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钱铺产生于明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而民族资本金融业却趋于衰落。在外部挤压、内部争夺以及阶级斗争以至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现代银行业始终在曲折中发展。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由无到有,并最终掌握了全国金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合作金融机构始创于1924年,其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与壮大。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成立,在边解放、边接管、边建行和边办业务的过程中使中国金融从混乱走向统一,从动荡走向稳定。

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自明末到1949年,我国经历了明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以及同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政府等几个阶段。不同阶段、不同政权在金融问题上持有的立场不同、采取的政策不同,政策的成效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明、清政府的重本轻末政策、“觅商汇兑”政策、封建压榨政策

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重本轻末政策,提倡和奖励农业劳动者,抑制和贱视工商业者,直到甲午战争后才实现向“农工商皆本”的转变。太平天国后期,由于战争原因清政府开始实施“觅商汇兑”政策,请票号汇兑京饷、协饷,要求票号为各省借垫京饷、协饷,为清政府汇兑、抵还外债,代理部分省关的财政金库。此外,还长期实行封建压榨政策,动辄就要票号捐输报效,不时地禁止官款汇兑,一遇倒账首先考虑外国银行及大清银行的利益,对票号“落井下石”。

总的来讲,重本轻末政策及封建压榨政策,严重制约了钱铺、票号的健康发展;“觅商汇兑”政策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票号的资本实力、放贷规模、经营地域及业务范围,同时又使票号过分倚重与政府有关的金融业务、轻视商业金融业务,逐渐丧失了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清政府倒台后很快衰败下来。

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

自1845年外商银行进入中国后,清政府对外商银行的入侵一直采取退让政策。19世纪70年代后,出于军事、政治以及兴办洋务的需要,清政府对外商银行转而实行退让加依附政策,向外商银行乞求贷款。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外商银行都把对华贷款作为抢夺势力范围的手段。北洋政府时期,不同军阀依附不同的外商银行,将外商银行贷款作为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南京政府成立后,尽管对外商银行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但退让加依附政策总体上没有变动。

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首先,使外商银行轻而易举地垄断了国际汇兑业务,通过对钱庄的渗入控制中国金融,使国内传统金融业成为外商银行的附庸;其次,外商银行对新生的民族银行业进行抵制与打压,延缓了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不断制造金融恐慌,最终掌握了中国金融的领导权;再次,外商银行通过向地方政治势力贷款,收买与扶植军阀势力,使中国社会日益动荡与混乱。

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

清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使其自身陷入被外商银行压榨与要挟的困境之中,同时也使其逐渐意识到应该创立自己的银行,终于在1897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国首家商业银行。此后,在继续实行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的同时,晚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支持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比如,在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及其业务经营等问题上,给予民族商业银行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

北洋政府时期,在继续实行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的同时,也实施了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较少干预民族银行业,民族银行业自主性增强,形成华资银行同外商银行、传统钱庄“三足鼎立”之势。此外,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在发展商办银行的同时,都很重视发展官办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但都主要出于财政需要的考虑,使其成为主要为政府财政服务的金融工具,这取得一些成效,但也积累了巨大的危机。

从政策成效上看,支持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国民族银行业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一股同外商银行竞争的新生力量;官办银行的产生,客观上减少了政府对外商银行的依附程度;民族银行业的兴起直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培养了一批懂专业、熟悉国际业务、掌握英语的银行管理人才。

南京政府的金融垄断政策、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政策以及法币政策

南京政府成立后,实行金融垄断政策,建立和发展了“四行二局”的金融垄断体系(即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同时,还对商办银行采取压制政策,把许多全国性及地区性商办银行、地方性官办银行逐步演变为南京政府控制下的金融机构。抗战开始后,南京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商办银行的监督和检查,限制新商办银行的设立。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颁布新的《银行法》,但仅适用于商办银行,且管制过于严格。

1935年11月,南京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所发之钞票为法币,实行通货贬值政策,扩大纸币发行量,继而又使其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最终形成恶性通货膨胀,导致法币的崩溃;后又发行金圆券,但很快也崩溃了。

从政策成效上看,金融垄断政策极大地强化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势力;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则严重削弱了民族资本金融业,导致其走向衰落;法币政策虽然使中国摆脱了1934~1935年金融危机,但由于把发行纸币作为筹集财政资金的主要手段,使法币丧失了货币的基本功能,大量资金纷纷逃往香港地区或国外,加速了南京政府的灭亡。

革命根据地政府的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以及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

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政府严格执行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制止和打击高利贷行为,鼓励节约,发展生产与社会经济,改进人民生活,冲破敌人封锁。实行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主要通过发展经济解决财政困难,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始终坚持按照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合理确定货币发行量。在金融管理方面,一直执行严格的管理政策,主要体现在严格对私营银钱业、外汇、金银的管理以及打击投机等方面。

从政策成效上看,实行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使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避免了走退让与依附政策所带来的民族悲剧;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避免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树立了良好、负责的人民政府形象;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充分发挥了私营银钱业的积极性,避免了其消极作用。而将外商银行控制在人民政府管理监督之下,并最终彻底取缔其在华特权,则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几点经验教训

从我国近现代史上看,国家金融政策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金融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工具。健全、强大的金融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保障,而扭曲、弱小的金融无力为国家政权提供保障。明清政府无力对抗外国金融资本的入侵,南京国民政府严重扭曲金融业的发展,最终都加速了政权的垮台。革命根据地政府实行正确的金融政策,为最终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进的经济思想是推进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现代金融业的每一点进步都以解放思想与树立先进理念为前提。好的金融政策更是源于好的经济思想,并对经济发展与金融运行具有重要作用。由“重本轻末”转变为“农工商皆本”促生了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实业兴国”口号的提出推动了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与壮大;独立自主、审慎严格的经济管理思想,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随着全国革命取得胜利,最终统一、掌握了全国金融。

独立自主是发展本国金融与制定金融政策的根本原则。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对民族银行的压榨与剥削政策,严重阻碍了旧中国金融的健康发展。而革命根据地政府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金融政策,使革命根据地政府的金融与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为解放全中国提供了经济支持。

国家要有足够实力控制本国金融。国家要有足够实力控制本国金融,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力量并不单单源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更重要的则来自政府的正确领导、人民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与外资金融资本进行有效的合作与竞争等所形成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外国金融资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协调好金融与财政的关系。财政与金融问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晚清及北洋政府都把银行视为解决财政问题的工具,南京政府则把发行纸币当作筹集财政资金的主要工具,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革命根据地政府实行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将财政需要放在次要的地位,充分发挥了财政、金融两种政策的合力。

正确处理官办与民办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1897年后,中国现代金融业可划分为官方资本与民商资本两大类,官办金融机构与民办金融机构、官商与民商的关系处理得当,可促进金融业、经济乃至政治的健康发展。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实际上,民商在金融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及作用,在没有民商的情况下,官商也不可能健康发展。不论是在业务经营方面,还是在职能范围方面,都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国家既要推动与扶持官商的发展,也要给民商一定的发展机会及空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稿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 修订说明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期间,3月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3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9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4条指导意见。10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4月10日,教材修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1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17-20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4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5月-7月,进行送审期间的10余次修改和完善,7月28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8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现将具体修订内容汇报如下。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开篇的话) 2.增写: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中编第四章第二节) 增写: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下编第九章第一节) 3.增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的开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下编综述)4.增写: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按照十八大的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利率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也是对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利率范畴非常类似于价格范畴,也有人称利率是一种价格,即使用资金的价格。在大力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中国,利率正成为日益重要的经济范畴,政府的利率政策正对经济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将回顾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利率政策的演变,并由此讨论我国未来利率政策的改革取向。 一、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回顾(1949-1998)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率政策(1949-1978) 1.建国初期过渡性利率政策 全国解放之际,我国政府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银行三家革命根据地银行基础上,于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成立之初,就面临极其困难的局面。 针对当时的情况,为了抑止飞涨的物价、筹措积累资金恢复经济和改造私营工商业,中国人民银行首先采取高利率政策。194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表规定,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高达月息150%;6个月以上的可面议,活期存款利率也有30%。相应地,贷款利率高达90210%(对私营商业贷款),其它类型的利率也都很高。这一利率水平高于当时物价上涨幅度,高利率政策有效地打击了不法商人的囤积居奇活动,同时吸引了大量资金,增强了银行的实力。 1950年初,全国物价稳定趋跌,高利率政策无论对银行经营还是对工商业经营都已不再合适,中国人民银行就根据物价水平、各行业利润水平及时调整利率。1950年5月份规定的一个月定期存款月息降为15%,贷款利率也相应调低为最高不超过30%。此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于1951年2月和1952年6月进一步调整利率水平,到1952年6月,一个月定期存款利率降至7.5%,一年期的也只有12%。此外,还统一了关内各区行的利率。 在这段时期的利率政策调整上,人行主要掌握两条原则:一是对国营、集体和私人区别对待,以兼顾各方面要求;二是既注意不脱离市场,又不追随于市场之后,快速反应、朝订夕改。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最高限额,各地适当调整并上报备案。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采取了其它一些措施:(1)折实存款。所谓折实存款,就是以货币折成实物存入,到期提取以实物折合货币付给,实物以标准实物单位计算,一个标准实物单位包括面粉1斤、玉米面(或小米)1斤、布1尺,以当地前5日的平均物价计算。这一储蓄形式主要是为了稳定市场、打击投机、鼓励储蓄、吸收储资、发展生产。当物价稳定之后,折实存款逐步收缩,1952年6月,正式停办这种存款。在此期间,天津还试办过折实贷款业务。(2)对私营银钱业的管理。解放初期,在一些大的私人储蓄中,私人银钱业占到总额的71%,所以影响很大。国家在对其逐步实行改造的同时,采取成立利率委员会制定行庄利率、规定最高利率等办法,对私营银钱业进行利率管理。(3)对自由借贷,利率由双方商定,不加限制。上面这些政策措施,在稳定市场、动员资金、刺激生产等方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在这一时期,由于现实情况既特殊又复杂,利率政策表现出调整频繁、幅度很大的特征,属于过渡性利率阶段。2.一五时期及时调整的利率政策 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国家有两大经济任务:一是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二是对旧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的金融利率政策也必须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为此,利率政策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大幅度调低利率。为了刺激,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就有必要继续降低利率。1953年10月13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出通知,调整利率。此次调整首先是大幅度调低贷款利率,如国营工业贷款由月息69.9%调低为定额内4.5%和超定额4.8%;国营商业贷款由月息10%调低为6.9%;其它所有制性质的行业贷款也相应调低。这次调低的幅度应该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复习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吗? 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吗?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此观点是否正确。 5、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对吗?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8、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9、《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是在什么情况下颁布的?结合其主要内容,简要评述其对我国政治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10、试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1、1956年,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共“八大”有哪些正确决策?中共“八大”的决策为何未得以贯彻执行?其经验教训是什么? 12、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新文化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两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请概括新文化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所产生的作用。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2:“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哩!……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革命斗争还要深刻。这是要指导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毛泽东在1953年6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结合有关知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它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2)材料2中,毛泽东为什么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试题1)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 D )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3.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A、林则徐 B、魏源 C、龚自珍 D、王韬 4.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5.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6.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的号召对日本侵略者实行全国规 模反攻的文章是( D )A、《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B、《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C、《论持久战》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7.中国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 D ) A、1948年10月 B、1949年10月 C、1950年10月 D、1951年10月 8.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 A )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 C、反受贿、反贪污、反自由主义 D、反浪费、反行贿、反形式主义 9.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会议是( B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0.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美国订立的条约是 ( B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瑗珲条约》 11.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B ) A、俄国 B、美国 C、英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 答案(中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集(选择题) 中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党的五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四大 2.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工人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会议是() A.党的一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四大 3.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A.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B.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4.1927至1949年,统治中国的是() A.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政府 5.1840年以来,清政府举借外债,主要是以()等为担保的。 A.田赋徭役 B.关税厘金 C.关税盐税 D.车船税 6.1925年国民政府将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 A.国民军 B.东征军 C.国民革命军 D.北伐军 7.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8.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 A.认清革命性质 B.认清革命发展前途 C.认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 D.认清革命的发展过程 9.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 )。 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0.中国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在( )。 A.辛亥革命以后 B.五四运动以后 C.北伐战争以后 D.南昌起义以后 11.近代中国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仍然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2.1919年-1949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 B.封建经济 C.官僚资本的垄断经济 D.社会主义经济 13.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最主观原因是 ( ) A.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 B.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 D.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革命 1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 ) A. 护国战争 B. 五四运动 C. 五卅运动 D. 北伐战争 15.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力量不包括的是() A.工人 B.民族资产阶级 C.农民 D.小资产阶级 1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A.封建革命 B.农民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17.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领导力量是()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8.中国政府废除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时间是() A.1919 B.1927 C.1937 D.1943 19.不是三座大山的是() A.无产阶级 B.外国资本主义 C.本国封建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20.1919年到194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是() A.无产阶级 B.封建阶级 C.农民阶级 D.资产阶级 21.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 摘要: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史上,毫无置疑的不得不提到银行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性,当我们回眸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探寻中国商业银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改革;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176-01 1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的回顾 ①第一阶段(1979年~1983年):起步阶段。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回想商业银行的起步,将政策性及经营性融为一体,接连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纷纷恢复和建立,打破了只有中国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停止办理工商信贷和城镇居民储蓄两大业务,由国务院得中心思想领导,开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这样有效地对金融业实施监督及合理化管理,成为了真正的“中央银行”。②第二阶段(1984年~1993年):确立二元银行体制阶段。198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开始进行分开设置,从这时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其中央银行职能,然而随即发生的是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恢复。这样就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业务,1987年4月1日中国交通银行在中国上海首家竖起“商旗”后,许多实业银行,新型商业银行纷纷加入。③第三阶段(1993年~1997年):建立国有商业银行阶段。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把中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接着国家开发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相继成立,根据国家政策的导向性,我国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开始出现分离。《中国人民银行法》于1995年3月18日正式颁布实施,1995年是中国金融业的立法年。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成了,由多级法人向总行一级法人转变的管理体制改革。④第四阶段(1998年~2003年):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阶段。在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企业改制中人量逃废银行债务,过于注重数量和机构扩张的我国银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娩现其经营风险,于是,政府在强调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商业银行。1998年8月,国家财政部定向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四大银行的资本金。从1999年4月开始,先后组建四人资产管理公约,剥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籍此,在监管当局的积极推动下,各商业银行纷纷强化本银行的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又向着更加规范化、商业化的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⑤第五阶段(2004年~现在):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政府在2004年元月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并同时要求两家银行进行股份制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编综述

中篇综述 一、单项选择题 B 1.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党的五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四大 D 2.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工人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会议是()。 A.党的一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四大 A 3.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 。 A.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B.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C 4.1927至1949年,统治中国的是()。 A.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政府 C 5.1840年以来,清政府举借外债,主要是以()等为担保的。 A.田赋徭役 B.关税厘金 C.关税盐税 D.车船税 C 6.1925年国民政府将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 A.国民军 B.东征军 C.国民革命军 D.北伐军 B 7.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C 8.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 A.认清革命性质 B.认清革命发展前途 C.认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 D.认清革命的发展过程C 9.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 )。 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B 10.中国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在( )。 A. 辛亥革命以后 B. 五四运动以后 C. 北伐战争以后 D. 南昌起义以后 B 11.近代中国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仍然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B 12.1919年-1949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 B.封建经济 C.官僚资本的垄断经济 D.社会主义经济 B 13.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最主观原因是 ( )。 A. 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 B.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 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 D. 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革命 B 1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 )。 A. 护国战争 B. 五四运动 C. 五卅运动 D. 北伐战争 B 15.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力量不包括的是()。 A.工人 B.民族资产阶级 C.农民 D.小资产阶级 D 1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A.封建革命 B.农民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B 17.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领导力量是()。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答案(完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但独立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能正常发展,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1)

新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各项贷款年均增长%,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报告 ——刘志丹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1928年,由刘志丹等同志领导的渭华起义,是西北地区继清涧起义后规模最大的军队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一次武装起义,是我党领导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尝试。华起义的深远意义在于它用热血和生命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刘志丹同志正是吸取了渭华起义的经验教训,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创建了西北工农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

二、提出三色论 所谓“红色”,就是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党所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刘志丹认为,人民军队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骨干,必须走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才能使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有光明的发展前途。他把分散的、弱小的群众武装逐步集中起来,先建立游击队,后上升为正规红军。这种办法与毛泽东建军路线是一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根据全国抗日救亡的新形势,率部同吴岱峰阎红彦等部会师,并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所谓“白色”,就是派共产党人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大胆尝试。红石峡会议后,他返回家乡保安,采取合法的斗争方式,把该县民团改造成为党所掌握的革命武装。随后,他多次打入国民党军,以合法身份发展革命武装,多次被捕和关押。经党组织和南汉宸、杜斌丞等著名人士的营救而获释。刘志丹为了创建革命武装,以非凡胆略,一次次打入军阀部队,出生入死,毫不退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 所谓“灰色”,就是派人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一项成功实践。他认为,陕甘地区有许多绿林武装,其中不少人出身贫苦,侠肝义胆,由于生活所迫,铤而走险,被“逼上梁山”。他们同官僚军阀、地主豪绅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复杂。只要有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改造,他们就有可能走上革命的道路。 三、创造三窟论 刘志丹是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他创造性地开辟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探索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独特贡献。渭华起义失败后,他深深感到根据地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向井冈山学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经过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成功地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后来又采取“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说:刘志丹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 四、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 刘志丹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领导这样的战争,必须把农民问题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引导与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战争、建立革命政权。为此,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钱铺产生于明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而民族资本金融业却趋于衰落。在外部挤压、内部争夺以及阶级斗争以至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现代银行业始终在曲折中发展。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由无到有,并最终掌握了全国金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合作金融机构始创于1924年,其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与壮大。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成立,在边解放、边接管、边建行和边办业务的过程中使中国金融从混乱走向统一,从动荡走向稳定。 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5.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6.8%,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6172上

单选题 1、割占我国九龙半岛南端的不平等条约是(B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马关条约》 2、湘军最早的创建者是(D )。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张之洞 D.曾国藩 3、十月革命爆发于(C )。 A.1914.10.8 B.1918.2.3 C.1917.11.7 D.1918.2.9 4、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B )。 A.抢米风潮 B.保路运动 C.变法运动 D.五卅运动 5、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C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行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 C.促进思想启蒙 D.极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6、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B )。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7、创办广州万木草堂的是(A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康光仁 D.梁启超 8、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的都督是(C)。 A.孙中山 B.段祺瑞 C.黎元洪 D.黄兴 9、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B )。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半殖民地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10、发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之言的是(B )。 A.邹容的《革命军》 B.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 D.陈天华的《警世钟》 11、《盛世危言》的作者是(D)。 A.林则徐 B.徐继畲 C.冯桂芬 D.郑观应 1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都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有关 B.都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都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 D.都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 13、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B )。 A.内部分裂,军心涣散 B.帝国主义不再支持 C.护国军战斗力强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 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钱水土 东亚论文 第 61 期 ISSN 0219-1415 ISBN 978-981-08-0856-3 版权所有 ? 未经同意 ? 不得转载出版日期:2008年5月21日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钱水土* 一、引言 农村、农业和农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历届政府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而诸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一直奉行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二、三产业和优先发展城市) ,其直接后果是“三农”问题日趋成了一个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社会稳定的隐患。由于金融在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变迁中无可比拟的作用,对农村金融的研究自然成了研究“三农”问题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回顾和总结三十年来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经验,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农村金融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的研究,如谢平(2001)、温铁军(2001)、曾康霖(2001)、郑良芳(2002)等人的研究,上述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对信用社的合作制、商业化或政策性之争上;二是对农村金融制度的研究,主要有张杰(2003; 2004)、王芳(2005)等人的研究,他们主要以历史演进的视角探讨中国农村金融制度(主要是农贷制度)和金融结构;三是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探讨,主要有成思危(2005)、周小川(2005)等人的研究,他们分别给出了农村金融问题要一揽子解决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系统推进的观点。本文将总结回顾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历程,分析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特 *钱水土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2007.6-2008.6),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作者感谢东亚研究所所长杨大利教授和学术所长黄朝翰教授的支持和指导,感谢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杨沐博士的指导,也感谢东亚研究所的各位同仁的帮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收获与体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收获与体会 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他还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负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必要的。 但是在开学后,当听说我们要上一门名叫《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时,我的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学习过,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区别嘛!而现在学习了之后才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

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 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