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校本课程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广州市第三中学校本课程

高一物理

2006年10月

目录

一、前言-----------------------------------(4)

二、物理力学竞赛内容

1.关力学竞赛--------------------------(5)

2.第一部分力&物体的平衡------------(6)(1)第一讲力的处理

(2)第二讲物体的平衡

(3)第三讲习题课

(4)第四讲摩擦角及其它

3.第二部分牛顿运动定律-------------(15)(1)第一讲牛顿三定律

(2)第二讲牛顿定律的应用

(3)第三讲配套例题选讲

4.第三部分曲线运动万有引力-------(23)(1)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2)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5.第四部分动量与能量---------------(32)

(1)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2)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3)第三讲典型例题解析

三、现代前沿科技--------------------------(45)

1.GPS全球定位系统---------------------(45)(1)GPS发展历史与系统组成

(2)GPS原理

(3)GPS的应用

2.超导技术及磁悬浮列车------------------(52)(1)磁悬浮列车总概

(2)磁悬浮列车是什么

(3)磁悬浮列车发展史

前言

新一轮的中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图荼地开展。这场课程改革旨在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广州市第三中学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三中物理科组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利用学校安排的学习时间(周一下午)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以学科竞赛为龙头的课外活动长盛不衰,成为学校一大办学特色。科组成员组织有物理兴趣的学生广泛学习现代科学与技术

知识,开办“现代前沿科技”讲座,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学有所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有关力学竞赛

高中物理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会考)、高考要求和竞赛要求。三个层次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一般要求是指所有高中学生都要求掌握的物理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用物理基础知识解答生产和生产中的有关物理问题。高考要求针对的是高考中选择的X 科为物理的学生,而竞赛要求是针对一部分对物理有较大兴趣的学生,这群学生有志参加物理学科竞赛、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乃至奥林匹克物理竞赛。

广州市组织的每年一度的力学竞赛,是在高一学生在修完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础,有选择性地组织学生参加的物理知识竞赛。这样的知识竞赛只涉及力学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有学习和煅练的机会,物理科组组织相关教师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自主编写教材和教案,利用选修课的时间,组织相关学生进行有关力学竞赛知识的学习。

第一部分 力&物体的平衡

第一讲 力的处理

一、矢量的运算

1、加法

表达:a + b = c 。

名词:c 为“和矢量”。

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如图1所示。

和矢量大小:c = α++cos ab 2b a 22 ,其中α为a 和b 的夹角。 和矢量方向:c 在a 、b 之间,和a 夹角β= arcsin

α++αcos ab 2b a sin b 22

2、减法 表达:a = c -b 。

名词:c 为“被减数矢量”,b 为“减数矢量”,a 为“差矢量”。

法则:三角形法则。如图2所示。将被减数矢量和减数矢

量的起始端平移到一点,然后连接两时量末端,指向被减数时量

的时量,即是差矢量。

差矢量大小:a = θ-+cos bc 2c b 2

2 ,其中θ为c 和b 的夹角。 差矢量的方向可以用正弦定理求得。

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法则的特例。

例题:已知质点做匀速率圆周运动,半径为R ,周期为T ,求它在

41T 内和在2

1T 内的平均加速度大小。

解说:如图3所示,A 到B 点对应41T 的过程,A 到C 点对应2

1T 的过程。这三点的速度矢量分别设为A v 、B v 和C v 。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 a = t

v v 0t -得:AB a = AB A B t v v -,AC a = AC

A C t v v - 由于有两处涉及矢量减法,设两个差矢量 1v ∆=

B v -A v ,2v ∆=

C v -A v ,根据三角形法则,它们在图3中的大小、方向已绘出

(2v ∆的“三角形”已被拉伸成一条直线)。

本题只关心各矢量的大小,显然:

A v =

B v =

C v = T R 2π ,且:1v ∆ = 2A v = T R 22π ,2v ∆ = 2A v = T

R 4π 所以:AB a = AB 1t v ∆ = 4T T R 22π = 2T R 28π ,AC a = AC 2t v ∆ = 2

T T R

4π = 2

T R 8π 。 (学生活动)观察与思考:这两个加速度是否相等,匀速率圆周运动是不是匀变速运动?

答:否;不是。

3、乘法

矢量的乘法有两种:叉乘和点乘,和代数的乘法有着质的不同。

⑴ 叉乘

表达:a ×b = c

名词:c 称“矢量的叉积”,它是一个新的矢量。

叉积的大小:c = absin α,其中α为a 和b 的夹角。

意义:c 的大小对应由a 和b 作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

叉积的方向:垂直a 和b 确定的平面,并由右手

螺旋定则确定方向,如图4所示。

显然,a ×b ≠b ×a ,但有:a ×b = -b ×a

⑵ 点乘

表达:a ·b = c

名词:c 称“矢量的点积”,它不再是一个矢量,而是一个标量。

点积的大小:c = abcos α,其中α为a 和b 的夹角。

二、共点力的合成

1、平行四边形法则与矢量表达式

2、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与分力的求法

余弦定理(或分割成Rt Δ)解合力的大小

正弦定理解方向

三、力的分解

1、按效果分解

2、按需要——正交分解

第二讲 物体的平衡

一、共点力平衡

1、特征:质心无加速度。

2、条件:ΣF = 0 ,或 x F ∑ = 0 ,y F ∑ = 0

例题:如图5所示,长为L 、粗细不均匀

的横杆被两根轻绳水平悬挂,绳子与水平方向

的夹角在图上已标示,求横杆的重心位置。

解说:直接用三力共点的知识解题,几何

关系比较简单。

答案:距棒的左端L/4处。

(学生活动)思考:放在斜面上的均质长方体,按实际情况分析受力,斜面的支持力会通过长方体的重心吗?

解:将各处的支持力归纳成一个N ,则长方体受三个力

(G 、f 、N )必共点,由此推知,N 不可能通过长方体的重

心。正确受力情形如图6所示(通常的受力图是将受力物体看

成一个点,这时,N 就过重心了)。

答:不会。

二、转动平衡

1、特征:物体无转动加速度。

2、条件:ΣM = 0 ,或ΣM + =ΣM -

如果物体静止,肯定会同时满足两种平衡,因此用两种思路均可解题。

3、非共点力的合成

大小和方向:遵从一条直线矢量合成法则。

作用点:先假定一个等效作用点,然后让所有的平行力对这个作用点的和力矩为零。

第三讲 习题课

1、如图7所示,在固定的、倾角为α斜面上,有一块可

以转动的夹板(β不定),夹板和斜面夹着一个质量为m

的光滑均质球体,试求:β取何值时,夹板对球的弹力最

小。

解说:法一,平行四边形动态处理。

对球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对平行四边形中的矢量G 和N 1进行平移,使它们构成

一个三角形,如图8的左图和中图所示。

由于G 的大

小和方向均不

变,而N 1的方向

不可变,当β增

大导致N 2的方

向改变时,N 2

的变化和N 1的方向变化如图8的右图所示。

显然,随着β增大,N 1单调减小,而N 2的大小先减小后增大,当N 2垂直N 1时,N 2取极小值,且N 2min = Gsin α。

法二,函数法。

看图8的中间图,对这个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αsin N 2 = βsin G ,即:N 2 = βαsin sin G ,β在0到180°之间取值,N 2的极值讨论是很容易的。

答案:当β= 90°时,甲板的弹力最小。

2、把一个重为G 的物体用一个水平推力F 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墙壁上,F 随时间t 的

变化规律如图9所示,则在t = 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的变化图线是图10中的哪一个?

解说:静力学旨在解决静态问题和准静态过程的问题,但本题是一个例外。物体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先加速后减速,平衡方程不再适用。如何避开牛顿第二定律,是本题授课时的难点。

静力学的知识,本题在于区分两种摩擦的不同判据。

水平方向合力为零,得:支持力N持续增大。

物体在运动时,滑动摩擦力f = μN ,必持续增大。但

物体在静止后静摩擦力f′≡ G ,与N没有关系。

对运动过程加以分析,物体必有加速和减速两个过程。

据物理常识,加速时,f < G ,而在减速时f > G 。

答案:B 。

3、如图11所示,一个重量为G的小球套在竖直放置的、半

径为R的光滑大环上,另一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自由长度为L(L<2R),一端固定在大圆环的顶点A ,另一端与小球相连。环静止平衡时位于大环上的B点。试求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

解说: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矢量总是可以平移到一个三角形中去讨论,解三角形的典型思路有三种:①分割成直角三角形(或本来就是直角三角形);②利用正、余弦定理;③利用力学矢量三角形和某空间位置三角形相

似。本题旨在贯彻第三种思路。

分析小球受力→矢量平移,如图12所示,其中F表

示弹簧弹力,N表示大环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思考:支持力N 可不可以沿图12中的反方向(正交分解看水平方向平衡——不可以。)

容易判断,图中的灰色矢量三角形和空间位置三角形ΔAOB 是相似的,所以: R AB G F = ⑴ 由胡克定律:F = k (AB - R ) ⑵

几何关系:AB = 2Rcos θ ⑶

解以上三式即可。

答案:arccos )

G kR (2kL - 。 (学生活动)思考:若将弹簧换成劲度系数k ′较

大的弹簧,其它条件不变,则弹簧弹力怎么变环的

支持力怎么变

答:变小;不变。

(学生活动)反馈练习:光滑半球固定在水平面上,球心O 的正上方有一定滑轮,一根轻绳跨过滑轮将一小球从图13所示的A 位置开始缓慢拉至B 位置。试判断:在此过程中,绳子的拉力T 和球面支持力N 怎样变化?

解:和上题完全相同。

答:T 变小,N 不变。

4、如图14所示,一个半径为R 的非均质圆球,其重心不在

球心O 点,先将它置于水平地面上,平衡时球面上的A 点和

地面接触;再将它置于倾角为30°的粗糙斜面上,平衡时球面

上的B 点与斜面接触,已知A 到B 的圆心角也为30°。试求球体的重心C 到球心O 的距离。

解说:练习三力共点的应用。

根据在平面上的平衡,可知重心C 在OA 连线上。根据在斜面上的平衡,支持力、重力和静摩擦力共点,可以画出重心的具体位置。几何计算比较简单。 答案:33R 。 (学生活动)反馈练习:静摩擦足够,将长为a 、厚为b 的砖块码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最多能码多少块?

解:三力共点知识应用。

答: ctg b

a 。 4、两根等长的细线,一端拴在同一悬点O 上,另一端各系

一个小球,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 ,已知两球间存在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斥力而使两线张开一定角度,分别

为45和30°,如图15所示。则m 1 : m 2为多少?

解说:本题考查正弦定理、或力矩平衡解静力学问

题。

对两球进行受力分析,并进行矢量平移,如图16所示。

首先注意,图16中的灰色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设为α。

而且,两球相互作用的斥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可用同一字母表示,设为F 。 对左边的矢量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αsin g m 1 = ︒

45sin F ① 同理,对右边的矢量三角形,有:

αsin g m 2 =︒

30sin F ② 解①②两式即可。

答案:1 :2 。 (学生活动)思考:解本题是否还有其它的方法?

答:有——将模型看成用轻杆连成的两小球,而将O 点看成转轴,两球的重力对O 的力矩必然是平衡的。这种方法更直接、简便。

应用:若原题中绳长不等,而是l 1 :l 2 = 3 :2 ,其它条件不变,m 1与m 2的比值

又将是多少?

解:此时用共点力平衡更加复杂(多一个正弦定理方程),而用力矩平衡则几乎和“思考”完全相同。

答:2 :32 。

5、如图17所示,一个半径为R 的均质金属球上固定着一根长为L 的轻质细杆,细杆的左端用铰链与墙壁相连,球下边垫上一块木板后,细杆恰好水平,而木板下面是光滑的水平面。由于金属球和木板之间有摩擦(已知摩擦因素为μ),所以要将木板从球下面向右抽出时,至少需要大小为F 的水平拉力。试问:现要将木板继续向左插进一些,至少需要多大的水平推力?

解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力矩平衡的例题。

以球和杆为对象,研究其对转轴O 的转

动平衡,设木板拉出时给球体的摩擦力为

f ,支持力为N ,重力为G ,力矩平衡方程为:

f R + N (R + L )= G (R + L ) ①

球和板已相对滑动,故:f = μN ②

解①②可得:f = R

L R )L R (G μ+++μ 再看木板的平衡,F = f 。

同理,木板插进去时,球体和木板之间的摩擦f ′=

R L R )L R (G μ-++μ = F ′。 答案:

F R L R R L R μ-+μ++ 。 第四讲 摩擦角及其它

一、摩擦角

1、全反力:接触面给物体的摩擦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称全反力,一般用R 表示,亦称接触反力。

2、摩擦角:全反力与支持力的最大夹角称摩擦角,一般用φm 表示。

此时,要么物体已经滑动,必有:φm = arctg μ(μ为动摩擦因素),称动摩擦力角;要么物体达到最大运动趋势,必有:φms = arctg μs (μs 为静摩擦因素),称静摩擦角。通常处理为φm = φms 。

3、引入全反力和摩擦角的意义:使分析处理物体受力时更方便、更简捷。

二、隔离法与整体法

1、隔离法:当物体对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有必要各个击破,逐个讲每个个体隔离开来分析处理,称隔离法。

在处理各隔离方程之间的联系时,应注意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

2、整体法:当各个体均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可以不顾个体的差异而讲多个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处理,称整体法。

应用整体法时应注意“系统”、“内力”和“外力”的涵义。

三、应用

1、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用与水平方向成30°的力拉物体时,物体匀速前进。若此力大小不变,改为沿水平方向拉物体,物体仍能匀速前进,求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素μ。

解说:这是一个能显示摩擦角解题优越性的题目。可以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法一,正交分解。(学生分析受力→

列方程→得结果。)

法二,用摩擦角解题。

引进全反力R ,对物体两个平衡状态

进行受力分析,再进行矢量平移,得到图

18中的左图和中间图(注意:重力G是不

变的,而全反力R的方向不变、F的大小不变),φm指摩擦角。

再将两图重叠成图18的右图。由于灰色的三角形是一个顶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其顶角的角平分线必垂直底边……故有:φm = 15°。

最后,μ= tgφm。

答案:。

(学生活动)思考:如果F的大小是可以选择的,那么能维持物体匀速前进的最小F值是多少?

解:见图18,右图中虚线的长度即F min,所以,F min = Gsinφm。

答:Gsin15°(其中G为物体的重量)。

2、如图19所示,质量m = 5kg的物体置于一粗糙斜面上,并用一平行斜面的、大小F = 30N的推力推物体,使物体能够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而斜面体始终静止。已知斜面的质量M = 10kg ,倾角为30°,重力加速度g = 10m/s2,求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

解说:本题旨在显示整体法的解题的优越

性。

法一,隔离法。简要介绍……

法二,整体法。注意,滑块和斜面随有相

对运动,但从平衡的角度看,它们是完全等

价的,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做整体的受力分析时,内力不加考虑。受力分析比较简单,列水平方向平衡方程很容易解地面摩擦力。

答案:。

(学生活动)地面给斜面体的支持力是多少?

解:略。

答:135N 。

应用:如图20所示,一上表面粗糙的斜面体上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斜面的倾角为θ。另一质量为m的滑块恰好能沿斜面匀速下

滑。若用一推力F作用在滑块上,使之能沿斜面

匀速上滑,且要求斜面体静止不动,就必须施加

一个大小为P = 4mgsinθcosθ的水平推力作用于

斜面体。使满足题意的这个F的大小和方向。

解说: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静力学题,可以动用一切可能的工具解题。

法一:隔离法。

由第一个物理情景易得,斜面于滑块的摩擦因素μ= tgθ

对第二个物理情景,分别隔离滑块和斜面体分析受力,并将F沿斜面、垂直斜面分解成F x和F y,滑块与斜面之间的两对

相互作用力只用两个字母表示(N表示正

压力和弹力,f表示摩擦力),如图21

所示。

对滑块,我们可以考查沿斜面方向和

垂直斜面方向的平衡——

F

x

= f + mgsinθ

F

y

+ mgcosθ= N

且 f = μN = Ntgθ

综合以上三式得到:

F x = F

y

tgθ+ 2mgsinθ①

对斜面体,只看水平方向平衡就行了——

P = fcos θ+ Nsin θ

即:4mgsin θcos θ=μNcos θ+ Nsin θ

代入μ值,化简得:F y = mgcos θ ②

②代入①可得:F x = 3mgsin θ

最后由F =2y 2x F F +解F 的大小,由tg α=

x y F F 解F 的方向(设α为F 和斜面的夹

角)。

答案:大小为F = mg θ+2sin 81,方向和斜面夹角α= arctg(θctg 31)指向斜面内部。

法二:引入摩擦角和整体法观念。

仍然沿用“法一”中关于F 的方向设置(见图21中的α角)。

先看整体的水平方向平衡,有:Fcos(θ- α) = P ⑴

再隔离滑块,分析受力时引进全反力R 和摩擦角φ,由于简化后只有三个力(R 、mg 和F ),可以将矢量平移后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22所示。

在图22右边的矢量三角形中,有:)sin(F φ+θ = [])(90sin mg φ+α-︒= )

cos(mg φ+α ⑵ 注意:φ= arctg μ= arctg(tg θ) = θ ⑶

解⑴⑵⑶式可得F 和α的值。

第二部分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讲 牛顿三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定律。惯性的量度

2、观念意义,突破“初态困惑”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定律

2、理解要点

a 、矢量性

b 、独立作用性:ΣF → a ,ΣF x → a x …

c、瞬时性。合力可突变,故加速度可突变(与之对比:速度和位移不可突变);牛顿第二定律展示了加速度的决定式(加速度的定义式仅仅展示了加速度的“测量手段”)。

3、适用条件

a、宏观、低速

b、惯性系

对于非惯性系的定律修正——引入惯性力、参与受力分析

三、牛顿第三定律

1、定律

2、理解要点

a、同性质(但不同物体)

b、等时效(同增同减)

c、无条件(与运动状态、空间选择无关)

第二讲牛顿定律的应用

一、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

单独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问题比较少,一般是需要用其解决物理问题中的某一个环节。

应用要点:合力为零时,物体靠惯性维持原有运动状态;只有物体有加速度时才需要合力。有质量的物体才有惯性。a可以突变而v、s不可突变。

1、如图1所示,在马达的驱动下,皮带运输机上方的皮带以恒定的速度向右运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广州市第三中学校本课程 高一物理 2006年10月 目录 一、前言-----------------------------------(4) 二、物理力学竞赛内容 1.关力学竞赛--------------------------(5) 2.第一部分力&物体的平衡------------(6)(1)第一讲力的处理 (2)第二讲物体的平衡 (3)第三讲习题课 (4)第四讲摩擦角及其它 3.第二部分牛顿运动定律-------------(15)(1)第一讲牛顿三定律 (2)第二讲牛顿定律的应用 (3)第三讲配套例题选讲 4.第三部分曲线运动万有引力-------(23)(1)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2)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5.第四部分动量与能量---------------(32)

(1)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2)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3)第三讲典型例题解析 三、现代前沿科技--------------------------(45) 1.GPS全球定位系统---------------------(45)(1)GPS发展历史与系统组成 (2)GPS原理 (3)GPS的应用 2.超导技术及磁悬浮列车------------------(52)(1)磁悬浮列车总概 (2)磁悬浮列车是什么 (3)磁悬浮列车发展史 前言 新一轮的中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图荼地开展。这场课程改革旨在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广州市第三中学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三中物理科组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利用学校安排的学习时间(周一下午)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以学科竞赛为龙头的课外活动长盛不衰,成为学校一大办学特色。科组成员组织有物理兴趣的学生广泛学习现代科学与技术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就我国而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的决定权过分高度集中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国家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甚至是唯 一的决定力量。国家课程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论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同类型的学校 都要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师必须按照大纲、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不允许研制出适合于本 地区、本校实际状况的课程或教材。 从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国家教学计划存有了微小的变化,规定高中三年可以设 置报读课程,至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环境社会的发展和相同地区的具体内容 须要,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逐步演化成以国家决策与管理居多,地方决策与管理辅以的 “二级管理体制”,但学校层面仍然没多少课程决策和管理权。 直到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七、课 程管理”第16条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标志着我国从此正式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三级课程开发”机制由此形成。 二、校本课程研发的关键理念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如下: 1、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的须要就是校本课程研发的出发点。 2、学校及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规定性要求,也是 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 3、校本课程研发必须做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就可以具备强悍的 生命力。 4、校本开发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5、校本研发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智慧型教师的 核心素质就是不断自学、思考、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就是教师迈向“智慧”的基本 途径。 三、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就是一门现代人类必须自学和掌控的基础科学,它研究的就是物质的基本结构、宏观个体的运动规律、宏观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囊括沙尔梅、热、声、光、电、磁等广为的自然和生活现象,深入细致思索和研究它们表象下面暗藏的规律和原理,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 施方案》 篇一: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教学计划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康平高级中学 20XX年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 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物理兴趣。 二、课程内容: 该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高中物理学习方法论(二)生活中的物理 (三)高中教材中的物理学家介绍三、重点、难点: 重点: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认识。 难点:培养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方法,综合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四、具体措施: 1、课程分2学期授课;每学期均为16课时。拟每周授课1课时,时间为周五 下午第3节,地点教室或多媒体教室。采取自愿报名原则,根据报名人数确定班级和授课教室。 2、内容与活动、课堂、课外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培养他 们的物理知识。 3、教学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物理知识相结合。 4、活动过后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 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教学计划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康平高级中学 20XX年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 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

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物理兴趣。 二、课程内容: 该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高中物理学习方法论(二)生活中的物理 (三)高中教材中的物理学家介绍三、重点、难点:重点: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认识。 难点:培养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方法,综合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四、具体措施: 1、课程分2学期授课;每学期均为16课时。拟每周授课1课时,时间为周五 下午第3节,地点教室或多媒体教室。采取自愿报名原则,根据报名人数确定班级和授课教室。 2、内容与活动、课堂、课外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培养他 们的物理知识。 3、教学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物理知识相结合。 4、活动过后进行总结、评价,落到实处。五、本课程教学的评价根据本校本课程的特点,其评价应特别注重学生的修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和参与程度都是学分评定的重要依据。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高一物理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高一物理一、课程背景 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物?碜魑幻抛匀豢蒲г谡庖环矫嫦缘糜任匾N 锢砉媛上窒罂梢运荡岽┯谖颐堑纳钪小6て谝岳创辰萄е泄赜谖锢碇 兜拇诙己雎粤松钫庖换方冢灾率剐矶嗳巳衔锢硌抻茫蚨陨钪械奈锢硐窒笠簿屠硭比坏氖佣患耍佣斐闪耸导噬钣胧楸局兜耐牙耄约疤剿骶竦呢逊Α?《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为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二、课程目标,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 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2、 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过程与方法:1、 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2、 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三、课程内容:生活中的趣味物理(高一年级,一学期,24 课时)第一章、趣味物理讲座1、步行者和蒸汽机车的奥秘2、应该怎样跳下行驶着的车 3、电磁列车 4、引力有多大? 5、在铁路的弯道处 6、失重现象 7、假如没有摩擦 8、冰棍和冰激凌 9、趣味物理小实验第二章、科普知识1. 超声波及其应用2. 人造地球卫星3. 示波管4. 质谱仪5. 晶体二极管6. 失重与宇宙开发7. 恒星的生命历程8. 雷达9. 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10. 潮汐产生的原因11. 日光灯12. 光圈指数中的规律13. ABS 汽车防抱死装置简介第三章、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第四章、生活中的物理四、课程实施 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在高一年级开设,将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实施过程中做到计划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落实,要求实施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2、完善课程的管理机制,促进课程的和谐发展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建立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有序运行。 3、认真编写《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教材 按照本校实际情况,根据课程实施方案与细则,组织老师认真撰写课程设计课案,在这基础上编写出奔课程的教材。 4、加强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科学研究。 就这一课程的开发实施,设立相关课题,组织教师参与,以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五、课程评价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高一物理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高一物理 一、课程背景 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了,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为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材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材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材的概述。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能量转化和相互作用的学科,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目标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探索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力学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学生将研究牛顿力学原理,包括运动学、动力学和静力学等内容。通过研究

力学,学生将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并能够应用力 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热学 热学是研究热量和温度变化的学科,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学生将研究热力学原理,包括热传导、热容和热力学定律等内容。 通过研究热学,学生将能够理解热量的传递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并 能够应用热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光学 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 之一。学生将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反射和折射的现象以及光的波粒 二象性等内容。通过研究光学,学生将能够理解光的传播和相互作 用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应用光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电磁学 电磁学是研究电荷和电磁波的学科,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学生将研究静电学、电流学和电磁波等内容。通过研究电磁学,学 生将能够理解电荷和电磁波的特性,并能够应用电磁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原子物理学 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结构和物质微观性质的学科,是物理学的前沿领域之一。学生将研究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的结构和物质的放射性等内容。通过研究原子物理学,学生将能够理解原子结构和物质微观性质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应用原子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能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希望本教材能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他们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一物理校本课程

高一物理校本课程 第一节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及其对策同学们初中毕业升入高中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初高中物理课程要求存在着差异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处理好这些差异,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课程学习的衔接,学好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差异产生原因的分析 (一)课程要求的差异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差异 初中物理课程中大多数多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比例关系的运用;高中物理课程,大部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的,甚至相对复杂的定量计算。例如初中物理只要知道弹簧的形变越大,弹力就越大;而高中物理要求知道F=kx并且要求能够用这个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2.知识的呈现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差异 初中物理课程的呈现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大多数问题是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而高中物理课程的知识的呈现,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问题研究的实验不再是以直观直接得结论,而需要在实验基础上,加以抽象、归纳,才能得结论。例如初中物理只要求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 快慢的物理量给的公式为s=vt而高中物理要求区分平均速度、瞬时速 度、平均速率、瞬时速率。 3.初中课程的问题多是单因素的归因的逻辑关系;高中课程的问题的归因则是多因素的复杂逻辑关系,且是以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分析问题时还需较多使用假设、判断的推理逻辑手段。例如右图求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必须通过假设、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完成。 4.初中物理问题的解决,对运用数学工具的要求不高,主要使用算术、代数方法;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使用数学工具提高到了需大量使用代数、函数、三角函数、图像、向量(即矢量)运算、极值等方法的综合应用上。例如利用v-t图象来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位移。又如如何理解a-F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 (二)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教学计划

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教学计划 《生活中的物理》是面向初中生开设的一门物理校本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培养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本课程将分为三个单元,分别是力学、电学和热学,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个主题。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帮助学生建立对物理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力学篇: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基本力学概念。教学方法将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和体验物理现象。 电学篇: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了解电的产生、传输和使用,以及安全用电等知识。教学方法将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热学篇: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温度、热量、热传递等基

本热学概念。教学方法将以讨论式学习为主,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主题结束后,进行一次小测验或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该主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教学设备:实验室、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 教师支持:专业物理教师进行授课和指导。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中物理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成为了推动物理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其中,国外物理发展史作为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开阔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物理发展史是一段揭示自然规律、改变人们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壮丽篇章。通过学习这段历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物理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从而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国外物理发展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整理)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整理) 介绍 本文档整理了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内容和目标。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物理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为进 一步的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目标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 1. 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热 学和声学等领域。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解决物理问题培养逻 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 的分析与解释。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实验和项目,培 养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课程内容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涵盖以下内容: 1. 力学:包括运动学、力学定律、质点运动、牛顿定律、动量守恒等。 2. 电磁学:包括电场、磁场、电流、电磁感应、电磁波等。 3. 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干涉和衍射等。 4. 热学:包括温度、热量、热传递、理想气体定律等。 5. 声学: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 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实现这些课程目标,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示意图和实例等方式,对物理概念和原理进行清晰的讲解和解释。

2. 实验实践:通过进行实验实践,让学生亲自参与和观察物理 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 3. 计算练:通过大量练题和计算题,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公式和 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 和沟通能力,共同解决物理问题。 5. 应用实例:通过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 理解物理在现实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评估方法 为了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将采用以下 评估方法: 1. 定期测试:通过定期测试检查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技能和科学 观察能力的掌握程度。 3. 课堂参与: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提问,评估他们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研究进度。

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一、STEAM理念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应用 1、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在STEAM教育模式中,科学与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实验和案例,引导学生探索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机理,并结合现代科技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2、工程与艺术的融合 物理学与工程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工程实践相关的项目,让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设计与改进,从中领略到工程实践中的乐趣和挑战,激发他们对工程与技术的兴趣。我们也可以引入一些艺术元素,比如物理实验的装置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启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数学与自然的结合 数学是物理学的工具,而自然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让他们体验到数学与自然的结合之美。我们也可以引入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索,让学生发现数学在自然中的运用,激发他们对数学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的兴趣。 1、确定课程目标 在开发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时,首先要确定课程目标。即要明确学生在本课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以及他们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在基于STEAM理念的课程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综合性,确定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课程目标。 2、设计课程内容 在确定课程目标之后,就可以开始设计课程内容。在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物理校本课程中,可以结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内容,设计一些有趣有意义的实验、案例和项目,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工程与艺术的融合、数学与自然的结合等美妙之处。 3、选择教学方法

高中校本课程

——高中校本课程“趣味物理探究”的开发与实践 一、怎样把鸡蛋竖起来 怎样把鸡蛋竖起来?很多人都实行过尝试,但很少有人能将鸡蛋竖起来。规定不能损坏鸡蛋的外壳,学生有办法把鸡蛋竖起来吗?作者手拿一个鸡蛋,将其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鸡蛋较小的一端朝上,双手轻轻扶住鸡蛋,将鸡蛋在桌面上立起来,再缓慢地松开双手,鸡蛋稳稳地竖立在桌面上。这个真实的实验只用了10秒钟,奥秘何在?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竖鸡蛋”是一个典型的物体平衡问题,属于物理学中“物体稳度”的范畴。怎样提升物体的稳度?中学物理教材中提到了两种方法,即增大底部面积和降低重心。我们规定不能损坏鸡蛋的外壳(即不能磕破鸡蛋的底部来增加底面积),所以应考虑降低重心。能够将一个生鸡蛋的重心降低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知道鸡蛋的结构主要包括蛋黄、蛋清以及蛋壳三个局部。但还有容易被人们遗忘的一个局部,即鸡蛋中较大的一端在两层薄薄的卵膜之间有一个气室。找到了气室,也就发现了竖鸡蛋的方法:在竖鸡蛋之前,首先手持鸡蛋用力摇晃,使蛋清和蛋黄冲破薄膜,进入气室。然后将鸡蛋放在水平桌面上,使鸡蛋较大的一端朝下,双手轻轻扶住鸡蛋,将鸡蛋在桌面上立起来。这时,蛋清和蛋黄进入了气室,因而鸡蛋重心降低了,鸡蛋就能够竖立在桌面上了。 二、校本课程“趣味物理探究”的开发与实践 以上介绍的竖鸡蛋实验是作者开发的高中校本课程“趣味物理探究”中的一个案例。该课的主要程序如下: 1.提出问题: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给你一个生鸡蛋,不允许损坏外壳,怎样把鸡蛋竖起来?学生听到这堂课要解决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非常兴奋。 2.初步尝试:老师给每个学生一只生鸡蛋,学生开始尝试竖鸡蛋。绝大局部学生积极动手,非常认真。5分钟后,大家都未能将鸡蛋竖起来。这使学生体会到竖鸡蛋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 3.实验探究:首先,复习提升物体稳度的方法。鸡蛋很难竖起来,说明它的稳度不高。于是教师向学生提问:“物体的稳度与哪些因素相关?提升物体的稳度有哪些方法?”其次,引导学生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将一只熟鸡蛋较大的一端去掉局部蛋壳,要求学生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注重鸡蛋内部的气室。第三,启发学生思考提升鸡蛋稳度的方法。根据鸡蛋的内部结构特征,启发学生从“增大底部面积”和“降低重心”两个方面思考提升鸡蛋稳度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方法。最后,学生重新尝试将鸡蛋竖起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汇编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汇编 1. 引言 高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通过研究物理知识和原理,学生可以培养科学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并为将来选择理工科相关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高中物理校本课程汇编,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掌握和教授该科目。 2. 课程概述 高中物理课程主要包含力学、电学、磁学、光学和热学等基础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重点内容,涵盖了基础理论、实验探究和相关应用。 2.1 力学 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以及与力相关的物理量。力学模块包括运动学、力学原理和机械能的转换。

2.2 电学 电学是研究电荷和电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分支。电学模块包括电荷与电场、电流电路和电磁感应等内容。 2.3 磁学 磁学是研究磁场和磁性物质的科学分支。磁学模块包括磁场与磁力、电磁感应和磁性物质的特性等内容。 2.4 光学 光学是研究光和光学现象的科学分支。光学模块包括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折射和光的波粒性等内容。 2.5 热学 热学是研究热能和热现象的科学分支。热学模块包括热传导与热平衡、热力学定律和热效应等内容。

3. 课程目标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目标是: 1. 培养学生使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创造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课程内容示例 以下是高中物理校本课程的一些示例内容: - 力学模块: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质点系统的平衡、弹性势能与弹性力等; - 电学模块:电荷与电场、电流电阻和电功率、电磁场与电磁感应等; - 磁学模块:磁场与磁力、电磁感应和电磁振荡等;

高一物理校本课程

高一物理校本课程 高一物理校本课程 第一节:初、高中物理研究的差异及其对策 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研究,同学们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主要原因是初、高中物理课程要求存在着差异和学生研究方法的差异。为了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课程研究的衔接,学好高中物理,我们需要处理好这些差异。 一、差异产生原因的分析 一)课程要求的差异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差异 初中物理课程注重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也是相对简单的比例关系的运用。而高中物理课程则要求进行大量的、甚至相对复杂的定量计算。例如,初中物理只要知道弹簧的形

变越大,弹力就越大;而高中物理要求知道F=kx,并且要求 能够用这个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差异 初中物理课程的呈现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通过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让学生获得知识。而高中物理课程则多以抽象思维为基础,需要在实验基础上加以抽象、归纳,才能得出结论。例如,初中物理只要求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给出的公式为s=vt;而高中物理要求区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率。 3.逻辑关系的差异 初中物理问题的解决,对运用数学工具的要求不高,主要使用算术、代数方法。而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使用数学工具,如代数、函数、三角函数、图像、向量(即矢量)运算、极值等方法的综合应用。例如,利用v-t图象来求物体运动的 加速度和位移,以及理解a-F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

二)学生研究方法的差异 1.研究方法的差异 初中物理的研究,同学们惯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在研究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简单问题”的“简单理解”上。而高中物理的研究则要求学生独立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形成“自主研究”惯,更要求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逻辑分析,学会寻找知识点的“连续性”关系。 初中物理知识简单,学生主要运用记忆方法掌握知识,对理解和分析的要求不高。而高中物理知识复杂,需要学生以理解、分析和归纳为主的方法来研究。同时,学生还需要形成物理学思想,寻找研究物理课的方法。 在高中物理题的求解中,学生需要学会用数学语言表示物理问题,掌握数学工具的灵活运用,实现大量定量分析的自如化。 为了克服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的差异,学生需要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顺利实现升级研究的过度。学生应该仔细比较高

校本课程(物理趣味知识及实验)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前言 本书主要针对高中学生开设,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物理知识以及现实所学内容的简单实验趣味制作,以让学生更多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程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共设置两篇。第一篇为“趣味实验与制作”主要介绍与学生课堂相关的简单易操作的实验以及学生可以利用熟悉的身边资源进行的一些制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篇为“物理与生活”。主要介绍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体现物理知识的内容以及简单介绍一些与物理有关的最新科学发现。 通过第一篇的学习,能让每个学生根据不同发展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参与观察、思考、动手,时刻让他们保留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的乐趣,以获得理解能力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通过本课程第二篇的阅读,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从而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由于种种原因,难免有不足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篇 趣 味 探 究 与 制 作 第一课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模型制作

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我们一般选用平行背景资料 边形定则,其一般的实验过程为 (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放于水平桌面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3)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将结点拉到某一位置O,记录两弹簧秤的示数,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及此时两条细绳套的方向。(4)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O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F1和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的图示。 (5)用一只弹簧秤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按选定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拉力F′的图示。(6)比较力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等。 一、制作目的 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制作原理 如果使F1、F2的共同作用效果与另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那么根据F1、F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应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三、材料准备: 固定材料自选(如长型木条等)、刻度尺、螺丝钉 四、制作过程: (1)选用五根长形木条,其中四根代表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一根代表合力边。(2)利用刻度尺、小刀和钢笔在相邻两条木条上按一定的比列标出刻度,代表力的大小。 (3)用(2)步的方法同样标出代表合力的木条的刻度,代表合力的大小。(4)分别在木条的链接处利用螺丝钉将木条固定住(仍可以活动),模型如图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

第一讲知识结构与主要实验方法一、知识结构

二、几种重要的实验方法 学阶段物理实验中用过的,从方法的角度整理、复习一下,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 1、累积法: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测周期时我们用的是累积法,即我们不直接测一个周期的时间,而是测30~50个周期的总时间,再除以周期数即得周期T 的值.用累积法的好处是:①相当于进行多次测量而后取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少偶然误差;②增加有效数字的位数.以测单摆的周期为例,我们实验时单摆的摆长大约是1m或不到1m,用停表(最小分度值是0.1s)直接测1个周期的值,只能读出两位有效数字(机械停表的指针是跳跃式前进的,因此不能估读),如1.8s、2.0s等,而测30个周期总时间,则可读出至少3位有效数字。 用累积法的实验还有很多,如测一张纸的厚度、用刻度尺测金属丝的直径… 2、替代法:在“互成角度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我们就用到了替代法,第一次我们用两个弹簧秤成角度地拉橡皮筋,把结点拉到某一位置,再换成一个弹簧秤,同样拉这个橡皮筋,也把结点拉到同样位置,这说明后一个弹簧秤的拉力与前面两个弹簧秤的拉力效果相等因此右以互相替代.对于“等效”这个问题,应正确理解:所谓效果相等,是对某一方面说的,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等效,仍以合力与分力来说,它们只是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上等效,而在其他方面,例如在产生形变上,二者并不等效。

法,我们古代三国时期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替代法的典型实例。 3、测量量的转换:例如在“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把测物体的速度转换为测物体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即把测速度转换为测长度。 率n=sini/sinr求出折射率,但角度不容易测准确(一般所用的量角器的最小分度是1°,并且测角度时顶点很难对得特别准确),而通过做辅助线的方法可以把测角度转换为测线段的长度,从而增加了有效数字的位数,即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 4、比较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就是把物体与砝码进行比较,砝码的质量是标准的,把被测量与标准的量进行比较,就是比较法.天平是等臂杠杆,因此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不用再进行计算,而是直接读出砝码的质量,它就等于物体的质量。一般情况下,被测物跟标准量并不相等,而是要根据某种关系进行计算,最常用的是二者间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一定的比例计算即可得出结果,因此常常称为比例法。用比例法测电阻是常见的,当两个电阻串联时,通过的电流相等,因此两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们的电阻成正比,如果其中的一个电阻是标准电阻,另一个电阻的阻值就可测出.同样,两电阻并联时,由于两端电压相等,通过两支路的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只要一个是标准电阻,另一个电阻的阻可测出。 第二讲误差和有效数字及基本仪器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