水或乾泉水),是日本园林独有的构成要素,堪称日本古典园林的精华与代表。日本人好做枯山水,无论大园小园,古园今园,动观坐观,到处可见枯山水的实例。枯山水之名最早见于平安时代的造园专著《作庭记》,不过这时所言的枯山水并非现在通常所指的那种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枯山水,而仅仅指无水之庭。不过那时的“枯山水”已经具有了后世枯山水的雏形,开始通过置于空地的石块来表达山岛之意象。真正的枯山水还是起源于镰仓时代,并在室町时代达到了极至,著名的京都龙安寺庭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深刻,几乎各种园林类型都有所体现,无论是舟游、回游的动观园林,还是枯山水、茶庭等坐观庭园,都或多或少的反应了禅宗美学枯与寂的意境。不过这些庭园形式当中将禅宗美学的各种理念发挥到极至的,还是当属枯山水。虽然日本禅宗庭园的另外一大分支茶庭虽然也简洁、纯粹、意味深远,在表现禅宗枯寂的哲学意境和极少主义的美学精神上也堪称绝妙,但在写意手法上并不突出,其庭池花木的布置是为了营造一种淡泊宁静的“悟境”,而非隐喻自然山水。

日本庭园艺术中的茶庭 形成的原因 日本由于南北纵长三千多公里,其气候地形较多变,四季分明,人民生活的侧重点随季节更替,季节的微妙变化赋予日本人民对变化的极度敏感。日本植物生命的季节性变化不仅给花道带来灵感,还让人们产生时世无常之感,这种精神随即被融入茅道精神。茅道精神实际正是禅宗哲学的基础。 日本园林设计师兼禅宗法师枡野俊明就认为,园林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居地。

枯山水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枯山水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枯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独具日本特色的园林艺术形式,并对世界园林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枯山水在日本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枯山水形成的背景及原因,并主要通过案例探究枯山水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形式,以此为鉴,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如何发展、如何继承传统并突破创新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枯山水;现代景观;日本园林;中国园林 1前言 枯山水是日本古典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园林艺术形式,以简远写意的表现手法及清净空灵的空间意境而著称。与中国古典园林中治山理水的方式不同,日本枯山水中并没有任何水的元素,仅利用山石、白砂、植物等元素对真实的山水进行象征性地表达,创作出一个没有山水的山水意境场所,以此体现日本禅宗对于自然山水的理解。其造园手法和表现形式独特而别具一格,具有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文化。 枯山水在日本大多是由僧侣创作,他们希望脱离世俗,走向佛门世界,因此枯山水从问世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禅宗思想。最初寺院中的重大仪式是在方丈南亭进行,随着禅宗的发展,这种仪式举行的地点改为方丈内部举行。为了与禅宗思想相结合营造出佛法的圣洁,同时能够从庭院内部的景观可以领略到禅宗的特定思想,便在方丈南侧庭院中铺上了白色的石砂,以此枯山水逐渐形成。最早的枯山水起源于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1333),可以称为枯山水的形成期。由于受到中国禅宗文化和中国水墨山水绘画的影响,日本佛教僧侣也逐渐摆脱之前的园林设计方式,开始希望借助一些静止不变的抽象元素来表达“苦行”和“自律”精神。到室町时代,枯山水正式形成。这时禅宗思想对于园林艺术影响更加深厚,促使日本古典园林逐渐脱离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开始朝着枯、寂、佗的思想境界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是京都龙安寺方丈前庭与大德寺大仙院方丈北庭,被誉为“枯山水双壁”。其中大德寺大仙院方丈北庭主要通过白沙、立石与青苔绿植展现出一幅幽远、富有禅意的自然景象。可见当时的枯山水已经把无生命的山石与石砂与禅意进行了完美结合,引领人们体会到禅意至真的人生哲理。 枯山水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形成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其中首要的起因是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和砂石资源的丰富。这些因素导致日本僧人无法把中国古典园林直接引入到庭院之中,只能通过岛国仅有的资源进行创新和设计,这个过程便是处于那个时代“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日本寺院庭院中的应用”的研究课题。 2枯山水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和现代主义景观的发展以及国际间文化的交流,枯山水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日本土地的限制,开始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并且单纯利用原始的设计手法将石砂和石群进行组合已经很难同“现代人的自然心境”相吻合。就

日本枯山水园林简述

日本枯山水园林 日本艺术讲究精致,追求内在涵义胜于外表,知道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日本独有的枯山水为何被誉为日本庭院艺术的最高峰了。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初次认识枯山水,是在京都的银阁寺。那时记者刚到日本不久,面对眼前出现的一片白砂地,还有里面堆砌起来的一个砂堆,我完全有理由将之理解成一片工地,材料就位正等待施工。之后才知道,自己这样理解是何等的无知。本来,和中国一样,日本的庭院艺术离不开水。在日本,水有生命、丰穰、清静之意。有了水,庭院因此润泽生辉。只是当6世纪佛教传到日本,崇尚虚无的僧侣们开始在意境中觉悟出枯山水的味道来了,学着用石头堆砌出一些意境。而在600年前的日本室町时代,日本人从中国的北宋山水画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遵循画中三远(高远、深远、平远)的表现手法,动手成就出较完整的枯山水庭院。在这样的庭院中,我们见不到碧水细流,只有白砂与石头的各种组合,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海、岛屿,还有云海、孤峰,小桥、流水。京都龙安寺中的庭院布景是日本枯山水的典型代表作之一,15块大小各异的假山分布在白砂之上,被理解成大海上的岩岛,也有人将之解读为在海上翻腾的蛟龙。据说,15块石头位置巧妙,无论从庭院的哪一个角度观赏,都不能一次将它们尽收眼底。典型的枯山水庭院几乎都集中在日本的古都———京都。除了以上提到的京都龙安寺庭院及银阁寺庭院之外,还有数不胜数的著名的代表作,如东福寺的本坊庭院、西芳寺庭院、桂离宫庭院等等,而作为日本枯山水庭院的最高峰,则是京都大德寺大仙院庭院。当时正值日本室町时代,是禅宗在日本最发达的时期,以禅意为原点的枯山水庭院开始深入民心。日本枯山水发展至今,备受百姓欢迎,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即其可以省略空间和降低成本。这一点恰与日渐拥挤的现代都市的要求相吻合。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这种艺术从寺院搬到现实社会中,在一些住家门前、公园里、展览厅内甚至越来越多的仿古餐厅中也不忘辟出一角,堆砌起独自的山水世界,既增加了艺术气氛,又拓展了空间。

概谈日本枯山水中的园林造景——以日本龙安寺为例

园林与建筑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枯山水是日本园林造景中独树一帜的造景文化,在小型园林中的实际应用十分广泛,“以砂带水,以石代岛”手法应用在没有山水的龙安寺中,却以一种极具宁静禅意的形式展现了一幅无水之庭的山水画意境。枯山水不单单只是日本园林的一种形式,也是日本画的一种形式。枯山水是由细碎砂石铺地,再加上一些微缩的景观和形式别致的景观石组成的一种微缩式的园林景观。在最早记录枯山水的著作《造庭记》中,将枯山水描述成完全用石头石子摆出来村庄、河流、山峦的一种造景手法。如今的枯山水则富含更多意义和方式,添加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苔藓、草坪等自然元素。 枯山水的造景素材主要有砂、石、苔山、植物。以这四种元素通过别致的摆放和极具匠心的转换,赋予砂以水的意境,赋予石以山的姿态,赋予植物以自然的形式,微缩模拟自然景观,给人一种平衡、宁静的感觉。龙安寺中的方丈室的石庭属于坐观式的枯山水园林景观,通过砂堆叠模拟波浪的形态。波浪那一瞬间的形态被长久地保存下来,象征一瞬间的美来之不易,人们应当珍惜。 枯山水最早由日本僧人所初创,因而其素来带有佛教的禅意,第一代的枯山水由镰仓时代(1192—1333)的梦窗疏石(1275—1351)初创,他在西芳寺园的山坡上布置的一组枯瀑石就是第一件枯山水作品。后来受当时中国唐朝水墨山水画的影响,在枯山水的布置中增添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艺术成分。 枯山水式的园林大多占地不多,用料简单,符合当今世界对景观占地和成本控制的要求,其精致而富有寓意的造景艺术,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内心需求。 一、龙安寺枯山水造景平面布局 龙安寺方丈室在向南的檐廊上,方丈室向西南方向各伸出了两道连廊,和面前的一道半回字型的矮墙组成了半封闭式的空间。如此狭小的面积,原本并不能有效展现景观形式的效果,但是枯山水的微缩形式在这里展现得恰如其分。在方丈室石庭中,方丈室南面的庭院是完全敞开的,檐廊将方丈室内外贯通,而地坪和庭院高度相差不大,使得地坪上的视角能平视庭院,让观赏的人与景观融为一体。庭院中的15座山石也根据人的视角错落摆放形成一道半弧形,而这道半弧形被山石组成的一条直线切割,拓展了整个景观的深度。在借用了中国传统园林中一步一景、处处是景的造林手法的同时,又将其转换形成视角不同而景色亦不同的效果。 龙安寺方丈室石庭的枯山水的平面布局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特点。中国画讲究主次分明,以次衬主,以次收尾,达到烘托主体的目的。龙安寺石庭中也展现出这一特点。在15座山石中,以组为单位,分割整个平面,将最高的山石作为一组置于向东的位置作为主山,其余则组成4组兜住观者的视角,在观赏面的中心线上,观赏的视角向东,而主山的位置则向东偏移,平衡整个画面。 二、龙安寺枯山水造景空间布局分析 龙安寺枯山水的平面布局相当简单,其用料精简,只用了基本的素材,占地不广,没有复杂的景观叠嶂。但是,其内涵具有人文色彩和禅宗意境,整个平面布局看似简单却暗含哲理,这也 概谈日本枯山水中的园林造景 ——以日本龙安寺为例 □夏熠 摘要:日本的枯山水拥有一种平和的幽寂感,其中富含的静心禅意使其拥有令人心境平和的感染力,这种独特的小型园林景观以清净自然的风格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日本的枯山水受到中国传统园林造景艺术的影响很大,但是它在吸收中国园林造景艺术文化的同时,以自己的文化风格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中国现代造景艺术可以汲取其中的艺术文化精髓,增添自己文化的内涵,以适应新时代的人文需求。该文以枯山水中的代表作之一——龙安寺为例,在探究日本枯山水造景艺术的同时,也希望能就枯山水在中国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提出一些思考和设想。 关键词:枯山水龙安寺现代应用 79

禅学意境下的日本枯山水庭院

禅学意境下的日本枯山水庭院 1 、禅境初探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支,是一种中国化的精神现象哲学,禅宗保留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人格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禅宗主张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用空的观点去面对一切世俗的烦恼和迷惑,体悟宇宙万物、人生,从而达到体认心灵本真、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参禅者通过静悟与修禅的方式,达到一种解脱后的澄明与自在。超越世俗纷扰,体认心灵的本真状态,从而顿悟佛果。因此参禅场所表现出的禅学意境也关系到参禅者的内心变化。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情与景的统一。通过主观的禅学感知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本质为空的“缘起性空”的灵境。 2 、历史文化背景 日本枯山水顾名思义就是枯山枯水,即以砂代水,以石代山。《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枯山水以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于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海岛、瀑布等等。利用白砂与小碎石表现流水之美,象征着广大的空间。沙石选用浅灰白色或浅灰色,通过耙制沙砾形成纹路,如直纹可喻静水,“z”纹可喻海中撒网,同心圆纹可喻雨水溅落,涡旋纹可喻漩涡,叠加半圆纹可喻浪涛或波涛击岸。若要点缀花木,不植高大的树木,只植少量夭矫多姿的矮株,不种花而种植青苔等,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传统的枯山水庭园是专门供人从寺院的阁楼或是高处观看的,除非是为了进行打扫,否则谁也不许进入庭园。在枯山水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能够对人的心境产生出无穷的力量。日本从室町时代开始,朝廷贵族、禅宗僧侣等就热爱造庭, 禅寺庭院以模仿杭州、苏州名园, 来陶冶性情,体会“物我如一”的禅境。日本枯山水园林作为禅寺园林的一大代表风格,也被称为“禅心之园”。 3 、理水手法 日本禅宗重视心性,依靠内省的方式修行,“自解自悟”、“不着文字”,因此主张直视事物的本质,排除一切矫揉造作的修饰。禅宗美学也反对人工的雕饰和装饰,强调运用纯粹自然的、单纯的材料,通过极为简洁、洗练的手法来营造空间,表现自然的无垠与秀美,反应内心的空灵与冥思。这种追求觉得自然与纯净的极少主义的写意手法,构成了禅宗美学最为独特的魅力。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深刻,几乎各种园林类型都有所体现,无论是舟游、回游的动观园林,还是枯山水、茶庭等坐观庭园,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禅宗美学枯与寂的意境。不过这些庭园形式当中将禅宗美学的各种理念发挥到极致的,还是当属枯山水。典型的枯山水园林是京都府的龙安寺方丈南庭(如图 2 龙安寺枯山水图),大仙院方丈北、东庭,退藏院、灵云院书院等庭园。枯山水庭园是一种小尺度的、盆景式的园林,但却在有限的面积中通过写意、象征的手法,造出千岩万壑的气势来。石块或单独或三五成组放置,以示崇山峻岭或者层峦叠障嶂;用白砂平铺象征广阔的海面,砂面耙成平行的曲线,犹如万重波涛;沿石根把砂面耙成环形,象征惊涛拍岸。在几乎无一草一树的庭园内,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思,通过石块的巧妙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龙安寺也称“空庭”,人们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另外,大德寺庭院、金阁寺、银阁寺中的庭园也都是“枯山水”名园。 4 、景观展现方式 日本枯山水园林则偏向于静观性,属于参悟式、敬畏式的游览方式。园林所造之境是供人们静观、为人们冥想提供的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这与中国古典园林可游可居相比,枯山水园林更像是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是在三维空间中的二维效果。它不是真山真水,不是供人在其中流连、游览、赏玩的,而是供人(特别是禅僧)睹物静思、神游天外的。极其简洁的景物蕴含着极其深远的寓意,体现的是淡泊、玄远、寂灭、往生的宗教情怀,需要心灵的感悟才能体会其中“禅”之浓。 5 、审美思想与禅学意境 日本枯山水庭园不愧为“禅心之园”,可谓是一种纯净、抽象的极致。所有元素虽然简单,却都深含禅意。比如枯山水庭园中的白砂和石组(如图5- 2 为枯山水局部图),在宗教思想中,卵石、白砂被视为明净之物,认为洁净的白砂具有咒力和神力,铺在道路上用以驱邪,在神圣的场所里仿佛神在注视一样。在庭院中,白砂和石组作为一种形式媒介,被安置于庭园的空白之中,让人感到“观空如色,观色如空”。以小面积的白砂代替江河湖海以石头和石块代替山峦等。在小面积的庭院中将貌似简单而意味深远,石头、白砂作为一种符号,造出千岩万壑的气势,抽象地表达了自然的精神,产生出一种空明感,达到无限的无欲、无为的境界。即是禅宗“缩之千里,程于尺寸”的“空境”!在水景观上,日本枯山水园林也与江南园林的曲折迤逦不同。它不求丰富、华丽,但求简单、传神。园林追求粗朴纯洁,力求使用直线条,摈弃一切曲线。且与中国园林轻灵飞扬感不同,园林空间刻意营造“老树白云,一鸟不鸣”的淡泊境界,给人以孤寂、荒芜、悲悯感,以利于沉思与反省。

禅学意境下的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设计对比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美 术与设计版FINE ARTS & DESIGN 2010/05 131 理论与批评 禅学意境下的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设计对比 仲昱雯(上海大学 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摘 要]本文以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在寺院水景观上的设计对比为主要内容,分析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的“碰撞”产生的差异。全文主要通过历史文化背景、理水手法、审美思想与禅学意境三个方面的论述,确立在表现禅学意境的大前提下,进行逐层分析和比较。通过对不同优秀文化的借鉴,希望对今后禅寺的景观设计,乃至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都能起到一定借鉴和推动作用,在传统造园理论的框架上寻得突破,是对佛寺景观设计的历史传承,更是对未来建设寺院这样特殊宗教空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江南园林;枯山水庭院;禅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0)05-0131-03 收稿日期:2010-06-20 作者简介:仲昱雯(1984- ),女,江苏泰兴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学。 1、禅境初探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支,是一种中国化的精神现象哲学,禅宗保留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人格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①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禅宗主张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用空的观点去面对一切世俗的烦恼和迷惑,体悟宇宙万物、人生,从而达到体认心灵本真、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 参禅者通过静悟与修禅的方式,达到一种解脱后的澄明与自在。超越世俗纷扰,体认心灵的本真状态,从而顿悟佛果。因此参禅场所表现出的禅学意境也关系到参禅者的内心变化。 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情与景的统一。通过主观的禅学感知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本质为空的“缘起性空”的灵境。 江南园林与禅境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一些与禅学意境不相符合的地方。作为禅寺景观的主要表现风格,我们不该只看到其传统园林代表的光环,而是站在禅学意境的角度出发来对其进行理性的比较分析。 2、历史文化背景 江南园林本是文人的私家园林。它既是文人出仕之前的习业治学之所,又是文人退身之后的归隐静思之地;既是文人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乐土,又是文人雅聚唱吟、谈古论今的园地。所谓“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而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故江南园林是追求入世享乐的文人写意派山水园。在哲学思想上受儒家影响深,偏于儒型,在园林所反映的天人关系上,江南园林偏于人型,以人为主造自然。 日本枯山水顾名思义就是枯山枯水,即以砂代 水,以石代山。《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枯山水以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于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海岛、瀑布等等。利用白砂与小碎石表现流水之美,象征着广大的空间。沙石选用浅灰白色或浅灰色,通过耙制沙砾形成纹路,如直纹可喻静水,“z ”纹可喻海中撒网,同心圆纹可喻雨水溅落,涡旋纹可喻漩涡,叠加半圆纹可喻浪涛或波涛击岸。若要点缀花木,不植高大的树木,只植少量夭矫多姿的矮株,不种花而种植青苔等,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传统的枯山水庭园是专门供人从寺院的阁楼或是高处观看的,除非是为了进行打扫,否则谁也不许进入庭园。在枯山水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能够对人的心境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日本从室町时代开始,朝廷贵族、禅宗僧侣等就热爱造庭,禅寺庭院以模仿杭州、苏州名园,来陶冶性情,体会“物我如一”的禅境。日本枯山水园林作为禅寺园林的一大代表风格,也被称为“禅心之园”。 3、理水手法比较 江南园林中的理水,是艺术地再现自然的原型,如江湖、溪涧、港汊、水湾、泉瀑等。要在有限的私家园林中将自然风景浓缩其中,就要求水有开有合、有散有聚。 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表现在道路、河流上,就是“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江南园林除中心水池以外,都以曲型的理水手法为美,讲究引流,即引水体在空间中舒展,宜曲不宜直,形成蜿蜒的水岸线。古语中有“曲径通幽”一词,认为造园,不论道路或河流沿直线延伸,会给造园造成破坏。江南园林以水之曲来表现空间的舒展,迎合大自然的本性,从 ①道家的“自然”观念,有如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以自然为慈母,从自然中获取能量而存在。

景观设计快题之节点分享——枯山水

枯山水又称假山水(镰仓时代又称乾山水或乾泉水),是日本园林独有的构成要素,堪称日本古典园林的精华与代表。源于13世纪日本禅宗寺院的缩微式园林景观。一般由细细耙制的细砂石与叠放有致的石组构成,多见于小巧、静谧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在白沙上绘出几何图案,是禅寺每日清晨的工作,这种沙纹,其实代表着水。在白沙上描绘出沙纹,看起来像河或像大海,再或者又好似云海,映射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这就是 枯山水,无水,却让人感觉到水,这种表现 方法就是枯山水的特点。 日本人好做枯山水,无论大园小园,古 园今园,动观坐观,到处可见枯山水的实例。

7世纪,中国隋文帝曾经赠送日本天皇一副盆景,在漆盘里放着几块石头。这副盆景对日本的园林艺术未必有着正真的历史意义,但是凑巧成为了一个象征,日本的写意庭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盆景式园林,他的集中代表就是枯山水。 枯山水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只点缀少量的灌木或者苔藓、薇蕨。 枯山水中常见的摆物有四种,每一种也都有不同的意义象征: 1.须弥山石,景石分作九个山头来象征须弥山:佛教的宇宙观倡导天动说,据说须弥山被视为世界中心的高山,按风轮、水轮、金轮的顺序叠为三层。相传它是一座了不起的圣山,可以保佑万物的平安。 2.石灯笼:日语中有“净火”一词,是指神前净火,意味着用火去净化万物。每当人们在保留火种时就愈感到火具有的神奇魅力。人们不愿让这神圣的火种熄灭,就用笼去罩住它。石灯笼罩住的圣火一般被置放在寺庙内,它后来演化为日本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元素。它预示着光明和希望,会给人带来好运。 3.龟岛鹤岛,由六尊矮石按龟首、龟足、龟尾的形式组成龟岛,六景石(一鹤首石、两鹤羽石、两鹤足石、一鹤尾石)组成一个抽象鹤岛。据说,中国战国时代的帝王、霸王和武将都期望自己能成为仙人——能像仙鹤一样自由飞翔,像海龟一样潜入海底,并且还会长生不老。后来,这些愿望就作为象征寄托在龟鹤身上,以龟岛为例的虚幻想像以及对它的憧憬,成为一种蓬莱神 话传入日本。 4.石塔:原为佛教意义上的 建筑。在古代印度,用石头

日本枯山水的设计理论及植物配置精修订

日本枯山水的设计理论 及植物配置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枯山水源于日本,多见于禅宗寺院。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些枯山水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 “枯山水”的由来?枯山水又称假山水(镰仓时代又称乾山水或乾泉水),是日本园林独有的构成要素,堪称日本古典园林的精华与代表。日本人好做枯山水,无论大园小园,古园今园,动观坐观,到处可见枯山水的实例。枯山水之名最早见于平安时代的造园专着《作庭记》,不过这时所言的枯山水并非现在通常所指的那种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枯山水,而仅仅指无水之庭。不过那时的“枯山水”已经具有了后世枯山水的雏形,开始通过置于空地的石块来表达山岛之意象。真正的枯山水还是起源于镰仓时代,并在室町时代达到了极至,着名的京都龙安寺庭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深刻,几乎各种园林类型都有所体现,无论是舟游、回游的动观园林,还是枯山水、茶庭等坐观庭园,都或多或少的反应了禅宗美学枯与寂的意境。不过这些庭园形式当中将禅宗美学的各种理念发挥到极至的,还是当属枯山水。虽然日本禅宗庭园的另外一大分支茶庭虽然也简洁、纯粹、意味深远,在表现禅宗枯寂的哲学意境和极少主义的美学精神上也堪称绝妙,但在写意手法上并不突出,其庭池花木的布置是为了营造一种淡泊宁静的“悟境”,而非隐喻自然山水。 日 本 庭 园 艺 术 中 的 茶 庭 形成的原因日本由于南北纵长三千多公里,其气候地形较多变,四季分明,人民生活的侧重点随季节更替,季节的微妙变化赋予日本人民对变化的极度敏感。日本植物生命的季节性变化不仅给花道带来灵感,还让人们产生时世无常之感,这种精神随即被融入茅道精神。茅道精神实际正是禅宗哲学的基础。日本园林设计师兼禅宗法师枡野俊明就认为,园林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居地。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日本列岛虽然在一个相对较为单一的环境下发展,但在文明萌发的初期就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明显影响。这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构成了日本审美文化的特点。枯山水是可看作日本脱胎于中国园林的延伸,很大程度上贯穿着日本“朝花夕落”以及对于“岛屿生存忧患”的意识,充满了对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观,佛教的观点,其实也是一种依托,可以这样思考,同是大乘佛教的中国园林,同是“一花一世界”的抽象理念的寺庙园林。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是基于生理快感的,因此具有较浓重的生命意识、现实主义精神和功利色彩,是喜乐的;日本人的审美心理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泛神宗教式的崇拜,多少带有一点悲观色彩,这是二者最为典型的区别禅

日本枯山水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设计审美观

2011年第8期山东社会科学No.8 总第192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2日本枯山水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设计审美观 吴静李泽琛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345600;山东三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日本的禅宗源自中国,枯山水的造园手法是禅宗思想的高度浓缩。透过枯山水与现代设计审美观的内在联系可解析现代设计之中文化传承的行进法则与意义。 [关键词]日本枯山水;禅宗;文化传承;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8-0071-02 一、日本枯山水文化与审美观的缘起 1、文化背景。日本枯山水文化源自佛教中的禅宗思想。大乘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公元1世纪佛教经印度传入中国,其中佛教宗派之一的“禅宗”经菩提达摩传给六祖慧能,再经其后的历代相传,形成五家七宗的禅宗派别。禅宗思想讲究“自悟自修”、“无念为宗”。提倡自我觉悟的修行和摒除杂念的顿悟。身处凡尘,但心灵淡定无念,能在冥思之中探求宇宙的真谛。禅宗思想向东瀛的传播始于日本的镰仓时代。公元12世纪日本京都禅宗本山寺院———建仁寺的创建者荣西禅师将“禅宗”从中国传入日本,发展为“临济宗”支脉。福井县永平寺的道元禅师则将“禅宗”的另一分支“曹洞宗”带入日本。传往日本的禅法最终归总为24流派。禅宗从室町时代、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因将军、武士的推崇和幕府的袒护而得以发展,逐渐将禅宗的精神融汇统一到书画、茶道、音乐、舞蹈、剑道等领域。并在明治维新之后波及世界。 2、造园特色。枯山水可以说是禅宗文化在东瀛土壤上的一枝奇葩。这种造园的手法最大的特点是无水却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以多样的用石方法,或堆砌或散置,营造远近高低的山峦瀑布;用细腻的白砂为材,耙磨出不同节奏感的水波纹路;用大小的石组、白砂及少量的植物等元素来传达内心世界的感悟。日本的枯山水将禅学观点运用到庭园表现上。多以静观为主,无须移步换景,只须席地而坐,用心体会自然美的真趣与宇宙的玄机。① 二、枯山水承载着多样的文化信息 1.民族性。日本庭园在探索山水自然的二千多年行程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走向枯寂、简素、玄妙的极致境界。枯山水做为一种文化现象,内容丰富,囊括了传统的哲学宗教思想、建筑造园手法、美学体系、艺术和手工艺、甚至渗透到饮食起居,传递出独特的民族审美观。仅用简单的元素便能创造出惊心动魄的震撼力。秉承枯山水的特质,歌舞伎、能乐和现代日本舞蹈无一不是此种风格的延展。沉重压抑的乐声、迟缓单调的手势、咄咄逼人的鼓点和沙哑深奥的唱腔,好似在沉默中积攒巨大的力量,一招一势透视出日本民族特有的含蓄内敛且张弛有度的审美意向。 2.悟禅。禅宗美学是从经验美学到心灵美学的转变。不论日本料理、茶道或是花道都是此种美学的真实写照。首先入眼的是“器”。以观“器”来求“道”。精致的日本料理无疑是一个视觉盛宴。与季节菜品相得益彰的盘碟,先从器皿的材料、色泽、造型上征服用餐者的心灵。让人沉浸在禅意之中,先“洗心”再“用餐”。“用餐”亦非普通的饱腹,是在咀嚼美食时,把这个季节的“风花雪雨”一同融贯于心,从而达到一种来自饮食却超越饮食的精神体验。茶道则更多地注重空间要素,比如柴门小径、水钵洗漱等,强调进入茶室之前的空间序列。它可以循序渐进地把人带进“和、寂、清、幽”的禅宗意境。花道旨在自然。崇尚于“一花一 收稿日期:2011-04-15 作者简介:吴静,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泽琛,山东三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①洪修平、吴永和:《玄学与禅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7

日本枯山水园林分析

日本枯山水园林分析 摘要:日本枯山水园林是日本园林风格的代表和集大成者,可以体现禅宗文化对于日本造园的影响。日本造园师通过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结合自身环境条件又渗透进深刻的禅宗思想,用砂石与植被创造出以小见大,富有精神意蕴的庭院。日本枯山水园林已不仅仅只是服务于园主日常物质生活,而更多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关键词:枯山水禅宗龙安寺枡野俊明 枯山水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1、背景环境。 1.1、环境条件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小国,由于日本岛南北纵长达3500多公里,因此南北气候分明。尤其得天独厚的是日本的四季分明,季节的微 妙变化赋予了日本人民对于细微变化的极度 敏感。加之日本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和历史上的 战乱,日本人民经常会产生“时事无常”之感, 这种感觉又被融入到了茶道精神,成为了日本 禅宗哲学的基础。日本无论政治还是文化都深 受中国影响,这使得中国文人的“入世”与“出 世”思想也会体现在日本的文人,禅师和统治 者身上,并且由于日本人对于身边细微变化的 敏感,使得他们对于精神上的需求和寄托会更多,甚至会超过对于物质的需求。 1.2、“宛若天开”造园思想的影响。 对于大自然赋予的感恩,日本人民会将自然融入到一切的日常生活中,造园也不例外,在日本园林中,无论园林大小,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宛若天开。日本的园林表现了造园者与自然、与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和谐共处的能力。这种思想在枯山水园林中被体现在对于砂石植被的寓意和通过不同元素的搭配和联系,来表达一种自然环境或是宇宙关系,以达到人与宇宙自然万物相联系共生的思想。 1.3、禅宗思想的影响。 13世纪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2、造园手法和风格。 枯山水园林又称“假山水”、“干山水”,是真 山水相对,其核心思想为“以沙拟水、以石代岛”。 通过沙、石、苔、木等几种材料的相互配合,或 纯粹两三种元素的配合,来达到造园师的思想。 园林会最大限度的发挥石材的形状、色泽、硬度、 纹理及其他特性,使静止的石材在人工建造的自

浅谈枯山水在园林中的应用

浅谈枯山水在园林中的应用 摘要:枯山水最初一般用于小巧别致的庭院里面。后来融入大量中国园林要素的枯山水也被应用到一些场景不大的小区绿化、公园绿化以及街头绿化之中。在这些景观绿化中常常用白砂石铺地以表示各种形态的水面,其中配置小桥、亭、台、廊架等园林小品,同时搭配各色植物以打造出各色不同的意境。 关键词:枯山水园林小品园林植物搭配水景 正文: 枯山水的定义 所谓枯山水,就是没有真山真水。先将各色砂石铺设在地面,各色砂石耙设出各种形状的条纹(通常是长条形与圆形条纹)用以寓意水面的各式波纹。然后在砂石上点缀各式各样的景石,用其代表山体、岛屿、船只等。整体来说它就是一个有山有水有船的微型景观世界。枯山水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这些经过耙设出各种条纹的各色砂石配合景石布局其中,再搭配一些常绿树、苔藓等植物,以求对人的心境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效果。 枯山水的发展 日本园林自古就受到中国园林的影响,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似的自然式风格。所以日本园林的构成要素同样包括与中国园林相同的建筑、山石、水体、植被等四大要素。尤其是对山体、水面的布局十分考究。到了13世纪,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禅宗修行者一向追求苦行及自律精神,他们需要一个有益修行的环境。于是他们在建造庭园时大大削减以往日本园林的造园要素。而只使用一些如砾石、岩石、常绿树、苔藓、沙等少量元素,营造出一种简单的庭园。修行者在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庭院内一般设有平台供修行者打坐修行。在他们看来院内的树木、岩石、天空、砂石虽然简洁但却蕴涵着极深寓意,小小的庭园却包含了整个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参悟佛理,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这就是早期的枯山水庭园。 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沙砾和自发生长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 枯山水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日本佛教文化背景。枯山水的设计大师多数是禅

关于日本的枯山水

枯山水には山水の形式だけがあって、山水の生命力が感じられないから、命がなくなってからの悲しさや憂鬱さなどが含められている。一方、砂や石を利用して庭園を造るのは、砂や石の不老で生命を越えるものを表したいからである。しかしながら、もともと砂や石の不老は無情を前提としている総じて言えば、無形によって有形を追求し、無声の中で声を表現する。このようにして、閑静で侘しい雰囲気を作り出し、同時に、枯山水の枯淡の美しさを表すことになる。 伝統的な日本庭園は自然の景観の選択的洗練と理解されがちですが、背後にそれぞれ思想があります。 飛鳥?奈良以降の庭にも背後に思想を背負っています。大陸伝来の庭の背後にあるのは、神仙思想です。庭は池と島から構成されるが、池は渤海、島は仙人の住む神仙島を意味しています。神仙思想の虜になって不老不死を願い、渤海と神仙島を表す庭園を造った漢の武帝や秦の始皇帝に遡ることになります。 平安貴族の造った寝殿造り庭園もこの系統を引き継いでいます。平安中期から鎌倉時代に造られた浄土庭園は浄土思想を背後に持っています。禅寺系の庭(たとえば天竜寺、西芳寺)や枯山水の庭の背後には、禅の教理があります。茶庭も脱俗の世界で、禅あるいはひろく仏教との繋がりが深い。仏教は須彌山という形で、はやくも飛鳥時代の庭に入り込み、以後、多くの庭で石組みの基本となっています。 大名庭園は、それまでの庭の類型を集大成したものであります。背景の思想も盛り込まれ、新しく付け加えられたのは、陰陽思想です。嫡子が絶えずお家が続くことを願ってのことでありました。 特に、中世の名園は禅宗の教義から生じる自然観が庭園に反映したもので,室町時代の禅寺に最もよく表れています。その特徴は,象徴的な石庭,いわゆる枯山水の庭が代表的なものといってよいでしょう。 禅宗では自然界の森羅万象は一切浄土の相であり、かつ仏法への道であると考えられていました。また感覚的なものより本質的に宗教的な美を求めています。従って,象徴性の高い造形が重んぜられたようです。京都の竜安寺方丈の庭,大仙院や金地院の庭など,いわゆる日本庭園の代表的作品といわれるものが輩出しました。 これらの庭は, 象徴的手法の故に小面積の空間に広大な天地自然の面白みを潜ませることができます。宗教的とみなされる故に気品を持っていて,江戸時代の縮景園とはその本質を異にします。また,象徴的の故に,その空間に実体としての人を入れて空間のスケールを混乱させることを避ける必要があり,閉鎖的,絵画的かつ観念的な特質を持っているようです。 禅寺の庭園には自然の景を写すのではなく作者自身の心の中の自然を表現したもので超自然の芸術の内で,最も抽象に徹した,最も芸術性の高い庭であります。その作意は,言うまでもなく禅定三味による禅の教理であり,「無」こそすべての根源―色即是空―形あるもの(色)はこれみな無(空)である― を語ることにより,空即是色―無は形あるものの根源― という無我の境地を透して庭を見るのです。厳しく気魄に満ちた石を何と見るか,それは人さまざまですが,破綻のない石組の中に凛呼とした禅の覚悟が宿り,枯木寒巌に花を見る思想が宿っているのが枯山水なので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