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史复习题

共和国史复习题
共和国史复习题

共和国史复习题

杨帆、曾杨伟合作编辑

一、名词解释

1.银元之战: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整顿金融打击投机资本的措施。针对当时银元投机猖獗的情况,人民政府明令禁止金、银、外币在市场流通,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在上海封闭金融投机大本营证券大楼,对银元投机分子予以严惩,同时加强私营金融机构的管理,将其置于国家银行控制之下,经过“银元之战”,基本上制止了金融外币的投机活动,很快稳定了金融市场,保障人民币占领了大陆的全部市场。

2.“一边倒”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之一,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中将其正式公诸于世。二战后,已经形成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局面,而在内战中美国实行“扶蒋反共”以及之后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因而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战略。它的实行,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外交孤立,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3.大炼钢铁:大跃进时期掀起的全民炼钢运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提出钢产量在年底达到1070万吨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央实行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办钢铁的方针,全国上下一切为炼钢“停车让路”,以“小、土、群”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开展。虽然在年底达到这一目标,但其中很多不合格,浪费了国家的大量资源,也使得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四马分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第二阶段公私合营形式下企业利润的分配原则。具体来说,企业的利润的分配,按照国家的税收、资本家的红利、职工福利、企业公积金四个部分进行,称为“四马分肥”。这种做法既照顾了资本家的利益,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5.《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工作报告。该报告系统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等十大关系,总结了建国头几年的经济建设的经验,以苏联的教训为戒,提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中共八大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做了准备。

6.双百方针: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在科学和文化领域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具体来说,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它的提出,受到当时的文艺界、学术界的热烈拥护,对于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7.“大跃进”:1958—1960年全国范围内试图在农业和工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自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开展,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特征,首先从农业生产开始,北戴河会议后,重点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它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次严重失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8.“八字”方针:“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其具体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获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虽然“八字”方

针改变了大跃进以来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等错误做法,但对于“左”的错误没有给与彻底的纠正。

9.三线建设:指从1964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尤其是工业交通部门的一次大规模结构调整。即把工业交通运输业地区分布的重点从一、二线地区(沿海、中部地区)转移到三线地区(西部以及一、二线地区的腹地),并且把产业发展重点从农业、农用工业转移到国防工业及其相关的重工业。它极大的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对改善工业布局和城市布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0.“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后,于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叛国的事件。1971年9月,林彪集团企图借毛泽东南巡之机刺杀毛泽东,发动武装政变,事情败露后,于12日晚北逃苏联,13日凌晨,飞机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坠落,机毁人亡。其余党或自杀或被捕,一场武装政变阴谋被彻底粉碎。它的发生,客观上宣告文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11.“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成为中国政府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基本国策,按照这一政策,已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

12.二月抗争: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引起了混乱,“造反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夺权”行动,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严重危害国家,1967年2月,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站出来,对文革的错误行为进行抵制,被江青等人斥责为“二月逆流”。“二月抗争”最终被压制下去,而中央文革小组则掀起进一步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的冲击和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打击迫害。

13“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时提出,其由“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等八个方面内容组成。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14.三大外交方针: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遗留的旧的外交关系以及新中国怎样发展新的外交关系的问题,因而中共中央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这些方针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15.“三反五反”: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整顿工商业的重要举措。“三反”是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是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展开的;“五反”是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是在私营工商业中展开的。这次运动的开展,不仅打击了贪污腐败的行为,纯洁了干部队伍,而且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了一次普法教育,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16.统购统销:即对农产品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是建国初期采取的一项重要的计划经济政策。最初出现于粮食分配和流通领域,1953年秋,中共中央开始对农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乡缺粮户实行计划供应,之后逐步扩大到油料、粮食、棉花、棉布等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统购统销制度体系。这项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也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17.万隆会议: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由缅甸、锡兰、印度、印尼、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会议通过了包括经济、文化合作、人权、民族自决权以及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内容的《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对会议的成功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

18.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苏、美、英、法等国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其主要议题是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由于美国的阻扰,未能就政治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但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签订《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和《印度支那停战协定》,印度支那全境停火,结束了法国在越南的殖民战争。它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而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政府处理外交关系的重要原则。由1952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时首次提出,其主要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是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20.除四害运动:大跃进时期掀起的扫除“四害”的讲卫生全民运动。“四害”指“苍蝇、蚊子、老鼠、麻雀”,麻雀平反后被臭虫取代,195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消灭四害的任务,在大跃进时期达到高潮,在各地迅速展开。扫除四害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运动中也暴露出整治方法不合理、不科学。

21.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工作会议,由于与会人员包括中央到地方的党政军、工矿干部多达七千多人,故名。它的举行对公有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但是,大会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的思想,毛泽东等党内领导人对形势的判断依然存在错误。

22四清运动: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发动的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称为“四清运动”。前期,在城镇开展“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在农村里进行“四清”(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又称“小四清”),其后期,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在这次运动中“左”倾错误表现得异常明显。

23米棉之战:建国初党和政府打击投机稳定物价的措施。“银元之战”后,投机商转向囤积粮食、棉纱和煤炭,哄抬物价、扰乱市场,党和政府经过周密计划,调集大量的米、棉和煤炭,待物价上涨最猛时,在各大城市统一抛售,连续10天,使粮食价格大幅下降。经此战役后,物价大幅度下跌,不少投机商破产。24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为: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简述题

1.简述《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制度,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其主要内容为:

①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其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

②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

总原则。

③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人民依法享有言论、出版、集会、人身等自由,男女平等,但也须履行保卫祖国、遵守法律、应征公役兵役和缴纳赋税等义务。

2.简述建国时期土改的新特点。

①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②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

③在人民政权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改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同时还特别注重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新解放区的土改是分批进行的,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这次土改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搞得最好的一次,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3.简述一国两制的内涵及意义。

(一)内涵: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中“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制并存,港澳台地区在祖国完全统一后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二)重大意义:

①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②它不仅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案,也为和平时期解决国际争端找到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世界和平尤其是地区间的和平。

③实践证明,一国两制对于和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发挥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港澳地区的成功回归及其继续繁荣发展,是对一国两制的最好说明。

4.1960年前后,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主要表现。

①农业生产急剧下降,粮食极度缺乏。

②“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农轻重比例、工业内部比例、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

③通货膨胀严重,市场供应紧张。

5.一五计划的特点。

①体现了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注意在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相应的发展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文教科学事业。

②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要统筹兼顾新建工业与原有工业、沿海地区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③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估计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可能性。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⑤正确处理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地结合起来。

6.简述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我们是在百度百科上收集了一些资料,看了一点论文,讨论了一下,但是还是没有多少把握)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也要注意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进行经济建设。

③坚持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⑤注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

⑥为适应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和发展,采取了一些灵活政策。但是,由于某些方面要求过急,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的苗头已经出现,造成市场供应紧张,在这个时期内实行了对粮、棉、油的统购统销。

7.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①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不是简单的学术论争,而是继延安整风运动之后的又一次巨大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它有力的冲击着“两个凡是”的禁区,打碎了个人崇拜和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使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僵化局面被冲破,极大地促进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水平和识别问题的能力,是建国以来一次新的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③这次大讨论为全面的认真的拨乱反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8.简述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弊端。

㈠主要特点: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所谓“大”就是指规模大。

②所谓“公”是指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④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㈡弊端:

①大大降低了共产主义在人民心中的标准,使共产主义理想庸俗化,助长了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②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助长了“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对生产瞎指挥风,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③人民公社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

9.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

①它直接打击了我国各条战线、各领域内一大批治国兴邦的优秀骨干分子。

②使党的整风运动背离了正确的方向。

③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后果在理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适应了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历

史的必然?

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适应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这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需求。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建国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也是一五计划的主要承担者,而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因此这就要求国营经济的发展和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很弱,发展困难,不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但在当时它仍是中国工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3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土改以后,农业生产虽摆脱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同时这种经济由于分散落后,不利于多种经营和兴办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与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而土改以后,许多地方建立互助合作组织,实际上已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的初步步骤。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只有苏联能援助中国,这是促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认为提出开始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一个因素。

总之,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这已经深入人心。事实上,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本来就具有起决定作用的社会主义因素,并且在不断发展和扩大,这就使原来所谈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同时成为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人口出生高涨对当时和后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

响?

○1严重影响国家积累增长。由于人口的大量增长,生产的资源大都被消费掉,致使国家积累很少,严重影响我国的扩大再生产。

○2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主要依靠先进的机器设备及高素质人才,但积累太少,使我们不能购买先进的机器,也不能进行大规模修建学校,不能增加更多的教育投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受到限制。

○3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者只是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人人都是消费者,虽然物品在一定时期内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增多,但人均占有量却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而减少。

○4增加劳动就业困难。社会所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人口的膨胀,已经造成了就业的困难,加上之前未充分就业所造成的就业人口的累积,使得劳动就业变得异常困难。

○5影响国家经济计划的实现。物质生产是有计划的,但人口生产却是无计划的,因而影响国家经济计划的实现。

3、1957年—1966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主要由哪

些?

○1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及时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地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2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是主要的,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健全和发展国家的民主生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阶级矛盾,对待敌我矛盾,要根据法律程序予以处理。对人民内部矛盾,要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而不能采用阶级斗争的形式来解决,不能把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否则必然严重地干扰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3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组织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一切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反对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又要防止无人负责的现象发生,充分发扬民主,健全民主法制,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

4、试论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文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所宣扬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根本上说是错误的。

从当时的社会条件看,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问题,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现状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搞“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这只会造成社会的动乱、破坏和倒退。

从文革造成的后果来看,它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和灾难。具体来说:

○1在政治上,文革极其严重的削弱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国家工作。大批干部被打倒、受迫害,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关长期瘫痪,民主与法治荡然无存。

○2在思想上,文革造成极大的混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观点被简单化、教条化。以前正确的理论、方针被当作“修正主义”批判,广大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教育事业受大极大损害,青年一代丧失受教育机会,历史文化遗产遭到极大破坏。

○3在经济上,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直接经济损失十分巨大,生产秩序混乱、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十年动乱,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实践证明,文革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否定文革。

5、20世纪六十年代,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960年6月,中共中央开始意识到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形势,从1961年起进入一个以调整国民经济为中心的调整时期。

(一)八字方针的提出和调整工作的初步展开

1、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此为起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转入全面调整阶段。

2、1961年调整工作的初步展开

○1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恢复农业生产。其主要措施有:a、对农村人民公社在所有制关系上明确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b、在分配上取消过去实行的部分供给制的规定,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兑现退赔政策。c、从各方面精简和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d、减轻农民负担。d、加强工业和其他各行业对农业的支持。

○2对工业进行调整,,主要措施有:a、压缩高指标、缩短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战线。b、精简职工,动员城市人口下乡。c、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各项管理条例,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克服“大跃进”以来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

○3对商业的初步调整。主要措施有:a、大力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减轻市场需求压力。b、对粮食、棉布等18种基本基本生活必需品实行平价定量供应。

c、努力增产日用工业品,以满足城乡人民日常生活的急迫需要。

d、制定颁布《商业十四条》和《手工业三十五条》以活跃城乡市场。

(二)1962年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全面调整,其主要措施:

1、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伤筋动骨”的压缩,真正实现了退够。

2、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

3、加强财政金融管理,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供应。

4、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

5、进一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加强和支援农业

(三)1962年之后三年调整的主要措施

1、大力加强影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部门,恢复和提高老企业、老基地的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

2、自力更生与适当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相结合,有重点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的新兴产业,填补缺门,提高国家整体工业水平和经济实力。

3、加强管理,调整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4、三年继续调整中还进行了某些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性试验,积累了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经验。

总之经过1961年至1965年的努力,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6、试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为什么说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一)背景

1文革结束后,遗留了一大批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问题,而之前的左倾错误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清理与纠正,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成为共和国面临的迫切任务。

2、1978年底,全国性的揭批“四人帮”运动基本结束,但华国锋仍然推行和迟迟不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出现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枷锁,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4、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基本指导思想。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的原因

1、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革”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

2、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就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怎样评价毛泽东及其毛泽东思想的?决议的起草和通过说明了什么?

(一)评价毛泽东

《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是非功过问题和历史地位。

《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对发动“文化大革命”负有主要责任,犯了严重错误。就他的一生来就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全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评价毛泽东思想

《决议》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作出了必须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晚年毛泽东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的科学论断。

《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具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理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三)[提示:此点可自由发挥]

《决议》的起草和通过说明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对待历史遗留问题,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的,同时也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中共中央在文革结束后不长的时间内就能作出这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决议,使极其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历史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这充分表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和政治上高度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 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 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3私人资本主义 4个体经济 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共同纲领》内容: 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 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 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实现此任务的三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 2、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3、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抗美援朝的原因: 1、国家安全与利益问题:中美一战不可避免,东北的安全问题 2、来自苏联的压力:苏联劝说中国参战,而自身为避免与美国直接冲突不参战 3、维护与强化大国形象 4、巩固中朝友谊 5、毛泽东喜欢挑战 1950年冬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三个新特点 1、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2、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 3、在人民政权已经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地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七届三中全会后(1950年)人民政府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这次调整工商业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倒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近代史重点整理 上编 1.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鸦片战争引发)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了解):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割地最多),割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4.反抗外来侵略: ①第一次自发反抗“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反侵略战争) ②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反侵略失败的原因P37 5.太平天国运动 ⑴代表人物:洪秀全 ⑵两大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进步性: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②《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探索,它不是农工实践的产物,而且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7 ⑶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6.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⑴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⑵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⑶主要内容: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 ②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⑷评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但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注定要失败。 ⑸失败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管理具有腐朽性

最新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斯大林说;“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后,战胜国一一主要是英、法、美一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和平制度”是指什么? (2)为确立这一“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两次重大的国际会议?这两次会议有什么联系? (3)在这两次国际会议上哪些重要条约得到签署?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请分别举例说明。 【答案】(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3)《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4)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可知,“战后和平制度”指的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会议,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形成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调整统治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结合所学,一战之后,帝国主义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对欧洲、西亚、非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和会一直持续了5个多月。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的威尔逊操纵。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此后,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但是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卷C

▆ ■ ■ ■ ■ ■ ■ ■ ■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试卷 共1页(第 1 页) 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期末考试C 卷 姓名: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 学习中心: 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镇压反革命 2.另起炉灶 3.抗美援朝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一国两制 二、简单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2.第一个“一五计划”建设提前完成,积累了哪些主要成就。 3. 六十年代我国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4.为什么说1984-1988年我国国民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5.9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的原因、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试述中共十三大的历史贡献。 一、名词解释 1、答:建国初期为打击反革命分子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政治运动。1950年10月 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从1950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2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明确规定了处理反革命案件的原则和方法。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1年10月基本结束。通过镇反运动,基本上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残留势力,使我国社会秩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2、答:“另起炉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之一。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基本保证,解决了新中国如何对待同帝国主义的不平等关系和不平等条约问题,建立了一-支忠诚可靠的外交队伍,为迎接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答:中国人民支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的活动。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朝鲜直接侵略,并将战火烧到中朝边界,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经过3年战争,将美国军队赶到3 8线以南,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环境。 4、答: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赞同。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应邀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分别发表了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和恢复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面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根据这个构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 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 资本主义制度。1978年底,邓小平根据中国实际首先提出了这一构想。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了这一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中国政府提出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主权。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这一构想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而且符合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二、简单题 1、答: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从现在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整准确的表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答: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 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604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完成原定计划的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达19 505万吨,比1952年增长19%,平均每年增长3.7%;棉花产量达164万吨,比1952年增长26%,平均每年增长4.7%。 五年间,全国物价基本稳定,国家财政除1956年有赤字外,其余各年都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1/3,其中职工平均消费水平由148元提高到205元,提高38.5%,农民由62元提高到79元,提高27.4%。 3、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规模是空前的,成就是巨大的。“一五”计划的大多数指标,1956 年底就基本完成。到1957年底,超额完成了建设计划。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建成一大批重要工程项目。建立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名词解释

1.七届三中全会P15-16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报告明确指出了党在今后三年左右时间内的中心任务及为完成它必须创造的三个基本条件和必须做好的八项工作。会上,刘少奇、陈云、周恩来、聂荣臻分别就土改、财经、外交与统战、军事等问题作了报告。全会讨论通过了毛泽东的报告和讲话,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 七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纲领和路线对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动员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和恢复经济起了指导作用。 2.三反五反运动P29-31 1951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2年1月中共中央部署在各大中城市的工商业者中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 三反五反运动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从国家机关和私营工商业两方面进行的击退资产阶级不法分子进攻的运动。目的是确立和巩固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确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为计划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纯洁了国家机关;进一步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增强了人民群众对资产阶级丑恶本质和贪污浪费对社会危害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安定、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3.论十大关系P103-105 1956年4月,毛泽东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讲话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基本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它可以分为经济、政治、中外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经济方面是重点。 讲话调动了全国各地探索中国自己建设道路的积极性,为中共八大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66 1953年12月至1954年4月,中国和印度就西藏问题举行了北京会谈。会谈第一天,周恩来把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概括为五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这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认为这些原则也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 五项基本原则的倡导,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5.七千人大会P178 1962年1月11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各级干部共七千人,因此又称“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题为《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长篇讲话;刘少奇提出了一个书面报告并作了讲话,分析了产生错误的原因、责任问题,总结了1958年以来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会议对1962年的生产任务和全面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并提出了10年长远规划。会议还对除彭德怀等在庐山会议后被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 这次大会未能从根本上纠正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但在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问题上,有积极意义。 6.庐山会议P155-160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通称庐山会议。 7月2日会议开始,毛泽东首先讲话。3日至10日,按六个大区分组进行讨论,中央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14日,彭德怀鉴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肯定了总路线的正确性,对1958年地缺点错误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毛泽东提出要评论这封信的性质,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会议从纠“左”转向反右,开始对彭德怀等进行错误批判。 8月2日,八届八中全会开展了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批判。会议还检查了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通过了《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全会一方面降低了计划指标,另一方面

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回眸

班级:08语文教育姓名:陈国峰学号:084311123 《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回眸》心得体会 一、外交史上的突破与成果及其意义 突破与成果:1.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 2.七十年代外交三大事 意义:周恩来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世界主要是通过周恩来的形象认识了新中国。周恩来指示外交工作者,要不断地总结外交工作,把我们的经验科学化、系统化,使它成为一门学问。他号召外交工作者研究外国的有关著作,同时强调地指出,我们应当把外交学中国化。实际上,周恩来创造性的外交实践,就是新中国外交学的一部辉煌巨著。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既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又标志着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美建交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中日建交结束两国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建立了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的新篇章,为两国发展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维护祖国周边安全与稳定的措施 事件:1.抗美援朝 2 .对越自卫反击战 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人民军队的建设。在抗美援朝期间,在中国国内开展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大批青年踊跃参加志愿军,全国人民掀起了增产节约运动和捐献运动,这不仅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力地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对越自卫反击战,使获得了政治和军事上的胜利。这场战争是中国走向新时代的开始,教训了狂妄的越南人,让越南人重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通过打击越南,为中国赢得了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打击了苏联,和美国建立了良好的关

【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探索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观察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下列“一五”期间建成公路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新藏公路 B.青藏公路 (2)据图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主要成就中,重工业的地域分布有何特点? 【答案】(1)左框A,右框B。 (2)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藏公路北起新疆叶城县,南至西藏普兰;青藏公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止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所以左框为A新藏公路,右框为B青藏公路。 (2)根据对地图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主要成就中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和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材料二下面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 材料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

殊。 ——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1)毛泽东这句话中反映的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 (2)为改变材料一中的这种状况,据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是怎样做的? (3)毛泽东这首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什么? 【答案】(1)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起点很低,工业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十分落后。 (2)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 (3)“一五”计划中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和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分析可知,毛泽东这句话中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起点很低,工业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十分落后的情况。 (2)依据所学可知,为改变材料一中的这种状况,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 (3)依据所学可知,在我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中的“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作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高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技巧精选.

高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技巧 数学选择题在当今高考试卷中,不但题目多,而且占分比例高。数学选择题具有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小巧灵活,且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深度等特点,考生能否迅速、准确、全面、简捷地解好选择题,成为高考成功的关键。 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略是准确、迅速。准确是解答选择题的先决条件,选择题不设中间分,一步失误,造成错选,全题无分,所以应仔细审题、深入分析、正确推演、谨防疏漏,确保准确;迅速是赢得时间获取高分的必要条件,对于选择题的答题时间,应该控制在不超过40分钟左右,速度越快越好,高考要求每道选择题在1~3分钟内解完,要避免“超时失分”现象的发生。 高考中的数学选择题一般是容易题或中档题,个别题属于较难题,当中的大多数题的解答可用特殊的方法快速选择。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但更应看到选择题的特殊性,数学选择题的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1、直接法:就是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得出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 例1、某人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0.6,经过3次射击,此人至少有2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 ( ) 125 27 . 12536.12554.12581.D C B A 解析:某人每次射中的概率为0.6,3次射击至少射中两次属独立重复实验。 125 27)106(104)106(33 3223= ?+??C C 故选A 。 例2、有三个命题:①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②过平面α的一条斜线l 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α垂直;③异面直线a 、b 不垂直,那么过a 的任一个平面与b 都不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3 解析:利用立几中有关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对上述三个命题作出判断,易得都是正确的,故选D 。 例3、已知F 1、F 2是椭圆162x +9 2 y =1的两焦点,经点F 2的的直线交椭圆于点A 、B ,若|AB|=5,则|AF 1|+|BF 1|等于 ( ) A .11 B .10 C .9 D .16 解析:由椭圆的定义可得|AF 1|+|AF 2|=2a=8,|BF 1|+|BF 2|=2a=8,两式相加后将|AB|=5=|AF 2|+|BF 2|代入,得|AF 1|+|BF 1|=11,故选A 。 例4、已知log (2)a y ax =-在[0,1]上是x 的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1) B .(1,2) C .(0,2) D .[2,+∞) 解析:∵a>0,∴y 1=2-ax 是减函数,∵ log (2)a y ax =-在[0,1]上是减函数。 ∴a>1,且2-a>0,∴1tan α>cot α(2 4 π απ < <-),则α∈( ) A .(2π- ,4π-) B .(4π-,0) C .(0,4π) D .(4π,2 π) 解析:因24παπ<<-,取α=-6 π 代入sin α>tan α>cot α,满足条件式,则排除A 、C 、D ,故选B 。 例6、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48,前2n 项和为60,则它的前3n 项和为( ) A .-24 B .84 C .72 D .36 解析:结论中不含n ,故本题结论的正确性与n 取值无关,可对n 取特殊值,如n=1,此时a 1=48,a 2=S 2-S 1=12,a 3=a 1+2d= -24,所以前3n 项和为36,故选D 。 (2)特殊函数 例7、如果奇函数f(x) 是[3,7]上是增函数且最小值为5,那么f(x)在区间[-7,-3]上是( ) A.增函数且最小值为-5 B.减函数且最小值是-5 C.增函数且最大值为-5 D.减函数且最大值是-5

中国现代史(共和国史)复习题

共和国史复习题 杨帆、曾杨伟合作编辑 一、名词解释 1.银元之战: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整顿金融打击投机资本的措施。针对当时银元投机猖獗的情况,人民政府明令禁止金、银、外币在市场流通,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在上海封闭金融投机大本营证券大楼,对银元投机分子予以严惩,同时加强私营金融机构的管理,将其置于国家银行控制之下,经过“银元之战”,基本上制止了金融外币的投机活动,很快稳定了金融市场,保障人民币占领了大陆的全部市场。 2.“一边倒”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之一,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中将其正式公诸于世。二战后,已经形成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局面,而在内战中美国实行“扶蒋反共”以及之后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因而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战略。它的实行,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外交孤立,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3.大炼钢铁:大跃进时期掀起的全民炼钢运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提出钢产量在年底达到1070万吨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央实行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办钢铁的方针,全国上下一切为炼钢“停车让路”,以“小、土、群”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开展。虽然在年底达到这一目标,但其中很多不合格,浪费了国家的大量资源,也使得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四马分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第二阶段公私合营形式下企业利润的分配原则。具体来说,企业的利润的分配,按照国家的税收、资本家的红利、职工福利、企业公积金四个部分进行,称为“四马分肥”。这种做法既照顾了资本家的利益,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5.《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工作报告。该报告系统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等十大关系,总结了建国头几年的经济建设的经验,以苏联的教训为戒,提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中共八大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做了准备。 6.双百方针: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在科学和文化领域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具体来说,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它的提出,受到当时的文艺界、学术界的热烈拥护,对于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7.“大跃进”:1958—1960年全国范围内试图在农业和工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自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开展,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特征,首先从农业生产开始,北戴河会议后,重点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它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次严重失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8.“八字”方针:“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其具体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获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虽然“八字”方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题型及复习思考题

2006级历史学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概念 1、西藏的和平解放 2、“三反”、“五反”运动 3、土地改革运动 4、镇压反革命运动 5、抗美援朝战争 6、《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7、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运动8、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9、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0、日内瓦会议 11、万隆会议12、《论十大关系》 1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4、反右派斗争 15、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6、“大跃进”运动 17、人民公社化运动18、1958年台海危机 19、1959年庐山会议20、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1、《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22、《五·一六通知》 23、武汉“七·二0事件”24、“红卫兵”运动 25、上海“一月风暴”26、“二月抗争” 27、“九·一三”事件28、“斗、批、改”运动 29、“批林批孔”运动30、“四·五”运动 二、简述题 1、试简要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中共党史的联系与区别。 2、试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3、建国初期,为了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中共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4、试简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 5、为什么说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试加以简要说明。 6、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试简述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主要表现。 8、为什么说中共“九大”是应当予以否定的?请简要加以分析。 9、试简述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我国全面整顿的主要成效。 10、试简要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三、论述题 1、试评价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2、试分析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 3、试评价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4、试分析“大跃进”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 5、试分析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及其严重后果。 6、试分析七千人大会所取得的成就和历史局限性。 7、试论述“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8、为什么说《五·一六通知》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9、试评价“红卫兵”运动。 10、试分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发展的动机和原因,并就这一运动进行简单的评价。 四、导读检查题 试回答学术界对下列问题的研究概况(主要研究观点)、主要研究成果(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试题库

1.《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的施行日期是: A.2019年10月1日 B.2019年10月26日 C.2020年1月1日 D.2020年4月15日 参考答案:C 2.《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制定目的是为了规范,促进,保障,维护,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A.密码应用和管理 B.密码事业发展 C.网络与信息安全 D.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参考答案:ABCD 3.《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所称密码,是指采用特定变换的方法对信息等进行、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A.设密防护 B.加密保护 C.安全信任

D.安全认证 参考答案:BD 4.《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所称密码,是指采用特定变换的方法对信息等进行加密保护、安全认证的、和。 A.技术 B.手段 C.产品 D.服务 参考答案:ACD 5.密码工作坚持安全观,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创新发展、服务大局,依法管理、保障安全的原则。 A.国家大局 B.统筹国家 C.总体国家 D.国家全局 参考答案:C 6.密码工作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遵循,,的原则。 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创新发展、服务大局 C.依法管理、保障安全 D.科学管理、维护安全 参考答案:ABC 7.坚持对密码工作的领导。 A.国家密码管理部门 B.国务院 C.各级密码工作领导机构 D.中国共产党 参考答案:D 8.中央密码工作领导机构对全国密码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制定,统筹协调,推进国家密码法治建设。 A.国家密码工作重要法律法规 B.国家密码工作重大方针政策 C.国家密码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 D.国家密码重要事项和重大工作 参考答案:BC 9.对全国密码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的机构是。

中国人民共和国史试卷A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卷A及答案 一、选择题(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 1.“文化大革命”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是( )。 A.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2.下列会议中,被称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点的是 ( )。 A.1949年新政协会议 B.中共八大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三大 3.下列项目中,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的是( )。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B.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C.建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D.青藏、新藏、康藏公路相继通车 4.《共同纲领》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 )。

A.工人阶级专政 B.人民民主专政 C.工农民主专政 D.资产阶级专政 5、1959年庐山会议后,开展了() A.反右派斗争 B.反右倾斗争 C.反对右倾翻案风 D.纠正“左”倾错误斗争 6.1952年冬,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 )。A.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C.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D.富农经济 7.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 )。 A.发重工业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在农村组织人民公社化运动 8.1959年庐山会议后,开展了( )。 A.反右派斗争 B.反右倾斗争 C.反对右倾翻案风 D.纠正“左”倾错误斗争

9.1971年9月13H,林彪仓皇出逃是因为( )。 A.林彪想当国家主席的阴谋败露 B.林彪的反革命政变计划被粉碎 C.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D.林彪一伙抛出“称天才”的资料,遭到批评 10.下列哪项工程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完成的( )。 A.青藏、新藏、康藏公路通车 B.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C.南京长江大桥建成 D.建立了汽车制造业 二、多项选择题(10道题,每题3分,共30分) 1.我国的下列外交成就,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有( )。A.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B.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C.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D.我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主要决定有( )。A.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卷B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卷 B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A]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人民民主专政》 [B] 《共同纲领》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 会议确定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作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A] 南宁会议 [C]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B] 成都会议 [D] 中共八大 3. 年被称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 [A] 1960年 [C] 1962年 [B] 1961年 [D] 1963年 4.1969年4月,的召开,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合法化。 [A] 中共八大 [C] 中共九大 [B] 中共十大 [D] 四届人大 5.“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作为方针是在1961年1月的中确定的。 [A] 八届九中全会 [C] 八届七中全会 [B] 八届八中全会 [D] 八届六中全会 6. 年1月邓小平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实现干部的“四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 [A] 1980年 [C] 1982年 [B] 1981年 [D] 1983年 7. 年9月28日,江泽民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A] 1992年[C]1994年 [B] 1993年[D]1995年 8. 年 11月26日至12月10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召开,彭真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A] 1980年 [C] 1982年 [B] 1981年 [D] 1983年 9.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果断提出“”战略。 [A] 发展科技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向科学进军 [D] 科教兴国 10.党的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二大[D]党的十五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双百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