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

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

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

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二、国民收入再分配

(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以初次分配形成的三种基本原始收入作为前提条件和出发点,国民收入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二)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

⒈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⒉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环节。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⒊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金,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⒋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⒈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⒉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⒊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⒋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四)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的调整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来看,再分配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必须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这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和最终分配环节上,要通过深化和完善财税、劳动、人事、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要点: 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分配有两个层次,首先是由市场根据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其次是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收支等手段对已有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也就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2.功能分配以企业为中心按效率来进行,规模分配以政府为中心进行,注重公平。 3.社会保障有着强烈的收入再分配色彩,政府必须运用手中公共权力强制性地把一部分人的收入以实物和现金方式,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以建立一个社会安全网。 4.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分两个层次,一是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二是个人所得分配格局的变化。 5.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高覆盖。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保障项目、国家与个人共同支持的保障项目和遵循自愿加入原则的商业保险共同组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已经基本成形,正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之中。 一、收入和再分配的意义 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和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纠正市场失灵而行使的重要经济行为,贯穿于制度设计、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之中。 (一)收入的定义 【综合书上来看,收入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被行使的消费权利的市场价值的和;(2)财产权在所涉时期的期初与期末之间储存价值变化的市场价值的和;(3)因为禀赋、偏好和运气等影响下的可观察到的现金流和不可观察到的隐形收入。】 假定要素价格是既定的,那么每个人的收入就与禀赋、偏好和运气有直接的关系。 以上为“可观察型”,不具有“可观察型”的因素:(1)已经产生却尚未实现的资本收益;(2)服务于家庭消费的生产;(3)来自政府的现金转移支出。 所谓收入时间,就是说看收入不能只看一周或一年的短期收入变动,而且还要关心永久性的收入。此处引出经济的生命周期、暂时收入【比如买彩票中奖】与持久性收入【比如长期的工资性收入】。 收入单位问题【略】 (二)功能分配和劳动力需求曲线 功能分配,也称要素分配,是从收入来源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注重的是效率】。它试

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 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 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

第八章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要点: 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分配有两个层次,首先是由市场根据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其次是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收支等手段对已有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也就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2.功能分配以企业为中心按效率来进行,规模分配以政府为中心进行,注重公平。 3.社会保障有着强烈的收入再分配色彩,政府必须运用手中公共权力强制性地把一部分人的收入以实物和现金方式,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以建立一个社会安全网。 4.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分两个层次,一是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二是个人所得分配格局的变化。 5.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高覆盖。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保障项目、国家与个人共同支持的保障项目和遵循自愿加入原则的商业保险共同组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已经基本成形,正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之中。 一、收入和再分配的意义 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和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纠正市场失灵而行使的重要经济行为,贯穿于制度设计、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之中。 (一)收入的定义 【综合书上来看,收入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被行使的消费权利的市场价值的和;(2)财产权在所涉时期的期初与期末之间储存价值变化的市场价值的和;(3)因为禀赋、偏好和运气等影响下的可观察到的现金流和不可观察到的隐形收入。】 假定要素价格是既定的,那么每个人的收入就与禀赋、偏好和运气有直接的关系。 以上为“可观察型”,不具有“可观察型”的因素:(1)已经产生却尚未实现的资本收益;(2)服务于家庭消费的生产;(3)来自政府的现金转移支出。 所谓收入时间,就是说看收入不能只看一周或一年的短期收入变动,而且还要关心永久性的收入。此处引出经济的生命周期、暂时收入【比如买彩票中奖】与持久性收入【比如长期的工资性收入】。 收入单位问题【略】 (二)功能分配和劳动力需求曲线 功能分配,也称要素分配,是从收入来源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注重的是效率】。它试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 ⑴ 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 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二、国民收入再分配 (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以初次分配形成的三种基本原始收入作为前提条件和出发点,国民收入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二)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 ⒈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知识点总结 要点梳理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分配制度(制度环境)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制度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原因: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 1)基本内容和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形式:公有制企业中,工资+奖金+津贴;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 (3)原因 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 1)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2)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 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 (3)积极意义 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人和财产性收人。 (1)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2)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人,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5.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 1)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 收人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人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人分配关系。 2.措施

为什么要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为什么要进行国民收 入再分配 政治经济学研究课题 陈力颖——41104685 郭嫣然——41011016 王楚茜——41104612 杨兰——41104613 2012/5/19

目录 一、什么是国民收入?................................. - 2 - 二、什么是国民收入分配?............................. - 2 - 三、什么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 2 - 四、什么是国民收入再分配?........................... - 3 - 五、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 3 - ①国家预算:...................................... - 3 - ②银行信贷:...................................... - 3 - ③劳务费用:...................................... - 4 - ④价格变动:...................................... - 4 - 六、为什么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 5 - 七、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改进............................. - 6 - 1、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 - 6 - 2、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的调整....................... - 8 - 3、目前我国在国民财富分配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 8 - ①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两极分化..................... - 8 - ②权力化市场把控中国财富流动................... - 9 - ③政府依靠财政增收持续扩权.................... - 11 - - 1 -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doc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从媒体报道的一些部委拟出台的政策或措施以及一些学者发表的文章来看,对于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问题,一个似乎明晰的解决思路是,依靠政府的再分配政策,并辅之以社会的慈善捐款。也就是说,把希望寄托于二次分配甚至三次分配。 不能说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的方式,或者企业家通过捐款给穷人,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一点作用也没有,但我认为,指望它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是不太现实的。因为,现阶段更多和更大的分配不公,其实不在二次分配或者三次分配中,而是在初次分配。初次分配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而二次分配的功能主要是面向全社会的宏观性调节,它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意义上的不公平。所以,把初次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推到二次甚至三次分配去解决,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有三个指标:一是分配率,指的是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三是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如果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同样,每小时劳工成

本中的福利开支越高,或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越高,则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上述三项指标各自所占比重都很高。以美国为例,国民总产值的70%是“按劳分配”的,其他国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65%之间。另外,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也至少在40%以上,有些国家更达60%以上。初次分配的这些特征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是以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因素为主,以政府再分配中的公平调节为辅。 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我们的问题是,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以后者为例,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6)》有关数据测算,2005年,我国GDP实现18万亿元,全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8万亿元,但职工工资总额只有1.9万亿元,只占GDP 的11%,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另有2.9万亿元(约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0%)通过非工资渠道分掉了。除此外,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同时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 所以,类似“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重公平”这样的观念

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由来:教材在讲到“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措施”时,谈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概念,书上是这样表述的: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那么,究竟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呢教材并没有明确解释,这给大家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学会区分和识别两者。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收入。 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也就是说,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 (2)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①分配的领域不同: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如企业职工工资、农民工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劳动报酬;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居民和企业在初次分配基础上依法缴纳的收入税、财产税;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都属于再分配。 ②分配的主体不同: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 说明:教材上提到“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职工工资”都属于初次分配;书上提到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属于再分配。 思考: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说明工人、农民工的工资与教师、医生的工资有何区别

高一政治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第一次分配,要在不断规范的市场机制中实现。税收等政府调控下的第二次分配则以公平为主,从而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和财富差距。第三次分配则是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 人们对社会公平的判断一般存在两个标准:一个是劳动标准,一个是生存标准。劳动标准主要是体现劳动对等原则,多劳多得,按照对社会的贡献取得对等收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生存标准体现的是人生存的基本权利,人作为社会存在应该享受基本生存条件,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目标。一次分配主要体现劳动公平,二次分配兼顾劳动公平和生存公平,三次分配应更多体现生存公平。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存观念日益突出。在收入差距扩大这一背景下人们提出强化三次收入分配作用弥补一次、二次收入分配不足,进一步体现劳动公平与生存公平的统一。 第三次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原则和责任原则。也就是说第三次分配一方面是自发的,一方面是责任的体现。 从运行形式上来看,第三次分配可以分为“政府引导型”,例如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多方资源对自然灾害的救助,红十字会或慈善总会的救助、捐赠等;“市场形象主导型”,例如公益广告、希望小学、企业捐赠等;“人缘情感纽带型”,如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型”,民间互助常见于一人下岗或失业亲友共同扶持,孩子升学、求学面临学费压力时亲友的帮助,以及体现海外华人对祖国感念的海外捐赠等。 从三次分配的主体动机来看,政府引导为主导的政策性捐赠是“责任引导型”的,影响力强,带动范围广泛,有利于实现国家职能;以市场形象为主导的公益事业、企业赞助等是“利益引导型”的,有利于企业在慈善捐赠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海外捐赠是“人缘情感纽带型”的,有利于公民树立有益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道德伦理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政府、企业、个人作为第三次分配不同类型的主体,都应该努力提高责任意识,积极参与三次分配。 从政府角度,政府作为“责任引导型”第三次分配主体,要加强引导作用。第一,应该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套税收减免机制,完善三次分配的相关税收制度;第二,加强对捐赠组织的建设和政策扶持,提高慈善组织运作效率;第三,制定和完善与三次分配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促使三次分配制度化、法制化;第四,引导建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使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个体的恻隐之心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强化慈善意识。 从企业角度,企业作为“利益引导型”第三次分配的主体,首先,应注意提高自身形象,着意慈善计划、设计以及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其次,应将参与公益事业作为企业文化来建设,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第三,应培养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现代企业社会价值观。 从个人角度,作为“人缘情感纽带型”第三次分配主体,公民应加强自身的奉献意识、道德意识,为社会安定团结做出贡献,同时还应以自身带动他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形成社会整体性的高尚意识。 只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参与,彼此配合,才能够实现三次分配制度的有效运行。过分的强调某一方面的力量都是有所偏颇的。 为了建立规范、合理的第三次分配制度,第一,应该建立捐赠回馈制度,当曾捐赠者陷入困境时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第二,应该建立政策、税收等优惠制度,鼓励企业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第三,应建立完善的第三次收入分配体系,如捐赠登记、新闻发布、相关查询、

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主体包括国家、企业、个人。国家参与初次分配的方式主要是生产环节的税收,企业包括利润和计提的折旧费,个人包括企业和单位发放的工资、福利、保险等。 再分配:国家取得的方式是所得税,分配的方式主要是社会保障一类的财政支出,个人和企业的所得税属于再分配环节,个人取得再分配的无非就是享受政府的社会保障,如免费教育、低保等等 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集体经济初次分配: 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2)以合

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集体经济初次分配: 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2)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3)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4)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1)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2)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3)以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4)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习题及答案)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 二、名词简释 1.社会总产品 2.社会总产值 3.国民收入 4.国民生产总值 5.国内生产总值 6.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7.国民收入再分配 8.国家预算 9.积累基金 10.消费基金 一、不定项选择 1.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是由 A.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体力劳动者刨造的() B.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全体劳动者创造的() C.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全体劳动者创造的() D.全社会的全体劳动者创造的() 2.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从价值形式看就是 A.当年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消费资料价值的总和() B.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C.全社会劳动者当年得到的收入总和() D.全社会当年上缴的税收和利润的总和() 3.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表现为 A. 在生产中已经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 B.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 C.劳动者当年新创造的价值减去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D.在生产中已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Pm价值和劳动者当年新创造价值的总和()4.社会主义的消费基金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 A.社会消费的基金() B.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基金() C.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报酬基金() D.个人消费基金() 5.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是由 A.国民收入的总水平决定的() B.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决定的()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 D.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决定的() 6.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 A.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B.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 C.财政部门中进行的() D.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7.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分为 A.消费基金和生产基金() B.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C. 消费基金和后备基金() D. 积累基金和管理基金() 8、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行为的是 A.物质生产单位发放工资() B.物质生产单位上缴税利()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课末综合测评4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部编版第二册0

课末综合测评(四)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建议用时:45分钟) [达标必做] 1.小张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6万元,岗位津贴1万元;小张利用空闲时间在私营企业兼职,年薪1万元;他出租房屋,年收入1万元;在这期间他炒股获得收益1万元。小张的上述收入中,按要素分配的收入为( ) A.7万元B.3万元 C.10万元D.4万元 B[小张的收入中,按要素分配的收入为在私营企业兼职的年薪1万元、出租房屋年收入1万元和炒股获得收益1万元,共计3万元,小张在国有企业的年薪和岗位津贴收入属于按劳分配,B正确;A、C、D错误。] 2.“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份不小的报酬,吸引许多专家学者把业余时间“贡献”给平台。国家允许专家学者在平台上兼职获得报酬( ) ①体现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②从分配方式上看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 ③从分配方式上看属于按知识或技术要素分配所得 ④表明知识的价值取决于传播的渠道和分享的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B[国家允许专家学者在平台上兼职获得报酬,从分配方式上看属于按知识或技术要素分配所得,体现了国家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①③正确,②错误;④中的“取决于”说法错误。] 3.“在闲暇时间接几张单子,跑几趟活儿,既体验了不一样的生活状态,还能赚一点儿零花钱,何乐而不为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依靠互联网寻求工作机会的求职者越来越多,“零工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并渐渐地融入我们的生活。“零工经济”模式的流行( ) A.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B.能够降低劳动者就业成本,使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公平 C.推动创新经济发展,增加劳动者按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 D.增强了劳动者就业的灵活性,改变了当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C[“零工经济”模式的流行,有利于推动创新经济发展、增加劳动者按劳动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C正确;A错误,“零工经济”获得的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B错误,“零工经济”获得的收入属于初次分配;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并未改变,排除D。] 4.近年来,分享经济快速发展。上班族小李加盟某培训网络平台,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手机软件抢单送快递,以补贴家用。可见发展分享经济( )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总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再分配 4、国家预算 5、积累基金 6、社会保障 二、选择题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按其最终用途分为两大部分,它们是() A.建设基金和后备基金 B.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C.福利基金和保障基金 D.基建基金和生产基金 2、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行为的是() A.物质生产单位发放工资 B.物质生产单位上缴税利 C.物质生产单位留利 D.国家预算 3、社会保障是一种分配关系,它是通过( ) A.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 B.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 C.对生产性基金进行分配形成的 D.对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进行分配形成的 4、在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时,应注意下列原则( ) 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B.初次分配注重公平、再分配注重效率 C.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 5、积累基金的物质形式是一年内( ) A.所创造的生产资料总量 B.新增加的生产资料总量 C.新增加的消费资料总量 D.所创造的消费 6、由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固定资产折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

收入三部分总和构成的是() A.社会总产品 B.社会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国民生产总值 7、从价值形态看,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年中() A.形成全部产品的过程 B.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C.创造的部分新价值 D.形成的全部产品价值和全部新创造价值之差 8、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应该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使() A.积累基金尽快增长 B.消费基金尽快增长 C.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有所增长 D.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等比例增长 9、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确定合理的积累率必须() A.使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总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B.先确定积累基金的增长幅度,再确定消费基金占国民收入的份额 C.促进生产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D.使积累基金增长的幅度始终小于消费基金增长的幅度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C.以经营收入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D.以风险收入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三、简答题 1、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有哪些不足 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何谓国内生产总值(GDP) 4、MPS指标体系与SNA指标体系的共同点 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 四、论述题 1、试述如何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

对税收能否成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手段的探讨

《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11期 对税收能否成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手段的探讨 吴建荣 分配理论普遍认为:初次分配,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国民收入分配。即初次分配要求在物质生产领域内,根据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和价格,分配给生产要素所有者国民收入,如凭借投入生产的资本来取得相应的利润或股利,凭借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力来获得相应的工资等等,所以,初次分配也可以说成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对国民收入进行的要素分配;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分配。再分配突破了物质生产领域这一范围的限制,它包括在物质生产领域同非物质生产域之间国民收入的各种分配,以及在非物质生产单位内部或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国民收入分配。但在我国理论界却存在着税收被视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手段的做法,这一观点甚至被编进了教科书,造成理论上的混乱。我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 一、我国税收被视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手段的主要原因及负面后果 1.在我国的分配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模糊利润上缴与纳税的区别的做法。 在理论上,国民收入分配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它的性质和形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在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始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主体,由公有制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是我国国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国家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所有者(实际上并不完全是),参与这部分国民收入分配,自然就成了他们内部的事情。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向国家纳税也就被看成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2.受极左思想的影响。 为了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线,过去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习惯于社会主义的任何事物都要与资本主义不同,从而认为公有制条件下的税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公有制内部的事情,属于初次分配。而主要维护少数人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则属于再分配的范畴。 3.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划分存在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是把财政收入看成初次分配,把财政支出作为再分配,从而税收作为国家分配国民收入,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自然就归属为初次分配;另一种观点认为,来源于国有经济的财政收入属于初次分配,来源于非国有经济的财政收入属于再分配。显然,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按照这种观点将会得出,税收既属于初次分配,又属于再分配的矛盾结果。 4.承认税收是国家对国有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势必导致我国分配理论的混乱及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成果前功尽弃。 “利改税”和“税利分流”等税制改革,是明确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分配关系,实行政企分开经营,减少国家对国有企业行政干预的重要举措,也是让国有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经营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走出困境的政策基础。然而,如果承认国有企业向国家纳税属于初次分配,即属于凭借生产要素进行的收入分配,就是承认国家向企业征税是要素收入分配的一种延伸,也就是说,国家可以通过税收的形式向国有企业取得要素收入。这不仅会引起国家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混乱,甚至还将走回政府直接管理、经营国有企业,以及政企不分的老路上去,从而,我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及所取得的成果,将会前功尽弃。 二、税收不属于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手段 初次分配,是一种凭借生产要素投入而进行的国民收入分配,这一说法,承认了投入生产要素应该得到 56

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环节。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第三,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金,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1)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2)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3)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4)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1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第六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 ) 。 A.商品流通部门中进行的 B.服务性行业中进行的 C.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成员中进行的 D.第三产业的社会成员中进行的 2.由国民经济物质生产部门净产值、固定资产折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收入三部分总和构成的是 A.社会总产品 B.社会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国民生产总值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则是()。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C.以经营收入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D.以风险收入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投入到物质资料生产领域的劳动量不变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A.国民收入的价值总量增多 B.国民收入的价值总量不变 C.国民收入的实物总量增多 D.国民收入的实物总量不变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涉及以下的关系()。 A.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B.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关系 C.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的关系 D.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 A.国家预算 B.社会保障

C.银行信贷 D.价格杠杆 三、名词解释 1.国民收入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3.国民收入再分配 四、辨析题 1.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两者没有区别,可以通用。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出来的,因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只须在物质生产部门中进行。 五、简答题

1.增加国民收入有哪些途径?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有哪些途径和手段? 3.我国当前的国民收入分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CD 3.ABCD

国民收入和GDP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在使用价值上,国民收入是由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构成。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继续的运输业、邮电业及商业等。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 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和GDP什么关系?????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NNP=GNP-折旧 NI=NN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NNP--国民生产净值 NI---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再分配原因 编辑本段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 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