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2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2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学生姓名:xxxx(楷体、三号、居中)所属院部:xxxx(楷体、三号、居中)专业:xxxx(楷体、三号、居中)指导教师:xxxx(楷体、三号、居中)

2014年5 月18 日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绪论 (3)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3)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3)

二、多余人简述 (3)

2.1多余人的产生 (3)

2.2.多余人的特性 (4)

2.3对多余人的思考 (5)

三、奥涅金简介 (5)

3.1奥涅金人物形象 (5)

3.2奥涅金精神世界分析 (6)

3.3对奥涅金的剖析 (7)

四、总结 (8)

参考文献 (8)

摘要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多余人是俄罗斯

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产物。最典型的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多余人的形象从奥涅金开始被人们逐渐的认识。多余人无法认清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无法找到自身活着的价值,他们痛恨社会的腐败、不以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多余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矛盾体,他们反对社会却没有采取措施,想了很多但没有采取行动。无论是在爱情、友谊等大事上他们也面对各种的问题,抨击、放任、逃避、放弃是多余人思想的变化过程。本课题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开始来浅析多余人的任务形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的丑陋,从多个层次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人物形象

一、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上世界的80年代开始,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叶甫盖尼。.奥涅金》进行了研究。从奥涅金的实例来分析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思想、价值主张、审美等方面的内容。小说中表现的是现代化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造诣,通过自由意识、爱情表现、死亡等社会主题的表现来渲染,奥涅金这样的多余人形象在文学上、生活中都有着极大的研究意义。我们队人性、对命运的深入探讨据哟更多的社会意义。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多余人的研究还逐渐的走上了实用化、延续性、社会化。对多余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过去和历史,还要注重现实、未来,探讨不同的分型出路。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思想极深的小说,奥涅金是贵族进步青年的代表。自由、爱情、死亡等社会主题都和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关系着社会的进步、未来的发展。小说中的奥涅金代表的是19世纪世纪进步青年,从他们的生活态度、思想风貌、价值主张等方面对人性的善恶、社会的邪恶进行探讨和抨击。课题对多余人的探究从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开始,对人性的思考,探讨小说的艺术性、超越性等。从而寻找一种适合人类发展的思想精神,反应的是社会的悲哀和对未来的担忧。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从多余人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等进行介绍,他们代表的是俄国贵族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影响下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是时代造就的矛盾体,对多余人的研究能更好的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会。多余人是俄国文学中的主角,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他们是世界文学中的精品。对多余人具体实例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俄国文化,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分析法和辩证法两种方法的结合能更好的掌握住小说的基本思路,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分析能辩证的分析文学作品中思想境界。

二、多余人简述

2.1多余人的产生

说到多余人很多人都会想到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他的代表作《叶普盖

尼·奥涅金》的主人公奥涅金就是多余人的典型代表。多余人的形象正式的被人们所认识是在1850年发表的《多余人日子》中。在之后很多的作家和学者提出了多余人的概念,例如:赫尔岑的《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皮却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19世纪前期的俄国正面临着封建奴隶制度的阶段,社会矛盾不断的加剧。社会动荡严重的制约着生存力的增长,而西方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在奴隶制度的内部渐渐的衍生出了新资本主义的萌芽。各种的革命、起义不断的涌现出来。专政体制也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农奴制被新资本主义取代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俄国反抗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因此民族觉醒意识在不断的涌现。各界人士开始放眼世界、对世界、对自己进行了审视,贵族青年在资产阶级饿、法国启蒙思想、国内的阶级斗争等共同的影响和推动之下出现了分化现象。于是在俄国的解放运动中贵族的革命人士也相继的出现,这些的革命人士中主要有三种类别:第一、十二月党人士,这部分人主要是爱国人士,是时代的代表和先驱者,他们踌躇满志,决心改变国家的命运,从时代的逆流中赢得胜利。因此他们积极的开展各种的革命运动,对沙皇专制进行猛烈的抨击,他们英勇无比不断的挑战专制统治。但是这一类人是很少数的,第二、占据少数的专制跟随者,他们努力的维护农奴制度,他们极力的反对任何的先进思想,对各种的新思想持反对的态度,他们是时代的阻碍者,使得历史处于停滞的状态。第三、这一类人是中立者,他们能感觉到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但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没有任何的态度,听之任之,不反对也不支持。永远的处于中立的态度,他们对生活不满但是又不敢反对。这一类人在生活中、精神上都不能真确的定位,他们的内心随时的处于矛盾的状态。他们始终都是庸庸碌碌,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谓文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因此“多余人”成为了作家们写作的对象。而多余人也相继在文学界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而多余人主要是在俄罗斯文学中体现的最明显。代表作有:“赫尔岑所著小说《罪与罚》的主人公別里托福、屠格涅夫小说《罗亭》中的罗亭、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等”。

②其中以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为“多余人”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国的文学中《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被人们烙上了“多余人”的印记。

2.2.多余人的特性

多余人是一种具有共同类型的任务形象,在新旧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了自己命运和国家未来的考虑,他们积极的探索各种的路线。对异质文化的认同或者是排斥是他们面对的主要问题,而不同的文化之间、寻找不到自身的定位的任务形象就是多余人的本质。他们文化修养高、不满足于现实、对未来渴望有所为但是又不能正确的定位。缺乏勇气、生活郁闷使得他们显得很“多余”。出生于贵族家庭、生长在贵族家庭,但是又厌恶者上流社会。周围环境的空虚孤独,他们带着不同的眼光看着那个社会,想抗议又不敢,对这一类人物的尖刻批判,并没有实际的行动。多余人在生活中表现得软弱无能、缺乏理想、苦闷彷徨,他们幻想着改革和解决困难,但是他们单枪匹马,遇到困难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他们与人民疏远,软弱无力,一事无成。

文学作品中的各种“多余人”形象中我们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点,第一、从小出生于贵族家庭,受到良好教育的熏陶,先进的思想启蒙,各种的文化底蕴,第二、对现实统治的不满,对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等充满了厌恶。这些的因素使得他们具有巨大的抱负和理想。第三、他们渴望现实战况的改变,但是在实际的操

作中缺乏必要的行动力、勇气、经验等,因此很难成就大业。此外和底层人民联系的断层使得这个群体的力量比较的单薄,在这一切的发生了之后他们采用逃避、彷徨等态度逃避现实、厌恶现实、离开现实,他们的人生从此沉沦,在现实中被社会所淘汰。

2.3对多余人的思考

多余人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牺牲品,也时代悲剧的代表。从另一个层面来分析他们也代表着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优秀贵族青年的特点,博学、聪明、叛逆、矛盾、激烈等都是他们的特点,这些的特点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病源。这些的文学作品中通过对多余人形象的塑造更好的谴责那个病态的社会意识和政治体制。也从侧面抨击了贵族阶级的教育方式没落和辅修,多余人代表的是革命前夜中的知识分子。而历史上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这样的人物,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认识到了每一个多余人的生命历程,是他们对人生历程的一种探索,对超越时空和过街饿一种普遍定义。

从多余人的命运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律,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都需要开拓者,是他们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他们能更好的引领时代的步伐。因此这些的多余人并不是那么的“多余”。这些的优秀者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特点的坏境造就特定的人物。现在社会我们周围也存在很多的“多余人”,他们就是时代和环境造就下的矛盾体,各种的“官二代”、“富二代”等,他们的特点和多余人的特点是一样的。显赫的地位、优越的条件,而另一面缺乏必要的锻炼、依赖性比较强、对未来和社会没有责任感,对自身价值定位的模糊,这些的元素就是他们的特点。因此“多余人”并不是仅仅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参照物,具有会更多的对比性和启示性,具有普遍而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奥涅金简介

3.1奥涅金人物形象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封建社会中贵族青年的代表,这不作品也是俄国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奥涅金和其他的多余人一样从下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启蒙教育、对上流社会的统治意识不满、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社会意识,但是由于贵族教育的特点使得他们没有实际的行动能力。整天的想象使得他们庸庸碌碌,逐渐的成为了时代的“多余人”。小说中对奥涅金的塑造更好的反应贵族青年的困惑和苦恼。揭露和批判贵族社会的腐败和丑恶方面具有相当的力量。

奥涅金的人生历程是多余人的典型代表,当时的俄国社会面临各种的阶级偶斗争、社会矛盾在不断的增加。贵族上层社会的空虚和无聊的生活使得奥涅金恨透了这样的生活,但是依据法律他是伯父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在宁静的生活中他摆脱了城市的喧闹,忘记了社会的腐败。他着手改革,废除沉重的徭役制,但单调乏味的乡间生活又使奥涅金陷入苦闷忧郁之中。邻村来了一位刚从德国留学回来的青年诗人连斯基,两人性格迥异,共同的兴趣使他们成了朋友。连斯基正在与拉林家的小女儿奥尔加热恋。在连斯基再三催促下,奥涅金拜访拉林家,结识了奥尔加的姐姐达吉亚娜。奥涅金的出现搅乱了她的芳心,她主动地写信给奥涅金,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心。奥涅金知道他并不爱她,不想欺骗和玩弄对方的感情,便拒绝了达吉亚娜的一片情意。由于拒绝了达吉亚娜,他想出国旅游,异国他乡的风情并没有驱散他心头的苦闷和失望,他终于返回彼得堡。这时达吉亚娜

已经嫁给一位将军,成了社交界的名人。奥涅金在一次舞会上见到了达吉亚娜,他明白自己爱着她,但达吉亚娜承认自己内心仍然保持着对奥涅金真诚的爱,可她已经嫁人,因而将一辈子忠于丈夫。奥涅金那躁动不安的挣脱,和无力摆脱旧习惯的苦痛所形成的性格是俄国一代青年精神的写照。奥涅金是俄国“多余人”的代表人物。

奥涅金受到了贵族势力、封建势力、、反动力量等势力的制约,他的思想在周围的戒律中受到了束缚。在长期的这样束缚中他渐渐的失去了基本的依靠,对未来生活的幻想被破灭了。每每的会议总是感受到绝望,至少他们曾经也有先进的思想、激进的言论。他们也为了社会的进步付出了极大的贡献。而现实的残酷使得他们不能找到自己,因此他们也感到迷茫,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绝望。在感情方面奥涅金却是理智的,他没有因为达吉亚娜家庭富裕和她漂亮的外表而对她阿谀奉承。虽然他感觉到她样样都不错,但他对她还是没有感情。当达吉亚娜鼓起勇气向他表白时,他并没有接受她,而是拒绝了。三年后,他回到他的故乡,当他再次看到达吉亚娜时,他明白自己是爱她的,可一切都晚了。奥涅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看过很多书,不过,他总是缺乏行动。他的一生都是处在后悔中,他太懦弱,以致于到结果还是一事无成。

3.2奥涅金精神世界分析

奥涅金从下对进步思想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接受了西欧的教育,对民主思想启蒙有深入的了解。英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拜伦的自由诗篇等。这些的进步思想对奥涅金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反自卫战争的结束奥涅金开始觉醒。从此开始转变生活的态度,渐渐的,他对骄奢的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并且越来越反感。他想多读些书或从事写作。

和其他的贵族青年相比奥涅金的精神世界更加的丰富,在思想观点、生活态度等方面也比其他人强。虽然对上流社会的厌恶,但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也不能摆脱上流社会对自身的影响。现实的不满、对现实的对抗等造就了他对生活的逃避。他在乡间从事农事改革背叛了本阶级的利益,当这件事遭到其他地主的反对时,奥涅金妥协了。他虽然崇尚自由,却无法与本阶级对抗,他无力冲破贵族阶级传统思想和道德观既不满于现实又找不到反抗的出路念的禁锢。

将奥涅金和连斯基进行对比,前者热情似火,后者冷漠如冰,就是这样的矛盾对立的双方成为了莫逆之交。其实这种的现象并不是很难理解,而他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怀着对自由的向往来到乡间,连斯基身上的使奥涅金看到了他所希望的一切。这也是奥涅金和其他的会贵族不同的地方,在先进的思想中觉醒。

在爱情中奥涅金被美貌超凡的达吉亚娜吸引,面临着达吉亚娜的示爱行为,而他却拒接了。现实的价值观使得爱情也无法撼动他冷却的心,即使是在感情的过程中对美女的追求也是不想承担责任。自由使得她不能收到家庭的束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彼得堡再次碰上了达吉亚娜的时候,又一次的爱上了他。这次达吉亚娜拒绝了他。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拒接者。

正当奥涅金苦于无处排解内心的苦闷时,他的伯父去世了,他要去乡间继承遗产。在那里他认识了新式地主连斯基和另一位地主的两位千金达吉亚娜和奥尔伽。冷漠老成的奥涅金和热情年轻的连斯基一见如故,虽然性格迥异,俩人却成了很好的朋友。诗人写道:“巉岩和波浪,诗歌和散文,冰雪和火焰,那差别也不如他们明显”,他的生活逐渐变得不一样。

通过奥涅金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出奥涅金的内心世界是矛盾的、彷徨的,他既是上进的、积极的,又是颓废的、善变的。首先,他善于讨人欢心,积极融入社会,步入正常的社会人的生活,这是值得肯定的,可是他的生活又是重复的、无聊的,他每天都在干着相同

的事情,渴求改变,却又跳不出已经被定格了的圈子。其次,他渴求改变,但是他又无法放下身价,带着阶级歧视的眼光,又能如何与下层人民结合在一起呢,即便有了想要改变的想法,却又无从改起。比如,他毅然决定去农村尝试一种新的生活,可是他去到那里却又不愿意对下层人民敞开自己的心扉,放松自己疲惫的心灵,而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锁起来,并认为乡间之人所从事的活动都是如此的俗不可耐,所以,导致他无法找到他所想要追求的快乐,即使他遇上了深爱的姑娘,也仍然无形中带有阶级的歧视,从而留下一生遗憾。再次,从对待朋友的态度来看,他能在乡下认识连斯基,能和他畅所欲言,并且能包容他、理解他,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是进步的,可是却因为一时的心理原因,他就用不正常的方式对朋友实施报复,并且毫无理智地答应了决斗并打死了自己的朋友,这使他自己在心理上深深的陷入了绝境。由此可以看出,奥涅金从小习惯性的放纵导致了他对事对人都觉得无所谓的麻木心态和荒凉的精神状况,所以,他才会做出让他人和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荒唐事来。最后,从他的爱情观来看,奥涅金从小就关注自己的形象,懂得取悦别人尤其是女人,从而能够很快成为交际圈的宠儿,这也与他的家庭和所受的教育有关。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不可能像贫苦孩子去分担家事,也不可能懂得世间的冷暖与酸甜,他没有能力摆脱固有的贵族习气和偏见,加上贵族空洞的教育使他没有任何实际工作能力,始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内心非常痛苦,性格也变得更加阴郁、孤僻,这使得他对于爱情的看法并不是那么的忠贞,在他的心里,女人只是玩物,玩厌了就会换掉,主要是他有换的能力。当他遇到了天使般的塔基亚娜,他是深深爱上了这个可爱又可怜的姑娘,可是他又不肯承认这个事实,也没有那个意愿去打破这个世俗去接纳一个乡村女孩,虽然没有表现出对下层阶级的歧视,但是这种歧视又是确实存在的,因为当他们再次重逢,塔基亚娜变身为贵妇人的时候,他就展开了疯狂的追求,这时候他才敢真正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去大胆追求自己渴求的爱情,而这份爱是以前就存在了的,只是到了这样一个场合,当对方身份抬升时他才表现出来的,这是他的悲哀。在他看来,爱情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上才会开花结果的,这一切都似乎是一个圈套,而奥涅金已经习惯了这种圈套,即便他想要跳出来,也没有这种勇于冲破世俗的勇气和决心。他虽然尝试了,但是他没有坚持到最后,只能一次次从内心来折磨自己,甚至逃避生活。在这样的外界环境和内心世界之中,奥涅金只能成为一位既被排斥于贵族社会之外,又不被劳动人民所所理解的、所接受的“聪明的废物”。正如赫尔岑所说:“奥涅金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什么事要去做,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环境里的多余人,他永远都不会和政府站在一边,也永远不会和人民结合在一起。”

3.3对奥涅金的剖析

在文学史上多余人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生活中对人们的命运具有指导意见。这样的类型生活在世上是痛苦的。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得到启示,在现实中不要做多余人。而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现实中都有很多的多余人,他们的形象让我们有了更好的借鉴,对于他们的形象我们要吉利的摆脱。不能像多余人一样的碌碌无为,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了动力,确定长远的目标,注重行动和理想的集合。为自己的未来创造一片天地。

对奥涅金的剖析能更好的认识到多余人的特征和作用,在普希金的笔下奥涅金“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永远不能站在人民方面”。奥涅金空乏、缺少必要的毅力和恒心,缺乏必要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实世界使得他们没有了方向,对生活的环境来说他“多余”的。觉醒的奥涅金实际贵族年轻人的代表,他们是欧洲民族思想的启蒙,他们是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反面,缺乏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在现实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没有自己的人格和希望。各种的矛盾使得她不敢与社会为敌,但是又渴望着改变社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时社会的风气变好。生活总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在一个人身上都体现出来。这也是“多余人”多余的原因,他们不能更好地顺从某一个方面,永远的都是出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四、总结

本文从普希金必笔下的奥涅金斤西瓜分析,人物的简介、人物的特性、人物的时代等全方位的分析。从而更好的展开对多余人这个群体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是以点带面的进行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多余人在文学和现实中的意义。充分的说明了现实主义总的多余人形象。

参考文献

[1] 果戈里等著刘伦振译 ,回忆普希金[M]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6

[2]普希金著丁鲁译. 叶甫盖尼.奥涅金[M],译林出版社,1996年

[3]孙红蕾. 浅谈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余人”人物形象的时代性[J],作家杂志, 2009

[4][德]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亦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5] 张铁夫等著,普希金新论[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马晓华,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对比分析[J],作家杂志, 2009

[7]唐蔚,贾宝玉与多余人比较谈[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

[8]钟露鑫,觉醒又不能自拔的“多余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9]维·格·别林斯基 ,王智量;论《叶甫盖尼·奥涅金》[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1期.

[10]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11]于春波. 浅析多余人奥涅金的形象特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2]孙红. “多余人”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3

[13]桑淑君;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J],济南大学学报;2002.

[14]张铁夫. 后苏联时代俄国的普希金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15][俄]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冯春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16]王蕊“. 多余人”的悲剧成因及其社会意义[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0,24 卷第4 期.

[17]查良铮,欧根·奥涅金[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18]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9]高杰叶,甫盖尼·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J];东京文学;2011.

[20]韩洪举.知识分子的性格悲剧———中俄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比较[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18 卷第2 期.

[21]于春波;浅析多余人奥涅金的形象特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

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

论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的思想价值 【内容提要】:叶甫盖尼·涅金作为“多余人,,群像的鼻祖,在俄罗斯文学形象的画廊里占有特殊的地位,关于这一形象的争议却一直绵延至今、从未停止。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入手,以人物形象为重心,分析并描述出了奥涅金形象的思想价值的波动轨迹,以期获得对这一经典人物形象的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思想价值,典型性。 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问世以来,关于主人公奥涅金的争议一直不断。自从赫尔岑把“多余人”的帽子戴在奥涅金的头上,评论界才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然而.近年来,随着普希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多余人”论受到了怀疑。张铁夫在(近年来我国的普希金研究》一文中作了总结,认为我国文艺界近年来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奥涅金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先进青年的典型,是“一个夭折了的十二月党人的形象”,而不能归入“多余的人”;一种观点认为“多余的人”是一种超阶级的提法,奥涅金形象从许多方面来考察都是一个“中间人物”;第三种观点仍然坚持奥涅金是“多余的人”。本文力图从这些矛盾的分析中获取对奥涅金形象思想价值的再认识。 这里所说的“思想价值”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奥涅金在其自身封闭状态中的本体价值;其二,奥涅金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价值;其三、奥涅金形象对于读者的认识价值。 小说“卷首语”是这样的:“他虚荣心极重,又特别自负,因此无论在谈到自己的好的或坏的行为时都抱着同样冷漠的态度—这也许是他自以为比别人优越所造成的”。这段话是普希金对主人公奥涅金的“判词”,同时也像是作者本人的自画像。别林斯基说《奥涅金》倾注了普希金的全部热情,小说里有着诗人的种种幻想、喜怒哀乐和全部理解能力,它是诗人的整个生命、全副心灵和他所有的爱;因此说普希金通过奥涅金形象的塑造以探索自己精神苦闷的原因和思想出路并不为过,可以说,奥涅金的思想矛盾正是普希金的思想矛盾。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反抗的出路,王智量甚至认为奥涅金形象就是普希金本人的真实写照。②奥涅金和南方叙事诗篇中的“俘虏”、阿乐哥等一样,都是贵族先进阶层的代表,不满现实、追求自由,但又心灰意冷、精神苦闷。他出身贵族,从小受到

浅议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浅议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多余人”形象是俄国文学十分重要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现象。从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到格里鲍耶多夫《聪明误》中的恰茨基,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一直到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罗莫夫,“多余人”形象几乎贯穿了整个十九世纪俄国文学。本文结合十九世纪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对这一形象加以探讨。 标签:“多余人”;普希金;格里鲍耶多夫;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时代背景。 “多余人”形象是俄国文学中十分重要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现象,其主要特征是:出身上流社会并受到良好教育,却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持怀疑主义世界观。他们一面明显感受到自己在受教育程度和道德上的优越性,一面持有社会消极心理,言行不一。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些怀疑论者是社会进步的潜在推动者,他们对时代的觉察,使其具有领导社会改革的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变革。这一类人生活不幸,是处于与之成长的社会制度及生活方式的冲突中的矛盾体。俄国历史发展也证明了,“多余人”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与社会现状紧密联系。 “多余人”不幸的原因在于:首先,他们要么完全不自知其生活的社会现状及改革的急迫性,要么不愿或根本无法接受现状或改革;其次,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变化过于敏感,自我保护的本能导致其无力果断采取行动以改变现状。他们专注于自我剖析,擅长在日记、自白、书信中体现自我;然而他们不幸的根源就在于自知身处泥淖却心怀理想,内心在理想与现实中斗争。他们是一个独特复杂的群体,并非天之骄子,却本性自私,质疑一切,内向而偏激,因此注定成为陈腐旧制度的牺牲品。一言以蔽之,“多余人”貌似与社会水火不容,实则离不开这样的社会。 (一)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从西欧国家引进上流教育,然而这与俄国当时的社会现状严重不相符,矛盾日益激化。十二月党人起义后尼古拉集团的残暴统治更是愈演愈烈。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他思维敏捷,谈吐高雅,言辞犀利且擅长雄辩,他流连于各种上流舞会,而内心深处却无法摆脱对虚无生活的厌弃和对达官显贵的嫌恶,精神上倍感孤独却又心灵早衰。奥涅金所属的贵族衰落阶层因其经济上的完全寄生性而无法全力推行资本主义。他既无法与所处环境中其他所谓有教养的上流社会沟通,又无法融入真正进步的阶层,只剩下拜伦式的装腔作势。 (二)格里鲍耶多夫笔下的恰茨基是“多余人”形象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体现。主人公恰茨基猛烈批判封建贵族纸醉金迷不思进取,讽刺他们只会怀念“奥恰科夫和征服克里米亚”时代。事实上,在俄罗斯文学中,恰茨基是向农奴主和保守分子的社会发起挑戰的第一人。他具有民主思想,踌躇满志想要拯救受苦人民,勇敢地大声宣扬人应该诚实服务,却不知如何付诸实际行动,最终沦为一个

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

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多余人形象特征解析 类别:建筑学 学号: 3 1 5 0 1 0 2 6 5 8 姓名: 从依云

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异同比较 ——多余人形象特征解析 从依云 摘要:“多余人”是19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中的独特现象。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虽然都称“多余人”,但由于存在的主客观原因不一样,他们本身及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不同。作为早期出现的“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反杭着他们生存的那个社会,同时他们又无法摆脱他们作为贵族阶级的本性。奥涅金和毕巧林均是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典型代表,二者性格迥异,但却也有相同之处。本文着重分析“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人物形象的异同,反映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不幸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毕林巧;奥涅金;人物形象;特征 一、“多余人”的概念及其典型特征 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前半期,在俄国的文坛上便出现了“多余人”的身影。当时,西欧很多的先进国家己经逐渐地步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但是在俄国仍然残存着比较严重的封建农奴制。而且在这个体系的内部,却逐渐地产生了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新的生产关系。伴随而来的是大规模的暴动、农民起义。封建的农奴专制政体的弊端己经逐渐暴露,农奴制度的改革甚至崩溃被推翻是不可避免的。 “多余人”的形象作为俄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却具备着相似甚至相同的历史特征。这些多余人大多数都出身于贵族阶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聪明的头脑。最初的时候活跃在资本主义的上流社会,但是接受过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熏陶的他们很快地便仄倦了空虚无聊乏味的生活,想着寻求生命的意义,追寻更加有意义的生活。但是在具体的行动上,他们却严重地脱离了人民群众,既不满足于现实社会却又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二、毕巧林和奥涅金人物形象的相同点 (一)奥涅金与毕巧林精神的共同点 二人都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知识分子,生活富足舒适;均在经历了长期的贵族生活之后,开始痛恨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庸俗,对现实社会怀着极大的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学生姓名:xxxx(楷体、三号、居中)所属院部:xxxx(楷体、三号、居中)专业:xxxx(楷体、三号、居中)指导教师:xxxx(楷体、三号、居中) 2014年5 月18 日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绪论 (3)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3)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3) 二、多余人简述 (3) 2.1多余人的产生 (3) 2.2.多余人的特性 (4) 2.3对多余人的思考 (5) 三、奥涅金简介 (5) 3.1奥涅金人物形象 (5) 3.2奥涅金精神世界分析 (6) 3.3对奥涅金的剖析 (7) 四、总结 (8) 参考文献 (8)

摘要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多余人是俄罗斯 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产物。最典型的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多余人的形象从奥涅金开始被人们逐渐的认识。多余人无法认清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无法找到自身活着的价值,他们痛恨社会的腐败、不以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多余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矛盾体,他们反对社会却没有采取措施,想了很多但没有采取行动。无论是在爱情、友谊等大事上他们也面对各种的问题,抨击、放任、逃避、放弃是多余人思想的变化过程。本课题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开始来浅析多余人的任务形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的丑陋,从多个层次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人物形象 一、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上世界的80年代开始,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叶甫盖尼。.奥涅金》进行了研究。从奥涅金的实例来分析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思想、价值主张、审美等方面的内容。小说中表现的是现代化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造诣,通过自由意识、爱情表现、死亡等社会主题的表现来渲染,奥涅金这样的多余人形象在文学上、生活中都有着极大的研究意义。我们队人性、对命运的深入探讨据哟更多的社会意义。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多余人的研究还逐渐的走上了实用化、延续性、社会化。对多余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过去和历史,还要注重现实、未来,探讨不同的分型出路。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思想极深的小说,奥涅金是贵族进步青年的代表。自由、爱情、死亡等社会主题都和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关系着社会的进步、未来的发展。小说中的奥涅金代表的是19世纪世纪进步青年,从他们的生活态度、思想风貌、价值主张等方面对人性的善恶、社会的邪恶进行探讨和抨击。课题对多余人的探究从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开始,对人性的思考,探讨小说的艺术性、超越性等。从而寻找一种适合人类发展的思想精神,反应的是社会的悲哀和对未来的担忧。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从多余人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等进行介绍,他们代表的是俄国贵族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影响下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是时代造就的矛盾体,对多余人的研究能更好的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会。多余人是俄国文学中的主角,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他们是世界文学中的精品。对多余人具体实例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俄国文化,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分析法和辩证法两种方法的结合能更好的掌握住小说的基本思路,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分析能辩证的分析文学作品中思想境界。 二、多余人简述 2.1多余人的产生 说到多余人很多人都会想到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他的代表作《叶普盖

“多余人”形象的现实意义

“多余人”形象的现实意义 摘要: 19世纪前半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了一批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谘罗摩夫等一系列形象。作为社会现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多余人”形象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着重阐述“多余人”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多余人典型特征现实意义 一、“多余人”及其典型特征 19世纪上半叶,西欧各先进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而俄国封建农奴制内部,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已经萌生,专制政体的危机已经初露短倪,农奴制度的崩溃已不可避免。同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以及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引发了贵族青年深刻的阶级分化:他们之中绝大部分,隐约感觉到时代和社会的变动,极不满意现实,厌恶当局,又脱离群众,远离革命;既不甘心沉沦到底,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因而在生活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在现实社会中感到沉沦压抑,精神上焦躁不安,又彷徨不定,这样也就决定了他们一生当中必然无所事事、毫无作为、空虚而又无聊。这类人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被称为“多余人”。 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具有一些相似或相近的特征:他们大多出身贵族阶级,有着良好的教养和聪明的头脑,大多数人接受过西欧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最初活跃在上流社会,很快便厌倦了那里空虚乏味的生活,想寻求有意义的新生活,然而,他们脱离人民大众,又不了解俄国的社会实际情况,陈腐的贵族教育既没有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更没有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几经挣扎,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成为毫无用处的“多余人”,同时,激烈的内心矛盾与冲突、沉重的精神痛苦与郁闷也是这类人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历程 “多余人”现象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塑造毕巧林,到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这一形象逐渐变得鲜明和丰满。从充满激情、骚动不安的奥涅金;到忧郁、悲观、矛盾、孤愤的毕巧林;再到充满时代热情,为民主革命摇旗呐喊过的罗亭。这些人物在时代的重压下,尽管充满了困顿和惶惑,但他们毕竟没有束手待毙,他们还在绝望中挣扎。但到了奥博洛摩夫时期,早期“多余人”身上那种热情和信念,已经被黑暗的社会所窒息,他们已经丧失了一切他退出历史舞台之外,再没有更好的出路,奥博洛摩夫宣告了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终结。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是,除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系列“多余人”形象,在其它国家的文学作品中也有过类似形象出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浅析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浅析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摘要:“多余人”的产生和发展是俄国历史的产物,“多余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一些对社会制度不满、生活苦闷、厌恶当局又脱离人民无处施展抱负的先进人物的迷茫状态,“多余人”形象有其先进性和历史性,对整个世界文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俄罗斯多余人贵族爱情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形象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奥涅金”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一、出身“贵族”的“多余人” “多余人”都出身于贵族家挺,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根本不必为生活担心,他们从小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正是教育使他们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也许人们追求财富、荣誉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作为一出生就拥有财富的贵族地主,他们渐渐认识到正是自己的特权地位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他们背离本阶级价值的标准,不再把追求功名利禄、家庭幸福当作自己人生目的,作为上流社会、贵族阶级的一员却走上了与本阶级的价值标准相背离的道路。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学识广博、聪明深刻的奥涅金在二十六岁时仍然是个既无公职也无家室的人,成为上流社会眼中的怪人。毕巧林同样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青年,他思维敏捷,才华出众,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但是他同样没有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2.docx

本科毕业论文 ( 设计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学生姓名: xxxx (楷体、三号、居中)所属院部: xxxx (楷体、三号、居中)专业: xxxx (楷体、三号、居中)指导教师: xxxx (楷体、三号、居中) 2014年 5 月18 日

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形象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绪论 (3)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3)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3) 二、多余人简述 (3) 2.1 多余人的产生 (3) 2.2.多余人的特性 (4) 2.3 对多余人的思考 (5) 三、奥涅金简介 (5) 3.1 奥涅金人物形象 (5) 3.2 奥涅金精神世界分析 (6) 3.3 对奥涅金的剖析 (7) 四、总结 (8) 参考文献 (8)

摘要多余人是俄国19 世纪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多余人是俄罗斯 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产物。最典型的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多余人的形象从奥涅金开始被人们逐渐的认识。多余人无法认清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无法找到自身活着的价值,他们痛恨社会的腐败、不以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多余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矛盾体,他们反对社会却没有采取措施,想了很多但没有采取行动。无论是在爱情、友谊等大事上他们也面对各种的问题,抨击、放任、逃避、放弃是多余人思想的变化过程。本课 题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开始来浅析多余人的任务形象,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 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贵族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的丑 陋,从多个层次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奥涅金多余人人物形象 一、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上世界的 80 年代开始,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叶甫盖尼。 . 奥涅金》进行了研究。从奥涅金的实例来分析多余人的形象、特征、思想、价值主张、审美等方 面的内容。小说中表现的是现代化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造诣,通过自由意识、爱情表现、死亡等社会主题的表现来渲染,奥涅金这样的多余人形象在文学上、生活中都有着极大的研究意义。我们队人性、对命运的深入探讨据哟更多的社会意义。 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多余人的研究还逐渐的走上了实用化、延续性、社会化。对多余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过去和历史,还要注重现实、未来,探讨不同的分型出路。 《叶甫盖尼 . 奥涅金》是思想极深的小说,奥涅金是贵族进步青年的代表。自 由、爱情、死亡等社会主题都和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关系着社会的进步、未 来的发展。小说中的奥涅金代表的是19 世纪世纪进步青年,从他们的生活态度、思想风貌、价值主张等方面对人性的善恶、社会的邪恶进行探讨和抨击。课题对多余人的探究从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开始,对人性的思考,探讨小说的艺术性、 超越性等。从而寻找一种适合人类发展的思想精神,反应的是社会的悲哀和对未 来的担忧。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从多余人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等进行介绍,他们代表的是俄国贵族 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影响下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是时代造就的矛盾体,对多余人的研究能更好的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时的社 会。多余人是俄国文学中的主角,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他们是世界文学中的精品。对多余人具体实例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俄国文化,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分析法和辩证法两种方法的结合能更好的掌握住小说的基本思路,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分析能辩证的分析文学作品中思想境界。二、多余人简述 2.1 多余人的产生 说到多余人很多人都会想到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他的代表作《叶普盖

_叶甫盖尼_奥涅金_中的人物形象的解读_刘茂媛

wén xué 文 学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人物形象的解读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刘茂媛 摘要:《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巨匠普希金的奠基之作,该部作品广泛受人喜爱,除了诗歌一样甜美的语言之外,真实的情感表达才是使无数读者折服的真正原因。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每个都很经典。究其作品成功的最主要原因离不开普希金对自身家庭观念的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可以从普希金自身的生活中找到原型,也是普希金家庭轨迹的缩影。 关键词:《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 人物形象 引言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史诗级巨作,该作品形象地描述了男主人公奥涅金的一生,通过奥涅金与女主人公达吉雅娜的感情纠葛,体现出了沙皇时代上层贵族的兴衰,其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所映射的原型正是处于家道中落的普希金自己和他的妻子,貌美的普希金娜。这部小说以记实的手法将普希金短暂而复杂的一生进行了高度浓缩,最终成为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奠基之作,奠定了普希金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鼻祖的地位。 一、《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 《叶甫盖尼?奥涅金》男主人公奥涅金是个贵族青年,他时髦得体的打扮、优雅不俗的谈吐、纯熟流利的法语、曼妙轻柔的舞步注定了是上流社会的宠儿。他的学识包罗万象,人们称赞他年少而渊博,他有滔滔不绝的口才,对任何话题都应付自如,每逢重大的争辩,他会面带一种老练的、学者的肃穆,而突然俏皮地说句冷嘲,使夫人和小姐抿嘴而笑。在上流社会,他的聪明无疑是让人喜欢并深受欢迎的,他拥有所谓的上流社会公认的魅力。然而他又有上流社会的虚伪,他很早就学会了虚假和佯装,心头的意愿从不透漏,他会叫人信赖再使人失望。同时,他又是调情的高手,过着荒唐糜烂的感情生活,他已经熟谙和习惯这样的生活,所以,当善良、真诚的达吉雅娜向他吐露爱意时,他并没有意识到爱情的真挚和可贵,而是像往常一样觉得这只是又一场逢迎,但是他又感觉到达吉雅娜与以往上流社会的女性不同之处,她淳朴、善良,所以他会与举止轻浮的奥尔加调情,却不会对达吉雅娜虚情假意,他直接拒绝了达吉雅娜的表白。 奥涅金由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又无力改变,导致他要把他对现实的极度厌烦、愤怒发泄出去,哪怕是再荒唐可怕的事情。他在舞会上为了排解参加无聊舞会的烦闷,开始报复连斯基,和奥尔加调情。他的虚荣和骄傲,他拥有凭空杜撰的优越感,导致他和连斯基决斗,并亲手杀害了他的挚友。他对自己无目的的、无意义的人生感到极度地悲观和失望。毫无疑问,奥涅金是痛苦的、悲惨的,他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作品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作者普希金赋予了太多美好的品质在她身上。虽然她没有奥尔加的美丽,没有特别吸引人的鲜艳容颜,她常常落落寡合、沉默忧郁。然而,她是那么的浪漫,她对卢梭等进步的思想非常崇敬,所以当他遇见奥涅金时,听到他与众不同的高谈阔论,她深深为之痴迷,对奥涅金充满崇敬。她是那么善良、纯洁而真诚,她不曾期望世界上有欺蒙,单纯地相信自己美好的梦想,她听任情感的指引,她的爱情没有一点佯装。她的纯真让她对奥涅金表白了自己的爱情,虽然她的爱情遭到了拒绝。她身上拥有的可贵品质是上流社会贵族小姐很少有的,她不像其他贵族小姐那样举止轻浮,“天使一样的外貌却有着魔鬼一样的邪恶与狡猾的心灵”,正因为如此,当她面临着她所爱的奥涅金热烈追求的时候,已嫁为人妇的达吉雅娜痛苦地拒绝了他的苦苦追求,忠实于丈夫。这种品质在生活糜烂的上流社会是十分珍贵的,也是作者普希金追求而赞颂的。 二、《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形象与普希金的家庭轨迹 (一)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 普希金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实际上也是自身生活经历的浓缩和描述。其中的人物形象都可以在该部作品中找到原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作品的男主人公奥涅金。通过仔细研读该部作品可以发现奥涅金实际上就是普希金自身的缩影,也就是说普希金就是奥涅金。 在《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作品中,奥涅金是一个生活放荡不羁的上流社会的没落贵族,可以说是一个整天惹事生非的公子哥,经常出入上流社会的宴会、舞会等,深得上层女子的喜爱。生活中的普希金也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出生于沙皇俄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虽然到他这代已经家道中落,但是家庭的没落并没有改变他上流社会腐化的生活作风,这一点与《叶甫盖尼?奥涅金》作品中描述的奥涅金如出一辙。由于普希金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在当时的时代来说虽然收到了以沙皇为首的上层保守派的排挤但是却得到了像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这样倾国倾城的女子的喜爱,并最终成为了他的妻子。 (二)达吉雅娜与普希金娜 达吉雅娜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她的原型也是普希金生活的重要人物——他的妻子普希金娜。普希金娜出生在莫斯科,是贵族冈察洛夫的女儿,在成为普希金的妻子之前是俄罗斯上流社会公认的交际花,得到了很多俄罗斯贵族甚至沙皇的亲睐。在1828年的一次舞会上,作为16年来首次公开参加社交活动的她立刻成为了当场的焦点,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相貌令参加舞会的其他女子黯然无光,对于在场的所有男士来说自然被她所吸引,在这之中作为在整个俄国有很高知名度的诗人普希金也不能免俗,她和普希金一见钟情、不能自拔,并一直在内心中爱着这位诗人。 (三)普希金的家庭褒贬观 普希金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来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大量融入了家庭因素,普希金以另一种形式创作了一部自传。对于男主人公来说,描述的是普希金自己,他并未将自己描述成一个完人,而是将自身的所有特点尤其是缺点暴露无疑,让活生生的自己变成了他笔下的奥涅金,普希金这种记实手法的运用更加体现了作品的真实性,让这部大作变得有血有肉,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而对于女主人公达吉雅娜来说就不同了,普希金在对自己妻子的描述上体现了绅士风度,可以说在整个作品中达吉雅娜女神一样的圣洁让所有的读者臣服,这正是普希金对于心目当中的这个“阿尼玛”爱慕的别样表达,甚至在普希金决斗之后即将走完生命最后历程的几天里,对她的妻子普希金娜还是关爱有加,他还安慰她的妻子不要难过,都是他自己犯下的错误才有现在的结果。 真正的普希金和普希金娜有许多作品中没有进行直接表述,需要仔细揣摩字里行间的叙述才可以了解普希金的家庭观。普希金和普希金娜在生活中共同语言甚少,作为诗人普希金要经常搞创作,而长久的创作让普希金娜感到厌烦,她对普希金创作的诗一点兴趣也没有,日久天长自然生变。上层不计其数的灯红酒绿显然对普希金娜来说超过了普希金对她的吸引力。 结语 《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男主人公奥涅金与女主人公达吉雅娜正是普希金夫妇生活的真实写照,普希金将自己的家庭生活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人物真实地反映出来,该作品也是其短暂一生和家庭轨迹的真实写照。语 参考文献 [1]张蕾,宋清丽.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悲剧[J].职业,2010(14). [2]智量.奥涅金和连斯基的决斗——《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六章赏析[J].名作欣赏,1982(05). DOI:10.16412/https://www.360docs.net/doc/2b18785175.html,ki.1001-8476.2014.35.026 yw n jiàn shè

【赏析】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赏析】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生长在一个俄国贵族家庭里。他过的是花花公子的浪荡生活,整天周旋于酒宴、舞会和剧场,追逐女性、逢场作戏构成了他生活的主题。然而,“他的性格和爱幻想的天性,与众不同的怪癖,辛辣而冷淡的才气”,又使他对上流社会的花花世界感到厌倦,终日郁郁寡欢,陷入“忧郁病”状态中。他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不满现实,怀疑一切,他也不满自己,想寻求一条出路。为此,他曾从事创作,又尝试农事改革,但由于他缺乏恒心和毅力,以及明确的生活目标,干什么都半途而废。 为了继承叔父的财产,奥涅金来到了乡下。在那里,他与连斯基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并结识了女地主拉林娜一家。拉林娜的大女儿达吉亚娜是一个温柔敦厚、感情丰富而纯真的姑娘。她受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影响,热爱大自然,喜欢沉思冥想,爱读理查生和卢梭的小说,追求个性解放。这样一个可爱的姑娘爱上了奥涅金,并向他大胆地表露爱情,但早已对爱情厌倦和怀疑的奥涅金以不愿受家庭束缚为名拒绝了达吉亚娜的求爱。不久,奥涅金出于恶作剧,在舞会上向达吉亚娜的妹妹、连斯基的未婚妻奥尔加大献殷勤。连斯基一气之下要与奥涅金决斗,奥涅金竟然接受了战书,并在决斗中亲手杀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发生了这样的惨剧之后,奥涅金只好离开地主庄园。在过了一段漂泊生活之后,他又回到了彼得堡。在一次舞会上,他与达吉亚娜重逢。此时的达吉亚娜已嫁给一个年老的将军,成为上流社会里最受欢迎的女皇。奥涅金被达吉亚娜在社交界的地位和高雅的气质所倾倒,自以为深深爱上了她,并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但达吉亚娜却反应冷淡。最后,奥涅金不顾一切来到了公爵府,在那里,达吉亚娜回绝了奥涅金的求爱,并深刻地指出:奥涅金追求她只是为了满足可鄙的虚荣心,他从来没有认清爱情的位置,他追求的只是幻影式的虚荣。此外,她虽然爱她,但现在她已嫁了别人,便要一辈子对丈夫忠诚。 研究综述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1937年,由孟十还等翻译的名为《欧

外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

外文学作品中的“多余人”形象 组合篇目: 1、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主人公“奥涅金” 2、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 3、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 4、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皮巧林” 5、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勃洛摩夫” 组合依据一: 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组合依据二:他们性格同中有异 “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典型的命名。他们属于贵族知识分子,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所以在他人看来就成了社会上“多余”的人。“多余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缺少实践。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 “多余人”形象的几个主要典型是: (1)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多余人”,他厌恶首都彼得堡的世俗社交生活,来到了气息清新的乡村。他拒绝了外省地主的女儿达吉雅娜的爱情,又在决斗中枪杀了自己的挚友连理斯基。待他象拜伦一样从各地漫游归来,在彼得堡再次同达吉雅娜邂逅相逢,反过来向达吉雅娜求爱时,此时,已成为社交界贵妇人的对方却拒绝了他。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空虚无为。 (2)别尔托夫(赫尔岑小说《谁之罪》的主人公)本来有着“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

西方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拉斯蒂涅 《高老头》的拉斯蒂涅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他在人欲横流的社会显示中接受种种人生惨剧的开导,最后埋葬了仅有点的神圣感情,欲火炎炎地投入罪恶的深渊。拉斯蒂涅是作品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从外省初来巴黎时,他尚有青年人的良心和纯朴观念。但是,“人生三课”:鲍赛昂子爵夫人“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的告诫,逃犯伏脱冷“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的指点,以及目睹的高老头的悲惨遭遇,使他懂得了金钱的重要性,并且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学会了豺狼哲学。他在埋葬了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用更加利己主义的手段,向社会发起挑战。巴尔扎克曾指出:“把一个上流人物,一个野心家,如何抹煞良心,如何走邪路,如何装成伪君子而达到目的,曲曲折折描写下来,说不定一样美,一样的动人心魄。”在这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个“野心家”初出茅庐时的行径,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堕落过程 拉斯科尔尼科夫《罪与罚》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罪与罚》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靠母亲和妹妹打工支持他上学。由于困顿难支,妹妹决定嫁给富有的中年地主以换取物质支援。这件事把拉斯科尔尼科夫推到一个道德的十字路口:如果继续上学,就是牺牲亲人的幸福;如果不上学,也对不起家人对他的期望。他陷入痛苦的思考,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人分为两种:一种人是平凡的,只能逆来顺受,循规蹈矩;一种人是非凡的,是天才和伟人,他‘们可以采取任何行动改变现实,包括杀掉许多人,他想试验一下自己是哪种人,便在一种冲动中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他却被犯罪感所折磨,陷入极度痛苦,法律、道德、良知从各个方面压迫着他,撕扯着他,将他推向疯狂的边缘。小说中另一个形象索尼雅,是一切苦难的象征,是美德和自我牺牲的化身,她心灵纯洁、善良,信仰上帝,在痛苦面前坦然、平静。索尼斯的方式感动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他在巨大痛苦中接受了索尼雅的劝告,投案自首,用肉体,的痛苦换取心灵的平静。·最后,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索尼雅的人性光辉指引下,皈依了宗教。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纯洁、善良的优秀青年,他善于思考,探索人生道理,对社会认识深刻;又感受细微,内心敏感脆弱,总是处于紧张、痛苦、孤独的精神疲惫之中,不断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这个人物形象使《罪与罚》的主题走向深入,进人人类的灵魂深处。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主要特点。 苔丝 苔丝的形象: 苔丝是一个被损害、被侮辱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屈服的纯洁少女形象。苔丝是一个美丽、纯洁、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制和暴力的无辜牺牲品,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苔丝自幼饱尝贫困和忧虑的滋味,到亚雷家后,受到亚雷的奸污和资产阶级卫道士、教会的迫害,这是她与社会发生的第一次冲突。 ?苔丝在远离家乡的牛奶场结识了克莱,两人倾心相爱,这是苔丝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新婚之夜,苔丝的坦诚没有得到克莱的原谅,反而遭到遗弃,她的理想完全破灭,与社会发生了第二次冲突。 ?苔丝的父亲死后,全家破产,苔丝不得已接受了亚雷的无耻请求,做了他的情妇,这是苔丝一生最黑暗的时期,是苔丝所处的环境与她内心的纯洁的第三次冲突。 ?克莱的归来,使苔丝感到无比绝望,她杀死了亚雷,自己也随之毁灭。这是苔丝与社会的第四次冲突。 哈代怀着巨大的同情,塑造了苔丝这个被侮辱、被损害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的纯洁少女形象。在苔丝身上,作者集中概括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感情真挚、心地纯洁、性格刚强。她一生饱受屈辱,遇到过无数困难,但她从不自暴自弃,始终不向环境

普希金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研究文献综述

一.普希金作品中“多余人”形象研究 俄罗斯19世纪的伟大作家普希金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而他的作品中关于“多余人”形象特征的概括也被诸多研究者所接受。文章将从普希金的几部作品中去分析,探讨“多余人”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多余人;普希金;俘虏;阿乐哥;奥涅金一、“多余人”的出现及其特征(一)“多余人”的出现普希金开创了“多余人”的先河,最为典型的“多余人”形象就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此外,在奥涅金这一成熟形象诞生前,普希金在自己浪漫主义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及《茨冈》中也出现了“多余人” 形象。1850年,屠格涅夫发表了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小说中的细腻描写使得“多余人” 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还有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等等。总之,“多余人”那种暴躁和不安,又无法挣脱这个社会,长期处于苦闷中所形成的性格就成了俄国一代青年精神的写照。(二)“多余人”的特征“多余人”这种人物类型,他们产生背景大致是相似的,在新旧文化撞击下,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命运,寻求出路却不得。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满足于社会现实,渴望有所作为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没有行动的勇气,长期在苦闷中生活,因此就成为了“多余人”。所谓的“多余人”面临的困难就是“对异质文化或完全认同,或是完全抗衡,或是认同后复归,完成两种文化的融合,而多余人就是在两种文化之间,找不到位置的人物形象表达。”他们虽然出身于贵族,却厌恶上流社会,他们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尽管感受到空虚,又无法摆脱自身所处的困境,很少采取行动。“多余人”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压抑,他们渴望自由,积极地寻找出路,但是又缺乏理想和追求,个人愿望也就无法满足,因此陷入苦闷之中。他们渴望有所作为,也实行过某些改良和变革,但是遇到困难就泄气了,开始疏远人民,最终一事无成。二、《高加索的俘虏》中的“俘虏” 19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运动此起彼伏,农奴制在逐步瓦解。尤其是1812年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取得胜利,促进了俄罗斯民族的觉醒。与此同时,进步思想的影响及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推动了俄国解放运动的贵族革命形势出现,随之引发了阶级分化,他们不满足现状,精神上忧郁,感到压抑。此时,21岁的普希金因写反专制的革命诗篇而遭受到了沙皇的迫害,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地区。普希金来到山区后,被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及淳朴的民风激发了写作欲望,由于受到监视使他产生了一种“囚徒”般的感觉。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普希金写作了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这首诗主要是描写异域风情,诗篇中深刻的刻画了具有浪漫主义的主人公,意在表现出19世纪初期高加索地区部分贵族青年的心态。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贵族青年,一直向往着自由的乐土,当他来到高加索山野中时,却被切尔克斯人俘获。被俘获后,过着“囚徒”一般的生活,促使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受到了精神创伤后,内心很孤独,使他拒绝了爱情,同时也拒绝了本该属于他的自由生 活。在19世纪,普希金笔下的“俘虏”形象已经突显出了正经历阶级分化的贵族青年的特点,他们普遍接受了进步的社会政治观念,希望自由的

“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多余人”形象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19前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文学形象,即“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是这一系列形象的典型代表。作为社会现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多余人”现象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多余人”形象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其发展规律的同时,着重阐述“多余人”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多余人;发展与演化;现实意义 一、“多余人”及其典型特征 19世纪上半叶,西欧各先进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而俄国封建农奴制内部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已经萌生,同时,农民起义、暴动风起云涌,专制政体的危机已渐露端倪,农奴制度的崩溃已不可避免。1812年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取得胜利,大大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有文化、有头脑的人开始放眼世界反省自身;同时,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以及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俄国解放运动的贵族革命形势出现了,由此引发了贵族青年深刻的阶级分化: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隐约感觉到时代的潮涌、社会的变动,既不满现实,厌恶当局,又脱离群众,远离革命;既不甘心沉沦到底,又无力与本阶级决裂,因而在生活中找不到适当的位置,在现实社会中感到沉闷压抑,精神上焦躁不安又忧郁彷徨,这也决定了他们一生当中必然无所事事、毫无作为、空虚而又无聊。这类人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被称为“多余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赫尔岑(А.И.Герцен)在评论普希金 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ЕвгенийОнегин”)时,明确的提出了“多余人”这一概念,并指出:“‘多余人’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他永远不会站在政府一面,还在于他永远也不会站在普通老百姓

外国文学史人物形象分析

*简爱形象*: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中的主人公。“她”和作者一样,身材矮小,相貌平平却个性鲜明,是一个反抗社会、维护个人尊严、追求独立平等地位的平民女子。她自尊自主,叛逆反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爱情。简爱以她个人生活的经历,揭露那个社会的虚伪性,抨击了那个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的残酷性,谴责了那个社会人际关系中尔虞我诈的欺骗性。 *达吉雅娜形象*:(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达吉雅娜是诗人的“忠实理想”,奥涅金则是他“奇怪的伴侣”.普希金更愿意也更直接地在诗中将达吉雅娜视为自己理想的结晶。这个女性形象虽然在普希金的生活圈子里有许多生活原型,但她在诗中是更完美、神圣和纯洁的民族精神化身。她不仅显得更为纯洁和圣洁,而且也更为深沉和执着。她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接近于一个普通俄罗斯妇女对人生的坦然、质朴和忍辱负重的坚毅。与其说达吉雅娜忠实于她所不爱的丈夫,不如说她忠实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对苦难的态度,达吉雅娜这个人物也具有“多余人”的色彩,达吉雅娜是觉醒的女性形象的代表,她已经开始了对男权社会的反抗。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女性形象,她坚持嫁给别人就要一辈子对他忠诚;也有人认为她的思想还不够进步。但我认为这些看法都有些偏颇。其实,达吉雅娜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能

动的自觉者形象。她敢爱敢恨,果断坚决,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乞乞科夫的形象*:(果戈里《死魂灵》)小说的中心人物乞乞科夫是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冷酷和贪婪,他一心追求金钱,投机买卖悲痛料高发之后,又想起购买“死魂灵”牟取暴利的办法。在售卖“死魂灵”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特点。对玛尼罗夫大谈友谊,对科罗皤契加大耍威风,对罗士特莱夫的流氓行为拒不就范,对梭巴开维支巧相周旋,对泼留希金诱之以小利。从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 *叶琳娜形象*:(屠格涅夫《前夜》)叶琳娜虽出身在贵族家庭,但受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影响较深,她把意志自由,恋爱自由,蔑视封建等级观念当作人生的理想及行动的指南。当她了解到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身世及要解放自己祖国的伟大志向时,马上被他吸引,她愿

对《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内容摘要:对《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摘要:《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小说是以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诗人通过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真实,传达他以现实人生的看法和他对人类本性的观察与了解,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是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也最多的作品。它以优美的韵律和严肃的主题深刻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初叶的现实,提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被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作者在... 关键词:多余人民族性历史文化精神英雄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一七九九――一八三七)是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俄罗斯作家。他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和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高峰,就是从普希金开始的。这位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它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诗体作品,自然具有诗歌的抒情性;但它又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所以作者把它叫做小说。一八二三年动笔时,普希金的创作正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八年后,《叶甫盖尼?奥涅金》于一八三○年完成。它总结了作者一八三一年以前的全部创作经验,以后普希金就转入了散文写作。这种创作方法和文体的变化,和社会背景是有关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前四章写于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前,基调比较明朗;从第五章起,调子变得阴郁、低沉起来,故事也越来越向悲剧性的结尾发展。这些正是时代气氛的反映。 俄国是处在沙皇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经历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前社会运动高涨和起义失败后的恐怖。贵族军官和先进的贵族知识分子已经行动起来。于1825年12月发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反对农奴制制度。起义由于脱离人民群众而失败。但它却唤醒了一批沉睡的有思想的年轻人。叶甫根尼·奥涅金,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聪明、博学、有才华,高出一般贵族一筹,风度优雅,谈吐机智,能操纯熟的法语。他对衣着一丝不苟,每天在化妆室呆3个小时,出入舞会、宴会、剧院,谈笑风生的勾引太太小姐,醉生梦死的寻欢作乐,成了他全部的生活内容。他像很多贵族青年一样沉湎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这些纨绔子弟任意挥霍着农奴们用血汗创造的物质财富,也糟蹋着自己宝贵的年华。如果说贵族中年轻的一代在社交生活中沉沦、堕落,那么年老的一辈则更是荒淫无耻,诗人用极为洗炼的笔触勾勒了一幅幅贵族人物的讽刺漫画。 在叶甫根尼.奥涅金奥涅金的时代,拿破仑刚刚退去不久,法国大革命的激昂呼喊声依稀还在天地间回响。这时的沙皇俄国象一个刚迈出家门不久的孩子,正准备全面走向欧洲。叶甫根尼.奥涅金象一个在黑屋子中忽然醒来的人,他发现四周一片黑暗,而周围的人依旧在黑暗中沉睡,坐着各种庸俗的梦。奥涅金是个可悲的人,他既不愿在黑暗中继续睡去,象别人一样回到无所用心的梦中,却又没有勇气冲破这黑暗去寻找光明,只好在黑暗中孤寂地生活下去。黑暗使他的心灵麻木了,甚至丧失了爱的能力,他没有能够在黑暗中发现美,没有意识到其实这种生活中也有值得追求与信赖的东西,黑暗虽然可憎,但并不意味着在黑暗中生活就该象爬虫一样,无所事事地等待着末日的到来。奥涅金杀死了连斯基,实际上是杀死了自己;他拒绝了塔吉雅娜,实际上是拒绝了生活。他的心早已死去,他的世界也早已死去。连斯基固然是最好的朋友,塔吉雅娜的爱情固然珍贵,但在无望的生活面前,这一切和尘埃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的生命早在他醒来的那一刻起就走入了末路。 实际上,叶甫根尼.奥涅金并没有完全从梦境中醒来,他处在半梦半醒中,脑子里一片浑浊。他虽然厌倦了主流社会,却又没有完全摆脱主流社会的影响,他的思想中依然残存着主流社会残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