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樊辰光

摘要:经过30年的蓄势和呼吁,长江经济带终于在近日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两横三纵”中的重要主体,同时伴随着沪汉蓉铁路大通道的打通,长江经济带将在促进“两头”开放开发,协调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尤为显著,本文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不同测度指标从动态和静态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为未来区域经济开发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字: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差异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国外,发达地区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依托沿岸沿线水路交通物流为基础的流域经济体系,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经济带和西欧的莱茵河经济带。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是美国内河航运的大动脉,其干流流经美国各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美的16.4%,加上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流经各州分别占11.9%和4.4%,三者合计共占29.2%。而莱茵河则是西欧第一大河,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运输大动脉之一。它还哺育了德国的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区,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连接,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使其成为工业生产区域的主轴线。现在有1/5的世界化工产品是在莱茵河沿岸生产的。在国内,坚持稳步推进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协同发展的指导下,提出以重要水陆交通为依托的“两横三纵”国土开发格局,而长江经济带则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横,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然而,包含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等9省2市在内的长江经济带尚处在转型升级

阶段,经济发展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各地区所处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同,区域协调机制尚处于薄弱阶段。由此,全面剖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现状,理清区域经济发展脉络,对于以后的协同发展显得格外突出且重要。陈国阶曾作过“关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开拓性研究,辜胜阻等探讨了长江流域经济开发和缩小东、中、西部差距问题,刘盛佳对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本文通过最新的统计数据来论证“长江经济带”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并对此作出合理的论证和分析。

二、基本现状

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横跨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二是资源优势,具有丰富的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三是产业优势,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

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完全有潜力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

表2-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基本现状(2012年)

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经济201015405834606129491721222250221541145968022385010310人口23017865544244565950572365682884347680414596面积0.6 10.2 10.1 16.7 14 18.6 21 8.3 17.6 48.5 39.4

注:经济(亿元);人口(万人);面积(万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点

以下将以十一省市的数据为基础,做出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分析。而衡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应从量的增长上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而且可以从质上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资源配置和转换的效率、城乡关系以及城镇化等决定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全面系统的理论加实践验证,从总体上对该区域经济进行宏观层面的掌控。

(一)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

经济总量在国际上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DP )作为衡量指标,但是考虑到人口与经济总量的关联和影响,为了准确反映出各省市发展状况,经济增长水平可以用人均GDP 综合指标衡量。选择近五年来长江经济带各省的人均GDP 来分析。

表3-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均GDP (元)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上海 65473 69165 77205 82560 85630 江苏 40014 44253 52446 62290 68438 浙江 41405 44895 52058 58791 63346 江西 15900 17335 21170 25988 28848 安徽 14448 16408 20610 25395 28840 湖北 18786 22050 27614 34233 38642 湖南 17521 20428 24210 29893 33589 重庆 20490 22920 27611 34705 39256 贵州 9855 10971 13221 16117 19606 四川 15378 17339 21013 26147 29627 云南

12570

13539

15707

19038

22262

从历年的人均GDP 可以看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处于东西部两头的上海和贵州差距显著,且几年来排列顺序并无太大变化,继续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发展态势,原有格局表现出相当的延续性。

我们根据公式b a Y Y D -=可以得出不同省份的绝对差异较大,且并无缩小的态势。接着我们用GDP 极值差率和变异系数对该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变动趋势做出分析。

极值差率是指样本中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比率:Y Y Y m in /m ax =,在此我们

选取每一年中人均GDP 最高和最低的两个省市,将二者的比值依照年份做成趋势图,来分析具体的变动情况,如图3-1:

图3-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极值差率

变异系数的公式为:Y N Y Y V n

i i

÷-=

∑=1

2

/)

(,i Y 为i 区域的人均GDP ,Y 为该

整体区域的平均人均GDP ,N 为区域数。其反映样本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在本文中

的经济含义则是各省市人均GDP 偏离平均水平的程度,如图3-2。变异系数数值越高,则偏离度越大,说明各省市的不平衡在加剧;变异系数数值越低,则偏离度越小,说明各省市的不平衡在减小。

图3-2: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变异系数

观察可得到,虽然差距很大,但上述两条曲线在2008年至2012年区间整体

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各地经济相对差距有缩减之势。尽管下降程度不高,但因为我们只做出最近五年来的分析,极值差率已经从最初的6.64下降到目前的

0.10.20.30.40.50.60.720082009201020112012

0.65

0.62

0.59

0.53

0.49

123456720082009201020112012

6.64

6.3

5.84

5.12

4.36

4.36,降幅超过34%,经济变异系数也由0.65回落到0.49,降幅达到24%。说明在过去的几年中,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均衡还是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同时也表明我国采取“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之后,确实收到一定成效。

(二)区域产业结构不平衡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的构成,主要指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其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首先是实现工业化,其次是发展第三产业,所以越是落后,第三产业所占的比值越低。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第三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所占地区总体的比重较大。下表列出长江经济带十一个省市的各产业市值比重,所吸纳的就业人数比重,以及三次产业各自的增加值。

表3-2: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

产业比重(%) 就业结构(%) 增加值(亿元)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上海 1 42 57 4 38 58 127 7854

11141

江苏 6 53 41 19 45 36 3418 27121 20842 浙江 5 52 43 16 48 36 1667 17316 14180 江西 11 55 34 19 52 29 1520 6942 3921 安徽 14 54 32 21 44 25 2178 9404 4975 湖北 13 50 37 27 24 49 2848 11193 7247 湖南 13 48 39 28 27 45 3004 10506 7539 重庆 8 56 36 38 25 37 940 5975 2623 贵州 14 39 47 50 12 38 891 2677 2781 四川 15 52 33 32 44 24 3297 12333 7014 云南

15

45

40

59

14

27

1654

4419

3701

为了定量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差异,首先引入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对该地区产业结构水平进行测算,如图3-3,公示为:∑==3

1i i i I W H 。式中i I 为第i 产业的增加值比重,i W 为权重,一,二,三

产业权重分别为1,2,4。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使结构效益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以此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1234上海

江苏

浙江

江西

安徽

湖北

湖南

重庆

贵州

四川

云南

3.18

2.73

2.81

2.52

2.47

2.55

2.58

2.47

2.74

2.47 2.59

图3-3: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业结构高度化

其次,计算出产业结构偏离数,如图3-4,用公式表示为:结构偏离数=GDP 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接着引入产业结构偏离度,它是三次产业结构偏离数的绝对值之和,指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是测量产业结构效益的指标。若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即就业比重高于产值比重,说明该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和效益较低,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反之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

20406080100上海

江苏

浙江

江西

安徽

湖北

湖南

重庆

贵州

四川

云南

8.9525.0721.96

49.6652.01

39.03

64.41

51.88

72.09

56.83

88.11

图3-4: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业结构偏离度

由此可得,地处流域下游的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要

高于其他地区,这也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相吻合。当下,长三角地区正在逐步摆脱以低耗能,低污染为主的低端制造业,朝着高科技,高附加值为主的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而中西部地区正好从中承接转移了一批劳动密集型,资源高耗型的企业。除此之外,长三角三省市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也最低,说明该区域产

业结构较为合理,高级,经济亦较发达。而数值最高的云南省竟高达88.11,结合具体的产业比值和就业人数来看,该省仍处于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的发展阶段,农业从业人员众多,说明农村仍具有较为丰裕的生产力,农民致富手段相对较为单一。

(三)区域产业的动态结构

下面将以动态的角度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增长的支撑点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是要认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和影响经济运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强弱及其变化。按三次产业增速和贡献率大小,把各省市划分为二产强支撑型(二产贡献率超过60%、增速超过10%)、三产支撑趋强型(三产贡献率高于50%或接近50%、三产贡献率大于二产贡献率)、二产三产双支撑型(二产三产贡献率相对均衡)三种类型,从各省市类型变化和各产业支撑强弱看各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关系。

表3-3: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增长支撑点

一产二产三产类型增速贡献率增速贡献率增速贡献率上海-0.9 -0.1 2.6 14.9 10.9 85.1 三江苏 3.9 1.7 11 60.9 9.4 37.4 一浙江 2.1 1.2 6.8 45.8 9.2 53 三江西 5.3 3.4 10.7 61.9 9.6 34.7 一安徽 5.1 4.5 14.2 69.6 10 25.9 一湖北 4 4.9 13.2 59.1 10.8 36 二湖南 3.6 4.3 13.1 57.1 10.8 38.6 二重庆 4.9 2.9 15.7 66.7 12.2 30.4 一贵州8.2 7.6 16.6 50.8 12.7 41.6 二四川 3.8 3.8 20.2 71.5 11.4 24.7 一

云南 6.5 6.9 14.7 55.4 12 37.7 二

注:类型一是“二产强支撑型”,类型二是“二产三产双支撑型”,类型三是“三产支撑趋强型”。

2012年全国三次产业的增速和贡献率分别为4.2%、8.1%、7.9% 和5.2%、

51.1%、43.7%,二产和三产的增速接近,贡献率也比较协调,所以全国总体属于二产三产双支撑型经济。多数省市属于二产强支撑型,二产三产双支撑性也占较大比例,说明目前长江经济带还是以二次产业为主导,二产产值对经济影响波动较大。

(四)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是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组织方面的重要表现。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从某种意义上,城镇化意味着摆脱分散的小农经济,意味着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意味着经济活动的高效率,相应地也意味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下图3-5反映各省市最新的城镇化水平。

20406080100

上海

江苏

浙江

江西

安徽

湖北

湖南

重庆

贵州

四川

云南

89

63.4

63.2

47.5

46.5

53.5

46.6

57

35

50

39.3

图3-5: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城镇化水平(%)

我们从图中看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城镇化水平呈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上海市的城镇化水平接近90%,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高,而江苏和浙江的城镇化也处在较高的水平,并与其发达的经济程度相匹配。处于中部地区的江西,安徽,湖北和湖南四省基本处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51%的左右。然而,城镇化水平最低的贵州省却比西部平均城镇化水平43%还要低8个百分点,表

明贵州省的城镇发展比较落后,城镇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不高。

由于城镇化是落后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工业经济转化的必由之路,且2013年以来,新一轮城镇化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当中,那么什么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呢?我们看到长江经济带的上海市和贵州省,二者不仅在城镇化的进程差别较大,同样在包含人均GDP,三产产值所占比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落差,而这些指标之间是否会有着相互联系?本文选取人均GDP(数值越高,国民经济状况越好),三产产值所占比重(比值越高,经济结构越好),二三产吸纳就业比例(比例越高,从事非农业人口越多)等这三个指标。将其与城镇化率用SPSS 软件做出相关性分析。

表3-4: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城镇化率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

城镇化率人均GDP 三产比重二三产就业

城镇化率Pearson相关性 1 .952**.587 .769**显著性(双侧).000 .058 .006 N 11 11 11 11

人均GDP Pearson相关性.952** 1 .633*.746**显著性(双侧).000 .036 .008 N 11 11 11 11

三产比重Pearson相关性.587 .633* 1 .222 显著性(双侧).058 .036 .511 N 11 11 11 11

二三产就业Pearson相关性.769**.746**.222 1 显著性(双侧).006 .008 .511

N 11 11 11 11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 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知道,在显著性概率为0.01水平下,城镇化率与三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尤其是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高达0.952,二三产就业相关性较小,相关系数达到0.769。说明人均GDP和二三产就业比例已经对城镇化率产生重要影响,人均GDP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大,是推动城镇化进程

的主要动力。由此表明,当前贵州省的发展政策仍然是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为主要目标。

(五)经济差异的动态分析

上述分析是基于往年数据作出的实证论述,是对现阶段发展程度作出的总结

和回顾。然而区域的经济差异不仅反映在静态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上,而且反映在动态的经济发展速度差异上。下面列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如图3-6,由动态差异来预测各省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图3-6: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3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

可以明显看出,经济增长呈西高东低的状态,但也间接说明各区域所处的发展趋势不同。然而,我们要注意的是由于东部地区本身比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大,故在考察经济增长率的同时也要观测同比的经济增长量。

表3-5: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3年一季度经济增量(%)

上海 江苏 浙江 江西 安徽 湖北 湖南 重庆 贵州 四川 云南

增量 244

999

526

257

363

466

439

202

161

494

269

上表说明,即使西部地区目前的增长率较快,但由于总量较小,增量也不大,

仍跟其他地区差距较大。

为了从动态上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本文还引用2 拟合优度检验的方法对2008年、2013年长江流域各省市人均GDP 两组数据进行显著差异检验,判断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否有显著性变化。步骤如下:(1)建立假

2468101214上海

江苏

浙江

江西

安徽

湖北

湖南

重庆

贵州

四川

云南

7.8

9.7

8.3

10.3

11.2

9.7

10.1

12.5

12.6

10.2

12.6

设:0H 表示2008年区域经济差异与2013年没有显著变化,1H 表示有显著变化;

(2)确定显著性水平:0.05=α,当自由度K-1=10时,31.182

10,05.021,==- χχαK ,

计算2χ的统计量∑==-=n

i i

i i E E Q 122

)( χ 2.975。

表3-6: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分析

i

E

i Q

2)(i i E Q - i

i i E E Q /)(2-

上海 24.2 18.7 -5.5 30.25 1.25 江苏 14.7 14.9 0.2 0.04 0.003 浙江 15.2 13.8 -1.4 1.96 0.129 江西 5.8 6.3 0.5 0.25 0.043 安徽 5.3 6.3 1.0 1.0 0.189 湖北 6.9 8.4 1.5 2.25 0.326 湖南 6.3 7.3 2.0 4.0 0.635 重庆 7.6 8.6 1.0 1.0 0.132 贵州 3.6 4.3 0.7 0.49 0.136 四川 5.7 6.5 0.8 0.64 0.112 云南 4.6 4.9 0.3 0.09 0.02 合计

100

100

-

-

2.975

注:i i Q E ,分别为2008年,2013年人均GDP 比重,i i i

E E Q /)(2-为卡方定义,其涵义为离平均水平

的偏离度,其值越大,表示两组数据的变化越大,在本文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越大。

由于2

0.05,102 2.975χχ<= ,因此接受0H ,拒绝1H 。可以认为长江经济带区域

经济差异的基本格局没有显著性变化。

四、总结

(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区域经济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上海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贵州相差悬殊。从东向西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体现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特点。

(2)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均GDP 呈左偏的钟形分布。高水平地区数目较少, 中低水平地区数目众多。且西部地区产业效益不高,产业结构尤须升级。

i

i E Q -

(3)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力度的加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相对差异正在缩小,尤其是重庆,贵州等省市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表明该区域经济活力强劲,增长潜力巨大。

(4)长江经济带中西部与东部的绝对差距并没有显著改变,且观察到长江经济带东部省市的经济增量仍普遍大于中西部其他省市,所以仍要坚定不移的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加快崛起步伐。

(5)尽管从国外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来看,区域差距显著不是一种异常现象,但从国家层面上尽快的扶持中西部省份,打造武汉,重庆等中西部中心城市也同样刻不容缓。只有将长江经济带的上中下游全面激活,充分利用好这条黄金水道,才能打造经济增长的升级版,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

中文参考文献

[1]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陈国阶.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省际差异与变化趋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

[3]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D]地理学报,2001.

[4]朱明春.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刘盛佳.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上中下游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蒋清海.中国产业经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7]王良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

[8]丁宁.西江流域的经济收敛与协调发展研究[J].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英文参考文献

[51]Bjorn Gustafsson, Li Shi. The Anatomy of Rising Earnings Inequality in Urbau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1(29): 118-135.

[52] Chen J., Fleisher B.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6, 22(2): 141一147.

[53] Daly, H. E. "Steady-State Economics versus Growth Mania: A Critique of the Orthodox Conceptions of Growth, Wants, Scarcity, and Efficiency"[J], Policy Science, 1974(5): 149-167. [54] Daly, H. E. "Beyond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1996, Boston: Boston Press.

[55] Delong J. B. Productivity growth, convergence, and welfare: comment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78): 1138-1154.

考试答案长江经济带

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下列选项中,属于长江经济带的“多点”的是()。(10.0分) A.三大城市群 B.沪昆南翼和沪蓉北翼 C.城市群之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D.沿江发展轴 我的答案:C√答对 2.()就是根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自然本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和稳定性等要求划定的生态保护边界。(10.0分) A.生态功能区 B.生态保护红线 C.“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 D.产业布局 我的答案:B√答对 3.划分功能区就是适合开发的地区(),承载更多的产业和人口,而不适合开发的地区加强保护,减少人类活动,限制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10.0分)

A.加快发展 B.加强服务 C.注重GDP指数 D.强调工业 我的答案:A√答对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长江经济带的“三极”的是()。(10.0分) A.长三角城市群 B.长江中游城市群 C.成渝城市群 D.京津冀城市群 我的答案:D√答对 1.空间规划应实现“多规合一”,合理“确定三区”,“三区”指的是()。(10.0分)) A.城乡建设区 B.农业发展区 C.生态保护区 D.工业集聚区 我的答案:ABC√答对

2.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10.0分)) A.东 B.西 C.南 D.中 我的答案:ABD√答对 1.“多规合一”,是指将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交通规划三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2.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建立长江干流上中下游、支流上中下游、相邻省市、关联产业、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等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3.生态保护红线就是根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自然本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和稳定性等要求划定的生态保护边界。(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在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长江经济带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流运输发展、人口文化水平、城市化等方面的区域差异表现,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协调黄金水道和综合交通建设,协调区域经济与流域经济,整合升级产业结构体系,发挥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整合和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区域政策的背景下,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长江跨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基础和国家梯级发展战略的综合影响下,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生态环境、现代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财富占有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背景下,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 1。长江经济带的含义和战略意义(1)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属于流域经济。流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依托大江大河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可分为流域经济、机场经济、港口经济、陆桥经济或渠道经济等)。根据运输方式)。它既具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属性,又具有“水资源”的特殊属性。此外,“长江经济带”在空间形态上是一个“带”,具有不同于“圈”、“群”等其他空间

形态的经济特征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流域经济带是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德国的莱茵河流域等。(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五个有利于”: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大腹地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优化长江沿线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布局,形成上下游互补合作互动格局,建设陆海对外开放新走廊,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布局来看,今年中央政府提出了两大战略:京津冀与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一个强调“经济圈”,另一个强调“经济带”这两大战略各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京津冀协调发展是一个大城市圈和世界级城市群。长江 199经济区覆盖了中国40%以上的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XXXX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95.24亿元,是1992年的26倍多。它是中国钢铁、汽车、电子和石化等现代工业的聚集地。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第一,长江沿岸9个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使金融、信息、电子商务、物流、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2)城市化 长江经济带由1/3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3/8的城市群和区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组成,是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形成的重要支撑然而,在XXXX,长江经济带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为52.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73%长江经济

浅谈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

浅谈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经济、人口、城市密集”的关键性发展轴线,在我国“两横三纵”空间格局中占据核心位置。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体系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急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城镇体系,进一步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文章多层次客观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探讨了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策略。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 一、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 (一)空间分布不合理,交通体系不完善,运行成本较高 在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西部、成渝城市群等不断形成发展,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多样化产业迅猛发展,比如,物流业、服务业、工业。但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空间分布不科学,交通体系不完善,交通现状不乐观,尤其是中西部地带,影响各类物品的运输。同时,超过70%的物品都需要借助“黄金水道”,才能顺利实 现长距离运输,将其及时运输到中部地带并出海,其空间运行成本大幅度增加,不利于提高货物运输经济效益。此外,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人才等,长江经济带无法处于健康稳定发展中,如何有效改变三大地带不平衡发展状态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各省市城镇化发展差距明显 在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过程中,各省市城镇化发展差距日渐明显,上海、江苏等省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有着较大的人口密度,较多的城镇人口,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据关键性位置,特别是上海地区,四川、云南等省份有着广阔的地域面积,但其人口密度并不高,城镇入口也不多,城镇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贵州地区。 (三)东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平发展不平衡 在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总人口明显增加,尤其是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截止2014年,已达到54.2%。和过去相比,三大地带总人口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城镇人口却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增加人数多于东部地区。在城镇化率方面,东部地带远远高于全国城镇化水平,但中西部却没有得到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尽管增加的城镇人口多于东部地区,也就是说,东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二、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策略 (一)构建立体化交通体系 在发展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中,相关部门必须合理规划其发展空间,构建立体化交通体系,优化完善长江经济带交

2020继续教育: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长江经济带的“三极”的是()。(10.0分) A.长三角城市群 B.长江中游城市群 C.成渝城市群 D.京津冀城市群 2.长江经济带的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10.0分) A.30 B.80 C.40 D.60 3.()就是根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自然本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和稳定性等要求划定的生态保护边界。(10.0分) A.生态功能区 B.生态保护红线 C.“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 D.产业布局

4.划分功能区就是适合开发的地区(),承载更多的产业和人口,而不适合开发的地区加强保护,减少人类活动,限制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10.0分) A.加快发展 B.加强服务 C.注重GDP指数 D.强调工业 2.在“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中,“划定三线”指的是()。(10.0分)) A.城市建设红线 B.基本农田红线 C.交通设施红线 D.生态保护红线 1.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建立长江干流上中下游、支流上中下游、相邻省市、关联产业、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等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10.0分) 2.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要按照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引导企业向园区、园区向城市和城镇集中,拉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10.0分)

3.“多规合一”,是指将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交通规划三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10.0分) 4.制定更加科学公平的生态补偿机制,要充分考虑生态区流域面积、水源保护的数量和质量等关键因素,制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保护成本、损失评估等量化指标和绩效考评体系。(10.0分)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樊辰光 摘要:经过30年的蓄势和呼吁,长江经济带终于在近日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两横三纵”中的重要主体,同时伴随着沪汉蓉铁路大通道的打通,长江经济带将在促进“两头”开放开发,协调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尤为显著,本文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不同测度指标从动态和静态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份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为未来区域经济开发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字: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差异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国外,发达地区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依托沿岸沿线水路交通物流为基础的流域经济体系,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经济带和西欧的莱茵河经济带。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是美国内河航运的大动脉,其干流流经美国各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美的16.4%,加上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流经各州分别占11.9%和4.4%,三者合计共占29.2%。而莱茵河则是西欧第一大河,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运输大动脉之一。它还哺育了德国的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区,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连接,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使其成为工业生产区域的主轴线。现在有1/5的世界化工产品是在莱茵河沿岸生产的。在国内,坚持稳步推进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协同发展的指导下,提出以重要水陆交通为依托的“两横三纵”国土开发格局,而长江经济带则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横,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然而,包含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等9省2市在内的长江经济带尚处在转型升级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摘要】以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为背景,总结地区差距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流运输发展、人口文化水平、城镇化等方面的表现,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统筹黄金水道与综合交通建设、协调行政区经济与流域经济、整合并升级产业结构体系、发挥新型城镇化支撑作用、整合与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地区政策推进的背景下,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长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基础及国家梯级开发战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仅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在生态环境、现代化水平、城镇化程度、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及财富占有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地区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问题日趋恶化等背景下,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有利于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 一、长江经济带的含义及战略意义 (一)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属于流域经济,流域经济是特殊形态的区域经济,是依托大江大河的区域经济( 依运输方式区域经济可划分为流域经济、临空经济、港口经济、陆桥经济或通道经济等) ,既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属性,也有“水资源”的专门属性;此外,“长江经济带”在空间形态上是“带”,与“圈”和“群”等其他空间形态具有不同的经济特性。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流域经济带是各国发达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德国的莱茵河流域等。 (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五个有利于”: 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从国家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来看,今年中央提出了两大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一个讲“经济圈”,一个讲“经济带”。这两个大战略各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讲大城市圈,世界级的城市群;长江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密度最大、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变化进行时间序列上的研究,探讨其历史沿革和经济现态,能够进一步明确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变化过程,明确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开发的战略选择和开发重点,从而为下一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促进长江经济带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通过近二十年来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内部经济差异的分析,对今后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政府决策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92年长江经济带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全面评价了1992年一2010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变化特征,并对长江经济带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建议和对策。 文章一共分为六章,现将主要研究内容简述如下: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区域概况,主要介绍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界定、历史沿革、优势特征和长江经济带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从经济总量、对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经济拉动力等方面对1992至2010年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总体变化及其在全国的地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第四章则通过对长江经济东中西部差异、省市间不平衡指数和地区空间经济专题地图等方式,着重分析1992年至2010年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变化。第五章为长江经济带未来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探讨部分。第六章为总结部分,主要归纳了本论文的结论和不足之处。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第二、第二产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在经济总量、经济效率、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都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但同时也存在着产业结构偏离和出口拉动不足等问题,与东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差距仍有较大差距,目前远未达到和“T"型结构的另一条黄金经济带并驾齐驱的水平。长江经济带的内部也存在明显的经济差异,东部地区经济优势明显,但受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强劲的影响,全区经济差异由区域不均衡扩大向区域不均衡缩小发展。 水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与河流密切相关。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及其社会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始终与河流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纵观世界四大文明,其发祥地都是在著名的大河流域—东亚的黄河长江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南亚的恒河流域和非洲的尼罗河流域①。人类社会文明发源于河流文化,每条河流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特点,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人文条件,从而赋予了人类创造多样化文明的可能性。在传统农耕时期和产业革命时期,河流沿岸通常是一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河流依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像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西欧的莱茵河流域在治理成功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挥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区域发展的中心经济轴线。 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也是一条黄金般的自然经济带。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经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出三峡,进入江汉平原,流经长江三角洲平原注入东海,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全长6300公里。长江不仅以水质清澈、风光

2019-2020学年高考地理热点问题探究(4)《 长江经济带》预测演练(含答案)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 2019.7 长江经济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5年区域经济发展路线图时提到,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成为新一轮三大区域经济战略之一。据此并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长江经济带要依托黄金水道发展,是因为长江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可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影响长江运能大小的水文、水系特点是( ) A.多支流、多峡谷、多湖泊 B.落差大、含沙量小、不结冰 C.水量大、江阔水深 D.汛期长、多宽而浅的“U”形谷 [解析]多支流、多湖泊对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有利,但多峡谷不利;含沙量小、不结冰对航运有利,但落差大不利;汛期长说明水量大、水位高的季节有利于航运,但宽而浅的“U”形谷不利于通航;所以水量大、江阔水深的水文、水系特点是影响长江运能大的主要因素。 [答案] C 2.近日,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其三个中心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A.长江航运中心 B.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C.传统工业基地 D.甘蔗、花卉生产基地 [解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中心城市是武汉、长沙、南昌,读图可知,只有武汉是长

江航运中心和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基地;三个城市附近都不适合种植甘蔗;三个城市都是所在区域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答案] B 下图为长江经济地带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经济地带( ) ①Ⅰ轴、Ⅱ轴分别沿河流、铁路线分布 ②Ⅱ轴较Ⅰ轴经过地区地势平坦、地价较低 ③M区能源供需不平衡,需要从外区调入 ④N区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环境质量优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图中Ⅰ轴沿长江分布,Ⅱ轴沿沪杭、浙赣、湘黔等铁路线分布;Ⅱ轴经过江南丘陵,地势有一定起伏;M区为长江三角洲,该区域能源供给较少但需求量大,需要从外区调入;N区传统工业发达,环境质量较差。 [答案] A 4.为扩大就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N区域可大力承接M区域( ) A.原料指向型工业和技术指向型工业 B.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C.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D.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原料指向型工业 [解析]N区经济发展水平较M区低,在廉价劳动力方面有优势,且该区域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可大力承接M区域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原料指向型工业转移。 [答案] D 上海浦东新区、成渝实验区、武汉城市圈是我国的三个实验区。读三个实验区的位置示

河姆渡文化 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前5000-前3300)。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前4800-前4300). 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约前4000-前3800)。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哈克文化距今约4000-5500年(前3500-前2000),具有这一文化特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广为分布,但以海拉尔市哈克镇境内发现的一批古遗址、古墓葬为典型代表。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前3300-前2100). 蜀文化的具体出现时间不太清楚,从三星堆的推测,5000年前就已出现,持续繁荣了一千五百多年后消失(约前3000-约前1500)。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

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1、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国的44.7% 从“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在全国的占比情况”看,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44.7%,接近半壁江山,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长江经济带11省市整体经济发展形势要好于全国水平。 从图表可以看出,无论是2013年还是2014年,除了上海经济增速略低于全国发展水平外,长江经济带其他10省市整体发展水平均好于全国。浙江和云南2014年经济增速接近全国水平,其中云南经济增速较2013年出现了较大降幅,说明云南2014年经济调整力度较大。贵州和重庆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中经济增速最高。

3、11省市发展不均衡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提供空间 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总量及人均GDP对比来看,长江经济带省市发展极不均衡。GDP总量方面,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靠前,贵州、云南居后。从人均GDP来看,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浙江要远远高于第二梯队的重庆、湖北、湖南,同样,贵州和云南两省人均GDP也在11省市中居末。11省市的不均衡恰恰也为省市之间的产业转移与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对接空间。 与此相佐证的是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分区域经济总量对比,东部三省市(上海、江苏、浙江)2014年经济总量占到11省市的45%,中部四省市(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占到32%,西部四省市(重庆、四川、云南、贵州)仅为23%。三大

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也为长江经济带内部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舞台。 4、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5年发展预期低也使得长江经济带建设较为急迫。 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5年经济预期分析表可以看出,2015年,除2014年降幅较大的云南省经济预期有所提高外,其他10省市经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幅,说明各省市2015年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其中湖南、四川降幅预期达到1个百分点,重庆也达到0.9个百分点。也就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也进一步会激发各省市对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对接热情。 5、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产业结构更侧重于工业。 从“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三次产业占GDP比重情况对比(2013)”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中,除了上海市第三产业远高于第二产业外,其他省份第二产业比重均高于第三产业,说明整体而言,长江经济带上,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之间合

长江经济带上升为新国家战略 覆盖11个省市

长江经济带上升为新国家战略 覆盖11个省市 长江经济带雏形初现,包括浙江和贵州等11个省市被纳入。未来将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构建起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 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经济新支撑 李克强在此次会议上指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长江经济带在“七五”计划时就确定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轴线,当时是两条,一条是沿海,一条是长江。但30年来,长江与沿海发展渐渐拉开了差距。 “过了这么长时间重启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内外部的原因。”彭智敏认为,“沿海三个三角洲已经发展到了比较高的程度,增长速度肯定会降下来,而且国际市场也不是很景气,从国内外形势来讲,必然要向内地转移,转移比较好的途径就是长江沿江地区。” “发达地区环境资源的容量已经到了发展的临界点了,而长江沿线环境容量还比较大,有非常强大的运输功能,长江的货物运输量已经领先世界各大河流多少年了,密如蛛网的航道对于沟通干流中心城市与内陆腹地有天然的运输网络和生态廊道。”彭智敏认为。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说,“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使我国经济发展形成“T”形结构:30多年来“沿海一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支撑格局,而现在“沿江一横”长江横向经济带,贯穿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将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构建沿海与中西部互动新棋局 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向本报记者表示,长江经济带贯穿东中西部,是中国经济两纵三横中的重要一横。去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两纵三横格局,“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实际上,“七五”计划最早提出东中西部的概念,对于中部地区要求“加快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开发,使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布局由东向西逐步转移的重要纽带”。“大力发展同东部、西部地带的横向经济联系。有计划地接收从东部地带转移过来的消耗能源、原材料多的产业和产品。” 李克强说,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主要任务,具体包括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构建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等。 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黄金经济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7月,国家领导人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4年12月,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强调长江通道是 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2016年1月,国家领导人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 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此后,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 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遵循5条基本原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phil--高考地理热点问题)《-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 时事热点:2015年7月20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关于印发南京江北新区总体方案的通知》,这就意味着,这份江北新区的发展蓝图已经国务院原则同意。这份方案明确了江北新区的战略定位,描绘了它未来10年的发展愿景,还明确了用地、财税等政策红利。 解读:南京江北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会处,东承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西联皖江城市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对沿江经济、文化、环境、聚落产生重要影响。长江也是中考地理的常考内容。涉及长江的水文特征、沿江的省级区划概况及重要城市、水利水电、运输方式等,学生在2016复习备考中应举一反三,全面的、联系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①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②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自主诊断]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与分级梯度发展重点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与分级梯度发展重点 方创琳,周成虎,王振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长江经济带是推动中国区域发展由“T ”字型战略格局转变为新常态下“H ”型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带。长江沿江的六大城市群是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但在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脱离发育标准、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性,整体发育程度弱于沿海城市群,越往上游城市群发育程度减弱,资源与生态环境保障形势严峻,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缺乏一体化统筹协调机制等问题。为此,应以流域一体化和交通一体化为主线,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的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构建“1+2+3”分级梯度发展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新格局;以差异化驱动力为支撑,因地制宜地突出各级各类城市群的发展优势与建设重点。未来,为确保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战略措施:成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委员会,建立流域一体化的统筹协调机制;遵循城市群发育的科学规律,避免脱离实际催生扩大城市群;构建以城市群为战略桥墩的上下联动、以轴串群的流域生态经济带束簇状城镇体系;建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财政储备机制;加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建成生态型城市群;加快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创新驱动步伐,建设创新型城市群;重点建设一批支撑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重大工程和国家级新区。关键词:城市群;“1+2+3”的城市群空间格局;现状问题;战略对策;长江经济带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全球城市群的发育正在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时代。在此背景下,中国城镇化进程就成了21世纪全球科学界、政治界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Tabuchi,2013)。城市群担当起了中国在国际化分工与全球竞争体系中的基本地域单元和区域重要增长极(方创琳等,2014)。目前,国外城市群已经发育到成熟阶段,面临的问题与压力小,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群内部的人文社会结构方面(Alfaro et al,2014;Schlecht et al,2015)。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群的发育。1990年代开始,城市群的基本内涵、范围界定 (方创琳,2009)、动力机制(吴启焰,1999)、空间结构(姚士谋等,2006)、发育测度(方创琳,2014)、发展阶段(叶磊等,2012)、生态环境效应(黄金川等,2003;Wang et al,2015)等成为政府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内容。针对当前中国城镇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未来城市群的选择与发展要严格遵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城镇体系规划(Fang et al,2015),并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作用分区,培育形成“5+9+6”(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的“以轴串群、以群托轴”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新格局(方创琳,2014)。长江经济带是国务院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国家经济格局 收稿日期:2015-10;修订日期:2015-11。 基金项目:201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590840, 415908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433008)。 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E-mail:fangcl@https://www.360docs.net/doc/2e13662422.html, 。 1398-1408页 第34卷第11期2015年11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4,No.11Nov.2015

长江上游、海河流域典型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

附4 长江上游、海河流域典型水域水生生物 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估专题 协作课题申报指南 一、专题目标 至2020年底,通过对长江上游金沙江、牛栏江、赤水河等水域及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白洋淀、拒马河、大清河与独流减河等水体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基本掌握长江上游和白洋淀流域典型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估人类活动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干扰及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成效,为做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为全面评估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科学开展长江大保护,以及京津冀、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恢复提供科技支撑。 二、研究区域范围 长江上游干流河长3481千米,流域面积50.2万平方公里,约占长江流域面积26%,涉及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陕西、贵州、重庆、湖北等9个省份。长江上游干流分为河源、通天河、金沙江、川江等河段,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普渡河、牛栏江、横江、赤水河、乌江等较大支流。海河流域包括海河、滦河和徒骇马颊河3大水系,流域总面积31.8 -135-

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河水系是主要水系,由北部的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和南部的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组成。滦河水系包括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徒骇马颊河水系位于流域最南部,为单独入海的平原河道。 基于科学性和代表性原则,确定长江上游和海河流域重点调查水域为金沙江干流、牛栏江水系、赤水河水系和大清河水系。其中金沙江起于青海省、四川省交界处的玉树州直门达,止于四川省宜宾市合江门,干流全长2391公里;牛栏江流经云南、贵州,全长423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赤水河流经贵州、云南、四川,全长444.5公里,流域面积2.0万平方公里;白洋淀最大水域面积366平方公里,有拒马河水系、大清河、独流减河等入、出淀河流,流域面积3.1万平方公里。 三、主要任务 (一)金沙江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估 研究内容包括:(1)调查金沙江鱼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的种类、分布、生境状况;(2)重点物种的分布格局、种群数量、威胁因子等;(3)根据调查评估状况选择典型区域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动态观测;(4)评估水利水电开发等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现有保护措施成效,并根据存在空缺,提出加强关键水生生物栖息地和重点物种保护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任务包括以下课题: -136-

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机制研究_邱婧

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机制研究 邱婧,涂建军,王素芳,张红梅,邓聪(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往往反映了区域整体的发展水平,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推动地域;选取2006年全国、长江经济带以及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进行数理分析,找出长江经济带及5个中心城市现阶段发展状况和差距,提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在整体上应以适当协调为主旨,着重壮大中部“武汉城市圈”和西部“渝蓉经济圈”两个增长极的实力,以此带动我国中、西部发展和城乡统筹建设。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经济差异;协调机制 An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disparity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the central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 QIU Jing et al(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 is the first class development axis in China.The central cities are the important are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of the central cities often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s a whole zone,and make their corresponding fluctuations.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es of the economic and main problems of the unbalanced economies between East,Middle and West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In order to narrow the economic gap of the regions and promote the economy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 Key words: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central cities;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coordination mechanism 目前,我国各区域经济差距大,并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区域经济要保持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必须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空间布局一条重要的一级发展轴[2],对推进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现阶段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发展绝对差异明显,各省市内部发展差异也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逆流作用,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3]。通过对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发展状况和差异的探讨,合理确定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深化社会地域分工,加强地域联系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1资料与方法 长江经济带包括我国7省2市,沿江范围包括39个各级城市[4],综合考虑各个相关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经济辐射地域情况,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5个城市可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级中心城市。选取2006年全国、长江经济带以及上述5个中心城市相关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以5个中心城市为统计单元,分析其综合实力。2长江经济带及其中心城市相关经济地位分析 2.1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以全国土地面积的15.44%创造了全国GDP的40.71%,总量和人均指标远远高于我国中部、西部地区以及全国均值。长江经济带和东部地区作为我国“T”型开发的两条相交轴线,差异显著,东部地区以全国土地面积的13.50%创造GDP总量的59.68%,长江经济带单位面积GDP产值为东部的41%,不足一半,人均GDP产值为东部的65%,经济产出效率大大低于东部地区。长江经济带现阶段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作为我国重要的一级发展轴线的定位尚不相符,依然处在需要大幅度提高经济总量和升级产业结构的关键阶段。区域整体发展依然需要依靠经济中心强大的辐射带动,在经济发展地域上必然要求有所侧重。2.2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的经济地位 表2显示2006年长江经济带5个中心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均高于全国主要城市(31个省会城市、大连、宁波、厦门、深圳)的平均值。上海是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为全国均值的4.2倍。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均值的1.4倍。上海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均值的1.8倍,在深圳、广州之后,居第3位;南京略高于全国主要城市均值,位于第8位。重庆市由于有巨大的农村地域和农业人口比例,人均值位于35个城市的最末位。在综合排名中,上海居全国35个主要城市的第1位。总体看来长江下游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中部发展也较高,上游两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3长江经济带5个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3.1指标选取 长江经济带5个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现象显而易见。为了弄清实际差距大小,本文尝试以2006年5个城市经济统计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经反复筛选比较,按照因子分析中主成分分析的思路和要求[5],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指标体系[1,2,6],从已有资料选取了15个指标进行分析:X 1 为第三产 业人均产值(元/人);X 2 为非农业人口(万);X 3 为人均利税总 额(元);X 4 为人均工业销售产值(元);X 5 为人均实际利用外资 额(美元);X 6 为人均邮电业务收入(元);X 7 为人均固定资产投 资额(元);X 8 为城市人均道路面积(m2);X 9 为人均社会消费品 数额(元);X 10 为人均年末银行贷款余额(元);X 11 为城乡居民 储蓄人均额(元);X 12 为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人);X 13 为人 均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元);X 14 为每万人拥有医生人数(人); X 15 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元/a)。 3.2统计结果分析 应用上述指标作为原始数据,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10No.1TERRITORY&NATURAL RESOURCES STUDY·1· 文章编号:1003-7853(2010)01-0001-02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