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体验德育理念的教学尝试

生态体验德育理念的教学尝试
生态体验德育理念的教学尝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5162682.html,

生态体验德育理念的教学尝试

作者:董家新

来源:《教育》2013年第03期

生态体验是一种新的德育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惊铎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道德体验论》中,揭示出“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并提出了“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的命题。作为一种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生态体验必须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等3个向度,去导引体验者认知和体悟生态关系的全部内涵和真谛,触发和生成体验者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近年来,在新的德育理念的影响下,笔者所在肥城市教学研究室试图运用生态体验理论,改善肥城市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在生态体验德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德育模式向情景体验式转变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应是硬性的灌输,而应是弥漫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课堂渗透着德育,教师把授业与传道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对于价值观的认同,需要一个在体验感悟基础上的内化过程,内化的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实践,方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德育知识是可以传授和灌输的,但是,一个生命个体的道德水平不是学来的,更需要情景下的体验感悟和实践的强化。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不是体现在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实践证明,情景体验下的德育比单纯的说教灌输更有实效。

比如,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是爱人的起点,担当社会责任的基础。围绕感恩主题,可以开展一系列在情景下体验的感恩教育活动。比如,“感恩父母”“让学生走近父

母”“讲一讲父母为我做了什么”“叙说最让我感动难忘的一件事”“列一列家庭收入的来源”“我最想对父母说的话”等活动,通过具体情景下的体验反思,能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艰辛,从而从内心的深处感受到应当孝敬父母。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感父母之恩做起,延伸到感教师之恩、同学之恩、他人之恩、社会之恩,进而感谢党和国家之恩,增强未来报效祖国的情感和责任。

德育渠道实现德育与心育结合

学生生命个体在具体情景下的体验与反思,不但依赖其阅历的广泛,也受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制约。心理健康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联合实施,既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支持、补充作用,又可发挥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调节和促进作用。为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建立一支专业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在肥城市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全市各中小学校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建立了一支支持证上岗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一些教师还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2018年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2018年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一、指导思想 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全时空育人意识,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素质。拓展工作思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突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把德育教育内容拓展为安全育人、知识育人、环境育人。 二、主要工作及目标 1、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通过德育研究小组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我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分阶段,有计划地将德育研究小组的学习对校内中队辅导员进行培训,更新德育理念,提高理论与业务素养。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我校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2、加强学校队室、心理咨询室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有效利用展廊、展板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育人资源,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3、搞好养成教育示范生评比工作,着重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纪律卫生教育为突破口,抓好常规管理,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加强安全纪律教育,实现校内外学校组织教育活动无安全事故发生的目标。 4、把“大手牵小手、共创新风尚”活动落到实处。 5、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礼貌和队风队伍教育,做好“六、一”儿童节表彰工作。 6、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加强法制教育,继续开展自理、自护、普法系列教育活动。 8、办好家长学校,探索家教联合教育途径。 三、具体措施

生态体验心得

我的培训心得 这次,我参加了一小的全封闭式的、高质量的、全生态体验式的“生态体验式德育”的专题培训。为期3天的培训已经结束,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我真的很不舍离开培训现场,这是我经历的最难忘的一次培训,也是我见过的运用最新颖、最活泼的形式的一次培训。生态体验式德育培训,真的是让我的心灵震撼,让我的生命感动。 专家由浅入深、精辟、精准的讲解,让我对“生态体验式德育”理论有了全新认识和深刻了解。经专家的陈述与介绍,我知道了:“生态体验式德育”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是生态体育理论与实践是20余年形成的学术品牌。它融生态和体验于一体,既是一种崭新的德育观,又是一种有魅力的教育模式。它汇聚当代一线教师们的宝贵经验,上升为本体性理念,既包含中国元素,具有名族精神血脉,又面向世界,具有原创性中国特色德育理论气质。它通过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思索、领悟情境活动存在的丰富德育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生态体验式德育针对区本、校本真问题,注重实效;是基于脑、培育脑的有效教育模式;是融通教育资源、优化生命样态;是师生健康成长与幸福人生的科研平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德育体验状态,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求感悟,在活动之余有所反思。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有了真实的感触,从而获得精神领域的一次次升华。生态体验式德育具有互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特点。 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核心理论是:“三重生态观”、“体验本体观”和“生命样态观”。姚教授温婉提出为了保证体验者能够“全息沉浸感受心灵震撼分享生命感动”,要求全体学员遵守体验活动公约: 1.尊重生命感动:全程参加,不得中途退出,不可私下分组,认真倾听他人诉说不要鼓掌,分享不要有声响; 2.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生命奉献,谢绝录像、摄影、录音,关闭手机,分享他人情感感动的保密原则,营造和谐氛围。 3.尊重自己:放下自己,全身投入;珍惜自己的生命时间诉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4.尊重自然馈赠:保持体验场的安静,不吸烟,自己使用的一次纸杯请重复使用等原则。 这次体验活动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的:营造体验场----深度体验----开放式对话----诱发生命感动------形成体验之思。在这次体验活动中,我体会到了小组形象设计是体验者的群集作品,是组内成员的智慧结晶。创作群集作品的过程,是提升个体生命力量,调适群集关系的有效载体。组际展示是组群生命向更大的类生态群落融入、并奋力提升的过程。教师(导引者)要善于营造体验场的氛围;体验场不仅可以捕捉到体验者的话语冲突,也是相互开放、相互悦纳的场所;导引者的真功夫就是理解体验者的生存感受,并从学生(体验者)的生存感受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反思教学经验,调整师生关系,诠释生命意义。 而在大型亲验活动“心灵之旅”给我的感触最深,在这活动结束后,许多老师踊跃地将自己的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位老师谈到:在现实学习中联想到了自己的学生,他们生理,心理还未完全成形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还不足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讲还是未知数,需要他们去摸索,他们就像“落后者”,在探索未来的过程中需要有人给他们引路,更需要有人关心爱护他们,而这个人就是我们教师,引领他们走过人生最初的这段路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帮扶”,更多是适度放手让他们学会自己走路。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

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体验式德育

体验式德育的实践与创新 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斯霞如是评价德育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德育方式大多是“说教式、强制式”德育,收获不大。为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努力在创新德育方式上下工夫,“体验式”德育应运而生,并在德育的具体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在我把一年来的工作向大家做一汇报。 一、我校德育的目的和指向 我校提出,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一个博爱的人,一个博学的人,一个博雅的人。为此,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学生心灵的按摩师,心田的守望者。全员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体验式德育的理念和途径 1.理念:德育体验化教学情景化知识生活化 2.途径:从生活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情感着力从体验着陆 3.德育要求:尊重孩子的人格倾听孩子的心声懂得孩子的泪水宽容孩子的弱点静待孩子的生长 为此,我们本着“大目标、小切入、求长效、出精品”的原则,有效开展体验式德育。 (一)设计开展多种活动,构建新型德育课堂 如果说各科教学中的渗透是德育的第一课堂,那么校园的文化氛

围和各种文化活动,就是德育的第二课堂。学校根据国家节假日、重大纪念日、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特点,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实践体验活动,如利用三月五日“学雷锋活动日”,大力开展义务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服务意识;利用四月五日清明节,开展清明扫墓、瞻仰烈士陵墓、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利用六月五日“环境日”,开展环境保护、创建绿色学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十月一日国庆节,开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的中国梦演讲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同时,学校还根据教育教学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如六月份,针对毕业班学生,学校大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体验活动,强化学生的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九月份开学时,针对新生开展军训活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法纪意识;另外,我校还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营造德育的氛围,如在走廊定期开展走廊文化建设、教室内黑板报评比等。2013年元旦,学校开展了“我的未来不是梦”模拟人生活动,让学生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体验了多种职业选择、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体验了父母子女的至深亲情。学校还利用与郑大毗邻的区位优势,与郑大历史学院联合,共建国学讲堂志愿服务基地,每月定期由郑大历史学院的志愿者来进行国学讲座,普及国学常识,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二)走向社会,开拓德育的第三课堂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所谓中小学德育衔接,主要是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法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之既要体现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校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一直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中小学在德育衔接方面也作出过一些大胆尝试,如组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野外拓展训练(春秋游),共同参观番禺区戒毒所,共同听文明礼仪讲座,联合举办拔河比赛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严重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功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外校就读初中,一部分留在我校就读初中。对于留下来的学生,初中部的老师通常把他们跟外面进来的初一新生混在一起,统一进行考试,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重新分班。这样我校升入初一的学生就打破了过去的“班级”界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一切又从头开始。于是,“心理适应期”被人为形成。 2.初一年级的老师虽然通过与六年级老师进行座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但毕竟所获有限,造成对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情况的掌握磨合期太长,一般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基本掌握。从而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 3.中小学德育处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商,常常“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表面看来大家都扎扎实实、热热闹闹,实际上固步自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郭校长提出,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但在具体内容和操作上,中小学也是各行其是,缺少良好习惯培养的序列规划。这对“分阶段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实施策略和整体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由于我校对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注意不够,往往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出现许多不适现象,诸如学习困难,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不适应,对学校和老师的不适应,对初中教育教学方式的

生态体验感受

“生态体验式德育”感受 延庆一小王纪凤 这次,我参加了一小的全封闭式的、高质量的、全生态体验式的“生态体验式德育”的专题培训。为期3天的培训已经结束,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我真的很不舍离开培训现场,这是我经历的最难忘的一次培训,也是我见过的运用最新颖、最活泼的形式的一次培训。生态体验式德育培训,真的是让我的心灵震撼,让我的生命感动。 一、专家由浅入深、精辟、精准的讲解,让我对“生态体验式德育”理论有了全新认识和深刻了解。经专家的陈述与介绍,我知道了:“生态体验式德育”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是生态体育理论与实践是20余年形成的学术品牌。它融生态和体验于一体,既是一种崭新的德育观,又是一种有魅力的教育模式。它汇聚当代一线教师们的宝贵经验,上升为本体性理念,既包含中国元素,具有名族精神血脉,又面向世界,具有原创性中国特色德育理论气质。它通过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思索、领悟情境活动存在的丰富德育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生态体验式德育针对区本、校本真问题,注重实效;是基于脑、培育脑的有效教育模式;是融通教育资源、优化生命样态;是师生健康成长与幸福人生的科研平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德育体验状态,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求感悟,在活动之余有所反思。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有了真实的感触,从而获得精神领域的一次次升华。生态体验式德育具有互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特点。 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核心理论是:“三重生态观”、“体验本体观”和“生命样态观”。生态体验式德育不仅能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更是班主任抓好德育工作的有效办法。 二、培训的形式很新颖,与培训内容协调一致。我们这次培训,不是像以往的培训那样很严肃的排排坐,我们参加培训的70名学员按每组8人,抽签分到8组,分组围坐在一起。培训过程中不仅仅是专家的讲解,其中还穿插了很多与“生态体验式德育”有关的亲验活动,这些亲验活动是全员参加体验的活动,在亲验活动中,组织方还适时调整灯光、播放音乐,把我们的体验场的氛围营造的很和谐、舒适,不自觉的就让我们这些体验者全身心投入到亲验活动中去。 这次体验活动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的:营造体验场----深度体验----开放式对话----诱发生命感动------形成体验之思。在这次体验活动中,我体会到了小组形象设计是体验者的群集作品,是组内成员的智慧结晶。创作群集作品的过程,是提升个体生命力量,调适群集关系的有效载体。组际展示是组群生命向更大的类生态群落融入、并奋力提升的过程。教师(导引者)要善于营造体验场的氛围;体验场不仅可以捕捉到体验者的话语冲突,也是相互开放、相互悦纳的场所;导引者的真功夫就是理解体验者的生存感受,并从学生(体验者)的生存感受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反思教学经验,调整师生关系,诠释生命意义。 这让我想到班集体建设初期,我们做班主任的也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效果真的很不错!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

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浅谈如何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如何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桃源县九溪乡中学 蔡桃初 【内容摘要】:本文从生态环境的现状出发,阐述了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如何对学 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生态道德 生态环境 生态知识 教育 一、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近年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生态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仅从生物这门学科看,从小学的《科学》到中学的《生物》,几乎每一册都有相当的篇幅介绍生态学内容,力求让学生多掌握生态知识。教给学生生态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生态教育的基本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因为仅仅掌握生态知识还远远未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生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促进生态问题的解决。而事实说明,某些生态问题仅靠生态知识是解决不了的。青蛙是庄稼的卫士,一只黑斑蛙每年能消灭15000只害虫,蛙的捕虫能力是人人皆知的。然而,社会上却有许多人为了品尝蛙肉的美味,大肆捕捉青蛙,甚至还有人将其当成了一条生财之道。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滥捕青蛙这样的生态问题,单靠掌握一定的生态知识是不够的,而必须依靠人人都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 二、如何培养生态道德 (一)什么是生态道德 所谓生态道德,就是人们在对待生态问题上,即在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人们认为自然界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存在的。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无论怎样开发利用都是合理的、合乎生态道德准则的。在这种生态道德观的影响下,人口的压力和摆脱贫困的渴求,迫使人们不顾一切地向自然界疯狂索取,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系统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调整了自己的生态道德观。 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统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德育如细雨,润物无声。课堂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德育,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與智育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任课教师应挖掘和融汇贯通,并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一、以人育人,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进行德育渗透部分学科教材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从培养跨世纪人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大纲中对政治思想教育的要求,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和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灵活生动地融合于教学过程中,

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应该说,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他们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二、以教材为载体,构建教育框架,把握契合点,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结合实际去进行创造;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的契合点,使课堂传递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地发挥。比如在物理课堂上,课本上的物理单位和定律有许多都是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有的学生会对此感到自卑,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方面的卓越贡献,比如指南针、电磁现象等等。追溯到更古老的年代,战国时期的《淮南子》一书中曾提到“磁石召铁”。1086年,北宋科学家沈括编写了《梦溪笔谈》一书,详细记载了人工指南针的制造方法,这也是磁偏角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书中出现。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提出了“原子论”、“五行说”、“元气说”等,这说明他们很早就已经探讨了自然界的物质本质。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增强自信心与优越感。但是,学生心中又有了疑问,是什么原因使中国近代物理落后于国外呢?这是由于清朝实行了闭关政策,使中国脱离了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无法与外界进行知识与学术的交流。自我封闭不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更扼杀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才导致了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现状。新一代的青少年都热血沸腾,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培养了他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主体性投入要素,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的兴起,正改变着社会形态、社会理念等方方面面,体现在谁拥有更高素质的人才,就意味着谁掌握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意味着谁就能在21世纪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对学校教育及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近几年来,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成绩是可喜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1)德育体制简单化。一是以管代导。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服从管理,遵守制度,出了校门便“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二是主客体颠倒。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对其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三是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基本上以学校包办为主,家庭和社会没有和学校形成有机的德育工作体系,尤其是社会环境没有充分净化,所以往往造成“在校教育三年,出校变坏三天”的现象屡屡发生。(2)德育内容过于传统和陈旧。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一是在确定德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提出适度的要求,缺乏可接受性,尤其是缺少一些高品位且又使人信服的权威读本;二是不能把握德育内容的基础性,不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守法和用法意识,自学遵守社会伦理规范;三是不能坚持德育内容的一贯性,学校德育工作常常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3)德育方法和途径单一和生硬。德育实施者只局限于用一种单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去要求受教育者,把对某些现成的道德规范的掌握等同于德育的全部。以“注入式”为主的教育方法和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只能是迫使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受到挫伤甚至消失。(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型人才不仅要继承传统德育内容,还要结合时代特征拓宽德育空间,深化德育内容 在现有条件下,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可以突出以下主要内容: (1)开展系列教育,推进终身全面素质教育。针对目前中学基本实行封闭管理的实际,可以进行“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治,人格自尊,精神自强”的“五自”教育,确保教学生活学习秩序正常进行;在我校

生态体验教育

生态体验教育,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田家炳基金会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校由沙丘 2005年7月,我校荣幸的被中央教科所批准成为"田家炳基金会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学校,并确定了"生态体验下"健康课堂"管理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的课题研究项目。随着对课题研究和理解的逐步深入,我们将课题研究重新定位在"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上。对于生态体验教育的认识还是来自于中央教科所刘惊铎教授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暨"体验式道德学习的研究"科研课题。我校作为课题研究基地,在课题专家的高位引领下,两年来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研究和探索,有了一些粗浅的体验和感悟,现总结出来,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生态体验教育相关理论简述 (一)"生态体验教育"的涵义 "生态体验教育"把"教育者"称为"导引者",把"受教育者"称为"体验者",导引者本人亦是体验者。它把知识学习与体验者的生命意义关联起来,从感性生命个体的生存实践出发,凸显教育的实践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达。生态体验教育主张师生双方都拥有健康人格。师生的学习与生命质量,需要在互惠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不断创生。 "生态体验教育",既注重做人的基础品格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又注意德育先进理念的引领,以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和谐存在与互动体验为进路,反思和建构中小学德育,融通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在生态体验中培养当代未成年人的健康人格。 "生态体验教育"从当代未成年人的生存状态出发,引领人的精神境界,培养健康人格和生态智慧。它以充满人文精神关怀的教育哲学为指引,着力促进体验者和导引者的互动与德性发展,恢复道德的自觉性、生成性和互惠共生性,构建有魅力的德育。把外求与内求有机耦合,探索一种内外交融、臻于美善的德育形态,促成德育从知性论到体验论的转向。 "生态体验教育"继承传统美德教育、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的合理内核,在师生、生生和亲子互动与反思性对话中,导引体验者融通和澄明现实世界的生活关系,诱发和唤醒道德体验,经历生命感动,体认美善人生,在体验者自我成功积累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理想与信念。题以德育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和师资培训等方面,以开放的姿态展开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和风格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生态体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意识、一种教育理想渗透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旨在强调道德教育要深入到学校、家庭、社区、大社会生活和自然之境中,向生活世界、自然之境和未成年人的心灵世界全面开放,引发人的生命感动,诱发人的道德体验。追求由约束性道德教育向发展性道德教育转变,由单向式道德教育向双向互动式道德教育转变,由单一道德教育向多样化和个性化道德教育模式转变,由封闭式道德教育向开放式道德教育转变。 "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环节包括:营造体验场+ 开放式对话+ 反思性表达。即通过有生命感动的体验活动和生命阅历;导引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讲述体验活动的现场感受,开启学生在三重生态下的不同感悟;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把不在现场的资源调入当场,进行反思性对话,使学生在探究和自主感悟过程中,不断进入"体验之思"的道德境界。 (二)"三重生态"的含义 所谓"三重生态"即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自然生态因子包括:水、土、气、生等环境

实施体验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体验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在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内容和方式基本上脱离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教育内容不能完全转化成受教育者自身需要的弊端。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改革道德教育的内容,改进道德教育的方法,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使之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已经成为我们全体德育工作者必须加以研究的问题。 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所以我们用体验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所谓“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道德情感体验,在体验中使道德情感内化,最终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区域乡土文化资源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空间与环境,又形象易感知,易接纳,正是实效德育的有机载体与结合点,用它来教育与影响学生,真正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内化,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我在多年的德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就如何运用本区域浓厚的乡土文化开展体验教育,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挖掘体验式德育的载体,奠定实效德育基础 其实传统学校德育会造成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太远,同时,也会使学生解决社会实际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乡土文化体验教育强调是利用好农村在学校德育中凸现的优势来开展综合实践体验活动,打造有效德育。 农村学校德育优势分析:第一,农村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大自然,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条件;第二,农村家庭是“开放型”的家庭,农村聚族而居,人与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社会生活提供了条件;第三,农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第四,农村改革先于城市,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使学生身临其境,改革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许多就在学生的周围。我们把这些优势文化资源与开展德育体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激发他们道德情感,从而内化为高尚的道德素养。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选题背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被进一步理解为学校 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生发展的要求。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德育是其灵魂,因此,将发展性教育的理念渗透于学校德育,这既是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实践的需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学校德育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积累了丰富而有益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1)在道德教育目标上,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命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很少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将这些德育目标,化作具体的、富有针对性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2)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道德标准远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他们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儿童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于分离状态。(3)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上,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包括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儿童青少年出在发,而是把他们作为被塑造的客体,造成了与学生主体核心价值的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4)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脱离社会及学生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之间极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5)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往往过于重视我说你听,我授你受的说教方式,而不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和实践磨练。(6)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教学技能、崇高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典范,营造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气氛;努力挖掘教材因素,巧妙地设计任务,结合任务,引导学生从中自我发掘德育内容,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过程,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之中,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教育界人士常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科学文化素质不合格就是次品,如果身体素质不合格就是残品,如果思想道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性。一谈到德育,很多人都以为那是政治老师的事或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事,与我们的英语课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一学科,特别是英语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简单、空泛的说教,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贯穿其内,渗透其中,巧妙结合,有的放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结合初中教材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3 This is my sister.本单元围绕“家庭成员”这一主题展开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活动。教学核心是用英语介绍家人和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人及朋友,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描述,介绍家人和了解朋友的家人,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友谊,从而更好地尊重对方,理解家人。再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11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该部分学习内容是询问和谈论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询问或谈论自己或对方的作息时间安排和活动计划,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守时习惯。 二、创设情景,自然启发。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围绕教材的主题,取其精华,精心设问,使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思想上得到熏陶。老师和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自然而然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受到了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的教育意义,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循序渐进。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在日常交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与他人沟通,为今后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 其教学核心内容是“确认物主”。在教学中可通过寻找主人的游戏和失物招领等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Have you ever pic ked up others’ things or lost anything? What will you do with these things?让学生说出解决的办法,同时通过与学生讨论问题来培养学生拾金不昧、健康向上的良好品德。 在教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时,针对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实际,如何调整学习方式的问题,在教学中围绕“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及交流各

小学各学段德育目标及内容(精选)

小学不同年级德育工作目标 一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目标: 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二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内容: 1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教育; 2开展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教育; 3开展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教育; 4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5开展“关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教育; 6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及法制安全教育;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方法: 1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 2通过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 3开展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教育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 4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 5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 四分年段德育工作实施: 由于小学生处于德育工作的基础时期,而低中高年段的学生又各具特点,因而制订了不同的德育实施。 低年级段德育总目标: 懂礼貌,尊敬老师孝敬父母长辈,团结同学;喜欢班集体,愿意为集体服务;热爱校园环境,讲究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学校纪律,听从老师的教导;勤奋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年级德育工作实施 (一)一年级学生特点: 学生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又不习惯;对学习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习惯缺乏规范性。特别信任老师。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等特点。 (二)实施: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实施内容: 一学期 教导处少先队工作: 1稳定一年级学生入学情绪,从各方面帮助家长及学生了解学校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与规定; 2适时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 3进行上课课间休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 4组建家长委员会,加强学校老师家长的沟通; 5落实常规检查工作,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工作: 1通过观察谈话家访查看学籍卡等方式全面了解新生情况; 2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进行热爱学校,爱护校园环境卫生,爱护公物的教育; 3耐心指导学生坐立走等姿势,特别训练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读写姿势要正确,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 4教育学生尊敬老师,讲礼貌; 5进行有针对性的班级活动,逐渐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 6民主竞争选举班干部。 任课教师工作: 配合班主任做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包括课堂常规作业完成学习用具摆放等的训练。 家庭和社会工作:

在生态体验模式下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新教育文档

在生态体验模式下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文献标识码】G47 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实效性差,是目前我国部分中学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是基础教育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在很大 程度上缩减了德育的空间和时间,德育形式单一,导致德育认知难以内化,功效被弱化。 二是德育理念和举措不适应时代要求,传统口号式的理想道德教育不仅空洞而且低效。 三是教育模式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过程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重校内,轻校外。 四是教育评价过分注重外在的行为效果,忽视行为的动机意识和生命本身的内在需要,忽视对学生的引导或缺少为学生提供辨别是非的情境和机会。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积极探索,形成了新形势下有自己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我们认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和谐统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体现。知行统一、心行合一是德育实效性的着眼点和根本点。 2005年以来,在陕西师范大学刘惊铎教授等有关学者的指 导下,我校致力于构建融合道德教育实践和课题研究为一体的生态体验德育模式。探索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生态体验德育模式旨在认真探讨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生态体验是把外求与内需有机耦合、内外交融的道德教育形态,它在保留生态德育和环境教育内核的基础上,在内外交融的形态下由体验者进行内外全息感悟, 恢复了道德的自觉性和共生性。生态体验包含自然生态体验、类生态体验和内生态体验。自然生态体验是体验者在自然环境中的

体验,它侧重于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领悟:类生态体验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内生态体验是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和领悟。如何把心灵感悟内化为思想和行动。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是二重生态体验的最咼境界。 、自然生态体验一一润物无声 我校注重研究人与环境的对应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校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发挥作用,让校园的墙壁也能说话,体现环境育人的理念。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学校西门长廊修建了文化墙,内容为《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涵盖爱国、修身、立志、进德、处世等内容。突出了基本道德观念的教育。学校的草坪上塑有我校原国文教员、人民艺术家、《松花江上》创作者张寒晖先生的雕像,先生的“做人不易,唯是是宗”时刻提醒着附中师生。 二、类生态体验——和谐共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