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

开学以来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对孔子产生很大的兴趣,又读了很多与孔子有关的言行,感觉很有收获,使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都有很大的转变。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他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我想之所以如此,这与他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一直为世人所倡导,但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说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如果不分析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笼统地灌输道德、知识和学问,就无法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子日:“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给颜回讲课一整天,他都不提不同意见和问题,好像很笨。可是退下之后,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颜回其实并不笨。”

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看来,作为老师,他是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的,认为不会提出不同意见和问题的学生似乎有点愚蠢。但是,孔子是一位非凡的老师,他不以主观臆断去推测他的学生,而采用“退而省其私”的方法,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今天的老师应当向孔子学习,评价学生要多方考察,不仅要注意观察学生在你跟前的表现,还要了解他私下的表现。孔子为什么要考察颜回私下里的表现呢?为什么要关注颜回是不是“亦足以发”呢?实际上孔子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育策略针对颜回个人是否有效。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其间几乎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加以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表明,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有:认知方面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和认识结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的差异;能力方面的差异,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才能差异等。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必须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如果老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采用“一刀切”评价模式,这一定会导致其中一部分的学生心理状况受到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类型和心理素质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力争做到“因人而异”。比如,当我们的学生的性格是内向型的学生,我们应该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教育的语言应该是和“风细雨式”的点拨和引导。因为这一类型的学生心理较为脆弱,缺乏自信,如果我们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一味的批评,这样他们的心里就会受到严重的刺激和伤害,从而走向更为内向的深渊,达不到以评促进的评价目的。

[孔子关于教师与学生的要求] 2010-06-12 21:36:20

1·在对教师的要求上,孔子是这样说的,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肯于勤奋学习,孜孜不倦,而对教育学生则要求不知疲惫,循循善诱;这反映了对教师治学态度的严格要求。

另外,孔子还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这是一种能够就已有知识加以发挥和推理的本领。他认为“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可见孔子相比之下更重视教师的理论思维和理性思辩。

2·在对于学生学习方面的要求上,孔子也有独特的见解。孔子特别重视通悟,《论语》记载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明: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他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可见,孔子特别重视启发和感悟学生,力求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虽然带有某种程度的理想性质,但对于我们的现代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比如说现在的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如此。

3·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注重启发,注重思考,尤其是在教的问题上,这是一个原则,不能使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礼记·学记》中说:

“君子之教渝也,开而弗达,开而弗达则思。”“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这也就是教师所举的一隅,也就是《孟子·尽心下》篇所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这是一种活泼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呆板的死记硬背式的机械传授。但正如嵇文甫先生所说,“这种教育容易导致到天才教育的歧途。”《礼记·学记》中就说“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孔子曾这样说过: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又说:“性相近,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可见孔子把学习者分为四类: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生而知之者,即所谓的“上智”;困而不学者,即所谓的“下愚”,也就是民。通过以上两句话,我们可以从中明显地看出孔子的二元论的认识论立场:他提出有生而知之者,即所谓的先天认识论;又说“性相近,习相远”,即是所谓的后天认识论。赵先生认为,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是把人、民阶级差别绝对化的结果。“生而知之”当然属于“人”的阶级,就是“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也是“人”的阶级内部的事,这种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因所“习”不同,而可以相远;教育对他们来说是有效的。[3]

而“民”却没有学的资格,因为孔门的教育内容也是属于“人”的,这里面没有民的份儿。《论语》曾记载一个故事,说樊迟请学稼与圃,孔子背后却骂他是小人。

虽然孔子顽固地坚持“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但他在招收门徒时,还是说: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在这里,没有受教育可能的人就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了,只要交纳最低限度的学费。而“有教无类”无疑是一种进步的主张和民主思想,它突破了严格的阶级和阶层的种种限制与束缚,开创了全民教育的活泼局面。

作词:陈大力,李子恒作曲:陈大力演唱:小虎队

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

串一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

让所有期待未来的呼唤

趁青春做个伴

别让年轻越长大越孤单

把我的幸运草种在你的梦田

让地球随我们的同心圆

永远的不停转

向天空大声的呼唤说声我爱你

向那流浪的白云说声我想你

让那天空听得见、

让那白云看得见

谁也擦不掉我们许下的诺言

想带你一起看大海说声我爱你

给你最亮的星星说声我想你

听听大海的誓言、

看看执着的蓝天

让我们自由自在的恋爱

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

串一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

让所有期待未来的呼唤

趁青春做个伴

别让年轻越长大越孤单

把我的幸运草种在你的梦田

让地球随我们的同心圆

永远的不停转

向天空大声的呼唤说声我爱你

向那流浪的白云说声我想你

让那天空听得见、

让那白云看得见

谁也擦不掉我们许下的诺言

想带你一起看大海说声我爱你

给你最亮的星星说声我想你

听听大海的誓言、

看看执着的蓝天

让我们自由自在的恋爱

别让年轻越长大越孤单

把我的幸运草种在你的梦田

让地球随我们的同心圆

永远的不停转

向天空大声的呼唤说声我爱你向那流浪的白云说声我想你让那天空听得见、

让那白云看得见

谁也擦不掉我们许下的诺言想带你一起看大海说声我爱你给你最亮的星星说声我想你听听大海的誓言、

看看执着的蓝天

让我们自由自在的恋爱

《跟孔子学当老师》心得体会

《跟孔子学当老师》心得体会 太和六小羊春华 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这是周永老师所著的《跟孔子学当老师》的卷首语。在我的心中,孔子是学者,是圣人,这样的人,是高高在上的,是让人膜拜的。然而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后,更加了解了他作为一个“人”的一生,作为一名“老师”的喜怒哀乐。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孔子会把自己的求学教训教给学生。虽然早已“学富五车”,却依然觉得自己还不够有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他更是觉得自己学问不够,于是坦诚的将自己的知识缺陷告诉学生,说自己还得继续努力。老师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尚且如此卖力求学,学生又怎么会无动于衷。 孔子会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悲伤与痛苦。颜渊、子路死的时候,他悲伤到不能自已,学生们劝他,他竟然都不知道自己在悲伤,反而问:“我有悲伤吗?”等他在学生的提示下终于明白自己确实是在悲伤,他就说:“颜渊死了,我能不悲伤吗?子路死了,我还能吃得下饭吗?”不但如此,他还会“日哭”——终日哭泣。 可见,孔子教给学生的,不只是文史知识,更重要的,他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喜怒哀乐,用一颗最真的心来教给学生如何“学会做人”,拥有一颗“仁心”。 哪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我就承认对他们有着打心底的热爱。可是,只有当我们把这种爱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时,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教学,并没有向学生传授多少能够触及心灵的“渔”,而让他们更强烈的感受到我的爱。自己做的都不够好,有凭什么来埋怨学生不听话、不懂事呢? 由此,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会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自己先做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在每一次课上,我都要把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这样有意思!教给学生知识,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孔子年轻时代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于是不惜行千里去拜访老师,得到了老师的热情接待和毫无保留的传授。赞扬了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精神和老子真诚无私、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印发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班上寻找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同学,以他们的事例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说说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1、.会读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等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学习是无止境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

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3、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孔子的了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 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板书课题。 1、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齐读) 2、提问:你们知道这三句话是谁说的吗你还知道他说的哪些名言警句 3、板书小结:孔子(齐读)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在世界上也有较大影响。 4、导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什么中国的孔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5.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受“诚心” 1.学生自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可回读。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教师来说,《论语》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孔子在与他的学生互动过程中,体现出哪些为师之道。今天,就让我们向孔子学习,看看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做一个真实的教师 《论语》虽是经典,但各篇章对话之间并无上下一贯的系统联系。然而,正像李泽厚先生所说,读罢全书,却仍然可以见到一个“相当完整的生动印象”,那就是孔子。透过《论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师。 他有爱憎,不做好好先生。子贡问他,君子也有憎恶吗?他说有。他憎恶讲别人坏话的人,憎恶自己下流却毁谤向上的人,憎恶勇敢而不懂理智的人,憎恶专断而执拗的人。有憎有恶才有活生生的人的情感。 他会着急,急了还会发誓。一次孔子拜会了南子,据说这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于是招来了子路的不悦,孔子急得发誓说,我如果做了坏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天厌之!天厌之!”)。一个老师被冤枉或者被怀疑了,想自证清白又没有太多的证据,情急之下的发誓,多么诚实,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他经常会被学生批评和质疑。子路首当其冲。老师见南子,他不高兴;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他也带着嘲弄的语气质问孔子:君子也有毫无办法的时候?老师要去做官,他又颇有微词。如此不悉数列举。足见,孔子其实并非如后世,尤其是宋明理学描绘的那样超凡入圣,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平常人,在学生的眼中,他也不是高大上,并非一个所谓高尚完美的至圣先师,他可以被挑战,可以被诘问,甚至可以被指责。 为师者,就应当如孔子那样做个真实的老师。 真实的老师是自信的老师。过于看重自己的形象,唯恐一个真实的自己撑不起教师这个角色,生怕有什么问题会让孩子瞧不起。这样的老师,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人格自信、文化自信。 真实的教师还是一个生动的老师。自己生动,也能让学生生动。一个教学技艺精湛的老师也许可以用语言感染孩子,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更应该用整个的身心来教育孩子,他即是教育,他就是教材。一个生动的教师,最大的感染力就来自于身教。 学生性格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的丰富心灵的尊重。人的心理结构各异,具有无限丰富可能性,唯有引导他们各自生动地成长与发展,个体精神的自由才有基础。我们共享文化的传统,但却可以有个体的发展与创造,这本身就是丰富生活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出的学生千人一面,那是教育的失败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感悟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感悟 方兴小学马永健踏上教育这个工作岗位已将近二十个年头,回首走过的教育之路,我不禁有些失意,收获了什么,茫然……感受到只是职业的倦怠,生活的疲累。教育中我缺乏了什么?到底该怎样工作?我有些迷茫了,然而当我看到《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时,它犹如一簇灼灼燃烧的火焰,令我温暖,令我神往。众所周知,孔子是大教育家,是老师的老师,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我坚信他一定会给我指点迷津。于是我以从未有过的专注认真拜读起这本书来。 这的确是一本适合广大教师来阅读的优秀读本。边读边品味,它让我走入了孔子的教学生活,目睹一个个感人至深且意味深长的孔门教育场景,让我们了解了孔子即使在孤苦无助的处境中,也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诠释他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大爱。掩卷静思,有所感悟。 感悟一、教育中我缺乏爱。书的目录有:?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和?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是把教学当作?恋人?一样看待的,虽在从教中流离失所,颠沛流离,不能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他依然能坚持下去,正源于他对教育充满了爱,他对教学的痴迷程度。环顾我的四周,即使在国家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情况下,很多人还都处于灰心丧气的精神状态之中,教书充满了抱怨。是啊,我们现在能有多少人像孔子那样痴恋教学?想想自己以前也仅仅是把教学当工作,当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想法左右下怎么会对工作有激情?对工作产生

爱?正是因为教育中缺乏爱,所以才缺乏工作热情,才会感到倦怠。真心真意谢谢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一点。 感悟二、教育中我缺乏对学生‘授之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同样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孔子并未说过?授之以渔?的话,但是他的教学行为,可以让我概括出,他是一位推崇?授之以渔?的教师。孔子在教学时,将自己的?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也能走上自己喜欢的为学之道。 孔子对教学的热恋,让我无限的感动;孔子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孔圣人的境界,但我会从孔圣人那儿得到教育,得到激励,走好教学之路的每一步。

向孔子学习——他的大爱精神

《论语》好想拜读一下,但每次拿起书来,看见里面的文言文,便心里发怵,读不懂,便又放下了。暑假里看了周勇写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后,觉得跟《论语》走进了,也进一步了解了孔子。《论语》写的是孔子,但作者却是学生,而且是好几代孔门弟子断断续续写了七八十年才写成的。孔子何德何能,竟能让那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去回忆他的一言一行?孔子之所以赢得学生如此的厚爱,自然是因为他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更大的爱。世间最美好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所包含的种种美好人性,孔子通过教学都体会到了。将心比心,学生就是以这样的人间极致情感创作了《论语》。做为一名教师,我应从孔子身上学得什么呢?学习孔子坚定的信念。孔子痴恋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对孔子来说,相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活,无论有多麻烦,有多变化无常,都像当初一般美好。孔子经历了许许多多失败后,仍不可放弃,是因为他终身能坚持一种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坚定的信念,自己的心灵曾受到不少的惩罚。知道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限,却不知从哪做起,在教学生涯中苦熬着,不知道从哪里摆脱这种局面,对学生的分数看的太重了,把学生考一个好分数看成是自己的教学目标。自己如一只井底之蛙,眼界太低,所以总有无穷无尽的烦恼,何乐之有呢?今后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熏陶,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让学生喜欢这门课,从分数的怪圈中摆脱出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给他带来了无限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得先“学而不厌”,方才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作为教师应如孔子、陈寅恪先生那样,埋头求取学问,名利都置于身外之物。以自己的学问与人格赢得学生的尊重,是一种多么体面、痛快的事。而不能如方鸿溅一样,没学问,不行又装腔作势,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因材施教。孔子教过的三千学生中,并非个个都是诚心好学的,真实的情况可能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不好学,真正从孔子那里学到本事的不过七十七个。其中有听话的颜渊,他在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是通过忠实守望老师的崇高人格而使自己的心灵逐渐得到了净化。而孔子也不能没有颜渊,不光为了创造优秀的教学,,而且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精神生命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师生的精神生命已经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了。人间最美好的情义亦不过如此。有看似不好学但贴心的子路,他象李逵,有点傻乎乎的,但是孔子最忠诚的人。孔子喜欢子路的朴实与耿直,没有坏心眼。因此在品德方面,子路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有爱提问问题的子贡。无论孔子什么时候上课,都有子贡这样的学生在合适的时候站起来,和老师对话一下。在教学中若碰到颜渊式的学生,要认真体验一下什么叫“诲人不倦”。至于非颜渊式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则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授人之渔”。孔子将自己的学好不保留地告诉学生,使他们也能走上自己的为学之道。这才是中国式的大爱学生,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热爱大自然。孔子引领学生在大自然中畅游,有利于师生美好的生命情怀得到释放与交融,进而又在天地之气的感染下,激发、巩固生命的美好情怀。 读了这本书,知道了今后自己在教学中的努力方向。在向孔子学习的过程中,最要紧的事尽情体会,思考孔子的教师生涯与精神世界,传给学生活生生的文化与精神力量。

《跟孔子学当老师》教师读书心得

《跟孔子学当老师》教师读书 心得 这一段时间看了周勇博士的著作《跟孔子学当老师》。周博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 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也很自然 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 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 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推崇。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就必须依靠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 动地位,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 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 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 入的思考,才会不断有所收获。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是说当有人向 孔子提问题时,他并不是马上将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从问者的 疑难处出发,从正反两面展开反诘,弄清问题的性质与内容,然

后使提问者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自己找到合理的答案。 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可以说一直是做为老师的我思考的话题。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当教师把教学当成一种爱恋而不是一个简 单的谋生工作时,你离好老师的距离就不远了。而把自己的所有 都献给教育,留给学生的老师。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 影响学生使之从中受益的老师才是优秀的教师。我们不仅应该践 行孔子的教育观,更应该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教师仿效。孔子之 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他的教育理念。孔子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 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这些理念是如今提倡 的“赏识教育”的思想精髓。我们真的应该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并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让他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总之,这本书,真真正正的点醒了我,把教学当成是精神上 的恋爱。真正的去爱这份工作,真正的去享受这份工作,那么我 就能真正的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 开学以来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对孔子产生很大的兴趣,又读了很多与孔子有关的言行,感觉很有收获,使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都有很大的转变。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他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我想之所以如此,这与他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一直为世人所倡导,但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说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如果不分析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笼统地灌输道德、知识和学问,就无法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子日:“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给颜回讲课一整天,他都不提不同意见和问题,好像很笨。可是退下之后,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颜回其实并不笨。” 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看来,作为老师,他是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的,认为不会提出不同意见和问题的学生似乎有点愚蠢。但是,孔子是一位非凡的老师,他不以主观臆断去推测他的学生,而采用“退而省其私”的方法,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今天的老师应当向孔子学习,评价学生要多方考察,不仅要注意观察学生在你跟前的表现,还要了解他私下的表现。孔子为什么要考察颜回私下里的表现呢?为什么要关注颜回是不是“亦足以发”呢?实际上孔子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育策略针对颜回个人是否有效。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其间几乎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加以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表明,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有:认知方面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和认识结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的差异;能力方面的差异,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才能差异等。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必须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如果老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采用“一刀切”评价模式,这一定会导致其中一部分的学生心理状况受到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类型和心理素质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力争做到“因人而异”。比如,当我们的学生的性格是内向型的学生,我们应该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教育的语言应该是和“风细雨式”的点拨和引导。因为这一类型的学生心理较为脆弱,缺乏自信,如果我们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一味的批评,这样他们的心里就会受到严重的刺激和伤害,从而走向更为内向的深渊,达不到以评促进的评价目的。 [孔子关于教师与学生的要求] 2010-06-12 21:36:20

教师:一个特别需要读书的职业 王俊鸣

教师:一个特别需要读书的职业王俊鸣 开场白: 各位老师好!跟大家比起来,我是一个闲人。(笑)今天早 上看各位老师都很忙。忙呢是件好事,像有些人退休以后找不到感觉了,于是就开始生病,我还好退休以后被返聘回来了,还有一些事可干,但也不那么忙了。因为不那么忙了,所以自己就可以念念书、思考一些问题、写写东西。吴校长(吴文丽校长)让我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谈谈读书的体会。过去没有专门谈过这样一个问题,但和在老师们的交流过程中,可能也说到过一点。所以今天我就定了这样一个题目:教师——一个特别需要读书的职业。讲话得有个中心,下面不管怎样拉拉杂杂地说,总要围绕着这个中心。就是当教师的,特别需要读书。 正名: 把“读”与“书”两个字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短语的,最早是见于《论语》。孔子有一个学生,字子路,年龄与孔子差不多, 跟随孔子的时间最长,所以《论语》中记载子路的很多。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氏的手里,子路在季氏那里作家臣。孔子有个最小的学生叫子羔,子路推荐他去做县长,孔子见子羔年纪太小就去做县长了,就去批评子路,你不是把子家给害了吗?子路不服,你看子路敢跟孔子顶嘴。他说,费县

有个社稷坛,可以一边当官一边学习礼仪,何必非要读书呢?“读书”这是从这里而来。孔子很不高兴,说我就讨厌那些花 言巧语的人。 就孔子的教育思想而言,孔子并不反对向实践学习,孔子出身并不好,他自己说多能鄙事(做很多低贱的事)。但从刚 才讲的记载来看,他认为一个人的学习离不开读书。虽然要向实践学习,但人人要读书,教师尤其要读书。 书是什么?书是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东西,是文化的载体,智慧的结晶。从远古到现在,人类文明进展过程,人类积累的各种经验都是通过书本记录下来的。我看过一本闲书,说人类跟猴子的区别什么呢?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是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文字、书本传承下来。而猴子不会,它只能跟随上一代从实践中去摸索最简单的东西,所以猴子永远是猴子,而人类却一日千里地进步,这就是书籍的作用。一本书记载了人的生活的体验,经验的积累,对社会、自然的发现。后人继承了这些东西,进一步思考,然后再向前发展。于是,思想加思想就导致了人类的不断进步。人类创造的文明有物质文明、有精神文明。现在很多人倾心于享受物质文明,但是他(她)不读书,不太注重对人类的精神文明的继承,也就是放弃了精神享受。应该说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是有着一种读书的传统。在那个时候,“耕读之家”是 最伟大的、最文明的家庭。是说一般的农民之家(不是指做

向孔子学做老师

向孔子学做老师——读《孔子教育学说》 孔子何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从古到今,天下的地位高如君王,以及被人们公认为贤良的人是很多很多的。但这些人只是在活着的时候荣耀一时,去世后很快就会被人们忘记。孔子不过是一个平民,无数朝代过去了,研究学问的人还是以他的宗旨为宗旨,以他的是非为是非。上至天子王侯,下至一般做学问的人,中国研究学问的人都无不折服于孔子。孔子可以说是圣人中的圣人了。 这位圣人中的圣人,从根本上说是一位老师。所以孔子又被称为“万世师表”,也就说,他是所有当老师的人永远的楷模和表率。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可谓桃李满天下。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那么,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教育方面到底有哪些原则性的见解呢?余家菊的《孔子教育学说》以《论语》为主要参考,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梳理。 一、教育的意义 教育一词首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论语》中还没有“教育”一词。在《论语》中,最常见的是“教”“学”“诲”等单辞语。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 学即读书求知,读书是学,而学不止于读书。余家菊谓:“学之大义有二:一、悟知;二、仿行。”也就是说,学包括了知识学习和效法举止行为两个方面。 所谓“有教无类”,体现了一种教育的平民化、普及化的观点。凡是愿意学习的人,不论出身,都可以教;只要教育得法,人都可能向善,都可能成才。 综上所述,教育的意义,一在于传承文化知识,二在与引导人行为向善。 二、教育的价值 余家菊先生归纳了四个方面: 1、可以淑善个人之生质。也就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意思。 2、可以安定社会秩序,促进政治效能。 3、可以长养本性,使人得成为人。这和法国教育家雅克??马里坦《教育在十字路口》中提出的教育的目的:教育首先在于培养人(to be a man)一致。 4、可以继承前代之文化而已己力增益之。 三、教育之制限 孔子对于教育的效能,持客观标准,认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余家菊认为,是介于教育万能说与教育无效说之间。兹举几例: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书心得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书心得 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作文之读后感:教师读后感。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

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一、大教教心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一。 我们教育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养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 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

【优质课教学设计】孔子拜师_语文_小学(教学实录试讲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孔子拜师 教学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学无止境”等14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4、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积累和发展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课前准备: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名言;孔子画像;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吗?意思是说多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知道是谁说吗?孔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孔子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齐读课题 1.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孔子拜谁为师了吗?(板书:老子)

2.能不能借助课题总结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3.大家看,是不是孔子和老子的父母给他们起名字都起重了呢?怎么都叫“子”呢?谁知道? “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古代人有姓,有名,有字,在名和字的使用上是有讲究的,为了表示谦虚有礼,称自己时,用名, 称别人时称字。你发现了吗,课文中对孔子就有好几个称呼?孔子称自己的时 候叫孔丘,当老子称呼他的时候叫仲尼。 4.谁能介绍一下这两位大学问家?(学生介绍资料袋中孔子的资料,幻灯 展示孔子画像以及老子的资料。) 弐、读 1.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说,学习要实事求是。那么,你是不是真正认识这些生字词了呢?认识的请举手。 (课件出示生词,自己读读,学生开火车读词,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 以及含义) 2.指导书写生字:通过检查大家的预习,我发现“迎”字错的比较多。我们一 起来看一下。范写一遍,学生写两个。 3.不知道这些字词跑到课文里你还认不认识?指名学生读课文。 参、悟 1.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学习要多思考,善于动脑、积极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根据课文最后这句话你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大家一起来思考和交流吗?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直接谈到学习问题。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意思是说,君子吃饭不贪求过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从来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过错(《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正因为这样,孔子进一步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可见,孔子把学习主要定位在做人方面,定位在道德修养方面,定位在现实行为方面。 在孔子看来,书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道德的学习与实践。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就是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文献知识。显然,孔子更强调的是品德的学习,即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孔子的学生子夏对这一思想理解得颇为透彻,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意思是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说没有专门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孔子在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他认为“学”是修身之本,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自己是通过“学”才不断成长的。所以,“学”就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把自己从无知蒙昧、低级趣味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十邑之内,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也”(《公冶长》),自称好学是他最大的长处。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如果三个人在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为什么?因为我可以选择他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身上的缺点,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显然,这里向“老师”学习的主要在做人方面,在德行修养方面。实际上,“孔颜乐处”首先就是“学”的乐处,就是改过扬善、完善自我的乐处,也是体验到自我成长过程的乐处。 孔子还指出了不好学的弊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就是说,爱好仁德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愚蠢;爱好聪明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放荡;爱好诚实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狭隘;爱好直率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急躁;爱好勇敢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狂妄。孔子强调指出:只有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才能通晓事理,“允执其中”,无“过”亦无“不及”,避免过激的行为。不仅如此,孔子还强调要“学而时习之”,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人生境界,以

孔子拜师文本解读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本语段讲述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经历。文中简要地描写了孔子在拜师途中的历经,却准确有力的表现了孔子求学的艰难困苦,“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并由此折射出孔子的信心与毅力,以及对知识的渴求。 文本的表达形式极具特色,语言简洁准确,故事情节生动紧凑,尤其是人物语言描写细腻,传神地表现人物品格。“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上前行礼“、“再次行李”“特地”等词语不仅表达了孔子的好学,更流露出他的彬彬有礼。更让我回味无穷的是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细腻之处。“等候”、“迎候”、仅一字之差,却深深地传达出老子的谦逊、“毫无保留”折射出老子的无私,诲人不倦。他们知识的渊博,品行的高尚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感受到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内容的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这大概就是记叙文的独特魅力。“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上前行礼“、“再次行李”“特地”等词语不仅表达了孔子的好学,更流露出他的彬彬有礼。更让我回味无穷的是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细腻之处。“等候”、“迎候”、仅一字之差,却深深地传达出老子的谦逊、“毫无保留”折射出老子的无私,诲人不倦。他们知识的渊博,品行的高尚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难。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的赶路。“相距千里”说明路途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难;“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情;“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息,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这句话表现了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这句话是对老子的描述。在“洛阳城外”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爱才。老子的如此高龄,还要驾车到城外迎接孔子。在当时,由国家大事的时候有重要的人物或国家大事的时候才要去城外迎接,我们更能看出老子的品质。)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品行,看到老子,赶紧上前行礼。)“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为什么要纳闷呢?“风尘仆仆”一词更好的体现了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这一路上所经历的艰辛。)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特地一词的意思是专门,孔子本就是当时有名的老师,现在专门来拜访老子,愿意成为他的学生,我们可以再次看出孔子对于知识的渴求。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学问已经很高了而停止学习。)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师版导学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参考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3、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我的疑问】 探究案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组内讨论,大胆质疑,勇于探究) 一、分小组反复诵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 二、赏析第一、二小节: 1、仪封人为什么敬佩孔子?对孔子的评价是什么?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书征文

为心灵寻找精神家园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读书体会 何处归去,不如归家,既为人师,不如找个可以归往的精神家园。本学期 开始之时,我们就发放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这本书讲了孔子的 教育思想,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可以寄托的精神家园。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用于从事“传到、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而孜孜不倦。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 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形成了一套他独 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孔子教育我们要诚实守信。作为教师的我们 不仅自己要诚实守信,还要教育我们的学生诚实守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 祖国的希望,他们更应该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 统一个讲诚信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敬,受人爱戴,往往会因”真诚 “而获得“成功“。 孔子还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是保持我们教育工作生命力的 基本,过去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实,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一桶水又如何能满足教师这个岗位的要求呢?我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 不断学习,不断的提高和充实自己,要从“一桶水”,成为“一条小溪”、 “一条河流”、“一片大海”、“一泓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我最深的体会 就是——想要做个好老师,就要学习,坚持学第一,教第二,这才能给自己的 工作注入活力,让自己与教学一同成长,与社会一同进步。而今,在我看了 《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书以后,我更加觉得:教书,要用心教,用自己的 爱去感动学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那种“苦”带来的“乐”。用心,就意味着 要付出,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懈怠。在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用心去 探索更好的方法对学生“授之以渔”。这又谈何容易啊?释放思想,解放自己,把握好主导这个角色,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他们快乐,我就快乐。 在《论语?为政》中就提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认为,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生存发展、做事创业,讲 究诚信是一个人的道德基础。只有讲诚信,才能赢得各方面的支持和信任。才 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对于老师来说,诚实守信就更加重要了。书中 提到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教师的我,一定要时时刻刻 提醒自己、检讨自己,是否在学生面前有言而无信的行为。如果有,必须及时 改正,切忌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开脱。否则,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曾经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 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中最重要的内涵也是诚信。

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师华应龙

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师 ■本报记者杨桂青实习生侯亚文 “上出一堂好课后的感觉,就像初恋般迷人。”在一堂酣畅淋漓的数学课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华应龙笑眯眯地说,“初恋像一首诗,很含蓄,心里有很多话,却不讲出来。” 华应龙常会有这种“感觉”,每上一堂课,他都有自己的追求,都力求实现一个理想。而每一堂课,他几乎都能收获到意外的惊喜。这也是国务院参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经常夸他的。 听过华应龙讲数学课的人有一个同感,那就是,他不只是一个数学老师,他的数学课不像单纯的数学课,“听华应龙的课,像看春晚赵本山的小品一样充满期待!” 对此,华应龙说:“我一直在思考,数学课怎么能上出文化的味道?我想,老师首先本身是文化人,是学科的一个符号,对本学科应该有相当的了解,如果这点做得不够的话,就会把数学讲死了。” 华应龙,是一位有文化自觉的数学教师。 自觉地理解数学文化 1997年,费孝通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第一次提出“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作为数学教师,华应龙深谙数学的历史文化。 华应龙曾上过一节复习课《规律的规律》,他打破教材原有的涵义,不是带领孩子回顾和巩固规律,而是来怀疑和打破规律。华应龙说:“我这堂课的主题就是‘请规律再往前多走一步’。告诉孩子,‘两条平行的直线在无穷远的地方一定相交’,‘三角形内角和可能等于180°,也可能大于或小于180°’。”这些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甚至和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形成了矛盾,不仅孩子们感到困惑,一些听课老师也无法接受,他们认为,数学就是真理,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是确定的。“当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读周勇老师《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刚开始看时感觉得离自己的教学实际有点远。但是看进去以后,自己对孔子的一些教育理念又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解决了自己原来感到很困惑的一些问题。使自己心里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今年接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小朋友叫小文,从第一天入学我就发现他与别的孩子的不同,一个男孩子留着一条长长的小辫子,同学们都在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充满好奇的左顾右看时,他却低着头在本子上一直在画画。在后来的学习中发现,他不仅字认的很多,识的数也不少,刚学1--10的数认识时,他就会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了,看着他没听课提个问题问他它也能给你说出来,这个孩子智商挺高的,就是不会和同学们一块玩。一天课间我在教室里等着上课,这时一位老师喊我:“你过来看看您这几个学生。”我说:“怎么了”他说:“刚才四、五个人朝这个孩子头上打,这个孩子也不躲着居然站着不动。”我一看小文的眉头上一片片红印。当我问:“你们几个为什么打他?”几个孩子却都说:“我们玩呢?”旁边一个小女孩过来说道:“老师,他们几个男生下课经常打着小文玩。”这些小孩居然能对自己的同学像对玩具一样打着玩,我感到很震惊。 本班还有一个孩子,正好和他向反,常常欺负别人,打其他小朋友,总有家长来我这里告他的状。当我和这位家长谈孩子的这种情况时,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幼儿园时,经常被别人打,后来我就教他,谁打你你就打他,谁知现在收不住了,不仅经常无缘无故打别人,还经

常破坏别人的东西,踩坏同桌的笔盒呀,把别人的铅笔扔掉啊搞些破坏性的恶作剧。老师你帮我教育教育他吧。真后悔当初不应该那样教育孩子。”家长的教育方法固然不对,但是如果他的孩子不受欺负,当家长肯定不会教孩子打人的。 这两件事使我常常想,我们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应该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为什么小小的年纪不去善待自己身边的人,而去欺负一些弱势群体呢?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我们的教育中到底缺少什么呢? 通过看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的文化中缺乏博爱的精神元素。我们经常在报纸和电视上也看到这样的报道,说:现在的孩子对一些事情的麻木、冷漠的态度。是的在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们知道的只是别人给自己的爱,而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只知道索取,而不知奉献。但是这不能全怪我们的孩子,因为这种现象不是我们的孩子造成。既然是社会现实已经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该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呢?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孩子有博大的胸怀、博爱的精神呢?那就是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精髓在于对爱的播种。“爱”是什么?是爱自己?还是爱他人?是接受爱?还是付出爱、奉献爱?孔子说:“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某种意义上说,爱即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只有释放出狭隘意义上的个人的爱,在博爱与奉献中,人生才能得到更加开阔的诠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