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

完整版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
完整版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

《国际经济学》(第10版)保罗·R·克鲁格曼

重点笔记

第三章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1.机会成本:利用一定资源或时间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之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模型。他指出,国际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该理论被称为李嘉图模型。

3.单一要素经济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a):生产率的倒数,用来表示劳动生产率。L生产可能性边界(PPF):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它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因此就存在着产品替代的问题:多生产一种产品就意味着要牺牲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显示了其固定数量资源所能生产的商品的最大数量。

本国资源对产出的限制:aQ + aQ ≤ L WLWLCC

(斜率的绝对值等于横轴商品的机会成本)奶酪的机会成本k= - a /a = (a – /a )Q ,Q = L/a LWCLCLWLCWLW相对价格与供给而劳奶酪和葡萄酒的供给是由劳动力的流向决定的,简化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等工资率单一要素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奶酪部门每小时的动力总会流向工资比较高的部门。 /a。,葡萄酒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小时内创造的价值P/aP于一个工人在1LWWCLC < /P时,奶酪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奶酪;当 > a/aP当P /P WLC CLWWC/a = aP /P/aa时,葡萄酒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葡萄酒;当LWCLC LC WLW时,该国会生产奶酪和葡萄酒两种产品。该国价格与生产之间关系的关键命题:当一个国家的奶酪的相对价格高于它的机会成本时,就专门生产奶酪;当奶酪的相对价格低于它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就专门生产葡萄酒。a = /P如: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它们的相对单位产品劳动投入。P LC CW /a LW 4.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我们就说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绝对优势

**aaaa < < 和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如:LWLCLCLW

****/a/ aaaa/aa/a本国在生产奶酪上具有比较优势:或 < < LW LCLW LCLCLCLW LW

**/a/aaa,外国奶酪的相对价格为。如果没有国际贸易,本国奶酪的相对价格为LW LWLCLC将奶酪从本国运到外国或将葡萄酒一旦进行国际贸易,因为外国奶酪的相对价格比本国高,外国将出口足

够的葡本国将出口足够的奶酪,从外国运到本国就是有利可图的生意。最终,萄酒,从而使得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相等。(使用一般均衡分析而非局部均衡分析)?国际贸易发生后相对价格的确定

一种贸易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停留在贸易前两国的一般来说,国际贸易的结果是,相对价格趋于聚敛的效应是各国都只专业化生产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相对较低相对价格之间。的产品。贸易所得本国可以用加仑葡萄酒;另一方面,1小时劳动生产1/a验证方法1:一方面,本国可以用LW/PP交换条件是1磅奶酪交换1小时劳动生产1/a磅奶酪,并出口这些奶酪来换取葡萄酒,P/P小时劳动就可以生产(1/a)/(1加仑葡萄酒,这样,WCLC成立,则出口奶WLCC)加仑葡萄酒。

酪间接生产的葡萄酒 >a P/P/a))1/a/(P/P>1/a 或只要条件:(LWLWCCLCWWLC小时劳动直接生产的葡萄酒要多。就比1 。>a而在世界市场均衡时,如果没有一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就一定有P/P/a LWWCLC同样,外国也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葡萄酒来换取奶酪的方式更高效地“生产”奶酪。故两国均可以从贸易中获利。:贸易前,消费可能性边界与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致的。而一旦国际贸易发生,2验证方法因此也贸易都扩大了消费选择的范围,各国便可以消费与其产出不同的产品组合。在两国,必将提高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相对工资一国工人的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工资的比值。正因为相对工资率位于相对生产率工资率位于两国的两个工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之间,两国才各自在一种产品上具有成本优势。高工资可以被高生产率抵消,低生产率可以被低工资所抵消。.

5.对比较优势的误解

(1)生产率和竞争力: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一个产业的绝对生产率优势既不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该部门相对于别国同一部门的生产率,也取决于本国相对于外国的工资率。(2)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外国的低工资率与本国是否从贸易中获利的问题并无关系。对本国来说,关键的事实只是:用本国自己的劳动力来衡量,本国生产奶酪换取葡萄酒比直接生产葡萄酒更便宜。这样的贸易对本国来说是有益的。

(3)剥削: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低很多,那么贸易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并使其福利恶化。×

除非有更好的选择方案,否则就不能说低工资下的贸易意味着剥削。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收入分配

1.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原因有两个:①作为贸易的短期结果,资源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转移不可能立即实现,也不可能毫无成本地进行;②各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一国所生产的产品结构的转换将自然而然地减少对某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同时增加对另外一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即贸易的长期影响。

2.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由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它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允许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的存在。劳动可以在部门之间进行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即只能被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3.模型的假设

一个国家能生产两种商品:棉布和粮食。三种生产要素:劳动(L)、资本(K)和土地(T)。

生产棉布需要投入K和L,生产粮食需要投入T和L。

QQKL)

= , 棉布的生产函数:(CCC

(Qc表示棉布的产出;K表示资本存量;Lc表示棉布生产中所雇用的劳动力)

QQTL)

粮食的生产函数:, = (FF F(Q表示粮食的产出,T表示土地的供给量;L表示粮食生产中所雇用的劳动力)FF对于国家整体来说,各部门投入的劳动之和一定等于总的劳动供给量L,即L+L=L 生产可能性

FC4.

棉布的生产函数劳动的边际产量(即生产函数的斜率)

生产函数的形状反应了边际收益递减效应,即如果只增加劳动投入而不增加资本投入,增加一个工人就意味着减少每个工人所操作的资本量,因此每一单位相继增加的劳动所带来的产量增加

都比前一单位要少。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第二象限:粮食的生产函数;第三象限:一国的PP)第一象限: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第四象限:棉布的生产函数。劳动资源分配(AA 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PP曲线PP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其他生产要素的加入使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变成了一条曲线。的弯曲反映了在各部门中都存在着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特定要素模型和李嘉图模型的关键区别。单位棉布的产量所必须1曲线PP的斜率即用粮食衡量的棉布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为了增加棉布部粮食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MPL牺牲的粮食产量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MPL=-CF门劳动的边际产量

价格、工资与劳动配置5. 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雇主会雇佣劳动,直至满足:w

PMPL = 在棉布部门 x CC w

MPLP = 在粮食部门x

FF.

直至两个部门的工资率相由于劳动是流动要素,它将从低工资率部门向高工资率部门流动,)相等为止。劳动在棉布和粮食两个部门的配置使得两个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P*MPL 等。实现均衡时,工资率应与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相等。=w

*PMPL*P=MPL FCFC PMPLMPLP/ = --/或改写为 CFFC左边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在真实生产点上的斜率,右边是负的棉布相对方程。在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边界一定与一条斜率为负的棉布价格与粮食价格之商的直线相切。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生产)生产可能性边界在该点的斜率等于负的某一点上进行生产,一国会在生产可能性边界(PP)的棉布相对价格。粮食与棉布相对价格的变动,对劳动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6. )价格同比例变化1

(.

同比例变化时,模型中的其他因素并不发生实际的变化。工资率与价格以相同的PP当和FC由于各部门所雇用的所以实际工资率即工资率与产品价格之比并不受任何影响。比例上升,总之,因此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也没有变化。劳动量不变,实际工资率不变,各方所处的情形都与价格变化之前一样。 2()相对价格的变化这一移至点2.P的上升使棉布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以相同的比例上移,并使均衡点从点1C(因为移动产生了两个重要结果:①工资率上升,但上升幅度比棉布价格上升的幅度要小。劳动会从单独上升时,该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会下降)②P随着棉布部门就业人数的增加,C粮食部门向棉布部门转移,因而棉布的产出会增加,粮食的产出会减少。

棉布价格的上升

相对价格的确定棉布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产出变动.

一国的生产点总是位于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上的某一点,在该点处PP的斜率等于负的棉布相对价格。因此,P/P的增加会使得生产点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下方移动,即棉布FC的产出更多了,粮食的产出更少了。

在特定要素模型中,棉布的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棉布对粮食的相对产出增加,因此,相对供给曲线RS上向上倾斜的。曲线RS与相对需求曲线RD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相对产出和相对价格。

相对价格的变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可以概况如下:

①对相对价格上升的部门来说,特定的要素一定会收益。

②对相对价格下降的部门来说,特定的要素一定会受损。

③流动要素的福利变化不能一概而论。

7.特定要素模型中的国际贸易

贸易和相对价格因为国家之间的技术不同或资源不特定要素经济的相对供给曲线和世界相对供给曲线不同,1增加至)同。而各国的相对需求曲线不存在差别。参与贸易使得棉布的相对价格从(P/P FC2该国消费者对由于棉布相对价格的上升,这使该国生产相对更多的棉布。同时,(P/P),

结论:开放贸易时,一国会出FC粮食的相对需求会增加。因此,该国会出口棉布并进口粮食。

口相对价格上升的产品,并进口相对价格下降的产品。 8.收入分配和贸易所得而对流动要素贸易会使一国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受益,但使进口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受损,的影响是不确定的。QPDPPQPD = x x x 一个国家消费的价值必须等于它生产的价值: + x + FCFFCFCC DQPDQP)

即 - = ( / ) x ( –C FF CCF QD是该国粮食的进口量,故粮食的进口量等于棉布的出口量乘以棉

布的相对价格。 - FF等式表明一国能够承担得起的进口是有限的,或者说是受到它所出口的产品数量的约束的。等式可以称为预算约

束。.

开放经济的预算约束线及贸易所得,即棉布的相对价格。②预算约束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与-P/P①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FC代表了该国的生产点。该国可以沿着它的预算约束线选择消费点。点1所选择的生产点。

。在预算约束线)上的点2在贸易之前,该国必须消费它的产出,例如生产可能性边界(PP两

种商品的消费量在这一区域中,处于阴影中的部分,是由贸易后可行的消费选择组成的,处要高。都比贸易前的点2只有当两种产品的消费量均大于参与贸易之前的水平是可能的。结论:对于一个开放经济,总会存在部除此情况之外,1时,贸易才不会对生产产生任何影响,贸易前的生产就位于点其根一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分预算约束使得贸易后两种产品的消费量达到更

高的水平。本原因是贸易扩大了一国的选择范围,这意味着总能找到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法来

使得每个人都能从贸易中获利。

俄林模型资源与贸易:赫克歇尔-第五章

我们假设各国间的资源差为了分析资源差异在贸易中所起的作用,在本章讨论的模型中,1.异是产生贸易的唯一原因。模型表明,国内各种资源【生产的相对要素充裕度】和生产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一国的比较优势【影响不同产品的生产中使用不同要素的相对密集度】产生影响。俄林理论。用各国之间的资源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学说——赫克歇尔-这一理论强调了不同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资源中所占的比例与它们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投入。中所占的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又被称为要素比例理论两要素经济模型2.、两种产品(棉布和粮食)及两种生产要素(资本要素(资本和土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地)、劳动)在模型中,假定原来不能流动的每个部门的特定要素(资本和土地)在长期中都可以流动,并使两者在两资本和劳动力都可以在部门之间进行流动,并把它们视为资本要素。在长期,个部门中的报酬(租借利率和工资)都达到均等。 3.价格与生产给定每个部门所雇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每种产品的产量由其生产函数来确定:)

,L(K) Q(KQ=Q,L=Q FFCCCCFF都是固定的,被分配于两个部门的生产当中。L和劳动供给K一国资本

存量

a=生产1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资本KC a=生产1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LC a=生产1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资本KF a=生产1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LF区别:李嘉图模型:生产粮食或棉布所要求的要素数量;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生产给定数量的粮食或棉布所使用的土地或劳动的数量。变化的原因:当经济中有两种生产要素时,对投入要素的使用可以有一定的选择空间。

设:K = 3000;L = 2000;a = 2;a = 2;a = 3;a = 1

LFKFKCLC资本方面的资源约束:棉布和粮食生产所使用的总机时不能超过资本总供给。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 笔记(经典)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 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国际经济学答案答案中文版

Home's PPF 200400600800200400600800 Q apple Q banana Foreign's PPF 200400600800100080160240320400 Q*apple Q*banana Chapter 2 1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 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 5.1=Lb La a a c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两部门的工资率相等,自由竞争使得他们生产两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相同。相对价格等于相对成本,后者可以表示为(*)/(*)a a b b w a w a ,由于两部门间的工资率相等,a b w w ∴=,只有在Lb La b a /a a /P P =,两种商品才都会被生产。所以 1.5 /P P b a = 2a. b. 3 a. a b b a /P P /D D =∵当市场达到均衡时, 1b a ) (D D -**=++=b a b b a a P P Q Q Q Q ∴RD 是一条双曲线 x y 1 =

b.苹果的均衡相对价格由RD 和RS 的交点决定: RD: y x 1 = RS: 5 ]5,5.1[5.1],5.0(5.0) 5.0,0[=∈=??? ??+∞∈=∈y y y x x x ∴x=0.5, y=2 ∴2/=b P a P e e c. ∵b a b e a e b a P P P P P P ///>>**∴只有两个国家的时候,本国专门生产苹果,出口苹果并进口香蕉:外国则正好相反。 d . 国际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在阴影区内任何一点消费,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然后和另一个国家进行贸易的间接方式,要比直接生产该商品的方式更有效率。在没有贸易时,本国要生产3单位的香蕉必须放弃2单位的苹果,外国要生产1单位的苹果要放弃5单位的香蕉。贸易允许两国以两单位香蕉交换一单位苹果。通过出让2单位苹果,本国可以获得四单位的香蕉;而外国可以用2单位向交换得1单位苹果。所以两个国家都从贸易中获利。 4. RD: y x 1 = RS: 5 ]5,5.1[5 .1] ,1(1)1,0[=∈=?? ???+∞∈=∈y y y x x x →5.13 2==y x →5.1/=b P a P e e 在这种情况下,外国将专门生产并出口香蕉,进口苹果。但本国将同时生产香蕉和苹果,并且香蕉相对于苹果的机会成本在本国是相同的。所以本国既没有得益也没有受损,但外国从贸易中获益了。 5.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总量加倍了而劳动生产率减半,所以有效劳动力总量仍是相同的。答案类似于第三小题,两国都从贸易中获益了。但是,相对于第四小题,外国的获益减少了。 6.实际上,相对工资率由相应的劳动生产率和对产品的相对需求决定。韩国的低工资率反映了韩国大部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低。和低劳动生产率,低工资率的国家进行贸易可以提高像美国那样高劳动生产率国家的福利和生活水平。所以这种贫民劳动论是错误的。

最新西方史学史笔记完整版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条件(自然.人文): ①文化的发展:从外部来说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埃及和巴比伦文明)从内部来说,是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唯物主义的哲学传统与史学的发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传说和史话: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前,古希腊人是把史诗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最著名的是《荷马史诗》古希腊史学诞生在爱奥尼亚地区, ③地理环境:这是因为与希腊本土相比,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且居于欧亚大陆之间,扼东西交通之要塞,所以这里商业繁荣,手工业与航海业也很发达。 2.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被称之为“史学之父”,《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景图。希罗多德通过留传下来的资料.口头或文字记载,自己的实地考察而编撰完成的。 史学思想的特点:①.推崇雅典的民主政治②.天命观和人本精神并存 影响:①.治史视野的宽广,对古希腊史学有开创性的建树,明确提出了治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即记载和解释人类的活动,尤其是重大功业,说明他们的因果联系 ②.治史观念的变化:历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的历史活动受到难以把握的超自然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认识自己的主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创造人类的历史。 3.评述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 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之父”,写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史学特点:①.他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实施方法 ②.冷峻的客观主义精神 ③.彻底的人本史观和进步史观(摒弃天人感应说.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 ④.平实.简洁.生动和充满智慧的文字表述形式 影响:求真和政治史的传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具有求真精神,开创了政治史的传统。但是不彻底,人本观念强,有时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西方历史源头课堂笔记

西方历史的源头课堂笔记 姓名:蒋小慧班级:2012级英语4班学号:201203010409 第一课东方的遗产 古代近东地区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人类最早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新月形地带),即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代世界的粮仓。 一、苏美尔文明 最早居民:苏美尔人,公元前3500年左右建立苏美尔城邦,第一个文明,城市文明,处两河流域,悲观主义心态。 苏美尔人贡献: a. 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为学习写字,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了培养书吏的学校; b. 车轮; c. 60进位制。 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国王,第六代国王,国力强盛,统一巴比伦尼亚地区,其传世功劳即编制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莫拉比法典》,世界历史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汉莫拉比法典》内容:涉及经济法,婚姻法,刑法,民法等领域。严格保护私有财产,竭力维护奴隶主等剥削阶级的利益。 二、腓尼基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1.腓尼基文明 腓尼基,当时著名良港和工商业中心,海上民族 贡献:a.商业精神,垄断地中海贸易,进行殖民活动。 b.拼音字母,受到埃及象形文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影响,结合自己实际经验创造出22个辅音字母,是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的源头。 2.希伯来文明 使用闪米特语 十诫前四条一神崇拜,对上帝耶和华的信仰;后六条社会行为规范,目的是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十诫意义:希伯来人在宗教上的一次改革运动,奠定了犹太教的基础,强调了对耶和华的绝对信仰,规定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其为契约,在很大程度影响了西方热的思维方式。 犹太教它的出现时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成为四节两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源头之一 犹太教四个基本特征:一神论;反对偶像崇拜;“上帝的选民”的思想;救世主信仰“弥赛亚”。 三、埃及文明 西方历史源头之一,处尼罗河流域,埃及人歌颂尼罗河,与悲观主义心态相反。 埃及政治发展特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埃及文学: 1.建筑方面,金字塔,古代埃及文明象征,有三大金字塔,即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门卡拉金字塔。 2.象形文字,书写材料为埃及纸草,即埃及特产植物,纸莎草。 3.木乃伊的制作 第二课希腊文明的兴起 一、爱琴文明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自由平等观念,民主制度和科学精神都可在古希腊找到痕迹。 早期文明叫爱琴海文明,是航海民族。 《荷马史诗》记载了希腊的神话传说,在19世纪被证实爱琴文明的存在,爱琴海文明遗址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和大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

浙大图书馆2017年12月经济类新书推荐

浙大图书馆2017年12月经济类新书推荐 各位老师: 浙大图书馆2017年12月经济类新书书目如下,请参阅。检索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2d9440969.html,:8991/F/?func=file&file_name=hotinfo 图书资料与档案室 2017年12月1日 附:2017年12月经济类新书书目 1.博弈论教程(作者:王则柯) 2.计量经济学基础与STATA应用(作者:胡咏梅) 3.宏观经济学 :理论与政策 :theories and policies(作者:弗罗恩) 4.基于EVIEWS的金融计量学(作者:汪昌云) 5.国富国穷 :why some are so rick and some so poor(作者:兰德斯) 6.高级宏观经济学(作者:何樟勇) 7.应用计量经济学(作者:施图德蒙德) 8.公共经济学 :财政学(作者:蒋洪) 9.数理金融理论与模型(作者:李胜宏) 10.期货市场 :理论与实务 :theory and practice(作者:徐雪) 11.EViews统计分析在计量经济学中的应用(作者:刘家国) 12.经济就那么回事儿(作者:陈斯文) 13.博弈入门(作者:奥斯本) 14.中国经济创造之路(作者:黄海峰) 15.以交易为生 :珍藏版(作者:埃尔德) 16.博弈论与经济模型(作者:赵耀华) 17.微观经济计量学 :方法与应用(作者:卡梅伦) 18.凯恩斯方案 :通向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之路 :the path to global economic prosperity(作 者:戴维森) 19.证券物理学. 第一卷, 原理及应用(作者:彭商强) 20.微观经济学 :现代观点(作者:范里安) 21.商业银行管理(作者:罗斯) 22.经济地理学 :区域和国家一体化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s and nations(作者:库姆 斯) 23.管理的常识 :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作者:陈春花) 24.创业的现实 :另类创业百科 :the irreverent guide to outsmarting, outmanaging and outmarketi(作者:川崎)

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

3、债权制度 (1)债的概念:《查士丁尼法典》给债下的定义是:债是依国法得使他人为一定给付的法锁。法锁指特定双方间用法律来连结和约束的意思。其特征: A、债是特定的双方当事人的连锁关系,其中债权人享有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债务人负有应当履行的义务。 B、债的标的是给付。债权人对标的物无权直接行使权利,只能向债务人行使请求给付的权利。 C、债受法律保护。债权人的请求必须以法律的规定为依据,同样,债务人也应遵照法律的规定担负给付的义务。 债权与物权不同:物权有永久性,债权是暂时的;物权享有人可直接对物实施权力,无需依赖他人;债权则需依赖他人的行为,是间接的、有条件的;物权有追及权和优先权,而债权则没有这两种权利。 (2)债的发生原因:古典时代,发生债的原因分两类:一类是因当事人签订契约,另一类是由于不法行为(叫做私犯),其余列入“其他复杂原因”,并分为两项,即准契约和准私犯。准契约是指当事人虽不缔结契约,而与缔约发生同类的债务关系,跟契约具有同一效果;准私犯是指类似私犯而在法定各种私犯之外的侵权行为。 罗马早期只流行少数契约,如买卖、借贷等。订立契约具有严格形式,必须讲固定的语言,配合一定的动作,否则无效,不产生权利义务,这种契约叫要式契约。共和国后期,契约形式主义逐渐丧失,出现各式契约,分为四大类,即要物、口头、文书和合意契约。 要物契约指转移标的物才能成立的契约,如果没有标的物的交付,即使当事人意思表示已经一致,也不发生效力。这类契约,主要有借贷和寄托。

口头契约以一定的语言订立,债权人问债务人答,上古时期流行。 文书契约是登载于帐簿而发生效力的契约,只在共和国时期流行一个阶段。 合意契约流行最广,签订手续灵活简便,既不需用文书也不要求当事人一定在场,只要双方“意思一致”,彼此能以“善良”、“公平”原则履行即可,此类契约如买卖、租赁、合伙、委任等。 准契约与上述契约完全不同,这是一类各种式样混杂在一起的债,没有订立契约是他们共同特征,但与订立契约具有同样效果。主要包括无因管理、监护、共有、遗赠等。 除契约、准契约外,私犯和准私犯也是债的发生根据。私犯是属于违法加害于他人人身或财产的行为,违犯者负损害赔偿的责任。《法学阶梯》将其分为四种,即窃盗、强盗、对物私犯和对人私犯。 窃盗是指窃取他人物件为己有,或者窃用、窃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强盗指有意贪图非法利益,以****胁迫的方法,非法携取他人所有物的行为。 对物私犯指非法损害或破坏他人的财产,如杀害他人的奴隶、牲畜以及毁损其他物件等,加害者要赔偿受害者的损失。 对人私犯指加害他人身体或用语言、文字侮辱他人名誉的行为。《十二表法》规定了各种对人私犯的赔偿损失的数额,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的,被害者可对加害者实行复仇。后允许被害人自行确定赔偿数额。帝国时期,由裁判官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数额。 准私犯是类似私犯而在法定私犯以外的侵权行为。《法学阶梯》分下列几种:法官渎职;自屋内向公共道路投物;阳台、屋檐堆置或悬挂物品足以危及行人安全;船舶、旅店、马厩服务员对旅客的损害等。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

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题库

名词解释: 希罗多德:(约前484年─前425年)公元前5世纪的伟大的古希腊第一位历史学家,西方文学的奠基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希罗多德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他把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以及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著成《历史》。所著《历史》一书,是西方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因各卷以古希腊9位缪斯女神命名,故又被称作《缪斯书》;又因其以讲诉希波战争为主线,故后人也将它称作《希波战争史》。全书共9卷,分上下部分。1~5卷第27 章为前半部分,叙述希波战争前地中海各国的历史,从态度上看,带有爱奥尼亚纪事家作品的缺点,既有闻必录,因而存在假录。第5卷第29章起为后半部分,是信史实录,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在此书中,希罗多德所使用的文献资料主要有三种形式:口头传说、直接印象、文字记录,其中口头传说用量最多,作者本人没有民族歧视,并且取材丰富。该书也是一部世界文化史著作,书中众多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视野广阔,具有”通史“的规模;具有较强的客观主义态度和求实批判精神;歌颂民主自由;重视道德垂训作用。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他生活的时代正值雅典的极盛时期,也是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等人的政治演说,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利斯等人的戏剧,诡辩派(又称“智者派”)的哲学,希罗多德等人的历史著作,以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代表的“实验的”“科学”精神,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所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以编年体纪事,是修昔底德用三十余年撰写而成,共八卷,其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其写作目的是想通过叙述这场战争给希腊世界造成的影响、以及雅典等城邦在战争前后的成败兴衰的变化过程,来垂训后世。不仅力求真实地记载历史,而且力图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概括历史、并把这种概括之后的历史事实传达给后人。该书的史学特色有:理智的科学的态度;歌

大一新生必读书目

对话大师,感悟经典——经济学院新生读书活动书目 一、随笔类读物:启蒙 1、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 2、梁小民:《经济学是什么》 3、梁小明《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 3、高小勇编:《经济学帝国主义》 4、《走进经济学》,熊秉元,山西人民出版社 5、辛向阳《三个和尚如何有水吃》 6、汪丁丁《风的颜色》 7、牛奶可乐经济学 8、成语经济学 9、财富的是与非,亨特?刘易斯著,东方出版社 10、金融的逻辑,陈志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1、货币崛起(英)弗格森 12、宋鸿兵《货币战争》(1、2) 13、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新华出版社 14、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新华出版社 15、中国哲学简史(插图珍藏版),冯友兰著,赵复三译,新世界出版社 16、中华文明史,袁行霈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7、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下册),钱文忠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8、林行止作品系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张五常作品系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经济新观察(王则柯系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1、经济新观察(熊秉元系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2、中国经济专题,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 23、经济发展与转型(2007马歇尔讲座),北京大学出版社 24、推开宏观之窗,韩秀云,经济日报出版社 25、金融帝国,(美)赫德森著,嵇飞、林小芳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二、经典类:名家著作 1、国富论,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 2、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著,商务印书馆 3、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 4、社会分工论,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三联书店 5、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丛书,商务印书馆 6、经济解释,张五常,商务印书馆 三、专业类:经典教材 1、曼昆:《经济学原理》,北大出版社 2、萨谬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华夏出版社 3、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人大出版社 4、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5、平迪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人大出版社 6、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 7、曼昆:《宏观经济学》,人大出版社 8、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人大出版社 9、梁小民:《高级宏观经济学》 10、罗默,斯诺德格拉斯:发展经济学 11、国际经济学:保罗?克鲁格曼 12、投资学:威廉?夏普

自学考试《外国法制史》串讲笔记

七年级下册期末达标测试卷 .积累与运用(19分) 2.修改下列词语中错误的字(4分) 坚持不谢 千辛万苦 风餐露宿 海市蜃楼 迫不急待 相得益章 投机取巧 见异偲迁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3分 A.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B. “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两位宇航员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心 中传扬 C.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 才能冲过去的 D. 我们要与自然和睦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的自己的家园 ------ 地球。 4. 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马》一一《自然史》一一布封一一英国博物学家、作家 B .《伟大的悲剧》——《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茨威格——奥地利作家 C .《孙权劝学》——《史记》——司马迁——西汉史作家 D .《最后一课》一一小弗朗士一一都德一一德国作家 5 .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万物按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声音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颤音,没有 _______ 的 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 ,但沉郁有力, E .激动烦人 D .温柔蚀骨 )(3 分) 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 踌躇:犹豫 鲜(新鲜奇异)为人知 瞬(短时间)间 二.拓展与表达(23分)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 8.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 ,他是. 9. _____________ ,寒光照铁衣。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及字形完全的一项是( A. 阴薶(m d ) B. 苍穹(q O ng ) C. 纤维(qi m ) D. 旌旗(j mg 琥珀(b o 贬骨 ( bi oi )斫痕 (j n ) 掰开(b o n ) 婆娑.(su o ) 奢侈 ( sh e) 和煦(x u ) 颀长(q )(3 分) 熹微 ( x 1) 迸进(b eng ) 殉职(x u n ) 丛莽(m d ng ) 媚态,也没有 _______ 的叹息, 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A 柔 和甜腻绝望平和 C .柔和甜美失望平 静 6.下列词语或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是 A. 哽(声气阻塞)咽 B. 宿(长久从事某种工作)儒 C. 迥(差得远)乎不同 D. 苍穹:天空 忧愁特点 婉转沉稳 国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2018版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本复习题考查标准分知晓、掌握和理解三个层次。 知晓: ●法国学者波普利尼埃尔在1599年出版《史学史》一书,成为西方史学史上把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 象的开山之作。 ●1913年英国史家古奇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问世,这是一部对19世纪西方史学系统总结 的权威之作。 ●色诺芬是一位多产作家,代表作有《长征记》和《希腊史》。 ●老伽图以其著作《罗马历史源流》开创了用拉丁文写作罗马史的先例。 ●恺撒采用第三人称的形式撰写了关于高卢地区战事的历史回忆录《高卢战记》。 ●古罗马三大史家有李维、塔西陀和撒路斯提乌斯。 ●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的古罗马时期希腊史家是波里比阿。 ●“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在基督教史学写作体系里,时间代表着线性发展,而不再是循环不已,这与古希腊罗马的时间观形成 显著差异。 ●为了与异教徒展开辩论,奥古斯丁撰写了《上帝之城》。 ●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的是巴勒斯坦凯撒里亚的主教攸西比乌斯。 ●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是欧洲早期教会史学名著之一。 ●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的艾因哈德代表作为《查理大帝传》。 ●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的比德最早用基督降生之年为基准,用“吾主纪年”来计算年代,这种做法 很快被其他基督教学者接受并沿用至今。 ●弗雷辛主教鄂图撰写8卷本《编年史》,因以《上帝之城》模式写成,因此又被称为《双城史》。 ●拜占庭史家安娜·康尼娜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女性史家。 ●马比昂撰《古文书学》、蒙福孔撰《希腊古文字学》,极大推动了西方古文献学的发展。 ●马比昂和蒙福孔代表了圣摩尔派的最高水平,圣摩尔派则代表了博学时代欧洲学术的最高水平。 ●18世纪的西方史学,总的来说是以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的。 ●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被称为西方近代文化史之滥觞。 ●休谟与罗伯逊、吉本一起,通称为18世纪英国三大史家。 ●哥丁根学派代表史家有加特勒、施洛塞尔和赫伦。 ●维科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学术界倾向把他称作为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新科学》 是维科最重要的著作。 ●赫尔德的历史哲学思想主要蕴含在其代表作《人类历史哲学观念》一书中。 ●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这成为19世纪德国学术复兴开始的标志。 ●《德意志史料集成》由德意志政治改革家施泰因倡导发起编纂,佩茨任主编,主要汇编了公元500-1500 年间日耳曼人的各类史料,对欧洲各国史学有较大影响。 ●《拉丁和条顿民族史》是兰克的成名之作。“史学的批判时代的开端” ●普鲁士政治史学派的精神之父是达尔曼,首席代表是聚贝尔,主要干将有德罗伊森和特赖齐克。 ●1902年,蒙森因《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国际经济学试题珍藏版

深圳大学试题、试卷纸 开/闭卷闭卷第 1 页共 2 页 课程编号22020203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学分 3 拟题人赵登峰2006年5 月30 日 系专业学号姓名审题人年月日深圳大学试题、试卷纸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aper A) Ⅰ.Choose the best answer. (2×10 points) 1. The pure theory of trade and the theory of commercial policy are the ( )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A. microeconomics B. macroeconomics C. econometrics 2. Ricardo explained 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erms of the ( ). A. opportunity cost B. labor theory of value C. economies of scale 3. With trade, two nations’ common slope of production frontier and indifference curve gives the ( ) equilibrium-relative price. A. external B. international C. internal 4. The ( ) supply of a commodity above the no-trade equilibrium price gives one nation’s export supply of the commodity. A. domestic B. excess C. foreign 5. The H-O theory is based on a number of simplifying assumptions including ( ). A. perfect competition in factor market B. 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C.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factors

政治经济学笔记(4)

政治经济学(4)(罗清和鲁志国) ?第九章 o※思考 ?如何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 方式,按劳分配只是社会主义经济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而不 是唯一的分配原则。除了存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形 式,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共同富裕的目标 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旧中国的经济落后和特殊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之变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 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 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 会则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这一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把以生产 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转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 体的经济结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有哪些经济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 段,而是特指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 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生产关系基本转变为社会主义之后,到社 会生产力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历史阶段。 ? 1. 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完整)外国文化史笔记(孟昭毅)

第一篇上古文化 第一章原始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明了原始文化这一人类文化的初生态形成与发展的情况。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原始文化伴随原始人类的劳动和生活被创造出来的过程与阶段,掌握原始文化的特点与成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重点) 识记: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二)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重点) 识记:关于艺术起源的诸种说法; 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行为。 理解:原始洞窟壁画。 第二章古代两河流域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古代的两河流域文化几千年孕育和发展的过程及其鲜明特色,详细介绍了它对人类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这一

章,要求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在文字、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理解其何以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渊源之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汉谟拉比法典(重点) 识记:汉谟拉比法典。 (二)两河流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次重点) 理解:楔形文字与泥版文书; 法律、科学和宗教; 文学艺术。 第三章古埃及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作为人类早期文明发育的四大摇篮之一的古代埃及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及特点,详细介绍了它对于人类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古埃及文化在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并且理解它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在政治制度、法律、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古埃及文化对人类的贡献(重点)

理解:宗教;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二)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文化之比较(重点) 识记:两河流域和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 两河流域的文明产生要比古埃及略早一些。 应用: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在政治制度、法律和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第四章古希伯来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希伯来民族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其文化成就,重点介绍了希伯来民族宗教——犹太教的产生、发展和文献。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希伯来文化的世界影响;理解犹太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教义的主要特点;掌握《旧约》何以既是犹太教的宗教经典,又是希伯来文学总集和文化总集;在理论上还要掌握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和区别,理解希伯来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它在同希腊文化交流、融合基础上产生了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并通过它影响到西方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犹太教(次重点)

国际经济学 珍藏版

Chapter 3 The Specific Factor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案例3-1 案例名称:埃尔切事件 案例适用: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 案例来源:张翔:“埃尔切纵火事件与中国的全球化”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年10月14日,第三版。在编辑过程中做了适当修改。 案例内容: 位于西班牙东南部阿利坎特省,人口约20万的埃尔切市,一直为欧洲的鞋业中心之一,鞋业作坊有六七百家之多,依靠发展制鞋业一度富庶。中国鞋商1998年才正式进入埃尔切市,由于中国产的鞋子款式、设计制作美观新颖,再加上价廉物美,在欧美很受普通百姓的欢迎。该市由华侨华人开的鞋业公司、制鞋工厂和仓库式批发零售商店已增至60多家。在西华人鞋商的销售额占当地的20%左右,很多西班牙商人也在大量进口并销售中国鞋,仅去年西班牙就从中国进口鞋子6190万双,占其鞋类进口总额的47%,价值高达2.2亿欧元。以温州鞋为代表的中国鞋,2002年才开始零星进入埃尔切市场,但是温州鞋进入埃尔切之后,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已占到埃尔切鞋类批发量的30%,对当地的制鞋工业形成了客观威胁。一部分规模小、技术落后的鞋厂由于缺乏竞争力纷纷倒闭。近30年来,该市制鞋工人失业率增长了30%。 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的中国鞋城,16个货柜、价值约800万元温州鞋被当地不法分子烧毁,价值十多亿元的温州鞋也遭受着被焚烧的威胁。“烧鞋事件”如不尽快得以妥善处理,将严重影响当地中国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尚危及今后中国产品出口西班牙等欧洲市场。甚至有报道称,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合法权益、野蛮排斥华人的暴力事件”。 中国鞋被焚事件惊动了埃尔切这座20万人口的西班牙小城。多数埃尔切市民对中国商人持同情态度,认为商业竞争不可以成为烧鞋的理由。埃尔切的Casimir Gomez先生说,这两天的烧鞋事件震动了该市。他还说:“中国鞋质量好,价格便宜,我每过一两个月就会带着妻子去逛一逛。商人之间的竞争应该采取正当手段,烧鞋的人非常不理智。”还有的市民愤愤不平地说:“烧鞋的行为真是愚蠢!” 案例评析: 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李嘉图模型提出不仅所有的国家从贸易中获利,而且由于贸易没有影响收入的分配,每个个人的福利也都得到改善,那么国家间的相互贸易应是受人欢迎的。然而在现实中,贸易对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贸易收益的分配是非常不均等的。特定要素模型的分析表明,

何勤华《外国法制史》复习笔记(第11~15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法国法 一、法国法的形成及发展 1.法兰西独立国家的形成至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法 (1)卡佩王朝时期(1987—1328年) 卡佩王朝初期,法国封建制度已彻底完成。腓力四世时期,法兰西王国的国土疆域大致划定。 ①在卡佩王朝时期,从13世纪中期开始,法国逐渐从御前会议中分化出了以巴黎巴列门为核心的各种高度组织化的王室法院施行常规统治;国王亦在地方任命大司法官或司法总管管理地方事务。上诉制度在路易九世取消司法决斗后基本成形,对实现王国法律的统一意义重大。 ②随着罗马法的复兴,法国法学家们发明了法国国王是“他王国内的皇帝”这一公式,将罗马法上皇帝的威权赋予了法国国王;并借助于罗马法的冒犯君主罪强化了王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③经由以巴黎巴列门为核心的各王室法院的努力,国王的司法管辖权最终限制、削弱、取代了中世纪各种共同体(包括封建领地、自治城市和教会)的管辖权,实现了司法的统一。王权也借由司法实现了将王权扩张到王国之内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的目标。 ④在卡佩王朝末期,出现了代议机构的雏形。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为克服财政危机,被迫召开已停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第三等级由于担忧任何改革尝试都将被两个特权等级否定,率先倡导成立革命的国民议会,从而标志着以传统社会等级为基础的代议制的结束。 ⑤在卡佩王朝时期,法国亦出现了私人习惯法汇编,著名的有《博韦习惯法》、《法国习

惯法大全》等。这类汇编虽然粗糙且不完善,但为援用习惯法提供了成文依据。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体现为习惯的封建法和庄园法得到了完善和系统化。 ⑥复兴的罗马法学对法国产生的重大影响。罗马法不仅影响了巴列门法院的判决,也对法兰西王国王权的强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2)伐卢瓦王朝时期(1328--1589年) ①在伐卢瓦王朝开始后,发生了英法“百年战争”。这次战争最终演变为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激发了法国人的民族情感,巩固和强化了法国的王权,对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意义深远。 ②伐卢瓦王朝的历代国王从查理七世开始即致力于通过正式采取敕令的方式实现了习惯法的法典化,促进了法国法的形成。在这些习惯法法典中,影响最大的是1510年的《巴黎习惯法》。 ③在伐卢瓦王朝后期,随着王权的日益强大,国家司法管辖权得以不断扩大,其他团体,如封建领地、庄园、自治城市、行会等的司法管辖权逐渐受到限制,封建法和庄园法的适用范围亦日益缩小。 (3)波旁王朝时期(1589--1789年) ①30年宗教战争之后建立的波旁王朝,进一步巩固了王权。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国专制王权达到其巅峰。在路易十四时代,路易十四成为真正的主权立法者。路易十四借助于主权立法者的威权,编纂了一系列体系化的法典,推出了一系列财政、司法、行政改革法令。 ②路易十四的一系列法典编纂,标志着统一的国家法律制度取代了共同法。近代国家的立法主权的统治模式已然形成。 2.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法国法 (1)从法国大革命至18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