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体验模式下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新教育文档

在生态体验模式下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新教育文档
在生态体验模式下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新教育文档

在生态体验模式下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文献标识码】G47

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实效性差,是目前我国部分中学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是基础教育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在很大

程度上缩减了德育的空间和时间,德育形式单一,导致德育认知难以内化,功效被弱化。

二是德育理念和举措不适应时代要求,传统口号式的理想道德教育不仅空洞而且低效。

三是教育模式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过程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重校内,轻校外。

四是教育评价过分注重外在的行为效果,忽视行为的动机意识和生命本身的内在需要,忽视对学生的引导或缺少为学生提供辨别是非的情境和机会。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积极探索,形成了新形势下有自己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我们认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和谐统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体现。知行统一、心行合一是德育实效性的着眼点和根本点。

2005年以来,在陕西师范大学刘惊铎教授等有关学者的指

导下,我校致力于构建融合道德教育实践和课题研究为一体的生态体验德育模式。探索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生态体验德育模式旨在认真探讨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生态体验是把外求与内需有机耦合、内外交融的道德教育形态,它在保留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内核的基础上,在内外交融的形态下由体验者进行内外全息感悟, 恢复了道德的自觉性和共生性。生态体验包含自然生态体验、类生态体验和内生态体验。自然生态体验是体验者在自然环境中的

体验,它侧重于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领悟:类生态体验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内生态体验是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和领悟。如何把心灵感悟内化为思想和行动。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是二重生态体验的最咼境界。

、自然生态体验一一润物无声

我校注重研究人与环境的对应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校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发挥作用,让校园的墙壁也能说话,体现环境育人的理念。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学校西门长廊修建了文化墙,内容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涵盖爱国、修身、立志、进德、处世等内容。突出了基本道德观念的教育。学校的草坪上塑有我校原国文教员、人民艺术家、《松花江上》创作者张寒晖先生的雕像,先生的“做人不易,唯是是宗”时刻提醒着附中师生。

二、类生态体验——和谐共生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本没有任何标记,

上面原后来,通过经验在上面印上了印痕,形成了观念和知识。这些观

点体现了类生态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

1. 搭建体验平台——以师为范

教师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类生态因素。同时,生态体验教育的实施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生活的智慧,具备理解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能设计出符合学生与社会实际的多样性的体验活动,以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的生态体验并定期开展生态体验培训活动。

第一,拓展训练——磨练意志,熔炼团队

拓展训练对人的体能要求并不高,更多的则是对心理的挑战,从而使参与者从中有所启发。因此,有人形象地称它为“小游戏,大道理”。更确切地说,拓展训练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它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起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作用。在拓展训练活动中,教师们表现出来的智慧、坚强和团队精神令人鼓舞。拓展训练后,周鑫老师撰文写到:任何时候都不要吝啬你的掌声和你的赞扬,尤其是老师对于他的学生。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知识和技能只是有形的资本,意志和

精神则是无形的力量。我们需要开发出那些一直潜伏在学生身上,而他自己却从未真正了解的力量。

第二,专家培训——高位引领,触动心灵

在专家引领下,体验活动中的“遵从指令”让教师懂得宽容、融通、理解的重要;“撕纸”让教师领悟到应该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并在多样性的分享中开启智慧、丰满自己的人格;“盒子里有什么?”让大家体验到:好奇心具有方向性、动力性和双

重价值;大型亲验“红与黑”活动,使教师体验到获得游戏的胜利是快乐的,超越自我的境界是愉悦的。这些亲身体验活动,让教师们意识到,传统德育工作中空洞的说教是多么的乏力,应该为学生创设体验真、善、美的教育情境,注重在体验中关注学生的成长,建立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在生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悟到美好心灵与道德情操

的力量,加深对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理解,才能实现“明道与践行”的统

。才能更好地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们逐渐开始运用生态体验教育理论开展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第三,教育叙事——“传记”生活,分享感悟

教育叙事是一种教育生活体验的“传记”,是对教育生活的描写。在学习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校教师结合个人的教育体验,将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亲历亲为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写了出来。学校多次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教师们进行交流和分享。通过许多典型的教育叙事交流,全体教师分享了彼此在

德育工作中的小故事。这些“类生态”体验,促使教师的“内生态”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德育理念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向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性关怀的体验式德育理念转变。

增强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2009年1月社科纵横Jan,2009总第24卷第1期S OC I A L S C I E NCES RE V I E W VOL.24NO.1?道德与文化? 增强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陈绍斌3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内容摘要】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道德,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最广泛的德育实践。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强化职业良心教育的感召力,注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作力。 【关键词】公民道德 教育 实效性 重要环节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9)01-0106-03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是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道德,公民道德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部分,既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共同基础。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最广泛的德育实践。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强化职业良心教育的感召力,注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作力。 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崇高而深厚的感情,它表现为对家园故土的眷恋之情,对祖国的山河、同胞、历史与文化的热爱之意,体现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现实行为。爱国主义作为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产生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源泉。 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战胜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的经验时,在提到“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科技工作者的“四种精神”时,特别谈到了民族凝聚力的问题。他说:“这种民族凝聚力来自何处?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他又说:“必须在全国和全体社会成员中普遍、持久、深入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这种伟大的精神在人们心灵里真正扎根。”[1]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境界,是其能够自觉遵守、模范践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每个公民与国家的利益关系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每个人在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地调整,但每个人所负有的维护国家尊严、统一和声誉的义务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对自己民族的忠诚,是一个公民自强自立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崇高精神的所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爱国意识是具体的、现实的,爱国主义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公民爱国,就是要爱自己的国家,爱身处的社会,爱从事的岗位,尽职责、尽义务、守法规,自觉培养国家意识与集体观念;公民爱国,就是要珍视亲情,关注民生,互助友爱,利于他人,树立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爱国主义作为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民族素质的价值载体与精神动力,必将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公民道德教育要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采取种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一切时机,强化理想信念与基本规范教育,培育公民的道德良知,完善公民的道德素质,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引导公民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现状,客观理解西方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不断增强公民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使其自觉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爱岗敬业,建功立业,从而使爱国主义具有弘扬美德、凝聚人心的作用,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更具现实凝聚力。 二、强化职业良心教育的感召力 601 3作者简介:陈绍斌,安康学院政史系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江西省萍乡市:赖学锋 [内容摘要] 由于社会的发展,现有德育体制和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缺乏密切联系,内容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着从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德育以及引导、探讨合理的情绪处理的方法等几方面对德育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体验探索创新实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社会环境的形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面对大量信息的涌入,面对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社会,我们不得不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然而,现有德育体制和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缺乏密切联系,内容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决不能激发学生情感,也无法使学生产生认同,更无法将其内化。一旦走向社会,没有了约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就荡然无存。由此可见,只有对德育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德育实效,方可迎接时代对德育的挑战。那么德育工作怎么改革、创新呢?我们可以尝试着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一、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提高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效性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是体验教育的核心思想,即在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是学生体验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我们应积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抓住和借助一切有利时机,精心设计各种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在体验中主动成长。 如我在班上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班上的学生大多数不尊重、不孝顺父母。不论平时如何苦口婆心,仍不见效。有一次,我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准备好一个5、6斤的沙袋,同学们都猜不透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第二天,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沙袋,静候我的命令。这时,我又让同学们把沙袋绑在自己的肚子上,扮成孕妇的样子,来一次“腹系沙袋,心念母恩”体验活动,而且还要求在这一天里不论干什么事,都不能拆下沙袋。刚开始,学生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有事没事常挺着“大肚子”来回爬楼梯。可好景不长,半天下来,学生们便累得支不起腰来,这才知道这个“大肚子”不好挺。但一天的时间还没结束,没办法只好忍着。好不容易挨到下午放学,我才宣布活动结束。这时,学生们已叫苦连天,二话不说,连忙解下沙袋,一个个直喊轻松!待学生们安静下来,我便组织学生先谈谈这一天的感受,然后想一想自己的妈妈。挺着个“大肚子”一天你就受不了了,可你们的妈妈在怀着你们的时候,何止是一天,那是足足十个月呀!该有多辛苦啊?这时,教室里出奇得静。于是,我就不失时机地追问,那你们日后应该怎样来报答妈妈的这份恩情呢?一语点醒梦中人,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这个办法实在是妙,无须过多的语言,空洞地说教,通过活动就使学生体验到妈妈的辛苦,从而改变了对父母的态度,变得体贴、孝顺父母!非常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只有体验才能加深对道德观念的认知,才能形成正确的道

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项目背景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项目提出的背景 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总书记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共产党中央委 员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所有类型的学校都必须更加重视道德教育”。而且,在过去的20年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道德教育本着人的进步和人格提升 的精神。独特的价值。因此,加强对德育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德育方 法和方法,强调实效,具有深远意义。 2.中小学德育现状迫切需要改革。 目前,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很低。道德教育将道德与日常生活分开。道德教育的目标得到了无限的改善。它与道德品质和道德生活的发展 是分开的。在理解道德价值观时加强对社会,政治和经济需求的理解 是太过分了。理性价值,忽视其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道德教育 的过程中,忽视了道德学习的主体性,重新教学,重新撼动,消除了 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这忽视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从现实

生活中教育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脱节,道德理解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 在遇到复杂的道德生活时很难适应,无能为力;学生有“多重人格”, 表达为“面对面的一套,背后一套”。 3.我们学校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和深化需求。 多年来,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为基础,吸收和整合了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德育进 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旨在继承和发展。。以特色德育理论为指导, 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模式和德育管理模式。在研究中,我们努力找出道德教育的现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实验,为 改变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做出贡献。同时,通过 专家,研究教师,德育管理者和学生的互动,优化和完善学校德育环 境和效能,形成“体验德育”的理论模型和管理范式。 (2)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变现有的教育者道德教育观念。 道德教育不仅可以视为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具有相应道 德知识的学生并不一定意味着满足社会需求的相应道德行为和道德效应。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认知过程。这是一个由道德主体实践和体验的 积极过程;道德教育是教育本身的教育,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而不是灌输;道德教育不是学生生活和学生生活之外的东西。这是一个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和活动相结合的东西。因此,德育的内容应该接近学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已经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 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 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点上的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接受性相结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线。 总之,通过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形成主体性道德素质或自律素质,充分保证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研究的目标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人常说: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可见,作为一个人,这三样哪样也不能够缺,但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道德行为了。因为纵使一个人有很渊博的知识,很强壮的体魄,但如果德行败坏,那他只会 给国家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现在的社会,由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潮流的侵袭,以及电视 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青少年涉世 未深,自控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没形成,极易受到暴力、金钱等不良思想 的诱惑和侵蚀。再加上现在的孩子不比我们小时侯了,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 的掌上明珠,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在物质上都得到了充分的 满足,但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没有理想、目标,缺少责任感,自私、任性、惟我独尊,尤为突出的是在道德行为上的严重缺失,既少尊师重教的意识,也 缺少爱父母、友同学的心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 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责任重大。 再看我们现在许多家长和老师,为了孩子的前途,加大投资,倾注精力,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辅导补习班、特长班等,整天忙的不 以乐乎,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学生每天在书海中徘徊,对于学生的心理思想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或者有时候对于问题孩子,方法简单粗暴,没有去与他多沟通,循循善诱,引 导他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身边,许多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与同学和睦相处,而且有的曾经那么单 纯可爱的孩子却染上了不良的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多么令人可悲。我们 扪心自问,这难道是孩子的过错吗,不是的,是我们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坏孩子。孩子的道德行为的形成, 与他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有关系,所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家长尤 其是我们搞教育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我们教师应把德育教育 放在工作的首位,人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曾听到这样一个小故事,听后很 有感触,一个因大意误诊病人的医生,在死后被打进第一层地狱,而一个不好好搞教 育的老师却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这是为什么?因为医生医治的是人的身体,而教师 却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你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你不仅肩负着学生的知识 教育,更肩负着学生的道德教育。一个人知识能力的高低,对他的一生有一定影响, 但品德的好环,则影响他的一生。也就是我们知道的一个知识能力不足的人可以用道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4300字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4300字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已经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

最新小学“微德育”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微德育”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名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知恩图报。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友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然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的缺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6+1”的家庭环境,让小学生更感到自己是父母、长辈呵护下的“小太阳”,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事缺乏爱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待人处事冷漠、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明显落后于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计突破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国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感恩教育研究将成为全国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德育研究潮流。200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中心正式在全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研究活动”,并申请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面向全国选择一批挂牌实验学校,这意味着该课题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具有代表性。当前,在互联网上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文章和成果比较丰富,主要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许多地区、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但尚未出现成熟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理论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预计突破

中小学绿色生态德育模式的构建

中小学绿色生态德育模式的构建 《教学与管理》2010年2月2O日 中堡龟查宣堡 ◎四川宜宾学院任红亮 一 ,绿色生态德育的基本内涵 "绿色生态德育"是现在中小学德育内容创新和 改革的主流和新理念,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而提炼出来 的一种现代德育观."绿色生态德育"是融合绿色所 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的一种现代的德 育观念,它倡导和谐,人文,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社 会精神,倡导人和自然,人和动物,人和植物及一切生 命体之间的共存共荣.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时代性, 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体现德育工作的人 文思想,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者 都在极积探索多层次,多渠道的绿色德育模式,努力 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绿色环境氛围, 努力构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会一体化的生 态型德育格局. 二,在中小学校开展绿色德育的重要意义 面对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粮 食问题等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的严重威胁和危害,人 类正在深刻而严肃地反思.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共识.中小学校 作为传承文明,联系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面对 全球问题的客观要求,如何主动作出回应,培养出具 有生态理念和绿色思维的新型优秀人才,更好地推动

生态型的社会文明建设,是我国广大的中小学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人,由于以自然界的"征服 者"自居,和谐的绿色思维习惯和行为不可能成为社 会的主流.而在生态文明时代,培养理性生态人,开展绿色思维与绿色习惯教育,是对生态与人类关系认识的理性升华,也是中小学德育的新课题,该内容深入 到中小学德育课堂,将为中小学德育内容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因为,一方面,传统中小学德育重点是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来展 开的,较少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人类的思维 习惯中缺乏环保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中小学德育中,养成教育中的"自然,和谐"思想是一个薄弱环节,绿色德育更几乎为零.生 态文明时代的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和l谐发展,是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前提的发展.然而,一个f国家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其前提条l件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科学的生态环保理念和习惯,必- 须具备"一切生命平等"的理念.今天的中小学生就 I是明天社会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建设者,是经济建设l的中坚力量,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创造者. }他们是否具有绿色的,理性的生态理念与习惯,将直l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状况,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l彻实施,并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和世界的繁荣.因l此,重视中小学生的绿色生态德育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客观要求. J三,绿色生态型德育的实践探索 l近几年,我国很多中小学都在积极地,尝试性开

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

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 字号:大中小显示汉语拼音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个人幸福往往 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园的独生子女居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他们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家庭中的皇帝”和小公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了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性行为较多、行为极差的现象。《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因素,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那么,如何实施幼儿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案呢? 一、优化教育环境,注重德育教育的隐性渗透 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来决定的。为此,我们重视通过合理构建幼儿园的环境来实施幼儿德育 的内容。我们改变过去单纯的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从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心理特 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性的差异,为幼儿创设一个整洁、温馨、舒适而富有 教育意义的环境。 1?注重园内大环境的设计。我园教学楼外面的墙壁上设计了各种小动物欢聚一堂的场面,渲染了友爱和平的气氛;走廊、教室墙上,张贴着孩子们和老师设计的画,内容包罗万象:保卫祖国的解放军、我们都是好朋友、城市交通、克服困难的探险家、彬彬有礼的好宝宝,在每个活动室的主题墙壁上都布置着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名言和图片,楼梯的走廊上还悬挂着富有特色的幼儿手工饰物。环境作为一种工具,辅助着我们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 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 2?活动室的布置应体现德育内容。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巨大的。女口:“ 2008北京”、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祖国”幼儿绘 画展览等,幼儿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我们真实的、健康的情绪感染下,熟悉了可爱的家乡,熟悉了伟大的祖国,了解了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从而自然的激发起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 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我们创设了我是小小建筑师”、娃娃家”、阅览室”、 美发厅”、时装表演绣”游戏,孩子们通过阅读图书、听音乐、玩积木等活动,通过书中、故事中、游戏中的人物行为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 生活中的事情。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各种活动中去 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习 惯。我们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获得较好的发展。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1?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在每年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节前,我们向幼儿

省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省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题目:体验式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一、选题缘由 1、学校学生现状 我们学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34个教学班,1700余名学生,办学已成规模。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已成为学校受教育者的主体。他们其中一部分习惯差、毛病多。据我初步统计,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0℅左右。 他们的养成教育是当下必须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感。 2、寻找空白,填补空白 我们在课题立项之前,在网上大量查找了国内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研究的情况。通过浏览,看到钢花学校做得比较好。但我们发现,钢花学校在德育主题月活动、利用家长学校资源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特别是针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研究,更是一个空白。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研究,就是想在钢花学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养成教育内容,赋予养成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3、创品牌,出特色 提炼办学理念,打造学校品牌,是我们学校当前的战略

选择,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凝聚成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彰显其办学水平及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课题界定 为避免产生混淆,特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或亲身经历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活动,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过程。 “体验式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以及个体经历有效创设相关的情景或氛围,让少年儿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内化体验形成个人的道德认知,并逐步积淀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不教而教”的自律习惯并伴随终生。 三、研究意义 1、是创新德育工作的需要 当前一些教育者的德育教育方式仍然是灌输说服、限制防范、机械训练,忽略了教育对象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实践能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课题方案及对策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执笔人:亮王建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条件 1、背景 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加强德育就必须改进德育。对于我们的德育成果,目前社会各界包括我们自己,还是不很满意。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都使得我们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的确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目前社会整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明一点,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在校期间可能很好,但进入社会后还很难抵御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或者说抵御能力还不是很强,这是学校教育值得反思的问题。反思到最后,大概就归结到一个问题上,就是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目前,德育工作中形式主义普遍存在,即德育片面注重和追求德育工作的表面形式,而不按德育的客观规律办事,不顾及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不注意德育实际效果。如:德育目标脱离实际,面面俱到不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德育方法空洞说教,不顾及教育对象实际;德育活动包办代替,无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些都影响着德育的实际效果。 2、条件 (1)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理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多学科整合的视角寻求道德教育研究之合理的方法论为基础的德育理论,是当代德育

教育理论取得又一个伟大成果,将会为将来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具有丰富的经验作基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德育为首和德育就是质量的观念,探索德育合力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市德育示学校”、“省先进家长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具有良好科研环境。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又是一所新的农村实验小学,有较好的文化积淀和科研环境。“十五”期间,学校成功完成市级立项的心理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题的核心概念 德育的概念表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的实效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实际成效与结果,它是学校德育管理的灵魂。实效性是相对于“形式”和“低效率”而言,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实实在在的教育容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于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模式的探索研究的实验报告

关于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模式的探 索研究的实验报告 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第三教育署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模式研究》是我署市级立项的研究项目,2006年1月开始启动,经过一年半的实验研究,现已基本完成了实验研究方案预定的任务,初步实现了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正常发展的设想,有力地推动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新模式。 一、实验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精神状态也有了较好的改观。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来研究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浦东新区第三教育署地跨二镇二街道,包括川沙新镇、张江镇、花木街道和潍坊街道,既有经济发达的贸易区,又有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性,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对等性。如潍坊社区地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浓厚的多元文化氛围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是各种不健康的东西也会乘虚而入,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这必然会引起他们道德观念的变化,出现没有集体观念、没有奉献精神、浪费资源严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行为,价值观发生歪曲等。在农村地区,因为家长教育水平的局限、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及社区活动的制约等因素,同样也造成了青少年思想工作的诸多问题。“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两步,到了社区就退三步”。 因此,要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承担责任,互相推动、双向沟通、功能互补,建构各种类型的“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通过互动、融合,形成德育的整体合力,引导青少年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态自然环境中获得积极、健康的道德体验,逐步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发展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地道德行为习惯,这是建构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家庭,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和谐公民的需要。 二、实验研究的目标 对青少年进行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的实验活动,最终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 1.教育目标。通过此项实验,教育青少年明白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让青少年知晓事理,明辨是非;知荣辱,辨善恶;知道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不可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发展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五种做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16615052.html,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五种做法 作者:蒋从容黄云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4年第01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实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04-03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的第三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强调,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直以来,学校更多的是将德育当成一门课程来进行来传授,在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说教,忽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社会实践;过分注重共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践证明,这样的德育不符合小学生的品德养成规律,实效性差。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学校德育摆脱抽象、空洞的说教,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呢?在此,笔者谈谈个人的实践与感悟。 一、口号引领——紧跟形势扣主题,提出德育口号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学校的德育工作必然要体现师生们一定的价值追求,要具有特色,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因此,2013年我校紧跟形势,紧扣主题,向全校师生提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德育口号,并将口号具化,有计划地开展相关德育活动,倡导师生践行。学校德育口号的提出,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明确的理念指导,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发展。 二、搭建框架——结合形势,搭建学校德育体系 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要教会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道德取向,而这一问题实质就是要使 学生具备应对复杂社会生活的道德鉴别、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这要求学校建立能够应对多方面讯息的、完整而严密的道德能力培养活动体系,要搭建一个符合校情的德育框架体系。我校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口号,注重整合,在分析、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德育工作热点,搭建了学校的德育框架,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学校德育建设特色体系:

德育研究课题.

德育研究课题 一、德育研究课题的确定:结合我校特色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确定本学期学校德育研究课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各班根据学校课题,结合本年级、本班实际,确定本班子课题,写出研究方案,并在班级常规工作中落实,期末写出课题研究论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改善,身心健康发展,每一位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 (2)教师发展目标:培养一支思想文化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即关心学生又能对学生自主参与问题给予指导纠正的教师骨干队伍。 (3)学校发展目标:以德养性,阳光育人,活动育人,营造自主,诚信,和谐的环境氛围,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课题研究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为重点,处理好社会需要、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关系。学校、教师的所有行为都要为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意识服务。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国内外有关理论加以分析总结,根据学校、本班学生实际,大胆实践,借鉴理论,从事实出发进行课题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管理方法:成立以德育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每月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定期开展小型多样的课题研讨活动。定期进行论文、活动的评比。 2、研究方法:课题将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活动渗透法、实践检验法等方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行为,自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性质将其分类,概括特点。 (2)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意识培养等问题的理论和经验。 (3)经验总结法:主要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点点滴滴的体会和经验。 (4)个案研究法:追踪研究自主管理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挖掘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5)活动渗透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6)实践检验法:在实践中总结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 五、学校研究实践过程 1、营造自主管理的校园氛围。开学初,利用校会、班会、广播、橱窗、板报等形式,宣传我校特色建设: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产生初步的自主意识。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选题背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被进一步理解为学校 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生发展的要求。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德育是其灵魂,因此,将发展性教育的理念渗透于学校德育,这既是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实践的需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学校德育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积累了丰富而有益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1)在道德教育目标上,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命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很少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将这些德育目标,化作具体的、富有针对性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2)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道德标准远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他们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儿童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于分离状态。(3)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上,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包括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儿童青少年出在发,而是把他们作为被塑造的客体,造成了与学生主体核心价值的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4)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脱离社会及学生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之间极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5)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往往过于重视我说你听,我授你受的说教方式,而不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和实践磨练。(6)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黄平县新州镇第一小学王晓琴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方式方法的不当,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做表面文章,或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实效不高,因此,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势在必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新方法,拓宽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学习竞争加剧,先天不足又加上后天刺激,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问题已不容置疑地融入德育工作的范围,成为与政治并重的德育课题,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德育工作的新特点,必须高度重视心理疏导。结合德育工作实际,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途径,把德育融入在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各个环节和学生实际生活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贯彻教育部颁布的《中学生守则》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二)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四)、与各科教育活动相结合;(五)、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六)、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七)、与指导家庭教育相结合,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八)、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用高尚的师德塑造优秀的“生德”。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设过程中,我们要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上,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明是非、辨曲直,知荣辱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 对青少年的教育,如果是“学校抓得紧,家庭放得松,社区空对空”,就难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和持久的教育效果。我们知道,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内容、方法、方式以及教育主体上,都是各有特点,难以相互替代的。如果将他们协调,取长补短,就必然会产生多渠道教育影响的整体效应,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最优效果。由此可见,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形成三方面教育互促互补的效应,就能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 三、校园文化是环境育人的有效途径。 实用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每一科文化都有他自己的式样,其组织的力量有它自己的独特的安排。”优化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它的特有的象征符号向学生潜在地或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这种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绕开意识的障碍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虽滴水击石,润物无声,却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鲜明的指向性,进而造就校园群体的共同特征和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校园内,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遵循高品位的原则,使校园的物质

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人常说:一个人没有知识就是次品,身体不好就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可见,作为一个人,这三样哪样也不能够缺,但其中首当其冲的就就是道德行为了。因为纵使一个人有很渊博的知识,很强壮的体魄,但如果德行败坏,那她只会给国家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现在的社会,由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潮流的侵袭,以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青少年涉世未深,自控力差,明辨就是非的能力还没形成,极易受到暴力、金钱等不良思想的诱惑与侵蚀。再加上现在的孩子不比我们小时侯了,大部分就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她们在物质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但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没有理想、目标,缺少责任感,自私、任性、惟我独尊,尤为突出的就是在道德行为上的严重缺失,既少尊师重教的意识,也缺少爱父母、友同学的心理。青少年就是祖国的未来。她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所以,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责任重大。 再瞧我们现在许多家长与老师,为了孩子的前途,加大投资,倾注精力,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辅导补习班、特长班等,整天忙的不以乐乎,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学生每天在书海中徘徊,对于学生的心理思想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有时候对于问题孩子,方法简单粗暴,没有去与她多沟通,循循善诱,引导她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做法就是非常

不可取的。我们可以瞧到,我们的身边,许多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与同学与睦相处,而且有的曾经那么单纯可爱的孩子却染上了不良的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多么令人可悲。我们扪心自问,这难道就是孩子的过错不,不就是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就是坏孩子。孩子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她所处的环境与受到的教育有关系,所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家长尤其就是我们搞教育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我们教师应把德育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人常说,教师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曾听到这样一个小故事,听后很有感触,一个因大意误诊病人的医生,在死后被打进第一层地狱,而一个不好好搞教育的老师却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这就是为什么?因为医生医治的就是人的身体,而教师却就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您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您不仅肩负着学生的知识教育,更肩负着学生的道德教育。一个人知识能力的高低,对她的一生有一定影响,但品德的好环,则影响她的一生。也就就是我们知道的一个知识能力不足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一个道德不足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的道理。因为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即使智力水平不高,她照样可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所以,德育为先、德育为首应该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坚持的教育方向,同时我们还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与合作,不仅要强健学生体魄,更要做到文明学生精神,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那颗颗幼小的心灵,塑造一个个充满了“爱”的灵魂,让她们不仅拥有知识,还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我们应教会学生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