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的宇宙觀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佛光文化事業出版,1998)

林崇安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

佛陀並不迴避宇宙這一問題,而是面對它,指出:物理世界與精神世界都是「自性空」及「緣起有」,以「業力」推動整個心物世界的變化。

摘要:

本文依據佛教的經論,探討佛陀所闡述的宇宙現象,依次分析:(1) 佛典中有關數字、時間及長度的計量。(2) 三千大千世界的結構以及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時間的相對差異。(3) 宇宙的動態變化:於成、住、壞、空中,世界與有情的生滅。此中經論的記載有許多符合現代科學的說法,只是佛教的宇宙論同時考慮物質與精神的合一 ──推動宇宙變化的是物質間以及精神間的作用力,此力統稱作「業力」。佛陀因材施教,在大乘佛法中宇宙的描述更為浩瀚,要由「緣起」與「性空」的觀點,才能掌握宇宙的真面目。最後本文討論「四記問」,以澄清佛陀對宇宙這一問題是否不予置評。

一、前言

佛教對宇宙現象的描述,散見於大小乘的經論中,小乘的經典有西晉法立及法炬譯的《大樓炭經》、後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譯的《長阿含經》卷十八、隋闍那崛多等人譯的《起世經》、隋達摩笈多譯的《起世因本經》等;小乘的論典有《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大乘的經典有唐實叉難陀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大乘的論典有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等,由這些經論使我們知道佛教對宇宙現象的重視。以下依次依據經論來分析佛典中有關數字、時間、長度的計量、三千大千世界的結構及其成、住、壞、空,並對物質世界及有情世界的成滅詳細闡述。

二、數字

為了描述大幅度的宇宙現象,佛經中定出許多大的數字,如「阿庾多」、「阿僧企」。今依《俱舍論》卷十二的記載:

「一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末陀,十末陀為阿庾多,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為那庾多,十那庾多為大那庾多,(中略)……十跋邏攙為大跋邏攙,十大跋邏攙為阿僧企耶。」(註一)

依此說法,「洛叉」為10,000=1.0E5,「俱胝」為1.0 E 7,「阿庾多」為1.0 E 9,「那庾多」為1.0 E 11,「阿僧企耶」(或略為「阿僧企」,意譯為「無數」)為1.0 E 51。這些大的數字常用來記述長的時間、距離等。只是在大小乘的不同經論中,所記敘的數值大小常有不同,一方面可能是佛經經過長期背誦下傳而有所出入,一方面可能是釋尊因材施教,適應聽眾的根機而有不同的權說與實說。佛典中經常出現很大的數字,不外反應出佛教的眼光不是只拘限在一小範圍內,而是放眼在廣大的時空,使心胸能含攝整個宇宙。

三、時間

佛典中的短時間,用「剎那」、「一彈指頃」來敘述。今依《俱舍論》卷十二:

「對法諸師說:如壯士一疾彈指頃,六十五剎那」

「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即「須臾」)。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此晝夜有時增、有時減、有時等。三十晝夜為一月。總十二月為一年」(註二)

依此記載來推算,一須臾(一牟呼栗多)為48分鐘。一剎那為0.0 133秒。一彈指頃約為0.86秒。

佛典中的長時間則用「劫」來表達。「一大劫」由「成劫」、「住劫」、「壞劫」及「空劫」等四劫所合成,此四劫各由「二十中劫」所合成。因此「一大劫」共含有八十中劫,每「二十中劫」是由一減劫、十八中劫及一增劫所合成。所謂「一增劫」是由人壽十歲時算起,每經過百年,人壽增一歲,一直增至人壽八萬歲為止,如此一段時間,為一「增劫」,共計 7,990,000=7.99E6年;反之,則為「減劫」。十八中劫皆由一增一減所合成,故又稱「增減劫」。若將增劫及減劫各近似為八百萬年,則「二十中劫」約為三億年,「一大劫」約為十二億年。依此可以推算出佛經上的「三大阿僧企劫」約為3.6 E 60年。以上主要依小乘經論來計算,若依大乘經論(如《華嚴經》、《瑜伽師地論》)則其數值更大。目前太陽及地球

的形成年齡,科學上認為不超過二百億年,此點可相互比較。

四、長度

佛典中的長度單位常用「極微」及「踰繕那」(「由旬」)來表達。《俱舍論》卷十二的頌文說:

「極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塵,蟣蝨麥指節,後後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為弓量,五百俱盧舍,此八踰繕那。」(註三)

此頌文是說:由「極微」開始,依次以七倍來增加,則成為「微」、「金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牛毛塵」、「隙塵」、「蟣」、「蝨」、「麵麥」、「指節」的長度。三個指節合成一「指」,二十四指橫排即合成一「肘」的長度,四肘成為一「弓」,五百弓成為一「俱盧舍」,八俱盧舍為一「踰繕那」(一由旬)。此中「指節」及「指」的長度較為習知。今設一指節的長度為2.5公分,寬為三分之五公分,如此可估計出:

一極微(的長度)為0.05A(埃);

一俱盧舍為800公尺;

一踰繕那為6.4公里;

一千踰繕那為一地球半徑。

由於一個波爾半徑為0.5A,故知極微本身近乎原子的大小。

五、三界與三千大千世界

佛經中的一個小世界,由「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等三界所構成。三界內各有相關的眾生,《長阿含經》卷二十的《世記經》中記載著:

「佛告比丘:『欲界眾生有十二種。何等為十二?一者地獄,二者畜生,三者餓鬼,四者人,五者阿須倫,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色界眾生有二十二種:一者梵身天,二者梵輔天,三者梵眾天,四者大梵天,五者光天,六者少光天,七者無量光天,八者光音天,九者淨天,十者少淨天,十一者無量淨天,十二者遍淨天,十三者嚴飾天,十四者小嚴飾天,十五者無量嚴飾天,十六者嚴飾果天,十七者無想天,十八者無造天,十九者無熱天,二

十者善見天,二十一者大善見天,二十二者阿迦尼吒天。無色界眾生有四種。

何等為四?一者空智天,二者識智天,三者無所有智天,四者有想無想智天。』」(註四)

以上共標出三界的眾生有三十八種。《世記經》又記載著:

「閻浮提人身長三肘半……四天王身長半由旬,衣長一由旬,廣半由旬,衣重半兩。忉利天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廣一由旬,衣重六銖……兜率天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廣四由旬,衣重一銖半……他化自在天身長十六由旬,衣長三十二由旬,廣十六由旬,衣重半銖……」(註五)

以上顯示出愈往上層的天,其身長愈大,密度愈稀;而另一方面壽命卻愈長,《世記經》說:

「閻浮提人壽命百歲,……四天王壽天五百歲,……忉利天壽天千歲,……

焰摩天壽天二千歲,……兜率天壽天四千歲,……化自在天壽天八千歲,……

他化自在天壽天萬六千歲,……梵迦夷天壽命一劫,……光音天壽命二

劫,……遍淨天壽命三劫,……果實天壽命四劫,……無想天壽命五百

劫,……色究竟天壽命五千劫,……空處天壽命萬劫,……識處天壽命二萬一千劫,……不用處天壽命四萬二千劫,……有想無想天壽命八萬四千劫,或有減者。齊此為眾生,齊此為壽命,齊此為世界,齊此名為生、老、病、死往來所趣。……」(註六)

以上標示出「天」的壽命甚長,但仍不能超越生、老、病、死。今回過頭來,看此大地,《世記經》說:

「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其邊無際。地止於水,水深三千三十由旬,其邊無際。水止於風,風深六千四十由旬,其邊無際。』」(註七)

此處的數據,在不同經論上並不相同,但都表示此大地(地球)下方是水(大海),再下就是風(大氣)。若再把宇宙的範圍,由此世界往外看,依《世記經》的記載:

「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世界周匝成敗,眾生所居,名一佛剎。」(註八)

此處指出一個小千世界含一千個太陽系;中千世界含一百萬個太陽系;一個大千世界含十億個太陽系,如是為一佛剎。《世記經》的〈地獄品〉記述著:

「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遶其外,復有大海水周匝圍遶八千天下,復有大金剛山遶大海水。金剛山外復有第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於彼,彼有八大地獄。」(註九)

依此段經文所述,八大地獄是在太陽系的外圍二大金剛山(即「鐵圍山」)之間。「大海水」似指星際介質,「金剛山」似指不同星際介質間的不連續交界區。至於地球上的四大洲,依《世記經》的〈閻浮提洲品〉及〈世本緣品〉的記載:

「佛告比丘:『須彌山北有天下,名鬱單曰(即「北俱盧洲」)。……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于逮(即「東勝身洲」)。……須彌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即「西牛貨洲」)。……須彌山南有天下,名閻浮提(即「南贍部洲」),其土南狹北廣。……』」(註十)

「此閻浮提日中時,弗于逮日沒。拘耶尼日出,鬱單曰夜半。……閻浮提東方,弗于逮為西方。閻浮提為西方,拘耶尼為東方。拘耶尼為西方,鬱單曰為東方。鬱單曰為西方,弗于逮為東方。」(註十一)

依以上二段經文的記述,此處的須彌山代表地球自轉的軸心;地面分成東、南、西、北四個大洲,依次為弗于逮、閻浮提、俱耶尼及鬱單曰,如此可符合各洲的日出、日中、日沒及夜半。四大洲及人皆在地球上,容易用肉眼見到,而「天」則有不同。《世記經》的〈忉利天品〉記述著:

「天有十法,何等為十?一者飛去無限數,二者飛來無限數,三者去無礙,四者來無礙,五者天身無有皮膚、骨體、筋脈、血肉,六者身無不淨大小便利,七者身無疲極,八者天女不產,九者天目不眴,十者身隨意色,好青則

青,好黃則黃,赤白眾色隨意而現。」(註十二)

故知佛經中的諸天,並不是像人類的肉身易於見到。至於他方的佛土,《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有如下的記述: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世界海有種種差別形相,所謂或圓或方,或非方圓,無量差別。或如水漩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樹形,或如華形,或如宮殿形,或如眾生形,或如佛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這表示在大乘佛法中,有千差萬別的宇宙形式,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三千大千世界」。今日的天文學,已明顯知道太陽系中的天體有盤狀的分布,由1.0E11個恆星所構成的銀河系也是旋轉的盤狀。銀河系外的「旋渦星系」也是如此。由許多星系所構成的「星系團」,則有的不再是盤狀;更大尺度的「超星系團」則旋轉不顯著。

六、世界的成壞

依《世記經》的〈三災品〉所述:

「佛告比丘:『世有三災,云何為三?一者火災,二者水災,三者風災。有三災上際,云何為三?一者光音天,二者遍淨天,三者果實天。若火災起時,至光音天,光音天為際。若水災起時,至遍淨天,遍淨天為際。若風災起時,至果實天,果實天為際。

云何為火災?火災始欲起時,此世間人皆行正法,正見不倒,修十善行。行此法時,有人得第二禪者。……此世間人聞彼說已,即修無覺無觀第二禪道,身壞命終,生光音天。是時,地獄眾生罪畢命終,來生人間;復修無覺無觀第二禪,身壞命終,生光音天。畜生、餓鬼、阿須倫、四天王……梵天眾生命終,來生人間;修無覺無觀第二禪,身壞命終,生光音天。由此因緣,地獄道盡,畜生、餓鬼、阿須倫乃至梵天皆盡。……梵天盡已,然後人盡,無有遺餘。人盡無餘已,此世敗壞,乃成為災。其後天不降雨,百穀草木自然枯死。……緣此世間有二日出,二日出已,令此世間所有小河、汱澮、渠流皆悉乾竭。……七日出已,此四天下及八萬天下諸山、大山、須彌山王皆悉洞然,……一時四天王宮、忉利天宮、焰摩天宮、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宮亦皆洞然。』

佛告比丘:『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法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註十三)

這段經文詳述火災起時,下界眾生都生往光音天,整個大地、須彌山王及梵天宮等,皆成灰燼,此時有「七日」出現,《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三說:

「有說世界將欲壞時,即一日輪分為七日,由彼勢力,世界便壞。有說即一日輪,至劫將末,成七倍熱,焚燒世界。……如是說者,諸有情類,業增上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時,業力盡故,隨於近處,有災火生,乃至梵宮,皆被焚燎。」(註十四)

此處解釋劫末「七日」的不同意義,可供參考;其推動力,則歸之於「業力」。至於世界如何再形成?此論卷一三三說:

「如是世界,壞經久時,於下空中,有微風起,二十空劫,此時已度。二十成劫,從此為初,所起微風,漸廣漸厚,時經久遠,盤結成輪,厚十六億踰繕那量,廣則無數,其體堅密。……次有雲起,雨風輪上,滴如車軸,積水成輪。如是水輪,此未凝結位,深十一億二萬踰繕那。有說廣量與風輪等。

有言狹小分百俱胝百俱胝輪,其量皆等,謂徑十二億三千四百半;圍量三倍,謂三十六億一萬三百五十踰繕那。此不傍流,由有情業力;有餘師說:由風力所摶。次於水輪,有別風起,摶擊此水,上結成金,此即金輪,厚三億二萬,水輪遂減,唯深八洛叉;有說金輪廣如水量;有師復說少廣水輪。

次有雲起,雨金輪上,滴如車軸,經於久時,積水浩然,深過八萬,猛風攢擊,寶等變生。復有異風,析令區別,謂分寶土,成諸山洲;分水甘鹹,為內、外海。初四妙寶成蘇迷盧,挺出海中,處金輪上。……此山出水八萬踰繕那,水中亦然,端嚴可愛。次以金寶成七金山,遶蘇迷盧,住金輪上,在水中量同蘇迷盧,出水相望,各半半減。次以土等成四洲,下據金輪,遶金山外,最後以鐵成輪圍山,在四洲外,如牆圍遶。……七金山間,有七內海,八功德水盈滿其中。七金山外,有鹹外海。……蘇迷盧山有四層級,……四層四面如妙高山,四寶所成,莊嚴殊妙,四層如次:堅手、持鬘、恆憍、四王天眾居止。持雙山等七金山上,亦有四王所部村邑。七山、四級、日月等天,皆是四大王眾天攝,故欲天中,此天最廣。從第四層級,復有四萬踰繕那,至蘇迷盧頂,是三十三天住處。」(註十五)

以上這一段描述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先由風(氣體)盤結成輪狀,而後收縮成液狀的水輪。其中一個說法是徑與圍量成一比三的長度比,故為盤形結構。而後水輪中間凝成金輪,此代表太陽及其赤道面所成的圓盤。再經由風(氣體)的攢擊,形成山、洲、內海及外海等。此處的「蘇迷盧」代表太陽的旋轉軸心(今不指地球軸心),「七金山」則代表七大行星,「四大洲」代表地球。「七內海」,指「太陽風」吹及的區域,「鹹外海」指星際間的介質,「輪圍山」指太陽風與星際介質交接面的不連續區域。此段文字並指出七金山及日、月等,都是屬於「天」,都是「有情」,而不是無生命的物質類!至於為何形成輪狀而不散開,文中指出是由於「有情業力」或「風力所摶」。在《世記經》的〈三災品〉中也記載著:

「云何火災還復?其後久久,有大黑雲在虛空中,至光音天,周遍降雨,滴如車輪。如是無數百千歲雨,其水漸長,高無數百千由旬,乃至光音天。時,有四大風起,持此水住。何等為四?一名住風,二名持風,三名不動,四名堅固。其後此水稍減百千由旬,無數百千萬由旬,其水四面有大風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於空中,自然堅固,變成天宮。……」(註十六)

此段經文指出以風(氣體)持住水(液體),依次形成天宮等。在《世記經》的〈世本緣品〉中又記述著:

「佛告比丘:『火災過已,此世天地還欲成時,有餘眾生福盡、行盡、命盡,於光音天命終,生空梵處,於彼生染著心,愛樂彼處,願餘眾生共生彼處。

發此念已,有餘眾生福、行、命盡,於光音天身壞命終,生空梵處。時,先生梵天即自念言:我是梵王、大梵天王,無造我者,我自然有,無所承受,於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諸義趣,富有豐饒,能造化萬物,我即是一切眾生父母。其後來諸梵復自念言:彼先梵天,即是梵王、大梵天王,彼自然有,無造彼者,……能造萬物,是眾生父母,我從彼有。……

或有是時,此世還成世間,眾生多有生光音天者。……其後此世還欲變時,有餘眾生福盡、行盡、命盡,從光音天命終,來生此間。皆悉化生,歡喜為食,身光自照,神足飛空,安樂無礙,久住此間。爾時,無有男女、尊卑、上下。……是時,此地有自然地味出,凝停於地,猶如ML;醍醐。……其後眾生以手試嘗,知為何味。初嘗覺好,遂生味著,如是展轉嘗之不已。……

此眾生身體粗澀,光明轉滅,無復神足,不能飛行。……』」(註十七)

「佛告比丘:『劫初眾生,食地味已,久住於世,其食多者顏色粗悴,其食少者顏色光潤,然後乃知眾生顏色形貌優劣,互相是非。……其後復有自然粳米,……其後眾生便共取粳米食之,其身粗醜,有男女形,互相瞻視,遂生欲想。……其後眾生淫逸轉增,遂成夫妻。有餘眾生,壽行福盡,從光音天命終,來生此間,在母胎中,因此世間有處胎名。……時眾生競積餘糧故,是時粳米便生糠糊,收已不生,有枯稈現。……即共分田,以異疆畔,計有彼我。其後遂自藏己米,盜他田穀。……我等今者寧可立一平等主,善護人民,賞善罰惡。……』」(註十八)

以上一方面說明大梵天王何以自認為是「造化萬物者」,一方面說明人間如何由「化生」演變至「胎生」,以及「部落主」的產生。可知佛教的宇宙觀中,除了「物質世界」的變化外,時時強調與「有情世界」的關連,也就是說:眾生與環境是息息相關的一體,不可孤立。

七、時間的相對

三界眾生的壽命,長短不同外,相互間的時間間距也不相同。《俱舍論》卷十一說:

「要先建立天上晝夜,方可計算天壽短長。天上云何建立晝夜?人五十歲為六天中最在下天一晝一夜。……上五欲天,漸俱增倍,謂人百歲為第二天一晝夜。……夜摩等四,隨次如人二、四、八百、千六百歲為一晝夜。……持雙以上,日月並無,彼天云何建立晝夜及光明事依何得成?依花開合,建立晝夜;……又依諸鳥,鳴靜差別,或依天眾寤寐不同;依自身光明,成外光明事。……」(註十九)

此中指出「六欲天」中的最下天(指四大王眾天),其一晝夜為人間五十年,其他諸天一併列之如下:

四大王眾天一日:人間五十年。

三十三天(忉利天)一日:人間一百年。

夜摩天(焰摩天)一日:人間二百年。

睹史多天(兜率天)一日:人間四百年。

樂變化天(化自在天)一日:人間八百年。

他化自在天一日:人間一千六百年。

玄奘所譯的《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中,則記述著:

「佛言:『善男子!我此索訶世界釋迦牟尼佛土一劫,於極樂世界無量光佛土為一晝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固歡喜佛土為一晝夜。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輪音世界極妙圓滿紅蓮敷身佛土為一晝夜。……』」

依上列經論,可看出「人天之間」與「佛國之間」都有時間的相對性質。但要注意的是:這些時間長短的差異,不是來自「物質世界」間的相對速度,而是來自「心理」的相對變化而形成(例如禪定者入定時,其時間會變慢)。(註二十)

八、業力與宇宙的緣起性空

由前述的宇宙生滅,可看出其推動力量,來自「業力」。《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說:

「諸國土海種種別,種種莊嚴種種住,殊形共美遍十方,汝等咸應共觀察;

其狀或圓或有方,或復三維及八隅,摩尼輪狀蓮華等,一切皆由業令異。」

此中明顯指出各世界的變化不同,皆來自「業力」。然而「業力」為何?《俱舍論》卷十三說:

「世別由業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

其解釋為:

「此所由業,其體是何?謂心所思及思所作。故契經說:『有二種業,一者思業,二思已業。思已業者,謂思所作。如是二業,分別為三,謂即有情身、語、意業。……然心所思即是意業。思所作業,分為身、語二業。……身、語二業,俱表、無表性。』」(註二十一)

此處指出「業」有二種,一種是「思業」,為「心所思」的一種力量,屬精

神造作力。另一種是「思已業」,為「思所作的業」,此又分成身業與語業二種,各有表業及無表業二類。「說一切有部」認為「無表業」屬於「法處所攝色」,是一種物質性質的作用力(註二十二)。因此,我們可以說業力有二種,一種是屬於精神的作用力,一種是屬於物質的作用力。今日物理學所提出的四種作用力,屬於第二種。在佛教的觀點,推動宇宙的生滅,來自精神與物質的二種作用力,並且傾向於認為第一種最為重要。至於物質粒子與精神主體,則來自何處?佛典中認為色法(物質類)與心法(精神類)都是「有為法」,都是剎那剎那變化著,但皆有其產因,因此,物質與精神都有其前因,往上追溯,可至「無始」。所以,無始時,即有物質與精神所構成的宇宙,只是往後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著。在業力的作用下,物質世間(器世間)與眾生(有情世間)都不斷變化;在不同的因素條件下,呈現不同的宇宙現象,這便是一種「緣起」。然而,這些變化是否從自方客觀地存在?從小的「微塵」一直到巨大的「世界」,在了義的佛經中,否認其內裡的實在性以及自方存在的獨立性,因此在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佛陀曾開示: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若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段經文,明顯指出「微塵眾」並非實有:並不是有內裡的實在性,而是以自性空,所以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同樣,由微塵所聚集的「三千大千世界」,亦非以自性有,而是以自性空,皆非純客觀地存在著,因此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此處否定微塵及世界的實有性質,與今日近代物理所闡述的物質現象的不具有「確定性」,可說是同一旨趣。佛教更提及心理現象也是以自性空,《心經》記述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中的「受」、「想」、「識」,以及「行」中所包含的「心相應行」都是屬於心理現象,這些心理現象皆以自性空,皆非從自方客觀地存在。《金剛經》也記述著: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這也表示心不是「以自性有」,故說「心為非心」;而在世俗上,由因緣聚合而有「心」的存在,所以說「是名為心」。所以佛教的觀點,除了認為「微塵」、「世界」不實在之外,「心」也同樣不實在;另一方面,雖無內裡的實在性,但並不妨礙「微塵」、「世界」、「心」的「緣起有」這一面。《華嚴經》所述的種種世界海,《長阿含經》所述情器世界的成、住、壞、空,這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聚合下的「緣起有」。

所以,整個宇宙的變化,其基本原理不外是「以自性空」及「緣起有」而已。此二原理,簡稱為「性空」及「緣起」,便是整個佛法的二大基柱。

九、世界的有邊無邊與「四記問」

在佛經中,常有沙門或婆羅門主張世界「有邊」或「無邊」等,例如《長阿含經》卷十四的《梵動經》中記載著:

「或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觀世間,起邊想,彼 作是說:『此世間有邊,是實餘虛』。……或有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 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觀世間,起無邊想,彼作是言:『世間無邊,此實 餘虛』。……或有沙門、婆羅門,以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觀世 間,謂上方有邊,四方無邊,彼作是言:『世間有邊無邊,此實餘虛』。…… 或有沙門、婆羅門,有捷疾相智,善於觀察,彼以捷疾觀察智,以己智辯 言:『我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實餘虛』。……盡入四見中,齊是不過。 唯佛能知此見處,如是持、如是執,亦知報應。如來所知又復過是,雖知 不著,已不著則得寂滅,知受集、滅、味、過、出要,以平等觀無餘解脫, 故名如來。」(註二十三)

此處指出佛陀對世界的「有邊」、「無邊」、「又有邊又無邊」及「非有邊非無邊」的四種見解都不贊同,因為他們所看到的只是局部的偏見。在《長阿含經》卷十九《世記經》中,佛陀先提出沙門、婆羅門的「有邊、無邊」、「常、無常」等的錯誤見解後,接著以「瞎子摸象」來形容這些人對真理的偏執:

「其諸盲子,得象鼻者,言象如曲轅;得象牙者,言象如杵;得象耳者,言 象如箕;得象頭者,言象如鼎;得象背者,言象如丘阜;得象腹者,言象 如壁;……各各共諍,互相是非。此言如是,彼言不爾,云云不已,遂至

鬥諍。」(註二十四)

由上述引述可知,佛陀對世界透徹了解而不執著,所以能解脫自在。如果沙門、婆羅門以偏執的見解來質問佛陀:「世界是有邊?無邊?」佛陀便以沈默捨置之。《俱舍論》卷十九引用大眾部的契經來說明「四記問」:

「苾芻當知問記有四。何等為四?謂或有問,應一向說,乃至有問,但應捨 置。云何有問,應一向記?謂問:『諸行皆無常耶?』此問名為:應一向 記。

云何有問,應分別記?謂若有問:『諸有故思造作業已,為受何果?』此 問名為:應分別記。

云何有問,應反詰記?謂若有問:『士夫想與我,為一為異耶?』應反詰 言:『汝依何我,作如是言?』若言:『依麤我。』應記:『與想異。』此 問名為:應反詰記。

云何有問,但應捨置?謂若有問:『世為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 無常?世為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如來死後為 有?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為命者即身?為命者異身?』此問 名為:但應捨置。」(註二十五)

以上所舉出的「應一向記」、「應分別記」、「應反詰記」及「應捨置記」合稱「四記問」(註二十六),將問者的問題區分為四種,而給予不同的答覆。其中第四種,就是捨置不答。佛陀對沙門、婆羅門不回答世界的有邊無邊,是因為他們所執的「世界」並不正確,猶如問:「石女兒是白色或是黑色?」應予捨置。此處佛陀的沈默,並不代表佛陀對真正的世界有所不知,也不是表示佛陀只注重實踐而不談宇宙。由佛經上處處提及三千大千世界及其成、住、壞、空,可看出佛陀重視眾生所居住的宇宙,認為「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物質世界)是息息相關的一個「緣起」。

十、結語

以上依據經論來說明佛教的宇宙觀,並指出「緣起」與「性空」是心物種種現象的基本原則;唯在細節的陳述上,大小乘的佛典有所不同,故今後在有關佛教的宇宙論的研究上,首先要進一步將不同的說法分析比較,而後與今日科學的看法相印證,同時要避免過分的牽強附會。

後記:

有關人類從「光音天」而來,與生物的演化論是否矛盾?

今探討如下:

(1)初至地球的「光音天人」,其密度甚小,無有血肉筋骨(見本文第五節),故死後不會留下骨骸,必須多食人間「地味」後,才漸形成骨骸。唯初期之骨,仍易蝕化,必須非常多代後,演化至一定的密度,才能留下來,此即今日原始人的遺骨。

(2)「光音天人」初至人間,猶如小孩,只知玩樂,因而下傳多代後,智力日減,終於退化成「原始人」。其後,為了生存,日漸演進,終成今日之人類。

(3)另一方面,地球初成時,密度甚稀的「龍」、「大翅鳥」等也至地球,同樣食了「地味」,密度漸增,終至形成恐龍等古代動物。

註釋

註一:見《佛教大藏經》44冊,851頁。

註二:同註一,849及850頁。

註三:同註一,849頁。

註四:見《佛光阿含藏》《長阿含經》2,780頁。

註五:同註四,768頁。

註六:同註四,769頁。

註七:同註四,677頁。

註八:同註四,676頁。

註九:同註四,713頁。

註十:同註四,682頁。

註十一:同註四,838頁。

註十二:同註四,766頁。

註十三:同註四,787頁。

註十四:見《佛教大藏經》44冊,55頁。

註十五:同註十四,57頁。

註十六:同註四,794頁。

註十七:同註四,825頁。

註十八:同註四,839頁。

註十九:見《佛教大藏經》44冊,847頁。

註二十:見拙作〈佛法與現代科學〉,《1990佛光山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482-498頁,佛光出版社,1992年。

註二十一:同註十九,858頁。

註二十二:見拙作《佛教教理的探討》第四章〈惑業苦的探討〉,慧炬出版社,1990年。

註二十三:同註四,542頁。

註二十四:同註四,748頁。

註二十五:見《佛教大藏經》44冊,921頁。

註二十六:見拙著《佛教因明的探討》第二章〈印度佛教因明傳承的探討〉第26頁起,慧炬出版社,1991年。

民间秘法

1、高血压:用玉米穗上的须熬水当茶喝,半月即愈。 2、气管炎:喝大豆腐水,连续喝多日;神奇般的根除;佛教释永空提供 3、关节炎:北京医生:张建明 用野线麻叶裹住关节,多用几层,3日换一次,多换几次,关节部位逐渐好转。 4、红白痢疾:上海医生:李国治 芝麻120克,绿豆120克,两药捣碎冲服,1日3-5次,即愈。 5、糖尿病:上海医生:马三林 菜葫芦一个分7份,每份加1钱白矾,每日熬1份,3个葫芦熬21天即愈,不加盐。 6、胃病:、陕西省:王瑞石 人丹12包,香附子半斤,研面分20份,每日3次,每次1包,两剂即愈。 7、食道炎、喉哑:浚县小河名医:申金太 烧过的煤球2个,放盒盆内捣碎,抓入2两白糖加水,放火上熬20分钟,早晚喝三日即愈。 9、肺炎:山西太原:梁正心 鱼腥草一把炖荷包鸡蛋食数日可愈。 11、治风湿:西安市医生:李政付 霜后丝瓜藤500-1000克,焙干研面,每日3次,1次2-3克,红糖水冲服。 12、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疼:西安医生:钟明 鸡粪六斤、鸭粪二斤,焙干放一处温热醋1斤、再装入布袋里,一榻便好,多榻几次。 13、腰疼:兰州市:杨孝忠 韭菜半斤,熬水加醋喝,不加油盐,3-5天即愈。 14、头晕头疼:陕西医师:王保魁 苍耳子半两,加红糖1两,煎水喝,7天即愈。 15、牙疼:河南名医:陈民生 石膏粉1两,麻黄半两煎水喝,两剂即愈。 16、心口疼:洛阳医生:刘广波 八角茴香烧灰,乌头二钱熬水一茶杯送下立即止痛。

17、咳嗽:洛阳医生:黄治军 桔子内倒入香油烧热吃,每日三次,每次1-2个,三日即好。 18、哮喘:山西长治:张志立 杏仁半两、蜂蜜一两,水煎服治无年哮喘。 19、满肚疼:包头市:王严明 用小米一把焙干研面和水拌吃。 20、肝炎:滑县老店医生:高治明 用猪苦胆内的水熬开喝下,一次痊愈。 21、少白头变黑发:中国医学会 (1)柏壳装枕头,枕半年自黑。 (2)何首乌三两,黑芝麻三两加红糖水煮沸分三次吃完。连吃半月后,白发逐渐变黑。 22、脸上黑痣点去掉法:洛阳:赵建林 生石灰、白碱各一半,用酒精调成糊状,点在黑痣上半天即掉。 23、牛皮癣:兰州市医生:朱军记 (1)用自己的尿洗7天即愈。 (2)用刀砍榆树流出的水连抹七天。 24、妇女不孕症:(源于广东惠阳新医大学彰肖维秘方) 当归六钱、白芍七钱、川芎三钱、红花二钱、桃仁四钱、泽兰四钱、杞子一两。穿山甲四钱,生地八钱,香附四钱,水煎服,月经干净后每天一剂,连服三剂。 25、闭经:青海名医:陈月严 益母草一两,煎药一碗加黄酒服下即愈。 1、牙齿变白:刷牙时在牙膏上加上一点小苏达,刷三次后牙齿洁白如玉,牙锈自然脱落。 2、怎么戒烟:槟榔一只,钻个小孔,再往小孔里灌入一点烟代油用水泡两天取出凉干,想吸烟时,闻一下就不吸了,谁闻都可以戒烟。 3、怎么醒酒:醋、白糖、茶叶水各100克,醉酒以后,立即喝下,可达迅速醒酒,多喝醒多更快。 4、怎么戒酒:取生杏仁二两少量味精化成水,然后浸泡二在放在酒里两滴,一同少喝,可以戒酒。 5、怎样除去口臭:每天放几片茶叶在口中嚼三遍,这样可使你口中保持清香,三天后除去口臭。 6、嗓子哑了怎么办:醋精50克,白糖50克,用凉水250克搅拌均匀后,慢慢饮用,一天即可,严重患者晚上增加两次。 7、乳腺炎怎么治:仙人掌一小块研碎加三滴香油后患处。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得世界观佛教得世界观 一、学习佛教世界观得重要性 今天得讲题,就是佛教得世界观。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得世界观就是一门普通得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得人来说,却就是相当重要得。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 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这两种观点都就是片面得,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虽然佛教就是讲空性,但并不就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得确就是佛教所宣扬得,但却并不就是佛教独一无二得特点,例如:传统儒家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就是在劝人向善。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就是因为对佛教得一知半解所造成得。为了让更多得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得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得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得结果,从表面上瞧似乎有部分冲突。一些不懂佛教教义得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得一些修 法与见解,也认定为就是不准确、不合理得。之所以有这样得瞧法,主要就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得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得争论。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得、具说服力得证据,来驳斥宗教得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得造物主,就连这 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得修法与见解,都抱持同样得观感,认为它们都就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得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得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得见解与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得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得讨论。

佛教中传说的八大菩萨

佛教中传说的八大菩萨 一、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有时又作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吉祥,据说他出生时家中出现许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中国佛教认为山西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说法道场。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有很高的地位,是众菩萨之首,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宣讲佛法。大部分文殊菩萨像是身骑狮子,以狮子勇猛、表示菩萨智慧威猛。二、普贤菩萨,梵名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通贤善的意思。是佛教中常见的一尊菩萨。他和文殊菩萨一起,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一个象征智慧(文殊),一个象征真理(普贤)。中国佛教认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说法道场。普贤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六牙白象上,普贤菩萨有延命益寿之德。三、大势至菩萨,又称得大势菩萨或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据《观无量寿经》说,此菩萨以独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因此号为大势至。四、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在佛教各种图像或造像中,观音菩萨的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也极大。观音又作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等。在佛教中,他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佛教经典讲,世间众生在碰到各种困厄灾难时,

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时他就会“观其音声”而前来解救,使受难众生即时得以脱困,所以这们菩萨的名号就称为“观世音”。经中说,观世音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如果有众生遭受水火之灾,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入大火就能够不烧、遇水淹即得浅处。如有众生因刀兵相加,或有牢狱之灾难,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观世音菩萨能给处于危难中的众生以无畏的力量,使他们不畏恐惧。他还能满足众生生儿育女的愿望,求男得男,而且是“福德智慧之男”,求女得女,还是“端正有相之女”。五、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一起,是东方琉璃光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身边的两大胁侍菩萨。他们的身份如同释迦佛身边文殊、普贤菩萨,以及阿弥陀佛身边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六、月光菩萨,和日光菩萨是一对,为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佛胁侍菩萨。七、地藏菩萨,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曾家释迦佛的嘱托,要在释迦佛灭度后、弥勒佛降诞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诸道中的众生。而且他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有情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祝愿礼拜供奉其像,就得到无量功德的救济。相传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说法道场。成为与普陀、五台、峨眉齐名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即传说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朝拜的佛教徒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八、韦驮菩萨,

我眼中的佛教

我眼中的佛教 在中国,作为一个汉族人中没有宗教信仰的普通大学生,个人而言,相对于其他宗教,我对佛教有更多一些的了解。 日常生活及习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内。相对地,中国的佛教,也不全同于印度或其他国家的佛教,正如老师在课堂上所说:佛教到了中国之后,经过近两千年的发扬光大,早已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所以中国佛教,是外来的文化,也是中国自身的文化。可是,当佛教深入中国的民间而成为普遍化的信仰之后,对于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为大众所知。大众所知的民间佛教,乃是为求现世利益而供观音菩萨,为求死后安乐而供地藏菩萨,为了消灾祈福而念药师弥陀。活著的时候,为了求财、求寿、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许愿;死了之后,即由亲属请了出家的僧尼,为之诵经超度。一般人所知的佛教,大约仅仅如此。当然,这些观念和现象,站在作为宗教信仰的功用上说,佛教并不反对,只是佛教的内容和佛教的根本精神,并不仅是如此。 从网上可以看到很专业的解释:佛教-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教徒的思维。所以,佛教的特点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 在课堂上,我对于老师讲述的相关佛教内容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佛教的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接下来,就用我粗浅的认识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眼中的佛教。 在我看来,整个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看来都表现出昌盛的一面。毕竟在中国虽然不禁止宗教信仰,但也没有大规模的对宗教进行宣传。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其他宗教,然而在这许许多多的宗教中,甚至连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都没有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范围大。 佛教起源至今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在三千年中,佛教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我们在日常中的许许多多事物均是来自于佛教文化。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平日中我们所讲到的大千世界即是来源于佛教用语,指的便是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三界六道,甚至在动画片中都对于佛教思想有所涉及,例如《霍顿与无名氏》就表露出了一沙一世界的思想。 同样从网上容易得知,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一般认为是于汉明帝(28年-75年9月5日东汉第二位皇帝)时。佛教自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当时人们对佛教极端狂热,如有人当着大众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鸟,遍体流血却颜色不变,又有僧人自以铁钩挂体,燃点千灯,一日一夜,端坐不动。在这样的狂热下,唐朝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今天,而且唐朝的僧尼还享有很多的特权,类似于佛教在中国隋唐时期的繁荣昌盛我就不再多赘述。 然而万事万物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反佛运动,其中有三次规模较大,而发起这场运动的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武字,所以就称为“三

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的宇宙觀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佛光文化事業出版,1998) 林崇安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 佛陀並不迴避宇宙這一問題,而是面對它,指出:物理世界與精神世界都是「自性空」及「緣起有」,以「業力」推動整個心物世界的變化。 摘要: 本文依據佛教的經論,探討佛陀所闡述的宇宙現象,依次分析:(1) 佛典中有關數字、時間及長度的計量。(2) 三千大千世界的結構以及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時間的相對差異。(3) 宇宙的動態變化:於成、住、壞、空中,世界與有情的生滅。此中經論的記載有許多符合現代科學的說法,只是佛教的宇宙論同時考慮物質與精神的合一 ──推動宇宙變化的是物質間以及精神間的作用力,此力統稱作「業力」。佛陀因材施教,在大乘佛法中宇宙的描述更為浩瀚,要由「緣起」與「性空」的觀點,才能掌握宇宙的真面目。最後本文討論「四記問」,以澄清佛陀對宇宙這一問題是否不予置評。 一、前言 佛教對宇宙現象的描述,散見於大小乘的經論中,小乘的經典有西晉法立及法炬譯的《大樓炭經》、後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譯的《長阿含經》卷十八、隋闍那崛多等人譯的《起世經》、隋達摩笈多譯的《起世因本經》等;小乘的論典有《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大乘的經典有唐實叉難陀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大乘的論典有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等,由這些經論使我們知道佛教對宇宙現象的重視。以下依次依據經論來分析佛典中有關數字、時間、長度的計量、三千大千世界的結構及其成、住、壞、空,並對物質世界及有情世界的成滅詳細闡述。 二、數字 為了描述大幅度的宇宙現象,佛經中定出許多大的數字,如「阿庾多」、「阿僧企」。今依《俱舍論》卷十二的記載:

什么是世界三大宗教体系

什么是世界三大宗教体系 人类存在的特殊性在于其超越性的主动。这个主动首先体现在人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自身以及其间关系的认识。人超脱物质的束缚而对知识和精神的追求构成了人类的灵性。对个人的关照形成人个体行为的动力,而对可预见到的人类最长远的利益的关照就形成了人类的神性。人类的文化却千差万别,而人类的灵性和神性是一致的。固执于某知识体系而以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就会造就特定的文化区域,当神性的光辉照耀到这片土壤的时候,这里就会繁衍出特定的宗教信仰道德和价值体系。由于科学以确定性和可重复性作为必要条件,所以科学是没有文化与宗教隔阂的。哲学的存在条件则宽松得多,其涉及的领域也就广泛得多,同时也造成了不同文化领域对同一自然的认识分歧。政治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缩写,是道德与价值体系的执行者,是人类神性的衍生物。不同宗教间的神性是相通的,所以宣扬宗教的手段只能是沟通与理解,而非征服与对抗。不同知识体系间的灵性是浑一的,所以说科学无国界,哲学家们常相见恨晚。明于神性而志者为圣,乐于灵性而超者为仙。

神性形成了人类活动的目的,灵性的衍生物--知识构建了人类意识赖以站立与行走的基础。源于自然的共性,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体现了广泛的一致性;因为自然的无穷和视角的差异,不同的宗教信仰道德体现了各自的特点,从而导致了不同宗教文化与治世策略的分别。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可以分成三个体系,同属亚伯拉罕系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起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还有中国的儒道教。 三大教系中,人们对儒道教的认识最为模糊。儒道教是中国的主体宗教,他的存在形式异于另外两个宗教体系,而他作为宗教的事实却是与其他宗教具有相同的确定性。哲学认识和人类神性这两个宗教基本元素在儒道教中十分清楚。在中国文化中,道家思想专注于哲学认识方面,而儒家思想专注于神性方面。中国的文化统治阶层在哲学方面信奉老子,而在治世方面皈依孔子。儒道教是一个独立文化圈的必然,也是客观历史事实。儒道教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尧舜时期。在春秋之前,两种思想混沌在一起,春秋之后儒道各自清晰出来。历史上二者统一在中国的统治文化中,也统一在道德与价值体系中,甚至于统一在大部份统治者与社会精英的个人思想之中。道家思想之于中国社会有两个主要的后果,一个

民间佛教故事:积大福德,改变命运

民间佛教故事:积大福德,改变命运 邱普是琼山县(旧属琼州府,即今海南岛)人,家境富裕,好善乐施。 春耕时,贫民没有谷子或秧苗播种,邱普随便他们来乞借,等到稻米成熟了,他只收回谷本,不再要利息。有人故意赖债不还,他不计较。 有一年发生饥荒,邱普捐了数百石米救济灾民和乡里,不过各地仍然有很多人饿死在道路上,邱普买下荒郊野外的地,设立义冢,并且请人收拾遗骨,埋藏安葬。 邱普生了一个儿子,单名传。娶媳妇后生了一个孙子,单名浚。邱传年轻时便不幸去世,大家都叹息和埋怨皇天无眼,辜负好心人。邱普也相当悲伤,但仍安于命运。 邱普以前告诉别人:「我小时候,遇到一位相师,他断定我富而不寿,无子无孙。后来,我又遇到占星家,他看我的八字,说我命短没有儿子,更不必谈到孙子了。他们的预言和推断都相同,我现在虽然失去儿子,幸好还有孙子,儿子虽然去世,不过我尚且健在,不是一半灵验,一半不灵验吗?或者不久之后我会死,接着孙子又死。最近有一位相士看我的骨格,说我已经脱胎换骨,与从前大不相同,我将来的福气不可计量,希望我好好努力行善。我修的福德没有报在儿子,而报在孙子。眼前我虽然受委屈,不过将来却能优游自在。我想问苍天,不过苍天很高,问了又没听到声音,所以我只好问寸心而已!」

邱浚从小聪明过人。有一天下大雨,邱浚的位子被雨淋湿了,达 官贵人的儿子正好回家,邱浚就移到他的位子。他回来后,喧吵不已。 老师说:「你们不要争吵,我出一句上联给你对,如果你对得好,我就不怪你!」 老师出了一句上联「细雨肩头湿。」 邱浚马上对说:「青云足下生。」 老师称赞邱浚的才华,引来官宦子不服,回去禀告父亲,父亲说:「邱浚真大胆,你去请他来!」 那位达官贵人看见邱浚,便勃然大怒。没想到邱浚从容地答道:「移动书桌和小孩子争论都是一桩小事,您老人家胸藏万卷书,心量 可包天,何必为这小事动气?」 当时邱浚只有八岁,竟然有胆说出这种话,使官宦听了暗中惊奇。 过了一会儿,那位官宦质问:「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对说:「焉知鱼不化为龙!」 官宦大吃一惊,以礼谢邱浚。

佛教的世界观

如果这样都得不到幸福,那又何苦呢?来源:李喬木的日志 在这里,我准备与一些未入佛门的非佛教徒分享一些佛教知识,做一次轻松愉快的文化交流。我相信佛陀的智慧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光明,佛陀的慈悲也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幸福、开心与欢喜。 一、为何宣讲佛教的世界观 首先,我们不能把佛教当作普通的宗教,更不能把佛教当作迷信来看待,本来佛教是一种文化。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它的很多观点与理念都非常科学。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能缺少这些理念,一旦没有这些理念,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会犯一系列的错误,我们的生活也将出现形形色色的痛苦与烦恼,所以此处有必要介绍一下佛教的世界观。 二、佛教的世界观 绝大多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凡夫,也即普通人。在所有普通人心中,都有着类似的三种烦恼——贪图心、嗔恨心与无明。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三毒”。 有了三毒烦恼以后,我们的心会变得失去自由、毫无自在,当烦恼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大动肝火、怒不可遏,从而伤害自己与周边的亲朋好友,甚至还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怎么样去控制、断除这些烦恼呢?佛教有很多方法,其中的一部分,来源于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有很多观点,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所能想象的范围,但总体而言,也可以归纳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比如说:因为不了解金钱、感情、婚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相或实质,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烦恼与负面的影响。若能对世界有一个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就能减少烦恼,活得也不会这么辛苦、这么累、这么没有意义。 1、二谛 佛教的世界观,首先要从二谛讲起。 什么叫做“二谛”呢?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讲中国的思想,我们都是讲儒、道、佛三家,所以佛教也是中国文化有机的组成中国。

佛教教义 世界观 方法论 伦理思想

佛教的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佛教的世界观【“空”;“无神”;“轮回”;“涅槃”;“佛性”】 1,佛教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空 在佛教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空”(一切都是运动和变化的) 空:是建立在“无常”和“无我”基础上的“无有”。【无=假≠没有】 空=假有=事物不存在永恒的状态≠没有 所以,“空”一方面说明了事物是不存在永恒状态的;另一方面说明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无神 在佛教看来:并不是神创造世界,而是世界创造了神,世界的运行并不是靠神的意志而是按照“缘起”的规律来运行。 无神≠世界上没有神=世界上有神而且神≈人。【无=假≠没有】 神是什么? 神是和人一样,是有情众生的一种,并不具有永恒主宰的意义。 因佛教相信,人的形体随时可以消亡,但人的灵魂却永存;所以,这个世界还是有鬼神的,而且鬼神也是人的灵魂存在形式。 佛是什么? 佛不是神;佛是人,是从感情和内心的扭曲中净化和解脱出来的,并获得了无上智慧的人。佛是所有获得顿悟的人的总称。 2,佛教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轮回 世界是由六道组成的,众生在六道之中不断的流转轮回。 在佛教看来:人不得不在由六道构成的世界之中不断轮回,不得解脱。 这六道分别为:三乐趣(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和三恶趣(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道:自由自在,长寿而且没有烦恼。 人道:既不长寿也不短命,既有烦恼也有幸福,不好不坏。 阿修罗道:虽长寿,但却痛苦极大。 畜生道:畜生指除人以外的动物们,因愚蠢而且没有精密思考的能力,而不能积累善业。还要忍受寒热和饥渴,并且在自然界中相互残杀。 饿鬼道:因吃东西时,喉咙有烧灼的感觉,所以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食物挨饿。但智力很强足以了解佛法。 地狱道:是六道中受苦最多的。地狱道游客分为八大寒地狱、八大热地狱、近边地域(近边

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对人类的起源和宇宙的形成是怎么描述的

佛教的宇宙观:佛教对人类的起源和宇宙的形成是怎么描述的? 2012-03-23 字体:大中小 答:有2种描述,分别在阿含经里和楞严经里,前者是随顺一般众生的根器而进行的不了义描述,后者是随顺大根器的众生而进行的了义解说。 1)阿含经里的描述:我先简单白话说一下:劫尽的时候,众生死后,都转生在了光音天,受用自在,自身有光明,也有神通。之后,有些光音天人命终,来到了我们这个世界,刚来的时候,仍然和在光音天上一样,自身有光明,也有神通,可之后,由于贪图吃喝,逐渐变得皮肤粗糙,并且不会飞行,身上的光明也消失了,天地一片黑暗(因为当时没有日月,是靠天人身上的光明照耀的)。 接着,吃的少的,样貌庄严的,就嘲笑吃的多的,样貌丑陋的,由此,世间初次产生了骄慢心与嫉妒心,于是,甘美的地肥消失了。而此时,男人和女人逐渐产生了情欲,于是便建造房屋,行非法事,淫欲产生,世间便有了胞胎。 这个时候,虽然地肥消失,可是每天却都有自然而生的粳米,大家每天定时去取,有人懒惰,就一天取好几天的,然后呆在房间里慢慢吃,于是大家争相效仿,粳米被一抢而空,不再每天生长,于是没有粳米的就去偷有粳米的,此时初次产生偷盗,失主拉着小偷去告状,小偷不承认,失主就殴打小偷,此时就初次产生了妄语和殴打。 为了防止类似偷盗事件再次产生,大家开始划分田界,并且共推了长老来维持秩序,此时,就产生私产和国王,之后,以此类推,人类社会就形成了。 原经文比较长,我就不粘贴了,您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长阿含经》里《世纪经》的《天地成品》,里边对人类的起源和宇宙的形成有详细的描述。 2)楞严经里的描述:我也先简单白话说一下:由于妄心攀缘妄境,两个交织在一起,就将我们本具的真心隐没,由此,就产生出了相分和见分,相分衍生出山河大地世界,见分衍生出我,开始分别我和你,于是,由此二者相互交织,开始产生六道轮回等种种分别境界,于是,你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这些人,就逐渐产生啦。 原经文也是很大一篇,有兴趣您可以去看看楞严经,倒是有其中有一个偈子比较精简,您可以参考一下: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新都宝光寺。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顾问团玄若法师作答)

佛教核心教义就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

佛教核心教义就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 佛教传人中国已经历了整整两千年, 已成为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不断适应中国土壤和环境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 对中国民间信仰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的教义 。一种宗教, 只有教 义被大众广泛接受, 改变了大众的思想甚至灵魂, 才能广泛传播, 影响一个地 区甚至一个国家民众的信仰。佛教传入中土后, 其教义中的普度众生与救世济民、轮回转世与天堂地狱、功德与功德转让等核心思想深深吸引了中国民众,对中国民众的信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改变了中国民众的信仰内容、信仰方式和信仰手段, 这也是佛教在中土广为传播并被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普度众生与救世济民思想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佛教主张, 诸佛所以出世, 就是为了救度所有在这个世界受苦的众生“佛”这个词的主要意思之一, 就是要普度一切众生。而“菩萨”这个词的基本意思, 也是发愿一定要普度众生。可见, 普度众生与救世济民思想是佛教教义的最重要思想。 普度众生与救世救民思想集中体现在佛教鼓吹的三佛应劫救世说。三佛应劫救世说宣称燃灯佛、释迎佛、弥勒佛履会在不同时期降临人世, 救度尘世间受苦 受难的芸芸众生。“劫”的梵文原文为“ ’ , 原意为极为久远的时 期, 后作为世界发展的一种周而复始的周期劫的思想在印度相当古老, 本来是 初民基于对春夏秋冬、花开花落等一系列周期性现象的观察而产生的对宇宙发展的一种猜测。后来这种思想被婆罗门教吸收, 发展成劫的理论, 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处于不断地创造而又不断地毁灭的过程中。婆罗门教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劫变观念一代不如一代的发展观念被佛教吸收改造, 构筑成佛教自己的劫变理论。在佛教的劫变理论中, 除了世界周期性的成灭, 除了众生寿命周期性的增减之外, 人类还要周期性地遭受各种灾变的折磨。三佛应劫救世说是指灾劫发生时, 三佛会降临人世救度众生。三佛应劫救世说对于一般贫苦大众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特别是灾害频繁、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时,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急切盼望三佛早日应劫下凡救度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比如, 一些僧侣为了抬高自己, 哗众取宠, 伪托是燃灯, 弥勒佛转世, 或自称是某某菩萨再生, 百姓信以 为真, 奉之为救世主, 顶礼膜拜, 死后则立庙祭祀, 成为佛教俗神。福建民间信 仰中的定光古佛 、扣冰辟支古佛 祟拜即属于此类型。 普度众生与救民思想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最突出地体现在民间对救世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救世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和传说故事, 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 可以说家喻户晓。传说中的观世音菩萨是一位能解脱人们现实苦难, 能满足信仰者真诚愿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良菩萨。关于观世音菩萨灵验的本事, 出于《法 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 经中记载了佛告无尽意菩萨所问关于观世音菩萨的神力和灵验。经文说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 若有无量百千万 亿众生受诸苦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 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 解脱。”“观世音菩萨在此婆婆世间 即现世界 中, 随机方便, 现各种身

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_宇恒伟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6卷第3期 2007年6月 J O U R N A LO FK A N G D I N GN A T I O N A L I T Y V o l .16N o .3 J u n .2007 T E A C H E R SC O L L E G E 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 宇恒伟 肖文杰 【摘 要】民间佛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佛教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兴起有重要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学术界对民间佛教的研究主要从民俗学和社会学方面着眼,从民间佛教的含义和特征两个方面展开,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未将民间佛教研究体系化和完整化,未将民间佛教研究置于宽广的历史背景中。 【关键词】民间;佛教;综述;体系 【中图分类号】B 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76(2007)03-0021-07 作者简介:宇恒伟,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佛教。(陕西西安,邮编:710069)肖文杰,潍坊医学院外语系讲师。(山东潍坊,邮编:261042) 佛教之所以位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普世性。在两千多年的佛教发展历程中,信众是佛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学术界研究中,普通信众从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翻开一部佛教史,高僧大德构成了整个佛教的历史,而普通信众在历史长河中根本没有自己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民间佛教陆续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笔者拟从民间佛教的研究背景、研究视角、关涉的问题三个方面,对二十年以来的民间佛教作简要综述。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民间佛教的研究背景1.研究意义 (1)民间佛教研究与民间文化的勃兴是密切相关的。“以社会群体为依据划分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的三分法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才流行起来的分析范式。这种三分法最初是在民间文化研究中形成的。”[1]的确,民间文化研究的勃兴是近十几年以来的事情,这在文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都有所展现。伴随着民间文化的研究热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佛教研 究成为学术界特别是宗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这与20世纪上半叶、中叶对民间佛教的些许关注是不同的。可以说,民间佛教的研究是民间文化在佛教等研究领域的延伸和扩展。 (2)大众文化对民间佛教研究起了推动作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有所差别,但它又与民间文化存在很多联系,民间文化的复兴和大众文化的崛起就有很大的关联。虽然民间佛教研究更贴近民众,但从历史和现实看中间阶层一直在不断地参与民间文化。现代的民间佛教研究首先是知识分子研究的对象。因此,民间佛教研究与大众文化的推动是不可分割的。 (3)民间佛教研究与西方文化向中国的传播也有密切的联系。“新史学”、“新新史学”都曾提出要重视民间文化。195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雷德斐尔德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大传统”和“小传统”两个非常有创意的概念,并用来指代都市文明和乡土文化。虽然雷德斐尔德认为,精英文化比大众文化更重要,但他提出应重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而现在史景迁的“新文化史学”更是受到史学界的高度关注。随着西方文化向中国的传播,中国学术界也将“民间”用于佛教研究,从而出现民间佛教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一、学习佛教世界观的重要性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世界观。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门普通的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传统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是因为对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为了让更多的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的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冲突。一些不懂佛教教义的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的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是不准确、不合理的。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论。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的、具说服力的证据,来驳斥宗教的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的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见解,都抱持同样的观感,认为它们都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的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的见解和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这个题目如果深入地讲,就必须要对宇宙形成理论作广泛的研究,其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浅谈而已,希望能以此提供给诸位一些思维的线索。

佛教生死轮回观的现代理解与诠释

佛教生死轮回观的现代理解与诠释 时间:2006-3-7 8:20:14 [文] 释慧开法师 在正式讨论问题之前,笔者先声明个人的基本立场与态度。笔者对于「生命不死」与「生死轮转」,均抱持着正面肯定的态度与观点,此非关个人的宗教信仰,而是基于生命哲理的思惟与人生意义的探索。事实上笔者自幼即对文史哲学与数理科学均有浓厚的兴趣与爱好,高中毕业后以第一志愿进入台大数学系就读,大学毕业后由于台大学长推荐的因缘,在私立普门高中创校之初,即应聘到校参与建校的工作,并教授数学长达十年之久,所以笔者的基本思惟模式深受数理逻辑训练的影响。在考进大学之前,笔者从未正式接触过佛教,学佛是从参加台大晨曦学社才开始,至今已逾三十一年,之间从未有过任何灵异的遭遇与经验,但是在理解上,一直认为吾人是生存在一个多重(多次元)的宇宙与开放互摄的时空结构之中。因此,笔者对「前世今生」与「三世因果」的理解,是同时从数理逻辑与宗教哲学的层面来观待与思惟,绝非单纯地站在宗教信仰的立场而抱持这些观念。本文的目的在于尝试从生命意义探索的立场,来重新检视佛教生死轮回以及三世生命观的深层意蕴,并且尝试从面对生死课题的观点,提出一些具有现代性与教育性的诠释。 壹、前言─ 生死的玄机 当吾人面对无常多变的人生,不论有无宗教信仰,在经历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富﹑贵﹑贱;穷﹑通﹑祸﹑福;恩﹑怨﹑情﹑仇﹑…」等种种际遇之时,总想厘清一条理路与脉络来解释其前因后果与究竟意义。于是乎,有神论﹑无神论﹑不可知论﹑宿命论﹑自由意志论﹑不定论﹑断灭论﹑缘起论﹑复活永生论﹑天堂地狱说﹑三世因果论﹑六道轮回说…等,种种不同的观点应运而生,互竞长短,不一而足。在诸多的观点与论说之中,究竟何者才是宇宙的真理与生命的实相?自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仁智互见。 自从人类有史以来,面对生死的玄机,就有下列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地被提出:吾人的生命是一世?还是三世?生死的历程是有限?还是无尽?生命是造物主之所创?抑或自然发生的?死后是否仍有灵性的 生命存在?或是就此一了百了?这是千古以来的疑难与谜题。针对生死的大哉问,古今中外,从来就不曾有过定论,未来也不大可能有放诸四海皆准的解答。关于死后的生命存在与否,就世间现有的理论来分析,大致不出下列三种主要的观点:断灭见、恒常观与轮回说。断灭见认为人死之后,生命即随之灰飞湮灭,不复存在,此乃唯物论所持的观点,为东、西方所有宗教所驳斥。恒常观认为吾人在生时,有一永恒不变之内在自我主体,死后则成为一永恒不变之灵性实体,亦即灵魂,此为东、西方多数宗教之立场。 轮回说则以「生死轮转」与「六道轮回」来解说有情生命的迁流与生死的奥秘,一般皆以为此一说法是本属于印度教与佛教生死观点的教义内容。其实有关生命轮回的说法,并非印度教与佛教所专有,而是通于古今中外的,举例而言,西方哲学思想中早有轮回的概念,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毕氏定理因其而命名)是轮回说的提倡与拥护者,大哲柏拉图(Plato)亦承袭其说,然不幸为后世所湮没。早期的基督宗教也未排斥轮回转世的说法,在《旧约》与《新约》圣经之中皆有轮回的文献记载,早期教会的神父也接受轮回的概念,不少圣徒更相信他们有前世与来生。然而《新约》圣经之中有关轮回的文献,却被罗马帝国第一位提倡信奉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所删除,后来又被罗马天主教会于553年召开的第二届基督教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Second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判为异端邪说而禁绝,因此在后来西方文化思想中,轮回之说几乎成为绝响。1

佛教饮食习俗对民间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12558916.html, 佛教饮食习俗对民间的影响 作者:徐成文 来源:《少林与太极》2012年第09期 据史籍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偕西域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归洛阳,自此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国。1000多年来,佛教对中国各民族饮食的习惯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 1.佛教宣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力戒杀生。由于教规的缘故,佛教徒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 在中国,除藏、蒙古及傣族的佛教徒不茹素外,其他民族的佛教徒都坚持素食。素食,民间俗称“吃斋”。“素”是洁白、粗略之义,素食就是不杂鱼肉滋味的食物。内地佛教徒为什么要坚持素食呢?这是因为我国汉族僧人信奉的是大乘佛教,他们受“菩萨戒”,许多经文中都有反对饮酒、反对吃肉、反对吃五辛(葱、蒜、韭等)的条文。佛教认为“酒为放逸之门”,“肉是断大慈之种”,饮酒吃肉将带来种种罪过(有所谓“饮酒十过”、“饮酒三十五过”、“饮酒三十六失”之说)。吃肉喝酒,“即同畜生豺狼禽兽,亦即具杀一切眷属,饮啖诸亲”,罪过可谓大矣。 从历史上看,汉族佛教徒吃素的风俗,是由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于公元205年登基后,在南 京“建初寺”志公和尚的影响下提倡的。梁武帝提倡吃素,是因为佛经提倡的“不结恶果,先种善因”、“戒杀放生”等思想,恰好与中国儒家的“仁心仁闻”的观点相契合。这里需要补充说明 的是,吃素在我国汉族地区是很早就有的一种饮食风尚,据《礼记》等古代文献记载,远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有“素食”之说。《仪礼?丧服》载:“既练……饭素食。”是说祭祀先人时要食素。《礼记?坊记》说:“七日戒三日斋。”《孟子?离娄下》说:“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这里说的“斋戒”,是古人在祭礼或有重大事件时,事先数日要沐浴、更衣、独居、素食和戒酒等,使心地纯一诚敬,称“斋戒”。素食即是其中之一。又古代风俗,居丧期间也要素食。《后汉书?申屠蟠传》说:申屠蟠9岁丧父,满孝以后还“不进酒肉十余年”,为时 人称颂。有些人(如西汉时谏议大夫王吉、东汉时被诸儒誉为“关西孔子”的杨震)则因为清廉,自己和家人都习惯于素食。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同中国固有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就形成了吃素的戒律,从而使吃素的风气大开、人数大增,素菜的质量也有相应的提高。 在寺庙之外,还有许多民间的善男信女,有因信佛而长期吃斋的,有因求佛许愿后短期吃斋的,还有的人是在拜佛或庆庙的活动中临时吃斋的。这种茹素饮食风俗的普及和流行,大大推动了蔬菜瓜果类植物的栽培,推动了烹调技术以及糖类、豆类制品和面筋制品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饮食中具有独特风味的一个菜系——素菜。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之后,散见于我国古籍中的素食的记载不少,但专门记载素食的著作,莫过于宋人陈达叟的《本心斋食谱》了。书中载有素食20种,每一种既有原料及制法,又有对每一品种的“十六字”赞。如:“玉延,山药也,炊熟片切,渍以生蜜。”对此品的赞美是:“山有灵药,录于仙方,削数片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和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着眼于不同思想主体的立场分野,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观和佛教徒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和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问题做了一个整体的概观。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佛学在理论思维方式上的相似和根本追求上的异趣是二者之间一系列交涉和冲突的原因所在。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佛学、辩证唯物论、唯心论一、前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向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一切传统的思想文化都必不可免地要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由于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它自然要对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发动批判,由此而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深入而持久的变革。对于这一历史变革,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有一个方面似乎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佛学的关系问题(1)。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使我们对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宗教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对中国佛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从整体上说,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对佛教进行批判,他们以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为主要武器,着重于揭示佛教的阶级属性、反动的社会政治作用和佛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在僧侣和居士方面,情况比较复杂。民国时期的佛教思想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既有肯定,也有批评,有人曾试图融合马克思主义和佛教思想。1949年以后,佛教界普遍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和精神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在此前提下,一些僧侣和居士们倾向于论证佛教教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为佛教争取生存地位。本文着眼于不同思想主体的立场分野,对马克思主义和20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做了一个整体的叙述,期望能由此给我们发展21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二、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观此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包括两类人,一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如瞿秋白、毛泽东等;另一类是持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佛教学者,如候外庐、任继愈、方立天、范文澜、郭鹏、严北溟等。在中共早期领导人中,陈独秀等人对佛教持严厉批判的态度,不过陈独秀对佛教的批判并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受到佛学很深的影响,他之踏上革命的道路,和佛教菩萨行思想的熏习有关,他说:“菩萨行的人生观,无常的社会观渐渐指导我一光明的路。”(2)佛教的出世主义和诸行无常的世界观,和对现有政治社会的否定或批判结合起来,促使瞿秋白走向“俄乡”寻求新的政治社会理想。不过严格的说,佛学对瞿秋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深层次的情感方式和人生态度上,在其哲学著作中很难看到佛教思想的痕迹。作为一代政治领袖的毛泽东,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佛教观,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佛教文化论、优良传统论、和社会主义协调论(3),这“三论”中尽管有一些毛泽东对佛教的特殊理解,但实际上是至今为止的官方佛教政策的指导思想。佛教文化论把佛教视为历史文化遗产,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传统论进一步概括了佛教的本质和作用。毛泽东主张“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其意义在于区分佛教的精华和糟粕,使精华部分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协调论则旨在使佛教融入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体制。毛泽东的一些具体论述很有意思,如说释迦牟尼是“从被压迫民族中产生的人”(4),“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他认为“六祖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5),高度评价六祖对主观能动性的发扬。他说:[!--empirenews.page--]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慧能敢于否定一切。有人问他:死后是否一定升天?他说不一定,都升西天,西方的人怎么办?他是唐太宗时的人,他的学说盛行于武则天时期,唐朝末年乱世,人民无所寄托,大为流行。(6)又如: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7)我们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国、把世界搞好,佛教教义就有这个思想。(8)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佛学,主要是1949年以后的事情。此处所谓马克思主义当然是三十年代以后在中国哲学界日渐占据主流地位的苏联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据此研究中国佛学,以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和任继愈的《汉唐佛教思想史论》、《中国佛教史》等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有三:第一、重视历史上的佛教和佛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用阶级分析方法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