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2解答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2解答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2解答

美尼斯(Menes)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他统一了埃及,开启了法老统治时代,建立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长期而辉煌影响的王国,约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下埃及,使整个埃及初步统一成一个国家,开创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他在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今开罗附近)修建了新都白城,即后来的孟斐斯城,作为埃及的首都。美尼斯在统一上、下埃及后,曾向外发动征服战争。据历史学家推断,埃及著名的“纳尔迈石板”中刻画的征服者可能是美尼斯。据说美尼斯在位时间达62年,他是在一次打猎中被一头河马袭击不幸身亡的。

荷鲁斯(Horus)是古代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是王权的象征。他的形象是一位鹰(隼)头人身的神祇。

法老(Pharaoh)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喜克索斯人(Hyksos)是古代亚洲西部的一个混合民族,可能由塞姆族的部落以及部分胡里特人和其他印欧族的人混合而成。于前17世纪从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进入埃及东部并在那里建立了第十五和第十六王朝(约前1674年至前1548年)。

赫梯人(Hittites)居于安纳托利亚高原,既是现在的土耳其北部从考古遗迹和文献知道,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由北面移居至安纳托利亚。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赫梯人用象形文字记下公众事务,以楔形文字记载其他事迹。埃及人也以文字和图画记下赫梯人的事迹。

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公元前1504年—公元前1492年),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是埃及历史上最辉煌的第十八王朝的真正奠基者。

图坦卡蒙(Tut-ankh-Amun)(前1341-前1323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原来的名字叫“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后改为图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说明他的信仰从崇拜阿吞神向崇拜阿蒙神转变,图坦卡蒙9岁君临天下,19岁暴亡,死因为一种家族遗传病。图坦卡蒙并不是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他墓葬的发现则代表了埃及考古工作的顶峰,他也因此,成为最著名的法老之一。

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称“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摩亨佐-达罗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该段时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克里特文明。多认为是由古印

度的白种雅利安人入侵之前达罗毗荼人(即矮黑人)所缔造的都市文明。

哈拉巴文明(Harappa flourish)_印度是地球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印度,曾先后出现了几个文明。大约距今4千多年之前,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方圆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起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大量用火砖盖起的房屋,规划严整的城市建设,先进的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2500多枚刻有文字图形和其他图形的印章……一切都在向后人昭示,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世界发展最高水平的文明。这就是被印度学专家称为印度文明“第一道曙光”的哈拉巴文化。

种姓制度(Caste System)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婆罗门(Brahmins)源于“波拉乎曼”(即梵),原意是“祈祷”或“增大的东西”。祈祷的语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恶人受罚,因此执行祈祷的祭官被称为“婆罗门”。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

刹帝利(“kshatriya)是古印度四种姓之一。略称刹利。意译土田主。即国王、大臣等统御民众、从事兵役的种族,所以也称“王种”。其权势颇大,阶级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在现代印度,刹帝利表示职业、统治和军事阶层。

吠舍(vaishya),又作吠奢、毗舍、毗奢等,意译作居士、田家、商贾。是印度四姓之第三阶级,指从事农业、畜牧、手工业、商业等生产事业之一般平民阶级。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手工业和商业非常发达,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此时印度的社会财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掌握在从事生产活动的“吠舍”阶层手中。

首陀罗(shudra),又译为旃荼罗,是印度种姓之一,颜色是蓝色,地位最低。这个种姓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

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Gotama Siddhatth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人,佛教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佛。

八正道(EIightfold Path)

佛教教义。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①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

②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③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

③正语。正确的话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

④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⑤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⑥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

⑦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

⑧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小乘佛教(Theravada)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称“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缘觉乘”的统称。“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像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

阿育王( Asoka),(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佛教护法名王。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早年好战杀戮,统一了除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印度,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称为“无忧王”。阿育王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

迈锡尼文明(Mycenaean civilization)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迈锡尼文明是爱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克里特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迈锡尼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到公元前1600年才称立王国。迈锡尼文明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呈现衰败之势,后多利亚人南侵,宣告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这是古希腊青铜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包括《荷马史诗》在内,大多数的古希腊文学和神话历史设定皆为此时期。

米诺斯文明(Miooan civilization)也译作弥诺斯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出现于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前1450年。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

黑暗时代(荷马时代Homeric Age)Greek Dark Ages, c.1100 B.C.E–c.800 B.C.E 希腊黑暗时代(约前1100年至前800年)指的是希腊历史中从假设中的多立斯人入侵及迈锡尼文明灭亡的公元前十一世纪直到公元前九世纪最早的希腊城邦之崛起;以及公元前8世纪,荷马史诗等最早的希腊文写作的出现。

希腊文明(Hellenic civilization)是指约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300年发生在希腊半岛上的文明。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到拜占庭和中世纪时期,希腊又是东方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汇点。悠久的文明给后代留下了绚丽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希腊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无价瑰宝。希腊文明诞生于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域。与起源于大河流域尽享水土之利的民族相比,这里的自然条件可谓恶劣.

古典时代(Classical Age)c.500-c.325B.C.E.前期是城邦的繁荣昌盛时代,后期则盛极而衰。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起点是希腊与波斯的战争。

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civilization)从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历史。19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史学界开始称这一时期为希腊化时代。

多利亚人(Dorians)是古希腊人的一支。在古典时代,多利亚人的国家斯巴达、克里特诸邦曾显赫一时。多利亚人不喜欢舞文弄墨或建城设防,却以全民为战,战斗中义无反顾著称。这似乎成了他们是入侵者的佐证。无论是古典作家还是现代作家,几乎都没有怀疑多利亚人的移民,或曰入侵,或曰赫拉克勒斯子孙的返回。荷马史诗中也提到“赫拉克勒斯子孙和许多人是从伊庇鲁斯出发南下的”。修昔的底斯甚至明确说,多利亚人同赫拉克勒斯的子孙占据伯罗奔尼撒是在特洛耶战争以后80年发生的事。

1.寡头政治(社会少数阶层控制着国家所有权力的政府形式,如古希腊城邦)

2.贵族政治(社会地位最显要的群体来掌握权力的政府形式)

3.君主政治(权力归于个人的政府形式,君主政体类似于专制政体,但是其中有个重大区别:君主政体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而专制政体则可以远超过法律。君主立宪制就是君主政治的畸变。)

4.君主专制(权力归于君主个人,且君主的意志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无法制约)

5.代议制度(就是议会制度,英国的首相就是又议会选出,而美国的总统则是全民选出)

6.共和制度(共和政体是一种赋予人民或其代表,而不是一个君主或独裁者最高权力的制度)

7.总统制(国家领袖为总统,又全民选举产生)

8.军国专政(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由军队所拥有)

梭伦(Solon, 前638年- 前559年),生于雅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他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梭伦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制定法律,进行改革,史称“梭伦改革”。他在诗歌方面也有成就,诗作主要是赞颂雅典城邦及法律的。他是古希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

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约前570~前508)是古代雅典政治家,属于被诅咒的阿尔刻迈翁家族。他因为前508年对雅典的政治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其建立在民主的基石上而为人所知。

斯巴达(Spartan)是古代希腊城邦之一,斯巴达城位于中拉哥尼亚(Laconian)平原的南部,欧罗塔斯河(the Eurotas River)的西岸。斯巴达城是个战略要塞,三面环山,扼守着泰格特斯山脉(Taygetus)。斯巴达以其严酷纪律、独裁统治和军国主义而闻名。斯巴达的政体是寡头政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军队并霸权整个希腊。但斯巴达在称霸希腊不久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在北方的马其顿崛起后,斯巴达失去了在希腊的影响力。

伯里克利(Pericles,约公元前495—公元前429)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杰出的代表者,古代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希波战争(Persian Wars)公元前499年至前449年&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49年&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49年

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这次战争对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

伯罗奔尼撒战争(Peloponnesian war)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期间双方曾几度停战,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的国家。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柏拉图(Plato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3月7日.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既相信神和命运的无上威力,又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繁荣时期思想意识的特征。他根据他的理想来塑造人物形象,即使处在命运的掌握之中,也不丧失其独立自主的坚强性格。和埃斯库罗斯不同,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不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作品描述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

帕特农神庙(Parthenon 雅典卫城神庙前477至前432年)在希腊首都雅典卫城坐落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矩形建筑物,神庙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这就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特农神庙。这座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巍然屹立的柱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帕特农神庙也译为“巴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帕特农神庙之名出于雅典娜的别号Parthenon,即希腊文∏αρθενωσ的转写,意为“处女”。采用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Alexander III of Macedon,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生于古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城,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十八岁随父出征,二十岁继承王位。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征服者。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他的远征使得古希腊文明得到了广泛传播。

托勒密王国(Ptolemaic kingdom of Egypt)(公元前305年--公元前30年),是在亚历山大大帝逝世之后,统治埃及和周围地区的一个希腊化王国。王国建立者为亚历山大大帝的将领托勒密一世,他在前305年自立为国王并宣称自己是埃及法老。托勒密王朝统治埃及直到前30年埃及艳后克丽奥佩脱拉七世逝世为止,历经275年。王国疆域最鼎盛时包含埃及、昔兰尼、安那托利亚南部、叙利亚南部和一些爱琴海岛屿,领土最南时可达努比亚。亚历山大港是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也是当时是希腊化世界的重要文明中心以及贸易枢纽。

塞琉西王朝(Seleucid kingdom of Persia)(公元前 312年—前64年),又译塞琉古王朝、希律西底王朝,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塞琉古一世创建的以叙利亚为中心,包括今伊朗和亚美尼亚在内(初期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的王朝。塞琉西王朝是希腊化时期最主要的国家之一,有时也被叫做塞琉西王国或塞琉西帝国。塞琉古王国在公元前3世纪前期曾一度强盛,公元前280年前后,版图面积达到约35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030万。但随后其版图不断缩小,很快就掉出了强国的行列。

安提柯王朝(Antigenic kingdom)(公元前306年~公元前301年、公元前294年~公元前288年、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74年、公元前272年~公元前168年),马其顿王国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还统治过昔兰尼王国(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49年),因为建立者的名字而得名,一共传7个国王,统治124年。

神秘宗教(Mystery Religion),一译“秘传宗教”。系希腊-罗马时期普遍流行于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各种秘密传授的宗教的统称。参加者需经严密的挑选、考验,被接纳后还须接受秘密的入会礼,然后才得聆听秘传的教义、教规和参加秘

密举行的仪式,但皆不得外泄。教义和仪式一般甚为神秘,有的还夹杂有残忍的或疯狂的举动。各种神秘宗教往往对性生活和膳食问题抱极端的看法,并有严峻的规定。有的必须参加纵欲狂欢,有的坚守禁欲和不准食用某些食物。较有代表性的如“俄尔甫斯教”、“毕达哥拉斯教”、“诺斯底派”、“巴坎纳利亚”、“大母神崇拜”等。

犬儒主义(Cynicism)学派是古希腊四大学派之一(犬儒主义学派,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新柏拉图学派)一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创立的,另一人物第欧根尼(公元前404-公元前323)则因为住在木桶里的怪异行为而成为更有名的犬儒主义者。当时奉行这一主义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举止言谈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态度与狗的某些特征很相似,他们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于是人们就称这些人为“犬儒”,意思是“像狗一样的人”。至于这个称谓是不是肯定来源于此,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戴奥真尼斯(Diogenes)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一个银行家家庭,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约公元前404年--公元前323年.

伊比鸠鲁学派(Epicureanism)是以伊比鸠鲁的学说为基础,创建于西元前307年的一个哲学思想体系。

伊壁鸠鲁(Epicurus)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公元前342-公元前270年) 斯多葛哲学学派(Stoicism),(或称斯多亚学派,也被译为斯多阿学派)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Zeno)(约公元前336~约前264年)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因在雅典集会广场的廊苑(英文stoic,来自希腊文stoa,stoa 原指门廊,后专指斯多葛学派)聚众讲学而得名。是希腊化时代一个影响极大的思想派别。芝诺被认为是自然法理论的真正奠基者。

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5一前193)(书上是c.276-c.194B.C.E)生于希腊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昔勒尼(cyrene,在今利比亚)。他在昔勒尼和雅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位博学的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过他的成就则主要表现在地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百科式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和高斯、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

据现有仅存的资料显示,迦太基(Carthage)的建城时间比罗马要早,但确切时间无从考据。而较为广泛接受的说法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前38年(即公元前814年),腓尼基(Phoenicia)一城邦推罗的移民横渡地中海来到北非,向当地人买下一块土地,在当地土著人的同意下,建立了迦太基,籍以作为大量贩卖奴隶及海上贸易的中转站。

执政官(Consul,缩写为cos.)是罗马共和国通过选举产生的最高的职务,而在罗马帝国是委任的职务。在拉丁文中,consules的意思是“那些走在一起的人”。执政官(Archon)也是是古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制的组成一部分,是克利斯提尼改革前雅典国政的担当者。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后,仍在雅典的政制中存在某种重要性。直至公元前四八七年后,厄菲阿尔特对雅典政制的改革,执政官才在雅典政治中失去其重要的角色。

检察官(censor)是罗马共和时期的政府官职,是罗马文职官员体系中仅次于独裁官的职位。其职权包括人口普查,公共道德,以及对政府财政的监督。

十二铜表法(Law of the Twelve Tables)也叫十二表法,是古罗马国家立法的纪念碑,也是最早的罗马法文献。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个权利为贵族谋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这个文法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而得名。十二铜表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但它对奴隶主私有制、家长制、继承、债务和刑法、诉讼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规定,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十二铜表法反映了罗马奴隶制的发展和奴隶主阶级国家的形成过程。

保民官(tribunes)亦译“保民平民官”。古罗马时期维护平民利益的一种特殊官职。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初平民第一次分离运动获胜之后。保民官从平民会议中选出,最初为2人,后来增加到10人。保民官人身不受侵犯,享有一种特殊权利---否决权。保民官其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否决罗马元老院的决议。除独裁官外,对其他任何高级长官的决定,只要违背平民利益,均有权予以否决。但其权力只限于罗马的城区和近郊。保民官在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到帝国时代,它已形同虚设。

布匿战争(Punic Wars,或译布匿克战争)是在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之间的三次战争,名字来自当时罗马对迦太基的称呼Punici(布匿库斯)。

前3世纪开始,两国为争夺地中海沿岸霸权发生了三次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战。开始在西西里岛交战,接着罗马进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败。

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年-前201年),三个中最著名的战争。迦太基主帅汉尼拔率6万大军穿过阿尔卑斯山,入侵罗马。罗马则出兵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回军驰援,迦太基战败,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

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年-前146年),这是一场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罗马主动进攻,长期围困迦太基城,最后迦太基战败惨遭屠城,领土成为罗马的一个省份——阿非利加行省。

布匿战争的结果是迦太基被灭,迦太基城也被夷为平地,罗马争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

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军事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一。年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一生的誓言,终身与古罗马为敌,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现今仍为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之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被誉为战略之父。

扎马战役(battle of Zama)公元前202年10月19日,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统率的罗马军队(2.5—3万步兵,6000—8000骑兵)在扎马( 北非古城,在迦太基西南120公里处,今卡夫地区)附近与汉尼拔统率的迦太基军队(3.5万步兵,2000—3000 骑兵,80头战象)进行的一次作战。是当时的名将汉尼拔与大西庇阿的唯一一次正面冲突,并使汉尼拔一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战败了。

格拉古兄弟(Cracchi brothers)是指提比略·格拉古(前168年-前133年)和盖约·格拉古(前154年-前121年)两兄弟,他们是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著名的政治家,平民派领袖。他们分别当选前133年及前123年、前122年的保民官,并各自在任期内领导了一场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保守势力,而先后在保民官任上被杀。

马略(Marius)(约公元前157~前86.1.13),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平民出身。早年曾在西庇阿(小)麾下参加围攻努曼提亚(在今西班牙东北部)的战争。前119年任保民官。前115年任大法官。翌年任西班牙总督。前107年任执政官,针对当时罗马军队兵源匮乏等弊端,实行军事改革。前106年偕部将L.C.苏拉进军北非,翌年俘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凯旋罗马,结束朱古达战争。前104~前100年五次连任执政官,领兵抗击日耳曼族条顿人和辛布里人入侵。同时继续进行军事改革。前88年苏拉占据罗马后亡命非洲,其追随者大批被杀。前86

年第7次任执政官,不久病逝。

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奥古斯都(Octavian Caesar,前63年9月23日-14年8月19日),原名盖乌斯·屋大维·图里努斯(Gaius Octavius Thurinus),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3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恺撒的甥孙,公元前44年被恺撒收为养子并指定为继承人。恺撒被刺后登上政治舞台。公元前1世纪,他平息了企图分裂罗马共和国的内战,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并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14年8月,在他去世后,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

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全名马尔库斯·安东尼斯·马西·费尤斯·马西·尼波斯(Marcus Antonius Marci Filius Marci Nepos),约前83年1月14日出生于罗马,逝世于前30年8月1日,是一位古罗马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凯撒最重要的军队指挥官和管理人员之一。前33年后三头同盟分裂,前30

年马克·安东尼与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一同自杀身亡。

英美文学名词解释(1)

Epic: A long narrative poem telling about the deeds of a great hero and reflecti ng the values of the society from which it originated. The style of epic is grand宏伟的 and elevated高尚的. John Milton wrote three great epics:Paradise Lost,Paradise Regained and Samson Agonistes. Sonnet(十四行诗 A sonnet is a lyric consisting of 14 lines, usually in iambic pentameter restricted to a definition rhyme scheme Renaissance the activity, spirit, or time of the great revival复活 of art, literature, and learning in Europe beginning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extending to the 17th century, marking the transition过渡from the medieval to the modern world.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is Humanism The Renaissance Period A period of drama and poetry. The Elizabethan drama is the real mainstream of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Humanism人文主义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 2>it emphasizes the dign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impo rtance of the present life.Humanists voiced their belie fs that man wa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and man did not

管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的过程 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术,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 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组织使命的实践活动 管理人员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2)根据管理者所负责的领域差异,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同基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上有何区别? 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配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学习组织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 柔性组织柔性组织是指与动态竞争条件相适应的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能力的组织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时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负的责任 简答题 简述企业环境的构成 企业环境由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微观环境构成 简述企业文化的结构 核心的精神层中间的行为层外在的形象层 简述企业文化的功能 积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 消极功能:组织变革的障碍文化多样化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试述企业环境的新变化 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兴起 试述企业如何管理环境 (1)树立正确的环境管理观念 (2)选择合适的环境管理分析方法 (3)遵循科学的环境管理程序 (4)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试述企业管理环境的一般方法 广告舆论联合或联盟制定战略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德尔菲法这是一种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方法,通过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意见来对方案作出评估和选择 简答题 什么是决策?决策的特征有哪些? 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特征(1)决策要有明确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存在决策 (2)决策方案要考虑可行性 (3) 决策的关键和实质是比较和选择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5.克伦威尔——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一.原始社会 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 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 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 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 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早期氏族中,由于婚姻是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是按照母系计算的。氏族基本成员是本族妇女。新石器时代是其繁荣时期 10.对偶婚:相比于族外群婚来说是一种发展,此时已经有一对比较确定的夫妻,但是他们的结合不牢固,极易解除。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望门居住”,二是“居妇家制”,对偶家庭还不构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11.部落:由几个有亲属关系的胞族组成,最高权力机构是部落议事会。 12.胞族:母系氏族人口增殖后分裂成许多小氏族,原来的氏族叫做胞族,即大氏族 13.新石器革命: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发明,使人类从采集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这一变革在史学上被称为“新石器革命”。 14.父系氏族公社: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世系及财产为父子继承制 二.上古西亚(前5千纪-前4世纪): (一)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1.苏美尔城邦:上古西亚早王朝时期的城邦,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到约公元前2350年被阿卡德王国取代为止,主要分布于两河流域下游冲击平原。发展鼎盛期是早王朝三期。 2.阿卡德王国(前2296-前2112):萨尔贡领导的塞姆人集团在两河流域北部建立的国家,首都是阿卡德城。经过扩张,疆域达到空前辽阔。气候变化导致长期干旱,新兴的专制国家在统治理念和管理手段上存在缺陷,国家衰落,阿卡德王朝末年政局混乱 3.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南北地区,萨尔贡在位基本上确立了专制国家的雏形 4.乌尔第三王朝(前2112-前2004):乌鲁克城邦军官在乌尔建立的王朝。再次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因其是在乌尔建立的第三个王朝,称乌尔第三王朝。后期由于边境危机,内忧外患,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5.舒尔吉改革:广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三级管理机构、附属国制度、税收制度改革,

企业管理名词解释2

1.组织:为了实现企业的共同任务和目标,对人们的生产经 营活动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合理分配和使用企业的资 源,正确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管理活动。 2.定义: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计划、 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对组织领导:利用职权和威信 施展影响,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各类人员为实现目标 而努力的过程。 3.控制:指管理者接受企业内外的有关信息,按既定的目标 和标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监察、发现偏差, 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按原定的计划进行,或适当地调整 计划,已达到预期目的的管理活动。 4.企业: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 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具 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实体。 5.企业管理:由企业管理人员或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 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 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的总称。 6.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是由两人或以上依法集资联合组 成,有独立的注册资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企业7.有限这人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是指有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 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行为承担有限责任, 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8.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 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公司以 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 9.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 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10.组织层级:是指从最高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 人员之间所形成的层次 11.组织结构:组织内部各个有机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 式或形式,亦可称为组织的各要素相互联结的框架。它包 括:组织部门的多少、管理幅度、规范化及集权化的程度12.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善于获取和使用各种知识、信 息,具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的组织 13.集权:把较多的和较重要的经营管理权责集中于企业高层 组织 14.分权:把较多的和较重要的经营管理权责分散下放到企业 的中下层中去。 15.战略:是对全局问题的筹划,最早运用在军事领域,是指 对战争全局的谋划 16.经营:根据企业的资源状况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 对企业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和部署、制定企业 的远景目标和方针的战略层次活动。它解决的是企 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问题,具有全局性和长远 性。17.经营战略:企业经营战略: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和自身条 件,为求得企业生存和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又是制定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 18.决策:为了实现组织所确立的目标,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备 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过程 19.市场: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 与消费者之间实现产品(服务)价值,满足需求的交换关系、交换条件和交换过程。 20.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 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21.市场细分:按照消费需求的差异性把某一产品(或服务) 的整体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的过程。 22.目标市场:在需求差异性市场上,企业根据自身能力所确 定的欲满足的现有和潜在的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23.市场定位:针对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 根据消费者或用户对该种产品某一属性或特征的重视程度,为产品设计和塑造一定的个性或形象,并通过一系列营销努力把这种个性或形象强有力地传达给顾客,从而适当确定该产品在市场上的位置。 24.市场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目标,创 造、建立并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和关系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过程。 25.企业资金循环:企业资金在经营过程中从货币资金开始, 经 过若干阶段, 依次转化其形态, 又回到货币资金的过程称作资金循环。 26.资产: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来 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它权利。 27.负债: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在将以资产或 者劳务偿还的债务。 28.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 有权。 29.生产:生产是一切社会组织将它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 30.生产管理:生产管理是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 护过程的管理,它包括对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 31.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出产的全过程,通常 包括工艺过程、检验过程、运输过程、等待停歇过程和自然过程,是劳动过程(基本过程)和自然过程(借助外力作用)的总和 32.质量:IS09000-2000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33.质量管理:ISO9000-2000定义: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 的协调活动.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34.

英美文学名词解释

1. In the medieval period , it is Chaucer alone who ,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literature , presented to usa comprehensive __picture of the English society of his time and created a whole galery of vivid ___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his masterpiece “the Canterbury Tales ”。 A. visionary / women B. romantic /men C. realistic / characters D. natural / figures 2. Although ____ was essentially a medieval writer, he bore marks of humanism and anticipated a new era of literature to come. A. William Langland B. John Gower C. Geoffrey Chaucer D. Edmund Spenser 3. Humanism spume from the endeavor to restore a medieval reverence for the antique authors and is frequently taken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Renaissance on its conscious ,intellectual side ,for the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 was based on the conception that man is the ____ of all things . A. measure B. king C. lover D. rule 4. The essence of humanism is to ______. A. restore a medieval reverence for the church B. avoid the circumstances of earthly life C. explore the next world in which men could live after death D. emphasize human qualities 5. Many people today tend to regard the play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as a satire of the hypocrisy of ___ and their false standards of friendship and love , their cunning ways of pursuing worldliness and their unreasoning prejudice against _________ . A. Christians / Jews B. Jews / Christians C. oppressors / oppressed D. people / Jews 6. In “ Sonnet 18 ”, Shakespeare has a profound meditation on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_________ and the eternal __________ brought forth by poetry to the one he loves . A. death/ life B. death/ love C. time / beauty D. hate / love 7.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John Bunyan describes The Vanity Fair in a ______ tone. A. delightful B. satirical C. sentimental D. solemn 8. The religious reformation in the early 16th-century England was a reflection of the class struggles waged by the _____. A. rising bourgeoisie against the feudal class and its ideology B. working class against the corruption of the bourgeoisie C. landlord class against the rising bourgeoisie and its ideology D. feudal class against the corruption of the Catholic Church 9. The ______ was a progressive intellectual movement throughout western Europe in the 18th century . A. Renaissance B. Enlightenmrent C. Religious Reformation D. Chartist Movement 10.The 18th century witnessed a new literary form -the modern English novel, which, contrary to the medieval romance, gives a ______ presentation of life of the common English people. A. romantic B. idealistic C. prophetic D. realistic 1. The title of the novel “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 written by James Joyce suggests a character study with strong _________ elements .

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时间、信息等)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决策、激励与创新,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组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群人的集合,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完成的各项任务。 3、管理职能:管理作为一个工作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即通常所说的管理者的职能。 4、环境复杂性程度:环境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 5、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策,它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系统,主要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等4个要素构成。 6、战略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 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7、决策:决策是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订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法案,对此作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 决策的简单定义就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8、5W1H: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o—谁去做?人员 When—何时做?时间 Why—为什么做?原因 Where—何地做?地点 How—怎样做?达到目标的方式、手段 9、程序:程序是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活动进行排序。 10、目标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就是要通过企业目标体系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把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合理地组织起来,把上下左右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把每个人的潜力全部挖掘出来,形成一个为实现企业总目标而相互紧密协作地有机整体。通过这个有机整体的运转,就能把整个企业的人、财、物和供、产、销等各项管理工作协调起来,朝着企业总目标健康地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名词解释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2条。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 巴比伦之囚 古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的历史事件。公元前597~前538年,犹太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这段历史对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在公元前1000年出现,由原始迦南字母演化出来。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用以书写他们的腓尼基语。腓尼基语是一种北闪族语言。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像希伯来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一样,都是辅音字母(abjad),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腓尼基铭文曾在考古遗址中发现,包括一些腓尼基城市及地中海周边的殖民地,例如比布鲁斯(在现今的黎巴嫩) 和迦太亚(在现今的突尼斯). .荷马史诗 古希腊史诗。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伊利昂记》(一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一译《奥德赛》)两部史诗。一般认为荷马生于公元前9至前8世纪之间,出生地是希腊东部的某地。《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都是洋洋万言的史诗,前者长达15693行,后者亦有12110行。两部史诗最初只是一些零散篇章,其依据是古代的传说;由于乐师们在民间说唱得以流传,荷马应该是初步将这两部史诗定型的人。艺术上,荷马史诗内容丰富,风格古朴自然,节奏感很强。2000多年来,西方人始终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提洛同盟 希波战争期间,公元前478年以雅典为首的一些希腊城邦结成的军事同盟。因盟址及金库曾设在提洛岛,故名,也称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同盟初期的宗旨是以集体力量解放遭受波斯奴役的希腊城邦和防御波斯再次入侵。最初入盟的主要是小亚细亚和爱琴海诸岛的希腊城邦,后来增至约200个。入盟各邦可以保持原有的政体,同盟事务由在提洛岛召开的同盟会议决定,按入盟城邦实力大小各出一定数量的舰船、兵员和盟捐。从公元前5世纪60年代起,雅典逐渐将提洛同盟变为它控制和剥削盟国的工具,变成事实上的盟主。公元前404年,战败的雅典根据与斯巴达签订的和约,被迫解散提洛同盟。 伯罗奔尼撒同盟 古代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组成的军事同盟。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陆续与埃利斯、西居昂、科林斯、迈加拉等城邦订立双边军事同盟条约,约公元前530年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城邦参加了同盟。在同盟内部,斯巴达享有召集全体成员国会议的特权,并在战时任盟军统帅。结盟各邦内政独立。全同盟的和战大计在盟国代表会议上由多数票决定,每国一票。只有得到盟国代表会议的同意,斯巴达才有权要求盟国出兵。在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的希波战争中,同盟各邦曾与雅典联合抗击波斯入侵(前480、前479)。公元前5世纪70年代以后,伯罗奔尼撒同盟和提洛同盟对抗,对整个希腊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及其同盟者之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的雅典一度被迫入盟。公元前 4 世纪上半叶,随着斯巴达国力的增强,它与盟邦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盟内部纠纷迭起,退盟甚至战争屡有发生。公元前394年,忒拜联合雅典、科林斯等城邦共同反对斯巴达。公元前371 年,斯巴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大败于忒拜,同盟于公元前366年解散。斯巴达霸权亦告终止。

名词解释(2)

2012教师职业道德思考题及其答案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职业 答;1.职业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人们所从事和对社会所承担的具有一定社会职责义务的专门的业务和工作。 2.教师 答;2.教师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服务或为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 3.教师职业 答;3.教师职业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向人们进行各方面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促使人发展的一种职业。 4.道德 答;4.道德就是由一定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以区分善恶、正邪、荣辱等为内容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实践活动的总称。 5.职业道德 答;5.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也就是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6.教师职业道德 答;6.教师职业道德又称为“师德”“教师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体现出社会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教师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行为准则去调节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完成教育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它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义务、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信誉和教师职业作风等方面。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一、名词解释 1.道德原则也 答2.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一定的社会和阶级在某一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或阶级和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规则。它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和精髓。 2.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答2.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一定的社会和阶级在某一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或阶级和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规则。它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和精髓。 3.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答3.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对方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在此基础上,注意发挥教育者作为过程主体的角色作用,以完美人格要求自己,以人道原则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调动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过程中其他参与者的积极性,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4. 集体主义原则 答4. 集体主义原则的内容要求是: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要放弃或牺牲个人利益,同时要不断发展完善集体利益,以逐步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5. 教书育人 答5. 教书育人就是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既要努力教授学生学习知识,又要培育学生成人成才,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6. 乐教勤业原则 答6. 乐教勤业原则是指教师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勤奋努力地从事教育工作。这是对教师在对待自己职业方面所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 7. 教育民主原则 答7. 教育民主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发展。 8. 教育公正 答8. 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公正的核心是公正。公正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形态,其基本准则是“公平”“平等”。公正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所谓教育公正,就是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当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人获得与其相适宜的教育,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使个体得其应得,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9. 人格示范 答9. 人格示范是指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应当遵守的基本的师德原则。人格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资格。它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表

英美文学四大思潮名词解释(全英)

Romanticism began in the mid-18th century and reached its height in the 19th century.It was an artistic,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movement that originated in Europe.The ideologies and event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aid the background for Romanticism. The Enlightenment also had influence on Romanticism .It was a revolt against the aristocratic social and political norms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and a reaction against the scientific rationalization of nature.The movement validated strong emotion as an authentic source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placing new emphasis on such emotions as apprehension, horror and terror, and awe.The Romantic literatur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oncentrating on emotion, nature, and the expression of "nothing".famous romanticism writers are such as william Wordsworth:lyrical ballods、william whitman :leaves of grass Realism beginning with mid nineteenth-century French literature and extending to late-19th- and early-20th-century .It was a reaction againest romanticism and paved the way to modernism.the realism is product of europe capitalist system?s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europe in 19th century has promated its production authors trend to depictions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society as it was, or is. In the spirit of general "realism" ,realist authors opted for depictions of everyday and banal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s, instead of a romanticized or similarly stylized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下名词解释 (适用于王晓焰老师) -------杨帆编辑整理1. 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1837年由洛维特领导的“伦敦工人协 会”拟定,次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②无记名秘密投票;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④议员应支付薪俸;⑤平均分配选举区,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⑥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其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反映了当时英国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推动了宪章运动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也有一定影响。 2. 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即国际工人协会的第一次大会。原为1864年9月,在伦敦 圣马丁教堂召开的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大会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委员,对第一国际指导,拟定《成立宣言》、《共同章程》,使第一国际处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这次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并阐明了其目标、任务,建立了组织架构,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 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缔造者。路易·波拿马原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 统,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其在位时期,积极促进法国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法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此期间,法国完成的工业革命。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积极发动对外战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英国击败俄国,取得欧洲大陆的霸权。在普法战争中,色当战役惨败被俘,其第二帝国也随之覆灭。拿破仑三世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巨变,在经济上确立了现代水平的资本主义的根基。 4. 1832年会议改革: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 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在1832年会议改革中,资产阶级的全国政治联合会等团体同辉格党政府相呼应,利用人民运动发声势,迫使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了56个“衰败选区”(指地处农村,已无人烟,由大地主指派议员的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并降低了选民的财产数额限制,扩大了资产阶级选举权。 5. 宪法纠纷:德国统一过程中出现的议会与政府之间就军事改革进行的争论。前后共两 次。第一次是1860年,陆军部长洛恩提出的一个军事改革方案,遭议会否决,其后政府在没有得到议会批准的情况下强行进行了军事改革,后又解散议会,从而酿成军事改革是否合法争论。这就是第一次“宪法纠纷”。俾斯麦上台后,很快宣布议会休会,下令增加军费,封闭反对派刊物,禁止自由派活动,这些独断的行为被指责为违宪,从而酿成第二次“宪法纠纷”。1864年,俾斯麦以对丹麦的军事胜利征服了朝野,这场冲突才结束。宪法纠纷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同容克阶级争夺政治权的斗争,也为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 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 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农奴危机日益严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政府被迫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拥有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必须交付高额赎金。这样,农民获得“自由”时受到了残酷的剥夺。这场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