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向孔子学什么

我们要向孔子学什么
我们要向孔子学什么

我们要向孔子学什么?

借电影《孔子》上映,孔子及其思想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之机,我们约请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先生对孔子进行解读。作者阐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致力于消除流行误解,希望这些观点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但是,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中华大众所崇尚并践行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等,就是孔子提倡的。

我拜谒曲阜三孔,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孔子,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整个民族。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血与火的时代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不是因为那些残忍嗜血的诸侯,而是因为一些在历史的星空中永恒闪耀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但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现?是什么力量催生了这些伟大的哲人?当然,我们可以说,是政治、经济等“物”的因素。但是,“人”的因素我们也不能抹杀,否则我们的历史就仅是物质史了。而说到“人”的因素,有一个“人”就凸显出来,这就是孔子。

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学”就是立志于终生追求学问和道义的意思。孔子之前,没有这样的人,只有“学而优则仕”的人和“仕而优则学”的人。他们中也有人有学问,甚至是大学问,比如老子、子产、晏婴。但是,他们终生的事业,并不在此。

孔子之后,有很多这样的人。这是因为“志于学”的孔子,创办了“有教无类”的私学,培养了更多像他一样“志于学”的人,普及了“志于学”的思想,这是中华文明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他们确也偶或做官,但是,他们终生“志于学”,以倡导思想学术为终生事业。

有了这样的人,中华民族的人口结构就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人群中,出现了专门关注形而上问题,关注彼岸、承担价值的人;中华民族的生活出现了质的飞跃——精神问题和道德问题成为首要问题。并且有了专门的精神家园打理者和守护者。所以,可以说,孔子是中国文明史的分水岭。

这样的人,无疑是伟大的、神圣的,不容亵渎的。

但现在,有一种声音,以“还原孔子”为幌子,动辄戏说、解构,轻贱一切,这是不对的。

被后世称为“文史之祖”的司马迁,面对孔子的时候,也难免战战兢兢,他说他对孔子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的敬仰,更是对他所代表的价值及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追求的敬仰。

我并不是提倡对古人亦步亦趋的崇拜,但民族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神火炬,也确实不应动不动就打倒在地。中华文化的新生,说到底,还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生发。今天一些缺乏常识和敬畏心的人,在麻将桌、酒肉场、名利场中厮混,对孔子的思想追求和人生境界缺乏“同情的了解”,一句轻飘飘的“孔子不过如此”,其实掩盖的只是价值沦陷和精神空虚的病症而已。

还有人说,孔子是个失败者,因为他当过很大的官,且有过很高的俸禄,不过后来都丢了。但是,这样就算失败吗?那茫茫人海,谁不是失败者?

孔子很讨厌那种患得患失的人:一门心思往上爬,爬上去以后,又忧心忡忡怕掉下来。一开始忧患于不成功,成功后又忧患于不能保持成功。孔子说,人一旦到了这种境地,就完了。那才算真正的失败呀!

而孔子呢?孔子是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

第一,他做人,很成功。

一句话,他由一个社会下层的普通人,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这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恒河沙数的人群之中,独他一人达到的境界!

第二,他做事,很成功。

做老师很成功。古往今来,还有哪一位老师,像他那样培养出那么多顶级的人才,在整体上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还有哪一位老师,被学生看成父亲,死后为他服丧守墓3年,子贡更是守墓6年?

做学者很成功。他整理六经,传播文化。中国学术,就是在他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做政治家很成功。他不仅曾经在现实政治里大显身手,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理念、政治理想,成为“道统”,一直约束着、引领着后世的政治和政治家。他的“仁政”理念,他的一句“苛政猛于虎”,一直是后世反抗暴政、起诉暴政的道德依据。

做思想家很成功。以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民族性格和气质。还有比这更伟大的成功吗?

说到孔子,不能不提到《论语》。《论语》是中华民族的圣经。在中国古代,至少从汉代开始,这个民族的所有读书人没有不读《论语》的。《论语》关乎家国理想或理想的家国,关乎人格理想或理想的人格,甚至,它还是语言范本,关乎理想的文字。它获得国家意志的

供奉,也获得民间道义的认同,一本一万多字的小书,在一代一代人的虔诚阅读和信奉中,嵌入了人类的精神史。

要知道,从民族凝聚力的角度来说,中国有两大先天不足的严重问题。

第一,国家幅员太辽阔。幅员辽阔包括两个意思:土地广阔和人口众多。在这么辽阔的土地上,在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要把人民凝聚起来,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中国没有全民信仰的宗教。

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畅通,没有宗教,把幅员辽阔土地上的众多人口凝聚成一个国家,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保持几千年文明的延续,这几乎是一个奇迹。这个功劳要算在谁的身上?必须算在孔孟老庄这些人身上。而《论语》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

在漫长的古代,不管你是京城的孩子,还是偏远山区的孩子,只要是在中国版图之内,孩子们学的都是《论语》。所有的孩子翻开课本,读出的第一句话都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样教育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人民虽然相距遥远,无论是哪里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价值观是一样的,文化信仰也是一样的。所以,《论语》起到了凝聚整个民族的作用。

《论语》是提示人道德向上的书。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告诉人的是,人是有道德责任的,人不仅自己要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养成道德的人格,履行道德义务,还负有建设道德社会的责任。按孔子的话说,这就是人的“天命”。认知并履行这样的天命,便是君子,否则,就是小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是“人的觉醒”,是人作为一个“人”的觉醒,是人脱离动物、进入文明的标志,一句话,《论语》使“人”有了“终极关怀”。

《论语》所记,不仅是孔子这样的“圣人之言”,而且还是一群“大人之言”,在这部书中留下言论并足以砥砺后人的,还有曾子、颜子、闵子、子路、子贡、子张、子夏、子游、冉求………这些人天赋有异,各有不足和缺点,孔子也都一一指出过,但他们从不求田问舍,患得患失,猥琐小气,都不失为“大人”。

《论语》中有一则,记到孔子和几个弟子在一起,弟子们或訚訚如也,或侃侃如也,或行行如也,都很有气质,孔子很高兴。要知道,教育的目的,就是“变化气质”,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变化气质”。

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

《跟孔子学当老师》心得体会

《跟孔子学当老师》心得体会 太和六小羊春华 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这是周永老师所著的《跟孔子学当老师》的卷首语。在我的心中,孔子是学者,是圣人,这样的人,是高高在上的,是让人膜拜的。然而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后,更加了解了他作为一个“人”的一生,作为一名“老师”的喜怒哀乐。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孔子会把自己的求学教训教给学生。虽然早已“学富五车”,却依然觉得自己还不够有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他更是觉得自己学问不够,于是坦诚的将自己的知识缺陷告诉学生,说自己还得继续努力。老师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尚且如此卖力求学,学生又怎么会无动于衷。 孔子会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悲伤与痛苦。颜渊、子路死的时候,他悲伤到不能自已,学生们劝他,他竟然都不知道自己在悲伤,反而问:“我有悲伤吗?”等他在学生的提示下终于明白自己确实是在悲伤,他就说:“颜渊死了,我能不悲伤吗?子路死了,我还能吃得下饭吗?”不但如此,他还会“日哭”——终日哭泣。 可见,孔子教给学生的,不只是文史知识,更重要的,他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喜怒哀乐,用一颗最真的心来教给学生如何“学会做人”,拥有一颗“仁心”。 哪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我就承认对他们有着打心底的热爱。可是,只有当我们把这种爱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时,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教学,并没有向学生传授多少能够触及心灵的“渔”,而让他们更强烈的感受到我的爱。自己做的都不够好,有凭什么来埋怨学生不听话、不懂事呢? 由此,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会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自己先做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在每一次课上,我都要把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这样有意思!教给学生知识,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 同样是一个“仁”。 得意弟子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也是“仁”字最权威、最经典的解释了。颜回一听便心领神会,又问其具体条目。孔子便兴致勃勃地讲了仁的“四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朱熹评论《论语》中这一章“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机,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孔子数称“贤哉回也”,表现出对颜回的充分信任和嘉许,也能看出孔子十分满意自己对颜回的成功教育。 而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辩,善做生意,家境富裕。子贡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济众,但徒事高远,眼高手低,不知从何做起。孔子教他应该从自身做起,可以说教给子贡一个“仁之方”。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迟钝。司马牛问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却是“仁者”。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实际上是通过解释“仁”来告诫他,促使他以后注意改正缺点罢了。 以上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具有其针对性的,所谓殊途而同归。这种教育方式具体到学生自身也是可行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那种不理睬、不了解教育对象而只管闷头教书的做法是教育之大忌。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必然单调,教学过程必然呆板,教育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

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什么叫做仁?每次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弟子最缺少哪一样,他就告诉这位弟子仁的哪个方面。这就造成整本论语处处说仁,处处又没说清楚。 仁在人们行为中的位置 把仁字拆开,就是二人之意。因此仁字的范围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仁的含义应当从人们的交往中探询。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部分行为是由心灵所触动而后发出的,如喜而称赞人,怒而打骂人。这与其他由意志支配的行为有迥然之别(如饿了要吃饭,冷要穿衣服,这些行为是由意志支配的,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里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这就是论语中“道不远人”的意思。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只要人们想要仁,仁就会来。这告诉人们,仁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那么这个主观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个论语里只有一处说到:仁者爱人。只是单单一个爱字却并不能说清仁的全部含义。如果仁只是爱,那么论语与其他那些上纲上线的道德文章就并无两样。但除了爱人之外,孔子再也没有对仁做出综合性的论断,他所说的仁是“克己复礼”等等解释都是针对弟子们的弱项所做的宣教,并不是对仁字的哲学解释。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孔子年轻时代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于是不惜行千里去拜访老师,得到了老师的热情接待和毫无保留的传授。赞扬了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精神和老子真诚无私、谦和大度、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印发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班上寻找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同学,以他们的事例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说说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1、.会读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等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学习是无止境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

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3、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孔子的了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 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板书课题。 1、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齐读) 2、提问:你们知道这三句话是谁说的吗你还知道他说的哪些名言警句 3、板书小结:孔子(齐读)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在世界上也有较大影响。 4、导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什么中国的孔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5.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受“诚心” 1.学生自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可回读。

孔子孟子并称什么_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孔子孟子并称什么_孔子与老子的关系 孔子与孟子并称为孔孟,孔子与孟子都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两人的成就都非常高。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孟子并称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和孟子两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极大,被后人尊称为孔孟。与此同时,他们两人还都是极为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和孟子两人都以仁为主张,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人。历史上对于孔子和孟子两人的评价都极高,也因此才会有圣人、亚圣这些称呼的存在。两人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有着巨大成就,为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世人尊称为圣人,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孔子主张“仁”和“礼”,推崇德治和礼治,提出天下大同的理想概念;提倡义高于利的利义观,以及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开办私学,广收学生,提倡学生没有等级之分,提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施展教育;主张要根据事实来探究历史;提倡感悟山水的自然游,并主张旅游要健康适度;孔子还提倡积极乐观、为人向善的人生观。 孟子与孔子同出儒家学派,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还被世人尊称为亚圣,与孔子一起被称为孔孟。在政治上,孟子提出把先王的道德规范作为道德标准,主张实行仁政,从这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孟子

的影响以及孟子对孔子的推崇;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这个概念,点出了国家中百姓的重要性;孟子还提出了人的本性一开始都是善良的哲学思想。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 春秋时期,孔子曾经不远千里前往东周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并且与孔子两人秉烛夜谈一整夜。在此次问礼中,孔子主要询问了关于丧礼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子详细的解答。孔子问老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清楚宗庙的神主,老子回答在君王或着诸侯过世的时候需要请神主,这是礼制规定。孔子又问小孩子死后可以用寿衣和棺材么,老子答小孩子死后不能葬在祖坟内,也不能使用棺材。孔子还问在打仗期间如果父母逝世那要怎么办,是继续战事还是停战守孝,老子答按照礼制规定,子女在父母死后是一定要服丧守孝的,期间还不能进行战事。这次问礼中,孔子收获匪浅。老子不仅解答了孔子关于礼那方面的问题,还带着孔子拜访了善于乐器的苌弘与观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向孔子学习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教师来说,《论语》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孔子在与他的学生互动过程中,体现出哪些为师之道。今天,就让我们向孔子学习,看看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做一个真实的教师 《论语》虽是经典,但各篇章对话之间并无上下一贯的系统联系。然而,正像李泽厚先生所说,读罢全书,却仍然可以见到一个“相当完整的生动印象”,那就是孔子。透过《论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师。 他有爱憎,不做好好先生。子贡问他,君子也有憎恶吗?他说有。他憎恶讲别人坏话的人,憎恶自己下流却毁谤向上的人,憎恶勇敢而不懂理智的人,憎恶专断而执拗的人。有憎有恶才有活生生的人的情感。 他会着急,急了还会发誓。一次孔子拜会了南子,据说这是一个不道德的女人。于是招来了子路的不悦,孔子急得发誓说,我如果做了坏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天厌之!天厌之!”)。一个老师被冤枉或者被怀疑了,想自证清白又没有太多的证据,情急之下的发誓,多么诚实,一点也不装腔作势。 他经常会被学生批评和质疑。子路首当其冲。老师见南子,他不高兴;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他也带着嘲弄的语气质问孔子:君子也有毫无办法的时候?老师要去做官,他又颇有微词。如此不悉数列举。足见,孔子其实并非如后世,尤其是宋明理学描绘的那样超凡入圣,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平常人,在学生的眼中,他也不是高大上,并非一个所谓高尚完美的至圣先师,他可以被挑战,可以被诘问,甚至可以被指责。 为师者,就应当如孔子那样做个真实的老师。 真实的老师是自信的老师。过于看重自己的形象,唯恐一个真实的自己撑不起教师这个角色,生怕有什么问题会让孩子瞧不起。这样的老师,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人格自信、文化自信。 真实的教师还是一个生动的老师。自己生动,也能让学生生动。一个教学技艺精湛的老师也许可以用语言感染孩子,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更应该用整个的身心来教育孩子,他即是教育,他就是教材。一个生动的教师,最大的感染力就来自于身教。 学生性格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的丰富心灵的尊重。人的心理结构各异,具有无限丰富可能性,唯有引导他们各自生动地成长与发展,个体精神的自由才有基础。我们共享文化的传统,但却可以有个体的发展与创造,这本身就是丰富生活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出的学生千人一面,那是教育的失败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之道,尊重自然,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 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战火的弥漫、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人生态度 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 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把“仁”看作人生最高追求,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是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因而他提倡“无为”,摒弃“有为”。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无贵贱之分,万物是自然生长的,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老子强调“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孔子和老子在人生态度上相比,孔子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为人应该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严格按照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言行,提倡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要求人们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人格完善,实现拯救无道现实的理想。老子则表现出绝妙的人生智慧,他洞悉社会发展规律,并施之于人生,为人们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提供了无穷财富。同时两人又各有局限性,孔子重集体、社会利益则不免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老子重个性发展则不免淡化了个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 二战争观念 老子和孔子都是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时诸侯争霸,战争十分频繁。贤哲们虽然讨厌战争,但生活其中,为现实环境之所趋,莫不相继致力解决之道。有关战争和战争准备等军事问题是他们不得不涉及的话题。孔子和老子的传世著作或言论中谈及军事的话题很多,内容也很广泛。孔子和老子在战争观上有相同的观点:反对暴力、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但在方法论上却有明显的区别。 孔子十分强调军事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孔子看来.贤人教育人民多年才能作战,倘不教育人们,训练人民,一旦国家遇有战事,仓促把人们送往前线,那只能是白白送死。在治军问题上,孔子主张治军以礼。反对“不教而战”,除了“六艺”中的射、御等与军事相关的技术外,孔子更重视对军队的道德教育。因为,军队是培养勇士的地方,“勇”是士兵的基本品质之一,而一个人的勇敢源自于什么呢?孔子认为勇主要是来自于对“义”的

向孔子学习——他的大爱精神

《论语》好想拜读一下,但每次拿起书来,看见里面的文言文,便心里发怵,读不懂,便又放下了。暑假里看了周勇写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后,觉得跟《论语》走进了,也进一步了解了孔子。《论语》写的是孔子,但作者却是学生,而且是好几代孔门弟子断断续续写了七八十年才写成的。孔子何德何能,竟能让那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去回忆他的一言一行?孔子之所以赢得学生如此的厚爱,自然是因为他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更大的爱。世间最美好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所包含的种种美好人性,孔子通过教学都体会到了。将心比心,学生就是以这样的人间极致情感创作了《论语》。做为一名教师,我应从孔子身上学得什么呢?学习孔子坚定的信念。孔子痴恋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对孔子来说,相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活,无论有多麻烦,有多变化无常,都像当初一般美好。孔子经历了许许多多失败后,仍不可放弃,是因为他终身能坚持一种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坚定的信念,自己的心灵曾受到不少的惩罚。知道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限,却不知从哪做起,在教学生涯中苦熬着,不知道从哪里摆脱这种局面,对学生的分数看的太重了,把学生考一个好分数看成是自己的教学目标。自己如一只井底之蛙,眼界太低,所以总有无穷无尽的烦恼,何乐之有呢?今后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熏陶,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让学生喜欢这门课,从分数的怪圈中摆脱出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给他带来了无限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得先“学而不厌”,方才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作为教师应如孔子、陈寅恪先生那样,埋头求取学问,名利都置于身外之物。以自己的学问与人格赢得学生的尊重,是一种多么体面、痛快的事。而不能如方鸿溅一样,没学问,不行又装腔作势,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因材施教。孔子教过的三千学生中,并非个个都是诚心好学的,真实的情况可能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不好学,真正从孔子那里学到本事的不过七十七个。其中有听话的颜渊,他在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是通过忠实守望老师的崇高人格而使自己的心灵逐渐得到了净化。而孔子也不能没有颜渊,不光为了创造优秀的教学,,而且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精神生命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师生的精神生命已经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了。人间最美好的情义亦不过如此。有看似不好学但贴心的子路,他象李逵,有点傻乎乎的,但是孔子最忠诚的人。孔子喜欢子路的朴实与耿直,没有坏心眼。因此在品德方面,子路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有爱提问问题的子贡。无论孔子什么时候上课,都有子贡这样的学生在合适的时候站起来,和老师对话一下。在教学中若碰到颜渊式的学生,要认真体验一下什么叫“诲人不倦”。至于非颜渊式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则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授人之渔”。孔子将自己的学好不保留地告诉学生,使他们也能走上自己的为学之道。这才是中国式的大爱学生,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热爱大自然。孔子引领学生在大自然中畅游,有利于师生美好的生命情怀得到释放与交融,进而又在天地之气的感染下,激发、巩固生命的美好情怀。 读了这本书,知道了今后自己在教学中的努力方向。在向孔子学习的过程中,最要紧的事尽情体会,思考孔子的教师生涯与精神世界,传给学生活生生的文化与精神力量。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中外教育史结业论文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学号:2008074007 姓名:常方园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前人的教育经验,创立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启示;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一位卓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也是一位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的教学者。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过长远的影响。直到20世纪初期,在我国教育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方针、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楷模。他所创造的教与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外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在改革开放的令天,弘扬传统文化,研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推陈出新,吸其精华,发扬光大,为现实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孔子还在他的言论中反映了他对性格气质差异的看法,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师也过,商也不及。”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在他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曾对孟武伯评价他的学生的才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还说“雍也可使南面”,“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才能差异的洞察。子路愿意拥有“千乘之国”,并且“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求只想管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做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则只想“宇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曾点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感悟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感悟 方兴小学马永健踏上教育这个工作岗位已将近二十个年头,回首走过的教育之路,我不禁有些失意,收获了什么,茫然……感受到只是职业的倦怠,生活的疲累。教育中我缺乏了什么?到底该怎样工作?我有些迷茫了,然而当我看到《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时,它犹如一簇灼灼燃烧的火焰,令我温暖,令我神往。众所周知,孔子是大教育家,是老师的老师,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我坚信他一定会给我指点迷津。于是我以从未有过的专注认真拜读起这本书来。 这的确是一本适合广大教师来阅读的优秀读本。边读边品味,它让我走入了孔子的教学生活,目睹一个个感人至深且意味深长的孔门教育场景,让我们了解了孔子即使在孤苦无助的处境中,也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诠释他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大爱。掩卷静思,有所感悟。 感悟一、教育中我缺乏爱。书的目录有:?教学,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和?静心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是把教学当作?恋人?一样看待的,虽在从教中流离失所,颠沛流离,不能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他依然能坚持下去,正源于他对教育充满了爱,他对教学的痴迷程度。环顾我的四周,即使在国家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情况下,很多人还都处于灰心丧气的精神状态之中,教书充满了抱怨。是啊,我们现在能有多少人像孔子那样痴恋教学?想想自己以前也仅仅是把教学当工作,当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想法左右下怎么会对工作有激情?对工作产生

爱?正是因为教育中缺乏爱,所以才缺乏工作热情,才会感到倦怠。真心真意谢谢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一点。 感悟二、教育中我缺乏对学生‘授之以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同样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孔子并未说过?授之以渔?的话,但是他的教学行为,可以让我概括出,他是一位推崇?授之以渔?的教师。孔子在教学时,将自己的?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也能走上自己喜欢的为学之道。 孔子对教学的热恋,让我无限的感动;孔子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可能永远也达不到孔圣人的境界,但我会从孔圣人那儿得到教育,得到激励,走好教学之路的每一步。

孔子与老子教案

《孔子与老子》教案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奥运会开幕式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对孔子、老子政治思想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三、教学方法 设问法、讨论法、创设情景启发法 四、教学用具 计算机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关于孔子三千弟子的图片,然后引用近代学者夏曾佑的一段话,他曾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讲授新课]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小档案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子诞辰五十五周年庆典、德国和韩国所立孔子的塑像、世界看孔子、当代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了解孔子的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

跟孔子学当老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 开学以来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对孔子产生很大的兴趣,又读了很多与孔子有关的言行,感觉很有收获,使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都有很大的转变。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他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我想之所以如此,这与他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一直为世人所倡导,但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说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如果不分析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笼统地灌输道德、知识和学问,就无法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子日:“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给颜回讲课一整天,他都不提不同意见和问题,好像很笨。可是退下之后,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颜回其实并不笨。” 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看来,作为老师,他是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的,认为不会提出不同意见和问题的学生似乎有点愚蠢。但是,孔子是一位非凡的老师,他不以主观臆断去推测他的学生,而采用“退而省其私”的方法,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今天的老师应当向孔子学习,评价学生要多方考察,不仅要注意观察学生在你跟前的表现,还要了解他私下的表现。孔子为什么要考察颜回私下里的表现呢?为什么要关注颜回是不是“亦足以发”呢?实际上孔子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育策略针对颜回个人是否有效。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其间几乎每一位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加以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进一步研究表明,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有:认知方面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和认识结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的差异;能力方面的差异,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才能差异等。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必须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如果老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采用“一刀切”评价模式,这一定会导致其中一部分的学生心理状况受到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类型和心理素质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力争做到“因人而异”。比如,当我们的学生的性格是内向型的学生,我们应该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教育的语言应该是和“风细雨式”的点拨和引导。因为这一类型的学生心理较为脆弱,缺乏自信,如果我们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一味的批评,这样他们的心里就会受到严重的刺激和伤害,从而走向更为内向的深渊,达不到以评促进的评价目的。 [孔子关于教师与学生的要求] 2010-06-12 21:36:20

孔子与老子

孔子与老子 一知识点 (一)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 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力量。(二)孔子 1.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 己复礼” (1)“仁”。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当前建立和谐社会) (2)“礼”。“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礼”的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正名”——保守 (3)“仁”与“礼”的关系 “仁”——“仁者爱人”道德修养——内在自觉自律 “礼”——“克己复礼”规范准则——外在约束他律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4)孔子的哲学思想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5)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平等教育;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诱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结合起来 当仁不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孔子的思想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未受到太多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老子的思想 1.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理念。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2.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矛盾双方互相转化。 3.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以“无事取天下” 4.政治上保守,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跟孔子学当老师》教师读书心得

《跟孔子学当老师》教师读书 心得 这一段时间看了周勇博士的著作《跟孔子学当老师》。周博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 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也很自然 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 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 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推崇。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就必须依靠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 动地位,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 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 体作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 入的思考,才会不断有所收获。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是说当有人向 孔子提问题时,他并不是马上将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从问者的 疑难处出发,从正反两面展开反诘,弄清问题的性质与内容,然

后使提问者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自己找到合理的答案。 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可以说一直是做为老师的我思考的话题。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当教师把教学当成一种爱恋而不是一个简 单的谋生工作时,你离好老师的距离就不远了。而把自己的所有 都献给教育,留给学生的老师。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 影响学生使之从中受益的老师才是优秀的教师。我们不仅应该践 行孔子的教育观,更应该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教师仿效。孔子之 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他的教育理念。孔子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 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这些理念是如今提倡 的“赏识教育”的思想精髓。我们真的应该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并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让他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总之,这本书,真真正正的点醒了我,把教学当成是精神上 的恋爱。真正的去爱这份工作,真正的去享受这份工作,那么我 就能真正的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向孔子学做老师

向孔子学做老师——读《孔子教育学说》 孔子何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从古到今,天下的地位高如君王,以及被人们公认为贤良的人是很多很多的。但这些人只是在活着的时候荣耀一时,去世后很快就会被人们忘记。孔子不过是一个平民,无数朝代过去了,研究学问的人还是以他的宗旨为宗旨,以他的是非为是非。上至天子王侯,下至一般做学问的人,中国研究学问的人都无不折服于孔子。孔子可以说是圣人中的圣人了。 这位圣人中的圣人,从根本上说是一位老师。所以孔子又被称为“万世师表”,也就说,他是所有当老师的人永远的楷模和表率。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可谓桃李满天下。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那么,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教育方面到底有哪些原则性的见解呢?余家菊的《孔子教育学说》以《论语》为主要参考,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梳理。 一、教育的意义 教育一词首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论语》中还没有“教育”一词。在《论语》中,最常见的是“教”“学”“诲”等单辞语。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 学即读书求知,读书是学,而学不止于读书。余家菊谓:“学之大义有二:一、悟知;二、仿行。”也就是说,学包括了知识学习和效法举止行为两个方面。 所谓“有教无类”,体现了一种教育的平民化、普及化的观点。凡是愿意学习的人,不论出身,都可以教;只要教育得法,人都可能向善,都可能成才。 综上所述,教育的意义,一在于传承文化知识,二在与引导人行为向善。 二、教育的价值 余家菊先生归纳了四个方面: 1、可以淑善个人之生质。也就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意思。 2、可以安定社会秩序,促进政治效能。 3、可以长养本性,使人得成为人。这和法国教育家雅克??马里坦《教育在十字路口》中提出的教育的目的:教育首先在于培养人(to be a man)一致。 4、可以继承前代之文化而已己力增益之。 三、教育之制限 孔子对于教育的效能,持客观标准,认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余家菊认为,是介于教育万能说与教育无效说之间。兹举几例:

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法)教学思想

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评析 范洁梅 摘要: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和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影响进行评析,论述了因材施教在现行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别差异 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材施教也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在那时,因受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制约,教师在教学时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即使学生有几十个人甚至更多,但由于年龄、知识程度、学习内容等原因,教师对学生也只能采取个别对待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材”,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二、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较古代西方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早500年,他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1、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像孔子曾经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颜回能“闻一知十”,子贡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孔子早就注意到学生在智力灵活性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孔子还在他的言论中反映了他对性格气质差异的看法,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 “师也过,商也不及。”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在他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曾对孟武伯评价他的学生的才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还说“雍也可使南面”,“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才能差异的洞察。子路愿意拥有“千乘之国”,并且“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求只想管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做到“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则只想“宇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曾点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孔子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

【优质课教学设计】孔子拜师_语文_小学(教学实录试讲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孔子拜师 教学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学无止境”等14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4、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积累和发展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课前准备: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名言;孔子画像;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吗?意思是说多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知道是谁说吗?孔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孔子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齐读课题 1.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孔子拜谁为师了吗?(板书:老子)

2.能不能借助课题总结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3.大家看,是不是孔子和老子的父母给他们起名字都起重了呢?怎么都叫“子”呢?谁知道? “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古代人有姓,有名,有字,在名和字的使用上是有讲究的,为了表示谦虚有礼,称自己时,用名, 称别人时称字。你发现了吗,课文中对孔子就有好几个称呼?孔子称自己的时 候叫孔丘,当老子称呼他的时候叫仲尼。 4.谁能介绍一下这两位大学问家?(学生介绍资料袋中孔子的资料,幻灯 展示孔子画像以及老子的资料。) 弐、读 1.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说,学习要实事求是。那么,你是不是真正认识这些生字词了呢?认识的请举手。 (课件出示生词,自己读读,学生开火车读词,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 以及含义) 2.指导书写生字:通过检查大家的预习,我发现“迎”字错的比较多。我们一 起来看一下。范写一遍,学生写两个。 3.不知道这些字词跑到课文里你还认不认识?指名学生读课文。 参、悟 1.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学习要多思考,善于动脑、积极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根据课文最后这句话你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大家一起来思考和交流吗?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书心得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书心得 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作文之读后感:教师读后感。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

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一、大教教心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一。 我们教育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养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 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朱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吾之所以为学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