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歌曲《乃哟乃》教学设计

土家歌曲《乃哟乃》教学设计
土家歌曲《乃哟乃》教学设计

土家歌曲《乃哟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唱和表演《乃哟乃》,进一步了解土家文化,初步感受土家族儿歌的特点,体验土家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

2、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并能随着音乐准确地读出节奏和歌词。过程与方法

1、引领学生走进土家族的山寨,再说一说、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中丰富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主动参与小组的活动,在活动中拉近于音乐的距离,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合作的快乐。

2、了解土家风情,感受土家族音乐特点,并对土家族歌舞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土家文化,感受并表现土家族歌曲的特点。

2、难点:歌词难记

三、教材分析

歌曲《乃哟乃》是一首土家族儿歌。歌词中“乃哟乃”是快来吧的意思,“乃哟嗬”等衬词表达了热闹的场面和快乐的气氛。这首儿歌全曲由“do mi sol”三个音组成,独特的旋律赋予歌曲浓郁的民族风格。

四、导入新课

师:(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知道地图上的这只“大公鸡”代表哪儿吗?(中国)那老师有几道问题想考考你们: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你知道共有多少个民族吗?(五十六个)哪个民族人数最多?(汉族)我们是属于哪个民族的?(土家族)

师总结:对了,我们55个少数民族中间的一个,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土家族。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个勤劳质朴、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民族,它主要分布在湖南西北一带(指地图),名字叫做土家族,大家想去吗?(想)那就让我们排起队伍,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向土家族出发!(随《乃哟乃》音乐做律动。)

五、新课教授

(一)、节奏练习

导语:土家族到了!咦?怎么没人来迎接我们呢?让我来看看!原来是土家族传说中的小歌仙给我们出了个难题,不过这可难不倒我们,对吗?谁来帮老师解开这条节奏密码呢?

1、节奏条:xx x | xx x | xx xx | xx x ‖1、先找学生试拍,教师纠正。

2、集体拍、分组拍(1、3小节一组,2、4小节一组)。

3、拍电报游戏:将学生分成组,按顺序每组拍一小节,依次类推。师:同学们拍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拍出密码,去拜访土家族吧!(二)、播放:土家族的风俗文化相关图片

1、图片内容:土家族的服饰、吊角楼、工艺品、摆手舞、社巴节……

2、师随幻灯片的播放简单介绍图片内容。

师:大家快看!这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服装,漂亮吗?这是土家族世代居住的山寨,真是个山清水秀、景色优美的好地方;这是他们的住房——吊脚楼;这是土家族名扬海内外的手工艺品——织锦;看!土家姑娘在采茶;这是土家族最热闹的传统节日——社巴节;在这盛大的节日里,土家族的男女老少相聚在一起,跳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摆手舞,多热闹啊!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这是土家族人在以古老的形式庆祝丰收呢!

(三)、视唱练习:

导语:快看!山寨里山寨路旁边长了许多蘑菇,蘑菇后面躲了三个小矮人,你们听,它们还会唱歌呢!他们边唱边跳走了出来,我们来听听他们在唱什么?

1、最矮的那个唱do,第二矮的那个唱mi,最高的那个唱sol,

2、听歌曲,然后辨高低音。

3、随琴唱一唱do、mi、sol的音高。(教师打手势)

4、每组用“xx x”的节奏任意将1、3、5三个音搭配,老师带领学生唱一唱。

(四)、新歌教学

1、初听歌曲,感受土家族特有的语言风格。

导语:土家族有一首很好听的歌曲,就是用1、3、5三个音符编写的,既然我们来到了土家族,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1)、多媒体播放《乃哟乃》课件。

(2)、师:你们听到歌中土家小朋友在向我们打招呼吗?他们在说:“乃哟乃!乃哟乃!”

(3)、简介:土家族的语言中,“乃哟乃”是快来的意思。我们也学着说一说。(可用“乃哟乃”随意指学生过来。)

(4)、师:其实,聪明的土家人在“乃哟乃”的基础上,还创造了许多类似的语言。象“乃乃哟”和“乃哟嗬”,这两个词语都表达了热闹的气氛和幸福快乐的心情!今天,你来到了土家族,高兴吗?(高兴)那我们要喊:“乃哟嗬!”(师领说,生齐说)我们一起学这首歌,快乐吗?(快乐)那我们就喊:“乃哟嗬!”

(5)、师有节奏地教读歌词。(两遍)

(6)、齐读。

(7)、师生分读。(学生专门读红色区域,烘托热闹快乐的气氛。)2、学唱歌曲。

(1)、随多媒体课件哼唱歌曲。

(2)、观察曲谱中红色的音符有什么共同点?(曲调一致)

(3)、师生合唱曲谱。(教师打手势)

(4)、分组唱。(其中一组唱红色区域,要唱出热闹欢快的气氛)(5)、随多媒体课件学唱一遍。

3、学跳土家舞蹈。

导语:来到土家族,就得来看看土家特色舞蹈,有青蛙跳、板凳舞、摆手舞等,不然可就白来了。每逢到社巴节,洗车镇每年要举行社巴节活动,这些舞蹈都是社巴节特色项目,社巴节特别热闹!想去

看看吗?(想)那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1)、多媒体播放土家舞视频。(大家可以跟着学一学。)

(2)、师:正好,老师也和土家族人学了两招,想看吗?(想)不过这个舞老师一个人是表演不起来的,我想邀请部分同学和我合作一下,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跳?(邀请时师可说:“乃哟乃!”)(3)、找6名学青蛙跳、6个同学和老师围成圈一起表演学跳摆手舞,同时鼓励其他同学站起来学一学。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都有什么收获?(认识了聪明能干、能歌善舞的土家族,学习了用土家语演唱的歌曲《乃哟乃》,学会跳摆手舞,参加了热闹的社巴节……)你快乐吗?(快乐)那我们就说:“乃哟嗬!”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汉族人要和其他少数民族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强盛!让我们唱起动。

四大古镇分别是:

1、永顺王村古镇:王村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酉水之滨,距县城51公里。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

2、龙山里耶古镇:里耶古城是酉水河上的边陲重镇,历史上被称为“楚蜀通津”,是土家族的发祥地。早在距今6000年前,里耶就有人类居住。,被评为“2002年全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

3、花垣茶峒古镇: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的茶峒镇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就因为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而声名远扬。

4、泸溪浦市古镇:是湖南湘西昔日的大名镇,以及其显赫的水路要津,有“小南京”之雅称。明清时期因盛产生铁、木材、朱砂、桐油而闻名于世。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除汉族外,55个是少数民族。而我们湖南湘西则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区域,有土家、苗族等少民族。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文明和习俗,有自己本民族语言。在少数民族区域进行双语教学十分必要。在少数民族区域学习和使用汉语是少数民族融入现代社会的需求,也是大力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需要。但是民族言语也不容忽视,使用民族语言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字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延续并弘扬我们少数民族特色文明。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外,还能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这样

使我们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民族型人才。

土家族风俗歌及音乐艺术赏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7982612.html, 土家族风俗歌及音乐艺术赏析 作者:徐燕琴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有自己特色的语言和民歌。土家族是居住在我国湘西地区的一个民族,土家族的人们能歌善舞,土家民族歌曲、风俗歌等也是我国民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针对土家族的风俗歌、民歌进行分析,欣赏土家族歌曲中的音乐艺术。 关键词:土家族;风俗歌;民歌;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72-01 土家族民歌通俗易懂,呈现的故事生动有趣,从其民歌中就可以看出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本文针对土家族的民歌特色和音乐艺术特征进行欣赏。 一、土家族民歌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民族,其民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总的来说土家民歌是在土家族人们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土家族在劳动、结婚、祭祀等活动中,都会载歌载舞,土家族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中很多的民歌,我们可以将土家族的民歌分为5个类别。 (1)风俗歌曲。 土家族民歌的产生大多和当地的风俗、习惯等有关,著名的音乐家巴托克曾经说过,每一首民间音乐中都含有一定的任务,和其产生地区的风俗、生活习惯等有关系。百姓在生活、劳动中歌唱和演奏,成为音乐的支配者,这就是所谓风俗,是传统的,民间的、民族的。土家族的风俗歌曲在不同的活动、不同的事件中有不同的风俗歌曲,结婚有哭嫁歌曲,丧事有哭丧歌曲、过节有庆祝节日的歌曲等等,其中在土家歌曲中最有名的有哭嫁歌曲,其中讲述了土家族的婚俗史,在结婚的大喜日子里,一定要唱一唱哭嫁歌曲,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进行表达。 (2)号子。 号子也算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种类,号子分为很多种,例如船工号子、拉木号子等,每一种号子都有独特的艺术特性,土家族的民歌中号子非常的丰富,在众多的号子中船工号子最具有特色。号子产生在土家族儿女劳作间和拉纤活动中,主要是对各项劳动进行鼓励和协调,将劳作中的疲劳进行消除,鼓励士气,抒发人在劳作中的感情,这些感情大多是积极向上的,号子的声音,非常有穿透力,给人鼓励。

论土家族的音乐风格

论土家族的音乐风格 作者:田世高信息来源:武汉音乐学院网 音乐艺术风格作为一种形象,有如人的风度一样,它是从音乐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具有代表性的特点,是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艺术家主观意识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一种难以说明却不难感受的独特风貌。就“风格”一词而言“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但“风格”一词的含义很广,在社会生活与音乐艺术等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内涵。笔者从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概说;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两个方面作一论述。 一、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 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是指土家族音乐艺术从各个乐种的音乐旋律、节奏、演唱、表演中所体现的粗犷豪放、雄伟壮丽、肃穆凝重、慷慨悲歌、古朴严谨、欢快跳跃、风趣诙谐、抒情优美等的音乐个性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高度统一中所表现出的具有共同性的、相对稳定性的艺术特色。它是土家族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民风、民族风格的展现,是土家族音乐艺术之生命。风格作为土家族音乐艺术中所体现的审美范畴,是从音乐艺术整体上所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而被人们感知的,是土家人民在歌唱其民歌的主观心态特征和表现其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物质外壳的特征相统一而形成的难以说明却又能感受的艺术特质,作为一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其特质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在土家族群居的社会群体中逐渐形成的。 音乐艺术作品的风格是作曲家们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具体展示,同时是作曲家的思想、情感、个人气质、生活经验、审美意识的反映。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正是如此,只不过创作者不是某个作曲家、艺术家个体,而是一个由相当数量的个体所构成的土家族群体,它是土家族聚居之地的社会群体的思想、情感、生活、民风民俗及审美心态的综合反映。 土家族的音乐不象作曲家、艺术家的作品一旦完成即便定型,它是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是在不断的口耳相传中衍化与完善的,它的艺术风格也是在这种传承过程中得以形成的,土家人民既是创作者、歌唱者、演奏者、表演者、又是欣赏者,同时也是批评者。这种六位一体的土家族音乐艺术之风格得以形成的传承过程,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自然与文化背景中完成的。而其中对土家族音乐艺术影响最为明显的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地理环境及生产方式与民风民俗。土家族音乐艺术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非一成不变,所以、土家族音乐在口传心授中不断地衍展变化。土家族音乐的这种变异性特点是否说明它没有一个称之为风格的较为稳定的艺术表现形态呢?可以肯定的回答,并非如此。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创作成熟的标志,土家族音乐风格的形成正是如此。如前所说,对于土家族

湘西的歌

湘西伢儿的歌 授课年级:四年级 执教者:湘西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小李密 教学目标: 1、欣赏湘西民间音乐,激发学生对湘西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2、能自信地用湘西方言唱土家族民歌《》,从中体验用方言 学唱民歌的乐趣。 3、能积极地参与《》的表演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表现力。教学设想: 湘西是歌舞的海洋,打击乐的世界。浩如烟海、独特优美的民间音乐舞蹈绚丽多彩,灿若星辰,赏心悦目,且源远流长。为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和传承湘西民间音乐与歌舞,展现极其丰富的湘西本土音乐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得到别开生面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这是我们设计这课的目的。在学习《湘西伢儿的歌》这课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湘西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感受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再通过用湘西方言学唱土家族民歌并参与表演,体验土家人欢歌劲舞的火热情景,从中理解探究、互动、合作教学理念的真谛,从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拓展学生音乐视野的目的。 重点:用湘西方言学唱土家族民歌。 难点:分小组学习原生态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舞步,舂碓的基本动作,

围着碓坑欢乐歌舞的场景。 教学准备:钢琴、自制的土家族打击乐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6分钟) 1、师生伴随着浓郁的土家族音乐《调年酒歌》,欢快地跳着摆手 舞进入教室。 2、师生问好: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来自哪里? 学生:―――― 老师:用土家语、普通话向同学们问好,用苗语、普通话向与会教师问好。 学生:向老师问好。 3、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我的家乡湘西。在坐的 有谁去过湘西?是否能谈一谈你所知道的湘西呢? 学生:――――(师表扬) 4、出示课题《湘西伢儿的歌》(课件一) 5、简介湘西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课件二) 老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地道,(今天我们就学习《湘西伢儿的歌》。)咱们湘西地处湖南省的西北部(湖南省地图),一共有八个县市, 最南边的是苗族聚集的凤凰县,最北边的是土家族聚集的龙山 县(湘西地图)。咱们湘西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这里呀山美、 水美、人更美,今年还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呢(湘西

1-1-1了解土家族音乐.doc

民族音乐教案课题土家神韵(一)——了解土家族音乐日期 教学目的1、感受湘西土家民族音乐文化魅力,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了解土家族民歌发展渊源,体会土家族民歌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土家族音乐。 难点:掌握土家族音乐的风格。 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解示范讨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欣赏宋祖英演唱的《龙船调》,播放土家族的相关图片资料,让学生在歌声中走进教室,导入新课。 二、简单介绍土家族的相关地理知识 1、提问:通过欣赏这段视频,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是要去哪个民族旅游吗? 2、土家族地理位置简介: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武陵山区的渝东南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和湖南湘西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五峰、长阳、恩施一带及贵州铜仁地区。位于中国东西结合部的武陵片区,是一块民间艺术的沃土,土家族苗族民歌以其悲壮豪迈,慷慨低回,自由洒脱的旋律,越过几千年历史,成为渝东南的骄傲。

三、播放视频《黄四姐》。 1、提问: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的摆手歌等最为著名,那么什么是大摆手歌? 2、教师总结: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 四、播放视频《六口茶》,听后回答问题。 1、提问:土家族的歌曲发音有什么特点? 2、教师总结:土家族自称“比兹卡”,其中“比兹”是名称本身,“卡”等于“族”或“家”。而古代与中古的巴人,自称中也有带“比”的音节,如地名方面,巴人曾经活动过的区域内有:湖南的白抵城、百曳滩,湖北的百节峒、北佳坪、白脊山、柏子山、白雉山,贵州的必际县,重庆的百节、柏枝山,以及一些带有“鳖”或“别”的地名如“鳖县”等。在人名、姓氏、族称方面,在巴人活动过的区域或历史中,有:胚氏、“斑子”与班氏、“复夷”、比足齐、必际、鼻息等。 课后 请同学们听音乐总结一下土家族民歌的风格? 小结

中国土家山歌之乡——沿河

中国土家山歌之乡——沿河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地区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乌江流经沿河132公里,目前航运能力300吨级,彭水电站建成后通航能力可提高到500吨级。县城东风码头是乌江在贵州境内最大的码头,水上交通快速、便捷,上抵遵义余庆,下出涪陵直达重庆或江、浙、沪等地区。沿河区位优势明显,是黔、渝、湘、鄂边区物资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2010年10月18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县处在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错地带,乌江由南至北纵贯全境,地势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低,由西北、东南向中部乌江河谷倾斜。 文化旅游产业 沿河特定的地理位臵、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风光,旖旎迷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民风民俗,浓郁古朴;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为主体的红色文化,独具魅力。 乌江流经沿河132千米,从南至北由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和王坨峡五个峡段,峡长89公里,峡岸奇峰对峙、流泉飞泻、怪石嵯峨、古树苍劲、景观独特、蔚为壮观。名副其实的乌江百里画廊,除了神奇的自然风光,更有其神秘的古代乌江文明。古镇洪渡、龚滩、思渠、淇滩、夹石等记载了乌江的历史沧桑;沿河县城东岸唐代思州古城见证了沿河曾经拥有的繁华;思渠荷叶坪古城遗址、麻竹溪古城遗址、石马古城遗址蕴藏着许多历史谜团;乌江古纤道记录了先民开发乌江流域的足迹;鸾塘书院是今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沿河乌江山峡不仅是千里乌江自然风光的精妙之笔,更是研究古代乌江文明的巨大宝藏,沿河也因此被誉为“乌江缩影古思州”。“乌江缩影古思

土家歌曲论文

情趣酣畅的恩施土家民歌 陈文燕20134062010 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名曲“下里巴人”就盛传于巴山楚水。“伐鼓以祭祀,叫啸以兴哀”的“踏啼之歌”后,巴人歌韵分别以唐宋“竹枝词”、现代“五句子”为载体,逐步凝聚成土家人的哭嫁歌、丧鼓歌、薅草歌、上梁歌、情歌、穿号子等。土家民歌是沸沸扬扬的生命大容器,是惊世骇俗的人性审美资源。清新凄艳、幽眇哀怨,乡土风俗、儿女情长,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 土家族音乐是一种富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民族音乐,它与歌词及演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旋律、节奏、调式、歌唱、歌词、衬词等是由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因素所决定,并体现出土家族独特的音乐风格。 土家族音乐也是一种具象的观念乐思,它不以实验、形式逻辑与大型曲式结构为标志,而是以社会伦理、自然音响、直觉感受、整体辨证、乐种功能、传播方式与线的艺术为标志,不似西方传统音乐所体现的数理逻辑的平衡、对比、和谐、一律的乐音运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在土家族音乐中主体活动方式及对象并非“乐理”所类比型归、条分缕析的认知对象,而是提倡天人合一、心物一体、情景交融以及掘井及泉的感受,体验土家音乐美的智慧结晶。 土家族音乐艺术从各个乐种的音乐旋律、节奏、演唱、表演中所体现的粗犷豪放、雄伟壮丽、肃穆凝重、慷慨悲歌、古朴严谨、欢快跳跃、风趣诙谐、抒情优美等的音乐个性,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高度统

一中所表现出的具有共同性的、相对稳定性的艺术特色。它是土家族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民风、民族风格的展现,是土家族音乐艺术之生命。风格作为土家族音乐艺术中所体现的审美范畴,是从音乐艺术整体上所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而被人们感知的,是土家人民在歌唱其民歌的主观心态特征和表现其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物质外壳的特 征相统一而形成的难以说明却又能感受的艺术特质。作为一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其特质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在土家族群居的社会群体中逐渐形成的。 在土家族山歌中,一定特点的音调的成音与该地的语音音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要真正体现审美意义上音乐风格的能力却是语言所不能及的。如土家族地区湘、鄂之比,鄂西利川的口音与四川相近,但和湘西的口音比较却有很大的区别,而在音乐上也有近似与差别之处,其共性是都采用五声性音阶,而不同点则是旋律进行中音程上的区别。 《龙船调》原名为《种瓜调》,最早是流传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柏杨镇一带的划采莲船的唱腔,共有12段,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词义更加精炼,旋律更是极其流畅、优美动人,集中而风情万种地表现了土家么妹儿的娇羞、妩媚,秀才的酸腐、挑逗以及驼背艄公的幽默、野性,从而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重大飞跃。《龙船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1年10月公布的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被广为传唱的龙船调>是湖北恩施州士家族民歌的典范,浸透了

土家歌曲《乃哟乃》教学设计

土家歌曲《乃哟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唱和表演《乃哟乃》,进一步了解土家文化,初步感受土家族儿歌的特点,体验土家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 2、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并能随着音乐准确地读出节奏和歌词。过程与方法 1、引领学生走进土家族的山寨,再说一说、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中丰富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主动参与小组的活动,在活动中拉近于音乐的距离,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合作的快乐。 2、了解土家风情,感受土家族音乐特点,并对土家族歌舞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土家文化,感受并表现土家族歌曲的特点。 2、难点:歌词难记 三、教材分析 歌曲《乃哟乃》是一首土家族儿歌。歌词中“乃哟乃”是快来吧的意思,“乃哟嗬”等衬词表达了热闹的场面和快乐的气氛。这首儿歌全曲由“do mi sol”三个音组成,独特的旋律赋予歌曲浓郁的民族风格。 四、导入新课

师:(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知道地图上的这只“大公鸡”代表哪儿吗?(中国)那老师有几道问题想考考你们: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你知道共有多少个民族吗?(五十六个)哪个民族人数最多?(汉族)我们是属于哪个民族的?(土家族) 师总结:对了,我们55个少数民族中间的一个,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土家族。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个勤劳质朴、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民族,它主要分布在湖南西北一带(指地图),名字叫做土家族,大家想去吗?(想)那就让我们排起队伍,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向土家族出发!(随《乃哟乃》音乐做律动。) 五、新课教授 (一)、节奏练习 导语:土家族到了!咦?怎么没人来迎接我们呢?让我来看看!原来是土家族传说中的小歌仙给我们出了个难题,不过这可难不倒我们,对吗?谁来帮老师解开这条节奏密码呢? 1、节奏条:xx x | xx x | xx xx | xx x ‖1、先找学生试拍,教师纠正。 2、集体拍、分组拍(1、3小节一组,2、4小节一组)。 3、拍电报游戏:将学生分成组,按顺序每组拍一小节,依次类推。师:同学们拍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拍出密码,去拜访土家族吧!(二)、播放:土家族的风俗文化相关图片 1、图片内容:土家族的服饰、吊角楼、工艺品、摆手舞、社巴节……

土家族民间歌曲

土家族民间歌曲 西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是一门新开的课程,由于资料都比较匮乏,老师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也是下足了功夫,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下来我其实比较感兴趣的是土族民间歌曲。 土族的民间音乐主要以民歌和歌舞为主,没有独特的乐器和器乐曲。土族音乐的调式主要有五声商、宫、羽、徵、角,其中五声商调式为骨干调式,五声宫调式出现最少,但富有特色。曲式结构多为单、双乐句,也有三个乐句的曲式结构。演唱中,以单乐句进行扩充和以此乐句为基础的变化结构表现较多。结束音主要落在主音上,成为土族音乐旋律的主要特点。由于演唱和舞蹈的场所不同,在曲调和歌词内容方面截然有别,其音乐特色各有差异。 土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民歌依场合分家曲、野曲两类。家曲是指在人们居住场合举行的各种仪式上经常唱演的歌曲,家曲包括婚礼曲、民间舞曲、赞歌问答、儿歌和大部分叙事长诗曲。野曲包括传统情歌和少年。土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内部各聚居地之间逐渐在语言、民俗等方面产生差异的同时,民间音乐方面的差异也日益显现,其民歌在具有较多共性的前提下,出现了相异、变化因素,形成了某些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与相对稳定的区域性特征。土族民歌的唱词语言随着历史的进程也逐渐在发生变化,其唱词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三种形式:只用土族语、只用汉语、土族语汉语双语演唱。而土、汉双语演唱又有两种现象:其一,同一曲调根据演唱场合不同,既可用土族语演唱,也可用内容相同的汉语演唱。此演唱用语形式中汉语唱词由土族语翻译而来,就像一首意大利或俄语歌曲歌词被译为汉语后演唱一样,在婚礼仪式曲和宴席曲中较为多见。其二,演唱过程中土、汉双语交替使用。其演唱形式多以唱词句子或词组为交替单位,先用土语演唱,而后用汉语将其重要部分(多为名词和动词)翻译并演唱之。以上两种土族民歌唱词语言形式中前一种占多数,但后一种似乎更具特点。土族民歌衬词使用频繁且曲调名(“花儿”中称“令”)常以衬词来命名土族民歌衬词使用颇具特点,除在乐句中或乐句前后使用单字、双字衬词外,有时还会整句地使用衬词演唱,独具一格,这不仅丰富了土族民歌音乐语汇,还使音乐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表现力大为增强。 土族民间音乐不仅品种纷繁、曲目众多,而且地域、民族文化转化和积淀的特殊过程使得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称得上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但对土族民间音乐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得到民族音乐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至少可以

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的地方音乐素材生活化体验 张家界崇实北校周巧男 桑植是民歌的海洋。纵观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如《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冷水泡茶慢慢浓》、《马桑树儿搭灯台》等歌曲都是以土家族、白族、苗族口头语言为基础的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因此桑植民歌作为口碑古籍有的来自堆兰积翠的田间,有的来自碧波荡漾的溪旁,有的来自铺满鲜花的山谷,有的来自日落黄昏的旷野。但无论是在阳光里,或是在月光下,桑植民歌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浓郁的地方生活特色,构成了桑植民歌的取材主题。在这里,人们把各种情感展示得淋漓尽致:生与死,爱与恨都用歌曲表达出来。在桑植土家族的<<摆手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土家人边歌边舞,民族狩猎,辛勤耕耘的情景,能体验到民族的团结,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在桑植民歌中,众多的三句体,五句体民歌把桑植人的爱情喧泻得淋漓尽致,让无数作曲家,作词家为之折服。一首桑植经典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先后入选<<中外抒情经典民歌300首>>,<<中国经典民歌100首>>,分别名列第二和榜首。这是桑植人用爱奏响的一曲爱的和谐曲,是一曲桑植人崇尚真情,追求自由个性的人格宣言。 桑植出英雄,桑植民歌体现了民族英雄情结。一曲表达湘西人民闹革命的”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跟着贺龙闹革命,脑壳砍了碗大个疤”的民歌传唱湘鄂西,激起数万英雄儿女热血奔涌,奋不顾身,谱写了一曲曲为国为民感天泣地的壮歌。

桑植民歌,是一朵永开不败的民族之花。走进桑植民歌。我们就会走近一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音乐世界;走进桑植民歌,我们就会理解桑植各民族爱国爱家的精神本源;理解桑植民族,我们就会接触摸到一个民族激动的心跳,一个民族永恒的文化追忆……。 1987年8月,当桑植土生土长的土家族民歌手尚生武把《好久没到这条坡》等三首民歌响彻在蓝色的多瑙河畔,本土青年歌唱家宋祖英把《马桑树儿搭灯台》唱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桑植民歌便带着悠长婉转神秘的优美旋律,走出山门,走出中国,走向了世界。桑植用民歌向世界打开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宝藏的大门。 桑植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永远散发着醉人的清香,为世界共享。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湘西地区;土家族;音乐文化 “改土归流”是湘西地区历史上的分水岭,历史“改土归流”前后整个湘西的社会制度、经济生产方式以及人民的文化信仰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改土归流”这个作为本文研究的节点,可从中探索出土家族音乐文化变迁与湘西地区“改土归流”后社会文化变化之间的某些相关联系。对于“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当今制定相关的文化开发与发展政策的实践层面上都有着相当的研究价值。 一、研究的相关定义及历史背景 为了研究的范围清晰与规范,将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及背景做以下定义。土司制度的背景:土司制度源于唐宋时期,以羁縻州县制为基础发展而来,其核心思想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地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地位与特权,授予其相应的官职,以进行间接地管理与统治。建立之初,由于朝廷在边疆地区的实力有限,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理与约束的效果。因此,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中央政府实质上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属于失控状态,很多土司区域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甚至开始挑战中央权威,“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同时,其内部纷争不断,土司家族内部发生械斗或是战争,康熙三十八年,东川彝族禄氏家族因争夺土府继承权,互相残杀。 “改土归流”的定义:为了巩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就必须解决地方土司割据这个积弊。明清两朝的中央政府都在采取一定的措施以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方法有两种:其一,“从上而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其二,抓住一些偶然性机遇,如土司绝嗣或家族内斗,土官之间互相仇杀,土司叛乱或犯罪等。中央政府抓住机会,改派流官管理。至清雍正时期,中央政府实力增强,解决“土司积弊”的历史机

浅析湖北土家族民歌《黄四姐》

浅析湖北土家族民歌《黄四姐》 [摘要]土家族情歌是当今土家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是以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的内容形式。土家族的人们在没有其他媒介的情况下,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并通过歌词来体现土家族人们对现实生活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因为彼此相爱而激发出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黄四姐》这首情歌作为土家族民歌的重要代表,有着许多土家族音乐的特点。 本文以产生于土家族的《黄四姐》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赞美情歌《黄四姐》的内容进一步地分析“黄四姐”的起源和它的相关历史背景,最后再全面地分析它所具有的音乐特点,以此来传达这首歌曲所带有的抒情性以及赞美性。 [关键词]黄四姐创作背景音乐特点

目录 引言 (1) 一、《黄四姐》的历史渊源与创作背景 (2) (一)土家族民歌介绍 (2) (二)歌曲《黄四姐》的创作背景 (2) 二、歌曲《黄四姐》的音乐特点分析 (3) (一)歌曲《黄四姐》音乐结构分析 (3) (二)歌曲《黄四姐》旋律分析 (4) (三) 歌曲《黄四姐》的歌词特点 (5) 三、歌曲《黄四姐》演唱的方法 (6) 结语 (8) 致谢语 (9) 参考文献 (10)

引言 《黄四姐》是出自土家族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经典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物。歌曲《黄四姐》将土家人民热情、积极、淳朴的感情表现了出来,交流的演唱方式是表现在男女自由对答的表演形式。它所涵盖的的音乐形式以及内容对土家族人民的世代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勾勒出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爱情带有美好憧憬的朴实性格。 《黄四姐》这首音乐作品节奏欢快、活泼,曲式朗朗上口,多次被文艺者改编,它是一个让我们可以很好地去理解土家族民歌的重要媒介,此外,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也是我们理解整个人类文化现象的一把钥匙。 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主要在于通过深入研究和探析《黄四姐》这首音乐作品,综合了解与它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这对今后学习和解决相关的音乐理论以及音乐美学问题,传承土家族民歌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贵州土家族山歌与民族音乐

贵州土家族山歌与民族音乐 土家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接壤的武陵山区。据199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土家族人口已经增至600多万。其中贵州的土家族118万多。现在大概已经超过140万了。 土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学术界大多数认为土家族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巴人,以巴人后裔为主,融合周边一些民族逐渐形成土家族。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土家族地区设立有:永顺宣慰司、保靖宣慰司、思南宣慰司、思州宣慰司等四个宣慰司。沿河自然就隶属思南宣慰司。 1957年,中央确认土家族单一的少数民族。目前,土家族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湘西,恩思两个自治洲,长阳、五峰、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沿河、印江等9 个自治县以及个别土家族民族乡。 相对聚居是土家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点。自明末清初(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以后(对改土归流进行解释),由于大批的汉族劳动人民进入土家族和苗族地区(即武陵山区),于是形成了3 个民族的大杂居和小聚居,这样,土家族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都受到了影响。这样看来,土家族生活的迈进和文化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王静如教授撰写的《关于湘西土家语言的初步意见》中指出:土家语言“乃是汉藏语系中属于藏缅语族比较接近彝语的语言。”目前,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的龙山、永顺地区还有近10万聚居的土家族人使用土家语。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称相邻的苗族为“白卡”,外来的汉人为“帕卡”。 1986年10月7日,国务院根据沿河土家族人民的要求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的审查意见,以国函(1986)189号文件下达,同意撤

土家族民族音乐教学活动设计

土家族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一、土家族民族音乐背景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歌谣、舞蹈都有其民族风格和特色。 土家族民歌 民歌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家人民爱唱歌,开口一唱一大箩”。从来源而论,土家民歌来自巴歌。唐代刘禹锡根据巴歌创造的《竹枝词》世代相沿,其特点一直保存在土家族民歌中。土家族至今传唱的“杨柳”即为《竹枝词》之一种。在土家与汉族长期文化交流中,土家民歌又受汉族诗歌的不小影响。由于土家人多会汉语,或既能讲汉语又会讲土家话,因此演唱土家民歌大部分都是用汉语唱的,也有用土家语唱的。 土家地区宛如诗歌的海洋,土家族的歌唱和诗歌分不开。即席即兴而歌是多数,有的要用乐器伴奏,有的还是边唱边舞。不仅歌词优美,曲调也十分委婉动听。按歌曲的体裁才分,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草锣鼓歌是富有战斗性的劳动歌曲,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听起来振奋人心。在土家族中也和其他中南、西南的少数民族一样,流行盘歌。两人对唱,互相盘答,如一方盘问:“什么弯弯弯上天?什么弯弯在江湾?什么弯弯街前卖?什么弯弯姐面前?”对方答歌:“月牙弯弯弯上天,船儿弯弯在江面。梳子弯弯街前卖,眉毛弯弯姐面前。”还有盘天地、盘花草、盘鸟兽、盘生产等,其中男女互相盘答,以抒发爱情的较多,四句一首,对答如流,极为生动有趣。土家喜唱号子。如拖船号子、拖木号子、挑岩号子等。先唱“号儿”,再唱“歌儿”,一领众和,来回穿插,强调高亢,雄健有力。 二、土家族山歌学唱 土家族民歌中首推山歌,一般多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题材繁多,主要是抒情歌、叙事歌、神歌等。以下为一首情歌: 男: 小小姑娘我喊你, 我喊你十句呀, 你一句也不答我, 几时把你得罪了? 你一句一句给我说。 女:我的哥哥你喊我, 妈妈在屋怎把口开? 几时我妈不在屋, 我背着猪草看你来。 锣鼓歌 也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是一种劳动歌,多表现土家人的劳动场景。如: 捆起腰带要崭劲, 把它挖起要斗形。 挖边哥哥要崭劲, 一步一步往前行。 摆手歌 源于土家人祭祀土王而举行的一种礼仪歌舞。歌词主要是神话传说和过去的生产生活情景。如《人类起源歌》: 瓢泼大雨,

土家族音乐 土家族《梯玛歌》是如何表演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土家族音乐土家族《梯玛歌》是如何表演的 导语:《梯玛歌》是土家族长篇史诗,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它以“梯玛日”仪式为传承载体,世代口碑相传。其篇幅 《梯玛歌》是土家族长篇史诗,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它以“梯玛日”仪式为传承载体,世代口碑相传。其篇幅浩繁,长达数万行。它以集诗、歌、乐、舞为一体的庞大艺术载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祭祀、民族迁徙、狩猎农耕及饮食起居等广泛的历史内容和社会生活内容。被誉为土家族的“民族史诗”。 演唱形式,在唱述时,以土家语为主要表述语言,在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采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修辞上有比有兴,词汇丰富,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演唱时有唱有吟,有对唱有合唱,既有深沉,忧郁的古歌,也有轻松、欢快的盘歌,既有抒情、哀婉的祈祷辞,也有风趣、滑稽的玩笑话。 表演形式,《梯玛歌》以歌舞贯穿始终,其舞,有豪放者如《墨日里日》,有潇洒者如《坐马》,有缠绵者如《解钱》,有粗犷者如《大赏兵》,有风趣者如《选男选女》,有洒脱者如《摆郎》等等。由于梯玛在舞蹈中的主要舞具是铜铃。其形式有梯玛单独表演的“独舞”,亦有陪神、香倌随之唱和的双人舞或三人舞。形成有演有叙、亦歌亦舞的长篇神话舞蹈史诗。它以独特、稀有的文化形式,凸显出珍贵的文化价值,被誉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传承方式,梯玛歌以土家语口耳相传,或以汉字的记音方式世代相传。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这种口耳相传的土家族祭祀仪式在流传中逐渐散失,同时由于土家语(土语)与汉语的巨大差异,对于理解 生活常识分享

比较文学视阈中的水族双歌与土家族民歌

比较文学视阈中的水族双歌与土家族民歌 民歌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创作之一,也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生产劳动、节日喜庆、婚丧祭祀等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聚居在黔东南桂西北的水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而其中最有特色的无疑是水族双歌。 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民间歌谣特别发达。土家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触景生情、遇事而歌、随编随唱,创作了数量众多的民歌:“一头芝麻撒上天,土家山歌万万千。大江大河流不尽,土家山歌唱不完。”这些民歌在民间以口传的方式代代相传,成为土家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族双歌和土家族民歌同属南方民歌,都符合民歌的基本条件:“第一,民众必得喜欢这些歌,必得唱这些歌;——它们必得‘在民众里活着’——第二,这些歌必得经过多年的口传而能够留存。”在比较文学的视阈中考察水族双歌和土家族民歌,我们发现它们在结构形式、艺术手法、文化功能等方面,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其原因在于它们虽然都是民间相传的歌谣,但产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却不同。 一、结构形式 水族双歌,水语称“旭早”,意思是成双成对演唱的歌,即不是一个人吟唱而是有应答者;有的也称“旭凡”,意为有唱有说的歌,即歌手在吟唱时穿插有说白。水族双歌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主要分为说白与吟唱相结合的双歌和无说白只有吟唱的双歌两大类。其中既有说白又有歌唱表演的双歌,具有戏剧的一些特征。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一首水族双歌中有多个角色、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和矛盾冲突,需要说白(相当于舞台的画外音)来介绍演唱的角色、缘由及与故事相关的其他内容。如《打渔人和龙女》前面的说白介绍打鱼人遇见龙女,龙女表示愿意作打鱼人的妻子,然后开始吟唱:

研究论文:土家族悲喜音乐的艺术及民俗解读

艺术理论论文 土家族悲喜音乐的艺术及民俗解读 土家族属于一个既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武陵山区。土家族的人们对于歌舞的热情是难以形容的,从其音乐就可以看出,可谓是多姿多彩。多数民族音乐,都是伴随着当地的民俗而产生的,同时又和当地的民俗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就像土家族,其婚丧习俗多年来便开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悲喜音乐,以哭嫁歌和丧歌的形式配合民俗习惯。千百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悲喜乐逐渐成了土家族自有的特色艺术和民族的特征。 一、土家族悲喜音乐的艺术结构及特色 在对土家族悲喜音乐艺术的分析过程中,可发现土家族将自己热爱民俗文化的一面,也表现在了歌曲的形成过程中。土家族悲喜音乐艺术无疑是一个充满着民俗性的特色故事,充满着天真的想象,带着情感的冲突和矛盾,在土家族悲喜音乐艺术中民俗性的情感叙述是最明显的特征,这可以说取决其独特的艺术结构与特色。 (一)土家族悲喜音乐的艺术结构

土家族悲喜音乐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我国音乐中如此受到欢迎,是因为其真实的情感、深刻的内容和独特艺术内涵都是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中包括了多种的艺术形式,并且同时与音乐、舞蹈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也属于独特的一种艺术特征。 (二)土家族悲喜乐的舞蹈特色 土家族悲喜音乐艺术本身具有大量的舞蹈元素,组曲中每个角色有着一定的组舞。对于角色的内心感受和情绪,可以通过舞蹈进行形象的表现,对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较好的表现能力。就像是一场交响乐,可以通过多种层次,进行一场立体化的表演,无论是独舞还是双人舞、群舞,纵横交错、相互配合,可以形成很好的渲染力,这便是土家族具有特色的、交响性的一种舞蹈结构。作为著名民俗音乐作品,土家族悲喜音乐艺术的舞蹈最重要的表现部分。表演者精彩的舞蹈表现,鲜明的音乐主题以及生动的表现力和张力,来演绎土家族悲喜音乐艺术的戏剧故事和独特的情感叙事。 (三)悲喜乐的音乐结构 土家族悲喜音乐艺术在形成的过程中是自创的,这就保留了大量可以继续创作的空间、模块,为后续的乐式提

湘西土家族民歌

浅谈湘西土家族民歌 我本人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为土家族。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对本民族的经典歌曲也耳濡目染了不少。现在想浅谈一下湘西土家族的民歌。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山歌:土家族山歌在语言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之别;在内容上有情歌、古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薅草锣鼓: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 劳动号子: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区和酉水、澧水两岸,拖木运料,撬岩抬石,行船驾舟等,在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船号子、拖木号子、岩工号子最为流行。 摇儿歌与儿歌:龙山的坡脚、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语唱的摇儿歌,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节奏平稳。普戍县的摇儿歌有羽调式和征调式两种,旋律多级进下行。 风俗歌:有哭嫁歌、孝歌、摆手歌等。 以上是通过在网上搜集的资料,因为我本人的见识尚浅,不能由此做一个较为系统的介绍。大致了解了土家族民歌的概况后,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生平经历来说说我的民族的民歌。我中学时期,学校要求学生学习土家族的摆手舞,每天伴着摆手歌的配乐我们就像别的地区的学校里的孩子做广播操一样跳摆手舞。而配乐的摆手歌我也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因为我们现在大多已经不会说和听懂土家语了。传统摆手活动系在固定的摆手堂进行。摆手歌有行堂歌与坐堂歌两种。行堂歌是伴随摆手舞内容编唱的歌,跳什么唱什么,一个人领唱众人吆喝。坐堂歌则是歌手们坐下来唱的,有单唱、对唱、轮唱等。歌手是摆手活动的主持人“梯玛”、掌坛以及其他善歌者。摆手歌有即兴而歌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由“梯玛”领唱、世代传承、内容浩繁、唱词是固定的古歌。现记录完整、注有原文音标的摆手歌已作为土家族的古籍作品公开出版。 其次我知道的就是生活歌了,它是一类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风土人情,尤以表现农民和妇女生活的为多的歌曲。主要内容是关于农民的日常生活的歌,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旧社会所过的非人生活。生活歌贴近生活,真实的反映了旧社会农民和妇女的痛苦,表达对苦难的发泄和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如有一首歌叫做《十二月长工歌》,歌词唱到:“正月里来正月中,财主托人请长工。三杯苦酒吃下肚,一年牛马做上头。二月里来二月中,肩背衣裳去上工。丢下老母无人管,新来妻儿打短工。三月里来三月中,风雨扶犁不停工。一犁耕出爷碑记,眼泪汪汪如泉涌……”这是长工自述体时序歌。《十二月长工歌》是以一年的月份﹑时序为诗节顺序组成的抒情叙事曲。它描写一年之中﹐从长工和地主讲工价﹐订契约﹐议活计﹐历述生活待遇﹐到年终下工等完整的生活图景。它抒发长工的悲愤﹑抗议的强烈感情。表达了他们合理的愿望和要求。再就是我印象极其深刻的哭嫁歌。土家族新娘出嫁时有哭嫁的风俗,这时候光哭吼肯定很没意思,所以哭嫁歌随之诞生并逐渐成熟形成一个系统。歌词大意都是诉说新娘对娘家人的不舍与留恋,同时又对未来婚姻生活有几分担忧。现在很难找到具体歌词释义了,所以要搜集资料的话我害的回趟老家去采访一下老一辈的人。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生子添女亲朋好友前来贺喜,叫做吃

中心湘西民歌精选20首222

土家族歌曲 曲目一:《叭台叭台卡普他》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7982612.html,/programs/view/OQwHO_X--a0/(视频链接) 叭台叭台卡普他阿列阿(叭台叭台织土花) 阿可搓西业里洪嘎阿可比(郎在你后园把土挖) 糯布出出拉捏把阿列阿(两眼望了一整天) 嗡嘎拉苏业是抵他阿可比(你中饭都没送一下) 叭台叭台叭台卡普他(叭台叭台叭台织土花)【此句开始重复】 阿可搓西业麦里洪嘎(郎在你后园把土挖) 糯布出出拉捏把(两眼望了一整天) 嗡嘎拉苏业是抵他(你中饭都没送一下) 叭台叭台卡普他唉(叭台叭台叭台织土花) 义阿捏搓蒙里洪嘎(你在我后园把土挖) 叭台叭台卡普他唉(叭台叭台叭台织土花) 义阿捏搓蒙里洪嘎(你在我后园把土挖) 叭台叭台叭台卡普他(叭台叭台叭台织土花) 叭台叭台叭台卡普他(叭台叭台叭台织土花) 阿业搓西业麦里洪嘎(我在你后园把土挖) 阿业搓西业麦里洪嘎(我在你后园把土挖) 叭台叭台叭台卡普他(叭台叭台叭台织土花) 叭台叭台叭台卡普他(叭台叭台叭台织土花) 阿业搓西业麦里洪嘎(我在你后园把土挖) 搓西业麦里洪嘎(后园把土挖) 卡普他里洪嘎(织土花把土挖) 里洪嘎卡普他(把土挖织土花) 卡普他卡普他里洪嘎(织土花织土花把土挖) 阿捏阿巴(妈妈爸爸) 乃搓卡拉乃搓卡拉(今天守在家今天守在家)【此句结束】 叭台叭台卡普他阿列阿(叭台叭台织土花) 阿可搓西业里洪嘎阿可比(郎在你后园把土挖) 糯布出出拉捏把阿列阿(两眼望了一整天) 阿业阿巴乃搓卡(爹娘今天守在家)

曲目二:《土家族织锦情歌》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7982612.html,/v_show/id_XMTAzODIwNjky.html(视频链接)男:叭台叭台卡普他(叭台叭台织土花) 阿射搓业里洪嘎(我在你后园把土挖) 糯布出出拉捏把(两眼望了一整天) 嗡嘎多拉苏四底他(你中饭都不来送一下) 女:叭台叭台卡普他(叭台叭台织土花) 义阿捏搓业里洪嘎(你在我后园巴土挖) 阿可阿可义没他拿嘎(大哥大哥你莫生气) 阿义嗯直习得波大(哪)(小妹不知哥到达) 男:阿打阿打嘎折接(大姐大姐喊几声) 嘎折接多替补撤(连喊几声你不答应) 弃豆拉捏没嘎列(哪年哪月得罪你) 拉摆拉摆莫我波这(你一五一十讲分明) 女:阿可阿可阿义波立(大哥大哥对你说)业八冲剥替他梯(爹娘在家我应不得) 弃豆业八冲剥到(哪天爹娘不在家) 知失瓦列义把底(哪)(我扯完猪草把你接)

土家族音乐概况

土家族音乐概况 作者:马威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档案学 年级:2010级 学号:2010221110310008 指导老师:胡波 作为土家族的一份子,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意义去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通俗的说也就是不能忘本。在少数民族自治县生活了十几年了,发现原本灿烂多彩的土家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我们除了身份证上注明民族是土家族之外,从服饰,语言,文字,饮食等等生活的各方面已经和汉族无异,以至于很多同学知道我是土家族时都一脸惊诧,但我没力去反驳什么,因为我确实也没有什么可以去证明我还是少数民族了。 写这篇小论文的意义也就在于让很多像我一样的土家族同胞了解自己的家乡,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民族灿烂的音乐。同时,也让更多非土家族同胞感受到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巨大魅力。由于本人学识阅历有限,本文多数资料收集整理于众多前辈的知识积累,来源广泛,在此深表感谢,同时如有错误,还请读者海涵。 一.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

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1956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又相继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通用语言为土家语和汉语。 二.土家族音乐来源 (一)来源于生产劳动 鄂西土家族地区,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在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发达的汉族地区,古老的鄂西土家族人民的劳作从最初的原始渔猎生活,经过刀耕火种时期,到后面的农耕经济时代,这一系列过程都记载着鄂西土家人民的勤劳。在各种艰辛而漫长的劳动过程中,为了鼓舞情绪、调节疲劳、协调节奏,土家人民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劳动民歌。这些产生于劳作中的民歌多以在劳动中所发出的呼喊为主的一种形式,称为“号子”。 (二)来源于宗教信仰 鄂西土家族人宗教信仰自由包括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多神崇拜以及信仰巫术与巫师等内容。在这其中,鬼魂崇拜是鄂西土家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重要的内容。土家先民对生与死、精神与肉体的

土家族民族音乐研究

土家族民族音乐研究 一、“口述史”在民族音乐发展中的历史与逻辑 (一)“口述史”与民族音乐研究 “口述史”是民族音乐研究的源头,许多民族神话传说就是“口述史”最原始的形式。从方法论上观察,民族音乐研究目前有两大突出优势,一是音乐田野作业;二是“口述史”的兴起,这也标明“口述史”对民族音乐研究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传承逻辑。对民族音乐研究方法来说,“口述史”无疑是一场变革,在民族音乐领域,“口述史”研究逐渐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1、民族音乐“口述史”的影响最近十年来,随着“口述史”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引进,民族音乐领域的“口述史”研究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反响与关注。民族音乐“口述史”研究是前人所未曾涉及的全新领域,将民族音乐置于“口述史学”的视野中进行研究,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音乐形态与事件的描述,而是注意到了音乐结构与音乐历史发展之间的逻辑联系,并由此深入地发掘民族音乐所具有的人文价值与内涵。目前,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方法的运用已经成为民族音乐发展、研究的趋势,民族音乐“口述史”研究将为音乐研究与创作提供全新视角和理论参考。首先,民族音乐“口述史”研究有利于当代音乐研究、创作与书写范式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的民族音乐学家逐渐关注各民族音乐研究的主观性,认为大量的民族音乐资料都是各民族先民对其音乐生活的主观记忆,而且有选择的保留、传承口述史。实际上,民族音乐“口述史”的根本就是关注民族音乐的口述形式、内容与社会维度,比如许多民族口头传承音乐并非需要某种正式场合,而是人们看到巫师或民间艺人的表演后才学会的。儿童也是如此,他们跟着大人参加音乐活动,在歌唱、舞蹈、演奏以及祭祀、节庆中学会了音乐。土家族《摆手舞》就是典型的例子,跳《摆手舞》时,梯玛(巫师)在前领舞,人们随后跟着学,进行现场传授。民族音乐“口述史”对当代音乐研究、创作的影响,主要是指“口述史”方法对当代音乐研究、创作及书写范式创新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口述史”将许多神秘、鲜为人知的资料向人开放,增加了研究者与公众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并积极使大量知识信息在社会推广和普及。随着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口述史”研究可借用必要的科技设备,尽可缩短工作时间,为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提供崭新思路,真实、规范、严谨的田野实践为音乐研究工作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其次,民族音乐“口述史”能为音乐研究、创作提供大量生动的资料。现代“口述史”方法利用了先进录音、录像技术,能记载下生动的音乐历史事件与音乐表达形式,为更丰富、全面、准确的历史书写提供了已有文献无[7](P13)法提供的史实记忆。现代民族音乐口述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形态和现象描述,而是注意到了各民族音乐历史及文化的口述,把各民族的人文历史、宗教信仰、民族理念、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