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

日本人的恩惠意识及其文化根源
【摘要】:在日本,人们非常重视"恩",报恩思想根深蒂固,可以说,日本人的心理恩惠意识的价值观念根植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交往中都是抱着知恩、受恩、感恩的心理。由于日本人的恩惠意识极度的敏感,所以即便事实是说话者对他人有施惠行为,但为了减轻对方的精神负担,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仍然使用"受惠"的表达方式,即使用授受动词,而对于接受方而言,必须时时想着他人的恩情,严格信守"知恩图报"的观念。当然,语言交际中,是否使用恩惠关系的表述,取决于说话者本身,但每时每刻都感恩在怀的思想反映了日本的文化背景和日本人独特的思维方式。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
2010-06-07 11:27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88

 摘要:日本人具有浓厚的“恩”的伦理意识。从感恩的对象来看,有天地自然之恩、父母之恩、师恩和社会恩;感恩与施恩是互动共存的,由施恩、受恩、感恩、报恩组成“恩的行为链”,构成了日本人的“恩的伦理世界”。为了使外在的规范变成个人内在的自觉,日本人重视“恩”的伦理实践和报恩意识的培养,从而为日本伦理和谐设置了牢固的心理机制,对于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恩的伦理;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B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1494(2010)03-0064-05

在当今中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家喻户晓,并日渐深入人心;这包含着中国人渴望和谐的价值追求,显示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坚定信念。在一般的意义上,真正和谐的社会一定存在着的伦理和谐的境遇,真正谐和的世界也必定有伦理和谐的氛围。在共筑和谐社会的实践工程里,确立指标固然非常重要,但考量如何可能的问题则更为关键,尤其是在当今的国际化平台上和境遇里。
吸取历史的惨痛教训,寻找效益化建设中国的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孙的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借鉴其他民族的经验,不仅是适应全球化境遇的需要,而且还是中华民族尚和精神的要求。就东方伦理和谐而言,规范意识、角色意识对保证社会生活的和谐固然重要,但由于它是通过有形的规范来实现传导的,而规范在最终的意义上,属于外在于人的存在,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个体产生作用,最终取决于个体与规范的对话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社会的和谐建设,又注意到了心理机制的设定,让规范意识在个体心理机制的轨道上得到厚实的育养,保证了伦理和谐的形成和价值实现。这里拟专门讨论日本和谐伦理实践中择定“恩”为心理机制的思想,敬请同仁指教。





和谐的社会一定存在着伦理和谐的境遇,伦理和谐的实现,光有他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他律与自律的互动中才能真正生成道德的力量。综观日本伦理和谐的实践,我们不得不重视的是,他们对自律的自觉和重视。具体地说,这就是报恩意识的培养。在美国,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为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这个节日始于1621年。那年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美国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热烈的场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在日本,虽然没有专门的感恩节,但报恩意识非常浓厚,这在日本生活过的人都会有切身的体会。日语中表示报恩意思的词就是“返恩”,一位美国学者从日美对比的角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在日本,品德高尚的人不象我们美国,他们绝不说不欠任何人的恩情。他们绝不轻视过去。在日本,所谓‘义’就是确认自己在各人相互有恩的巨大网络中所处的地位,既包括对祖先,也包括对同时代的人”[1]68,这是非常精到的总结。在日本昭和年间(1926—1988)使用的《寻常小学修身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条可爱的小狗叫哈齐,出生不久,就被一个陌生人带走扶养了。在陌生人家里,哈齐象小孩一样受到疼爱,它弱小的身体也不断强壮起来。主人每天早晨上班时,它总陪送到车站,傍晚下班回家时,它又去车站迎接。不久主人去世了。哈齐也许不知道,它每天仍然照常到那个车站,每当电车到站,它就在人群中寻找主人。岁月飞快流逝,转眼十年过去了,但仍然可以看到那已经长大、衰老的哈齐,每天在车站前寻找它主人的身影。它讲的就是受恩者的哈齐不忘报恩的经历。日本人认为作为宠物的狗尚且能够这样,更何况人类呢!报恩是人类不容怀疑的基本准则之一。
在伦理的纬度里,日本有一种“恩的伦理”。在词源意义上,“恩”是形声字,上面是“因”,下面是“心”,从心因声,本义是恩惠。日本的思想家也正是从词源的意义上来界定和认识“恩”的,即“心与因加以组合就成恩。由于‘因’在日语里具有寄托、允许寄托的意思,所以,允许把心寄托于他人就是‘恩’的字义,并使它具有了恩惠、怜悯、慈悲、慈爱等的意思。‘めぐみ’(惠)是从草木发芽而来的概念,意谓冬眠草木的生命力在阳春之晖的照耀下,萌芽并茁长。某物给予他者生命,帮助生命的善行就是恩的施行,从受恩这一方来看,就用感恩之情、报恩之行来表达。反观人类的生活,‘人’在字形上就是两个人互相依

凭支持而生的存在,从生到死,即使一日一刻,都无法离开他人和他物的恩惠而存活。”[2]54
在当今的社会里,尽管个人可以“自闭”地生活,不与外在他人联系和交往,或者选择鲁滨逊那样在孤岛上生活,与有形的世界隔绝,但是,在生物学的意义上,人的生命的延续,不能没有食粮的补充,即使你在孤岛上自耕自织,自食其力,但这种“自闭”也是有限制的,因为你仍然无法离开土地、阳光、空气和水等。换言之,大自然无时无刻地施恩于你,这就是无法离开“他物的恩惠而存活”的意思,所以,每个人都生活在恩惠的海洋里,这是每个人应该也必须确立的自觉,是人走向和谐的起点。



一般而言,在行为的主客体里,行为主体把自己的“心”寄托给行为客体,对行为主体而言,借助客体可以释放自己的内在能量,这就是施恩的行为;对行为客体而言,则是受恩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否最终完成,关键取决于行为客体的态度,只有当行为客体允许行为主体把他的“心”寄托给自己时,“恩”的伦理行为才能成立。因为,一旦接受行为主体的自觉自愿的要求,就意味着行为的主客体之间在道德的世界里,织成了一个特殊境遇里的特殊关系链,关系者也自然地步入了一个恩的世界,此时,任何一方都无法一厢情愿地终止这个关系链,一旦强行终止,那就是绝恩,势必受到道德的负评价。所以,施恩行为、受恩行为的成立是以人的自觉选择为前提的;在恩的世界里,随着主客体的不同,自然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恩”。
在日本文化里,首先是“天地自然之恩”。我们在自然之中生活,人的生命的延续,阳光、空气、水等物质,是缺一不可的;但仅有这些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粮食,而粮食也是自然的礼物,这些由于是当然的存在,人们容易日以为常而忽略
 如此一来,当恩意识追溯还元到生命的真根源时,就会顺畅地对现实的他者凝聚为报恩的行为。所以,在日本人看来,生活在“恩惠的连锁的大海”里的人类,提高对恩的自觉,加强恩的溯源还元和顺畅施与显发之间的交流,并以此来待人接物,显得尤为关键,这是社会和谐的推进力,构筑社会幸福和平的基础。缺乏恩意识,就无法进入感恩的殿堂,报恩更是痴人说梦。



“恩”是具体行为的结晶或对象化,在具体个体的立场上,如果“恩”对你有意义,那你就是受恩者,所以,“‘恩’也意味着对所欠恩情的回报,从而就有爱的意思,但其本义是负债”[1]70。在汉语的语境里,“恩”除了恩惠、恩情等意思以外,还有恩义的意思,它包括恩情和情义两个方面,前者指的主要是血缘范围里的情恩,后者则是超出

血缘范围的一般情义。日本的报恩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方面演绎的。在“恩”的方面,“‘恩’这个词不单纯指他对母亲的爱,而且指他对母亲所欠的一切,包括襁褓时期母亲的哺育照顾,孩提时期母亲所做的牺牲以及成年后母亲为他所作的一切,总之,包括母亲在世时对她所负的一切恩情”[1]70;在“义”的场合,“日本人对老师、主人负有特殊之恩。他们都是帮助自己成长起来的人。他们对自己有恩,将来也可能在他们有困难时要答应他们的请求,或者对他们身后的亲属给予特别照顾。人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履行这种义务,而且这种恩情并不随着时间而减轻,甚至时间愈久,恩情越重,形成一种利息。受一个人的恩,这是一件大事,就象日本人常说的:‘难以报恩于万一’。这是一个重负,通常认为,‘恩情的力量’常常超过受恩者的个人意愿。”[1]71
在不同视野里,“恩义”两个方面,也就是孝忠的两件事情,即“日本人把恩分为各具不同规则的不同范畴:一种是在数量上和持续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另一种是在数量上相等并须在特定时间内偿还的。对于无限的恩,日本人称之为‘义务’,亦即他们所说的‘难以报恩于万一’。义务又有两类:一类是报答父母的恩——孝,另一类是报答天皇的恩——‘忠’。这两者都是强制性的,是任何人生而具有的。日本的初等教育被称为‘义务教育’,这实在是太恰当了,没有其他词能如此表达其‘必修’之意”。[3]81换言之,日本的义务教育在宽泛的意义上就是报恩的教育,这种评价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作为报答父母之恩的孝,已经经过客观的实践积淀成专门的孝道,“孝道在日本就成了必须履行的义务,甚至包括宽宥父母的恶行或无德。只有在与天皇的义务冲突时可以废除孝道,此外,无论父母是否值得尊敬,是否破坏自己的幸福,都不能不奉行孝道。”[3]84作为“忠”的情义,在不同的场合又有不同的要求,因为,在社会生活里,一个人是通过尽自己的职责即尽职来具体完成“忠”的情义的。客观事实表明,对日本人来说,称之为“恩”,一经接受,则是永久常存的债务;“报恩”是刻不容缓的个人事务。换言之,在日本文化里,欠恩不是美德,报恩则是懿行。为报恩而积极献身之时就是行有美德之始。要别人报恩,首先需要自己向别人施恩,报恩和施恩是互动共存的,又是情感的;也就是行为一旦明确地被确定为施恩时,“恩义”本身就不存在了。施恩是自然行为的展现,没有任何功利和目的,这是前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施恩行为并没有无限的空间,因为就受恩者而言,接受别人的情义就等于背上具体的债务,从而产生沉重的感觉,因此,“尽管文化的特殊性使日本人

易于接受报恩思想,但在日本,乐于受恩仍非平常。他们不喜欢随便受恩而背上人情债……日本人对大街上发生的事故一般不大理睬,并不只是因为缺乏主动性,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除了官方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对方背上恩情债。明治维新以前,有一条著名的法令:‘遇有争端,无关系者不得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有明确的职责而出面帮助,会遭人怀疑是不是想从中捞点什么好处。既然知道帮助别人会使当事人感恩领情,人们便都不积极乘机插手,反而慎重对待。”[1]7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今日日本人情冷漠的一面。
毫无疑问,日本人的愚忠、愚孝并不能肯定,但他们对“恩义”报答意识的培养却有可以借鉴之处。因为事实上,“恩义”报答意识的养成为道德力量的生成确立了扎实的心理基础;而报答恩义的执著情感则在心理层面成为和谐秩序的凝聚源,成为日本伦理和谐的重要的心理机制。
总之,在日本,感恩意识的培养始于人生的早期,《寻常小学修身课本》就是最好的证明。就“恩”的种类而言,从天地自然之恩、父母之恩、师恩、社会恩,这里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重视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因子,而不是社会角色的方面,尽管师恩、社会恩等的方面,包含着社会角色的因素在内,但就是在这些方面重视的也是作为人的特征,而不是作为社会角色的要求的方面,这也是日本审视“君恩”后做出的选择,因为“君恩”反映的就是社会角色的要求,包含着不平等,而不是作为人的特征,作为人的特征就是平等性,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所以,日本人重视感恩,这也正是日本的“恩的伦理”能够真正起到凝聚社会作用的地方,真正体现和谐伦理的枢机所在。从“恩”的行为学意义上,施恩、受恩、感恩、报恩,组成一条完整的行为链,行为的起点是施恩,行为的终点是报恩;而起点和终点是重合的,因为报恩是不同形式的施恩;而报恩行为的价值实现,感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感恩环节既是整个“恩的行为链”的张力所在,也是动力源的源头。可以说,“恩的行为链”构成“恩的伦理世界”,人和自然是这个世界的主体,两者也是这个世界行为决策的唯一依据,其他社会角色最多也不过是人释放能量的场合,这个场合只能成为健全人性、润滑人的能量释放进程的疆场,而不能成为约束人的能量凝聚和释放的任何羁绊,这是日本“恩的伦理”在日本和谐社会开出伦理和谐花朵的奥秘所在。

参考文献:
[1] 本尼迪克特.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M].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丸山敏秋.在恩的大海里生活[M]. //丸山敏秋.纯粹伦理入门.

日本:新世书房,1987 .
[3] 本尼迪克特.报恩于万一[M].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

On the Japanese's Ethical Consciousness of Grace

XU Jian-liang
(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100093)

Abstract: The Japanese have strong ethical consciousness of “grace”. In the light of the objects of thanksgiving, there are thanksgiving of the nature and the world, of parents, of teachers and of the society; Feeling grateful and bestowing favors interact on each other and is coexistent. Bestowing favors, receiving favors, feeling grateful and paying a debt of gratitude constitute the Japanese “ethical world of grace”. In order to make the external standard into personal internal consciousness, the Japanese emphasis on the practice of “grace” ethics and raise the consciousness of paying a debt of gratitude, so as to set soli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for the Japanese ethics harmony, which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Key words: Japan; the ethics of grac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上一页] 1 2 3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