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纲要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州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注重学习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问题。城市的合理分布和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影响。本节内容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通过此案例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剖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和美化环境的良好品德。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难点是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 师:这首“春天的故事”好听吗? 生:…… 师:歌词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呢?(展示邓小平的图)他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在我国的哪里?(珠江三角洲)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在地理学上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展示珠江三角洲今昔对比图)(城市化)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进入主题]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要求:生打开书70页,预习第一自然段。师板书: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师: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相互促进)师展示:工业化相互促进城市化 师:工业化与城市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生:……(推动作用) 师展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师:说到城市化大家并不陌生吧!那回忆一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起步上、水平上以及当前的发展速度上各有什么特点? 生:…… 师:一般发展中国家是如何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 生:…… 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 二、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

关于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几点建议(精)

关于促进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肖金成 2008年12月7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改革开放吸引了很多外资,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产业发展模式,使珠三角外贸依存度较高,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比较重,《规划纲要》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从而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真正实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还要做更多的工作。 一、产业结构升级有赖于企业结构调整 “珠三角”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大量外资企业入区投资设厂,尤其是港资台资居多,创造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动了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改革开放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使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一跃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但外资企业的根并不在中国,虽然,GDP增长很快,但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很低,在国际环境持续稳定的情况下,外向度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具有自主创新的动力,但实力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能力很低,没 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长期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低小散”成为珠三角产业和企业的典型特征,以至于将民营企业等同于中小企业。所谓“低小散”即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空间布局散。去年,我们给温州市做发展战略规划,也得出相同的结论。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民营企业不等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也可以发展得很快很大,国外的很多跨国公司很多都是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及大型企业多数不是靠积累而成的,一部分是通过股份制形式集中社会资金成为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多数是通过并购在很短的时间发展起来的,我们称之为“大鱼吃小鱼”。但我们在珠三角却很少看到这种现象,所以,珠三角虽然有“华为”、“容声”等大企业和品牌,但数量不够多,规模仍不够大,其原因是企业并购意愿并不强。金融危机使珠三角受到很大冲击,但听到更多的是农民工大量返乡,很少听到企业破产或被兼并。世界经济不景气本是企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使经营不善的企业倒闭,使竞争力强的乘此

(完整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背景情况汇报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背景情况汇报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4%。区内气候温和,水网密布,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潭江等。珠江三角洲海岸线长1059公里,拥有大亚湾、大鹏湾等天然深水良港。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中山市、东莞市及惠州市(龙门县除外)和肇庆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除外)等9个地级市、下辖8个县级市和2个县。 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市区人口和用地规模一览表

注:佛山、江门两市按行政区划变动前的原城区统计。 2002年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有关经济指标一览表 注:惠州、肇庆两市包括了整个市域,而不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部分。 (一)社会经济与城乡发展

1、主要成就 ·经济发展成就显著。2002年,珠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9535.8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040元。 ·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2002年珠江三角洲外贸总出口额1026.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0.21亿美元。 ·城市建设健康发展、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2002年珠江三角洲有设市城市17个,建制镇369个,城镇密度94个/万平方公里。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城乡一体、类型完备的城市群。按“五普”人口统计,城市化水平已达72.7%。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交通、通信网络基本完善。 ·环境保护取得较大进展。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惠州、肇庆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深圳、珠海、中山、惠州还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中山、肇庆、江门、惠州、佛山等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存在问题 (1)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发展档次不高且外向依赖性强,城市群尚未确立类似于上海一样能带动更广泛的地区和产业发展的中心城市。

珠三角区域分析

珠三角地区区域发展的一些整理及思考 规划0902 U200913410 文婷 珠三角城镇规划体系发展演变 发展特色及存在问题简要分析 个人思考及启发 一.珠三角城镇规划体系发展演变 珠三角的原始概念主要是基于地理上的考虑。划界的基本原则是三角洲形成的天然机制,本质上是潮汐和水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实现从增长到发展,具体说是从一个经济区到巨型都市的发展,规划部门不断出台各种有效措施。 第一个是1985年中央和省级政府提出了一项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战略思想,确定哪些县根据深圳市的政策可以享有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待遇。正式划定的区域涉及2.28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4个中型城市和13个当时的县。那时,由政府确定的三角洲通常被称为“内三角洲”或“小三角洲”。 后来的战略规划则是对当时确认界限的不断延伸。由于原来的三角洲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变得更有活力,1987年11月国务院宣布,珠三角经济开放区增加3 个城市和8 个县,以加速三角洲周围山区的经济增长。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莞、中山两个中等城市和顺德、南海两个县级市开始被戏称为该地区的“四小龙”,媲美东亚著名的“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 加速的增长和发展让人艳羡不已,其他城市纷纷要求加入,一个整合意义上的三角洲要求重新划定。在1994 年后,广东省政府启动了一项珠三角地区战略规划,此次划定的珠三角覆盖了41,596平方公里的区域。在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力图将之规划为巨型都市群。除了广州、深圳、珠海等10 个中型城市,还包括大约15个县级市。自此,小三角洲已更名为大三角洲。 在1996 年出版的总规划中,首次强调了基于仔细规划的功能系统和空间整合的区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广州—深圳和广州—珠海两个经济发展轴心或走廊以及中心区、东海岸区和西海岸区三个都市圈的形成。三角洲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结合作为都市空间发展条件的地区内部连接,一个巨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心得体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对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已经走过了区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阶段,深化至体制机制的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深层次阶段。在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同时,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晰,同质竞争仍较普遍,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现实与隐形的壁垒,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区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等。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通过设立更高层级的协调发展机构,建立多领域、多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开展长三角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通过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网络,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通过设立环境监管治理制度和生态建设专项基金,构建长三角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同时,要加

强区域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联动实施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协同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全球科创中心、自由贸易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在此过程中,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需紧紧围绕顶层规划体系、产业分工协作、创新要素培育、区域交通一体、生态协同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和支持上海长三角龙头作用的发挥,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顶层规划体系 首先,瞄准长三角区域顶层规划设计。注重立足需求,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积极深化实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呼应《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空间体系一体化发展。其次,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无缝衔接。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维护时,要重视与上海及长三角其它地区的无缝衔接,为融合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统一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蓝图。再次,提升内部功能板块的能级。为积极呼应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继续提升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着力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增长极,推动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2012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试行)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gional Greenways in Pearl River Delta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前言 为深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面开展宜居城乡建设的基础上,先行加快推进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从而为区域绿地划定及管理工作积累经验。为保障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指引和规范以及实际案例,并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目录 1 总则 (1) 2 区域绿道(省立)的定义和功能 (2) 3 区域绿道(省立)的分类和组成 (4) 4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6) 5 绿廊系统规划设计 (8) 6 慢行道规划设计 (10) 7 节点系统规划设计 (12) 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14) 9 服务系统规划设计 (15) 10 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17) 附图 (19) 附表 (22)

1 总则 1.0.1本指引为适应和满足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的需求编制而成,旨在确保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管理单位在开展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建设时,准确理解规划理念、原则和方法,把握好设计要点、成本控制、工程施工、后期养护等有关环节的关键问题。 1.0.2本指引所指的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1.0.3本指引主要针对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工作,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各城市。 1.0.4区域绿道(省立)是区域绿地的组成部分,应纳入区域绿地统一规划布局。 1.0.5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的实施,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渔业、水利、旅游、文物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各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和职能分工,依法履行职责。 1.0.6区域绿道(省立)的规划设计应同时符合国家、广东省以及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 1.0.7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可参照本指引。 1.0.8本指引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生效。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区域绿道(省立)的义务;有权监督区域绿道(省立)规划建设工作,检举违反区域绿道(省立)规划的行为。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长三角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 编者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长江三角洲新型工业化和接受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有效方式。剖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基础。长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及城市群的比较优势,正在迅速形成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地区竞争优势。这是推动长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研究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对构造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世界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聚具有特别的依赖性。这在长江三角洲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一,高新技术供给能力是影响高新技术产品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新技术、新知识的生产与供给能力即研发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集中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作用不可低估。其二,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扩散的制度安排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迅速形成的核心。这离不开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其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求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新技术、新知识供求机制。通过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集群进入,能促进区域高新技术研发的竞争合作新机制的形成,并能促进国内研发机构的集聚,形成研发活动的合作机制和学习机制。其四,在对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的区域集群有效学习示范下,能促进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迅速成长,形成本土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集群供给优势,进而进_步放大基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区域集聚是长江三角洲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形成的直接动因。这方面上海、苏州和无锡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上海园区集聚的跨国公司是该行业享有一定地位和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上海化工区总投资金额超过了80亿美元,30家企业几乎全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世界三大化工巨头英国石油、德国拜耳和巴斯夫公司在该园区集聚投资。而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国际知名芯片公司集聚效应也十分明显,目前该园区建成或在建的微电子项目达到66个。其中,8家投资额过亿美元的企业,均以境外投资为主。包括:中芯国际30亿美元、宏力16.3亿美元、华虹NEC12亿美元、泰隆10亿美元、英特尔5亿美元、IBM3亿美元、威宇2亿美元、贝岭1.3亿美元。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到2003年底,苏州吸引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投资了240多个项目,超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100个。全市出口对外资的依存度接近100%,投资和就业的依存度均超过了40%。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力量。苏州高新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45%。苏州沿苏沪高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蓄势待发。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华晶集团加盟香港华润集团,以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为主业,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无锡沿高速公路沿线IT产业集群和江阴港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很好,小天鹅、申达、华晶、威孚等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利用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企业。 吸引世界﹁流跨国公司参与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在无锡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了的重要进展,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无锡IC产业集群的重要微观主体,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微观基础再造的主要对象。目前无锡拥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企业52家。无锡希捷集中了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和生产能力,硬盘驱动器的技术每三月更新一次。无锡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四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开始产生。通用电气、

基于PROMETHEE的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测算与比较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基于PROMETHEE的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测 算与比较分析 姓名:班号: 院(系):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 评阅人:职称: 2012 年 6 月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以信誉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论文作者(签字): 签字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全球化和全球城市时代的到来,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点。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同步加速推进,使城市变得更加重要,城市竞争十分激烈。本文在总结了城市竞争力理论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的城市竞争力研究成果并在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PROMETHEE)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样本进行了所辖九城市(深圳、广州、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惠州、肇庆、江门)竞争力排名的测算和比较分析。 论文结合具体国情创造性地将城市竞争力的反映指标归纳为发展动力、发展阻力、城市间相互影响、环境条件四个方面,包括了经济实力、政府作用、居民消费水平、人力资源、科技实力、社会秩序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对外开放、对内依存、基础设施、环境水平十二个构成要素,构成要素下面划分五十八个评价指标。然后采用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PROMETHEE)对珠三角城市群所辖九座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名,最后分析了它们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测算结果探索了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PROMETHEE;城市竞争力;珠三角城市群;德尔菲法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global city, a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the cities began. Improving city competitiveness become the center of regional policy with the growing number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China,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market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accelerate synchronously and the cities become even more important and are extremely competitiv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ity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发展比较研究 04经济学2班 贺小舟 3104004366 目前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规模化时期。有学者对我国125个城市行政区进行测度后认为,我国现有城市群17个,其中,特大城市群1个(即沪宁杭城市群),大城市群4个(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鲁中南、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从都市圈划分的国际标准来看,目前中国由城市群发展成为都市圈的并没有几个,真正称得上大都市圈的只有3个:长三角、京津唐和大珠三角都市圈。因而了解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对于我国都市圈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大都市圈发展概况 (一)长三角大都市圈 长三角大都市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沿岸,以上海市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及南通等8个地级市,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及舟山等6个地级市,另外还有43个大、中、小城市以及540多个建制镇,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O%。人口7861.4万,占全国总 人口的6.1%。 1.自然条件优越,各类资源丰富 长三角大都市圈地处太平洋沿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降水丰富,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属“水乡泽国”;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土壤肥沃、农业、运输和城市建设条件较好;该大都市圈开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旅游资源丰富,如“六朝金粉地”的南京、“人间天堂”的苏州和杭州、太湖之滨的无锡、鲁迅的故乡绍兴、中国革命启航处的上海和嘉兴。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为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江海交汇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网络发达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及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及城市群的概述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 海、沿江发达地带,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交汇部,区位优势突 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 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其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 里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 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 6.7公里。平原上总共有湖泊200 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 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密, 城市众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 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 角”。其主要城市有上海、南 京和杭州等。长江三角洲既是 地理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领先区域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 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 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 注的“热土”。2004年上半年,这 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 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 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 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 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 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 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 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 苏北和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 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 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区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 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 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 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 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 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 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

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 ·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李江帆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珠江三角洲地图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 ●9市: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市 ●惠州市: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 ●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部分)、四会(部分) ● 4.1万平方公里, 占广东省23.2% ●2306.6万户籍人口, 占广东30.8% ●另1700万外来人口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征 1.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 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传统农业社会, 鱼米之乡文物 ●1979年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 ●充分发挥面临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 ●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显著 ●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16.9% ●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厚实基础 珠江水上人家咸水歌 珠江三角洲小城镇 五十年代的水壶 五十年代沿街卖云吞的担挑 ●2001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重:从1980年40.7%和59.9%, ●增大到2000年的69.6%和65.8% ●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 ●全国水平的3.85倍, 全省水平的2.16倍 ●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珠三角支柱产业之一 ●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 ●集中全省85%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集中全省9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6家国家级高新区: 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珠海 ●3家省级高新区: 江门、东莞、肇庆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64亿元, ●占全省9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6%,高于全省的14.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珠三角家电比重 3.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形成 ●2000年工业总产值10571亿元,占广东84.7%。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 占工业比重52.9%●三大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 比重下降到17.3% ●大中型企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8.7% ●2000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珠三角有23家,前10名有2家。 4.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良好,“三高”农业生产结构确立 ●农、林、牧、副、渔业比重 ●1995年41.0:1.5:25.0:4.5:28.0 ●2000年37.2:1.5:22.4:5.2:33.7 ●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由1995年的61:39调整为55:45 ●以畜牧、水产为主导,“三高”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结构已经确立●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初见成效 农业重点工程建成投产 ●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一、二期工程 ●广东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新会现代农业基地 ●东莞绿色世界 ●番禺鱼窝头水稻生产现代化示范区 ●花都南方花卉中心 ●从化从玉蔬菜基地 ●深圳畜牧业及蔬菜、水果现代化示范区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10-05-06T12:04:34.420Z 来源:《城市观察》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顾涧清 [导读] 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 摘要: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两个区域城市群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形成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它们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特征,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不仅可以为进一步推进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出建议,而且还可以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对加快形成我国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城市群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 珠江和长江两个三角洲都位于西太平洋边缘的中纬度地带,其发育和形成有许多共同性,但毕竟两河所处的流域面积等自然地理要素是不同的,这又造成两个三角洲发育特征上的差异。对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对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珠江和长江入海后,水面比降迅速减小,在径流、波浪、潮汐和流场系统等相互作用下,大量泥沙在河口区有规律堆积,形成了相对不同的三角洲。 两个三角洲都有着相似的发育过程,都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水资源、基本构造和气候上也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地形地貌不同、发育程度不同而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如珠江三角洲的地貌形态不规则,发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在气候和生态方面,两个三角洲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两个三角洲在入海口的地形地貌有明显不同,珠江三角洲以基岩海岸为主,而长江三角洲已多是淤泥海岸了,这使得建港条件发生差异。从自然地理条件看,虽然两个三角洲都是我国大江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但是两个三角洲在全国形成的辐射面却是不同的,珠三角偏居南方一隅,位于珠江的下游,位置处于广东省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境内,远离中原和内陆地区;而长三角则地扼大陆的中东部,是由把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的长江冲积而成的,处于整个国家海岸的中点,它对于我国南北两翼和以长江为纽带的中西部发展都容易产生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深入进行两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有助于研究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程,有助于对两个三角洲的城镇形态进行比较,当然在这里还主要是提出问题。 二、两个三角洲主要经济地理特征的比较 虽然港澳在自然地理上同属珠三角,但是要将两个三角洲主要经济地理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还是要将广东与港澳分作不同的经济区域进行研究为宜,否则,在三大产业比例等方面还是难以比较。珠三角的经济区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 两个三角洲都具有沿海、沿江的区位优势,都是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开放门户和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能最足的区域。改革开放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使长三角和珠三角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走势,两个三角洲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资料显示,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但是任何区域经济增长的轨迹,都与本地区的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和人文资源相联系,两个三角洲内部和外部特征上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珠三角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量虽然不如长三角,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比长三角要高;从经济结构上分析,两个三角洲的三大产业结构基本相同,总体上呈“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首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相对而言,珠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更高,但长三角第三产业发展快。珠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相比1993年呈上升趋势,正在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基地。 三、两个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进程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涌现出一批规模不等、水平各异的城市群,其中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是两个突出典型,代表着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最高水平,具备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的条件和潜力。一般认为,城市群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中小城市独立发展、大都市区发展、大都市连绵区发展等阶段,大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发展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双中心的珠三角大城市群,已经呈现出大都市连绵区的初步形态。 在80年代中期,珠三角区域的建制镇不到200个,而到2008年,平均每个市县有20多个建制镇,城镇密度达100个/平方公里,珠三角整体城镇化水平达到80%,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珠江三角洲以镇为主体的城市群进程,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铁路、公路、河道、港口等交通要冲牵动发展起来的城镇;二是以工业小区为主体形成的新城镇;三是以专业市场、综合市场为主导的商贸型城镇。2008年,国务院推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更直接以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为目标。 长三角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条件较好,发展相对成熟,因而城市群的规模相对也比较大。2000年的“五普”数据显示,长三角平均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63%,高于全国36.09的平均水平。从城市群内部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城市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看,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也比较合理,大多数城市沿江、沿线(铁路轴线)分布,形成分工有序、联系紧密的城市走廊,城市群的整体效应较好。 将两者的城市群进程再作进一步比较:一是珠三角的区域规模、城市群规模都相对偏小;二是长三角城市群的规模虽然较大,但从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上看,长三角还不如以珠三角香港与广州两极拉动的水平高,大城市群还需要进一步更新改造和提高环境质量;三是两个三角洲城市群的现状都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分布和城乡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机场、港口、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区域布局仍然不够合理,一些地方严重损耗自然资源,并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等等。 因为长三角具有南北居中的得天独厚区位条件,长三角城市群有可能率先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群之一,与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发展后劲将强一些,发展空间也会大一些;珠三角虽然也具有江海交汇并通过香港更好连接世界的区位条件,但是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吸引外资速度已经开始慢于长三角城市群。然而,我们没有必要对珠三角城市群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失去信心,因为以香港和广州为双国

2020年大珠三角建成世界级城市群

2020年大珠三角建成世界级城市群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日前在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将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联手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世界级城市群。记者从广东有关权威部门获悉,目前正推动与港澳联合研究“一国两制”条件下世界级城市群内涵、特征和发展策略,开展世界级城市群总体规划框架和重要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拟上报中央争取特殊政策支持。 近年随着粤港澳合作机制基本建立,三地合作范畴加速扩展,实施CEPA及服务业对港开放在粤先行先试政策措施初收成效,跨界基础设施网络显雏形,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生产和生活要素流通、重点合作区发展等取得一定进展。 三地缺乏深度合作 但中山大学港澳珠叁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指出,目前粤港澳仍缺乏深度合作,区域功能布局亟待进一步优化,其中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滞后、乃至于经济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等差异,已成为当前三地深度融合的最大障碍,导致三地在较多领域仍侧重自身利益,缺乏从区域整体、国家全局出发的观念。 他称,三地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早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及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但叁地要加快冲破局限观念上的障

碍,改变从自己角度“三个手指”出力,真正融合为“一个拳头”出击,才能达致上述目标,乃至成为国家南海战略、中国─东盟大陆桥的桥头堡。 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广东省有关权威部门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採访时也坦言,粤港澳从过去的经贸、跨境基建等层面合作,到扩展至“一国两制”下的城市规划、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全面衔接,如此融合难度越来越大。 为给三地合作寻求新的增长点和政策空间,目前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加快推动与港澳联合研究“一国两制”条件下世界级城市群内涵、特徵和发展策略,开展世界级城市群总体规划框架和重要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总体规划框架最快年内出炉,争取中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力争到二○二○年基本形成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格局。其中,抓住跨境基建、信息网络等关键环节和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快世界级城市群的功能培育。 共建优质生活圈 同时,南沙、前海、横琴继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列为粤港澳重点合作区域之后,可望再明确成为粤港澳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新载体,通过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共同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借鉴港澳在社会事务管理、商业运行规则等方面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经验,建立符合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和生活环境。 该部门负责人强调,要建成世界级城市群,还离不开生态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构建一个生活工作便利的优质生活圈。据透露,共建优质生活圈将是“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总体规划框架的一个重点,配套的重要专项规划拟包括“粤港澳共建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建设湾区跨界绿道规划等,致力提高粤港澳共同生活圈环保、生态和宜居的水平。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2002年两地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实现出口占全国的63%,完成投资占全国的23.9%,实现消费占全国的26.7%。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各项洲经济指标的比较 1)经济总量:长三角比珠三角对全国贡献率高9.4个百分点 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比2001年净增2160.6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比2001年提高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比2001年净增101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3%,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总量上,长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整整2倍,对全国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也比珠三角地区高了9.4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上,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比价增速达到了两位数,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可比价增速差距不大,最快的是苏州市为14.5%,最慢的是上海为10.9%,高低落差仅为3.6个百分点,

珠三角城际轨道2020年规划

广州地铁及珠三角城际轨道2020年规划(2009年12月) 本文根据二○○九年十二月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写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后称《规划》来编辑。 《规划》包括轨道交通、公路、港口、航道、民用机场等,不包括管道。 《规划》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九市,并考虑与港澳地区和周边地区的衔接。规划期至2020年。 本文以广州地铁及城际轨道交通(含部分国铁)为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30年多来,轨道交通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以京广、京九、广深、广茂为主要干线的铁路骨架;武广、厦深、贵广、南广、广深港等干线铁路及广珠、广佛、穗莞深、佛肇等城际轨道交通正在建设;广州、深圳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快。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足,网络布局不完善,铁路网络规模小,运输通道能力不足,珠江口西岸地区尚无铁路运营,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基本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连通区内所有地级以上市的城际轨道交通和快速干线铁路网络架构。到2012年,城际轨道交通营运里程约达580公里。 到2020年,全面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三角紧密相连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珠江三角洲“三环八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公交“一卡通”全面延伸到城际轨道等公共交通领域,一体化管理体制障碍基本消除。到2020年,城际轨道交通营运里程约达1480公里。 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2012年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连通区域内所有地级以上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构架;2020形成“三环八射”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并以此为骨干形成区域快速公交走廊。重点建设广州-东莞-深圳、广州—珠海、广州-佛山、佛山-肇庆、东莞-惠州、佛山—东莞、广州-佛山-江门-珠海、广州-清远、深圳-惠州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 二是进一步完善干线铁路网络。2012年实现珠江三角洲地级以上市通铁路,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与周边地区紧密衔接的铁路运输网络。2020年珠江三角洲铁路网络更趋完善,运输能力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加快建设武广客运专线、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珠铁路等项目。 三是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继续推进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2012年,广州和深圳基本形成通达性强、服务水平较高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民航机场集疏运系统方面,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重点推进广州城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广清城际轨道项目、肇庆至花都高速公路、广州北三环高速公路珠外环高速等项目建设;深圳机场重点推进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