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的基本介绍

东北二人转的基本介绍

东北二人转的基本介绍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

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研究探讨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就可能把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原有的艺术层面上升到更高级次的美学层面,即艺术哲学层面,因为美学曾被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称作是“艺术哲学”。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他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 具体而言,二人转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间性 著名二人转理论家田子馥在其所著的《二人转本体美学》一书中,将二人转称作“民间剧诗”,他指出:“东北二人转语言,是极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它扑朔迷离,五彩缤纷,用一般的方法,是不易得到全面阐释的。”“‘民间诗’不一定都是农民亲手创造的,但确是‘民间作品’,包括民歌、民谣、短诗及二人转‘唱词’,包括‘诗体故事’,在民间保存下来传播开去,它是按东北农民的理想、意愿,抒发一种情怀,创造一种意境,充满着游戏、娱乐和谐趣氛围。虽说不是严格意义的诗,却饱含着诗趣,必须当作诗去写,才能加剧诗的情味。”(《二人转本体美学》第277页) “民间剧诗”的核心是它的民间性,即王肖先生所说:“二人转的唱词,过去有的长达三百句,短的二三十句,一般都有二、三百句。今天多半在一、二百句之间。一、二百句唱词,要写景、写人、写故事,确实不易,要有技巧。艺人要求好唱词,要有实惠嗑儿、骨头话、扎心段、喜兴词、活动篇和优美句。这是艺人多年演唱的经验,从中可

以悟出一点道理。

”(《土野的美学》第39页) 二人转剧本的民间性,要求其表演艺术也要以民间性的美学特征与之相匹配。因此,二人转表演艺术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即是“草根文化”、“平民艺术”,而不是“精英文化”、“高雅艺术”,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 因此,又派生出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土野性、通俗性、浅显性等特点,皆以民间性为根,这一民间性特点,在赵本山、小沈阳等二人转表演艺术中,得到生动的展现。 二.地域性 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艺术形式,充满地域性特点,它素以“东北人、东北事、东北风、东北味儿,东北情”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著称于世。众所周知,地域文化是民族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鲁迅全集》第12卷第391页) 二人转整体的地域性美学特征,决定了其表演艺术也必须以地域性美学特征为神髓。这种地域性,不仅体现在“东北性”上,而且体现在东北三省的不同地域性上。所谓二人转的四大流派:“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即指以辽宁营口为代表的二人转以舞(浪)为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代表的以唱为主;辽宁黑山为中心的以板头瓷实为重;东路以吉林市为代表的以五彩棒为重。这种地域性美学特征,至今仍在延续发展。以“北派”二人转表演艺术为例,从徐生、吕鸿章(

论二人转艺术

学校代码编号 《大学语文》论文 (题目)(小二号黑体,居中) 学院 专业(方向)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20--年月日

中文摘要:( “摘要”之间空两格,三号黑体、 居中,单倍行距) 作为东山省最具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二人转已然成为了东北娱乐文化的代表。他十分生动地反映了东北文化、民俗,充分展现了东北民众的日常生活。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逐渐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如今的二人转却越来越趋向于商业化一些艺人为了吸引观众,为了出名,为了赚钱。情调变得愈来愈低俗,语言也越来越直白。我们的二人转应该往哪里走?…(小四号宋体,1.25倍行距) 关键词:二人转、民间文化艺术、东北地区、尴尬处境、发展方向(“关键词”顶格写,且与内容为小四号黑体)

英文摘要: ABSTRACT(为Times New Roman16号加重。行距单倍。)Dongshan province as the most unique cultural and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dance Duet has become representatives of entertainment culture in the Northeast. He is vividly reflected in Northeast culture, custom, fully demonstrated in Northeast China people's daily lives. Its own unique charms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o people's lives. Errenzhuan is now increasingly commercialized, however some of the artists in order to attract viewers to become famous, for the money. Sentiment became increasingly vulgar, languages are more and more obvious. We should dance Duet where to go?……(正文为Times New Roman14号,行距1.25倍) Key Words:Errenzhuan, folk culture and arts, in Northeast China, embarrassing situation, direction (正文为Times New Roman14号,行距1.25倍) 目录(三号黑体,行距为单倍)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Ⅱ)

“东北二人转”的所思所想

“东北二人转”的所思所想 七 月初,和两位朋友结伴,先后到长春和佳木斯看了两场慕名已久的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以说、唱、舞为表演形式,杂揉了戏曲、相声和小品等艺术门类的若干成份,风格泼辣火爆,在当今普遍沉寂的传统民间曲艺中一枝独秀。近年在东北地区盛演不衰,以至于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同时还声名远播,通过电视上的各种综艺节目而走向全国。 在东北,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每晚都有多场二人转演出,演出场所一般是大小剧场、酒吧或夜总会。锣鼓声中,先是一位男演员绕舞台快步走出一个圆场,然后站到前台,笑嘻嘻地随意和前排的老观众打着招呼,即情即景地插科打诨,言语之间便引出另一位女演员。二人转的每场演出一般由三、

四对男女演员连场表演,称作“三副架”或“四副架”。演 员大多功底扎实,有的甚至身怀绝技。但是,毋庸讳言,当今东北二人转广为人知的最大特色或者说最大卖点还是所 谓的“脏口粉词”。男女演员围绕性话题相互肆意调侃挖苦,甚至于自轻自贱,间或彼此动手动脚,其语言之腥秽,动作之露骨,令人震惊。台上火爆演出,台下观众则连声爆笑,前仰后合,舞台上下连成一气,近于白热化。 然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东北二人转又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悲怆之情。例如在长春某剧场,一位男演员简单化装后,扮作老婆婆哭坟,唱得一字一血、声声含泪,天地亦为之动容。还有一场《擦皮鞋》的段子,男女演员循环往复地唱着“擦皮鞋,擦皮鞋,大家都来擦皮鞋!”从擦鞋工的视角自 下而上地历数前来擦鞋的各色人等。使人由“鞋”的意象联想到鞋上的尘土,联想到尘世的路途和各种各样的复杂人生,令人感慨系之。 毫无疑问,今天的东北二人转早已不是当代老一辈艺术评论家王朝闻曾经形容过的所谓“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而已沦为典型的“小丑的艺术”。作为当今最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艺术体裁,它的盛行不能不是当地社会整体心态的深刻反映,而这种社会心态又缩影了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存在。 回顾历史,东北一向是中国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和商品粮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

东北二人转的民俗文化论文 一、东北二人转的起源 1、东北二人转产生的地域文化条件萨满文化是东北古老而独特的一种文化,在北方各民族中的影响根深蒂固,它是东北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的记忆。二人转是萨满文化的完美继承和延续,它的演唱形式与萨满祭祀歌舞形式几乎同出一辙,它的音乐唱腔来自萨满神歌,它的舞蹈动作来源于萨满的激素舞蹈,二人转的很多曲目也是由萨满神歌发展而来。东北人是由东北各民族先民和关内移民组成,前者自古以来大都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与豺狼为伍,形成了粗犷、彪悍、豪放、朴实的性格。后者是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向东北地区大量迁入汉人,而这些汉人大多都来自我国北方地区,本身豪放的北方汉人进入民风朴实彪悍的东北,遇到更为粗犷、豪放的东北人民,变得更加勇武、豪爽。这些人所带来的先进的汉族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而又不拘一格的东北文化。二人转正是在本土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 2、东北二人转产生的社会条件二人转成熟于在清末民初,这个时期正是中华民族最为孱弱的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火炕之中。东北山川大泽地广人稀,物资丰富,但也绝非唾手可得,不但要面对风霜雪雨、豺狼虎豹,还要面对官府的压迫和土匪的盘剥,生活的艰辛不难想象。特别是东北的流人们,他们撇家舍业、孤身漂泊,在精神上的折磨远远超过了生活中的疾苦。所以只有苦中作乐,才能期盼熬过漫长的艰苦岁月。近代中国混乱的社会秩序,是二人转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客观因素。民歌和二人转的唱词中很大一部分是借助历史故事来表现东北人民对官府压榨、封建礼教压榨的不满,但多是“悲剧喜唱”,可见东北人在这样艰难和痛苦之下,更多的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 二、东北二人转狂欢文化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东北二人转——雅俗共赏的艺术

东北二人转——雅俗共赏的艺术 [摘要]二人转是一门深受东北人喜爱并且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表演艺术。由于这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夸张与另类,二人转的存在遭遇着褒奖与贬低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的冲击。即使是在这两种对立观点冲击下,二人转依然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走出了东北乡村特色,传遍了全国,产生了一定的热度,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随着高雅艺术的普及与盛行,二人转必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在瑰丽的艺术园地中立足。 [关键词]二人转;艺术特点;低俗 1农村大炕走向城市包厢 二人转,这种诞生于东北白云黑土之间,流传于东北民间的极具民间气息的特色艺术,用它粗犷豪放的表现形式、幽默而贴近生活的唱词以及独特的令人忍俊不禁的舞蹈,滋润勤劳的东北人民已有300多年之久。东北人对于二人转有一种近乎痴迷的难舍难分的情感,在民间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由此可见二人转在东北的群众基础之深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二人转不再仅仅是东北农村间的饭后娱乐,而是翻山越岭走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渐渐成为娱乐市场上的宠儿。近一两年,二人转频繁进京,或南下巡演,不断引起轰动,在各地的演出市场也常常制造出票房奇迹。仅从这些表面的受欢迎程度看,二人转在艺术产业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二人转是否能继续保持那种独特的淳朴而贴近生活的民间气息而不变质,是否能很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呢?恐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二人转在充分照顾观众情绪的同时,是否也不容回避地存在着过度迎合部分观众的欣赏趣味而使之趋于流俗的现象?这点必须引起我们今天的二人转演员的足够重视,毕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还有着审美价值与审美趣味的前提,即便是以丑角取胜的二人转艺术也应遵循长期以来的“笨中求巧,丑中求美”的美学原则,而非一味地为丑而丑,毫无美感。繁荣背后,也连带着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东北二人转,究竟与原生态的二人转相距多远?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二人转艺术,是否还完整保存着初始的淳朴与乐观,在与城市观众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1]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俗”的艺术 并不需要多加论述,显而易见的,二人转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京剧、黄梅戏等相比,其粗鄙的特征表露无疑。二人转没有其他艺术形式的高雅与细腻,更多的是粗野、鄙陋的表现方式。从角色上来说,二人转最突出的是丑角的运用。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可能也会有丑角出现,但是最终是以丑写美的,而二人转则是赤裸裸地表现其丑感,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从内容上来说,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婉约如江南黄梅戏,幽默如川剧,诗情画意如越剧,抑扬顿挫的京剧,或是粗犷豪迈

诠释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诠释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 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 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 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 之发扬光大,令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论文关键词:二人转东北地区文化特征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 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蹦蹦儿、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在伪 满时期,即2O世纪3O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 禁演,很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到 了2O世纪5O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 广大的土地上,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水准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 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 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 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首先,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 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 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 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 据记载,直到2O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 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村串店, 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渔人的“网房子”、挖参 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

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特色—— 对发展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思考(一)

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特色——对发展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思考(一) 论文关键词]二人转地方特色艺术形式 论文摘要]二人转是深受东北人喜爱的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表演艺术,多年来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如何使这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在新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更进一步的研究。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战胜自然和同类的武器。而艺术则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不同的民族有拥有不同的文化和艺术表演形式,同样,不同的地区也会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其文化和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例如提起陕西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秦腔”,提起耳熟能详的“信天游”大家便会马上想到陕北的汉子在山间演唱的情景。这些艺术表演形式早已成为这些地区的标牌,永远印在了人们的心中。而“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招牌,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近年来更是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二人转是产生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被称为东北的“土特产”,它的音乐优美动听,演唱生动幽默,表演载歌载舞,内容明快诙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支绚丽夺目的奇葩。近年来,在现代传媒资讯的介入下,特别是以赵本山为主的电视剧《刘老根》播出以后,在沈阳又推出了“刘老根大舞台”本山师徒频频亮相,使得二人转艺术的流传更加广泛,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二人转艺术为何如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使这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更深入的研究。本人因工作原因曾在东北4年之久,对二人转艺术稍有了解,在此略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以供大家商榷。 一、二人转艺术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基本特色 二人转是东北地域文化最直接,最具体的形象代表,它直接体现了东北人民质朴爽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反映出东北人民的文化观念和美好追求。正是在东北特有的文化滋养下,二人转艺术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性格。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及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莲花落”等其他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一男一女两个“分包赶角”“进出变换”的方式演唱一个完整的喜剧故事。这种基本形式的确定,应该说是东北固有的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促就的。东北无霜期短,农事生产以一年一茬收获为主。这使得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进行娱乐活动。然而东北地区天气寒冷,所以人们一般很少进行户外活动,大多都在家庭室内进行聚会和娱乐。由于室内环境不像室外那么宽敞,所以歌舞,娱乐还是人少为好,而家庭化的基本人口构成是夫妻二人,一男一女,这也就是之所以是“二人转”而不是三人转,四人转的重要原因。既然是在家里进行表演,言谈举止也就用不着拘谨,所以二人转在形体表演和语言说口方面都比较放得开。表现起来火爆泼辣。 二人转的音乐主要取自民歌小调,同时也引用和借鉴了其他音乐成分。

东北二人转

编辑本段

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在历史上有“小秧歌”、“双玩意儿”、“双调”、“边曲子”、“蹦蹦”等称谓。二人转一名始见于1934年的《泰东日报》,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前,才统称为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 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胡胡腔”、“柳子腔”、“嗨嗨腔”、“二窝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柳青娘”、“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 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一人帮唱、众人帮唱等。二人转包括“双玩意儿”(或“双调”、“对口”)、“单出头”、“拉场戏”等表演形式。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编辑本段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东北二人转的发展与形成

东北二人转发展与形成 专业年级:音乐学09级 学生姓名:韩鲁星 班级学号:2班13号

摘要: 二人转,黑土地上盛开的艺术之花,它在农村的大舞台上异常活跃,甚至在蚕食着城市,有些农民观众真是“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农民喜欢二人转,不仅仅在于喜欢它外在的舞蹈、音乐、语言之类,以达到直觉上的快感;而是透过那载歌载舞、化入化出的精湛表演,去体味人物的命运,去理解世态炎凉的艰辛,从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或悲或喜,或恨或怨,以达到感情上的愉悦.为什么二人转能有如此的魅力?我想,除去它在剧本、音乐、表演等方面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之外,最突出的特点是二人转在表演中有着独特的交流方式,唤起了观众感情上的极大满足,使其在 整个欣赏过程中得到了丰富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二人转活跃舞蹈表演 引言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蹦蹦儿、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是在伪满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禁演,许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到了50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一:最具东北特色的文化品牌 谈到东北文化,二人转总是要放在很高的位置。东北人有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由此可见,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三百多年来,东北二人转就像一朵朴素的野花,在东北民间傲然开放。如今,二人转这一地方戏剧品种已经转出东北,“烧遍”中国大地,各路二人转艺术团体纷纷进军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的舞台。 2004年和2005年,长春和平大戏院的头牌演员和吉林省吉剧团联袂进京演出,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之后,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行的“东北二人转名家名段演唱会”、“转星进羊城”、《秋天的二人转》转进首都剧场……演员们精彩的唱腔、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力、各怀绝技的特色表演让观众领略到二人转那别具一格的热辣风情和强大的生命力。今年,赵本山和辽宁民间艺术团预计要在全国几十个城市进行百场二人转巡回演出,要把二人转这把“火” 再度烧旺。

东北二人转艺术缘起与形态

东北二人转艺术缘起与形态 关于二人转的起源,盛传在东北民间的各种说法甚多。有文字记载的二人转大约是在清雍正年间出现的,当时叫“双玩艺”,二人(当时均为男性)扮成男女,载歌载舞,手执的道具有竹板和花棍等,登台表演。二人转是由唱、说、做、舞、绝多项技艺综合而成的。构造二人转的母体基因元素颇多,成分也比较复杂,在细细捋清其究竟根源何处时,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头绪,不禁有些为难。 应该说,二人转自始至终都是根植于黑土地的文化艺术品种。其杂糅、包容、开放、兼并的特质,集中代表了本地区原住少数民族及汉族历史文化的精华,它洋溢着浓郁的东北地域风情,它饱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色彩,真正标志着具有较高综合性、较大稳定性的艺术新产品之新篇章的开启。二人转的艺术特殊性,直观地显露出它与众不同的生存状态:像戏曲,有角色人物、故事情节,却又不拘泥于戏曲的规矩方圆,它涵盖着大量的歌舞成分,还包裹着曲艺说唱跳入跳出的筋骨脉络;像歌舞,有极其重要的歌舞元素,著名的“浪三场”舞,并不亚于任何一种形式的专业舞蹈品种,却又不雷同于舞蹈完全使用肢体语汇,戏曲的塑造人物,曲艺的叙述兼代言,都无法排斥在外;像曲艺,有较为完备的一人多角的客观叙事与代言方法,却又不仅仅依赖于说唱型艺术品格的单一呈现,歌舞的豪放自如,戏曲的有头有尾,一一收编自己的囊中,化它为己,绝不客气。 一、二人转的缘起 为何独独在东北大地上产生了绝无仅有的二人转艺术?! 答案应当是肯定而又一致:即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气候环境,特殊的历史背景,特殊的人文景观,共同打造了最能代表东北大众审美取向的、野扭十足的二人转。 二人转得以产生的年代,正是清朝的各个地方戏曲剧种纷纷争先恐后地滋生,“乱弹”遍地崛起之际。在远离城市,地处偏僻,气候寒

东北二人转东北方言东北话

东北二人转东北方言东北话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二人转东北方言东北话,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由赵本山先生在2000年提出,并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基地发扬光大。有人对此表示赞赏,也有人认为其失去了田间地头二人转的乡土味道。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精品XX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在东北,有一种不耐烦,叫滚犊子; 在东北,有一种傻,叫虎了吧唧; 在东北,有一种脑残,叫山炮; 在东北,有一种可能,叫备不住; 在东北,有一种不可能,叫够呛; 在东北,有一种另类,叫隔路; 在东北,有一种脏,叫埋汰; 在东北,有一种闲侃,叫扯犊子; 在东北,有一种聊天,叫唠嗑; 在东北,有一种开始,叫原先; 在东北,有一种不着急,叫赶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