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图文稿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图文稿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图文稿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1。氏族

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2。军事民主制

通常用以泛指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其所着《古代社会》一书中首先使用的术语。指的是古希腊荷马时代氏族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机关。包括议事会,由氏族首长组成;人民大会,由氏族成年男子参加;军事首长,一般由人民大会选举产生,议事会认可。这样,一方面在不同程度和形式上保留着氏族民主制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但这种权力尚未达到国家统治权力的程度。这种在议事会、人民大会的原始民主的基础上出现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称为军事民主制。

3。金字塔

金字塔具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由于它形似汉字中的“金”字,因而被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本身是一座王陵建筑。它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定部呈锥角。金字塔历经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动,完好无损。它被誉为当今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和世界八大奇迹之首。

金字塔

古代埃及、美洲等地的一种方锥形建筑物。形似汉字。金”字,故称“金字塔”。古代埃及金字塔是法老(国王)的陵墓。其中以古王国第四王朝(约前26世纪)胡夫的金字塔最大,今仍存于开罗近郊吉萨: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2米,高约146.5米,用230万块巨石叠成,塔内有甬道、阶梯、墓室等复杂结构;据说由农民、奴隶历时30年筑成。塔近处有法老哈夫拉

4。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古国王的石碑。在1799年时由法军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碑文是用古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成。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的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5。卡叠什之战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埃及与赫梯之间因叙利亚的绝对控制权而爆发的一次争霸战争。战争中双方均损失惨重,无力再战。这次战役实际上也标志着埃及与赫梯之间争霸战争的基本结束。后

来双方签订了人类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国际条约,从而正式结束了两国之间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

6、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第十八王朝以尚武着称的,是埃及帝国的完成者。公元前1458年前,图特摩斯三世的后母哈特谢普苏特掌握着埃及的实权。哈特谢普苏特死后,从公元前1458年起,图特摩斯三世进行连续不断的战争,恢复了哈特谢普苏特时代丧失的对和的统治。经过长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边界被图特摩斯三世扩展至第四瀑布。他还迫使、、、及的统治者们向他纳贡。

7。《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用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法典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全文共二百八十二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等均做了规定。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情况和奴隶主专政的实质。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步完备的成文法典。8.楔形文字

原使用于古老的和流域,亦称“钉头文字”、“箭头字”。最初是一种形字,发明这种文字的应是苏美尔人。距今所知最早以记下的文献大约出现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後后来为求方便,书写者使用了芦韦杆来压印在泥板上,因而字的笔画都成为具三角形的线条,如同,而字形也趋向统一而固定

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呈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约公元前3000年代由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所创造。阿卡得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也是各古国间交换外交文书的通用文字。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9.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97年,犹太王国首都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公元前586年,全城居民被作为俘虏带到巴比伦城,被批准务农、做工或经商,犹太国王被囚禁于监狱中。直到公元前538年,古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攻入巴比伦城,释放被俘的犹太人,这批犹太人才开始回到耶路撒冷。前后被囚近50年,史称“巴比伦之囚”。

10。贝希斯敦铭文

古波斯遗迹,是古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刻下的记功刻石。位于今伊朗西部的克罗曼高地以东的悬崖峭壁上。包括浮雕和铭文两部分。铭文用古波斯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埃兰文写成,记述了大流士一世

镇压高墨达政变、各地起义和取得王位的经过。后来英国考古学家罗林森用十余年的时间先后翻译了古波斯文和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从而开创了亚述学的新领域。

11。尼布甲尼撒二世

新巴比伦王国国王(约前630~前562)。王国开创者那波帕拉萨之子。公元前598年、前587年两度亲征犹太王国,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将犹太的国王、贵族及一般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他在国内大兴土木,在巴比伦城等地修建了很多宏伟的建筑物,其中马尔杜克神庙中的塔庙即是《旧约》中提到的“巴别塔”。巴比伦城门之一的伊什塔尔门以其高大雄伟和表面装饰的彩色琉璃砖浮雕着称。为取悦其米底王妃,又在巴比伦的王宫中建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是新巴比伦的繁盛时代。

12。居鲁士大帝

(公元前590—529年),古代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公元前550—529年在位)是波斯皇帝。他以伊朗西南部的一个小首领起家,经过一系列的胜利,打败了3个帝国,即米底、吕底亚和巴比伦,统一了大部分的古中东,建立了从印度到地中海的大帝国。今天,伊朗人将居鲁士尊称为“国父”。

13。琐罗亚斯德教

即拜火教,中国古代称之为祆教,传说为伊朗人琐罗亚斯德所创,流行于古伊朗和中亚一带,是基督教产生前中东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崇拜阿胡拉,但不塑神像,不建神庙,《阿维斯塔》为其圣书。其教义认为:宇宙间有善与恶、光明和黑暗两种势力在斗争,善良和光明终将战胜邪恶和黑暗,而火是善良和光明的化身,其主要仪式为礼拜圣火,一切重大的祭祀都要燃起圣火。公元前6世纪前后大流士一世定琐罗亚斯德教为波斯帝国国教。

14。吠陀

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最重要、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是印度人民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的意为“知识”、“启示”。《吠陀》是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吠陀》分为四部。《梨俱吠陀》最古老,这一段时期通常称早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较晚产生,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后期吠陀时代。着作《吠陀》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代。它使用的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被称为吠陀梵语。

15。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是在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最初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雅利安人内部也产生了不同等级的划分,即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等级。被征服者的土着居民为最低等的首陀罗。还有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

不可接触者,称为贱民。后来这一制度被婆罗门教僧侣用宗教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社会体系。

16。婆罗门教

(Brahmanism)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

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等级森严,把人分为4种姓氏:婆

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

古代印度宗教。约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形成。以《吠陀》为经典。崇拜吠陀诸神之中的三主神,即梵天、湿婆、毗湿奴,提出一种业报轮回的理论。婆罗门教竭力维护阶级压迫和种姓制度,推崇繁琐的仪式和五花八门的祭祀。公元前6世纪,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传播,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公元8世纪时,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变成了印度教。

17.

约前304年-前232年,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主要功绩:统一印度,重视国内建设,使西亚进入帝国时期,推佛教为国教,编撰修整佛经,统一佛教教义,派僧团到国外宣扬佛教

18. 顺世论

古代印度列国时代兴起的唯物主义派别。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有顺世论派,生命派,蓍那教。顺世论派是反对婆罗门教各派中最激烈的一派。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代前半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产生了一定得影响力。其哲学观点包括世界和生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否认人的灵魂存在,反对婆罗门教的灵魂转世说;主张种姓平等;反对禁欲主义和苦行生活。顺世论是古代印度下层人民反抗奴隶主高级种姓以及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

19。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在公元前1000年出现,由原始迦南字母演化出来。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用以书写他们的腓尼基语。腓尼基语是一种北闪族语言。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像希伯来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一样,都是辅音字母(abjad),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腓尼基铭文曾在考古遗址中发现,包括一些腓尼基城市及地中海周边的殖民地,例如比布鲁斯 (在现今的黎巴嫩) 和迦太亚 (在现今的突尼斯).

20. 文明

早期爱琴文明的中心,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曾经辉煌一时。当时兴建的克诺萨斯王宫甚为着名,还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人称线形文字A。克里特文明海上商业发达,据希腊的传说,在米诺斯统治时期曾是海上霸主。克里特文明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被阿卡亚人所消灭,此后爱琴文明的中心转到希腊本土迈锡尼地区。

21. 《荷马史诗》

古希腊文学巨着,传说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着,包括《伊里亚特》《奥德赛》两部史诗,实际上是特洛伊战争以来数百年希腊民间文学的结晶。反映了迈锡尼文明灭亡后的两百多年的历史,史称荷马时代。荷马史诗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荷马时代的主要文献材料,也为希腊文化奠定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22.早期僭主政治

僭主,一作“”,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建立的独裁统治。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阿哥斯、拉、西基昂、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一般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

僭主政治的实质在于僭主独立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之外,实行“压抑贵族、加惠平民”以努力使两个阶级的利益实现平衡和稳定的统治。“僭主政治”可以定义为:独立于贵族和平民阶级之外的以无限制的专制统治方式实行“抑贵扬民”政策的政治体制。僭主最初出现在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如、、、等在根本上,僭主统治是建立在成熟的官僚阶层和强权政府的基础之上。

23.伯罗奔尼撒同盟

伯罗奔尼撒联盟为和位于上以为首的大部分城邦组成的军事同盟,当时称为“拉凯达伊蒙人及其同盟者”。

在公元前 5世纪上半叶的中,同盟各邦曾与雅典联合抗击波斯入侵(公元前480、前479)。公元前 5世纪70年代以后,伯罗奔尼撒同盟和对抗,对整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及其同盟者之间爆发。失败的雅典一度被迫入盟。公元前 4世纪上半叶,随着斯巴达国力的增强,它与盟邦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盟内部纠纷迭起,退盟甚至战争屡有发生。公元前394年,忒拜联合雅典、科林斯等城邦共同反对斯巴达。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在中大败于忒拜,同盟于公元前 366年解散。斯巴达霸权亦告终止。

24.伯利克里

约公元前495—公元前429)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杰出的代表者,古代世界最着名的政治家之一。伯里克利,(至)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导人。他在后的废墟中重建雅典,扶植文化艺术,现存的很多建筑都是在他的时代所建。他还帮助雅典在第一阶段击败了斯巴达人。尤为重要的是,他培育当时被看作非常激进的力量。他的时代也被称为,是雅典最辉煌的时代,产生了、等一批知名思想家。

25.伯罗奔尼撒战争

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进行的一场希腊内战。希腊各邦都直接或间接的参加了这场战争。战争从公元前

431年开始,经过27年的斗争,最后以雅典的失败结束,战争使处于上升阶段的希腊古典文明顿遭挫折,希腊的城邦制度也从此走向衰落。26.希罗多德

前5世纪(约-前425年)伟大的历史学家,史学名着《历史》一书的作者,西方文学的奠基人。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波斯的历史纪录下来,着成《》一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

27.亚历山大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的创立者,号称大帝。公元前336年继位,公元前334年,宣布对波斯作战,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最远入侵到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了横跨亚欧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回到巴比伦,正在筹划对北非的远征时,于公元前323年死于恶性疟疾.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形成各自独立的几个国家。

28.王政时代

罗马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时间约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末期。因为传说有7个王先后统治罗马而得名。传说罗马共有3个部落、30个胞族、300个氏族,公共权力机关由元老会、库里亚大会、勒克斯组成。公元前510年第七个王小塔克文被驱逐,“王政时代”结束,罗马共和国建立。

29.塞尔维乌斯改革

王政时代后期,塞尔维乌斯公元前578年到公元前前534年是塞尔维乌斯统治时期,此间,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传统归于塞尔维乌斯名下的所有改革措施不完全合乎历史真实,但有关这次改革主要内容的记载,符合当时罗马社会历史发展情况,无可怀疑。(一)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二)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5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三)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完成了古罗马由氏族制向国家的过渡。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30.十二铜表法

约公元前450年古罗马制定的法律。内容分别为: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因各表系由青铜铸成,故习惯上称作十二铜表法。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的实质是

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但也对贵族的权力作了一些限制。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后,就成为共和时期罗马法律的主要渊源。

31.布匿战争

公元前264~前146年与迦太基之间的 3次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布匿战争的结果是迦太基被灭,迦太基城也被夷为平地,罗马争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

(-),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开始在交战,接着罗马进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败。(-),三个中最着名的战争。迦太基主帅率6万大军穿过,入侵罗马。罗马则出兵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回军驰援,迦太基战败,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这是一场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罗马主动进攻,长期围困迦太基城,最后迦太基战败惨遭屠城,领土成为罗马的一个省份——。

32.前三头政治

罗马共和国末期出现的由三个权势人物结成的政治同盟。苏拉死后,罗马政坛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种势力:克苏拉、庞培和凯撒。公元前60年三人出于政治需要,达成了互相支持的秘密协议,即建立历史上所谓的前三头政治同盟,以期共同对付元老院。后来克苏拉在战争中死去,凯撒和庞培开始了激烈的权利角逐,最终凯撒于公元前48年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建立了独裁统治。“前三头政治”也宣告解体。

33.隶农制

古罗马帝国实行的一种经济剥削方式。公元1、2世纪罗马的奴隶起义和劳动力来源紧张使奴隶主开始改变剥削方式,把农庄分成小块,交给奴隶和破产的小自耕农耕种,强迫其交租和服役,而且不得离开土地,这种剥削方式就被成为隶农制。隶农有自己的家室和微薄的经济,但仍束缚于土地,而且可以连同土地一起出卖,有别于奴隶和农奴。公元2世纪时在罗马日渐流行,带有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性质

34.《米兰赦令》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的宽容基督教的敕令。君士坦丁一世即位后,开始意识到,基督教可以强化帝国的统治工具,公元313年和李锡尼合力征服了罗马帝国东部,并与李锡尼在米兰达成协议,签署《米兰敕令》,停止迫害基督教。宣布罗马帝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要求各地归还被没收的教产。至此,初步奠定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基督教开始和罗马帝国结合

人解名解

1.骺软骨(epiphysial cartilage):位于长骨的干骺端,幼年时保 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增长,骺软骨骨化后遗留下来的较为致密的线称骺线。 2.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 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此角两侧平对第二肋,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3.肋弓(costal arch):第8—10肋前端借助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 骨连结,两侧各形成一个肋弓,是临床触诊肝、脾的重要标志。 4.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接相邻两个锥体的纤维软 骨盘(周围的纤维环、中央的髓核)。椎间盘不仅能使脊柱增加弹性,同时具有缓冲震荡,协助脊柱运动等功能。该部纤维环容易破裂,髓核向后外方突出,可压迫脊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痛(椎间盘脱出症)。 5.翼点(pterion):颞窝前下部,在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 薄弱,此处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暴力打击易引起颅内血肿。 6.斜角肌间隙(scalene space):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空 隙称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7.在脐下4-5cm以下部分,组成后层的腱膜完全移至腹直肌前面, 缺后层,其游离下缘呈向上的弧形线,称弓状线。 8.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4-5cm。男性

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内口:腹环,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由腹横筋膜构成。外口:皮下环,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 9.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 舌根围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10.肝门(porta hepatis):位于肝脏面“H”型的横沟,是肝固 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神经,淋巴管等出入门户。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 11.齿状线(dentate line):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的锯齿 状的环形线,此线以上为黏膜,以下为皮肤,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神经支配等方面都不相同。 12.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 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也是十二指肠与空肠的分界。 13.胆囊三角(Calot三角):肝总管、胆囊管、其上方的肝下面 之间共同围成的一三角区,三角内有胆囊动脉通过,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声门裂(fissure of glottis):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底部之 间的裂隙,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前2/3是膜间部,后1/3是软骨间部。 15.肺门(hilum of lung):纵隔面中央的凹陷,是支气管、肺动

专插本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1.管理学的性质就是管理的二重性: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1)管理的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2)管理的艺术是指能熟练地应用管理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技巧达到某种效果。 (3)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性: A 、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 B 、管理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 艺术性:在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4.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 理论要点:管理的五种职能、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一般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1)管理的五种职能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是指: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是指: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5**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1)对待变革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只要还管用就不要改变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不变革那就不管用了。 (2)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如果不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 (3)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传统组织认为,创新是研发部门的事;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 (4)传统组织的主要担心是发生错误,而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担心是不学习不适应 (5)传统组织认为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竞争优势,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 (6)在管理者的职责上,传统组织认为,管理者职责是控制别人;而学习型组织认为,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 6**企业的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需要满足5 个条件: (1)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技术和技能的整合; (2)不是物理性资产; (3)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 (4)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含泪的笑” 果戈理独特的艺术手法。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名词解释

一.原始社会 1.南方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是被国际学术界肯定了的最早的人科成员。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约在550—100万年前,其化石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南方古猿分为粗壮型和纤细型两种。是人类形成阶段的主要代表之一 2.能人(完全形成的人):学术界确定的最早的人属成员,也称“早期猿人”。能人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頬齿,特别是前臼齿,比南方古猿非洲种为窄,能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脑量扩大。下肢骨明显具直立行走的特征,手骨表明其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但还不很精确。“能人”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约为距今180万年。 奥杜韦文化 3.直立人:承上启下,语言,火(天然火),旧石器时代早期 4.智人:脑量增大尤为明显,体质进化和文化发展,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中期 5.原始群:最初的人类社会群体,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其经历的时间大致是距今1400万年前到距今300万年间,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其代表群体。由于他们处于由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为了生存,他们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体劳动和生活。这种组织形式尚不稳定,尚没有真正的组织原则和规例。 6.血缘家族: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或族群按血缘群婚关系组成,族内同辈男女之间可以互为婚配。因为它出现在氏族公社之前,所以又被称为前氏族公社。它存在的时期大约相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7.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氏族的管理实行民主制,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8.普那路亚婚:是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一种婚姻形态,又叫做族外群婚。在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共为夫妻,即一群姊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男子和领一群怒自相互通婚,但禁止旁系的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共夫的姊妹间、共妻的兄弟间互城“普那路亚”9.母系氏族公社:早期氏族的形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基本细胞。早期氏族中,由于婚姻是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是按照母系计算的。氏族基本成员是本族妇女。新石器时代是其繁荣时期 10.对偶婚:相比于族外群婚来说是一种发展,此时已经有一对比较确定的夫妻,但是他们的结合不牢固,极易解除。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望门居住”,二是“居妇家制”,对偶家庭还不构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11.部落:由几个有亲属关系的胞族组成,最高权力机构是部落议事会。 12.胞族:母系氏族人口增殖后分裂成许多小氏族,原来的氏族叫做胞族,即大氏族 13.新石器革命: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发明,使人类从采集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这一变革在史学上被称为“新石器革命”。 14.父系氏族公社: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世系及财产为父子继承制 二.上古西亚(前5千纪-前4世纪): (一)两河流域南部国家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1.苏美尔城邦:上古西亚早王朝时期的城邦,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到约公元前2350年被阿卡德王国取代为止,主要分布于两河流域下游冲击平原。发展鼎盛期是早王朝三期。 2.阿卡德王国(前2296-前2112):萨尔贡领导的塞姆人集团在两河流域北部建立的国家,首都是阿卡德城。经过扩张,疆域达到空前辽阔。气候变化导致长期干旱,新兴的专制国家在统治理念和管理手段上存在缺陷,国家衰落,阿卡德王朝末年政局混乱 3.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南北地区,萨尔贡在位基本上确立了专制国家的雏形 4.乌尔第三王朝(前2112-前2004):乌鲁克城邦军官在乌尔建立的王朝。再次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因其是在乌尔建立的第三个王朝,称乌尔第三王朝。后期由于边境危机,内忧外患,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5.舒尔吉改革:广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三级管理机构、附属国制度、税收制度改革,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复习 相对价格: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在国际贸易中所交换的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体现交换双方的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实际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一国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或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边际替代率: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它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在只有两种要素劳动L和资本K 的情况下,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可以记做:MRTSLK=-△K/△L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倾销: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构成依据:1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以致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2进口国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3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产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持续性/掠夺性 最佳关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确定条件: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幼稚产业:某种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的产业。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 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造成了他们相互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贸易转移: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对进口国是福利损失。 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主要目的:使政府当局了解本国(地区)的对外经济交往状况,从而为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马歇尔-勒纳条件:表明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即Vx1(Dx,D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公式表述为ηx+ηm>1,这一条件表明,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条件下,如果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则货币贬值就能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的国家,但结果却证明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0理论相反。 特里芬难题:为了满足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美元需求的不断增长,美国必须保持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以使美元持续流入外国,但是这又必然导致各国对美元清偿能力信心下降;如果美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币值,又不能满足国际经济交易对美元的需求,世界经济将陷入通货紧缩。 套期保值:交易者配合在现货市场的买卖,在期货市场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品种、数量相同,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 1.多余人: 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人道和民主的倾向,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不甘沉沦,渴望有所作为;但贵族生活方式又使他们灵魂空虚,找不到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与勇气,终于一事无成。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后来一些作家又塑造了一系列这类形象。 2。自然派 是19世界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为忠实于自然即现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舞女解放。在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为主。在体裁上,多以散文为主。自然派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主要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3.《人间喜剧》 使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总集。它采用分类整理编目和人物在现的办法,把众多的人物和篇章连成一个整体。全部作品分成那个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 风俗研究是主干部分,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六个部分。 4.复调艺术: 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多声部音乐,著名文艺家巴赫金称陀氏的小说是“复调小说”,复调性指的是“多声部”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存在着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主人公与作家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各自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 5.小人物:

是普希金开创的一个人物类型,经过果戈里等人的发展,到了契诃夫已发展到极致的水平。这些作家的作品都以小职员小公务员以及下层的劳动人民为描写对象,对他们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对黑暗专制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6.社会问题剧: 是易卜生开创的一种戏剧类型,它直接反映当代的现实生活,提出生活中许多迫切的问题,并在剧情发展中展开讨论,笔锋犀利,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代表作品有:《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 7.象征主义: 从浪漫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文学思潮和派别,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19世纪及后期的象征主义称为前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内心感受才是真实和美的;应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影响,努力写出“内心的感受”。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流”手法。代表作家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8.“迷茫的一代” 并非文学实体,它既无组织,又无纲领,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曾经盛行一二十年的文学流派,它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茫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很大影响。代表作家海明威。 9.长河小说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20世纪初出现的第一部“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的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它以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为线索,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练,内涵丰富,容量更大。 110.冰山原则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全新

1、人物再现法 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2、社会问题剧 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3、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4、多余人 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5、托尔斯泰主义 是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人民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是空想的,客观上有麻醉人民、阻碍革命发展的消极作用,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时人民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的出发点是伟大的。 6、冰山原则

名词解释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条文282条。包括诉讼手续、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财产继承、对奴隶的处罚等。 巴比伦之囚 古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的历史事件。公元前597~前538年,犹太王国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巴比伦后,被囚掳的犹太人才获准返回家园。这段历史对犹太教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在公元前1000年出现,由原始迦南字母演化出来。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用以书写他们的腓尼基语。腓尼基语是一种北闪族语言。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像希伯来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一样,都是辅音字母(abjad),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腓尼基铭文曾在考古遗址中发现,包括一些腓尼基城市及地中海周边的殖民地,例如比布鲁斯(在现今的黎巴嫩) 和迦太亚(在现今的突尼斯). .荷马史诗 古希腊史诗。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伊利昂记》(一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一译《奥德赛》)两部史诗。一般认为荷马生于公元前9至前8世纪之间,出生地是希腊东部的某地。《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都是洋洋万言的史诗,前者长达15693行,后者亦有12110行。两部史诗最初只是一些零散篇章,其依据是古代的传说;由于乐师们在民间说唱得以流传,荷马应该是初步将这两部史诗定型的人。艺术上,荷马史诗内容丰富,风格古朴自然,节奏感很强。2000多年来,西方人始终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提洛同盟 希波战争期间,公元前478年以雅典为首的一些希腊城邦结成的军事同盟。因盟址及金库曾设在提洛岛,故名,也称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同盟初期的宗旨是以集体力量解放遭受波斯奴役的希腊城邦和防御波斯再次入侵。最初入盟的主要是小亚细亚和爱琴海诸岛的希腊城邦,后来增至约200个。入盟各邦可以保持原有的政体,同盟事务由在提洛岛召开的同盟会议决定,按入盟城邦实力大小各出一定数量的舰船、兵员和盟捐。从公元前5世纪60年代起,雅典逐渐将提洛同盟变为它控制和剥削盟国的工具,变成事实上的盟主。公元前404年,战败的雅典根据与斯巴达签订的和约,被迫解散提洛同盟。 伯罗奔尼撒同盟 古代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组成的军事同盟。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陆续与埃利斯、西居昂、科林斯、迈加拉等城邦订立双边军事同盟条约,约公元前530年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城邦参加了同盟。在同盟内部,斯巴达享有召集全体成员国会议的特权,并在战时任盟军统帅。结盟各邦内政独立。全同盟的和战大计在盟国代表会议上由多数票决定,每国一票。只有得到盟国代表会议的同意,斯巴达才有权要求盟国出兵。在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的希波战争中,同盟各邦曾与雅典联合抗击波斯入侵(前480、前479)。公元前5世纪70年代以后,伯罗奔尼撒同盟和提洛同盟对抗,对整个希腊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及其同盟者之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的雅典一度被迫入盟。公元前 4 世纪上半叶,随着斯巴达国力的增强,它与盟邦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盟内部纠纷迭起,退盟甚至战争屡有发生。公元前394年,忒拜联合雅典、科林斯等城邦共同反对斯巴达。公元前371 年,斯巴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大败于忒拜,同盟于公元前366年解散。斯巴达霸权亦告终止。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之名词解释 Chapter 3 1.Absolute advantage(绝对优势):A country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a production of a good if it has a lower unit labor requirement(aLW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than the foreign country in this good. https://www.360docs.net/doc/fe5583405.html,parative Advantage(相对优势): A country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a good if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ing that good in terms of other goods is lower in that country than it is in other countries. 3.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The opportunity cost of roses in terms of computers is the number of computers that could be produced with the same resources as a given number of roses. 4.The unit labor requirement: the number of hours of labor required to produce one unit of output, such as aLW (wine) and aLC (cheese) 5.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生产可能性边界):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 of an economy shows the maximum amount of a good (say wine) that can be produced for any given amount of another (say cheese). Chapter 4 1.Abundant factor: the resource of which a country has a relatively large supply(labor in home,land in foreign) 2.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when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shifts out much more in one direction than in the other. 3.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when Home and Foreign trade, the relatives prices of goods converge. This convergence, in turn, causes convergence of the relative prices of land and labor. 4.Heckscher-Ohlin theory: It show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influenced by Relative factor abundance (refers to countries) and Relative factor intensity (refers to goods)It i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5.Scarce factor: in that country, and the resource of which it has a relatively small supply( land in Home, labor in foreign)

人解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体相连处的横行隆起,其两侧平对第二肋,是临床上计数肋的 重要标志。 2,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一横贯腹肌和腱膜之间的潜在性间 隙,长约4~5cm,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3,上消化道:临床上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4,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左,右腭舌弓以及舌根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 界和通道。 5,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患急性阑尾炎时,此点附近有明显压痛等体征,具有一点的诊断价值 6,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脏胸膜相互转折处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的下缘也不能到达的 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内的积液常聚集于此。 7,肾区: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十二肋之间的部位称肾区,有些肾病患者触压或扣 击此区可引起疼痛。 8,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内面两输尿管口,尿道内口的三角形区域,此区粘膜光 滑而无邹襞,是肿瘤炎症,结核的易发部位。 9,子宫峡:子宫体与颈较为窄细的部位,长约1cm在妊娠时此处随子宫的增大而 逐渐延长达10cm产科称此部为子宫下段,是剖宫产常选部位。 10,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移行形成的凹陷,是立体和半卧位时 腹膜腔最低点,与阴道穹后部仅隔阴道后壁和一层腹膜,腹膜腔积液常积于此,可 经阴道穹后部穿刺或引流。 11,血液循环:血液由心室射出依次流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最后又反流回心 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12,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连有一条结缔组织索, 称为动脉韧带,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的遗迹,动脉导管若在出生后6个月未闭 合,则称动脉导管未闭合,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13,静脉角:同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合处所形成的夹角,为淋巴导管的注入 部位。 14,黄斑:距视神经盘约3.5mm靠颞侧稍下的一黄色区域称黄斑,其中央凹陷称 中央凹是视觉最敏感的部位。 15,反射: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做出的规律性(适宜)反应。 16,神经核:功能形态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称神经核。 17,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在大脑半球水平切面上 呈"><"形,可分为内囊前肢,和内囊后肢,之间内内囊膝,一侧内囊损伤时,可 出现对侧半躯体感觉障碍,对侧半躯体运动障碍和两眼对侧半视野偏盲的"三偏综 合症"。 二,问答题。

广东专插本管理学

一、单顶选择题 1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的古典管理学家是()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梅奥 2根据罗伯特卡茨的观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的技能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领导技能 3有关研究表明,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 A.原则层次 B.惯例层次 C. 前惯例层次 D.后惯例层次 4下列因素中,不属于全球化任务环境的是() A.政治体制 B.供应商 C.顾客 D.竞争对手 5把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市场,认为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品味和喜好没有实质性差别而采用的全球化组织模式是() A.多国组织模式 B.国际组织模式 C.跨国组织模式 D.全球组织模式 6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中,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MRPH指的是() A.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B.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C.制造资源计划 D.企业资源计划 7在决策的影响因素中,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属于() A.环境因素 B.组织自身的因素 C.决策问题的性质 D.决策主体的因素 8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属于() A.定性快策方法 B.确定性快策方法 C.风险型决策方法 D.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9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 A.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10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是() A.程序 B.规则 c.方案D.预算 11制定战略类型的划分,属于成长战略范畴的是() A.收缩战略 B.剥离战略

C.市场开发 D.清算战略 12伍德沃德等人根据制造技术的复杂程序将技术划分成若干类,其中定制产品 采用的技术是() A.单件小批量生产技术 B.大批量生产技术 C.流程生产技术 D.连续生产技术 13按照工作的过程标准划分的组织部门化形式是() A.职能部门化和流程部门化 B.流程部门化和顾客部门化 C.顾客部门化和地域部门化 D.职能部门化和地域部门化 14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速度比较快,但主管对下属的监管和协调控制难度较大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矩阵型结构 B.动态网络型结构 C.扁平式组织结构 D.锥形式组织结构 15为了发挥专家的核心作用,减轻直线主管的任务负荷并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而 设立的职权是() A.直线职权 B.职能权限 C.参谋权限 D.管理权限 16组织变革的基本目标是() A.提高组织的效能 B.提高组织的效率 C.提高组织的获利能力 D.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 17与行政职位高低无关的权力是() A.奖赏性权力和惩罚性权力 B.感召性权场和春图生辅导 C.奖赏性权力和感召性权力 D.专长性权力和惩罚性权力 18根据权力运用方式不同,领导者可以划分为() A.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 B.魅力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 C.事务型领导者和战略型领导者 D.激进型领导者和保守型领导者 19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参与型领导在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两个领导维度方 面表现为() A.高任务一低关系 B.高任务一高关系 C.低任务一高关系 D.低任务一低关系 20激励力、效价和期望值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达式是() A.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B.激励力=效价X期望值 C.期望值=效价+激励力 D.期望值=效价x激励力

外国文学上名词解释完整版

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 相传是公元前9至前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英雄史诗: 又叫英雄叙事诗,是在民间长期口口相传,以歌颂民族英雄为内容的人民文学,是中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成就。根据史诗形成的时间和表现内容,可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 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3《工作与时日》: 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作者是赫希俄德,较详细地记载了古希腊时期的种种宗教祭日赫从事不同工作时的黄道吉日。诗人最后总结说,在不朽的众神面前,聪明人的工作是无可指责的,因为他懂得吉兆,所以能够避免犯罪。该作具有史诗的体裁,但实际上可以说一部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 4《俄狄浦斯王》: 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英雄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悲剧从传说故事将近结尾的地方写起,当时俄狄浦斯已是忒拜国王,时值瘟疫流行,按照神示,只有追查出杀死先王的凶手,才能免除瘟疫,挽救忒拜城。全剧以此为起点,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展示了悲剧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当俄狄浦斯查明凶手就是自己时,他刺瞎双眼,自愿放逐。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这样一个英雄却受着命运的捉弄,这样,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表现了雅典自由民在社会灾难面前的斗争精神和悲愤情绪。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者希腊悲剧的成熟。索福克勒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并通过人物对比方法来塑造,因而人物的动作性强,性格比较突出。 5阿里斯托芬: 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其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2解答

美尼斯(Menes)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他统一了埃及,开启了法老统治时代,建立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长期而辉煌影响的王国,约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下埃及,使整个埃及初步统一成一个国家,开创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他在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今开罗附近)修建了新都白城,即后来的孟斐斯城,作为埃及的首都。美尼斯在统一上、下埃及后,曾向外发动征服战争。据历史学家推断,埃及著名的“纳尔迈石板”中刻画的征服者可能是美尼斯。据说美尼斯在位时间达62年,他是在一次打猎中被一头河马袭击不幸身亡的。 荷鲁斯(Horus)是古代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是王权的象征。他的形象是一位鹰(隼)头人身的神祇。 法老(Pharaoh)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喜克索斯人(Hyksos)是古代亚洲西部的一个混合民族,可能由塞姆族的部落以及部分胡里特人和其他印欧族的人混合而成。于前17世纪从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进入埃及东部并在那里建立了第十五和第十六王朝(约前1674年至前1548年)。 赫梯人(Hittites)居于安纳托利亚高原,既是现在的土耳其北部从考古遗迹和文献知道,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由北面移居至安纳托利亚。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赫梯人用象形文字记下公众事务,以楔形文字记载其他事迹。埃及人也以文字和图画记下赫梯人的事迹。 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公元前1504年—公元前1492年),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是埃及历史上最辉煌的第十八王朝的真正奠基者。 图坦卡蒙(Tut-ankh-Amun)(前1341-前1323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原来的名字叫“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后改为图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说明他的信仰从崇拜阿吞神向崇拜阿蒙神转变,图坦卡蒙9岁君临天下,19岁暴亡,死因为一种家族遗传病。图坦卡蒙并不是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他墓葬的发现则代表了埃及考古工作的顶峰,他也因此,成为最著名的法老之一。 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称“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摩亨佐-达罗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该段时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克里特文明。多认为是由古印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募集设立:又称渐次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股份向社会募集或者向特定对象募集而设立的公司。 2.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股票的公司债券。 3.有限责任公司:是指根据公司法设立的,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4.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委托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 5.股份有限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的,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6.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6.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 7.企业破产制度:是指在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情况下,在法院的主持下,将债务人的全部财产集中起来对债务人进行公平清偿的制度。 8.债权人会议:是指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为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表达债权人的意志和统一债权人的意见而由已申报债权的债权人组成的临时性机构。 9.债务人的财产:是指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债务人取得的财产。 10.别除权:是指破产宣告前依法成立的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人享有不依赖破产程序,就该特定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11.一般取回权: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对于债务人占有的不属于债务人的财产,该财产的权利享有的向管理人取回该财产的权利。 12.出卖人取回权: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出卖人已将买卖标的物向作为买受人的债务人发运,债务人尚未收到且未付清全部价款时,出卖人享有的取回在运途中标的物的权利。 13.抵消权:是指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后,在立案前与债务人互负债务的债权人享有的不依破产程序,而以其对该债务人的债权和所欠债务在对等数额内相互抵消的权利。 14.重整:是在企业无力偿债但有复苏希望的情况下,经债权人同意,允许企业继续经营,实现债务调整和企业重组,使企业摆脱困境、走向复兴的一项制度。 15.破产和解: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和解申请或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就债务人延期清偿债务、减少债务数额等事项达成和解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定后,终止破产程序的一种制度。 16.破产宣告:是指人民法院对符合破产条件的债权人,依法作出裁定,宣告债务人破产实施清算的行为。 17.格式条款:是一方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18.承诺:是指受要约人收到要约后按照要约所规定的时间和方式,用诺言或行动对要约表示完全同意的一种法律行为。 19.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给对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失所应承担的责任。 20.合同效力: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法律效力。 21.效力待定合同:是指虽已成立,但因其主体有瑕疵,不完全满足有效要件的规定,致使其效力不确定的合同。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是指合同订立后,因意思表示不真实,可由当事人行使撤销权使其归于无效,或行使变更权使其内容变更的合同。 22.合同履行:是指合同生效后,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全面、适当地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 23.提存:是指债务人将到期后因债权人原因无法清偿的标的物交有关部门保存,以消灭合同关系的行为。 24.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有效合同的约定,不履行或不安全履行合同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5.担保:是指在民商事法律关系中发生的,保证债务人清偿债务,债权人实现债权的法律制度。26.反担保:是指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债务人应第三人的要求而为第三人所提供的担保。 27.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约定向债权人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 28.一般保证合同: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只有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才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合同。 29.连带责任保证合同: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保证人对债务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合同。在这种合同中只要债务人到期未履行债务,债权人就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的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30.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自己特定财产的占有,约定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将该财产折价、变卖或拍卖,并就所得价款优先受偿。 31.质押:是指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财产或权利出质给债权人占有,将该财产作为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质押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并就其卖得价款优先受偿的担保制度。 32.留置:是指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扣留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经过约定的或法律规定的一定的宽限期债务人仍不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