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案01

传播学教案01
传播学教案01

2019至2020学年第二学期

《传播学》

课程代码:2501011

总学时/周学时56 / 4

开课时间第5 周至第18 周授课班级19级网络新闻媒体使用教材传播学(第三版)授课教师朱言明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教学内容设计

国磨菇。

但服务员听不懂他的法语,于是大仲马灵机一动,就在纸上画了一只蘑菇,送给那位服务员。

服务员一看,恍然大悟,飞奔离去。

大仲马拈须微笑,自得其乐,他想:“我的画虽不如我的文字传神,但总算有两下子,行!”

不一会儿,那服务员气喘吁吁地回来,手里拿了一把雨伞对他说:“先生,你需要的东西,我给你找来了!”

3.林肯葛底斯堡演说(1863年):这场残酷的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南北双方军队在葛底斯堡共战死5.1万人(当时北方总人口2200万,南方总人口900多万,但只有其中500万是白人,400万黑人不但不能参军,还是南方军队时刻防范的对象)。全篇演讲共计两分钟,短到甚至摄影师忙于准备拍摄而错过了记录这精彩的历史瞬间。它被寓为美国文学史上最美、最有诗意的文章,其中第一次表达了政府存在的目的,既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虽然是为庆祝军事胜利的演讲,但都是感人肺腑的颂辞,赞美为胜利做出的牺牲,以及歌颂人们为了牺牲的理想。

4.阿波罗登月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船长阿姆斯特朗走下舷梯,首次在月球上留下了另一个星球智慧生命的足迹,同时他通过镜头向全世界正在收看电视直接的10亿观众说出了那句名言: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一大步。

2、传播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4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四个故事正好对应了人类传播的4种形式:

即佛祖菩提树上证道的“内向传播”(又称为自身传播、个体传播和体内传播)

即大仲马与服务生发生信息交流偏差的“人际传播”

即林肯从胜利演说出发到歌颂为理想而奋斗的“组织传播”

即人类首次踏上另一个星球时宇航员通过电视发表“人类宣言”“大众传播”

二、传播的外延和内涵

1.外延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包括的对象的数量、形式或者范围。

传播的外延是指在人类传播过程中,一切信息传递的形式。

上述四种传播分类是依据传播形式来进行的分类,是将传播现象的具体表现进行总结和归纳的结果。其主要是以传播过程中参与的人数的规模来进行划分的一种方式,这是依据事物的外在形式而非内在本质的区分。其划分有助于帮助理解传播存在的方式,而没有对传播现象进行科学的界定。

2.内涵: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包括的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

传播的内涵就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变化的活动。

从传播的本质来讲,人类传播分为两种: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思考:内向传播和组织传播归入什么位置?)

人际传播中,参与传播的各方平等,传播者与传播对象没有明显的支配权,它是一种点对点的传播。

大众传播中,参与传播的各方处于不平等状态,传播者相对于传播对象而言明显占据主导地位,传播对象面对传播者而言处于被支配地位,它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它比人际传播多出一样区别于人际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媒介(大众传媒)。

3.中外国学者对于传播的定义

外国学者对于传播的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效果。

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3)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4)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5)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6)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7)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8)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是指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1)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胡正荣:传播是信息流动的过剩。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3)张国良: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4、对于传播过程的描述

传播总是先由某个信源发出某种信息,中间经过某条信道的传输,而到达信宿,与此同时,信宿也可能作为信源发出信息,经过信道返回信源。在传播过程中信源通过信道与信宿相互产生作用和影响,实现信息的双向流通和共享信息的过程。

三、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问。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是如何借助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社会,社会与人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相互影响,研究人怎么报告消息,怎么接受和处理信息,如何消遣与娱乐等等,从中加以科学的总结与归纳,以便于通过更加合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更为有效的信息传递,以达到影响和改变的目的。

四、实例分析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总学分:1.5 使用教材: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介绍: 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传播学教案01

2019至2020学年第二学期 《传播学》 课程代码:2501011 教 案 总学时/周学时56 / 4

开课时间第5 周至第18 周授课班级19级网络新闻媒体使用教材传播学(第三版)授课教师朱言明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教学内容设计

国磨菇。 但服务员听不懂他的法语,于是大仲马灵机一动,就在纸上画了一只蘑菇,送给那位服务员。 服务员一看,恍然大悟,飞奔离去。 大仲马拈须微笑,自得其乐,他想:“我的画虽不如我的文字传神,但总算有两下子,行!” 不一会儿,那服务员气喘吁吁地回来,手里拿了一把雨伞对他说:“先生,你需要的东西,我给你找来了!” 3.林肯葛底斯堡演说(1863年):这场残酷的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南北双方军队在葛底斯堡共战死5.1万人(当时北方总人口2200万,南方总人口900多万,但只有其中500万是白人,400万黑人不但不能参军,还是南方军队时刻防范的对象)。全篇演讲共计两分钟,短到甚至摄影师忙于准备拍摄而错过了记录这精彩的历史瞬间。它被寓为美国文学史上最美、最有诗意的文章,其中第一次表达了政府存在的目的,既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虽然是为庆祝军事胜利的演讲,但都是感人肺腑的颂辞,赞美为胜利做出的牺牲,以及歌颂人们为了牺牲的理想。 4.阿波罗登月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船长阿姆斯特朗走下舷梯,首次在月球上留下了另一个星球智慧生命的足迹,同时他通过镜头向全世界正在收看电视直接的10亿观众说出了那句名言: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一大步。 2、传播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4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四个故事正好对应了人类传播的4种形式: 即佛祖菩提树上证道的“内向传播”(又称为自身传播、个体传播和体内传播) 即大仲马与服务生发生信息交流偏差的“人际传播” 即林肯从胜利演说出发到歌颂为理想而奋斗的“组织传播” 即人类首次踏上另一个星球时宇航员通过电视发表“人类宣言”“大众传播”

教育传播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解释下列概念、名词的含义: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 2.陈述传播的类型 3.解释传播的功能 4.区分教育传播于大众传播的异同 5.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6.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节传播 一、传播(Communication)的定义 传播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共同,社区的意思),现在成为“交通”“沟通”、“传递”的意思。传播是人们通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1.狭义的传播限指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 (1)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2)传播是为了共享信息、相互影响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和过程。 2.认识: (1)传播是人的基本行为,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2)传播的信息性质: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3)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受传者(传播是一种互动) (4)信息的可转换性:位置和状态的转换。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动画、舞蹈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类型 根据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分类: 传播 自然的传播 动物的传播 人的传播 机器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以传播内容和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 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 1.拉斯威尔: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2.一般地,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教育传播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二、教育传播的演进 第三节教育传播学 一、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重媒体→重过程→重优化 二、定义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的性质 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四、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包含本书的目录涉及的方面:系统、过程和模式、内容、符号、媒体、传者和受者、环境、效果、应用等方面。)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教案资料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就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时期:魔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 第二时期:有限效果论,40年代至60年代末 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一、魔弹论(第一时期) 产生原因: ①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巨大的社会冲击。大众报刊飞速普及,大众传媒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渗透到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大众传媒产生了敬畏心理 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 ③本能心理学盛行,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是大致相同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 ④大众社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成为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使得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和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 “魔弹论”又称为“枪弹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而左右人的态度、意见,甚至可以支配他们的行为。 这个时期的经典研究有:拉斯韦尔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研究、关于电影与儿童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和“火星人入侵”研究等。 魔弹论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

传播学概论-教案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总学分:1.5 使用教材: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介绍: 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2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课程名称: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计划学时:32课时 选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适用专业:适合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课程的教材。 课程负责人:纪征 第一周 授课内容: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人类的传播行为、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多媒体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新华出版社 3、《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2.解释媒介在形成人们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3、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传播活动的几个层次 2、电子媒介的类型和在人类传播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一、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1、从考察传播现象的角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 传播过程研究 传播行为研究 信息科学研究 效果研究

宏观效果研究 2、从传播行为和传播范围的角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 (1)自我传播:这是指每个人的自我信息沟通。 (2)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 统 (3)群体传播:这是指在某一无组织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组织传播:这是指在有组织、有指挥中心的群体中进行的传播活动。 (5)大众传播:这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公开信息传播。 (6)国际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了很多跨越国界的传播行为,如卫星电视、短波广播、因特网等。 3、从传播内容或专题的角度展开的研究 政治传播研究 文化传播研究 科技传播研究 传播媒介管理研究 传播与社会变迁研究 传播与信息社会研究 二、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事实上,在以唯物史观建构传播学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在其著作中为我们提出了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我们必须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入手,在强调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的同时,也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给以足够的重视。 三、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对传播规律的理解,使我们在预测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传播方面能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 九十年代中期教育部把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传播学研究的地位在中国正式确立。 注意: 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 2、实现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更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因社会变革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对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是对于传播媒介的发展,传播学研究都任重道远。 人类的传播行为 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传播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一、非语言传播时代 人类进化早期:

传播学读后感电子教案

传播学读后感

《传播学教程》读后感 此书一至四章主要分别是介绍了传播的对象与基本问题,历史与发展,符号与意义,和过程与结构,到了然后从第五章开始一直到第七章介绍了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传播的对象是信息。信息无处不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一起构成了社会信息系统,这也显示出了传播的系统性。我想,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可以归属于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或有意识或无意识,我们都依赖各种信息生存,同时又制造很多信息,以充实信息世界。 我们每一个人即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这使我们都必须为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负责,同时需要甄别各种进入脑海的信息,防止被错误不良的信息侵蚀大脑。也正是因为信息传播者的不同素质和信息接收者各异的控制力,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难以相同。错误,不健康的信息传播会对社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例如日本核电站爆炸引起中国人民抢买盐事件。不能正确地理解传播来的信息也会造成生活的各种不便。但是,幸运的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上更多地传播的是正能量,这都能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 人类信息传播历史源远流长,传播的方式进步迅速。从最开始的结绳记事,口语,文字等到现在的空间互联网传播,无论是从时间成本还是空间成本都大大节省。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随着快速的传播方式而不断提高。我们还对各种动植物的传播方式有着很深刻的研究,借鉴聪明的动植物,以弥补人类传播过程中的不足。

现代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显示出我们现代传播的成就。将来也会是一个整合信息的社会,这就更需要我们不断改变,跟上随时而变的潮流。 传播需要符号。现在很多符号都是象征性符号。象征性符号在不仅仅广泛用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而且在广告中使用得很多。象征符号可以使广告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内容生动有趣,能够防止很多人对广告的厌恶情绪。象征性符号与感性营销关联密切。营销带上象征性符号,把营销的目的美化,更能够说服消费者,这能够使双方得到自己心理与物质上的满足。这就像法国学者J.鲍德里亚指出的那样,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过了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蕴含的意义的消费。所以,在广告与营销中从理解符号到运用符号我们都必须要把握好,努力真正实现营销的升级。 传播过程有很多,但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双方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传播有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影响传播的因素从政治,经济到历史文化有很多很多,所以一样的传播方式,效果很可能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在把握较为完整的资料基础上进行传播,以防止传播无效。 人内传播,心理上的有意识的反应更重要。我们终身努力学习的目的也不过是尽力做到控制外界到自己脑海的信息正常转化,从而把所有的信息正确利用吧!如果能够灵活地控制自己或者他人的人内传播,也就是从心理角度来透析他人的内心和控制自己的内心,就会很容易透彻地了解别人,和外界的人们和谐相处。个人信息处理能力在高速信息化的社会里是很重要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不仅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大量的信息,还需要精确地分析必要的少量信息,达到质与量的双重效果。

影视策划教案

河北美术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传播学概论教案 课程名称: 授课学时:学时 授课班级: 任课教师: 河北美术学院

第一章 本章首页 导入:

第一次课教学内容: 1、课程导入: 一、简要介绍本课程的特点。 二、点明课程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师生见面(自我介绍、点名)(5分钟) 二、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15分钟) (教材、作业、考试、要求) 三、简介电视剧发展现状与策划目的(60分钟) (设问:你们看电视剧的时候都看到了什么?一部优秀的影片,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是否从中看到了你想要看的内容?) 对比:使学生初步明白电视剧运作的流程及前期策划的重要性 比较韩剧与美剧的异同,反观中国电视剧从1992年以来的发展都经历 了哪些阶段,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美国电视剧每年有3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其在制作电视剧方面努力迎 合观众,将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尽致。美国电视剧题材广泛,风格多变, 在叙事结构上也是非常巧妙,情节多曲折,人物的设计富有个性,通常 是具有正义感,坦然而自然的角色,这样的设定让观众容易接受,同时 也是现代观众所需要的。 韩剧近年以惊人的态势席卷亚洲甚至全球。一方面韩国政府陆续出台文 件,明确了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为韩剧产业化铺平了道路,同时 陆续通过的一些新的保护性法律法规又使韩剧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如虎 添翼。另一方面,韩剧在拍摄的过程也非常讲求效率,开机发布会、演 员见面会、片花、周边等消息全部火热配合,在帅哥美女的演员班底加 入的同事,观众可以参与剧情讨论,而编剧有独立的自主权决定剧情的 走向,这样分工合作的结果就是不断的对剧情进行调整,以更好的符合 观众的审美倾向。最后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编剧百分之九十是家 庭妇女,这也是韩剧更易于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

传播学基础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传播学基础主讲老师: 课目名称传播过程模式 授课 班级 待定 授课 时间 20XX年4月26日 目的和要求一、了解:传播模式的分类 二、熟悉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的特点及其贡献和局限; 三、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掌握线性传播模式的特点及优缺点 教学环节安排及内容提要时间分配教学方法 一、新课导入3分钟 讲授法 二、了解:传播模式的分类3分钟 三、熟悉: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及其贡献和局限10分钟 四、熟悉:香农—韦弗模式及其贡献和局限15分钟 五、讨论8分钟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 六、布置作业1分钟 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 重点: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及香农—韦弗模式 难点:两种线性传播模式的贡献与缺陷 突破措施:结合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外作业:简述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采用实物、教具、挂图及演示装置:广告图片展示 教 学 反 思

授课内容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到,传播的基本过程,我们重点学习了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发出信息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传播者和受传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具体传播过程中,两者往往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3.讯息:由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媒介是讯息被传递到接受者那里的路径,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5.反馈(正与反):受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也是受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6.编码:指的是信源把想法或意图转变成一种感官可以觉察的形式的过程。 7.解码:解码过程与编码过程正好相反。它是把讯息转化为对接受者有最终意义的形式的过程。 那么,熟悉这些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后,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节的内容——传播过程模式,看看这些基本要素在传播过程中是怎么工作的。 二、传播过程模式 通过第一节的内容我们知道了,传播过程是一个多要素互动的动态过程。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文字图形或公式等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直观、简洁的描述,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是理论的简化形式。 我们引入模式的概念,是为了更好地探讨和研究传播学理论。 传播过程模式分为几类呢? 现代对传播基本模式的研究,大致可以归为三大类。 (一)单向的线性传播模式 (二)双向的控制论传播模式 (三)社会系统传播模式 三、线性传播模式 (一)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1.基本内容: 1948年,现代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美国学者拉斯维尔发表了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他认为传播过程中有5个基本要素,并且这些要素有一定的排列顺序,即who(谁); says what (说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对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这就是经典的拉斯维尔“5W”模式。

传播学复习(邵培仁版)

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回答时需要扩展 一、内向传播:这是人们头脑里“自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如:自言自语、 自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传播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的特点: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型,同事具备语言传播活动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语言、接受者。内向传播史一种最隐蔽、最自由的传播。通过它,个人既可自我调适、避免错误、纠正缺点,也可能陷入懊恼、后悔的泥潭;既可筑起一道与他人和外界沟通的桥梁,也可能垒起一堵自我封闭的围墙。 二、书写媒介:书写媒介往往是对自然物的简单加工而成。(如石头、树叶、树皮、甲骨、 羊皮、竹片、纸等) 三、印刷媒介:将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薄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籍等 物质实体。印刷媒介作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工具,他具有鲜活的特点,可以大量迅速印刷生产,容纳信息多,内容广,读者可以自由决定阅读的时间、地点、速度和方式;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反复研读;能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兴趣和要求;印刷媒介的威望较高,专业性很强。缺点是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人和文盲无法充分使用和分享其中的信息。 四、传播谋略:是为实现行动纲领和奔向预定方向而谋划的一系列计谋和策略。客观反映了 施谋主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适应自己的需要而运用谋略积极推动事态发生相应变化的思维活动方式。 五、传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 的传播技能或者方法。其实传播技巧反应的是对信息包装传播的巧妙技能,对传播原理有很大的依赖性,即没有对传播原理的透彻了解,很难有高超的传播技巧。 六、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 名号的人。这些人事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 七、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是 非定向的,没有固定不变的目标和对象,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环境永远是自然而然的释放能量。理想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媒介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提高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有助于提高传播和接受效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反恶劣的环境则可能破坏传播活动。因此高明的媒介领导者和传播者或者受者,总是积极地营造和选择适宜的理想环境,以充分发挥环境作用的正面效应。 八、传播效果:传播效果位于传播过程的最后阶段,他是诸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 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如何评估和测定传播效果,对于不断提高传播水平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述题: 一、传播学理论框架:1.传播科学论2.传播过程论3.传播主体论4.传播客体论5.传播载体论 6.传播对象论 7.传播方法论 8.传播环境论 二、传播学的意义:1.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2.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 的问题3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4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5.有助于人们

传播学教案4第四周

授课时间第四周第

教学内容: 第二节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一、模式 模式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表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它可以把很多复杂的规律变得清晰。 1、模式的构成:(1)要素 (2)关系和结构 (3)过程 (4)功能 2、模式的类型:(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3)数学模式 二、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三、传播过程的模式 传播模式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

(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著名的“五W”模式: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对该模式的评价 意义: (1)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2)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 (3)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 2、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对该模式的评价 (1)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过程会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信息的传播形成干扰。 (2)该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缺点: 缺少反馈环节,把这个传播模式完全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3、直线模式的缺点: (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学-课程教案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大众传播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总学分:1.5 使用教材: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介绍: 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传播学教案(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导言 【课题名称】传播学教程导言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传播学学科地位的确定 2、传播学导入中国及中国新闻教育模式变迁 【教学重点和难点】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4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一、人类日常传播现象 “传播”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 人际传播——面对面地谈话、打电话、发短信、邮寄信件、电子邮件、QQ (UC、POPO、MSN等即时聊天工具)。 组织传播——学校、院系、班级、企业、机关单位、家族、帮派等,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大众传播——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 人内传播、自我传播——自省(“吾日三省吾身”) 信息传播的载体可以是语言、体态,也可以是图象、实物等。 下面传播的载体是什么:舞剧(体态)、接绳记事(绳)、烽火戏诸侯、(烽火)、红灯示警(红灯)。 二、传播学是什么?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传播是英语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意指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 三、传播学发展流程 对于人类传播现象和行为作系统、科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H.D.拉斯韦尔提出的关于传播的模式与功能,对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W.施拉姆于194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美国第一个传播研究所,把新闻学同传播学结合起来。传播学者们把信息、控制、反馈、系统等概念引入传播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模式,从而使传播学形成初步体系。60年代前后,传播研究在西欧各国普遍开展起来。中国开展传播研究,则在80年代初。 四、传播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

传播学概论教案

精心整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并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 总学时:30学时 掌播能力。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错误!未指定书签。 思考题与练习: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错误!未指定书签。 思考题与练习: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错误!未指定书签。

传播学重点知识备课讲稿

传播学重点知识

传播学重点 一、人类传播演进过程(了解) 1.口语传播时代 语言起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答案。 “汪汪”理论 “感叹”理论 “唱歌”理论 “哟嗨哟”理论 “约克”理论 与工具相关联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的创造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文字起源于绘画,即所谓“书画同源”,最初的文字都是从绘画演变而来的,如象形字。 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使信息在空间上广远和时间上久远。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媒介的产生需要有两大硬件:纸张和印刷机。 人类曾经使用过的书写材料:泥板、木版、纸莎草、羊皮纸、中国人发明的纸张 关于纸张:

纸莎草,阿拉伯音译为“伯尔地”, 是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一种类似芦苇的 水生莎草科植物,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古埃及人对纸莎草十分崇拜,把它 当作北方王国的标志。 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见端倪,7世纪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至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 印刷媒介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等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约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西方传播学界常把古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 19世纪30年代,大众型的廉价报纸,每份仅以一便士的价格出售的“便士报”,首先在美国创办。此后,廉价报纸发展迅速,很快在西方其他国家中普及。此外,书籍、杂志、广告事业也得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电脑编辑和网络传输应用在新闻编辑出版领域。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

青岛滨海学院传播学题库教案

一、判断题(共188小题) 1、(B)信息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社会信息只具有物质属性。 2、(A)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要概念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并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 3、(A)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4、(B)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扩散的性质,因而社会传播不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5、(B)符号化解读是指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将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6、(B)符号化是指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7、(B)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传播作为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由物质生产与交往活动决定,不具有独立性与能动性。 8、(A)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属于对传播过程的横向共时性考察。 9、(B)猴子能够敲打键盘识别简单的单词,说明动物的信息传播具有能动性。 10、(A)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可以使人通过信息传递看到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11、(A)人类主要是靠体外化、社会化的信息系统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 12、(A)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从口语传播到电子传播四个发展阶段,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13、(B)口语音声符号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话符号体系。 14、(B)印刷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 15、(A)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 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16、(A)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因此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17、(B)研究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就是研究符号本身的意义。 18、(B)符号意义可以划分为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内涵指的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 19、(B)传播者的意义就是符号本体的意义。 20、(A)受传者的意义既不等于传播者的意义,也完全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 21、(A)传播情境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制度、规范、文化等环境。 22、(B)象征行为普遍存在于动物世界和人类社会。 23、(A)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认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实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 的观念体系,可以称之为文化。强调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24、(A)象征符体系会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25、(A)象征符过滥提供和过频变动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 26、(A)意义不是词语所固有的,而是使用这些词语的人赋予的。只有当人们把词语与特定的指说对象联系起来时,词语才有了意义。 27、(A)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包括信源、信宿、讯息、媒介、反馈。 28、(A)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组织。 29、(B)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也适用于社会传播。 30、(B)拉斯韦尔模式揭示了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31、(B)奥斯古德和施拉姆提出的循环模式最早引入了“噪音”的概念。 32、(B)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既能体现人际传播特点,又适用于大众传播过程。 33、(B)拉斯韦尔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属于双向传播模式。 34、(B)传播学有两个著名的学派,其中哥伦比亚学派的带头人是霍夫兰。 35、(B)香农一韦弗模式正确地指出,在传播过程中“发出的讯息”和“收到的讯息”往往一致。 36、(A)德弗勒提出的互动传播模式揭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 37、(A)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精神”的功能。 38、(A)内容分析法是研究报刊文章、广播录音、电视录像的有效手段。 39、(A)麦克卢汉认为,所有的媒介都是人体的延伸。 40、(B)1906年12月24日,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美国KDKA电台开始播音,这标志着广播事业的诞生。 41、(A)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在香农-韦弗模式基础上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42、(B)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是可以完全用“噪音”概念说明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