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同步导学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同步导学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同步导学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同步导学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同步导学

文本导学

【目标引领】

一、基础目标

1.理解全球化、本土化、复兴等概念的内涵。

2.掌握词语:快捷、涉足、烹饪、克隆等。

3.了解麦当劳是被地方化了的、中国版的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二、发展目标

1.了解文化的互动造成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对文化内涵理解的差异。

2.理解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化传播策略的运用与选择。

3.明白文化的本土化的同时也是文化的全球化的过程。【过程记录】

一、预习

1.识记词义

全球化:指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

快捷:速度快;行动敏捷。

本土化:继承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复兴:衰落后再兴盛起来。

克隆:原意是小树枝,引申意为无性繁殖。日常用语中常用“克隆”形容人具有相同的外貌或一样的行为。

2.预习过程中感到不理解的问题:

二、学习

1.中国人和美国人对麦当劳的看法有何不同?这表明了什么?

2.麦当劳在进入中国市场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3.麦当劳地方化过程给我们以何启示?

4.如何正确认识在全球化中的文化冲撞?

三、质疑

1.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的变迁过程,即在文化冲撞中的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2.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记下来认真思考,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解释下列概念。

全球化

本土化

克隆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而麦当劳所宣扬的企业哲学,即质量,服务,洁净和价格,则又是中国政府倡导的企业现代化努力方向的典范之一。

B、低收入者的偶尔光顾,不会因此露穷;而高收入者的经常涉足,也难于因此显富。

C、麦当劳店堂里宜人的温控环境和悦耳的轻音乐,使不少中国顾客把麦当劳作为闲聊、会友、亲朋团聚、举行个人或家庭庆典仪式甚至某些学者读书写作的好地方。

D、让一些店员充当“麦当劳阿姨”或“麦当劳叔叔”的角色,专门接待儿童顾客,与他们建立密切的关系,是北京麦当劳的一个重要营销策略。

(二)佳句品读

文句:

理由:

(三)文段理解

本文是节选,有所改动。请阅读下列的部分原文,完成1~4题。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近年来人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由华琛主持的“麦当劳在东亚”的研究,就是这一热门话题的一例。根据上述研究,华琛编著了题为《金双拱门东进:麦当劳在东

亚》一书。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阎云翔的《麦当劳在北京:美国文化的地方化》的论文便是该书的第一章。论文讲述了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是如何在互动中将这一原本“地道”的美国饮食文化赋予了中国文化的意义。北京的麦当劳成为被地方化的、中国版的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的好场所。被美国大众视为出售廉价餐食的麦当劳,在北京则成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可以就餐的地方,而对收入不高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偶尔可以光顾。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符号意义更为重要。麦当劳也同时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的“现代化幸福生活”的象征之一。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对那些有着高收入并希望多接触外边世界的年轻的中国人来说,光顾麦当劳成为他们新生活的方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参与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中国人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外国餐桌行为文化。

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虽然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国式,但为了扩大营销,他们加促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他们努力在中国百姓面前把北京麦当劳塑造成中国的麦当劳公司,即地方企业的形象。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学校和地方建立特殊联系等等。

总之,在中国消费者、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和店员的互动中,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国文化”。

其实,麦当劳地方化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重要

内容之一。

“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是指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撞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吸纳。人类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互动与人类社会有着同样长的历史。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趋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冲撞和互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非有哪一个是完全被动的。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之说,不论对反对者或者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作为生物体的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被克隆,但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永远是不可能被克隆的。

1.对下列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土化”就是“地方化”。

B、“中国版”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相同。

C、“全球化”也就是“全盘西化”。

D、“美国式”即“美国文化”。

2.对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老百姓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

B、中国老百姓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美国文化。

C、中国老百姓把麦当劳看作快餐的标志,更看作美国文化的标志。

D 、在麦当劳,中国老百姓认为美国文化比快餐更重要。3.下列不属于“麦当劳地方化的过程”的内容一项是()

A、北京的许多顾客把麦当劳当作悠闲消遣的好场所。

B、北京的麦当劳成为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出入的地方。

C、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

D、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保持美国文化特色。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也是一种新生事物。

B、为了扩大营销,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完全被动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

C、高收入的年轻的中国人通过麦当劳参与跨国文化体系。

D、“全盘西化”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理解或评价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拓展迁移】

阅读下文,回答1—4小题。

1959年,英国科学家和文学家C·P·斯诺在《两种文化》一书中将人类文化和承载者归结为两类:第一类以人文学家为代表,主要包括作家和社会学家;另外一类则以科学家为代表,主要是指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根据当时人文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疏离甚至相互排斥的状况,他鲜明地指出“在人文学家和科学家——主要是物理学家——之间的冲突是存在的”。在对自己“两种文化”观进行了“再次审视”和思索之后,1961年,C·P·斯诺又提出了“第三种文化”的概念,并且乐观地预言“这种文化将在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且“人文学者会主动地与科学家沟通”。C·P·斯诺以博大的气势宣称,“第三种文化”不仅立足于科学革命,而且要“超越科学革命”!

和斯诺的预言相反,在“第三种文化”的发展中,人文学者并

没有“主动地与科学家沟通”,相反,倒是一大批自然学家一马当先,勇敢地担负起了这种责任,他们绕过了新闻媒体,尽力以一般文化人所能接受的观点来解释深奥的科学理论

和科技成果,显示了科学家关注人类、服务社会的良知和热情。普利高津、霍金、马古利斯等一大批站在自然科学前沿的大师们以他们敏锐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平白如话的语言介绍给平民

百姓,使他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凭借有限的知识基础,最大限度的了解当代科技前沿的发展概况。

“第三种文化”所叙述的都是当今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和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种文化”又被称为“高级科普图书”。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作品不同,“第三种文化”不满足于科学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它更侧重于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揭示,更关注科学思想的启蒙和科学精神的张扬、揭示。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Roger Penrose指出的,科学真理“蕴涵着美、真实和一种使之具有启示力量的自明品质”。阿·热在《可怕的对称》中曾引用A·布勒的打油诗来解释时间的相对性:妙龄少女叫月亮/脚步轻盈快胜光/“爱氏”幽径匆匆闯/今朝才辞夫君去/昨夜归来会情郎。

当然,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离开之前返回是不可能的,充其量也只能像光子一样,返回时间和出发时的时间是一样的。但这滑稽荒诞的描述,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

人无限的遐想。诸如此类的情形,在“第三种文化”中俯拾皆是,这是“第三种文化”引起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持续、全面进步中的力量,必须首先实现“人的科学化”,这是“第三种文化”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背景。

1.下列对第一段中“超越科学革命”一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关注科学思想的启蒙和科学精神的张扬,揭示思维方式和方法,揭示科学真理和使之具有启示力量的自明品质。

B、科学家以他们敏锐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平实的语言介绍给公众。

C、科学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批评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力所难及的。

D、能够在科学和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持续、全面进步中的力量。

2.下列不属于“第三种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A、语言通俗浅显

B、注重作品的文学性

C、人文学者主动与科学家沟通

D、介绍科学领域最前沿的成果

3.下列表述不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A、三种文化把物理学家和人文学家联系在一起了。

B、C·P·斯诺的“人文学者会主动地与科学家沟通”的预言目前

未能实现。

C、用滑稽荒诞的描述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这是“第三种文化”引起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

D、“第三种文化”实际上就是传统的科普作品,或者称作“高级科普图书”。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的美和科学的美不会继续是“井水不犯河水”了。

B、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不再拘泥于传统角色的区分了。

C、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将是许多学者的治学思想。

D、目前很多理工院校创建人文学院,C·P·斯诺的预言正在实现

【资料链接】

麦当劳公司总部座落在美国伊利诺斯州Oak Brook,是拥有数十亿美元资产的国际性公司。麦当劳是全球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快餐集团,从1955年创始人雷·克洛克在美国伊利诺斯州开设第一家餐厅至今,它在全世界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开设了三万多家餐厅,现在仍以快速的趋势迅猛发展。“麦当劳不仅仅是一家餐厅”这句话精确地涵概了麦当劳集团的经营理念。在全球麦当劳的整体制度体系中,麦当劳餐厅的营运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麦当劳的经营理念和欢乐、美味是通过餐厅的人员传递给顾客的。

然而餐厅并不是麦当劳这一世界品牌的全部,它只是冰山的一角,因为在它的后面有全面的、完善的、强大的支援系统全面配合,已达到质与量的有效保证,而这强大系统的支援当中包括: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的食品加工制造供应商、包装供应商及分销商等采购网路、完善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系统、世界各地的管理层、运销系统、开发建筑、市场推广、准确快速的财务统计及分析……每一个部门各尽职能,精益求精,发挥团队合作,致力于达到麦当劳”百分百顾客满意”的目标。

答案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二、学习

1.美国人看麦当劳是快捷、廉价;中国人把麦当劳当作悠闲消遣的好场所。对于中国人来说,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的符号意义更明显。

2.他们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不仅绝大多数员工是中国人,而且制作的食品的原材料大部分也是产自本地,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设有“情人角”的区域,设有“儿童乐园”的专门区域,营造中国式家庭氛围。

3.要想全球化首先得本土化,本土化与全球化是相通的而不是对立的。

4.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不是单向的也没有哪一个文化是

完全被动。

三、质疑

继承本土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本土的全球化。

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全球化(指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本土化(继承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克隆(原意是小树枝,引申意为无性繁殖。日常用语中常用“克隆”形容人具有相同的外貌或一样的行为。)

2.A.第2和第3个逗号改为顿号。

(二)文句:“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全球化”指的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它不是和种口号、一种主张或者一种信仰。它指的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

理由:“全球化”是社会文化过程,其活动形式是各种文化在更大程度上的相互接触和碰撞,其结果是多种文化的互动和混合。即把文化交流、文明对话与全球化的理论相联系。(三)文段理解

1.C 。理解错误。2.C。两者比较,是递进关系。3.D 。错在“保持美国文化特色”。

4.D。A错在“新生事物”。B错在“被动”。C范围缩小。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文章着眼于说明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这样的过程常常是不自觉的,自然而然的。

理解或评价

麦当劳作为美国的连锁快餐店,无形中具有了某种政治文化意义,人们视其为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形象,同时,能够在麦当劳用餐被视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特征之一。它的品牌内涵中包含了其产品品质、产品市场定位、品牌文化、产品标准化生产及品质保障机制、品牌形象推广、特许经营的市场扩张模式等。来到中国以后,为了适应中国民众的消费水平、饮食习惯,在自我形象上作了些改变,增加了亲和力,也就是所谓本土化。中国顾客在麦当劳就餐中领略了美国文化——广义的说,就是西方文化,改变了自己的某些不良习惯,说明了文化交流常常是无形的、自然而然的,也是双向的,相互渗透的。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文章是一篇人类学的田野笔记,或者说是文化随笔。文章

由事及理,把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文章从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场景出发,观察各种人对于同一对象的态度,从而据此剖析一个民族带有某些共同性的心理特征,发现因外来文明引起的微妙的变化,说明文化交流的形式、方法、途径的多样性,影响的深远性,把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说得明白易懂。

【拓展迁移】

1.A。要抓住概念的内涵进行选择。2.C。C项与第二段的第一句相矛盾。3.D。D项与“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作品不同”相矛盾。4.D。D项项属于无中生有。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11课时练(SectionA)(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11课时练(Section A) 一、单项选择。 1. —________ was your summer vacation? —It was great. A. How B. Where C. What D. When 2. —Did you see any apples? —________. We only saw some strawberries. A. Yes, we did B. Yes, we do C. No, we don't D. No, we didn't 3. —Mom, I'm hungry. Is there ________ to eat? —Yes, you can have some bread on the table. A. something B. nothing C. anything D. everything

4. —________you ________to the park last week? —Yes, I did. A. Do; go B. Did; went C. Do; went D. Did; go 5. —How was your trip to Beijing, Jim? —Great! We ________ to the Great Wall. A. go B. am going C. went D. will go 6. —David, when did you get up this morning? —I got up ________ six o'clock. A. in B. at C. on D. during 7. —________ you at home last night? —No, I ________. A. Were; wasn't B. Were; weren't C. Was; wasn't D. Was; weren't 8. —________ did she do last weekend?

最新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时练习(一课一练,附答案)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时练习 1.1正数和负数 (1) 1.2 数轴 (4) 1.3 绝对值与相反数 (9) 1.4 有理数的大小 (12) 1.5 有理数的加法 (15) 1.6 有理数的减法 (17) 1.7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9) 1.8 有理数的乘法 (23) 1.9 有理数的除法 (26) 1.10 有理数的乘方 (30) 1.11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测试 (33) 1.12 计算器的使用 (36) 2.1 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42) 2.2 点和线 (46) 2.3 线段的长短 (52) 2.4 线段的和与差 (59) 2.5 角以及角的度量 (65) 2.6 角的大小 (70) 2.7 角的和与差 (76) 2.8 平面图形的旋转 (81) 3.1 用字母表示数 (86) 3.2 代数式 (87) 3.3 代数式的值 (90) 4.1 整式 (91) 4.2 合并同类项 (95) 4.3 去括号 (97) 4.4 整式的加减 (99) 5.1 一元一次方程 (101) 5.2 等式的基本性质 (103) 5.3 解一元一次方程 (106) 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09)

1.1正数和负数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正确的有( )个 (1)带“﹣”的数是负数; (2)如果a 为正数,那么﹣a 一定是负数; (3)不存在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 (4)0℃表示没有温度. A. 0 B. 1 C. 2 D. 3 2.关于数“0”,以下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0是整数 B .0是偶数 C .0是正整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如果规定前进、收入、盈利、公元后为正,那么下列各语句中错误的是 ( ) A .前进-18米的意义是后退18米 B .收入-4万元的意义是减少4万元 C .盈利的相反意义是亏损 D .公元-300年的意义是公元后300年 4.一辆汽车从甲站出发向东行驶50千米,然后向西行驶20千米,此时汽车的位置是 ( ) A .甲站的东边70千米处 B .甲站的西边20千米处 C .甲站的东边30千米处 D .甲站的西边30千米处 5.在有理数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身高增长cm 2.1和体重减轻kg 2.1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B .有最大的数 C .没有最小的数,也没有最大的数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6.下列各数是正整数的是 ( ) A .-1 B .2 C .0.5 D . 2 二、填空题 7.如果用+4米表示高出海平面4米,那么低于海平面5米可记作 .

八年级下册数学同步导学答案

八年级下册数学同步导学答案

?神机妙算显身手:38% 1、直接写出得数。5% 9+7.8 —3.8 = 5^2X0.8 = 0.7+0.4 >1.5 = 2.4 —2.4 勻.2 = 0.8+0.8 X = 0.73+0.27 X0 = 8.4 X.2+1.6 X.2 = (1.5+0.25 ) >4 = 5.3 X00+1000+0.17 = 0.4 XX0.1+0.2 -0.2 =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9% _L 7.8-1.9+8.2-8.1 0.45 X78.2+20.8 X0.45+0.45 27-0.25 3、脱式计算下面各题。12% I 0.1 -+1-0.8 —0.1 3.6 X1.25+0.32 —).4 (0.25+0.125 ) -( 0.75 ?.4) 58.8 - (0.6 X0.7) -).02 4、解方程。6% I 9.4x —0.4x = 16.2 0.2x —0.4 + 0.5 = 3.7

5、文字题。6% (1)6减0.5的差乘1.4所得的积除9.24,商是多少? ⑵9.75减7.29除以0.81的商,所得的差被0.03除,商是多少? 二?知识宫里奥秘多:15% (第4、5题各2分,其余每空1分。) I 1、将50.95缩小10倍是(),3.025扩大()倍是302.5。 I 2、5.04 >2.1的积估计比10 ()。4.495精确到百分位是() _L . 3、一个两位数除351,余数是21,这个两位数最小是()。 丄一一一一 4、7.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30.06千克=()克 3米9厘米=(1)米8.08 吨=()吨()千克 5、在下面的O中填入〉、V和=。 5.08 >.01 5.08 3.9 £.98 3.9 3.2 £.01 3.2 >000.76 X3.7 3.7 6、一块三角形地的底边长是450米,高是120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地的面积是( _L )公顷。 I 7、甲、乙两数的积是4.4,如果甲数扩大5倍,乙数也扩大5倍,那么,甲、乙两数的积是( ) I 8、被减数比差大3.6,减数比被减数小4.5,被减数是()。 I 9、有两种长度的线段,一种长5厘米,另一种长11厘米,用这两种线段围成的一个三角形的周 I 长是()厘米。 _L . 10、小明在计算某数除以3.75时,把除号看成了乘号,结果是225,求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 _L ()。 - — 11、王飞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行了240千米,按原路返回时每小时行60千米,王飞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千米。 三?当回法官判对错:(对的在括号内打“V,错的打“>)”5%

最新人教版同步导学案课时练答案语文九年级

人教版同步导学案课时练答案语文九年级 篇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156页) 一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等。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

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2.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月4日,重庆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1951年1月8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3.的影响 吴祖光称毛泽东的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 蒋介石看到后,大为震惊,为了达到他的罪恶目的,一时召集很多的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他们写的词比不管在意境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与毛泽东的差得远。 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巨幅图画,看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幅图画就是以为体裁创作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边是“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白雪覆盖大地的辽阔景象,一边是旭日东升,红日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1课时练(Section A) (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1课时练(SectionA) 一、根据首字母或汉语提示写单词 1. I want to j________ the art club. 2. Can you ________(告诉)me who is in the classroom? 3. I like music. I can play the g________. 4. He likes ________(跳舞)and playing chess. 5. These two ________(故事) are about some rich men and poor men. 二. 单项选择。 6. —Can you ________? —Yes. Look! Here's a nice picture. A. sing B. draw C. dance D. swim 7. My sister likes music. She can play ________ guitar. A. a B. an C. the D. 不填 8. —Can you ________ this word in English? —Yes, I can ________ a little English. A. say; say B. say; speak C. speak; say D. speak; speak 9. —Can you swim? —________. I think it's difficult. A. Yes, I can B. Yes, I do C. No, I can't D. No, I don't 10. —What ________ do you want to join? —I want to join the chess club. A. color B. subject C. sports D. club 三、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1. Many fans want________(see) the popular music team, TFBOYS. 12. —Can you play soccer with me now? —Sure. That ________(sound) good. 13. I like art but Bob ________(like)music. 14. He can't _________(play) the guitar, but he________(play) basketball very well. 15. My parents don't want me ________(go) to the farm today. 四、根据要求完成句子 16. They can write stories.(用tell stories改成选择疑问句) ________ they write stories ________ tell stories? 17. Can the boy draw pictures?(作否定回答)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014-2015最新分数乘分数(第三课时)

分数乘分数(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分数乘分数的应用的广泛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5=5= 2 25 (2)同学们每小时清理草坪20平方米,照这样计算, 少平方米? 二、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李伯伯家有一块12 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 ,种玉米的面积占35 .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1)理解题意:这块地共有12 公顷,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 ,应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土豆的面积就是求12 公顷的15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2 ×15

2、揭示课题:请你观察12 ×15 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三、操作探究算理。 1、提问:12 ×15 究竟等于多少呢? 2、提出操作要求:这张纸代表面积是1公顷菜地。请你们小组合作用量一量、 分一分、涂一涂的方法,说明12 ×15 =110 。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先把整张纸对折,纸就被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张纸的12 ,再把这12 部分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占整张纸的 110 。说明12 ×15 =110 。 5、结合课件演示进行归纳。 用课件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1份是这张纸的12 ,又把这12 平均分成5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2×5=10份,1份是这张纸的110 。由此可以得到: 12 ×15 =5211??=110 (板书算式) 四、 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理解题意:与解决问题(1)的方法相同,种玉米的面积占这块地(12 公顷)的35 ,也是把这块地的面积看作单位“1”。求种玉米的面积就是求12 公顷的35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 12 ×35 。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数学同步学案及答案

一、动脑思考,认真填写(共22分,每空2分) 1. 五百八十亿三千零六万写作(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记作( )。 2. 桌子上有一个不透明的盒子,盒子里装有大小、形状相同的红球6个,白球4个, 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30次,摸出( )球的可能性大。 3. “比德文”电动车属于家电下乡补贴品牌,每购买一辆“比德文”电动车,国家补 贴电动车售价的13%,李淼要购买一辆售价为2500元的“比德文”电动车可节省 ( )元。 4. 一个圆柱削去6dm 3,正好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 ( )。 5. 手工课上,王强把一个长方体木块恰好截成两个正方体木块,这样表面积增加了 6.4 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木块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6. 10个人合租一艘船,如果租船的人再加5个,平均每人所花的租金就减少1元,则 租一艘船的租金为( )元。 7. 商场里现有奶糖、酥糖和水果糖各50千克,按1 :2 :5的比例混合成什锦糖。最 多能混合成什锦糖( )千克。 8. 已知1÷A =0.0909……; 2÷A =0.1818……; 3÷A =0.2727……; 4÷ A =0.3636……; 那么9÷A 的商是( )。 9. 右图表示的是教育专线公交车从A 站到B 站到终点C 站以及返回时路 与 时间的关系。去时在B 站停车,而返回时B 站不停,去时的行驶速度 为 每分钟600米。那么此公交车往返时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 ) 米 二、仔细审题,正确判断(共5分) 1. 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为原来的2倍,高缩小为原来的12 ,圆锥的体积不变。……………………( ) 2. 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并且所有的都相等。………………………………………………………………( ) 3. 正方体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写有1~6六个数字,掷一次骰子一定能得到数字“6”。………………( ) 4. 一种商品先降价20%,过了段时间又涨价20%。这两个20%的单位“1”相同。…………………… ( ) 5. 小玲用20分钟的时间做计算题,她平均做一道题的时间和做题的数量成正比 例。………………… ( ) 三、精心比较,对号入座(共10分) 1. 把5件相同的礼物全部分给小朋友,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礼物,分礼物的不同方法一共有( )种。 A 、3 B 、4 C 、5 D 、6 2. 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如右图挖掉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后,它的表面积( )。 A 、比原来大 B 、比原来小 C 、不变 D 、在能确定 3. 大圆的半径正好是小圆的直径,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小圆面积的( )倍。

导学案答案

23《雨的四季》答案 1 mìmiǎo duōguǎng sèmài lì2高邈:高而远。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3刘湛秋诗人4示例:刘湛秋的散文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文字自然、亲切、优美,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他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5总——分——总以对雨的爱恋为线索。春雨夏雨秋雨冬雨6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7围绕课文内容描述,并结合实际加以适当想象。8温柔、娇媚;热烈而粗犷;端庄而沉思;自然而平静9例: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水”写成“少女的眼泪”,并以“娇媚”饰之,写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怜惜之情。10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都表达了对雨的爱恋之情,点明了文章中心。11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只要说出自己的感受,言之成理即可。12示例:汪汪一碧的水面上浮着五六朵白花花的睡莲。她们纯洁、高雅、安闲……清澈的水,碧绿的叶,如果从水底看蓝天,睡莲的倩影就像天空中飘浮着的一片片白云。“白云”轻轻地投放在柔柔的波心里,让人看了,感到何等惬意,何等舒适!莲拥着叶,叶拥着水,水拥着莲。婀娜多姿,仪态万方,就像舞台上精彩的舞蹈造型。造型中心亮相的是一位袅娜地斜躺着的白天鹅,叫人不禁想起俄罗斯芭蕾舞《天鹅湖》……一束阳光照过来,睡莲静静地躺在柔软的水床上。几片莲叶遮住了半个脸,使她们显得格外含蓄,更加迷人。一阵微风拂过,她们睁了睁惺忪的睡眼,又睡着了,而且越睡越香。可能是她在梦境中遇到了什么喜事,不然,为什么颤抖着腰肢,笑得这样甜呢?13 D 14(1)比喻(2)拟人、比喻(3)拟人(4)排比15C16 CE点拨:C、“托物言志”、“古朴典雅”不妥,应为“写景抒情”和“优美活泼”。E、文中没有这层意思,有点牵强附会之感。17(1)作者将春雨的水珠与少女的眼泪相比,渲染出春雨的无比娇美。(2)作者将雪中的静物比作木刻画,表现了血的自然、平静。18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无限爱恋。19端庄而沉思20秋天不经常下雨21作者将秋雨比作刚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刻画秋雨的沉静、稳重。22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纯净人的灵魂。23炎热、渴盼24雨的到来25银箭,形象生动的描写了雨的形态,写出它闪亮、快速的特点;疾射,生动形象地写出雨的急、快。26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夏雨来的急,大27荷香幽远,浸浸漫漫笼罩着一方水塘。盛妆的荷犹缀着浑圆的雨珠。天边的虹折射在雨珠上,幻化出不可思议的宁谧、沁凉。28借夏雨的来去匆匆感叹人生的易逝,暗示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光阴,心里要少装一些物欲的要求,这样才能享受诗意的人生。29雨前、雨中、雨后

牛津译林版英语7B_Unit6_Reading(课文阅读)课时练有答案-(七年级)AwwnKM

Reading (课文阅读) 一、根据首字母或中文提示,写出句中所缺单词。 1.The door of the classroom is l_________. We have to wait for our teacher outside. 2.The wall is so l________. Simon can jump over easily. 3.Eddie is so fat that he can go t_________ the small door. 4.There is a small h________ in your coat. Let me help you mend (补) it. 5.My sister is old enough to look after h________. 6. —Whose are these two new ________ (手表)? —Ours. They are presents from our parents. 7. I didn’t ________ (注意) she was wearing her new dress. 8.Sandy keeps a ________ (家兔) in a wooden box. 9.Do you think it dangerous to go swimming _________(单独). 10.Tom ate the big cake by himself. It _________ (使惊奇) me a lot. 二、翻译下列词组。 1.坐在河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抬头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只穿外套的白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旁边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口袋里拿出一块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站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跑过这块田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跳下一个大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在另一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通过这个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用以上短语,并用其适当形式填空。 1.There is a post office ______________ of the street. 2.Alice _______________ after the white rabbit. After a long time she hit the ground. 3.If you ___________ at the sky on a clear night, you can see lots of stars. 4.Sandy likes _____________, watching fish swim around. 5.I’m afraid Yao Ming is so tall that he can’t _________________. 6.There is ___________________ in the box. It’s so lovely. 7.Did you see a police car ____________ just now? 8.T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 looked at the time. 9.Don’t ___________________. You may damage (破坏庄稼) the crops. 10. Jack ___________ and answered the question in a loud voice. 四、课文内容填空。 Alice had a strange trip when she went to Wonderland. She was 1 by a river with her 2 . Then

七年级数学下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8.1 角的表示 一、选择题 1.C 2.A 3.C 二、填空题 4.绕着它的端点从起始位置旋转到终止位置所成;始边;终边。 5.当角的终边与始边恰成一条直线是,所成的角;当射线旋转一周回到起始位置时,所成的角6.∠O,∠α,∠AOB;O;OA与OB 7.2 三、解答题 8.∠BAD;∠B;∠ACB;∠ACD; ∠D;∠CAD 9.(1)3 (2)6 (3)10 (4)28 8.2 角的比较 一、选择题 1.D 2.C 3.C 二、填空题 4.(1)∠AOC (2)∠AOD (3)∠BOC (4)∠BOD 5.90°6.70° 三、解答题 7.解:与题意可知∠AOB为平角即∠BOC+∠AOC=180° 又∠BOC=2∠AOC,那么∠BOC=120°,又OD、OE三等分∠BOE 那么∠BOC=3∠BOE,∠BOE=40° 8.解:由题意知:∠AOB=∠AOC+∠BOC,又∠AOC=30°;∠BOC=50° 那么∠AOB=80°,由题意知OD是∠AOB的平分线, 那么∠BOD=1 2 ∠AOB=40°,又∠COD=∠BOC-∠BOD,所以∠COD=10° 8.3 角的度量(1) 一、选择题 1.D 2.C 3.B 4.C 二、填空题 5.60;60 6.30°;6°7.37.5°8.25°19′ 三、解答题 9.(1)32°15′36″ (2)35.43°10.(1)56°20′ (2)46°42′ 8.3 角的度量(2) 一、选择题 1.B 2.C 3.C 4.C 二、填空题 5.互余;互补6.14°7.90°8.50° 三、解答题 9.(1)32°(2)148°10.(1)∠AOB;∠COD (2)∠AOB=∠DOC因为同一个角的余角相等(3)有,∠BOE 8.4 对顶角 一、选择题 1.B 2.B 3.D 4.C

分数乘分数练习课教案

(3)一个数乘分数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及计算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会运用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迁移、比较、类推和概括的能力,提高计算水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思想。 教学重点:统一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5285? 97143? 8 32116? 2.把下面的整数改写成分数。 2=( ) 5=( ) 14=( ) 25=( ) 二、练习指导 1.统一计算法则。 (1)到目前为止,你学会了哪些分数乘法的知识?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别是什么?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2)请你试算一算: 47 5? 12116?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边展示计算过程,边阐述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以统一为一条,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书写形式。 (1)具体计算时,在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直接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 7 62720745475==?=? (2)计算时,也可以不把相乘的两个数改写成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形式,直接把整数或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三、实践应用 1.练习二的第6题。 2.练习二的第8题。 第(1)题明确:整数4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而不能用分子和分子或分母和分母约分。 第(2)题明确:约分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不能相加。 3.练习二的第10题。 四、小结作业

七下数学同步练习册答案参考

七下数学同步练习册答案参考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公共,反向延长线. 2.公共,反向延长线. 3.对顶角相 等. 4.略. 5.(1)∠BOC,∠AOD;(2)∠AOE;(3)∠AOC,∠BOD;(4)137°43′,90°,47°43′. 6.A. 7.D. 8.B. 9.D. 10.×,11.×,12.×,13.√,14.√,15.×. 16.∠2=60°. 17.∠4=43°. 18.120°.提示:设∠DOE=x°,由∠AOB=∠AOD+∠DOB=6x=180°,可得x=30°,∠AOF=4x=120°. 19.只要延长BO(或AO)至C,测出∠AOB的邻补角∠AOC(或∠BOC)的 大小后,就可知道∠AOB的度数. 20.∠AOC与∠BOD是对顶角,说理提示:只要说明A,O,B三点共线.证明:∵射线OA的端点在直线CD上, ∴∠AOC与∠AOD互为邻补角,即∠AOC+∠AOD=180°, 又∵∠BOD=∠AOC,从而∠BOD+∠AOD=180°, ∴∠AOB是平角,从而A,O,B三点共线.∴∠AOC与∠BOD是对顶角. 21.(1)有6对对顶角,12对邻补角.(2)有12对对顶角,24对邻补角. (3)有m(m-1)对对顶角,2m(m-1)对邻补角. 1.互相垂直,垂,垂足.

2.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所有线段,垂线段. 3.垂线段的长度. 4.AB⊥CD;AB⊥CD,垂足是O(或简写成AB⊥CD于O);P;CD;线段MO的长度. 5~8.略. 9.√,10.√,11.×,12.√,13.√,14.√,15.×,16.√. 17.B. 18.B. 19.D. 20.C. 21.D. 22.30°或150°. 23.55°. 24.如图所示,不同的垂足为三个或两个或一个.这是因为: (1)当A,B,C三点中任何两点的连线都不与直线m垂直时,则分别过A,B,C三点作直线m的垂线时,有三个不同的垂足. (2)当A,B,C三点中有且只有两点的连线与直线m垂直时,则分别过A,B,C三点作直线m的垂线时,有两个不同的垂足. (3)当A,B,C三点共线,且该线与直线m垂直时,则只有一个垂足. 25.以点M为圆心,以R=1.5cm长为半径画圆M,在圆M上任取四点A,B,C,D,依次连接AM,BM,CM,DM,再分别过A,B,C,D点作半径AM,BM,CM,DM的垂线l1,l2,l3,l4,则这四条直线为所求.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共30套有答案)

1.1 正数和负数 1.在0,﹣2,5,,﹣0.3中,负数的个数是() C. 顶,高出海平面 工件,其中超过标准质量的克数记作正数,不足标准质量的克数记作负 米表示的含义是; 是. 6.如果节约用水5吨记作+5吨,那么浪费水10吨,记作吨. 7.+8.7读作,﹣读作. 8.小张向东走了200m记为+200m,然后他向西走了﹣300m,这时小张的位置与原来相比是在方位. 9.某天,小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公路上行走,他从家出发,如果把向东280米记作﹣280米,那么他折回来行走350米表示什么意思?这时,他停下来休息,休息的地方在他家什么方向,距家多远?小华走了多少米? 10.用正数、负数表示下列问题中的数量,并指出这些问题中数量表示的意义. (1)一季度盈利13万元,二季度亏损5万元; (2)飞机飞翔在9200米的高空,潜艇在海面下35米处巡航. 11.一个物体沿着南北方向运动,如果把向南的方向规定为正,那么走6千米,走﹣4.5千米,走零千米的意义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 2.B . 3.A . 4.A . 5.低于海平面15米,表示海平面. 6.﹣10 7.正八点七,负五分之二. 8.正东. 9.解:小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公路上行走,他从家出发,如果把向东280米记作﹣280米,那么他折回来行走350米,表示+350m , 350﹣280=70(m ), 280+350=630(m ). 答:休息的地方在他家西方,距家70米,小华走了630米. 10.解:(1)一季度盈利13万元,记为+13万元;二季度亏损5万元,记为﹣5万元; (2)飞机飞翔在9200米高空,记为+9200米,潜艇在海面下35米处巡航,记为﹣35米. 11.走6千米,走﹣4.5千米,走零千米的意义分别为向南走了6千米,向北走了4.5千米,没有动. 1.2 有理数(1) 有理数 1.在-2,+1.4,-31,0.72,-4 12,-1.5中,整数和负分数的个数是( ) A .3 B . 4 C .5 D .6 2.对于-3.27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是负数,不是整数 B .是分数,不是自然数 C .是有理数,不是分数 D .是负有理数,且是负分数 3.最小的正有理数( ) A .是0 B .是1 C .是0.00001 D .不存在 4.正整数集合与负整数集合合并在一起,构成的集合是( ) A .整数集合 B .有理数集合 C .自然数集合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没有最大的有理数 B .没有最小的有理数 C .有最小的正有理数 D .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 6.在数+8.3, -4,-0.8, 51-, 0, 90, 3 34-,|24|--中,________是正数, _________不是整数.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交一小杨红霞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教材体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意义的要求教学内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本课时是第1小节分数乘法计算的第二个层次的教学,学习分数乘分数,应该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去理解和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记住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比较困难。另外学生容易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所以要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帮助区分。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理念: 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最近一位老师家在装修房子(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式解答:1/5×4=4/5 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刚才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算? 揭示课题:1/5×1/4如何计算呢?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用它表示这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是怎样涂的。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整式课时练》(附答案)

冀教版初一数学 上册精编课时练(附解析) 4.1 单项式 知识点 1 单项式的概念 1.在下面的四个代数式中,不是单项式的是( ) A .x B .2 C.2x D .2x 2.代数式-3x ,-x -18 ,2x -1,-9,πr 2h 中,单项式有________个. 3.一辆长途汽车从甲地出发,3小时后到达相距s 千米的乙地,这辆长途汽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千米/时,所列代数式________单项式(填“是”或“不是”). 知识点 2 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4.单项式-a 2b 2的系数和次数分别为( ) A .-12 ,3 B .-1,3 C .-1,2 D .-12 , 2 5.[课本习题A 组第2题变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项式x 既没有系数,也没有次数 B .单项式3x 2 y 4 的系数是3,次数是2 C .单项式12πx 2的系数是12 ,次数是3 D .单项式-a 2bc 的系数是-1,次数是4 6.(1)-2x 2y 的系数是________,次数是________;

(2)-32xy 的系数是________,次数是________; (3)-2πy 的系数是________,次数是________. 7.已知(a -1)x 2y a +1是关于x ,y 的五次单项式,则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是________. 8.指出下列各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1)3x 3; (2)-65 xyz ; (3)2mn 3; (4)-x 4; (5)-mx ; (6)3πx 2y 7.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34x 3是7次单项式 B .5πR 2的系数是5 C .0是单项式 D.1m 2是二次单项式 10.若-52x m y 4 的次数是6,则m 的值是( ) A .6 B .5 C .4 D .3 11.(1)如果-axy m 是关于x ,y 的单项式,且系数是4,次数是5,那么a 与m 的值分 别是________; (2)如果-(a -2)xy m 是关于x ,y 的五次单项式,那么a 与m 应满足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 (3)如果单项式2x 3y 4与-17 x 2z n 的次数相同,那么n =________. 12.下列单项式按一定的规律排列: a 2,-a 34,a 56,-a 78,…, 则第2018个单项式是________. 13.已知-a 3x |m |y 是关于x ,y 的单项式,且系数为-59,次数是4,求代数式3a +12 m 的值.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分数乘分数同步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分数乘分数同步练习 一、2 5 ×6表示( ); 13 ×3 4 表示( ) 二、910 米的 21 是( )米; 14 公顷的4 5 是( )公顷。 三、计算下面各题。 313 ×2637 51×73 157×32 125×9 43×25 163×6 5 四、列式计算。 ①18 的1 2 是多少? ②8个7 12 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2 5 的6表倍是多少;

13 的3 4 是多少。 二、20 9 米; 51公顷。 三、计算下面各题。 313 ×2637 = 376 51×73= 35 3 157×32=4514 125×9=415 43 ×25 =8 15 163×65=325 四、列式计算。 ①18 ×12 =161 ②712 ×8=314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卷面(3分)。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知识技能(65分)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3分) 1.3 5 + 3 5+ 3 5 =()×()=() 2.15个4 5 的和是(); 3 10 的 1 3 是()。 3. 5 12 时=()分 3 8 t=()kg 3 5 m2=()dm2 4.2 5 t的 3 4 是()t;比8m多 3 4 是()m。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3 4 m,它的表面积是()m2,体积是() m3。 6.一台播种机每小时播种9 20 公顷,照这样计算,0.4小时可播种 ()公顷。 7.从3 4 t水泥中运走 2 3 ,还剩下()t;从 3 4 t水泥中运走 2 3 t, 还剩下()t。 8.在里填上“>”“<”或“=”。 9.学校合唱队有80名队员,舞蹈队队员比合唱队队员少3 5 ,学校舞 蹈队有()名队员。 10.菲菲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第二天看了30页,第三天从第()页看起。

经济生活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及答案

经济生活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 一、考纲考点 1.生产决定分配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 5.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二、课时知识建构 三、考点解读 考点1、2按劳分配 1.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 (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客观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 ②意义:有利于促进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的社会地位。学习小贴士 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津贴、奖金都是按劳分配的具体表现。 注: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①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③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 考点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考点梳理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劳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后直接,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学习小贴士

个体劳动所得的分配范围是个体经济,分配对象是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个体劳动者的特点是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2)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3)原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题眼突破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比较 学习小贴士 (1).区分劳动收入与按劳分配收入 ①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而言的。因此,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 ②但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如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提醒】非劳动收入一定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另外,按劳分配一定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 (2).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2.关于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方式 对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形式应全面了解,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2)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相应的股份,从股份制企业获取收入,属按技术要素投入所得的收入。 (3)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其所得工资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