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死伤100多万人,彻底让德军迷失自我!

二战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死伤100多万人,彻底让德军迷失自我!
二战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死伤100多万人,彻底让德军迷失自我!

苏德战争的初期,苏联情况是,整体预敌不足,边境地区的通信枢纽与线路均遭严重破坏,部队上下级之间、友军之间无法联络,加之苏军>官僚主义的积垢,各级指挥机关都陷入混乱之中,作战部队各自为战。

至7月9日为止,德军已经占领拉脱维亚、立陶宛全部,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大部,以及俄罗斯西部各州,北路兵抵列宁格勒城下,中路进至斯摩棱斯克,并威胁基辅。短短18天中,苏军被歼灭28个师、重创70个师,俘虏30万人,损失坦克1500辆、飞机2000架、火炮3000门(数据源于资料),德国对苏闪击战初见成效。

希特勒为巴巴罗萨计划制订的战略目标就是:在对英国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定位很明显是速决战,德国的三路出兵方案貌似也是为此目标服务,但是仔细分析发现,此方案实在有违此次战役的宗旨,德国的进军方案已在无形间成了一次赌博,而赌注压在了苏联不堪一击上。

勃劳希奇草拟的方案是把首要战略目标放在莫斯科,这是基于军人专业素养做出的选择,包括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在内的将军也不约而同选择了莫斯科,莫斯科为什么是重要的我会在下文详细分析。然而经过希特勒的亲自干预,巴巴罗萨计划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子。

怎样评价希特勒的北路与南路方案呢?希特勒进攻列宁格勒的理由是:

1、列宁格勒是苏联的革命圣地,攻陷列宁格勒可以有效瓦解苏军的斗志。

这点固然重要,但是相对于捣毁苏共大本营、俘虏苏共首脑而言,哪项对苏军更具心理效果?列宁格勒所代表的形而上意义更多是针对于希特勒本人,他自己把列宁格勒看做欧洲开始溃烂的疮口,必欲剜之而后快,实际上苏共赋予这座城市的意义远不及彼得大帝,能够象征这座城市的是彼得大帝而不是列宁,这在苏联解体后已被证明,希特勒的以上理由有些过于浪漫情怀了。

2、列宁格勒地区是苏联最大的工业基地,占领该区可以相当程度摧毁苏联的战争潜力。

这也是重要的,但是列宁格勒周边并不具备维持其工业运转的所有资源,并且苏联主要的拖拉机工业不在列宁格勒,40年德国已经占领了丹麦和挪威,这等于封锁了列宁格勒港口,而对于摩尔曼斯克,42年之前德国海军尚能有效破坏英美对苏的支援,列宁格勒工业区的原料输入与成品输出,主要依靠本国的铁路网,在没有控制苏联铁路交通线的前提下,即便德军逼近列宁格勒,苏联也有时间将大部分工业设备向后方转移,那时该城的意义就只剩下一个牵制德军的堡垒,而史实也的确是这样。从交通上来讲,列宁格勒已经是一座废港,虽然能够控制摩尔曼斯克通往内地的铁路,但这对于德军不是最迫切的。

而希特勒南路进军的理由,及对德军南路方案的评价是:

1、乌克兰是苏联最重要粮食产区,顿巴斯是重要工业区之一,占领这个地区,可以将乌克兰的农业工业纳入德国的战时经济体系,同时瓦解苏联经济。

德国对苏联作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持久战还是速决战?阵地战还是运动战?消耗战还是歼灭战?如果是持久战、消耗战,占领该地区必然是首选,问题是德国打得起吗?

即便假设苏联会永远虚弱下去,德国人的另一阵地仍然有个强大的英联邦,以及采取敌对立场的美国,德国能不对此有考虑?既然所订战略方针就是打一场速决战,占领农业区和工业区能够马上显示短期效应吗?

苏联就没有维持数月的粮食储备?顿巴斯工业区的沦陷就足以使苏联遭受毁灭性打击?太自相矛盾了。在摧毁敌人的武装力量之前,就奢谈俘虏敌人的经济资源,这到底是战略远见还是急功近利?

2、高加索地区可以为德国提供其亟需的原油,而燃料是机械化作战的必需元素。

燃料对于德军的短期效应足够显著,但是德国41年的能源状况是怎样的呢?本国及其仆从国开采原油190万吨,利用煤合成燃料410万吨,缴获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储备油880万吨,可以说德国在短期内是不缺油的,也意味着德国的燃料能够支持一次速决的机械化作战,而此时的作战并不是坦克对坦克,而是坦克对步兵。因此石油的重要性也要向后排,至少短期内是这样的。

对于41年的德军而言,什么才是首要的作战目标呢?我对作战的排序是:1信息,2交通,3部队,而核心是部队。

首先打信息,是为了将敌人变成盲聋,形成对敌压倒性优势,摧毁敌方通信线是一种方式,最上乘的作品是摧毁敌人的信息中枢,即斩掉敌方最高指挥部,全面刺瞎刺聋敌人。

其次打交通,其战略意义自不必说,战术上也是为歼灭敌方部队而服务,如果打信息是挑瞎敌人的眼睛,打交通就是打断敌人的腿脚,使之陷入又瞎又瘫的境地接受死亡。

核心是打部队,为什么?因为一切战争归根结底是人的战争,人才是最重要的战争资源,既是战术的也是战略的,既是短期的也是长期的,既是最根本的也是最直接的,对于部队这种既有长期效应、又具短期效应的目标,其他的工业、农业、矿产、政治等目标统统要排次要位置,而闪击战的直接目的就是迅速击溃敌人的武装部队。

有人说,部队被歼灭后还可以重新动员,不过,(1)由于训练水平等缘故新动员部队素质不及原部队;(2)新动员需要时间,而闪击战给敌人的时间是最吝啬的。

莫斯科为什么会进入勃劳希奇、古德里安、曼施坦因法眼呢?我归结原因如下:

1、莫斯科是苏联国家机器的心脏,是苏联政治与军事指挥的中枢,既是苏联的大脑也是苏

联通信网的中心;

2、莫斯科是苏联辐射状铁路网的绝对中心,占领莫斯科就相当于割裂了苏联铁路网,使苏联兵力难以自由部署,物资不能有效调配,而德国就会占据兵力与物资配送的主动权,为德军下一阶段的行动奠定良好开局。

3、莫斯科拥有400多万的居民,战争潜力深厚,41年9月时周围集结了近100万军队——这是意料之中的,并且随着战役进行,苏联会陆续向此地投入准备不足的部队,而歼灭苏军主力是德军的总目标;

4、莫斯科地区的工业实力;

5、莫斯科作为首都的政治意义……

统观全局,莫斯科是这场战役的重点也是焦点,所以职业军人一开始就认同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战争进行到7月16日,古德里安攻占了莫斯科西部门户斯摩棱斯克,尽管三路进军方案消弱了中路进攻莫斯科力量,但事到如今理所当然要进攻莫斯科了。

然而希特勒却选择了乌克兰而不是莫斯科,至于其理由我在前边已评价过。勃劳希奇、哈尔德、古德里安的争取都没有用,他们屈从去执行元首的命令,我想此时最失落的不是勃劳希奇而是古德里安,作为闪击战的一代宗师,他很清醒自己正在出让战争的主动权。等到基辅会战结束时,时间已经到了9月26日,已经是俄国的秋天。

回头看看苏联方面的表现,就会明白德军失去了什么。7月10日之后,苏联人从初期的脑震荡中恢复过来,迅速改组了统帅部,新建各作战方向的指挥机构,改进了苏军作战部队的编制,改组后勤保障机构,国防委员会还加速后方建设,建立野战基地,调整陆海空交通网,修复和重建铁路……

这些活动都是以莫斯科为中心舞台进行的。虽然前期部队遭受重创,苏联利用了德国目标游离的两个半月,新动员预备役530万人,这支强大的兵力是经过莫斯科配属到全国各个战场。当一个被打伤的对手已经在舔舐伤口弥补弱点的时候,事情本身就有些棘手了。

另外在长远战略上,苏联已经开始重建工业体系,从7月到11月,苏联工业进行了东部大迁移,先后从列宁格勒地区、乌克兰等地向东转运了150多万节车厢的物资装备,共有1523个大企业迁至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

苏联已经转变了战略指导思想,他明白自己已经不可能短期内击败德国,因此彻底放弃战略进攻而转入战略防御,立足打一场后发制人的持久战,而前面的战略转变、军队改组、经济重建都服从于这一基本思想。拖下去、战争节奏放慢,就会对苏联有利,而对敌人的利是对自己的害,可以说德国的速决战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为立足于长久,苏联另一举措是结交英美,与英国签订贸易协定,与美国签订经济军事互助

协定。41年9月底,英美苏三代表开会讨论了英美向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的问题,会议签署的一个议定书规定,从1941年10月1日到1942年6月30日,美英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及其他装备物资,苏联向美英提供原料。

10月30日,美国宣布向苏联提供10亿美元无息贷款;11月,罗斯福修改武器租借法案,将目标扩大到苏联。至41年底,美国提供给苏联204架飞机、182辆坦克,英国给苏联669架飞机、487辆坦克、300多支巴祖卡,这些物资足以装备苏联2-3个方面军,而性能却优于苏制产品。英美苏的合作使希特勒的经济战更加不现实。

基辅会战结束了,尽管歼灭和俘虏了苏军达100万人,但并没有从整体上撼动苏联的战局,而德军9月面临的苏联人已经不是6月时的苏联人,苏联已经在踉跄中镇定下来。

莫斯科会战发起时已经到了10月初,对于大家已经熟知的历史我不做转述,概括来讲,德国此时集结参加莫斯科会战的兵力是原中央集团军群外加北方集团军群Hepner的第四装甲兵团,共74个师,其中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共180万人、1700辆坦克、1400架飞机、14000门火炮,但是莫斯科周围已经集结了苏联3个方面军,75个师,125万人,苏联军民已经在莫斯科以西构筑了N条防线,苏联全国已经进行了总动员。

在莫斯科歼灭敌军主力不错,但是要歼灭的是准备尚不充分的敌军部队,而不是去强碰严阵以待的敌人正面!两个月前,德军尚能在此歼灭守卫部队后陆续围歼增援部队,然而此时德军不得不去尝试攻坚战的滋味,并且打到莫斯科城下时,敌人又有时间抽调新预备队增援,10月底,苏联迎来了远东25个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的支援,恰是在苏联遭受维兹亚马和布良斯克重创之后。如果敌人的加强防御、完成动员尚且让德国人觉得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天气的变化就确切说明了时间的丧失意味着什么了。

那么,希特勒版的巴巴罗萨计划如何导致了莫斯科会战的惨败呢?

第一、战略指导思想的失误,打乱了德国装甲部队的进攻节奏,严重削弱了闪击战的效果;

第二、目标选择的失误,使德军出现三路进攻方案,部队分散,这就等于消弱了进攻莫斯科的力量,一方面德军缺少了作为后备力量的装甲部队,以保证德军的持续进攻能力,进而保持先敌运动的主动权,德国装甲部队经过激烈战斗后,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补充休整,比如博罗季诺的的战斗,而苏军主场作战往往比德军恢复得更快;另一方面,重大战役开始时必须重新集结分散的部队,集结就会出现组织效率的问题,但即便效率再高也仍比集中的部队花费时间,集结的时间就相当于赠给敌人备战的时间。

第三、形势判断的失误,德军白白浪费了黄金的两个半月,这两个半月不仅是辜负上帝的两个半月,而且是辜负古德里安的两个半月。

42年及之后的战局都是处在这个宏观背景之下的,苏联战场的制高点——莫斯科始终为苏联人所掌握,列宁格勒的工业迁移并没有伤及苏联筋骨,而始终占据乌克兰农业区和顿巴斯工业区的希特勒却被迫一步步将其放弃。成功将战争拖到43年的苏联人,已经远不是41

年的苏联人,而德国人已经处在战略上的极大被动,只能依靠战术的主动来寻找获胜机会。44年,德国临近筋疲力尽了,一个小型强国的短期效应已经释放完毕,下面就是一个大型国家的长期效应的表演时间了。

对于整场苏德战争,我觉得莫斯科会战中的一个片段可以作为其缩影:获胜后向莫斯科挺进的坦克集群中,夹杂着一辆小吉普,吉普车顶装着一只喇叭,边行进边倾情放送着瓦格纳的交响乐,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回来。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致命的战略错误

1.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犯下几次致命的战略错误 苏德战争是二战的主战场,因为这个战场牵制住了轴心国中最厉害 的国家---法西斯德国的陆军的主力部队,苏德战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 个欧洲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败,因此希特勒在这个战场上 的战略失误直接导致纳粹德国的灭亡和轴心国的战败。 1.1. 希特勒在入侵苏联时间安排上的战略失误 1941年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导致希特勒推迟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六周的时间,从而对于日后对苏联的进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个不祥之兆,暗示着德国在苏联战场上被打败。 希特勒在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下达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的最后命令。《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做好准备……通过一次快速进剿制服苏联”。进攻的时间确定在一九四一年五月。但是希特勒并没有能够遵守他所规定的进攻时间。因为,在此期间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三月间,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加入了三国(德—意—日)条约同盟。有了此种背景,希特勒决定去援助在希腊的墨索里尼。然而,就在条约签立后不久,贝尔格莱德的亲英派和英国签订了互相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约。因此,希特勒决定先打南斯拉夫,然后再去教训希腊。 四月六日,对南战争开始了。四月十七日,南斯拉夫军队缴械投降;四月二十一日,希腊军队步了南军的后尘。占领了希腊半岛和克里特岛之后,希特勒赢得了优越的战略地位,既可以从这里直取苏伊士运河,又可以从这里去进攻苏联。但是,另一方面他却因此而失掉了六周的时间,这对于日后对苏联的进剿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由于巴尔干出现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使希特勒失掉了六周的时间去侵略苏联的话,这样德军就有四个多月的时间来消灭苏联了,这对于擅长使用闪电战突袭的德军来说,有四个月的时间,确切的说应该有20周的时间来收拾苏联已经足够了。 1.2. 希特勒在列宁格勒会战中的战略失误 希特勒想把列宁格勒从世界地图上抹掉,他下令将列宁格勒四面围困并以重炮向城内轰击,如果苏联人宣布投降,应该予以拒绝。在列宁格勒城前,德军的挺进也因受到顽强的抵抗而陷于停滞状态。希特勒下令将列宁格勒四面围困并以的。但是,苏联人成功地通过拉多加湖给城市提供了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国发起的原因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1 —20 12 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056R37AGP 课程名称:欧洲五百年史改卷教师: 学号:103010015 姓名:侯芳芳得分: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国发起的原因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是由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为什么在德国会出现法西斯专政?其根源是什么?本文通过从经济危机,德国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来探讨德国法西斯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关键词:德国;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破坏剧烈、情况复杂、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成和爆发不能简单地看成只是经济危机引起的,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的,经济危机只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导火索。其中,德、意、日法西斯的兴起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导致了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30年代经济危机只是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加速了法西斯的兴起。法西斯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经济危机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 1929年10月下旬,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风暴首先猛烈地袭击美国,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一次的危机持续到1933年,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这次危机波及范围广、失业率高持续时间长,使它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德国对美国经济的严重依赖,自1929年从美国华尔街开始的经济危机波及到德国后,德国遭到了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要沉重得多的打击,成为了危机的主要受害者。 面对德国历史上最尖锐、最深刻、最持久的危机,资本主义原来的自由放任主义显然已经失去了效力。德国共产党在领导工农运动的过程中,其影响和威望

关于苏德战争爆发的简析

关于苏德战争爆发的简析 通过本学期《二战简史》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二战的知识。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更多的关于二战的历史,可以对认识当前世界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就以我对二战中苏德战争的了解分析一下德国在开战之初为什么会以非常之快 的速度侵入苏联达600多公里。当然苏联最后还是的打赢了“卫国战争”,但其在战争之初的反应还是很让人担心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160个整编师同时向苏联边境发起了猛烈进攻,然而苏联方面仅仅在三个小时之前才发布了战备命令。德国为了准备这场突袭从5月25日就开始从西线战场撤下500多万人运往苏联西部边境,然而苏联对这些动作似乎有点视而不见抑或根本没放在心上,这是为什么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根据我的一下看法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分析两国之间的战争必然要分析一下交战国双方的各方面情况。 我们知道苏联在一战期间就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二战时期已经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国家结构和国内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军事和经济实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斯大林对爆发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二战很不感兴趣,并且他自己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相互竞争的工具,作为社会主义的苏联不应该参与进去。早在德国闪击波兰的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就与希特勒就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当然斯大林也并没有糊涂到对德国的扩张不存一点戒心。斯大林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也在苏联西部边境囤积重兵以备万一。而且在德国突袭苏联之前,苏联情报部门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捕捉到了德国想要入侵苏联的意图,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斯大林对这些情报似乎并没有在意。仔细分析一下,由于斯大林对苏联的绝对领导,而且斯大林个人脾气相当暴躁。导致其下属虽然得到了一些情报,但是都没有比较确凿的证据,递交报告的时候生怕被斯大林责难,所以言辞并不是那么确定,有时还会自己推翻自己找到的证据。当时最影响斯大林判断的就是1940年11月12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访问德国所带来的信息,斯大林据此判断德国在解决完英国之前不会入侵苏联,然而希特勒却在这次访问之后下定决心要入侵苏联。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斯大林个人的判断失误和其性格上的问题确实影响了本次战争的发展。 然而影响苏联战争布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特勒高超的战争欺诈术,在希特勒下定决心要入侵苏联之后就使用各种欺骗手段来蒙住苏联,干扰斯大林的判断。希特勒的情报部门甚至故意泄露消息说重兵东移就是对进攻英国的最大佯动。受到这种欺诈术的影响,在德国入侵的前一天苏联还通过火车向德国运送大量的战备物资,继续谨慎地履行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协议。 当然以上的分析仅仅建立在苏联对德国的入侵几乎毫无防备的基础上的。当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的开始阶段,苏联军队战斗力也着实令人担忧。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仔细分析一下苏联在30年代爆发的大清洗运动,不难得出部分原因。由于斯大林的一些政治目的,残害了一大批高级军官,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加上苏联当时的国防工业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一些差距,所以在面对士气极盛的德国军队的时候显然有点力不从心。 分析战争的目的就是避免历史重演,也避免在以后的战争中犯下类似的错误,我们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周边及国际环境相当复杂。虽然我们一直倡导和平发展,但并不是完全远离战争。我们不能犯下苏联时期过于乐观迁就敌人的错误。要时刻保持军队的高战斗力,不能因为和平的现实而放松警惕。对待日本这个曾经的侵略者,要保持200%的警惕特别是在现在其在极力的冲击着战后的和平体制。

二战后世界局部战争

1) 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 (1946.12.29-1954.7.21)〖2〗 2) 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 1948.5.15-1949.7)〖3〗 3) 美国侵朝战争(1950.6.25-1953.7.27); 〖4〗 4) 美国雇佣军自洪都拉斯入侵危地马拉, 推翻阿本斯合法政府(1954.6.18)〖5〗 5) 英法以色列侵略埃及的苏彝士运河战争(1956.10.29-11.6); 6) 联合国军进驻刚果(1960.7-1964.6.30) 由比出兵刚果引起 7) 美国侵越战争(1961.5.11-1963; 1964-1968; 1969-1973.1.27); 〖6〗 8) 美国海军陆战队武装干涉多米尼加内政(1965.4.28-9.3)〖7〗 9) “六五”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6.5-6.10) 10) 柬埔寨人民抗美救国战争(1970.4.30-1975-4.19) 11) 安哥拉战争(1975-1976 苏古巴支持安人运, 1992- ) 〖8〗 12) 苏古武装干涉安哥拉(1975.7-1988.8.22)〖9〗 13) 苏古支持的雇佣军入侵扎伊尔的沙巴战争(1977.3.8-5.26) 14) 越南侵略柬埔寨战争(1979.12.25-1989.9); 15) 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1979.12.27-1989.2.15); 16) 南非入侵安哥拉(1981.8-1988.8.22); 17) 马岛战争(1982.4.2-6.14)〖10〗 18)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6.4-1985.6) 19) 美国侵略格林那达的战争(1983.10.25-12.12); 20) 美国入侵巴拿马(1989.12.20) (捉拿诺列加) 21) 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战争(1990.8.2-8.3) 2. 帝国主义殖民统治遗留问题引起的战争, 多数由于民族的或宗教的领土的纷争引起的 1) 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10.25-1949.1.1); 2) 巴基斯坦阿富汗武装冲突(1955) 3) 尼加拉瓜与哥斯达黎加战争(1955) 4) 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边境冲突(1957) 5) 中印边界战争(1962.10.20-11.21)〖11〗 6) 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领土边境武装冲突(1963.9-10沙漠战争; 1976.3-1983.2)〖12〗 7)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武装冲突(1963-1965) 8)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武装冲突(1964) 9) 索马里与肯尼亚边境武装冲突(1964-1967) 10) 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8.25-9.23); 11) 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足球战争”(1969) 12) 约巴武装冲突(1970.9-1971.7)〖13〗 13) 叙利亚约旦边境冲突(1971-1980) 14) 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11.21-12.17); 15) 坦桑尼亚与乌干达战争(1972、197810.30-1979.11.中) 16) 伊拉克科威特边境武装冲突(1973) 17)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 (1973.10.6-10.24) 18) 土尔其武装干涉塞埔路斯(1974) 19) 叙利亚干涉黎巴嫩内战(1975-1976)〖14〗

二战德军火炮大全4重炮

105毫米leFH 43 重炮 性能: 口径:105毫米 出膛初速度:610米/秒 有效射程:13000米 说明: 105毫米leFH 43 重炮是德国为了取代德国国防军中的标准野战榴弹炮105mm le.FH 18而研制的,坚固的Skoda工厂(被德国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军工厂)发展了FH 43,105毫米leFH 43 重炮最明显的特点是:采用了类似88毫米高射炮的四轮炮架,可以360度环向射击,火炮采用当时先进的液压系统,使火炮射击时非常稳定,精确度很高。该炮仅仅制造出几门实验的样炮,限于二战战局的恶化,该炮计划没有进一步实现,没有来得及生产,所以照片找不到! 105毫米leFH 44 重炮 性能: 口径:105毫米 炮弹重;14.97公斤 出膛初速度:655米/秒 有效射程:14250米 说明: 105毫米leFH 44 重炮,也是德国为了取代德国国防军中的标准野战榴弹炮105毫米 le.FH 18而研制的,德国的克虏伯公司仅仅制造了2门样炮,性能上比捷克斯洛伐克的Skoda工厂研制的105毫米leFH 43 重炮强,其炮架则是五花八门。主要原因是:希特勒希望新型重炮必需使用现有火炮的零部件,今天看来有点火炮通用化、模块化的思路。按照希特勒的最高指示,克虏伯公司给105毫米leFH 44 重炮配置了以下火炮的炮架:105毫米 le. FH 18/40榴弹炮的炮架、105毫米 le. FH 42 榴弹炮的炮架、88mm Pak 43反坦克炮的炮架。由于该炮采用不同炮架后,重量增加较多,机动性下降,所以德国克虏伯公司没有进一步发展。照片现在找不到。 128毫米K 43 重炮 说明: 为了在火炮上赶超苏联的122毫米火炮,德国人决定发展128毫米K 43 重炮,它将使用与128毫米Flak 40重型防空炮相同的身管和炮膛。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Skoda工厂生产了一门试验的原型炮,采用交错十字型炮架。但是仅仅制造一门就终止了。因为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发展的类似重炮已经走在Skoda工厂的前面。不过Skoda工厂生产的唯一一门128毫米K 43 的原型炮计划是安装在黑豹坦克的第12种实验型号Grille 12 上面的。限于战局恶化,128毫米K 43没有量产,而计划装备128毫米K 43黑豹Grille 12型也仅仅停留在计划图纸阶段,没有量产。照片找不到,因为只制造一门,已经毁于战火。 另外说明:德国的黑豹还有一些计划型号及其计划装备的火炮列表,从俄罗斯找的: Grille 10* 88mm Flak 37 L/56 (ранний) 88mm Flak 41 L/75 (поздний)Panzer IV / Sd.Kfz.9 Grille 10 88mm Flak 37/41. Panther Grille 10 100mm K. Panther Grille 10 105mm leFH 43/35. Panther Grille 12 128mm K 43/44. Panther Grille 15 150mm sFH 43/44. Panther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失败的战略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失败的战略原因 内容摘要:德军虽在在一战中表现出了其高超的战争技巧,与战争一开始就以一己之力对抗数个欧洲强国。单就战场上的表现来看德军无疑是出色的,然而战术上的高超并不能掩盖其上层多次战略上的失误。本文拟从施里芬计划入手,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德军的战略性失误。 关键词:一战;德军;战略;失败 作为大战的发起者,德意志第二帝国虽然是战败者,但德意志帝国军队的战术素养却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其将领素质也高于协约国诸将。抛开其他一切因素,单就战争本身而言德军其实有较大的胜率的,然而其最终的失败则是由各种综合原因决定的,而其大战略上的失误则要对其失败负相当的责任。 首先一战期间德国的几位主要盟友在四年的战争中基本没帮上什么忙。德国最亲密的盟友奥匈帝国,虽然是欧洲史上存在了近千年的老牌强国,但到了20世纪奥匈帝国的实力已远远不如以前,帝国的二元化造成了中央集权的衰退,帝国大杂烩式的军队的战斗力也就不言而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奥匈军队甚至在对阵“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罗斯帝国,以及撑死只能称得上是巴尔干地区小霸的塞尔维亚时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在开战的第一年便

先后折戟巴尔干喀尔巴阡山脉,元气大伤,彻底沦为了德国的附庸,奥匈帝国在西线战局中毫无建树,在意大利和东欧战区也只能依靠德国才能发动进攻,这也就更谈不上为德国在东线分压。德国的另一个盟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是一个存在了千年的老牌强国,但同样,在20世纪,当年攻陷“永恒之城”君士坦丁堡的荣光已不再,土耳其的实力也是相见不如怀念,几乎可以说是整个战争中实力最弱的一个主要参战国。土耳其同样也需要德国的援助——土军大部分部队都配有德国指挥官这点便可以证明;土耳其在战争中不多的成绩便是成功地守住了加利波利半岛以及在沙皇俄国崩溃后成功在东线进行了扩张,但这些战果也在英军攻占巴格达后灰飞烟灭。至于类似于保加利亚这样的巴尔干小国,同样也帮不上德国任何忙,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战果便是和德国一同攻占了罗马尼亚,仅此而已。综上所述,德国的几个主要盟友实力都过于弱小,以至于使德国必须在全欧洲范围内协助这些盟友去完成那些对于德国战略价值不大的战役,而不能集中兵力于西线解决主要的敌人英国和法国。 除了盟友的弱小,德国自身在战略上的失误则更是致命,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1914年重要的,几乎可以说是一战西线最后的一场运动战——马恩河战役。而其一系列战略失误的开始,则要从著名的施里芬计划谈起。 德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制定了应对欧洲战事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计划”,由德国名将施里芬以及小毛奇花费数十年时间修订完成。施里芬伯爵在1981年接替老毛奇成为德参谋总长之后,一改老毛奇

荧幕德国 推荐十部经典的二战电影

荧幕德国推荐十部经典的二战电影 点击蓝字“人民网德语视界”成为用户,关注公号更多精彩!虽然已经度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三天假期,但是关于历史,我们其实一直需要增加了解,需要怀有敬畏之心。喜欢电影的你快快看过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10部二战题材的德语电影,以及5部其他语种经典电影!其中几部电影获得了包括奥斯卡奖在内的国际奖项,可谓部部惊心、发人深省。 10部德国电影 1. 伪钞制造者Die F?lscherProduktionsland Deutschland, ?sterreich国家德国,奥地利Originalsprache Deutsch语言德语Erscheinungsjahr 2007年份2007L?nge 95 Minuten时长95分钟Regie Stefan Ruzowitzky导演斯戴芬·卢佐维茨基 电影记录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36年。纳粹分子命令集中营中的犯人大量伪造外国货币,妄图以此来破坏英国的经济。曾是欧洲最老奸巨猾的“伪造商”萨利在战前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但是进入集中营后,死亡威胁却激发起他强烈的求生意志。他以自己的特殊技艺做筹码,三番五次跟德国军官“谈条件”,以挽救更多同胞的生命。 2. 浪潮Die Welle

Produktionsland Deutschland国家德国Originalsprache Deutsch语言德语Erscheinungsjahr 2008年份2008L?nge 107 Minuten时长107分钟Regie Dennis Gansel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中学教师文格尔在“独裁政治”课上突发灵感,与学生做起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将这次活动命名为“浪潮”。在短短的几天里,浪潮组织不断壮大,一发不可收拾。终于,文格尔惊觉场面已经失控,召集所有学生,宣布课程就此结束。然而游戏戛然而止的一刻,令所有人感到的不仅仅是震惊,还有不寒而栗的恐惧…… 3. 铁十字勋章Steiner - Das Eiserne KreuzProduktionsland Deutschland, Jugoslawien国家西德,南斯拉夫Originalsprache Englisch语言英语Erscheinungsjahr 1977年份1977L?nge 132 Minuten时长132分钟Regie Sam Peckinpah导演山姆·佩金法 该片从德军的角度回顾了在1943年东部战场的一段血腥经历,围绕着一个厌战老兵和一个以谋取铁十字勋章作为人生目标的贵族军官展开。两人的几番较量,代表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终极走向。 4. 布达佩斯之恋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 Gloomy Sunday Produktionsland Deutschland国家德国Originalsprache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岳麓版习题精选四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岳麓版习题精选四 第1题【单选题】 下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诺曼底登陆②德国突袭波兰 ③慕尼黑阴谋④日本偷袭珍珠港 A、②①③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人们刚从一个炮火连天的战场走出来,就跨入了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昨天还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今天就形同陌路,成了对抗的冤家。”“一个炮火连天的战场”和“没有硝烟的战场”分别指的是什么战争的战场(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科索沃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这个国家曾被称为“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文艺复兴从这里起源。但是,它也曾走上法西斯的道路。这个国家是( ) A、意大利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今天,我们祈祷和平永在。历史上的战争都是有原因,我们要能够找到原因,避免战争再度发生。下列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A、《战争与和平》──拿破仑对外战争 B、《凡尔赛合约》──凡尔登战役 C、慕尼黑会议──德国闪击波兰 D、杜鲁门主义出台──科索沃战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以强凌弱”“强权即真理”的强盗思想,至今依然被某些集团和个人有意或无意地推崇、实践着,这无疑是人类的悲哀。下列史实中,体现“悲哀”的有( ) ①《九国公约》的签署②《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③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④科索沃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是一幅世界名画,其内容反映的是( ) A、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在埃塞俄比亚灭绝人性地释放毒气 B、德意法西斯轰炸西班牙的格尔尼卡

二战德军战斗序列

二战德军战斗序列 二战德军战斗序列 德国空军控制下地面作战部队: 空军野战师(LUFTWAFFEFLELDDIVISIONS) 第1~22空军野战师 第1~7空降师,第8 (只有团级大小)、9、10空降师(只有团级大小)、11空降师 第7航空降师(1943年改编成第1空降师) 第22、91空运师 山地师: 第1~9山地师 第6SS、7SS、13SS、21SS、23SS、24SS山地师 骑兵师: 第1骑兵师(1942年1月改编第24装甲师) 第1、2哥萨克骑兵师 第8SS、22SS骑兵师 轻装师: 第5、90、99轻装师 第164、999非洲轻装师 猎兵师(Jager): 第1Ski、5、8、28、42、97、100、101、104、114、117、118猎兵师装甲掷弹兵师: GROSSDEUTSCHLAND大德意志、BRANDENBURG装甲掷弹兵师

第3、10、15、16、18、25、29、60、90、116、128、233装甲掷弹兵师 第4SS警察装甲掷弹兵师 第16SS(REICHSFUHRER)、17SS(VONBERLICHINGEN)、18SS(HORSTWESSEL)、23SS (NEDERLAND)、34SS (LANDSTURMNEDERLAND)装甲掷弹师 装甲师: 第1~27装甲师 第116、155、178、179、232、233、273装甲师 CLAUSEWITZ、FELDHERRNHALL第1-2、JUTERBOG、KURMARK、LEHR、MUNCHEBERG、 NORWEGEN、SCHLESIEN、TATRA、DONAU、THURINGEN、WESTFALEN、KURLAND、 1SS、2SS、 3SS、5SS、9SS、10SS、12SS、26SS装甲师 HERMAN?GOERIN伞兵装甲师 第2~12步兵师 第14、17、19、20、21、23、25、26、36、39步兵师 第31、32、43、44装甲师 第44空降师(1944年由第44装甲师改编而成) 3个装甲旅 步兵师: 第1~36,38、39、41,44~~50,52,56~62,64、65,68~79,81~89,92、 93,95~98,100~102,106,110~113,121~123,125、 126步兵师 第129、131、132、134、137、148、153、、159、161、162、163步兵师 第166、433、154、182、174后备步兵师

二战爆发后_德国的第一次失败究竟是哪一个战役_

释:“当时叫阿比西尼亚,它位于北非东部,扼红海南大门,是当时北非唯一的独立国家。”本句无疑告诉人们埃塞俄比亚是北非国家。 我们知道,按照方位,一般地把非洲分为北非、东非、南非、中非和西非五部分。北非指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地区,通常包括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西撒哈拉和加那利群岛。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位于地中海沿岸,历史上同西亚人民有密切往来,在人种、语言、文化、宗教方面与西亚十分相似,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普遍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也称这些国家为阿拉伯国家。而东非主要指非洲东部地区,通常包括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乌干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和塞舌尔等国家和地区。这里的地理位置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红海、印度洋沿岸,地势较高,由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非高原组成,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地势与北非都有很大差异;而埃塞俄比亚的居民主要是阿姆哈拉人,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信科普特基督教,还有部分加拉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科普特基督教为国教,通用英语,这也与北非国家不同。 查《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现代史》1984年版,都把埃塞俄比亚列入东非国家之列。现行初中地理教科书也没有把它列入北非国家之中。 我认为历史、地理两科应该统一起来为好,不能给学生造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的印象,应该恢复埃塞俄比亚属东非国家之说。这样,课本的注释中“(埃塞俄比亚)是当时北非唯一的独立国家”也就不确切了。 (河北省南宫中学 郑世磊)二十六、 “实质”不尽然 课本第45页:“美国的‘中立’,实质上也是一种绥靖。”实际上美国的四个中立法案并非都具有绥靖性质。 (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 王才清)二十七、 《慕尼黑协定》 课本第50页:“同年(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把这种作法称为‘慕尼黑阴谋’。”笔者认为以上所述容易使人误认为《慕尼黑协定》只规定了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而无其他内容。不独有偶,《教学参考书》第117页“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了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的说法,就更使人有这种误解。那么,《慕尼黑协定》是不是只出卖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呢?答案是否定的。 课本第51页《二战前法西斯德国的扩张》图用图例清楚地标明1938年10月德国除了占领捷克西北的苏台德地区之外,还占领了许多其他地区。 《世界现代史》(王春良、祝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说:(《慕尼黑协定》)协定的基本内容是:“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月1日开始从苏台德区等地‘撤退’,10月10日完成。目前存在的任何设备不得破坏,无偿移交给德国。”在这里用了个“等”字,说明割让的并非只是苏台德地区。 《中学历史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也明确指出:(《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区和居住多数德意志人的其他地区割让给德国。(山东省肥城一中 李海军) (山东省肥城六中 韩爱丽)二十八、 图例不一 图例得到统一。 (河南省宁陵县高级中学 代玉东)二十九、二战爆发后,德国的第一次 失败究竟是哪一个战役? 课本第54页讲到莫斯科战役时说:“这是大战开始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大失败。”但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第126页在讲到“不列颠之战”时又说:“希特勒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不能实现,是法西斯德国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那么究竟这两个战役哪一个才是希特勒自发动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大失败呢? 笔者认为,“不列颠之战”是希特勒德国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理由有: 第一,从时间上看,“不列颠之战”发生于1940年秋至1940年11月,而莫斯科战役发生于1941年秋至1942年初。显然,莫斯科战役晚于“不列颠空战”。 第二,从战略角度看,希特勒制定了独霸 ? 9 3 ?

苦撑待变:国民政府差点在二战中与德国结盟

1940年7-9月,国际环境突变,中国抗战进入“最大最危之关键” 抗战进入1940年,汪精卫投敌所引发的政治动荡尚未平复,更大的危机接踵而来。这年6月份,欧战形势急转直下,英法两国在德军锐利攻势下一败涂地。影响所及,6月份,法国对日绥靖,宣布滇越铁路停止向中国运输物资;稍后,德军攻入巴黎,法国投降;7月份,英国对日绥靖,宣布对中国关闭滇缅路,甚至还劝中国与日本“言和”。 至此,中国进出口的主要运输通道,已全部丧失。更要命的是,这一年国内恰逢歉收,国统区15省减收了20%;主要产米区四川减收了50%。两种因素共同刺激,自5月份起,重庆的稻谷物价指数暴涨,至12月份,涨了整整5倍;而此前抗战三年,仅涨了一倍。①6月22日,蒋介石在日记中感叹,“三年来以今日为最大最危之关键也”;7月13日,蒋介石又言:“自七月至九月,此三个月间,实为最严重之时期,而以国际变态与社会心理二者之关系最大也!” 滇越路与滇缅路的关闭,实际上还只是危机的表面;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中国的抗战前途,在于寻求战事的国际化。而欧战形势的变化,使这种寻求抗战国际化的努力有破产的危险。② 自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即已意识到,单纯依靠自身落后农业国的力量,并不足以战胜强大的工业国日本。故其战略,自始至终都是“苦撑待变”。对这种“苦撑”所待之“变”,蒋介石在1939年曾有明确的表述: “我们抗战的目的,率直言之就是要与欧洲战争—世界战争同时结束,亦即是说中日问题要与世界问题同时解决,……否则,世界问题不能解决,中国问题也就不能解决,而我们中国依旧不能脱离次殖民地的地位。因此,中国抗战在时间上,尤其最后问题的解决上一定要和世界战争连结起来,使远东问题与欧洲问题,随今日东亚、西欧战争之终结而同时解决。”③为将这一“苦撑待变”战略具体付诸实施,1938年4月,国民政府拟定了“惟以日本为敌”的外交方针,但在策略上,首重美英法,对德意等国则取争取态度。次年,欧战爆发,蒋介石判断,以英法为首的“民主国阵营”必胜,德国阵营必败,故在外交策略上,更进一步亲近英法、疏远德意。也就是说,“中日问题要与世界问题同时解决”这一战略,是以英法为首的“民主国阵营”在欧战中获胜为前提的。如今法国宣布投降,英军节节败退至本土决战的地步,蒋介石所拟定的“亲近英法、疏远德意”的外交策略,似已走到了破产边缘,故而受到了国民政府高层一致的怀疑与责难,各种反蒋暗流也借机秘密串连运作。 大约同期,中苏关系也已趋冷。“在194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救很少或者没有。”同时,苏联还在积极与日本进行接触,“1940年7月,当莫洛托夫在与日本驻苏大使讨论双方缔结中立条约之可能性时,就苏联援华问题表示,由于苏联忙于本国国防,对华援助是微不足道的。”④ 1940年,河北,八路军根据地的儿童团员们被组织起来,欢迎来访的美国军事观察员 谨慎与投机并举,使中国顺利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核心成员 作为应对,1940年6月22日,蒋介石召集国府高层会议,决定对德国采取“以友义之而不敌视”的外交方针。但在提升对德友好关系的同时,蒋并没有放弃亲近美英法阵营的立场。7月初的国民党五届七中全会上,蒋仍强调,亲近美英法的外交立场,“到现在还是颠扑不破,应该贯彻坚持”,理由是“英法在太平洋的力量原极有限,与远东问题有关的主要势力是美苏。它们均未卷入欧战。”⑤ 不过,蒋的看法,并不能得到党内高层的认同。毕竟,德军正摧枯拉朽般碾压英法,而英法,则正在对日绥靖破坏中国抗战。7月18日,在国防最高委员会第三十六次常务委员会上,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概况和影响

考点: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概况和影响 时间:1941年6月。 概况:德军进攻苏联,不到几个月,德军便占领了苏联大片领土,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使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没能得逞。 影响:德国进攻苏联,二战规模扩大。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军民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二战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例题1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常“不宣而战”。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对下列哪一国家“不宣而战”?() A.法国 B.英国 C.苏联 D.美国 答案:C 解析:题干中“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然进攻苏联。故选C。 例题2莫斯科是个英雄城市,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C.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 D.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答案:B 解析: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答案B。 1.苏德战争爆发后,领导苏联进行莫斯科保卫战并取得胜利的是() A.列宁 B.斯大林

C.罗斯福 D.丘吉尔 2.2015年召开了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这次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于() A.德国突袭波兰 B.德国东侵苏联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莫斯科保卫战 3.以下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的是() A.幕尼黑会议 B.德国进攻波兰 C.英法对德宣战 D.德国东侵苏联 4.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据此回答:对苏德战争的初期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军占领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 B.德军占领了苏联的斯大林格勒 C.苏联军民坚决抗击,节节胜利 D.德军攻陷了苏联首都莫斯科

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教学案

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课程标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一、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局部战争) 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5年,意大利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________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2.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来,德、意直接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______________。1939年,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3.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日本又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________。 4.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扩张。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吞并了____________。 5.德、意、日结成同盟。德、意、日三国于1936~1937年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轴心,以反共产主义的名义结成同盟,增强了法西斯的力量,使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愈加迫近。 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1.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最早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 2.共产国际七大: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就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 3.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战:顽强抗击入侵的意军,沦陷后继续坚持____________。 4.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____________”奔赴西班牙作战。 三、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 1.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1)含义:对法西斯侵略行为采取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 ①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②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不包括禁运________等战略物资。 ③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英、法发起27个国家缔结《______________》,以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名义,纵容法西斯扩张。 ④绥靖政策的顶峰——______________: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导致了西方大国与苏联的互不信任,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美国推行“中立法案” (1)原因:处于孤立主义思潮中的美国,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2)制定和修改:1935年制定“____________”,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修改“中立法案”,把禁运的范围扩大到发生内战的国家的交战双方。 四、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1.苏德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德军的指挥序列和德军战斗序列

德军的指挥序列和德军战斗序列 德军的指挥序列 一、德国武装力量统帅机构(1939—1945年) 元首、帝国总理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希特勒 党卫队指挥部领袖希姆莱(1939.1.6—1945.4.25) 国防军统帅部最高统帅希特勒 参谋长凯特尔元帅(1939.9.1—1945.5.8) 武器弹药部部长托特(1940.3.17—1942.2.8) 施佩尔(1942.2.9—1945.5.8) 国防部部长戈林帝国元帅(1939.8.30起) 二、战争初期国防军作战序列 国防军统帅部 元首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希特勒 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大将 国防处处长瓦利蒙特 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 参谋长哈尔德中将 集团军群司令部 集团军司令部 军司令部 师 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雷德尔元帅 参谋长施尼温德 海军集群司令部

舰队司令 分舰队司令 海岸司令 潜艇舰队司令 驱逐舰舰队司令 鱼雷艇舰队司令 扫雷艇舰队司令 巡逻艇舰队司令 空军总司令部 总司令戈林帝国元帅 参谋长耶顺内克 航空队司令部 航空师 侦察机、战斗机、歼击机、驱逐机、俯冲轰炸机编队空军省分区司令部 三、1939年9月德国陆军战斗序列 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 参谋长哈尔德中将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大将 第8集团军总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上将 第10集团军总司令赖兴瑙上将 第14集团军总司令利斯特上将 第4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勒尔上将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大将 第3集团军总司令屈希勒上将 第4集团军总司令克卢格上将 第l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凯塞林上将

二战时期德国主要领导及事件

German Leaders in World WarⅡ Hermann Goering (赫尔曼·戈林)- Number 2 Leader Hermann Goering was a German politician, military leader, and leading member of the Nazi Party (NSDAP). A veteran of World War I as an ace(王牌)fighter pilot, he was a recipient of the coveted Pour le Mérite, also known as "the Blue Max"(蓝马克勋章). He was the last commander of Jagdgeschwader(战斗机联队)1, the fighter wing once led by Manfred von Richthofen(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the Red Baron"(红男爵). A member of the NSDAP from its early days, Goering was wounded in 1923 during the failed coup known as the Beer-Hall Putsch(啤酒馆政变,慕尼黑暴动). He suffered from a lifelong addiction to morphine(吗啡)after being treated with the drug for his injuries. He founded the Gestapo(盖世太保)in 1933. Goering was appointed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Luftwaffe (air force) in 1935, a position he held until the final days of World War II. Adolf Hitler promoted him to the rank of Reichsmarschall(帝国元帅), a rank senior to all other Wehrmacht commanders, and in 1941 Hitler designated him as his successor(继承人)and deputy in all his offices. Goering 's standing with Hitler was greatly reduced by 1942, with the air force unable to fulfill its commitments and the German war effort stumbling on both fronts. Goering largely withdrew(撤出)from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scene and focused on the acquisition of property and artwork, much of which was confiscated(没收)from Jewish victims of the Holocaust. Informed on 22 April 1945 that Hitler intended to commit suicide, Goering sent a telegram to Hitler asking to assume control of the Reich(德意志帝国). Hitler then removed Goering from all his positions, expelled him from the party, and ordered his arrest. After World War II, Goering was convicted(定罪)of war crimes and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t the Nuremberg Trials. He was sentenced to death by hanging, but committed suicide by ingesting cyanide(吞食氰化物)the night before the sentence was to be carried out. Joseph Goebbels (约瑟夫·戈培尔)- Propaganda Expert Joseph Goebbels was a German politician and Reich Minister of Propaganda in Nazi Germany from 1933 to 1945. As one of Adolf Hitler's closest associates and most devout (忠实的)followers, he was known for his zealous orations(激情的演说)and anti-Semitism(反犹太主义). Goebbels rose to power in 1933 along with Hitler and the Nazi Party and he was appointed Propaganda Minister. One of his first acts was the burning of books. He exerted totalitarian(集权主义)control over the media, arts and information in Germany. From the beginning of his tenure(任期), Goebbels organized attacks on German Jews, commencing with the one-day boycott(联合抵制)of Jewish businessmen, doctors, and lawy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